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1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强化策略
一、医院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体系不完善
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体系的合理性、完善性,是规范财务预算,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是从实际来看,部分医院的财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之间存在差异、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未能有效结合,降低了资金利用率与绩效考核效率。通常来讲,财务预算部门多具备预算指标,在具体预算中,此类指标和实际存在差异,影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医院是公益性的场所,需要从大局观、未来发展着手,制定合理、长期的预算规划,提高资金利用率。但从各地区的真实情况来看,部分医院尚未有完善、有效的财务体系,影响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二)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不足
现阶段,医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医疗资源,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随着新医改的推广,以药养医问题得以改善,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应用,其效果并不显著,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目标不明确,虽然设有分层目标,但是并未明确预算部门的职责,加之相关措施未落实到底,降低预算管理的执行效力。
(三)绩效考核实施困难
虽然已经建立经济预算与考核制度,但是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有待细化、可操作化,尚未全面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预算与绩效考核涉及医院的每一项业务活动,每一个员工,核算面广、数据量大并且相互关联。当前预算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未精细化设置,影响绩效考核工作的进行、增加绩效考核的实施难度。绩效考核要想发挥作用,就要确保考核指标的合理性、精细化、可操作化,和医院业务活动相结合。现阶段,医院的预算与绩效体系未精细化设置,限制了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的强化策略
(一)整合财务体系,完善绩效考核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医院发展,也便于开展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可从这样几点着手:(1)在新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医院应基于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财务体制符合财会要求,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2)制定和医院情况相符的内控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并将其落实到底,便于有效解决财务体制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在大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要想获得良好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落实预算编制职责,细化编制责任,比如根据医院的医疗资源、规模、各部门的分布情况,对编制责任进行细化。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
医院预算与绩效管理相互作用、紧密关联。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多依赖于科学、完善的绩效指标体制,根据医院的业务特点与以往的考核指标合理编制财务预算,渗透到医院的各部门、各项目甚至于每个员工。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则建立在财务预算指标的基础上。一方面医院根据各科室的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共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也要根据部门特征设置权重,确保绩效考核体制的有效性。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医院可聘请专业人才,为避免主观性的影响,工作人员可在指标权重设置时利用建模形式。一旦考核制度建立后,就要督促各部门严格落实和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中,普遍存在财务体系不完善、预算管理水平不足、考核实施困难等问题,给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对此,医院各部门除要转变工作理念外,还要整合财务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和预算管理,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的要求,进而推动医院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问题 对策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but the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has many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urban plann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提出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来说是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观念
2.1整体与综合观念
城市和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工具、花鸟鱼虫、居民和污染,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他们可以单独来看,也可整体地去欣赏。在城市建设方面,不仅要满足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外部因素、经济、生态环境、技术和社会空间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各自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达成统一的效果。
2.2协调与控制观念
协调,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机构或是组织的内外部关系,为城市规划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和环境,促进方案达成预期规划的目标。在这里整体的建设,是一门需要很多系统协调的整体,政府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观念,去协调每一个子系统,控制整体局面的发生,起到监督和决策的作用。
2.3历史与文化观念
历史文化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岁月,流传至今的,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同时,也不能随意破坏这些历史遗迹,要将其保护起来,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历史文化或是现代时期的文化,让城市富有生命力,提高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值。
2.4科学与理性观念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城市的发展,不是随意的,我们要按照良性循环的状态发展,要城市规划通过科学与理性相结合的思想去考虑问题,不能片面的,一定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或是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出现。
3城市规划管理的功能目标及原则
城市规划管理是实施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的和有效的机制。它的目的是通过规划的实施,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且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保护良好的生态和物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法制化的原则,公众参与的原则,促进发展和保护公共利益的政策原则,规划实施中坚定性和灵活性的监控机制原则。目前,我国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城市规划管理是根据国家“一书两证”的规划管理办法进行建设项目的审批和规划管理。应当说是具有相当的严谨性和综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制约城市的发展。
4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工作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艰巨性。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更是城市规划实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国家对城市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工具。
在城市建设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施加的作用,可以分为:控制作用、引导作用、整合作用、保障作用四方面。正是通过这四种作用,才使得城市土地试用活动能够既有效率,同时又体现公平,从而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但是,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有局限性。城市规划界对于城市规划作用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要澄清现今很多的模糊认识,防止各种夸大其辞的做法,太高的目标以及不严格的表达会造成认识混乱和集体的失落感;但同时又要在体制中积极地争取合理的位置和权限,以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6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其次是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再次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最后是要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3
【关键词】电力营销;问题;精细化管理策略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各种电气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这给电力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电力营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向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产品以及多样化的电力服务,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众多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限制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通过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在电力企业中,通过精细化价格管理策略、精细化服务管理策略以及精细化促销策略等,为解决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1 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电力营销的观念相对落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经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是,我国众多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对电力用户的服务意识,并没有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也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严重的抑制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电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应该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众多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电力营销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许多电力营销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调换过来的,导致电力营销人员缺乏相应的电力营销专业知识,并且电力企业也没有重视对电力营销人员的培养和再教育,给电力营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电力企业展开电力营销的时间相对较短,电力营销人员缺乏主动服务的营销意识,电力营销经验以及营销服务方式都非常落后,严重的营销了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
(3)缺乏相应的市场营销管理。长期以来,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电力企业并不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只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为社会提供相应的电力服务即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由于缺乏对电力市场的全面认识,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通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开发电力市场,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相对较差。
(4)电力营销模式相对单一。电力营销模式直接影响电力企业营销电力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非常单一,并没有对电力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研,并没有充分准确的掌握电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不能够为电力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电力营销服务模式,严重的营销了电力营销的效果。
2 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1)树立精细化电力营销管理理念。电力企业在面对竞争激烈的新电力市场环境时,必须转变传统的电力营销观念,而是树立精细化电力营销管理理念,积极的寻求能够适应新电力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通过创建完善、健全、系统标准的电力营销制度体制,能够为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并且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电力企业业扩流程周期、营销业务办理效率、事故抢修应急处理能力、电能质量以及供电可靠性等服务水平。电力企业想要构建完善的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创建电费收益分析、确定电网技术升级改造工程管理标准、开展工单质量与用电经济性在线检测分析、构建科学的电价机制、夯实电力营销优质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的规程和标准,能够有效的改善供电企业电网建设、服务有效性以及供电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保证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有章可循。
(2)创建精细化的电力营销信息服务平台。电力企业在为电力用户提供电能以及供电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用电数据明细以及电力用户的基础信息档案,这给电力企业创建精细化的电力营销信息服务平台创造了条件。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营销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具体量化的整合,并对营销服务管理实行信息共享的集成化运行,对电力企业从传统单一化、静态的营销信息服务系统,向集成化、动态在线的营销服务提供了便利。总之,通过创建精细化的电力营销信息服务平台,既能够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还能够帮助电力企业降低营销服务管理成本,对实现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营销管理以及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构建精细化的电力营销流程。通过将EMS管理系统、SCADS数据和信息采集系统等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在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能够对电力营销服务进行精细化的整合与水利,不断的调整、改进以及优化电力营销业务流程,保证电力营销的所有工作流程都能够按章相关标准,成为电力营销管理“流水线”上的优质、高效作业环节。此外,根据电力监管部门以及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电力企业还应该采用流程驱动的营销业务管理模式,对电力营销过程中的程序以及服务项目进行优化整合,进而构建一个操作统一规范、运转流程通常、信息集成共享的智能化的电力营销管理和服务平台,为电力企业实现电力营销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流程化以及标准化的优质管理创造条件。
(4)精细化的电力营销人才管理。电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电力营销的质量和水平具有之间的关系,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电力营销人员的管理。精细化的电力营销人才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电力企业应该制定精细化的人才培养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额的对电力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强化对电力营销人员的专业指导,电力营销人员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量的电力营销知识,并树立正确的电力营销服务意识, 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其二,创建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创建激励、考核、执行一体化的电力营销绩效考核制度,将电力营销人员的业绩和个人的薪酬相挂钩,能够充分的激发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应该实现对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为电力市场以及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能以及用电服务,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保证自身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伟.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探讨[J].河南科技,2013(3).
[2]张思敏,常洪亮.浅析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精细化管理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4
关键词:精细化工;管道安装;检验;监督管理;材料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lobal fine chemical industry gradually into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fine 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also developed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hemical pipeline is then developed vigorously development. So, the chemical pipeline in which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stallation,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what, let's take a simple discuss.
Keywords: fine chemical industry; Piping installation; Inspe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精细化工是实现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而在国家提出要重点扶持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也与精细化工密切相关,几乎每个产业都需要用到精细化工产品。随着精细化工产业先进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涌入,各种生产工艺日趋成熟,化工管道在精细化工产业中的地位也日趋彰显。下面我们就化工管道在设计与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简略讨论一下。
一、管廊的设计
在对化工管道进行安装时,我们首先要对管道的各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下面就简单的讨论一下:
1、管廊的宽度;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和管径的大小以及架桥的多少决定的,一般应保留在30%左右的余位,同时还要考虑管廊下设备和通道以及管廊上空冷设备等结构的影响,由于整个管廊的管道布置的密度不相同,管道尾段的数量较小,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减少首段和尾段的宽度。
2、管廊的跨度;管廊的跨度一般在6—9m,在中小型装置中,小直径的管道较多时,可在两根支柱之间设置副梁使管道的跨度缩小。
3、管廊的高度;在对管底进行布置的同时,应考虑到操作与维修时所用的空间,这些空间至少需要3.5m,当管廊上的管道与设备相连接时,一般应比管廊的底层管道标准高6—10m。所以,在进行安装时要充分考虑所使用的高度。
二、设备的采购
在化工管道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安装设备,而有些设备是需要进口的,这些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管道安装的安全,因此在购买进口设备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要制定采购合同,因为,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处理起来会耽误时间,影响施工的进度。
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施工单位有关安全、健康、环境方面的要求。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规范,政府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等相关方,对化工管道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这不仅对相关方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预控,还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管理水平。
2、重大危害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的识别。施工方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识别。需要注意的是,项目部新增加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应纳入公司的总清单,其中评价出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问题也将纳入相应的清单。
3、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要求清单的识别。工程方除了公司体系列出的法律法规,更要提出适合自己团队的法律文献,加强对有关技术规范的收集,保证在施工全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四、管道安装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管道安装的一般要求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要按照图纸指定坐标、标高、坡度、准确地进行,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安装和程序应遵循先压力高后压力低、先上后下、先复杂后简单、先大后小、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对于各种补偿器、膨胀节来说,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预压缩和拉伸,法兰结合面要注意使垫片均匀受力,螺栓握裹力要达到基本吻合,连接螺栓、螺母的螺纹上应涂上一种混合物,应该是二硫化钼和油脂的混合,可以防止生锈。
2、同转动设备相连管道的安装
对同转动设备相连的管道,例如泵类、压缩机等,必须看重安装的这个环节,在保证不对设备产生过大的应力的前提下,是同心度和平行度、自由对中都能符合要求,使用设备连接法兰的螺栓强制对中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3、仪表部件的安装
管道系统试压吹扫完成后进行的,一般为安装工艺管道上的仪表附件,试压吹扫之前可使用短管代替相应的仪表,也可以吧把仪表安装上,但是在仪表工程施工期很紧的前提下,在管道系统吹扫实验时拆下仪表而用短管代替,要留心保护仪表管件在管道试压和吹扫中不受磨损。
4、管道安装
管道安装的同时,支吊架的固定和调整工作要及时地进行,支吊架位置要精确,安装要牢固、平整,接触管子位置良好。在热负荷试运行中,有热位移的管道,应随时对支架进行查验和调整。固定支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安装,并在补偿器预拉伸前固定。
五、施工过程的监控
在化工管道安装过程中,管道的选材是由物料的特性决定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管道中化学、物理特性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压力、温度选择适合的材料。所以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管道安装在整个装置过程中处于重要的环节,一次性试车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道的焊接质量,也决定着装置的安全性与使用年限,因此一定要把好材料关。
结束语:
随着我国化工管道建设的飞速发展,化工管道在设计、安装、监理检验、使用维护等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在管道设备安装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注意,更需要我们去改进,从而使管道建设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崔金玲,王艳,曾香梅.化工装置管道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化工设计通讯,2006(4).
[2]陈彦哲.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李奇.石油化工管道设计注意事项[J].当代化工,2011(5).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现代企业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29-02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等,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质量等方面实施了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管理是针对以往经验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企业挣脱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的利器。而企业在推行、实施和贯彻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标准化管理运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使企业进一步获得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深化改革的环境下,能够从容应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使企业科学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企业标准化就是以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为目标。它将生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规程和准则,从而使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化、常规化和程序化。
企业标准化的对象可分为“物”和“事”两大方面。所谓“物”即指产品、材料、设备和工具等而言;所谓“事”即指事物的处理方法、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等。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各种“物”和“事”,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是企业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它具有四个明显的特性:一是功能上的监控性;二是状态上的稳定性;三是时间上的先行性;四是空间上的基础性。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卓有成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科学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流程、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无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再造,还是生产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才能正常生产,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营业绩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联系各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质量等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制衡、约束彼此,才能使企业整个运营过程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从而在管理中防止权利不明、责任不清、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提高和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如果没有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标准,那么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企业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它是以标准化为基础。
三、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张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ISO14001环境保护、SA8000社会责任等体系认证。与此同时企业也建立健全了数量众多、内容齐全的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有的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管理上,体现在实践中”,只是每年在汇报总结或者外部审核时才抛头露面,平时基本束之高阁。
二是“夹生饭”。有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没有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理标准定得太高、太空、太远,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有的没有企业的文化体系相结合,就是没有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即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等不能紧密结合;有的照抄照搬别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标准,抛弃了企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放弃了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企业的管理层、操作层难以认同,无所适从。
三是“靠边站”。一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通病。由于主客观的因素,一些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往往在“工期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借口下靠边站,为施工生产让路,放到从属和次要的位置,有的甚至会因“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理由而被忽视和违背,阻碍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推行和实施。
四、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时时事事体现公正、公开、公平,让被管理者清楚自己的权益和职责,让员工明晰标准,遵守标准,尊崇标准。做到标准化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有法可依、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每一项考核都有依据,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真正做到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尽量淡化人为因素,防止企业领导的指示凌驾于标准之上。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提高员工的高度自觉性。让标准化管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每一名员工都自觉遵守的行为,自觉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就会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处处达标准的工作目标。真正地让标准化管理成为企业的工作模式、成为员工日常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可以防止“两层皮”、“靠边站”问题的出现。
2.健全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体系。企业要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就必须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首先,要成立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和企业愿景、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负责并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全面工作。要遵循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子体系。要体现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只有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石,增强标准实施的能力,加大落实标准力度,提高标准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解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夹生饭”的问题。
3.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企业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内容的学习,要及时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充实标准化相关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效应。同时要加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潘小民.浅析企业标准化管理[J].企业导报,2010(3).
关于体育的策划范文6
关键词:炼化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及主要功能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其主功能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把企业的预算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明确并量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考核依据,使各专业人员能够接受并主动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目标建立运营主线和分配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炼化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过程复杂、经营管理流程较长,如原油油种的选取、原油的采购渠道、运输方式、存储管理、加工、产品的产出和存储、产品销售等环节,需借助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合理地分配资源,并按预定的目标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效率对炼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炼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责任分配不科学,全面预算与生产经营脱节
利润指标是集团公司下达给各企业的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也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结果的最终体现,该指标的责任部门一般为财务部门。因炼化企业的核心管理环节如原油的选取、优化、采购、加工量的安排、产品结构的安排、产品出入库的安排等工作主要由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作统筹安排,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生产变化情况、上下游的物料平衡情况同时结合产品的市场走势情况,相应调整和安排产供销计划,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财务部门主要是配合做好有关测算工作,并没有能力安排和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但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利润指标分配给财务部门后,其他专业包括综合计划部门、产、供、销等职能部门不需关注市场变化,只需完成各自的全面预算指标,至于公司实现多少利润则是财务部门的事。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能管事的只需办事,管不了事的要承担最终责任,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生产经营管理目标相脱节,最终可能的结果是生产形势一片大好、销售过程非常顺利、物资供应也非常到位,各专业都圆满完成了月度预算指标,只有财务部门未完成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其核心在于“全”,但企业中有部分非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基层的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将全面预算管理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把预算编制当作一份额外的工作负担,仅把完成下达的指标作为最终目标,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如利润目标是否完成是财务部门算账算出来的,与其他专业的实际工作关系不大。但实际上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其作用主要是从财务专业角度为各部门、各专业预算提供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和实际数据进行汇总和作简要的差异对比分析, 而不是替代各专业部门编制预算,也不是凭空就能算出效益。
(三)预算编制过程存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层与执行层、各执行层次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益的冲突,会形成下级必报大数、上级必压减的恶性循环。管理者站在企业的角度,为确保全面完成预算管理目标,会习惯性地以历史数据为参照物,对预算执行部门上报的费用预算进行压减或对收益预算进行加码,并以压减或加码后的预算结果作为目标,并以其完成情况作为衡量预算执行部门的业绩标准。而预算执行者为了自身取得“好”业绩,必然会想方设法放大业务难度,以放大业务投入量或缩小业务产出量如提高资源单耗、降低产品收率或者劣化产品产出结构等等,从而为自己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应付上级管理者对指标的习惯性压减或加码,同时期望在压减或加码后仍然有一些空间,确保自己能够轻松完成全年指标。这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直接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预算执行过程不真实
预算指标一经下达,会对预算执行者起约束和指导的作用。有些企业在每月考核时,既考核月度指标完成情况,也考核年平均进度指标的完成情况。如果预算执行部门的业务发生不均匀,在年度过程中前多后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年平均进度超标甚至连续多个月份超标、但到年度结束时未超年度指标的情况或者是因年度指标下达不合理、预计会超全年预算指标的情况,这时执行部门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盘算进度指标和结合当月业务发生的情况来安排已发生业务报账的额度,以达到既能兼顾月度指标又能兼顾进度目标的目的。比如差旅费指标在考核时既考核当月上报预算的完成情况,同时对进度指标进行考核,月月通报并兑现,年度结束时如果全年完成情况控制在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则对之前的扣奖予以返还。如果年度结束时差旅费完成情况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对预算执行单位全年的奖金虽然无影响,但却免不了因超年预算进度而多次被考核通报,对预算执行单位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预算执行单位在报账时,首先计算进度指标是多少,再倒算当月的额度作为当月的预算数,而不管实际发生了多少;如果预算执行单位预见全年超指标时,平时只按进度安排报账,待年底再实行集中报账,这样做的结果是只会被通报考核一次,而不会多个月被通报考核。
(五)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不够全面
预算执行分析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业务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控制情况等的分析及评价,旨在通过分析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这就需要企业各预算执行者都要针对本专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但部分企业的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完成,而且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往往使分析结果不尽人意。这是因为财务部门主要是基于财务报表的数据通过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数据的差异,而差异的原因一般由内部工作效率和外部因素引起,财务专业对外部因素引起的差异一般都可了解到,但对于内部工作效率引起的具体原因往往因为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范畴或者时间限制无法了解清楚,从而影响对企业提供决策数据的效果。
三、加强炼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一)科学确定预算指标的责任部门
利润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企业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无法完全控制,但相对来说,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对此目标的操控性较大。该部门作为生产企业的龙头部门,无论对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企业生产线的完好状况、投入产出和储存能力、原料采购、销售产品、以及生产组合的优化等情况,都有较全面的掌握和做出相应的统筹安排,所以企业的利润指标责任应落在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以便于其根据企业外部各种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从而把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与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结合起来。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应及时配合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做好有关测算工作和反馈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确保综合计划管理部门的各项计划安排能与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的及时结合。
(二)提高认识,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集团公司的利益上来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质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要通过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各预算执行部门讲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以及实际完成预算管理指标对企业的影响和对员工个人利益的影响等,达到将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同时要在精神上激励员工,大力宣传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表现和奖励情况,以调动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理顺审批层次
首先,企业各层次要按“零基预算”的思路编制和审批预算指标,要建立互相信任的态度,预算审批者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上报的预算肯定有空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分析审核上报的预算,对不合理的数据与预算上报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对接;反之,预算编制者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上级必然会无理由地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压减,应根据预算条件,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其次,理顺审批层次,减少审批管理层次,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沟通效果。
(四)完善考评办法
全面预算管理经过编制、对接、下达后,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者的有效执行将企业的目标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统一的客观科学的考评体系,同时,各管理专业在公司统一的考评体系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管理特点,制定出本专业考核条款作为补充,财务部门可针对推迟报账的行为,制定一些制约条款如业务发生后需到财务报账的时间范围或者对年底集中报账行为的处罚规定等。二是管理部门需及时总结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对操作性差的条款或不能客观评价执行结果而挫伤预算执行者积极性的条款及时修订,同时对执行过程中考虑不全的条款进行补充。三是要对考评结果及时兑现。预算考评是对预算执行者的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定,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通过奖惩兑现,可使各预算执行者明确“责、权、利”三者的关系,促使其自觉地关心执行结果,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五)完善预算分析环节
预算分析应以财务分析为主、专题分析为辅。预算与实际执行总会有差异,每个预算期结束都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当内部工作效率较平稳、接近预算条件时,主要差异为外部因素引起,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一般都能做出较准确的分析。当主要差异为内部效率引起的情况时,要根据内部效率差异的实际情况,由相应的预算执行部门进行专题分析,如由于化工产品牌号切换频繁、化工三剂活性降低或者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三剂费用偏差较大时,应由三剂管理部门结合生产和设备运行情况作专题的分析,并按照可控性原则分清责任,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了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在促进企业有效分配资源、按照企业既定目标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应在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创新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潘秀庆.现代企业实施有效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