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1
自2009年10月1日施行《全民健身条例》以来,《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更加注重"健康第一",学校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每位学生是否能健康,平安的在教室中学习知识。而体育课的安全教学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体育安全教育必须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有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检查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共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在这五个目标中,每一个目标都很重要、很合理。但纵观我国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现状,在五个目标当中,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是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基本学习要求。
小学体育与健康因其具有特殊性,学生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为了避免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外伤害的发生,体育教学中要强化课堂常规,洞悉课堂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体育课中学生受伤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体育课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给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感
学生与体育教师要在思想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课前要进行协调,以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教学。
2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1 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2.2 场地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可预防的。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隐患。如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安装不牢固,场地不平整等。 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进行组织教学。
2.3 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要在课前详细了解学生身体是否存在某种缺陷或患有某种疾病,在进行某项有一定强度的锻炼时,疾病会发作,出现安全事故。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分,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
体育教师要告诉小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前都要做准备活动,特别是冬天,因为人的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都有一定的粘滞性,在激烈运动前如果不活动全身,就很容易造成拉伤或扭伤。
体育教师可以用两条一样的湿毛巾进行冷冻后,把其中一条毛巾突然弯曲折叠。结果毛巾会折断或部分折断:教师再拿另外一条毛巾,在欲弯曲处先揉搓一会,使其冰水稍微融化一些再弯曲就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实验可用于喻示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2.4 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规则、方法以及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的讲述,强调要到位。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认真研究教材。充分估计那些动作不容易掌握和那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的预防措施。遵循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由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及练习密度,区别对待,因才施教。根据人体解生理特点,科学有进步骤地组织教学。特别是在分组教学时,都要有安全措施的落实。
2.5 有时候上体育的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活动范围小,要防止学生在分组活动时相互撞倒摔伤。
2.6 充分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结和体检资料,建立和健全学生健康卡片、例假卡片、病假卡片等,必要时可实行健康分组。体育教师学习有关疾病保健知识,做到体育卫生相结合,加强医务监督,预防安全室故的发生。
2.7 体育教师要以身做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3 小学体育课应急处理方法
当小学生发现同学受伤后,首先要及时报告老师或其他大人,或拨打l10、120等急救电话,然后再守护在同学身边。不提倡小学生救小学生,因为都是小孩,很危险。为及时处理小学生体育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形成能及时自救、组织救援、纠正预防的一套完整体系。
3.1 体育课上遇有学生发生晕倒、抽搐等中暑症状,立即将其送往校医务室救治,严重者由学校卫生老师陪同立刻送往医院,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3.2 体育课上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将其安置阴凉通风处,给予补充水份,并将其送往校医务室救治。
3.3 体育课上,老师应时时观察学生的运动状况,如在课上一旦有运动性伤害事故发生,教师们要沉着冷静,安全应急处理小组在第一时间对事故做出判断,及时处理解决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对学校如何规避体育伤害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预防和规避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建设性的策略。
近几年,全国各地因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法律纠纷也随之而来,不仅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而且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些学校因此取消了对抗性强、有风险的体育活动,甚至学生下课了也不让去操场,可谓是“用心良苦”。这种做法与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此形势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对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规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我从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这三个文化学层面对之进行了分析。
一、心理文化层面的分析
心理文化层面,是形成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基础,它具有统摄全局的作用。
1.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管理模式。
对于学校伤害事故的管理,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由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事件,如果我们能够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其进行规避,使其不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就能从体育运动中获益。
2.树立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教育。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助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有效预防和制止侵害学生安全的案(事)件、事故和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学校安全、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顺利进行。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以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学校要根据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点及致因,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与训练时,一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比赛规则,追逐打闹,不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他们生性顽皮好动,但由于尚不具备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和预见后果的能力,往往容易发现伤害事故。学校可以采用多种主题教育的形式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职业应有极强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学校体育及管理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应该以身作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亲近、最有效、最利于效仿的楷模。同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并适时提供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并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5.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精神欠缺,法制观念存在偏差,使得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重视法律课程的开设、加强相关的主题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内在的认识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同时,体育老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法、知法,明确违法和合法的界限,做到无责不揽、有责不推;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用法律规范教学行为来要求自己,把自己的行为同国家的法律联系起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责任事故占绝大多数,其中由于思想问题有意制造事故者极少,因此,加强事故预防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运动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学生思想情绪,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及时调整他们的异常心理状态,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伤害。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分析
1.建立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为确保学生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建立健全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分级负责的体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1)由分管校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以校党委书记为首的体育安全思想工作保证体系;(3)以校团委、学生会为首的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保证体系;(4)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保卫处。建立这样的体系,可使体育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2.健全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
学校要有合格的保健教师,并且建立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同时要加强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体育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具体包括: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预防运动猝死;对不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要教育、定期复查,并做好监督工作。
3.制定体育场馆和器材管理条例。
为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其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场馆管理制度,同时要明确场馆管理人员的职责。
4.规范体育教学常规。
体育教学常规虽然常常被提起,但是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调查发现,许多伤害事故都涉及到教学常规。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规范体育教学常规,包括教师课前根据人、地、物、气候、教材的不同认真备课;课中要科学地安排练习如进行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安排负荷量与运动强度,运动结束必须进行放松整理活动;课后进行小结,等等。这些教学常规对降低伤害事故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5.制定体育课外活动或特殊体育项目的安全守则。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调查发现,许多伤害事故都是在学生自由活动时发生的,这给学校规避运动伤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制定课外活动或特殊体育项目,如野外生存、攀岩、登山的安全守则,对大大降低事故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6.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为了保障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人生安全,学校需要制定科学严谨的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成立体育伤害事故处置的机构、处置的原则、处置的程序三方面,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程度。
7.建立学校体育保险法规制度。
建立学校体育保险法规、制度,可以使学校体育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学校体育在出现责任纠纷时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得最佳的法律效益。
三、物质文化层面的分析
1.完善硬件设施,创建舒适体育运动环境。
学校应对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对已损坏的设施、器材立即维修或更换。对体育场地要做好护理,避免因积水、砂砾等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体育场馆内部存在危险的设施、物品、位置等应给予警示,同时在运动场地旁设有明显的标志牌,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体育设施,力争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都降到最低。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张贴相关的安全守则或宣传画,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为了使学生对相关的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可以在各体育场馆内张贴相关的安全守则、注意事项或宣传画,这样既能达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又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光绍,蔡灿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边宇等.我国台湾地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3
深入贯彻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国家、省、州、县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和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防止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二、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进一步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做到学校饮食、饮水、食物中毒事故为零;交通安全事故为零;溺水死亡事故为零;学校重大消防安全责任事故为零;因校舍坍塌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为零;校园暴力死亡案件为零;因传染疾病导致校园混乱、伤残死亡事故为零;学校因教育管理不当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为零;师生涉黄涉赌涉毒行为为零;学校因集体活动组织不力、公共场所管理不当、化学危险品保管不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为零;其他安全责任事故为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安全工作领导
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应急管理股,应急管理股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学校、幼儿园相应成立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和专抓人员。
(二)落实安全工作责任
局长是全县中小学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中小学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是全县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各股室站所及分管负责人对股室站所相关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各岗位工作人员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安全工作根据教育部发《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明确、责任明确,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工作责任体系。
(三)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安全工作会议,讨论分析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定阶段安全工作重点,督促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学校每月至少组织召开1次全体教职工安全工作会议,学习讨论布置安全工作。学校每周工作要安排体现安全工作。班级每天利用晨夕会、课堂等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四)强化管理,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1.学校安全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安全要求,并对校内安全防范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加强管理,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隐患。
2.学校安全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对重点部位要建立每日巡查制度,巡查内容要建档登记,发现隐患立即采取措施。安全检查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要认真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要在记录上签名,并建立档案。隐患排查每月不少于1次,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能及时改正的及时改正,一时难以改正的,应书面报告有关部门,在安全隐患未消除之前,隐患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确保不出事故。对不能保证安全的,应立即停止使用。鼓励师生对身边的安全隐患进行举报,一经查实,要对举报人进行表扬或奖励。主管部门定期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公示,同时实行挂账督办。
安全检查的内容应包括:⑴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制度的落实情况,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⑵安全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安全疏散通道、出口是否畅通。⑶值班室、消防控制室设施运行、记录情况。⑷体育教学设施、试验设施、学校建筑、运动场地、供水用电设备、食品卫生、重大危险源等安全情况。⑸安全责任人、主管人、安全员的工作情况。⑹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3.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学校必须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包括教学楼紧急事故疏散预案、消防应急预案、学生大型集体活动安全预案、宿舍安全应急预案、教学和试验活动安全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礼堂及图书馆等建筑物倒塌应急预案、地震和汛期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一旦发生事故能够有效应对、及时处置,把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预案内容包括:⑴组织机构:包括指挥长、副指挥长,行动组、通讯联系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⑵报警和接警处理程序;⑶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⑷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⑸学校建筑结构应急疏散图、重点部位分布图、各指挥长及小组长和成员通讯联系表等附件。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实战演练,并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预案。
4.学校安全信息反馈制度。每月23日前,各学校将当月开展的安全警示视频教育情况、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情况(包括:抽查时间、人员、部位、排查出的问题,整治期限、责任人、措施、效果及意见建议等)认真总结、填写月报表,归档并逐级上报。
5.坚持事故事件及时上报制度。凡因各种原因造成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学校必须立即上报县教育和体育局,并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安监、公安、卫生部门等报告。凡因各种原因造成学生或教职工需要住院观察及以上严重程度的,凡发生涉校涉生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非法集会、游行、静坐、罢课、绝食等事件,或参与人数在50人以上并有打、砸、抢、烧行为的事件,必须立即上报县教育和体育局,并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公安部门报告。
信息报送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事件发展趋势和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紧急情况可先口头报告,再书面报告。
6.学校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安全档案的建立、完善和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基本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⑴年度安全工作计划、部署,各种安全文件资料。⑵单位基本概况,重点部位情况。⑶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安全员岗位职责。⑷各种安全制度。⑸各种安全设施、器材情况。⑹其他与安全有关的情况。
安全管理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⑴安全设施、器材定期检查记录,维修保养的记录。⑵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的记录。⑶安全检查、巡查记录。⑷安全会议宣传教育培训记录。⑸安全情况、事件、事故及处理记录。⑹奖惩情况记录。⑺其他有关安全管理的情况。
7.学校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制度。学校应将安全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对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扬。对未依法履行安全职责或违反单位安全制度,造成责任事故的,依照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8.门卫值班管理制度。中小学校要逐步实行专业保安负责制,暂时无力聘用专业保安的要选用60岁以下身强力壮的男同志担任门卫。学校保安人员应坚持昼夜值班巡逻。学校要加强门卫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配备必要防范器材,使其能防偷、防盗,并具备一定的防暴、抗暴能力。学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做到昼夜巡逻、联系畅通。特别是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时期学校领导要轮流值班,对重大滋扰校园治安的事件,学校应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予以制止和处理。
门卫对出入人员要严格询问和登记,上课期间学生无正当理由不准出校,携带学校物品出校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非本校学生和工作人员必须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和正当的理由,且经学校主管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对不能说明情况的、行迹可疑的人员要严禁入校。
门卫对进入学校的车辆要严格审查登记,一般情况下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校园。经同意进入校园的车辆必须要求其限速限道行驶,在指定的地点停放。
门卫要禁止任何人将非教学所需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学校安全的物品带入校园。如有发现,安全主管部门必须予以收缴。
学校下课或放学时应安排教师在楼梯口、校门口进行安全疏导,避免因过于拥挤引发事故。有条件的学校应与公安交通部门协作,在临近街道与公路的学校门口,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建立“绿色通道”。
9.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是人员密集场所,属于重点要害部位,各寄宿制中小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学校不准将危房用作学生宿舍,不准随意改造宿舍建筑功能,堵塞、锁死门窗。学生宿舍必须要由专人负责,必须设值班室,24小时有人值班,值班人员要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各宿舍要设立安全员负责监督宿舍的安全情况。学生宿舍要符合消防要求,配齐消防器材,保持通道畅通。
宿舍内不准私接电线及使用电器、燃油炉、煤气罐、蜡烛等明火,不准带入、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对于违规使用、存放的上述物品,由宿舍管理部门会同保卫部门,予以代管、没收或上缴公安部门。学生宿舍一律不得留宿他人、不得饲养动物,不准将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居,尤其对女生宿舍要严格管理。男、女宿舍不准留宿异性。教师不得将异性学生单独留在宿舍进行谈话、辅导或帮助料理其他事务。
寄宿制学校坚决取缔煤炉取暖,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非寄宿制学校,严禁招收住校生。
严禁学校租用或变相租用当地民房作为学生宿舍。如有租用当地民房住宿的学生,学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不出现安全事故。
学生宿舍每间要严格控制人数。因条件限制,对宿舍超员不能及时整改的学校,要严防死守,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各种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学校应加强对住校教职工宿舍特别是女教职工宿舍的安全管理。
10.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消防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各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应按规定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锅炉房、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防火重点场所配齐配足消防器材,保证灭火器械规格正确、功能有效,并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检修,保证正常运转。有关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学校应在师生密集场所设置人员疏散指示标志,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集中在楼房教学或开展夜间活动(包括上晚自习等)的中小学校,要有完好的照明设施和停电应急措施,要合理安排学生疏散顺序和时间并教育学生有秩序疏散,学生下课疏散时要有老师值守,确保紧急情况下师生能安全撤离和疏散,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学校应加强电源、电器、电网等用电设备的检查,防止因漏电或线路老化等隐患引发事故。
11.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和疾病防控制度。学校要根据《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要制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培训,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并经有关卫生部门培训合格。对从业人员实行全方位管理,对有不良行为及思想倾向、精神异常现象的,要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学生食堂要严格食品物资采购、运输储藏、烹饪配餐、餐具卫生、保鲜留样、人员隔离等制度的落实。
学校要积极配合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和教体局定期、不定期对学校炊事人员身体状况和食品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学校的食品、饮用水及提供给学生的教学用具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学校应严格按卫生部门要求做好疾病防控工作,按国家统一要求,组织学生使用预防药品。
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学校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组织抢救工作竭力遏制食物中毒事态扩大;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食物中毒调查并保留现场。
学校应逐步实施对新生体检、定期体检制度,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身体情况。
12.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师生用车、校车管理,司机、车辆必须证照规范、齐全。接送师生的校车必须由专人负责,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任何学校和幼儿园不得使用超期报废和有安全隐患的车辆接送学生。组织学生外出考试、比赛、汇演、勤工俭学、实验、实习、参观、旅游等乘坐的车辆必须经交通管理部门检查、许可,并按规定运行。驾驶人员必须证照齐全,经验丰富。学校要在外出前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劳动安全教育等,并配备学校负责人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必要时应办理相关保险手续,保证外出活动安全顺利。严禁学校租用农用车、拖拉机等不符合规定的交通工具组织师生外出活动。严禁组织师生前往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
13.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组织郊游、社会实践、艺体节、考试等大型校内外集体活动,必须事先将活动方案、安全预案报上级审批。学校在教育计划内安排的年级、班级外出活动须报校长批准。未经审批的集体外出活动一律不得组织。主办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的场地、设施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并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活动期间要有足够的安全保卫人员维护秩序,防止事故发生。举办较大型的群众性活动,要得到公安部门的支持。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等其他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如扑救各类火灾、防汛、防洪等。
14.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校内各安全重点部位(门卫、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仪器室、财务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配电室、锅炉房、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礼堂、小卖部等),应结合本单位情况,单独制定巡查、检查、消防等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岗位安全员,并报安全保卫部门备案。重点部位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落实常规化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必须要做到:每日巡查、每月检查、安全设施和器材必须在位完好、档案详细、有细致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对要害部门和重点部位,学校要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监控设备,防止因管理不善发生失火、失窃、中毒等事故。
15.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除教学、生活、工作所需外,校区不准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教学用危险品要有专用仓库或橱柜储存,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配备相应的消防等安全器材,制定防范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完备出入库手续。
学校不准将房屋、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影响教学秩序及师生安全的经营活动,尤其不准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及经营。
16.教学场地、设施、器材及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对教室、运动场地、体育教学设施器材、教学实验用器材及教学场地和公共场地的桌椅、门窗、护栏、宣传橱窗、照明设施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尤其是汛期要对教室、宿舍及其他建筑进行日巡视、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或隐情,果断采取应急措施,立即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严防发生事故。凡未经质检部门验收合格的新校园舍一律不得使用。
体育器械、设备要牢固安全,危险的运动场地和器械要有警示标志、要有防护设施。体育运动教学、比赛必须向学生进行运动安全常识教育并加强安全保护,严防发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要根据学生健康档案,掌握有特异体质、心理疾患或其他异常情况的学生,对不适宜参加体育竞赛、军训以及其他剧烈运动的学生,应告知并予以劝阻;有特异体质或疾病的学生,视其身体状况可拒绝参加体育运动。对这些学生的情况要及时与其监护人沟通,并注意特别关照以防发生意外,需要休学的应予以休学。对于残疾、体弱学生,学校应予以关照,根据女学生生理特点,在体力活动、室外活动时,视具体情况应予以关照,以防发生意外。
17.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学校要积极主动配合各有关综合治理部门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
教体局和学校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凝聚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共同搞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维护和整治工作:⑴清理校园周边非法商业网点。取缔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内所有网吧和经营性娱乐场所;取缔校园门前50米内的流动商贩;对出售非法出版物的音像、书刊店进行限期整改或查封;搬迁影响学生上下学通行的周边占道市场。⑵搬迁校园周边危险站点。协调城管、消防等部门,搬迁学校周边不符合防火、防爆间距的加油站、液化气站及其它存储、销售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站点。⑶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违法犯罪行为。配合公安部门落实好“八条措施”,加大校园及周边刑事、治安案件侦破和查处力度,坚决铲除校园周边的黑恶势力。
(五)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1.学校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同时对教职员工开展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饮食卫生安全教育;涉水安全教育;用电用气安全教育;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校内及户外运动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
2.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确定各年龄段安全教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教育。
⑴小学安全教育应使学生初步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安全知识,熟记常用的报警、援助电话,具备初步的分辨安全与危险的能力,掌握紧急状态下避险和自救的简便方法。加强交通法规教育,提倡步行上学,禁止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车上学。
⑵初中安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安全法规,保护公共安全设施;熟悉学校、家庭、社会中须知的安全知识,掌握事故发生后请求救助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危险判断能力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⑶高中及以上安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安全,懂得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掌握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抵御暴力侵害能力。
3.学校应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安全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安全知识进课堂,落实计划、教材、课时、师资。
4.学校应根据地域、环境、季节特点,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每月定期对学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及各类大型活动中。
5.学校必须根据有关法规和布局状况,制定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并在当地政府、公安、消防、防震救灾等部门的指导下,每月至少组织师生进行至少1次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演习,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事故发生时,根据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防止盲目处理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扩大,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确保学校稳定。
6.学校应抓住放假前、开学初、夏季来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消防日、消防安全月等安全教育重要时段,充分利用校报、板报、橱窗、校园网、主题校会班会、讲座等各种宣传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盗、防抢、防骗、防火、防病、防溺水、防洪、防欺凌、防害等安全教育,并传授发生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和基本技能。
7.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体系,帮助师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监督的密切配合,并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防止和减少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他伤、自伤、自残事故。
8.学校应加强师生法制与道德教育,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学校应与派出所、交警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并以团队和少先队活动、班会、课堂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培养爱心,互谅互让,互敬互爱,遇事不冲动,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保证每学期到校至少作两次有针对性的法制报告。
9.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教育,开展“绿色通道”建设,纠正师生不良的上网习惯,强化教育和严密监控有“网瘾”的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10.学校应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知识,观看安全教育片,对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从实际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师德水平和道德修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11.实行安全工作预警。在暑假、寒假、国庆节、劳动节等重大节假日放假前,汛期、常见病多发季节或传染病暴发期间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预警,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六)实行安全工作考核
1.学校安全工作列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由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考核。
2.学校安全工作按《县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评分细则》进行单独考核。
(七)实行安全工作奖罚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4
为确保我校贯彻实施《学生体质测试》顺利进行,在师生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强化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在实施学生体质测试过程中,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特制定此预案。
一、指导思想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制定体质测试活动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保证师生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做到及时报警,自助自救,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
二、领导机构及岗位职责
组 长: 刘金富(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贯彻实施体质测试领导工作。
副组长: 李荣先(教务处主任)具体负责实施测试领导工作。
梁树国(政教处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的组织和学生的安全工作。
成 员:李淑芳(政教干事)负责实施体质测试安全巡视检查,意外事故临场调度、指挥工作。
郑长勇(体育教师)负责体质测试师生思想宣传、教育工作。
苏志新(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练习,测试组织指导工作。
各班主任,负责学生参加练习活动及测试的安全组织工作。
二、准备工作
1、测试前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体质测试的相关安全事宜,认真学习本预案,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使教师人人都要明确职责,熟悉突发事件处置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2、各班召开专题班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学生自身身体状况自愿报名,不得强制学生参加比赛;对有心脏病等不适宜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禁止其报名参加。
3、相关领导带领政教处、教务处及各测试组组长在测试前认真检查场地及器械,保证测试安全。
4、设置安全责任岗,责任到人。安全保卫组在活动进行期间加强对测试场地及过程的安全巡查工作。
5、设立医务小组,在测试期间坚守现场,提前备好相关急救药品和器械,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
三、组织过程
1、参加测试的所有工作人员应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活动正常进行。
2、学生须在班主任带领下整队入场,入场后学生不许擅自离开指定地点,更不允许私自离开。班主任全程跟班,负责学生参加测试,确保学生安全。
3、测试前班主任应指导和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检查学生服装、鞋帽、随身物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讲清测试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预防和减少运动伤害。
4、安全巡视组应加强对校内的巡视,门卫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严禁非本校人员未经允许私自进入校内,严禁学生无假条离校。
5、安全巡视组、医务组在测试期间要始终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6、学生视自身身体情况可终止自己的测试,任何人不得阻拦;测试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身体情况,发现学生身体出现异常及时终止测试。
四、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1、当遇到滋事、火灾、踩踏、运动伤害、食品卫生等突发事件时,全体参与教师按照预案要求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听从学校统一指挥,开展救护工作,将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严禁私自行动。
2、广大师生应保持镇定,原地待命,切勿惊慌乱跑,造成混乱,发生二次踩踏事故,班主任尽快做好本班稳定工作。
3、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学校紧急疏散程序迅速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并立即进行救护,安全巡视组在第一时间迅速报告校长及相关部门,由班主任负责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4、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教师应积极协助,严禁擅离职守,先行撤离。
5、学生发生运动伤害,在岗老师和班主任应立即通知并配合医务人员现场救治,如果伤情严重由老师陪同就医,由班主任通知其家长,并及时向校长汇报。
6、在测试中,教师发现学生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测试,并观察该学生的生理状况采取相应措施。
7、如学生在测试中发生晕倒,抽搐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并及时向校领导小组组长汇报。
8、测试过程中如有器材损坏,测试教师应及时报修,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
五、安全有关部门及电话:
巡警:5080110 医疗急救:5080249 火警:5080110
校长室: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5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率的报道不一,在20.85%~79.85%之间,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选择、样本量及调查时间跨度不同有关。方启对安徽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安徽体育学院伤害发生率为59.85%,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79.85%,安徽大学为23.96%。张万军等调查安徽省两所体育院校,运动伤害发生率为60.53%。闫杰等调查辽宁省15所普通高校二三年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40.3%。袁扬等对昆明市4所高校进行调查,运动伤害发生率为56.5%。郭照德等对新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运动伤害发生率为20.85%。孙海双等对洛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为28.33%。王峰娟等的研究显示,广州男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57.67%。上述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运动伤害的高危人群,且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高于其他专业。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强度大,体育运动项目多,故发生伤害的机会也增多。
2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特点
2.1大学生运动伤害的人群分布特征
大部分研究显示,大学生运动伤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原因是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多。刘国礼等调查显示,男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占调查人数的73.15%,而女生仅有32.83%。另外,男生运动强度较大,运动项目对抗性较强,故容易受到伤害。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年龄、年级的运动伤害发生率也有差别,未发现城乡之间有差异。
2.2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时间和场所
大学生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体育运动场所。课外活动时间段运动伤害的发生率高于体育课,有研究显示,课外活动发生伤害占到47.73%~74.01%,原因是课外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学生随意性大,准备活动不足,故发生伤害的概率增加。也有研究发现每次运动时间少于2h或大于3h容易发生伤害,而2~3h的运动伤害发生率较低。每周运动次数太少或太多发生伤害的机会也增多。结果提示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伤害发生率,应合理地安排运动持续时间和次数。
2.3发生伤害的运动项目、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
多项研究显示,球类和田径项目伤害所占的比例高,技巧类运动项目较低。因球类和田径项目大学生比较喜爱,参加人数多,且这类项目运动量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有的项目对抗性较强,所以引起的伤害发生率较高。损伤部位以足踝、韧带肌腱、膝关节、四肢为主,皮外伤、软组织挫伤、扭伤、碰撞伤是常见的损伤类型,少数严重的发生骨折。由于运动时四肢常常暴露在外,容易造成皮外伤和软组织挫伤,且四肢关节多,也易发生关节和韧带损伤。
2.4大学生运动伤害相关的因素
2.4.1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到成年的过度阶段,他们精力充沛,体育运动是其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离开父母,处于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容易发生伤害。闫杰等调查显示,只有34.2%的学生能在运动时想到安全问题,54.5%的学生是在伤害出现了才想起自身安全。运动伤害的发生也受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压力是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在运动时压力过大产生紧张,导致动作不协调发生伤害。有学者认为,自尊心强的学生运动伤害易发生,还有研究报道情绪的稳定性与运动伤害有关。有些学生在训练和比赛时随意性大,准备活动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使其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差而易发生损伤。另外,每天睡眠不足或长时间使用计算机易引起机体免疫力和身体素质下降,也易发生运动伤害。
2.4.2教师及运动环境。教师指导失误与运动伤害的发生有关,如教师对参加体育运动学生的健康和运动能力不够了解;训练安排不合理;对教学所用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性能课前没有仔细检查等等。由于体育运动多数要使用体育设施和器材,运动设施和器材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是影响运动安全的重要因素。另有研究指出,坚硬的地面和不良天气,可导致运动伤害发生的危险升高;与塑胶地板相比,水泥地发生肌腱、关节和骨伤害的危险性更高。
2.4.3学校因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各高校都很重视体育运动,但是大学生运动伤害的预防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缺乏科学监督、开设体育安全教育讲座或课程不够积极等。运动场地和设施陈旧、缺乏保护装置以及不能按时检修也是造成伤害的原因。
3大学生运动伤害的预防措施
3.1加强管理与监督
3.1.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加强医务监督,以便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
3.1.2加大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更新陈旧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按时对设施与器材进行检修,最大限度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否提供保护性装备学者意见不一,有研究认为保护性可以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也有研究认为佩戴保护性装备后,由于过于信任装备,学生更倾向从事危险运动,增加受伤概率。
3.1.3更新学校的风险管理计划。目前学校对运动伤害的管理大都停留在伤害事件发生之后的处理。对于可能发生的运动风险应备有应急预案和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虽不能完全规避风险,但却能有效控制风险,将风险和伤害降到最小化。
3.2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在活动前建立“互动告之”制度,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即要求学生应主动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应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对运动项目的特点、可能存在的伤害风险和规避方法要详细讲授,培养学生安全体育的观念。
3.3加大体育安全教育力度
王建军等研究表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存在明显欠缺。袁扬等调查显示,88.8%的大学生期望获得预防运动伤害和急救处理的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要加大体育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安全体育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建议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体育教师或运动医学专业人员来指导,普及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伤害的识别和自救知识,并定期进行现场演练,强化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技能。
3.4加强对课外时间体育活动的监管
体育运动应急预案范文6
一、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我们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的各块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管人员,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人员具体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制度保证,实施到位。
1、强化安全工作措施,把学校安全工作抓实抓牢。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认真做好外访登记,严防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做好上课期间师生外出登记工作,以免有人员在上课期间走失或出意外。确保校园治安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2、值日教师提前半小时到岗,进行课前、课间、午间巡视,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上学、放学时间由学校男老师轮流坚持在校门口协助学校保安维持秩序。
3、课课点名制度:每堂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席点名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
4、签订责任书、告家长书制度:学校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学校在学期初与学生家长明确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每次节假日前都发放相关安全教育致家家长书。
5、加强检查,及时整改。定期对校园设施安全进行排查,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反映,及时整改。
6、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管理。严禁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自行车上路,校内无学生骑车现象。
7、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带学生外出,学校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严格坚持大型活动上报审批制度。
8、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等各项制度建设,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积极配合卫生、工商、药监局等部门加强管理,力争把食品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学校的食品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9、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做好室内的清扫和保洁工作。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密切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坚持每日晨午检制度。
10、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制度: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制定校内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应急预案,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程序科学,实施便捷。
三、加强教育,增强意识。
1、利用早会、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火、防溺水、预防食物中毒、反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家庭生活、户外活动安全活动等,大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长假前校长利用早会对学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
2、学期初,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对周边水域进行排查,在一些不安全的地方设置了警示牌或警示语,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学校安全稳定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紧密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教师会议上及时部署落实。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师生法制观念,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4、经常开展安全工作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重视安全投入,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活动、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培训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防暴恐事件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手抄报、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6、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日、月”活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7、做好相关应急演练活动,组织消防演练、防暴恐演练等,使学生基本掌握突发事件时的逃身方法和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
8、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增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在学校宣传栏中设立“安全知识宣传专栏”,加强对全校师生日常的安全知识宣传和普法教育,做到人人知晓学校组织的安全、法制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学校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1、进一步建立学校的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发动师生“寻找身边的不安全隐患”等活动,培养全员安全意识,营造一个安全工作人人都重视、发生问题个个能处理的良好局面。
2、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应对措施。
3、认真落实上级安全报告制度,明确安全事故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