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培养

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科学探究的问题究竟该从何而来?具体如何操作?下面谈谈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

2.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

2.1新课前搭桥铺路。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讲授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2新课中抓住重点。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2

对教师

深化学科知识——吃透教材是关键

科学领域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动植物知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对人类的影响等。有时候,教师对一些科学知识或现象也不是很了解,对一些知识难点很难把握,在教学活动中就难免会出现尴尬,或者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此,开展科学活动之前,就必须查阅相关内容,对教材涵盖的科学知识、概念要熟记于心,以成功驾驭科学活动。以往,我们会查阅相关书籍,或者询问相关专家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费时费力。而网络资源能使教这一过程简单易行,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全面的信息,能更好地为备课服务,吃透教材。比如,前一阵,我班幼儿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带来了小仓鼠放在自然角里饲养。这正好是一个学习新知的好时机,于是“认识各种各样鼠”“如何养仓鼠、仓鼠的习性”等科学探索活动搬进了课堂。笔者以前对仓鼠了解不多,通过及时的上网搜罗资料,然后再慢慢地引领孩子们去发现……网络就是一本综合书,包罗万象,解答了十万个为什么!

优化教育手段——形式多样是主流

经研究发现:网络资源的运用,改变了单调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师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前没有网络资源时,要开展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如挂图、模型、黑板等教学用品,教室里堆得满满的,幼儿常常被一大堆教具弄得眼花缭乱,无暇再对教师所讲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究。如今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只要在活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中点击几下鼠标,幼儿就可以听、看、讲、做,完成一系列的认知过程。避免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手忙脚乱,同时又省时省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而且幼儿在网络资源的指引下也会不断地深入探究,使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食物的消化》这个活动中,有了动画《食物的旅行》就可以既生动又形象地让孩子知道食物从吃进嘴巴经过食管到达胃里然后再经过大肠、小肠,最后排泄出来的整个过程。这个抽象的过程如果用模型、挂图等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提升知识经验——突出教师是主导

教学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也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鼓励教师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幼儿的科学视野,提升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例如我们去公园春游的时候看到了垃圾桶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于是就展开了讨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我们随身的垃圾“香蕉皮”“苹果核”应扔哪里。而“饮料瓶”“塑料包装袋”“包装纸盒”、“废报纸”又该扔哪里?有了积极的讨论,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回到教室我又通过视频欣赏《有用的垃圾》来提升幼儿对可回收垃圾的认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对幼儿

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氛围浓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求知,并在探索、实践、求知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要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巩固各种动物的特征时,我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把整个情境设置在“喜羊羊去羊村”的过程中,制作了课件。喜羊羊去羊村一共有三条路,两条是有危险的,一条是安全的,每条路上都有一张图片(只显示了动物的局部——身上的花纹),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花纹猜测是哪种动物,同时也知道了危险路上的动物是食肉动物。在整个“去羊村”的情境中,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求知欲很强。

突破知识难点——生动形象容易懂

科学世界,奇妙无穷,尤其对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更具有吸引力。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网络资源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例如《我从哪里来》中,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遇到卵子然后结合生长一系列的全过程。又如《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一系列的图片让孩子们感叹惊呼,原来小蝌蚪是这样变化的,于是孩子们常拿着放大镜去生物角里观察小蝌蚪,常常为“小蝌蚪长出前腿了”“小蝌蚪又长出后腿了”而惊呼!《水的三态》中,动画“小水滴的旅行”生动形象地演示了水的三态变化。还有《指纹的秘密》等,这些都只要在百度里输入文字,点击鼠标,轻轻一搜,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准备起来并不繁琐,又突破了知识难点,这都是传统的教学具无法完成的,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教师备得轻松,幼儿学得开心。网络资源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对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彰显幼儿主体性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STS教育 生物教学 策略

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STS教育是当今科学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STS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一、STS模式的含义

STS模式视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最终目标,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力图选择人发展的最佳方式。该模式的基本结构为: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出发,通过某种具体活动形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并以模拟方式参与解决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课堂STS模式的教学就其内容可简单地概括为:知识、技能、参与。

知识,即要使学生理解或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尤其要注意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结合。

技能,即要使学生掌握或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技能、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依此进行分析、判断直至决策的技能,解决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技能等。

参与,即要使学生参与和生物技术相关的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用模拟的方法参与解决和生物技术相关的社会争议问题。

二、运用STS模式的教学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生物科学知识,确立与STS相联系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了教学目标的每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后,应紧密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找出本章节与STS相联系的内容。如围绕“细胞”的教学介绍细胞的全能性学说及组织培养技术与克隆技术;围绕“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节,增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及其意义、航天育种等介绍;关于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介绍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以来,平均每年多解决约6000万人的粮食问题,在国际被誉为2O世纪农业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精心选择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

STS教育是与传统教育全然不同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在教学方法上又有一些特殊要求:一是尽可能多地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生活实际;二是强调参与性,鼓励学习者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主动地、有预见性地学习有关的科学与技术,并学习如何处理科学技术与特定的社会相联系。因此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设计合适的教学媒体,有机渗透STS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时,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录像片,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这项新技术在花卉、果树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取得的可观经济效益。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使他们领悟到怎样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服务全社会。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的能力

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运用讨论、辩论及决策模拟等形式,紧密联系社会上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如:“对于不能进食的人来说,仅靠点滴输入葡萄糖液,能够长期维持他的生存吗?”“恩吉尔曼的光合作用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臭氧层的破坏对动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怎样保护臭氧层?”“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的现象与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关系”等。

(2)让学生辩论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热门话题。讨论此类问题,并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在辩论及决策中可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从而树立任何的科学技术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也是STS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时可通过对“克隆技术”的利弊辩论使学生们既认识到了克隆技术在繁育优良性状的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抢救濒危动物等方面将起到的巨大作用,又认识到了如果此技术使用不当,很可能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伦理道德等方面起到的破坏作用。那么如何找到减少此项技术的负效应的对策,使此项技术得以完善推广,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对于生活垃圾,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等社会问题的决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发奋学习探求知识的渴望。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好奇;创新

整个国家综合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引领中国的中小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在最基础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已成了主要的授课元素。结合自己在科学授课的过程中,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开始的新课,引领孩子感兴趣的接受。

三年级是学生们学习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就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引领学生们对新课的喜欢,解决这一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多种媒体的使用能够带来更直观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丰富学生的视野。可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大脑,有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们便能正确的接受。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课时,便给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的视频: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便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热烈,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好奇的心理 激发学生们的找寻。

小学生天生的好奇性足够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新奇的东西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去用耳朵感受,去用脑子思考、去用手触摸。使用多种探寻的方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恰恰弥补了学生的这一缺点。通过观察地球的全貌,让学生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一系列的猜想,从远处看,从近处看,去不断证明自己的猜测,最后通过判断、思考知道了地球上蓝颜色的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水,而教师从视频搜索出水的情境,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好奇的情理,从而会产生对水的研究。好奇与兴趣便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大。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用心的感受。而现代信息的使用无疑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在《动物的卵》一课当中,多种多样的动物的卵的认识这一内容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内筹集到足够丰富的观察材料的。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专题网站可以获得多种有关动物的卵的信息,从而构建对于动物的卵的认识。

三、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升科学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课程里,抽象的内容很多,如像月食、宇宙知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这些内容对小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且不容易理解的。以前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靠讲解,条件好的学校也只是利用挂图、幻灯片来辅助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融于一体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由枯燥的理论知识,到图文并茂的多方面感官感受。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

四、努力的学习科学 不断的创新科学

创新的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而最终实现的。科学课的积累,使我们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只要积累了经验。对事物的重新认识,才能激发创新的意识,这就在于平时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从而大大提升知识面,为后天的创新积累财富。小学阶段是学习新知的重要阶段。接受新鲜事物的黄金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段,而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查阅、寻找、思考便能提升知识的储备。大量的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寻找到答案。我在教授锯的发明时,用多媒体以精美的图形制作,形象、生动为学生展现锯的研制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依照自然界的生物进行发明创造。在课件展示中,我适时的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叶子的边缘,从中发现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便会产生思考,讨论,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活的课件展示,从细小的环节给孩子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正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学习的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的优化整合,更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提升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5

一、开辟“边角”,唤起爱科学的好奇心

l.建立小小种植角

在活动室光照较好的地方,建立小小种植角,让幼儿在小小种植角中,随季节的变化,种植多种植物,有花、萝卜、土豆、番薯、葱、蒜等。引导幼儿从中观察、发现季节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

2.建立制作陈列角

建立制作陈列角,不定期陈列幼儿的小制作、小发明及玩具,如盆景、小汽车、小蛋人、不倒翁、瓷土制作品等。目的是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的创造提供条件。

3.建立小小实验角

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置电池线路、会跳舞的布娃娃等内容的小小实验角。在小小实验角中,尽可能地为幼儿添置科学实验用具,让幼儿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认识有关的科学现象。

4.建立小小饲养角

在活动室的一角,建立一个小小饲养角。让幼儿亲自参加饲养鱼、小蝌蚪、田螺、河蚌、乌龟、蚕等小动物,让幼儿在饲养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惯,从而形成对水生动物、家禽、飞禽等最初步的概念。

5.建立实物观察角

在饲养角的旁边,建立实物观察角,在观察角中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然界实物,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更换。如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树叶、果实、种子、贝壳以及昆虫标本、鱼类标本等。通过观察,使幼儿掌握细致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启蒙爱科学的求知欲

1.观察活动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对幼儿进行爱科学教育的基础,在对自然环境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各种感官功能,通过看、摸、听、尝、嗅等手段,得到了感性认识和直觉体验。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帮助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通过以下的几点做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1)观察植物的生长

春季是种植的大好时光,选择这个时节进行发芽实验,可以观察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具体观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从观察中发现水、空气、温度、阳光与发芽的关系。

(2)观察动物的生长

在饲养角中放置了一些蚕宝宝,让幼儿动手喂养,幼儿可以完整地观察到蚕从蚕卵开始,经过四次脱皮,成长成茧,变成蛾,再产卵的循环过程,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动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3)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幼儿通过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可以懂得很多道理。如:幼儿观察到周围树上的叶子变黄变红,被风一吹从树上飘落下来;公园的开放了,人们的衣服越穿越多了,幼儿将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知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

2.实验活动

动手操作开展小实验活动是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最主要的途径。如果说幼儿爱科学教育是个“建筑工程”的话,则实验活动是这个“建筑工程”的“脚手架”,它是培养幼儿爱科学的阶梯。在幼儿的观察能力得以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小实验,可以使幼儿观察到在一般自然环境中看不到的现象,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引导幼儿认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抓住实验这个重要的环节,为幼儿设计了各种实验活动。

3.采集活动与制作活动

室内教育环境毕竟有其局限性,通过室内环境的教育,幼儿已具备了一些科学活动的基础,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环境进行教育,作为提高对幼儿爱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通过采集,认识了更多事物。通过对不同的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的观察,了解认识了它们的不同特点、性质,扩大了幼儿眼界,大大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如利用春游、秋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采集活动,就大大增强了幼儿爱科学的兴趣。采集结束后,指导幼儿将采集来的昆虫、叶子等制作成标本,放在陈列角中,以待日后进一步观察认识。在采集与制作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观察、分类、区别、分析、推理等能力,初步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4.参加活动

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幼儿参观公园、花圃、市场,让幼儿了解动物、植物的名称及种类:组织幼儿参观工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都极大地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他们发明创造的欲望。

5.看图书、听故事的活动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6

说科学是个杂家,并不夸张,走进科学这个世界,意味着你不仅仅是要跟科学这门课打交道,还要跟与之相关的语文、地理、数学、美术、信息、物理等学科打交道,尽管涉及的相关课目内容浅显,但必须融会贯通,糅合到科学课当中。如执教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会画蚯蚓、蚂蚁、金鱼等动物时,有的学生就感到下笔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简笔画的方法,教学生先画出动物的主要形状,然后画出各个部分,记下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最后作上标记;又如《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质量),从而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再通过做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有重量。这涉及物理方面的知识……

常言道:“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也必须常有更新,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应当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技术,才能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将被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所替代。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学习、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二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

如何设问、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课里进行学习,最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问题的提出――预测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预测――得出结论。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得出结论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做铺垫,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解决问题,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三 科学教学新模式的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含网上信息)和媒体四要素有机组成

这种教学结构的首要特征在于信息技术(媒体)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整合信息技术(媒体)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起指导作用,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对象,信息技术媒体则有助知、激情和促进师生交流的作用。如我执教的四年级科学上册《天气》一课也印证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有效的,更是高效的。特别是天气预报这种每天都要播报的天气现象,学生只是听,而从没有专注地去留心观察过,我先用一段视频录像播报天气预报,请学生们回答,通过天气预报的播出,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天气现象以及天气符号。结果学生举手的寥寥无几,如何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关注天气的习惯呢?接下来,用课件演示天气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天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并教学生用简单的网状图把影响天气的因素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天气。这种真实地展现了天气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通过梳理,学生们初步建立了“天气”的概念。试想,如果这堂课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纯粹凭借书上的两三幅图、几行文字,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举步维艰,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 科学教学要进行科学备课

1.备课前要充实自我、消化教材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但具体到每一课内容,则包含了植物、动物、人体、水、空气、岩石、土壤、宇宙、声、光、电、热、环境保护等知识,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平时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向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向组内的老师学习,向国外优秀的教材学习,不断综合、积累经验。同时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我认为,书上的理论只有在实际的运用中,才会真正理解、感悟它。

2.备课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