嫁接的技术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嫁接的技术要点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1

关键词: 基础埋深桩基承载力填充墙

1.基础设计

1.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地基基础的工程造价和工期,一般要占整个建筑物的20%~30%。我国在研究合理利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已掌握了软土地基加固的成套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最大埋深已达26.8m,桩基仍然是高层和重载结构支承的主要方式。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也较快。

1.1.1地基加固技术。从当地的土质、加固材料和工艺条件出发,各地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种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填桩,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强夯法的夯击能量可达120kN・m,并可用块石、钢渣等作置换材料,大面积用于围海造地或处理软弱土层,各地都已有广泛应用。

1.1.2桩基仍然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现浇灌注桩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应用比重日益增加,且桩径最大已超过3m,桩长可达10m,承载力达100kN以上。预制混凝土方桩已部分为预应力管桩所取代。为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推广应用了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为检验桩基承载力,动测检测技术发展很快。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基本成熟。

1.2 当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 m) 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否则容易出现裂缝。

1.3 基础留洞洞口大于300时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沟盖板在遇到电线管时下降500mm,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基础埋深较浅时,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2.结构布置

2.1 现浇板的配筋

板厚一般取100、120、150 三种尺寸。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跨度小于2 m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 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 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 15 m设一道10mm的缝,钢筋不断。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加厚, 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抗拉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层双向配筋。

2.2 关于过梁布置及填充墙

现在框架填充墙一般为轻墙,过梁一般采用现浇梁带。应注明采用的轻墙的做法及图集并注明过梁的补充筋。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

2.3 雨蓬、阳台、挑檐布置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挑板挑出长度大于0.8 m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用来平衡悬挑板。

2.4 板上开洞

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3.梁设计

3.1 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3.2 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皮与柱外皮齐平。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1/4 柱宽,但不宜大于1/3 柱宽。

3.3 折梁阴角在下时底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

3.4 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应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3.5 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挑梁端部有次梁时,要附加箍筋或吊筋。对于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压钢筋以减小挠度。挑梁配筋应留有余地。

3.6 梁净高大于500 时,加设腰筋,间距200,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尽量避免长高比小于4 的短梁,采用时箍筋应全梁加密,梁上筋通长,梁纵筋不宜过大。梁宽大于350 时,应采用四肢箍。

4.柱设计

4.1 地上为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方柱箍筋应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楼梯间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

4.2 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柱内埋管,一般情况下仅在柱的四角才有条件埋设较粗的管,管截面面积占柱截面4%以下时,可不必验算。柱内不得穿暖气管。

4.3 柱断面不宜小于450X450,混凝土不宜小于C25,否则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不容易满足0.45La的要求,不满足时应加横筋。当有部分矩形柱部分异型柱时,应注意异型柱的刚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4.4 柱应尽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来满足轴压比的限制,减小断面尺寸。尽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短柱纵筋不宜过大。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轴压比及配筋宜留有余地。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2

关键词: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科学技术随着时光的进展在不断进步着,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条件开始注重,其中主要表现在住房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只能把楼房建的越来越高。而框架—剪力墙结构系以灵活的布置,最大限度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满足及良好的抗地震的能力,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本文从五方面来分析框架—剪力墙的抗震设计。

1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由来

框架—剪力墙结构又称框一剪结构,它是在框架结构的适当位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而成,这种结构体系既有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又有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具良好抗震能力的优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各自承担所在范围内的荷载。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通过楼板约束变形协调,共同承担水平荷载,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作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能力。

2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概念

2.1 设计概念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要求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既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剪力墙需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剪力墙的数量也不宜过少,要确保剪力墙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

2.2 框—剪结构抗震设计

2.2.1 多道设防的概念

在框—剪结构体系中,由于剪力墙刚度大,将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框架则承担少量水平地震荷载。剪力墙是第一道防线,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先于框架结构破坏。框架则作为第二道防线,承担着因剪力墙开裂、塑性内力重分布而转移到框架上的部分地震水平荷载。在设计时应控制剪力墙的数量,确保抗震多道设防可以实施。

2.2.2 设计方法的确定

在框—剪结构中,结构总的地震倾覆力矩由剪力墙和框架共同承担,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同,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要求等均不同。

1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很多,结构整体性能偏向剪力墙,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适中,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3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偏少,框架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需比框—剪结构降低,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设计。

4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偏少,框架承担了绝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结构整体性能偏向框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需比框架结构略高,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设计。此种情况抗震性能差,不主张采用。

2.2.3 框架剪力的调整

框—剪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都较小。为了保证作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水平力能力,需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

2.3 地震变形、受力分析

2.3.1 变形状态

框架和剪力墙是两种不同的抗水平力结构,单独的剪力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以弯曲变形为主,位移曲线呈弯曲型。单独的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以剪切变形为主,位移曲线呈剪切型。当两者处于同一结构体系时,通过梁、楼板等水平构件的连接,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地震荷载。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一般呈弯剪型,在结构的下部,剪力墙的侧移小于框架,剪力墙控制框架,变形呈弯曲型。在结构的上部,框架的侧移小于剪力墙,框架控制着剪力墙,变形呈剪切型。

2.3.2 受力状态

剪力:单独框架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底部大,上部小。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在底部承担了大部分地震剪力,向上迅速减小,到上部出现负剪力。框架底部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小,向上增大且较均匀。在顶部与剪力墙顶部的剪力方向相反。

弯矩:单独框架、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弯矩底部大,上部小。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弯矩底部大,向上迅速减小。框架承担的弯矩沿高度逐渐减小,但各层弯矩递减的差距不大,在数值上趋于接近。.

3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的布置主要采用以下原则:a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b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c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型、T型等型式。d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30%。e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f楼梯间、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g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1尽量采用规则的结构方案,对于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应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规则的结构体现在平面和立面形状简单,剪力墙等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2结构体系要求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且传力路线不间断,并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力的能力。结构的抗震分析要符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3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略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强度的协调。5要多道设防。框—剪结构要求在适当位置均匀布置足够的剪力墙,确保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作用,确保结构体系受力、变形情况符合框剪结构的受理特征要求。结构体系应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结构计算时,需要考虑部分构件出现塑性变形后的内力重分布,使各个分体系所承担的地震作用的总合和大于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的数值。6构件设计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作为框剪结构中主要的抗地震力构件的剪力墙,延性设计要求:a强墙肢、弱连梁。b剪力墙设计要求强剪弱弯。c限制强肢和连梁的剪压比。d限制强肢轴压比

5 细部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剪力墙结构组成,设计时应满足一般框架、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5.1 框架设计

框架布置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在框架柱设计中,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体现“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有目的的提高柱子剪力的设计值,以满足框架柱、框支柱“强剪弱弯”的要求。为了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框架呈现梁塑性铰延性机制,框架梁的设计要求做到“强剪弱弯”,即梁端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梁、柱截面应进行抗弯、抗剪计算及构造设计。

5.2 剪力墙设计

剪力墙应双向、均匀、连续布置,并宜使结构两个方向刚度接近。高宽比大于3的剪力墙容易设计成具有延性弯曲破坏的剪力墙,故当剪力墙长度很长时,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高宽比大于3的墙段,分段宜均匀。为了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后具有足够的延性,需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底部区域进行“底部加强区”设计,提高底部抗剪能力及延性。剪力墙应进行平面内的正截面受弯、斜截面受剪、偏心受压或偏斜受拉等承载力计算计构造设计。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3

【关键词】框架结构;空间刚度;整体稳定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抗侧刚度

0 引言

随着建筑功能以及建筑造型呈现出的多功能以及多样化趋势,建筑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日趋增加。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者应该在遵循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结构方案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

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技术特点

1.1 框架结构的定义

所谓的框架结构也就是指一种由梁和柱连接而成的一种承重结构。这种框架结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有着一个良好的承重作用,还对建筑空间结构有着良好的维护分隔的作用,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框架结构的特点

1)自重比较轻。设计这种结构的建筑单位,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施工成本,建筑施工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这种结构的建筑施工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收益,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2)灵活性强,有利于平面空间结构的设计,可以调整建筑平面空间布局,使其更加合理。这样可以使建筑的空间结构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以扩展更多的空间面积,提高其利用率,而且这样的建筑内部结构也更加和谐。

3)具有增强稳定性的特点,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其构件更加标准,而且可以使施工更加规范,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对这种结构的有效利用,可以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安全,而且对其的规范也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施工的进度,提企业的经济效益。

4)框架结构设计也是建筑设计者比较青睐的建筑类型。这种结构稳定性高,而且可以使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构思,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对设计进行修改,具有灵活性,这种结构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功能,也有助于设计师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2 建筑框架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建筑框架的抗震验算,而具体的验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楼层与布置特点来对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柔度等进行计算分析。在验算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根据建筑场地的类别,一般在有条件时,8层或者是超过5层的建筑可以采用剪力墙,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且框架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双向梁柱刚接体系,并合理的运用部分框架梁搭接在另外一方的框架梁之上。

当需要加装雨蓬时,其设计不能够从建筑的填充墙中挑出。而且在设计跨度较大的雨蓬、阳台等梁结构时,应该着重考虑梁所承受的扭矩(以梁中心线处板承受的负向弯矩乘以梁跨度的一半);设计梁、柱时,对应的混凝土等级一般以相差一个级别为宜;当出于某些特殊需要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导致量的截面积较大时,应该对梁的最小配筋率进行验算;当采用框架结构时,电梯井壁一般以采用粘土砖进行砌筑为佳,但是注意不要采用砖墙来承重,应该通过设置对应的梁来承托墙体的重量;在电梯井的四周应该加上构造柱,当建筑层高较大时,可以在门洞的上方加上圈梁;在设计建筑长度时,应该对根据伸缩缝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设计,否则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予以改善,诸如:加长构件的配筋、改善保温条件、增大配筋率以及设置后浇带等方式;当设计中采用井字梁时,由于梁的自重较大,在设计时不能忽略梁的自重;当建筑的整体布局不够规则时,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应该根据建筑的整体布局来进行合理设置,并采取针对性的细部构造措施;当建筑的地下水位较高时,应该对暖沟采用防水措施,一般以U型混凝土暖沟为宜;当需要设计地下室时,应该采用抗渗效果好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一般在P6或者是P8级,且混凝土中要掺入膨胀剂。

3 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梁与柱的中心线宜重合

框架结构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特点,在设计时需要注意梁与柱的中心线问题,需要注意确保梁与柱的中心线完全重合,保持一致。一旦发现其中心线未重合,需对其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后期出现建筑质量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要考虑施工条件,要在不影响其他施工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尽量不影响工期。中心线是否重合对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未重合的情况,就会对其受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处理的阶段施工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对中心线的偏心距进行调整。对梁与柱的中心线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其中心线的偏心距超过一定数额,就会影响框架结构的水平受力情况。

3.2 避免短柱的出现

框架的柱端一般同时存在着弯矩M和剪力V,长、短柱的确定是根据柱的剪跨比λ=M/Vh0 确定,(h0与弯矩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1.5时为极短柱,1.52时为长柱。试验表明极短柱发生剪切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短柱多数发生剪切破坏,长柱一般发生弯曲破坏。

3.3 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的布置

框架结构既要承受竖向荷载,又要承受水平荷载,因此必须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并且应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规范规定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4 框架设计关键问题的应对措施

4.1 梁、柱截面的确定

1)梁的超配筋显示或梁的裂缝宽度>0.3或梁的挠度值大于允许值。柱的轴压比超限或柱的超配筋显示。此时可放大梁、柱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的标号等级或提高钢筋的强度等级,再进一步试算。

2)部分梁、柱的构造配筋,此时可依据梁的裂缝宽度和柱的轴压比适当减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

3)梁、柱的截面尺寸均满足要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适。

4.2 框架梁柱的配筋

1)框架梁的配筋。对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为0.5%~1.5%较为适宜,在配筋率一定时,用较细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的最直接方法,但是只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梁裂缝的影响就较小。在地震作用下,为满足强剪弱弯,就应做到梁端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在具体设计时,可将梁端负弯矩筋乘以系数0.85~1.0梁中正弯距乘以 1.1~1.3,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

2)框架柱的配筋。框架柱的配筋一般都较低,电算结果往往都是构造配筋,由于抗震上强柱弱梁的要求,也就是要适当增大柱的配筋而减小梁的配筋,可见,柱子承担的责任最大。为了保证在地震时柱在最后失效。必须设计成强柱弱梁,人为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5 结束语

总之,根据本文对建筑框架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结构的建筑具有很多优势,框架结构最大的优点是自重较轻、节省材料、整体性与安全性较好,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梁与柱的中心线问题,一旦发现中心线未重合,就要采取必要措施对偏心距进行调整,否则会影响其抗震的能力,会导致建筑出现裂缝,从而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美观性。框架结构在应用的过程中灵活性也比较高,设计人员在布置建筑结构时,其基本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质量。所以,在设计框架结构时,一定要对其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处理,保证其各项指标合格,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框架剪力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如何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建设效益,但是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施工效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以下就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概述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使用混凝土墙板作为结构的梁柱体系,利用剪力墙承担工程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一种建筑,具有比较大的刚度,空间的整体性良好。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结构和多种框架结构共同组成的一种承重结构,具有空间布置灵活、施工方便、抵抗水平荷载能力高等方面的优点,是目前建筑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共同构成的一种结构,是由两种结构不同的抗侧力形成的。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传统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架构的一个综合结构体系,由于下部结构剪力墙的抗拉结构高、墙移小,可以承担大部分的水平荷载,随着外部荷载的不断增加,剪力墙的位移也会不断增加,结构会逐渐呈现出内收的趋势,剪力墙按照水平剪力变形的原理进行处理,并对负担外的附加水平力和水平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剪力墙上部形成了比较小的结构剪力,保证了工程质量的施工安全。

二.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征

1、结构刚度特征。框架剪力墙基底一般占据总弯度的25%左右,认为框架剪力墙受力能力与框架结构相同,这样在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对建筑的抗震级别进行明确的划分。当基底剪力墙承担弯度占总弯度70%时,其中框架结构需要承担30%,这时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必须要完全按照框架剪力墙体系设计要求来确定相关抗震构造措施。

2、结构受力特征。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由框架与剪力墙两部分组合而成一种新的受力形式,与传统建筑结构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建筑低下的楼层,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的位移比较小,变形的特征是拉着框架按照弯曲的曲线变形,并且能够承受大部分的水平力。而建筑上部分结构则会发生较大的位移,并且具有外侧的趋势,但是因为框架具有内收的趋势,框架拉剪力墙按照剪切型曲线变形,除了要承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同时还承载了将剪力墙拉回的附加水平力。针对此特点,对于独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将其看作为独立垂直于地面的悬臂梁,受力变形特征为弯曲型,并且层间变形特点为上大下小。

3、结构抗震特征。结合框架剪力墙受力特点,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剪力墙刚度与框架的比例,以此来提高结构体系与框架对建筑结构稳定性的作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在设计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系统时,还需要对施工当地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建筑抗震等级。

三、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技术要点

框剪结构的两个基本优势:第一个是为室内装潢和设计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第二个是剪力结构本身的刚性以及防侧力性较好,有利于提升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想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必须掌握好这三个基础技术:钢筋、混凝土和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1、模板施工技术要点。模板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强重视。(1)优化设计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其中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略短,才能确保其应用的精准性;而在支模过程中,也应当以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墙体作为参考,模板与墙体紧贴在一起;(2)在浇筑模板时,可能出现墙根移动现象,如果严重会影响模板质量,进而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数据造成偏差,这就需要在模板内侧置放一个短小的钢筋头,以此增强模板的精确性、稳定性、实用性;(3)增强墙体与楼板之间的紧密度,在浇筑混凝土时,应该在缝隙中添加砂浆、水泥等,避免发生漏浆现象。

2、钢筋施工技术要点。在构建框剪结构的时候,所选择的的建筑材料会直接决定建筑结构的质量。如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用到钢筋,它也会有不同的规格和形状,有三级钢或一级钢,有直径为8毫米或12毫米的钢筋。我们在安装钢筋以及对其进行浇筑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钢筋节点的高密集度,使其出现位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1)在安装钢筋过程中,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放样;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制作更加精确的模具,以确保工程的施工效率与进度;例如,对柱筋进行放样和定位,可以避免出现钢筋位移;(2)对于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来说,越来越多地使用到钢筋结构,同时也涉及到各个梁柱的节点问题,为了确保节点的有序、精确,需要进行现场绘图并计算,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模版,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3)在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人员,应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遵循实体样板模式,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做到按时完工。

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由于混凝土在整个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寿命。(1)要控制材料配比,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注意定期抽检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浇筑混凝土符合施工标准。(2)严格按浇筑顺序进行施工。通常在施工中首先采取退筑法,在施工中要按浇筑强度依次浇筑,先浇筑等级强度较高的墙柱,再进行等级较低的混凝土梁板浇筑,从而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3)在浇筑大截面梁体时,应采取分层浇筑法来浇筑,从而确保混凝土强度密实性。(4)对浇筑后的剪力墙要安排专人进行洒水养护,确保墙体保湿时间大于七小时,防止混凝干燥产生裂纹。

4、做好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施工环境的影响"或者施工组织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这大大降低了框架剪刀墙的强度,因此,施工中一定要做好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工作。首先,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减低混凝土内部升温的速度。其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施工计划,根据相关文献编制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计划、规范进行施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比如板和大梁分开浇筑,均采用斜面分层法,墙体和框架柱采用整体分层法,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最后,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水平构件覆盖塑料布,竖向构件外挂麻袋片,外包塑料布,浇水次数以保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为准。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体系也越来越多,其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使用最广的承重结构,它是由多种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共同构成。把框架剪力墙技术运用在建筑的施工中,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节约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广泛的应用框架剪力墙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航. 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技术[J]. 门窗,2014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5

一、嫁接技术要点

1. 砧木选择。砧木品种的选择是西瓜提高嫁接成活率、保证品质、防病增产的关键。实践证明,长瓠瓜是西瓜嫁接的理想砧木。

2. 嫁接苗培育。嫁接苗培育要在育苗棚内进行。采用顶插接的,瓠瓜要比西瓜早播7~8天,使砧木苗大于西瓜苗,以便于嫁接;砧木种子催芽后,直接播种在营养钵中,每钵1粒;接穗种子催芽后,可以播种在苗床或育苗盘中,当砧木第一片真叶展平时为嫁接适期。采用靠插接的,西瓜要比瓠瓜早播7~8天,当接穗真叶长到1角钱硬币大小时为嫁接适期。应注意:无论采用哪种嫁接法,在嫁接前一天傍晚需将砧木浇透水,用多菌灵700倍液对砧木和接穗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 嫁接方法。

①顶插接法:先用竹签或刀片将砧木生长点切除,然后用与接穗下胚轴粗细相同的竹签,在砧木切口处呈45度角向下斜插深约0.5厘米,竹签暂不拔出;取接穗在子叶下方0.5厘米处,由叶端向根端斜削长约0.5厘米的楔面,拔出竹签,随即把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孔中,使砧木子叶与接穗子叶呈“十”字形,立即用专用夹夹住接口,把嫁接好的营养钵紧密排列在苗床内,然后将小拱棚覆上膜。

②靠插接法:选用大小相近的砧木和接穗,在砧木下方1厘米处,用刀片呈45度角向下斜削1刀,深至胚轴的1/2至2/3,长约0.5厘米;取接穗在子叶下方1.5厘米处,向上斜削1刀,长约0.5厘米,将接穗和砧木切口相互嵌合,叶片呈“十”字形,然后用专用夹将接口夹住,栽入营养钵;最后将营养钵密排在苗床内,浇足水,扣上小拱棚。栽时接口应高出钵面3厘米左右。

4. 嫁接后的管理。从嫁接到成活需10天左右,这个期间必须做好保湿、保温、遮光、放风、断根和除萌等项工作。

①保湿:为了促进接口愈合,嫁接后2~3天内,棚室要密封,棚内湿度要达到饱合状态,2~3天后湿度达到90%~95%。

②保温:为了促进接口愈合,嫁接后2~3天内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8~30℃,夜间15~18℃;2~3天后,逐渐将小拱棚开口,白天保持28℃,夜间不低于15℃,因超过35℃或低于10℃都会影响成活率;1周后嫁接苗基本愈合,要求白天温度25~28℃,夜间温度13~14℃;10天后同普通苗床管理。

③遮光:嫁接后2~3天内,棚室要全部密封,小拱棚加覆盖物,避免阳光直射苗床,防止嫁接苗萎蔫;3天后早、晚应有可见散射光和侧光,在嫁接苗不萎蔫的情况下适当延长见光时间。

④放风:1周后开始放风炼苗,放风口由小到大,逐渐加大通风量,晴天中午光照强,必须用草苫遮光。如果棚内温度不够,也可隔苫遮光。

⑤断根:放风后1~2天,如果嫁接苗不萎蔫,接穗便可断根,即在接口下1厘米和钵面处各切1刀。断根前1~2天应给苗床浇足水,断根后中午仍要遮光1~2天。

⑥除萌:嫁接苗在苗床生长期间,砧木仍有侧芽萌发,如不及时摘除会影响接穗生长,因此,要及时除掉砧木上的萌芽,但不要损伤接穗和子叶。

二、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定植。嫁接后23天左右,苗长到3叶1心时为定植适期。

2. 防止接穗生根。定植时接口部位应高出地面1厘米左右,用地膜覆盖。爬蔓畦要覆盖稻草,防止接穗生根和植株感病。

3. 适当稀植。嫁接后砧木根系强健,吸收能力强,植株长势较旺,应适当稀植,行株距一般以140厘米×60~70厘米为宜,亩栽700~800株。

4. 合理整枝。三蔓整枝留单瓜,选在主蔓第二或第三雌花坐瓜,人工辅助授粉。

5. 前期控制生长。嫁接苗生长旺盛,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要根据植株长势灵活追肥,重施膨瓜肥。随嫁接苗生长时间的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也应适当增加,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嫁接的技术要点范文6

关键词:果树嫁接 技术 探索

树嫁接是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通过嫁接技术可以来改善果树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生产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果农由于对嫁接方法掌握不全面,致使影响了嫁接的成活率。下面就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所得表述如下。供果农参考。一、果树的嫁接时间

一般情况下,果树嫁接可以分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在果树萌芽前的春季进行,这样有利于幼枝生长和树冠的形成;改良果树品种可选择在早春嫁接。二是在接穗芽熟化后的夏季节进行;葡萄等需用嫩枝嫁接的果树必须选择在夏季嫁接。三是在夏末秋初进行秋接。1年中有多次发枝特性的果树可选用秋季嫁接,但要注意幼枝的越冬防寒。二、嫁接前的准备工作

技术员在嫁接前需要对改良的果树进行剪伐,去掉果树原有的绝大部分枝条,留下适合嫁接的树枝(也可称之为砧枝),并剪成适当长度的短橛。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应尽量剪去远端、上部树枝,选择下部或近主干部的树枝做接砧;二是砧橛的选择要因树而异,同时要注意压低高度,防止揭皮和开裂,便于嫁接和收缩树冠;三是留橛数量及长度视原有树形和树龄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应保留下部主枝留砧,同时还要考虑树冠的大小,树冠大则应多留橛,树冠小则应少留橛。三、改良品种的选择

果树嫁接改良应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这一工作。既要选择较为前沿的果树品种,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果品销路好,与需改良的果树嫁接亲合力强的品种。做到果品的成熟期、风味、色泽、果型尽量与众不同,又可鲜食、贮藏、加工品种的合理搭配。

四、接穗采集

接穗采集的原则是选择健壮无病虫,芽饱满,直立向上生长的一年生枝。早春嫁接的果树可充分利用顶芽进行枝接,并要除去花芽。夏秋季嫁接改良的果树。接穗的采集要注意芽的熟化程度,尽量使用枝条颜色加深,叶色深绿肥大的腋芽。五、 嫁接的具体方法

1、劈砧橛嫁接法。将选择好的砧橛劈开,长度3――5厘米待用,随后将接穗插接部位削成的“楔头”长2――3厘米(要求平直光滑,两斜面等长或略有差别)进行插接。插接的要求是:一是接穗一侧的皮层要与砧橛皮层对齐;二是接穗插入深度以一个削面刀口与砧橛剪口对齐为准,接穗留芽2――3个。三是接插后绑缚要严紧,可先用塑料带包闭,然后用细绳扎紧;或固定好主要部位后涂上接蜡。早春枝接直径3厘米以下的砧橛及夏季葡萄的嫁接宜用此法。

2、插皮嫁接法。 该种嫁接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插枝接法。接枝“楔头”削法同劈接法,不同之处是“楔头”短而陡,较长斜面2厘米左右,短斜面1厘米。插接时较长的斜面对着砧橛木质部。二是单芽插接。芽的削取方法是:在芽下1厘米处斜向上削,连同木质部削到芽的上方,然后在芽上方横切1刀,取下单芽。插皮接砧木开口通用方式为“t”字形开口。插枝接的砧木开口方式还有“一点一横”式,以及直接在砧橛剪口端纵划1刀开口的方法。插接后绑缚同劈接法,但是单芽嫁接的要露出芽眼。

3、夏季皮接法。 夏季皮接法芽的削法同单芽插接芽的削法,芽削下后需要揭下芽片,去掉木质部。揭芽时要防止“抽心”。对于桃、梨,苹果树的嫁接,削芽后可带木质部嫁接。皮接法砧木开口有“h”形、“t”字形等。嫁接时要注意做到芽片与砧木结合平整严实,防止芽片卷曲。绑缚方法同单芽插接。此外夏季还可采取嵌皮接、哨接法等。

4、剪口护理。 随嫁接的先后顺序对砧木剪口及接枝上端剪口都要用塑料带包闭或涂上接蜡,在遇干旱时可用石灰水刷白主杆和大枝,以保护树体水分,提高嫁接改良的成功率。六、嫁接过程的要点

1、要正确使用失水接穗。由于时间、地点的原因,很可能使接穗的采集和使用出现不同步,从而造成了接穗的失水萎蔫。此时我们不能够勉强使用,而是要取出失水的枝条,用清水浸泡,看一下接穗的情况再定。如果接穗能够吸水恢复,晾干表面水分,蘸蜡后使用不影响成活率。接穗不能恢复的,则不能使用。

2、对粗砧木嫁接时要绑缚得当。大树高接时,由于砧木较粗,用塑料条包扎较困难。此时我们可以采用插上接穗后,用一块比砧木接头稍粗的塑料布盖住断面,再用窄塑料条绑扎即可。

3、要正确处理穗上部芽。目前,有很多技术员沿用传统的嫁接方法,使用的接穗较长,上部保留的芽子较多,嫁接萌发后会萌发较多的新梢,如抹除不及时,会造成生长发育不整齐。为此我们要进行改进,将接穗上部只留一个芽子,并且此芽对准与砧木形成层对齐的厚面。这样的接穗嫁接后,每接穗只萌发一个粗壮的新梢,生长壮实、整齐,且成活率显著提高。

4、嫁接后解绑要及时。果树嫁接时间早的,成活后应及时解除绑缚的塑料条,否则随砧木的加粗塑料条易陷进砧木内,造成接芽死亡,使嫁接成活率降低。如果当年不解塑料条,嫁接的时间应掌握在砧木、接穗形成层接近停止活动时,在8月20日左右进行,这时芽接的当年可不解除绑缚的塑料条,于第二年剪砧时一起除掉,减少用工,便于掌握。

5、.塑料条的缠法要科学。技术员进行嫁接时,有的人从上往下缠,有的人从下往上缠。不管怎样缠,成活率并没有什么差别,对于及时解绑的两种缠法都可,但是对于解绑不及时的,从下往上缠比从上往下缠要好。因为多数束缚生长的都是最后绑的一下,绑在芽上面的比绑在芽下面的对接芽的束缚要轻,对接芽的影响就小。科学的操作是将塑料条从下往上缠,最后绑在芽的上边3~4厘米处。这样的好处一是不束缚接芽,二是培育速生苗和嫁接晚当年不解塑料条的,可在剪砧时将塑料条剪断,塑料条可自行脱落,省去解塑料条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