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1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HIV等,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预防医学作为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与健康相关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的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目的相同—为人们健康服务。本文就此重点探讨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的关系。

[

关键词 ]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小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 )-0040-02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等,造成如非典、艾滋病、乙肝感染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疾病的爆发,严重危害社会人群身体健康或生命。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预防和消灭,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创造,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保证人们身体健康[1]。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逐渐被混淆或模糊,给人才培养带来困扰。本文就此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讨论。

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探析

1.1 公共卫生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C.E.A.Winslow(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在1920年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定义:公共卫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环境卫生进行改善、控制传染疾病,并进行健康教育,构建社会体制,保证社区人们身体健康的科学和艺术。该定义是对美国公共卫生相关活动和做法的高度总结,被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沿用至今。Baker,E.L等人认为公共卫生是科学、价值观及技术的集合体,主要目的是有组织的促进人群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公共政策、专业团队等众多要素,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高要求[2]。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容不断扩充,主要学科包括环境健康学和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与健康行为科学等诸多内容,它主要是从社会人群健康角度出发,从业者除了医生外,还有卫生检验学家、健康教育人员、护士等人员。

1.2预防医学概念的发展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利用医学工作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公共卫生服务。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通常情况下入学资格为本科学历,包括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其中,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卫生项目技术、组织、协调、预算及评估等内容。同时对社会生产环境、生活条件中影响健康的因素熟悉掌握,并可以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理论知识与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知识和医学两大类科学,其从事人员一定是医生。

2 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关系研究

从第一部分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发展可知,公共卫生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多且广泛的科学,在社会、公共政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有所提及。预防医学既包含公共卫生的一部分,也包含医学的一部分,是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结合部分,是连接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桥梁。

2.1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

美国医学研究所及美国卫生公共服务部认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找出影响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同时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②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区中的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原因。③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增强人们健康意识及应对能力,并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组织、疾病控制中心等合作团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④鼓励社区或个人制定健康规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⑤制定并执行健康和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⑥构建一支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并鼓励创新,提出不同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预防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其研究对象是人群,主要思想是预防疾病,方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两者的服务对象均为人群,主要目的是维护人群身体健康[3]。

2.2预防医学是有效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大多数人口为农村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政策不是很全面等等。特别是重大传染疾病(乙肝、艾滋病、流感等)的侵扰,严重威胁人群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致人死亡。同时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不能及时的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有效处理。而预防医学是围绕“环境、健康、人群”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各种疾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疾病。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利用医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的一些疾病。

2.3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中小学生生活习性及健康中的作用

公共卫生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构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及教育、儿童疫苗接种、高血压疾病指导等内容。针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深受父母的疼爱,不爱运动,易养成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出现肥胖、营养不良等现象,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加上中小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明确的健康意识,当下普遍存在身体亚健康问题。相关文献表明,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中小学校相关领导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很多医疗、教学等设备落后且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公共基础设施差,教室、宿舍、食堂等拥挤,饮食质量时常得不到保证。②中小学校内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有缺陷。当下很多中小学保健室工作人员大多是护士,专业性不强,难以处理紧急事件。③学校对食品卫生管理不当。国家虽然颁布了很多关于学校食堂、学生用餐等法律法规,但实际执行不到位。学校周围有很多小摊,卫生质量难以保障,时常出现食物中毒事故。④中小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差,且疾病防范意识差低[4]。

为此,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如教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或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等,注意个人卫生。此外,要提高学校内保健室专业水平,以便及时的对学生情况作出处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卫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中小学生饮食安全。

3 讨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目标一致,即促进人群身体健康。现代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服务对象包括群体和个体,但偏重于个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强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如肺结核、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的预防、监控及医治;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等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预防医学科学,加强环境与人群健康间的研究,改善和创造有利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预防医学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特别是预防医学人员,提高其相应的功能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要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效结合起来,以预防医学为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在预防医学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反过来是预防医学的实现形式[5]。

4 结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目标一致,但概念、本质、角度有很大的区别。公共卫生现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本质上还是属于医学范畴。

[

参考文献]

[1]吐尔洪·尼牙孜.浅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J].北方药学,2013(7):102-103.

[2]James W,Holsinger Jr著.赵莉,李蕊,马骁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05-3006.

[3]张连生,常微.预防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和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2):200-202.

[4]夏中法,徐勇.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10(1):54-56.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3

【关键词】医学模式;社会化;现代化建设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06-01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从整体观念出发,突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而适用于现代医学模式,也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个体的生老病死与整个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疾病可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使有效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因此,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已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来,世界上许多对“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大规模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推动社会发展是不可否认的。

1“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含义

诺尔曼说:“医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实际上,这是对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一种解释和论述。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揭示的是医学中的社会问题,从健康教育和疾病现象出发研究社会[2]。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属性,以分析和解决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为主要目的。

2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所涉及的内容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诸多方面与医学社会学的内容相一致,具体包括:

2.1医学领域内各种社会人群、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对传统医学领域中的有关概念的社会层面的分析。具体包括:健康、疾病等概念的社会学含义。社会关系的研究,包括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人际关系、医院及保健组织的研究。

2.2 医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⑴医学理论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变革给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法律、道德、文化、习俗所带来的影响。⑵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既研究医学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也研究其负面影响,以扩大社会的正面影响,减少、控制负面影响。社会制度、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对医学领域产生的作用,如医学发展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控制的增强作用,社会改革、开放对求医行为,医患关系的影响等。⑶具体医学领域的社会学研究,医学问题的社会化需要将视角深入到具体的医学领域,研究其中的社会层面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对现代医学的影响主要涉及:⑴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打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⑵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从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角度提出,改变目前封闭式的专科学院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综合大学,有利于理医、工医、文医等结合,使学生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应进行更新,增加必要的交叉学科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3]。教学方法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服务。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现代化的诊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使一些临床工作者过分迷信和依赖实验室和仪器检查,而轻视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辩证思维,表现出用高技术去完成低水平诊断和思维,这是一种浪费和退化[4]。医学问题的社会化要求不断拓宽,不断完善临床医师的思维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所带来的诊断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⑷对预防医学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疾病和死因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已由过去的以急慢性传染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病和传染病的新发和复发为主。由于慢性病涉及到每个人的行为,新发和复发的传染病与个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密切程度甚至传统的传染病。所以,行为的干预和改变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卫生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防御。

从以上的几点分析可知,医学问题的社会化通过影响现代医学而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途径为:①了解某一大到国家,小到社区的区域中居民的健康状况,为政府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等提供依据。②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抛弃“无病即健康”的健康观念;促进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不断扩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能力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群从事劳动年限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化、都市化是现代化的四大特征。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就是用代表现代最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取代传统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杜治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9): 1-5.

[2] 崔晓阳, 李益, 廖虎, 等. PBL 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4): 439-442.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4

【关键词】 职业卫生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信息化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及信息产业等内容, 已逐渐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 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社会发展等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职业卫生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其研究的重点是职业人群及职业中的卫生问题, 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措施等内容[2], 主要目的是保证职工健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卫生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本文就此主要分析了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1. 1 国外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①网站建设。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网站建设。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等机构都构建了专业职业卫生信息网站, 并分门别类的合理分配资源, 同时提供检索功能。此外, 美国CDC等还利用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资讯。②信息标准化。当下职业卫生信息分类代码有MeSH(医学主题词表)、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等, 信息模型有HL7等。

1.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 网站建设及信息公布是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政府网站上主要内容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职业病防治机构等网站上包含政策、法规、专家、科室及职业病专业知识等内容, 与政府网站等相比信息丰富。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1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和职业卫生防治机构等越来越重视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2010年卫生部起草了“十二五规划”中卫生信息化发展意见, 一方面将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给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当下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①信息混乱。职业卫生信息内容丰富, 包括国家政策、职业病知识、防护技术等。当下这些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未建立, 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信息共享存在问题。②职业卫生信息框架及标准还未建立。③用户参与少。当下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信息不足, 而且用户参与度低。

2.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2. 2. 1 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 ①根据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制定当下和未来发展战略及工作流程。相关部门间加强沟通交流, 互通有无, 避免信息资源收集、利用重复, 逐渐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②建立职业卫生信息准则及标准。以国外先进信息模型、信息技术等为参考, 构建职业卫生信息化体系, 从信息开发、整理、处理及应用等整个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 提高信息化规范性。

2. 2. 2 加强职业卫生信息人才教育及培养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工作人员, 要加大财力、人力及物力投资, 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涵养的信息化专业团队, 提高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科学性。

2. 2. 3 信息保护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加强安全保护, 防止劳动人员个人信息泄漏。

2. 2. 4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服务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自主分配和管理。云计算是在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等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通过把计算任务放置在资源池(由大量计算机组成)中, 让各应用系统各取所需, 包括宽带资源、计算服务器等内容[3]。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中心通过云计算将本地职业卫生机构连接起来, 形成连通网络系统。信息中心将国家政策、法律、职业工作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整理, 并综合考虑到当下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人员、资金、技术等, 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督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为监督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及智能工具, 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2. 2. 5 职业卫生信息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职业卫生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职业人群健康及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预防。职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职工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健康, 因此职业卫生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ERP管理系统、GPS等技术将职业病预防、工作环境监测等相关职业卫生工作内容传输到企业信息中心, 实现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之间的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为企业工作环境调整、员工健康防护等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依据[4]。

2. 2. 6 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职业病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 提高劳动人员健康意识, 同时也能让劳动人员及时的获取职业健康信息, 对照并不断调整自我, 避免出现职业病。

3 小结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职业卫生防治等机构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广大职业人群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共同参与职业病预防及治疗。要加强职业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国家级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 把职业卫生信息化中心和企业信息化中心结合等, 真正发挥职业卫生信息化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研读.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9(02):13.

[2] 本刊编辑部.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分析.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03):1.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5

1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近50年来,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 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学术氛 围中,通过以中医儿科专业人员为主体、相关多 学科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共同努力,中医儿科 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中医儿科学基础医学方面,整理出版了 历代儿科学术名著,对著名中医儿科医家的学 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精撷要,发掘了 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 可贵资料。就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 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变蒸”、 五脏‘不足”与‘有余”等,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 上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在传统突出望诊 的基础上,丰富了山根诊、舌诊、诊等内容。 在四诊客观化方面,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 闻诊声音分析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并尝试扩 大传统四诊手段,利用血液化学检测、超声影像 等技术搜集到的儿科疾病体内变化信息,将其 纳入中医儿科辨证体系,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 证相结合,使中医儿科辨证学的认识层次得到 深化。加上中医儿科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工作的 起步,为研究证的本质、研制儿科新药创造了条 件。

在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方面,以中医学‘治 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应用中医儿科学防 治方法,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 施。胎养胎教学说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 实,宣传推广我国传统的养胎护胎经验,对促进 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药自母传”为依据, 通过孕妇妊娠期服药,作用于胎儿,预防新生儿 黄疸、胎怯,在现代诊断方法的配合下,证明了机体的优势,通过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补 肺、脾、肾,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了呼吸 道复感儿、脾虚儿的发病率,延长了支气管哮 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缓解期。在流行性感 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时,用中药内服、 药液雾化吸入等方法,保护易感儿,预防发病, 取得良好效果。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 用品的开发,更加拓宽了中医儿科预防医学的 应用领域。

在中医儿科学临证医学方面,借助于现代 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日益普及, 将传统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验 证、比较甄别、提高创新,使临床诊疗水平大为 提高。上世纪50年代,以中医学“小儿暑温”理 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取得成功树立 了一个范例,即对西医学明确诊断的疾病,应用 中医儿科学理论分析其病因病理,采用中医药 学方法进行治疗。这样,不仅提高了中医儿科 学诊疗水平,而且使其能克服部分西医难题的 优势得到广泛认同,也为中西医结合、扬长避 短、提高疗效扫除了思想障碍。中药治疗小儿 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病毒性 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 药效学研究表明,不仅不少中药具有抗菌、抗病 毒作用,更重要的是方药整体效应,即调整机体 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减轻病理反应 等综合作用。在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 质缺乏所致疾病,如厌食症、缺铁性贫血、佝偻 病、营养不良(疳证)等中医药治疗方面,更显示 了自己的优势,即: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 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增加了摄入量,而且中药 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 质的吸收和利用,这就比西医儿科只补充所缺 营养物质的治法显示出了长处。许多中药新药 的发明和剂型改革及其临床应用,如清开灵注 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用于感染性疾病,青蒿素治 疗疟疾,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病综合征,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砷制剂用于白血病等,都 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用药。其它如小儿外感高 热、急惊风等急症,哮喘、肺痈等肺系病,泄泻、 肥胖症等脾胃病,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动综合 征等心系病,癫痫、肝痈等肝系病,五迟五软、性 早熟等肾系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 生儿疾病,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都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2 回顾与反思

   自扁鹊“为小儿医”以来的2 400年特别 是钱乙建立中医儿科学体系以来的近900年, 中医儿科学曾经创立了多项世界领先的记录。 如唐代已在太医署正规培养五年制少小科专科 医生,隋唐时期已有多部儿科专著问世,宋代建 立了内容完备、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16世纪 中叶推行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术等等。在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儿科学在世界儿科学术领 域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历史跨入20世纪以来,各门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学科迅猛发展,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古老 的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受到强烈的冲击。但 是,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中医儿科在保障儿童健 康事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20世 纪上半叶,以徐小圃、奚泳裳等为代表的中医儿 科医生,在麻疹、天花等传染病肆疟之时,辨证 运用寒、温等治法,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不 管人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引用,现代科学技 术在不断地向中医儿科学领域渗透。50年代 的“西学中”培养出了一批比较出色的中西医结 合儿科专家,加速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发 展中医儿科的步伐。80年代以来培养的中医 儿科学博士、硕士,近年来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 角。正是由于既熟谙传统知识、又掌握现代科 技的人才的逐步涌现,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进 步,使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学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

但是,若是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西医 儿科学在本世纪的发展更为惊人。疫苗的发明 及预防接种,已经消灭了天花,并使鼠疫、黑热 Pu■病、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或接近消灭。自青霉素开始 的多种抗生素的发明,已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 治疗中打破了中医的优势地位。现代西医学是 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对西方传统医学已经作了完全脱胎换骨的改 造,与现代科技有很强的亲和性。引进现代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使西医儿科学 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新药研制的成果呈几何级 数增长,其势咄咄逼人,不断地扩展着它的临床 阵地。

因此,中医儿科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发展速 度,在这新世纪之初,应当剖析自我,面向未来, 找到一条适应自身的更快的发展道路。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 连,与现代科学技术则一时难以沟通,这是中医 儿科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远不如西医儿科学的 基本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儿科界兼 具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较强科研 能力的人才匮乏,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中医儿 科队伍中部分人自我封闭、抱残守缺,以及人员 数量质量、医疗设备、科研条件、经费投入等客 观困难,也都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未来社会 里,医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医儿科要求 得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 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加快发展速度,才能使这门 古老的学科焕发青春,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 更大的作用。

3 21世纪学科发展趋势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 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现代化决不是“西医 化”,少数中医儿科人员丢弃了中医去学习西 医,是一种自丢优势的危险倾向。前已提出:中 医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 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 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包括其 理论、临床、实验、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等的现 代化只有在整个中医现代化的大氛围中才f 实现。中医儿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在今 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在继承传统中医儿科 学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 诊疗水平,揭示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新 规律,为实现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准备条件[1。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 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 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更 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培养 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 临床人才,能用中医中药为广大儿童提供高质 量的服务,承担起中医儿科的社会责任。另外, 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造就一批中医基础扎实, 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 构型人才,由他们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 生新一代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承担起推进中 医儿科现代化的重任。

21世纪中医儿科学术发展,首先要做好基 础工作。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现代化不是西 医化,而是指与西医同步,直接引进最新科技成 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在方法问题上,一要花 力气做好规范化的工作,逐步统一中医儿科学 病名、证候分类、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研究原则、 制剂质量标准等,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布实施;二 要加强信息管理与交换,避免科研中的低水平 重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 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 预防、病因病理等,放在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 然整体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的内环 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如孕育、出生、成长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小儿哮喘、 肺炎等疾病发病率的关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 机理的研究等。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 问题要减少理论争论,重视通过科研来辨析正 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临床,如借鉴美国 Gesell发现“枢纽龄(Keyage )”的连续观察分析 方法,就可以验证“变蒸”周期说的客观性,进一 步还可以通过观察资料分析中国古今儿童生长^合中国国情的小儿智能发育评估系统建立基础。诊断学研究重 点在充分应用现代诊断手段,如生化检测、影像 诊断、病理形态学检查等,丰富四诊内容,由宏 观向微观延伸,由司外揣内发展为内外合参。 对这些诊断信息按中医学认识论加以处理后, 将为辨证论治提供更充实的依据。在辨证学研 究方面,脏腑辨证是研究重点,如钱乙五脏“所 主”实质的现代表达,五脏虚实证的动物模型研 制和客观诊断指标,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 与小儿生长发育的关系,心“主神明”和脑为“神 明之腑’的临床指导意义等。治疗学研究的重 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 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要研究出更 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儿 科疗法和药剂。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6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按照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讲授,存在若干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关注不够,尤其是对该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更是寥寥无几,笔者根据多年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4],为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针对上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些研究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添加剂》[5]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每一大类又有很多小类,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内容繁多、零散,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学生学起来也往往不得要领,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内容需要按照知识点的掌握逐渐进行推进并做到主次详略得当。

1.1 加大原理等理论讲授的力度,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基本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相同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某一类添加剂的作用的原理,着重讲述食品添加剂作用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新型的添加剂的结构来判断是否可以起到相应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现并创新新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学以致用。

1.2 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突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通常在食品加工中常常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添加到食品中。这种情况在给学生教学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类型。根据上述情况,通过笔者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以具体企业的生产加工为例,给学生接受了食品企业生产中常用到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并结合该类型的食品企业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食品添加剂是如何与食品工业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使用和添加的。这样的举例不但有针对性,也能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就能做到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同时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和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2.1 以老师教学为主,以学生课下自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如果仅以教师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即便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学生也会疲惫而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对于某一类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讲述完毕,这时可以简单对这类食品添加剂介绍,然后让学生下去自学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它们的性质,功能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呈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动脑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的过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知识,做到了一举两得,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电教化力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快速其全面,容易获得。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室一般都有无线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连接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贴切。笔者在食品添加剂的理论教学之前,通常播放一些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涉及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事件,以及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以此为引子,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学到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来分析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来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学生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通常会在该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强化记忆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因此,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考核的初衷,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主要以学生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如采用撰写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课程论文,或者是采用开卷的形式,对一些典型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进行分析和论文等,这些丰富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背诵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上,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有了质的飞跃。

3.1 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高校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断的设定好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探索。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的把那些低头看书的同学的思路从课本带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引导式的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能从回答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这种引导下将教师的学术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

3.2 撰写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学生到了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写作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不知道从何谈起。因此,通过撰写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科技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做到了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查找,整理和撰写整个过程得到了锻炼,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109-112.

[2] 纵伟,刘艳芳,郑坚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3] 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