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传播;城市;文化

引 言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概括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具有完善理论体系的学科。传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传播都需要媒介,城市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便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它储存和表达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城市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城市在发展演变的同时,与人类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系,“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功能的发挥”。

城市是一个“文化储存器”

城市是人类的居留所,因此也是人类文化的聚集地。芒福德将这种“聚集地”比喻成“文化容器”。其实城市对于文化来说更像是一个储存器,而这种储存器不止具有简单的储存作用,就像化学实验一样,容器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可能对其他物质产生影响甚至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很大或者很小,也可能很快或者很慢。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人们通过城市这样的媒介将文化进行存储,然后城市又将这些文化的信息进行展现和传播,甚至交流。文化在这种传播和交流中又得到创造和发展。

城市的文化储存。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连结在一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与城市的碰撞中产生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指导、支配和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影响到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和效率,并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等加以约束。而正是这种影响与约束使得文化得以贮存。因此,任何时代的文化在城市中都会留下痕迹和沉淀,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件东西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这种储存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是通过某些实体形态来储存的,是显性的,大到建筑街貌,小到家具饰品,每个时代每种文明都会对物质实体有一定的形态追求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存在个体差异,但所体现的文化都是一类的,因为其都处于人类发展的同一阶段,都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中。这种倾向在实体形态中得以体现,文化也就相应地蕴含其中。实体物质能够存在多久,所蕴含的文化也就能够沉淀多久。这种方式储存的文化表现得更直观,也更具感染力。

精神方面的文化储存则是通过文字记载、典故传说、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来完成的,是一种抽象的储存,是隐性的。有的是直接储存的,而有的则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储存的。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演变为赏月的习俗;元宵祭神用的灯火,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这些都是发展的储存,也可理解为不断的动态的储存。

城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城市和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必要活动,文化便在这种方式和活动中传播和交流着。而城市是这种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人类的文化也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播和交流才能不断地发展。

城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城市人的交流活动。城市是开放的又是聚集的,人们在这里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与精神的流通,文化便借助这种媒介的形式进行着传播与交流。其次,城市自身的文化交流。城市本身又是一个文化博物馆,长流不息地传播着储存的文化,不断地进行着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管是新文化还是外来的异质文化,都会与这种“馆藏”文化进行对话。最后,城市提供了一些专门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场所。这种传播与交流则更为直接,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

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类活动高度聚集,相互影响,文化便在这种城市活动中相互碰撞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异质文化的渗透,在多变的城市客观环境中创造和发展。当然,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储存与传播交流基础上的,文化只有储存了才能传播和交流,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不断地创造和发展。

当一种新文化传入的时候,城市中储存的旧文化便与之产生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新旧文化相互影响着,或是新文化融入旧文化,文化得以发展;或是旧文化融入新文化,创造出另一种文化。西方服装文化融入旗装,旗袍诞生;中国文化融入洋装,中山装诞生。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城市一改传统街区的风貌,一种中西合璧折中主义的特殊时期的建筑文化随之诞生。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与通信手段比较落后,信息的获取比较缓慢,城市也因此相对封闭。这时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是比较迟缓的,一种文化从一个城市传到另一个城市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文化会受到途经城市的文化影响,不断地交流与发展,最后传入这座城市,然而,最后的文化可能跟一开始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功能作用的结果。

当今中国建设中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城市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不停歇不间断地接收和传播信息,然而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诸多阻碍,类似传播学中的传播隔阂,造成对所传信息的曲解和误解,甚至是信息的毁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空前高涨。城市文化信息的表达成为关注的焦点,形象工程开始遍布大街小巷。然而贪大求洋与虚假复古的“形象”过后,城市却散发着怪异僵硬、肤浅滑稽的信息与表情。

文化信息的破坏造成城市的苍白。城市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创造、积累形成的,是城市历经沧桑储存下来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创造文化的环境、条件、方式以及发展途径各不相同,导致创造出来的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各具特色。这种特色是民族的个性和象征,也正是这些特色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一旦消失,民族也将随之消亡。任何一座城市都储存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盲目地改造城市就等于在删除储存器,也就是在销毁储存的文化。然而,储存的文化一旦被删除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作为“储存器”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起到保护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保护。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的频繁交往,物质与精神的快速流通,这一切都将导致文化的加速发展和异质文化的不断侵入,城市的文化储存功能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快速。但是对储存的文化要有所区分,特别是新旧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当然,城市的文化储存是城市的一种内在规律,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城市建设中有些人却刻意地扭曲这种储存功能。而这种储存文化将与人们的共同取向相违背,也经不住历史的考验。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大部分城市都把焦点定在经济上而忽视了文化。经济发展确实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但是以文化的消失为代价的发展则只会使城市变得苍白无力。虽然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引进多少投资、新建多少工业项目、年均增长多少产值仍然是领导们追求的政绩目标,而对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重视的太少。然而,民族文化的散失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散失,均质的平淡文化的产生,将使城市“死去”,造成城市建筑风格雷同、缺乏特色、文化浅薄的现象。多元化的经济没有多层次的文化支撑,显得没有生气,缺乏活力。因此,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极具魅力、潜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文化信息的盲目导致城市的怪胎。城市中的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行为过程,这种过程不同于拿来主义,它需要选择、取舍、融合甚至再创造,最后留下的应是优秀的文化、灿烂的文化,能够适应当地并被接受的文化。特别是在交流空前繁荣的当今时代,对交流的认识越发显得重要。杜绝所有见文化就要、文化崇洋以及拿来主义的现象。但在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这些问题却普遍存在。

传统的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苍白”的大道、“寂寞”的草坪、暴晒的广场。这些是几十年前美国出现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文化产品,这种不生态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文化已被淘汰。但我国的城市建设者们并没有来吸取前人的教训,不加取舍地拿来就用,且还很自豪地作为政绩炫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没有交流的传播,是经不起时代考验的传播。同样的,城市中模仿成风的罗马柱、古典雕塑等等,都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传播、是一种毫无底蕴的暴发户式的城市文化。

文化信息的发展决定城市的进步。在现代开放的社会,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功能体现得更加强烈与迅速,各种文化通过城市交流和发展着,一种新文化很快地就会传入各个城市角落,与各种城市文化进行对话,得到不同的发展,甚至产生各种新的不同文化。信息的快速流通,城市中文化多样性的快速增长,是当今城市社会的显著特点。然而,城市的民族文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受到各种外来文化不断的侵蚀与渗透。怎样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怎样使历史文化正常发展,是我们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

城市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发展。历史的文化是好的,但是它只属于那个时代。只有不断地融入新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文化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辉煌。因为活着的东西有生命,有生命的东西必然会新陈代谢。因此,前面提到的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尽量体现原貌。这是针对那些不再使用,完全是为了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而言的。第二层面则要动态地保护继承,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这是指那些现在还在使用的,如上海的新天地,通过融入新文化,使原有的传统文化罩上了一层时尚,城市的文化得以发展。

文化是动态的,把“全球化”看作是“西化”并极力排斥外来文化是错误的,是一种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更会抑制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于文化的发展都很重要,没有民族的和传统的内核,就没有特色,没有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入、没有时尚气息,就赶不上潮流。

然而,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却对文化的发展认识不清,抑制城市的文化创造与发展功能。一种是极力地抵制一切外来文化与新文化,把民族文化“保护”起来。这种保护其实是一种“软禁”,锁定了储存器,使它丧失了储存功能。这样只会让城市与民族文化慢慢“死去”。另一种是过于痴迷外来文化而轻视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发展是一种均质文化的发展,将导致文化的侵略,文脉的枯萎,文化多样性的散失。这两种极端做法,只能让城市在“腐烂”或“苍白”中死亡。因此,在建设中要能够用好城市这个储存器,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处理好新旧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结论与启示

在当今信息文化的时代,城市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文化储存器”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改变。处理好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媒介与传播的关系,构建适宜的城市表达是建设者们的首要任务。既要保护城市的内在文化,也要通过“储存器”的功能引入优秀的外来文化,在文脉的传承下发展文化。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使文化健康地发展,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我国城市建设成新时代的文化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申海.城市的困惑[J].城市问题,1999(2).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作为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在其设计中的艺术魅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涵义的景观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宣扬主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体现城市文化的核心,其景观是这个城市民族地域的文化象征。主题标志物作为现代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生活习俗、地域特色等,而民族地域的内容差异则是将灵感集中在本民族典型的文化内涵上,寻找一种活力的源泉,通过载体――富于结构美的景观元素来表现这些本身无形的文化,营造出具有地方风采的典范,充分宣扬本民族、本地域的主题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重庆市涪陵某现代休闲广场,景观主体浮雕墙设计以地方历史文化――世上独有的“水下碑林”――白鹤梁和传统榨菜手工制作程序为内容,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形式、风格和手法上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可见,在当今变幻莫测的景观审美倾向上,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满足人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情感依赖,也是对未来地域特色城市景观一种精神主题的宣扬。

一个整体有意义的景观设计是由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通过某种内在的秩序融为一体,利用直观的艺术形式风格来构筑,达到功能、形式的完美统一。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建筑,其形式、手法也可多样化,创造性地表现主题景观设计,生动地再现地域文化格局及民族色彩语汇,不仅景观的感知性好,还赋予了新形式的景观内容,更加鲜明地宣扬了地域文化的精神与主题。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内涵

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底蕴以及人们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人们从事生产、文化、生活活动及科技交流的主要场所,是不同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广场作为其中一类独特的场所,将各个城市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相结合,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地域文化的形式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艺术价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从一种观念找出一个民族文化的踪迹,体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将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提炼、概括,运用形式美构成规律有意识地进行组合,传承其浓郁的民族地域气息。每一件景观作品,都是在追寻从随时光流逝中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的艺术结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重视景观要素的风格和形式美感,更应重视它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内涵是颇具信息传达功能的,它既是民风、民俗的传承,也是从精神上对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样,带有某种精神内涵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品,也是大众所关心、熟悉、喜闻乐见,以及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从这点上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然。如重庆某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紧紧围绕蜀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展开,其中以日(凸起向上金属圆雕,代表一种阳刚之气)月(凹下水池,代表一种阴柔之美)相辉映为主体,体现了刚柔相济、天地合一、阴阳相生的世俗传说,整个景观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象征某种寓意的神秘文化,体现了其地域作为理学发源地的特点。可见,根据民族地域的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文化合理地设计尺度空间,营造一种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是一种独特文化观念的继承与发扬。总之,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合传统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延续了地域历史文脉,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信息,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传统地域文化指导下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科学发展及主观认识发生一定的变化,未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营造,应根据地球环境变迁,总结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人类视觉感受需求出发,创造性地沿袭与利用传统地域文化形式与风格,融合现代的观念和技术,创造科学的、各民族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应吸取传统文化生态知识,突出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借助自然设计一种传统的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的心理“意境”之园,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如: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形”“神”“意”综合作用下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依赖传统地域文化,综合运用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心理,是探求景观艺术至高境界的方式之一。

1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广场作为人们进行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场所。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广场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支持人在广场空间中的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表达,实现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

1.2 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设计延续历史、合乎时代的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是每个城市都面临发展的问题。怎样在已有传统与时代变迁两者之间做到平衡与结合,往往成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一大难题。文化需要历史文脉的积淀与继承,同样也需要随着时代激荡而创新与发展。

1.3 突出个性的原则

西方早期的城市美化运动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造成城市景观的枯燥与空洞和雷同现象。今天出于延续地域文化目的,对古代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依然不能起到传递文化的作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对地域传统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融汇。形式上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提炼;材质上注重新材料、工艺和质感的表现;空间上注重对原有传统装饰元素本质特征的保留。

结语: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城市广场的理想景观。城市广场景观概念在文化层次上的含义也会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传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运用使其构造方式、表现手段发生变化;发扬优良传统,借鉴现代设计观念,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为旨归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再创造,将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使其富有新的活力;保护、开发和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城市广场景观。

参考文献: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3

论文摘要: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在城市的历之主化保护中应谊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在城市历吏文化保护规划中引入发展的观点。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迭到和谐统一。

1前育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2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既没有历史可言,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而每~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连续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纽带.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不可能产生像技术发展那样快的改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需要~定程度的延续性。城市的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一个长久保持的记忆将超出记忆的领域而形成地方精神的统一和延续,促进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类,而再生的意义包括“繁殖“与”再循环”。再循环使用旧建筑,有利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残余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圈。正因为如此。历史建筑、历史环境也成为可以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在资源。

另外,旧建筑和环境中储存着能量。新建建筑将使这些材料和资源被耗散,带来材料上的浪费。而且旧区在开发中被夷为平地。旧的居民一般处于贫困的边缘,不得不被安置到遥远的城市的边缘区,增加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同时,在原地新建的摩天大楼能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能耗的4倍。因此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从宏观上来说为城市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历史文化环境在旅游观光活动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适当的旅游开发。良好的城市定位和宣传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开发历史环境的旅游资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举办活动.即按照古老传统,每年在一定时候举办民风民俗活动。以此吸引游客。还有一种是以历史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参观文物古迹、古建。观赏地域风光,了解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并以此来带动旅游业

前者如老北京庙会。潍坊风筝节等。以重庆磁器口街区为例,重庆磁器口老街利用街区的历史条件,连续举办庙会活动。在春节期间成为重庆游客们旅游的好去处,为城市人们的节El增添了新的旅游项目。除此之外,磁器口举办的民族乐曲表演活动也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特别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

后者比较突出的例子有云南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在1996年以前一直陷入保护不利的困境。民居建筑破败不堪。大型古建沦为机关大院,古城的发展陷入死角。1996年。丽江大地震之后。政府和民间投资捐助4亿多资金进行古城修复。不仅修复了重要的古建。而且还对古城的历史环境、古街区进行了整治。自此。丽江成为了全国古镇游的热点,也是云南省旅游线路的中心.旅游经济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收益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必须要考虑的背景,它给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挑战。

从文化方面看。文化的发展有“趋同”之势,但是这种趋同并非对每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往往表现为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加强地方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文化活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明确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没有发展方向。就会显得被动,丧失竞争力。

4正确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取得同一时代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均衡,使城市能够协调共生。有机成长。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而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应该的。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腾飞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城市记忆的保留.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更新中把原先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完全推倒重建.造成原来具有悠久历史并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逐渐失去了记忆。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一致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从物质的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延续的物质基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必然面临很多的困境。从过去的经验和国外成功的例子我们发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搞好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必须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通过立法、执法和行政的手段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时通过行政手段,以异地补偿等方式.使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项目达成经济上的良性运作。而专业人士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技术上的支撑。并保证保护工作严谨、细致地完成。同时。作为城市居住的主体。公众有权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并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监督政府和专家的作为,提供广泛意见。从当今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同样还{_}要广大房地产企业的责任感。也就是说,企业应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把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保持城市肌理作为判断一个项目是番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当我们同时具备了政府的规范、专家的技术、公众的参与、开发商的责任,才能保证不因为发展中的失误而导致历史文化的缺失,在发展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

一个历史阶段城市风貌特征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一些城市或地区虽然不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和风貌,从发展的观点看,这样的城市也具有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历史文化保护也应该具有发展观,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比如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诞生的深圳,虽然历史很短,但其规划理念、城市功能、空间形象和发展速度等,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新兴城市的时代特征。这样的城市在百年之后,有可能会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名城。

还有一些城市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保留着各异的城市记忆,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体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比如哈尔滨的花园街,虽然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建设的俄罗斯农庄式街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中。原来的街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殖民地时期建筑.还有解放前后修建供办公用的房屋.甚至一些解放后修建的具有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红砖房。这些建筑保留了各个发展时期历史的痕迹。再现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信息。在做规划的时候除了保留俄罗斯农庄式建筑。还应对其他时期的建筑都进行整治、保护,使各个阶段的风格都得以体现.保证地方记忆的完整延续和文化的多元性。

历史文化保护“主要是指对现有的美好的城市环境予以保护,但在保持其原有特点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对它作些修改、重建或使其现代化。”由此可见,真正的保护本身就需要与发展相协调.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避免具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和破坏,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变迁,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所以说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应该以动态、全面的方式进行。做到以下几点。立足于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而尊重过去。

(1)积极动态的保护。历史保护规划应该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有机部分。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而不该以消极、静态的方式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仅仅看作是以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主的专项规划。

(2)全面复合性的保护。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不仅是城市中的一个文物古建的保护,还包括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各种积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全面地分析城市的结构,找到值得保护的对象,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使潜在的经济效益得到发挥,从而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3)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是指理论没有超前性,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二是指理论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未能深入研究:三是规划与建设备行其是。一旦基础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必然导致保护规划与实际发展建设脱节。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建筑城市文化

在城市中,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地域性风景线之一。建筑也是构成城市,展示城市风采的重要部分。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不仅是容纳当地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传递和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追求的媒介。

一、现代城市与城市建筑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愈来愈有自己的凝聚力,关于城市的自我认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愈来愈趋向同一,在城市自由和个性化的基础上,城市也具备了外在的表征。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中,社会上处处存在着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渐地加剧。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城市需要通过自我包装,自我文化的推荐才能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在城市的自我营销和包装中,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文化领域方面。城市需要在文化方面进行竞争,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提高,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城市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助力。

二、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的关系分析

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筑在反映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文化中,城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发展史是城市发展史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对自然长期选择和适应的结果。城市是人类存在的最经济和最方便的聚居形式,城市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变化而呈现出崭新的形式。建筑是特定的城市空间上的形态,反映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在建筑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过程中,建筑本身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主要是通过城市的建筑来反映出彼此城市之间的区别。

(二)城市建筑具有城市地域性的表现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形成、发展都是与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城市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城市中,城市由于所处的位置和所在的环境文化存在差异,都导致不同的城市之间,具有不同的地域的特征。地域文化不同的特征,不仅显示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城市中,也显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中。这种地域上的不同,也会导致城市文化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域文化的区别更广泛,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不同的饮食环境与居住形式,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影响了不同的地域人们的个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当代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但是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有着统一的性质,在分析建筑的时候,文化性和地域性一般是放在一起的,而不需要将两者强行分开来分析。

(三)建筑风格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价值观念的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在城市文化的范围中,城市居民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这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范围中,建筑的设计和创造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建筑的使用者是作为城市文化创造者的居民。他们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审美特征,形成了特定的城市生活方式。而且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追求和喜好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与形式的设计。这主要体现在现代建筑的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中,此类的建筑设计中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得必要的商业价值。

(四)城市建筑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在城市中,各种城市的文化发生变化,会导致城市建筑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地域化特征差异明显,北方建筑多恢弘壮美,而南方建筑多飘逸秀美的建筑风格,在近代快速的生活方式和欧美文化的影响下,致使建筑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的简约风格,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小。这些风格的变化,也展现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全社会对经济的信仰在近几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商业化的发展和商业化的价值认同都影响到建筑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建筑的行为直接受到自身文化和文明信仰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闲适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相对较为闲适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商业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建筑在风格上趋向一致。

三、当前我国城市地标建筑的误区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名片,是城市整体建筑形象的代表。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更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在近几年我国城市建筑中,追求城市地标的建筑愈来愈多。标志性建筑现已经成为了当今城市建筑的盲目跟随的热门,在城市的建设中,做标志性建筑仿佛已经成为了建筑的追求和城市展示的重要目的。许多城市为了提高影响力,有些标志性建筑显得非常的庞大和突兀,过分强调视觉效果,忽略其使用的经济性、便利性,难免走入误区。这种标志性建筑确实也为所在城市赢得了一定的新闻效应和印象深刻的效果,但是不能有机地融入城市的文化,不能真正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更不能影响甚至决定城市文化的发展,标新立异的地标建筑往往也破坏了城市传统肌理。随着国际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欧式建筑,美式建筑等“拿来主义”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应对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我们尚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及时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对西方建筑文化的接受一直处于盲目的状态。同时如何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保持创新的活力和多样性,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

四、结束语

商业时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竞争范围和竞争能力也在逐渐地加强,城市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城市竞争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所特有的关系都使城市建筑在构成城市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应该考虑城市的文化和特色,使建筑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一些为了成为“标志性建筑“而使建筑成为城市形象的破坏者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阻碍者。为了所谓国际化而失去自身特性的城市,都不能摆脱缺乏生气和文化底蕴的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王后军.建筑创作中的城市意识[ J].华中建筑,2008, (1): 66-69.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县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践;思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偏远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一般都设在县图书馆,因此,县级支中心是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呼图壁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收系统于2009年1月在我馆安装成功。三年多来,我们以推广使用共享工程资源为切入点,在我县财政划拨的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群众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一、呼图壁县级支中心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呼图壁县图书馆由于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手段较为落后,为人民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尚有欠缺,城乡群众面临着“信息贫困”的问题,无法获取和利用丰富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2007年,恰逢中央文化部在新疆地区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呼图壁县文化部门抢抓机遇,顺势而上,积极申报该项目,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将呼图壁县列为2008年首次实施项目的县市之一。在2009年初,图书馆已收到安装的设备有:3台主机服务器、1组网络存储、2台交换机、1台网御防火墙、1个标准机柜、1套投影机、1台便携式计算机、1块移动硬盘、1套漫步音响、1台激光网络打印机、1套kvm切换器、25台业务终端计算机和20套电脑桌椅、1套卫星接受系统、1台索尼数码照相机、1台佳能数码照相机和1台多功能扫描仪,经过调试,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接收文化资源信息。先进的设备、优秀的文化资源,为进一步丰富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知识、及时获取各种技术信息提供有力保证。

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做法

1.认真做好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建库工作

自2009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工作以来,呼图壁县图书馆便指定专人负责,每天坚持接收资源不脱节,把各类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如在农村实用新技术栏目中,分别建立了种植、养殖、务工技术、法律法规、医药卫生等文件夹,从2009年至今已经接收各种信息资源700G,收集整理各种数字资源达到近2个TB。为了方便读者随时使用光盘数字资源,图书馆采购了光盘管理软件与服务器,把国家资源中心、省级分中心下发的光盘和自购的大量光盘建立视屏点播数据库,让读者在客户端随意点击即可观看、下载、刻录,使读者对母盘不会造成任何损坏,满足读者多次检索的需求。

另外,加大引进“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建设力度,于2011年5月引进自治区图书馆采购的70余万元的国研网、博看网、五车电子图书、新图知网论文数据库、龙源期刊数据库等11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供大家无偿享用。为了使这些数字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每年组织各类读者召开“数字图书馆”信息会,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我县年轻读者工作学习的“充电站”,丰富精神文化的“大书房”。

2.以电子阅览室为阵地,抓好青少年的网络培训与服务

鉴于青少年读者爱好电脑,喜欢网络的这一特性,每逢寒暑假,县图书馆便以电子阅览室为阵地,分批为青少年免费开展电脑培训班。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以提高他们图文混版、电子表格和课件等方面的制作水平,开展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电子小报设计比赛。不仅开发了孩子的创作力,还达到了检验培训效果的目的。对于高中生读者,则开展“我们帮你赢高考”专题信息服务活动,为高考生专门制作100套有关院校录取线分析技巧,了解院校实力的视频资料,在6月9日-14日为高考生延长工作时间,免费让考生前来查询各大院校的网络信息,使高考生和家长们备受欢迎。对于机关青年干部,则组织开展“庆五一,迎五四学习英雄楷模报告会”、“红色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等活动,让青年干部感受党所走过的伟大历程,以英模事迹为动力,全心全意投身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深入基层做调查,为乡村农牧民开展“零距离”服务

为了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在群众中受欢迎,在文化信息资源向群众推广服务的初期,呼图壁县图书馆支中心在全县各乡镇村场做了细致地调查,分别将园户村镇上二工村刚建立的最大肉鸡养殖基地、二十里店镇文化站、大丰镇红山村番茄育苗基地作为服务试点对象,了解农民内心最需要的资源,有针对性的在农牧民家门口开展视频展播和专题信息服务,并将相关涉农部门的技术专家邀请到现场做实地指导。在编制资料时,主动请专业部门的技术员提出合理化意见,在信息现场,还特别邀请县畜牧技术员和农科技术骨干对所的信息与大家进行现场答疑解析,深受农牧民们的欢迎和称赞。上二工村养殖户杨晓强情不自禁地说:“我们的养鸡基地去年刚建成,今年3月初才陆续上的鸡苗,图书馆为我们的养殖信息就像下了一场及时雨,这些免疫接种的方法和卫生消毒的措施,都非常适合我们,还免费给我们发放光盘和资料,使我们的养鸡在起步阶段就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找准了能贴近农民群众的服务的路子,呼图壁县图书馆做好文化信息服务的尽头更足了,紧紧围绕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协同农业、畜牧、科技等专业部门做好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导的食用菌种植技术、苗木花卉、畜牧业品种改良以及品质提升等发展方面信息服务,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图书馆馆员都能发扬不怕吃苦,调整正常工作时间深入到村组,用汉、哈两种语言为广大的农牧民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信息服务。3年多来,为各类群众开展“各种信息会”15场次,影视展播60场次,免费发放自制光盘2000张。

4.与乡村电影队打“联手牌”,使文化共享资源实现“村村通”

由于呼图壁县图书馆只有6个编制,工作人员少,又无交通工具,为了能让优秀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牧民的身边,图书馆便与乡村电影队打起了“联手牌”,借助乡村电影队的交通和设备优势,将适合我县农村题材的农业科技、养殖、务工技术、法律法规常识和医药卫生等方面的视屏资源进行遴选、刻录、拷贝,从2011年8月份开始,每天晚上随电影队到各村组进行实地播放。在夜幕中,当大家看完《如何防治大白菜的烧心》的节目后称赞道:“现在正是大白菜防腐烂的关键时期,没想到这么好的资源就让我们给遇上了,现在的电影内容这么丰富,真是没白来”。

当图书馆把务工技能和法律法规的资源送到县良种场农民工身边时,近上千名的务工人员和农民群众围拢过来,现场的一位农民工由衷地说道:“我们以前对民法、继承法、婚姻法都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样的文化下乡,让我们老百姓知道如何用法律来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感到很高兴”。听到群众的赞许,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更是卯足了劲,要将优秀的文化资源展播活动一直持续到10月份。

5.开辟“文化信息资源专栏”,使文化资源进万家

2012年年初,由于机构改革因素,呼图壁县文化部门与广电部门合并,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图书馆主动为局领导建言献策,开辟了呼图壁县“文化信息资源专题栏目”,打通文化信息的通道,让共享工程资源通过数字电视网络直接进村入户,真正将直观、生动的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大餐送到广大群众中去,帮助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新的活力。

三、对县级支中心今后开展好共享工程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立足实际,为群众开展各种信息传递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县级图书馆作为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主体一定要做好此项工作,要紧紧抓住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这一核心,主动为群众开展各种贴近实际的信息服务,多提供为基层和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戏曲、农业科技、务工技术、法律法规讲座等,不断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规范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

2.县级共享工程建设应得到县人民政府的支持

要想真正开展好文化共享工程的全民推广,县人民政府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如果对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软实力工程的认识只限于口号上,没有政府的硬措施作保障,只靠公共图书馆的热情和力量单打独斗,那么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架子必然是松散的。按照中央要求:到2010年全国将实现“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村村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而实现此目标主要靠的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帮助。而如何发挥好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让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到这一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就要靠各级政府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对文化共享工程重视的程度上一个台阶,将此列入当地政府常态工作内容,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重点解决好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问题,文化共享工程才有希望跨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需要一批熟悉网络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技术骨干。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本身配置不足,又面对全省各个县支中心,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县级馆来说非常重要,省级分中心要对共享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查,使培训的内容能贴近县级支中心普遍遇到的问题,使这些人才队伍能够肩负起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业务人员培训、指导任务,确保卫星服务器正常接收国家中心所发的信息资源。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县支中心图书馆培养一支能掌握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技术,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人才队伍,这是“共享工程”建设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共享工程关键是为基层群众做好信息服务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而提供特色化信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利用共享工程所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还需要通过国家、省级信息中心不断更新资源,调查了解不同地域资源短缺的问题。县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探索和扩大服务渠道与服务方式。将新颖、实用的资源快认真搜集、下载,向当地不同群众及时展播,并刻录成DVD光盘或宣传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扩大宣传面,使群众快学技术,早得实惠。同时将群众喜爱的优秀戏曲、电影、名家讲坛等视频资源送到社区、部队、学校、看守所等单位,创造共享工程的服务品牌,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文化共享工程这道丰富的文化大餐。

共享工程应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是提升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有力平台。推广使用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支持和帮助,方能共建共享,造福于民。呼图壁县图书馆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制约,目前只是探索性的为老百姓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些文化信息服务。

要想真正把这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还需建立由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的体制,并辅以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各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也要树立以推进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发展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共享工程资源使用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同志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成果展的讲话.

[2]吴喜文.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1(7).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the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mankind demand more and more. Landscaping industry developing fast, all over the city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have the landscape area, the form is very gratifying. Urban landscape initially formed a little, line, face combination, of plane and soli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unction is more perfect, type is the complete pattern. Coastal areas, urban landscape garden market has been on track. But in som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his can cause landscape workers think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speed up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city garden;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explore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对地形的技术和艺术加工,以及种植树木花草,建筑房屋,修筑园路等而形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园林包括很多种,如庭园、花园、植物园等,随园林艺术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园林。城市园林绿化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园林一样的舒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顺应当代人对环境的要求,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实现整个城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这是未来理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园林绿化也是人类自身营造家园的一部分,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成熟的绿化水平的高低也蕴含着一个城市文化内涵,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准 ,也反映了市民的审美情趣。

2 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2、1社会环境资源的积累

城市绿化建设中,投入的绿地建设材料,在合理的栽培和养护下,将不断的积累物质量,成为了一笔巨大的城市环境资源。绿化资源不仅自身在增长,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效益,它为生态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2潜在的生产力和环境资本

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化、生态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形成了一股以“择绿而居”的热潮,这样开发商就以市场为导向,在绿化环境好的地方投资,或者自己投资建设绿地。因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市大好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绿地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和环境资本。

2、3潜在的经济动力

由于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效益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绿化的兴起,城市开始的绿地化建设,以及在人口密集区、建筑拥挤区和城市的中心地带大修绿地,国家加大了对绿化建设的投入。绿化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涉及到各个领域,如提高了环境质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拉动了物业、房产经济;还有社会效益,提高了投资者的绿化建设的觉悟。

3 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1绿化建设缺乏设计

部分城市绿化设计缺乏长远规范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这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到位,造成绿化工作的不合格。在绿化的投入初期,资金不足,前期规划草率,早期工作不到位。所以在绿化工作中我们要提高意识,增加投资。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3、2绿化维护工作不到位

城市的绿化工作,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直接联系的。在长期的绿化工作中,城市的绿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对于绿化的维护工作却做得不足,如园林的绿化科研、人员培训和管理资金的不足,这些都使得绿化的后期维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因此要科学规划,树立科学的管理态度 ,重视后期的管理,把后期的管理当做是一个经济增值管理的过程。

3、3绿化的监管机制欠缺

绿化工程不想其他建筑工程一样,对于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也不需要软件工程一样的严谨,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绿化只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这样就使得工人的积极性和态度不是很认真,对绿化工作投入不高,使得绿化效率很低。对土壤、树坑规格、基肥等不严格要求,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后期的效果也很差。要加强对员工的意识培养,更改观念,健全机制。

3、4绿化“重建轻养”

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园林系统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投资模式,市场化水平低下、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走“社会办园林,园林社会化”的路子。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地建设环节加大投入,园林绿地面积的增量很大,但园林绿化科研、人员培训和管养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对园林绿地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许多城市公园对外免费开放,游客数量增加,给公园绿化和公共设施的养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这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3、5绿化监管机制薄弱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只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土壤好不好,能长就行;树坑不要大,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能活就行。对土壤、树坑规格、基肥等不严格要求,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俗话说: “三分种,七分养。”一个创意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和施工者和养护者共同完成,才能达到最后的景观设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