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物质性;主体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50-02
一、物质性特征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个体与现实生存条件的一种想象关系,而这种想象关系最终取决于他们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想象关系,这种想象关系本身具有物质性的存在,所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这里所说的物质性可以理解为“没有不借助于意识形态并在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实践”,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之中。
我们都知道,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其实践中,每一种道意识形态机器,都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是意识形态起作用的一种途径,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如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道德的等等)都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臣服性来保障的,也就是说一种意识形态总存在于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例如,教育的AIE,是由不同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构成的制度,学校的这些制度可以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可以奖励学生的优秀表现、可以惩罚学生的不好表现、还可以开除严重违纪的学生等等,当然学校的这些制度都是代表着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这样以来,国家意识形态就存在于教育AIE中,也就是学校的实践当中。再如,宗教的AIE,是由不同的教会制度构成,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教会不仅具有宗教职能,甚至还有教育职能(像教会学校),文化信息传播职能,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以来,教会就会集众多权利于一身,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国家的意识形态自然的就通过宗教AIE发挥作用,也就存在于教会的实践中。显而易见,国家意识形态也存在于实践之中,这种存在就一种是物质的存在。
总之,无论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还是个体的观念,意识形态都是存在于实践之中,都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二、主体性特征
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的生活由自己主宰,我们就是自己生活的主体。实际上,在阿尔都塞看来,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构想不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他说过“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了这些主体而存在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说,一方面,主体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为了这些具体的主体而存在;另一方面,所有意识形态都要通过主体这个范畴来发挥功能,因为意识形态的这个目标(为具体的主体而存在)只有借助于主体即借助于主体的范畴和他所发挥的功能才能达到。鉴于此,为了详尽的阐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体性特征,现在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体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
为什么说主体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所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这种功能定义了意识形态本身)就在于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主体。在这双重构成的交互作用中存在着所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无非就是它以这种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所发挥的功能。”①
(二)所有意识形态都要通过主体这个范畴来发挥功能。
阿尔都塞早就说过“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了这些主体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主体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离开了主体这个范畴意识形态的功能就难以发挥。为了弄清楚“所有意识形态都要通过主体这个范畴来发挥功能”这个命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具体的主体”只有在它们由“具体的个人”来担当的意义上才存在;其次,我们要知道“在个人中间‘招募’主体(招募所有个人)、把个人‘改造’为主体(改造所有个人)”,这是意识形态发挥功能或者说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比如说在校园里,有一天你正低头走着路,这个时候后面传来一个声音在叫你的名字,作为被呼唤者你很自然的转过身、扭过头,回头看看是谁在叫你,这样以来,只是一个简单的转身,你就变成了一个主体。原因其实很简单,你已经承认那个声音就是在呼唤你而不是别人。再比如说,还是在校园里,有好几个同学走在一起,这时从他们(或她们)的背后,也可能是左边或者右边,传过来一个声音:“喂,那个同学请你等一等”,这个时候,会有好几个同学同时转身,当然了被叫的那个同学可能会最先做出反应,相信、怀疑或者知道就是在叫他,换句话说,这个同学听出了这个呼唤所叫的就是他(或她)。实际上,通过这两个校园里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事情的发生并没有连续性,因为被呼唤者听到有人叫他,然后他转过身看是谁在叫他,以及呼唤者发出呼唤的对象(即被呼唤者),这些事情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和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一回事,所以,这件发生在意识形态之外(实际上发生在校园里)的事,其实是发生在意识形态的内部。这样以来,那些呆在意识形态内部的人,就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存在于意识形态之外了。实际上,意识形态从来不会说:“我是意识形态”。“只有走出意识形态,进入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说,我就在意识形态内部(这是相当罕见的情况);或者说:我曾经在意识形态内部(这是一般的情况)②”。显而易见,意识形态内部的指责肯定是不会针对自己的(当然者、真正的斯宾诺莎主义者除外),从来都是针对别人。这就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虽然没有(自身的)外部,却又是(科学和现实的)外部。总之,意识形态是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一直把个人询唤为主体,所有意识形态都必须通过主体这个范畴来发挥功能。
(三)个人从来都是主体
至于“个人从来都是主体”这个命题,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说从孕育一个小孩开始、直到到他(或她)出生或者是成长,父母、家人、亲朋、好友可能都会对这个孩子寄予一定的希望,在孕育孩子的阶段,父母或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是个健康漂亮、聪明伶俐的宝宝;孩子出生后,父母家人、亲朋好友,首先会想着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希望他(或她)健康成长,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可以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等;在孩子成长阶段,父母及家人又会不停的希望孩子读书在哪所学校,如何提高孩子成绩,将来读什么大学,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会找什么样的对象等等。总之,从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他(或她)在家庭意识形态里就已经是一个主体了,从孕育阶段开始他们(或她们)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个人确实从来都是主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综上可见,主体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双重关系,主体的存在离不开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又必须通过主体发挥作用。所有意识形态都通过把个体建构为主体起作用或者发挥功能。
注释:
①②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61.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西方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种体育赛事的组织申办在我国也不断增加。经营好体育赛事,不仅会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拉动旅游、餐饮、环保、建筑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按其社会属性可分为公益性体育赛事和商业性体育赛事。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公益性体育赛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或社会的捐赠,其举办的目地是为了促进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把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出售后的收益,举办目地是促使举办方盈利。因此,商业性体育赛事更能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重点探讨商业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
1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概念界定
1.1 商业体育赛事的概念 关于商业体育赛事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综合各种研究文献的提法,认为商业体育赛事是指:体育经营单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为满足消费者的竞技表演需求而举办的特殊活动。商业体育赛事主要由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经纪人或体育中介公司操办或承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的特征。如各种邀请赛、对抗赛、选拔赛、等级赛等。
1.2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概念 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由于决策方面的原因造成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的产生会不断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商业体育赛事的组织和承办者多为专门组建的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商业体育赛事这种服务性体育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经营风险。因此,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在向体育消费者提供体育竞技表演服务产品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经营的不确定性。
2 我国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2.1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2.1.1 体育赛事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多变性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都是要求得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内部条件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赛事运作公司的商业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体育赛事经营的外部环境往往是多变的。比如:消费者对该运动项目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体育消费者目前的支付水平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他运动竞赛或娱乐表演有足够吸引力引起目标体育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转移、体育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限制、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等都会使赛事的运营产生风险。
2.1.2 商业赛事现代企业经营的特点 现代企业经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在经营过程必然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经营风险。如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不仅仅运作体育赛事,还可以利用体育资源扩展体育相关业务,如体育广告、体育经纪、体育旅游、体育咨询等。经营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管理的难度和经营决策失误的风险。
2.1.3 商业体育赛事休闲消费的特点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才会逐步向更高一层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商业体育赛事的消费需求显然是高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理需要的高层次的需求,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追求现场气氛、追求刺激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人们生活必须的,而是在消费者群体满足基本需求之后由于对体育赛事的兴趣、喜好以及有一定的经济承受力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消费行为。因此,体育赛事的消费对于人们的偏好及价格等因素的弹性比较大,容易形成销售量的大幅增减,形成经营风险。
2.2 商业体育赛事经营风险的分类
2.2.1 财务风险 商业体育赛事的经营和一般企业相同,首先要面临财务风险。如赛事运作公司负债权益资本结构不合理或融资不当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没有办法解决赛事运作的资金缺口;赛事门票、广告等各项收入不能弥补赛事运作的费用;与赛事运作公司达成协议的赞助商、供货商因债务危机、破产或违约等原因造成协议中断,影响赛事正常运作形成收入损失等。
2.2.2 环境因素风险 商业赛事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社会或自然界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经营不确定性。如社会动乱造成的赛事取消,地震、水灾、火灾、天气原因造成的比赛无法预期进行等。
2.2.3 组织管理风险 组织管理风险是体育商业赛事特有的也是主要面临的风险。由于体育竞赛本身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以及一些体育赛事的对抗性,如篮球赛、足球赛,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身体冲撞和伤害;体育赛事的组织不力,造成赛场的拥挤,形成观众踩踏事件;赛事的主办方没有组织管理好赛事的运动员和裁判员队伍,造成假球、黑哨等一系列虚假行为,引起观众的不满,发生暴力冲突;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租用场地的器材被盗,观众财物被盗;赛事组织不力导致门票营销、赞助活动等与第三方发生纠纷;赛事举办方提供的食品问题导致运动员、教练员身体受伤影响比赛等等,这些都会由体育赛事经营公司做出赔偿和处理,影响其经营的收益,形成经营风险。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城市营销 体育赛事 选择 理论研究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内城市以合肥为中心,沿长江和沿淮河城市为周边范围,辐射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城市的省级经济圈。它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拥有人口310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六安、滁州等10个省辖市。十后至2015年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淮城市群总GDP达14838亿元,合肥市的GDP达5660亿元。目前合肥有6条高速公路和5条铁路向周边城市辐射,江淮城市群所辖城市与合肥的交通距离在2小时车程之内。实现安徽的快速发展,积极打造江淮城市群,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是当前重要经济发展任务,体育赛事的承办能是检验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赛事的选择取决于承办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政府的组织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实力。城市的营销战略中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是重要渠道之一,选择适宜城市发展,具有传承性的体育赛事,对城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关系
体育赛事是具有组织文化、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背景特征,受赛事项目、竞赛规则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可以提供体育竞赛产品和配套服务产品,满足体育消费者多样需求的特定活动[1]。Kotler认为:城市营销是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城市营销应该使居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城市的期望得到满足[2]。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体育赛事的研究不断被学者所关注,他们深入分析了体育赛事在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力,促进就业,促进环境优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体育赛事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所具有的能力。
2.体育赛事的选择依据
体育赛事的选择,应结合城市自身实际,选择适合城市发展,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打造品牌赛事。政府部门或非政府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选择上,应加大前期论证,有选择性地确定承办体育赛事项目。政府部门在赛事举办上应考量以下几点:大众的体育预期、城市地理人文特质、基础设施条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群众体育消费水平、赛事的风险控制、政府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赛事运作的经费保障、赛事运作的人力资源状况等[3]。赛事的选择不应是来者不拒,而是要考量赛事的举办能否为城市发展带来实际的效益。
3.影响城市营销中体育赛事选择的因素分析
城市营销中的体育赛事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八个主要方面:
底层:体育赛事选择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底层的支撑,根基不牢,风险就大。对于一项体育赛事的选择,必须首先是否具有承办赛事的物质基础条件。政府决策者必须首先充分调研城市的物质基础条件能否承担赛事的举办。决策者在体育赛事选择之前要充分论证比如体育赛事的级别与层次,因为不同比赛对城市的接纳程度要求不同,像赛事人员和外来观赛人员的住宿、饮食、休闲;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体育赛事场馆的人员容纳度;赛事组织及志愿者及城市交通及治安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充足等方面。另外,还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根据城市自然环境实际选择符合城市特色的体育赛事项目更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品牌赛事,如此特色体育赛事的构建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场馆建设,基础设施改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保障。一个城市在体育赛事选择上,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选择适宜自身举办的体育赛事,而不是一味求大。在赛事举办上要有风险防控的措施,做到收支平衡才能促进城市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层:主要为大众预期、赛事类型、体育产业水平、媒体价值四个方面的因素。在夯实底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中层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大众预期是城市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期盼与关注,一个体育赛事的举办如果没有大众的关注与参与,这项体育赛事就是自画自赏。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体育旅游形不成规模,具体到体育赛事的相关体育消费有限,举办体育赛事只支出而无收入的话,这种赛事的举办只能是昙花一现。第二个影响因素是赛事类型,城市如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赛事类型,可以有效降低体育赛事的举办成本,比如一个城市有较好的水域适合进行水上项目,那么城市在举办水上体育运动赛事时就有较好的先决条件,在举办此类型的体育赛事上就能降低举办成本,并且有利于此项赛事的培育和发展。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体育产业水平。如果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高,那么城市的全民健身、居民体育消费、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就会比较强,有利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如果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那么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大量的经费及人力引导和营造,会增加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本。第四个影响因素是媒体价值。体育赛事的举办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一是引起大众的关注,二是扩大赛事的影响力,三是城市自身宣传营销的手段,而媒体的作用及价值就凸显了。媒体价值越高,引起关注度高,大众的关注及其他媒介的关注会提高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与体育赛事有关的体育旅游及体育消费等方面会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顶层:政府意愿。体育赛事选择的顶层是由政府愿景单独构成,因为赛事的选择是在满足下层的基础条件后,由政府主导并决策实施的。体育赛事区别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由协会或单位自发组织,城市居民广泛参与,易组织好管理。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只能靠政府组织举办,政府有调动城市各方面能力协调管理赛事举办。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为城市扩大影响力,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发展经济。体育赛事的选择实际上反过来对城市规划决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处于顶级的政府意愿因素,可以对中层和底层中的不足因素做出协调和调整,它在所有因素中起决定性和平衡性的作用。
4.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选择的意义
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选择,尤其是引入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推动城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改善,推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提高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体育制造业的发展,等等。二是推动了承办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城市交通、服务业、全民健身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城市竞争力、就业率等方面的提高。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选择,不仅要接合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更要塑造有城市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项目,使得体育赛事的举办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一次城市的宣传。体育赛事的成功选择必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在国家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的选择必将作为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战略内容。
5.对江淮城市群在赛事选择上的建议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江淮城市群的实力逐步增强,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会成为新常态,对体育赛事的申办会更加频繁,选择适宜的体育赛事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建设有影响力的城市群的大背景下,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引入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江淮城市群在赛事选择上,应确立“适合自身发展,塑造品牌赛事”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赛事项目,规划并完善赛事举办的基础工作,融合城市相关体育产业,促进江淮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有序申报体育赛事的承办权,避免重复申报和恶意竞争。加强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运作,推进城市的营销。
参考文献: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4-28.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4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赛事的传播与推广
体育赛事能够成为倍受瞩目的“眼球经济”,与媒体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其中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截至2013年12月,世界网民达到30亿,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在第二季度的统计中已达6.68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手机用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利用网络架构进行的“网络营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潜在市场大的特质,不仅是传统营销的创新,更代表了营销发展的趋势,体育赛事因此具有更为广博的传播空间。
(二)有利于竞赛表演市场的大力繁荣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引起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其中对于体育赛事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这次与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相比,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打造品牌赛事,同时丰富大众体育市场,强调社会与市场力量的大力参与。2014年9月国务院会议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现有的体育产业,让更多企业有机会投身到体育赛事中。目前市场开发空间较大又具有品牌效应的往往侧重于大型体育赛事,正引领着我国赛事市场的发展导向,赛事的网络系统吸引着众多体育迷。
(三)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随着以奥运会为标志的各项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在我国的不断举办,整体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
(一)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共同特征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不需要更多的中间层。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作为一般网络营销下的一个分支,它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达到目标群体与目标顾客进行沟通,可以包括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营销。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具有公平性,竞争者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上,以相同的网络渠道争取达到目标群体的机会,所有的网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获得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信息,这样信息一般化的平台也是相对公平的。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和一般网络营销相同的还有其全球性,网络跨越了国界,无论是体育赛事网络营销还是一般的网络营销都可以使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相同的平台上了解到同样的信息。互联网是宣传和推广赛事的一个多样化的平台,以达到利用不同资源为建立品牌形象服务的目的。互联网能够作为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独立渠道,完成赛事产品从生产者到经营者的全部环节,包括产品提供、支付和配送。互联网渠道己经成为赛事经营者开拓赛事市场的重要环节。同时体育赛事网络也能够更及时和大量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为不同企业的广告投放以及冠名权等其他相关资源的交易提供了极佳的先决条件,也会吸引到更多深层次的收益。
(二)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区别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营销目的往往不是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或者直接利润为目的。许多商家通过在网络上推广某个产品,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商品的销售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而体育赛事网络营销最重要的并非销售有形产品,而是对一个赛事品牌的营销扩大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使体育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加深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关注赛事。也正因为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不同,其在网络营销的方式上、网络营销时的侧重点上、网络营销的管理过程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在体育赛事的网络营销中,其商业性并不那么突出,虽然同样会推广一些体育赛事的相关产品但并非重点,相反体育赛事的相关网站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的关注度吸引赞助商从中获利。此外,一些在我国举办的频次相对较少的大型体育赛事存在巨大的网络营销难点,即非赛期漫长,本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相对赛期长,但也要受到竞技水平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巨大冲击。这对于赛事网络营销来说,如何吸引网民持续观看将是一个严峻考验,也因此会导致成本的短期投入与难以回收。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方式多以传统营销为主
传统的赛事营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印刷品等对赛事进行宣传,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论坛、微信、微博、APP等都成为了赛事营销更加广阔的渠道。但是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通过网络了解赛事信息的还不到一半,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传统媒体营销方式尚在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同时也必然存在反复观看、多种组合元素以及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辽宁全运会也是以传统营销手段为主,网络营销辅助进行。
(二)财力投入不足
赛事网络营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或者由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全力承担宣传报道重任,或者独立建立赛事官方网站,或者只是以网络相关信息为主。目前无论是哪种方式,总成本投入都远低于传统媒体营销,这与人员构成与财力以及认知观念直接相关。另外对于大型体育赛事,赛事公司一般会花大量经费在球员邀请、赛事赛场和观众服务上,而对于赛事网络营销的投入十分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中网网络营销以及赛事推广的质量和水平。
(三)网络营销商业成效欠佳
赛事网络功能目前还是以赛事信息与视频图片为主,商业功能还很薄弱。有些大型赛事把官网建成票务平台,但是在赞助商宣传、特许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效甚微,这也是众多赛事不去建设官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投入较大,但是商业回报却较低。有些网站虽然关注度较高,但是销售效果也多欠佳。
(四)官网媒体报道不够深入且并非宣传主力军
与体育赛事门户网站相比,赛事众多官方网站往往报道信息总量相对较少,缺乏深度与趣味性。如武隆第十二届国际户外越野挑战赛,其官方媒体—新华社以及重庆当地媒体将主要工作集中于开幕式、闭幕式,完成政府计划内的工作,并未深入赛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此种报道模式,使有较大权限的官方媒体并未真正给赛事网络营销做出贡献;同时也使无权限但有实力的媒体丧失报道精彩赛事的机会。
(五)赛事网站信息竞争力面临挑战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体育赛事 直播 审美 叙事
体育赛事直播,随着受众审美的变化以及直播手段、理念的更新,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世界体坛格局如何变迁,受众对于体育赛事直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那么,体育赛事直播艺术为何拥有如此魅力?本文将通过分别论述体育赛事直播艺术中的审美功能、体育赛事直播艺术中的叙事方式,以及综合论述体育赛事直播艺术中叙事与审美的关系来详细分析体育赛事直播艺术。
一、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审美特征
直播艺术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呢?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我们知道,艺术生产由“作家、作品和读者”①三部分构成。再辅以艾布拉姆斯所著《镜与灯》一书中所提出的艺术世界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理论,我们将直播艺术与其他艺术相对比,不难得出“直播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时空艺术”这样的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到的艺术世界四要素以及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作家”是指艺术家,“作品”是指艺术品,“读者”是指受众,而“世界”是指现实生活。
一般情况下,是先有“作品”创作,后有“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审美。而对于直播艺术这种特殊的时空艺术来说,却是作品的创作与读者审美同时进行的。
1、体育赛事直播中,着重表现运动美
体育赛事直播,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将正在进行的体育赛事向大众传播。其内容主体为运动本身。因此在探究体育赛事直播艺术中的审美对象时,主要是指体育运动的运动美。
以女排赛事直播为例。对于女排赛事来说,其运动美审美元素包括对女排运动员体态的审美、对女排运动员个人技术的审美、对女排运动员团体战术的审美以及对战队伍双方之间对抗的审美。
2、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根据彭吉象所著《艺术学概论》可知,从艺术对象来分,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审美认知功能。审美认知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起到引导认知的作用,例如《国家地理》杂志、《走进科学》电视节目等等;审美娱乐功能是指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众,例如电影艺术、达达主义绘画、波普艺术等等。而本文所研究的女排赛事直播艺术,着重体察其审美教育功能。笔者现以女排赛事直播为例,详细分析女排赛事直播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1)展示竞技体育中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在老一辈的中国女排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以2004 年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上对战俄罗斯女排为例。在中国女排以大比分0:2 落后的情况下(排球赛事规则,以五局三胜制,先获得三局胜利的队伍获胜),反超世界强队俄罗斯女排,获得该届奥运会女排世界冠军。在2004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中国女排获得感动中国团体荣誉称号。
(2)弘扬对运动员个人精神的继承与创新。提及乒乓球,脱口而出孔令辉、刘国梁;谈及羽毛球,林丹顺口而来;说到网球,李娜已然成为焦点……相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谈论到排球,我们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自然就是中国女排的优秀队员,例如郎平、冯坤。
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来说,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社会整体的特殊性体现,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因此,根据电视直播规律与特性来说,将以点代面的转播思路落实到体育赛事直播中,对于运动员个人精神的弘扬,实际上是对该项体育赛事精神的弘扬,也是对整个体育运动精神的弘扬。
二、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叙事方式
随着电视直播技术以及直播转播设备的更新换代,在以往单一的线性叙事的方式之上,对于体育赛事的转播,有了将插叙、特殊镜头的运用与线性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相较于现场观赛来说,电视直播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展现更多的、现场无法捕捉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通常通过插叙的方式来展现。
具体来说,在体育赛事直播的过程中,除了重点交代对抗双方的比赛进程之外,更多的是交代现场观众的状态、教练员的状态以及场外评论员的评论。在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加入观众、教练员、评论员等元素,其目的是为了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体育赛事直播的电视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情绪。
1、典型人物,以点带面
一场体育赛事的直播,好不好看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回放、慢放以及特写所组成的特殊的叙事段落所放大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世界公认的“严苛”教练,俄罗斯女排主教练卡尔波利,导播采用声画分离的剪辑手法,将画面与声音分开,让卡尔波利与和主教练形成对比。具体来说,导播在第五局技术暂停的时候,画面切至中国队时,声音切入俄罗斯队主教练卡尔波利训斥俄罗斯队员;在画面切至俄罗斯队时,声音给到中国队和教练和队员积极布置战术。通过对比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和的沉稳大气以及卡尔波利的严苛。
2、集中表现矛盾,强调对抗性
以2004 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冠亚军争夺赛,中国女排对战俄罗斯女排为例,在整场比赛中,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打得异常激烈,每分必争。那么在这场比赛的直播中是如何通过插叙的方式来表现现场的紧张气氛呢?
在中国队前两局均输给俄罗斯队的情况下,中国队只有连续扳回三局才能获胜。在直播过程中,导播插入场外解说员郎平的分析以及慢动作回放,加强裁判误判这个判断的准确性,然后辅以对于休息区队员张平拍手摇头口里默念“没有打手”的特写,使因为这个球所带来的紧张气氛得以表现,同时也拉高了观看电视直播的观众的情绪基点。
3、情节设置,寓情于体育赛事之中
这场比赛转播之所以能够成为体育赛事转播的经典之作,重中之重是在最后结尾的情绪处理上。
通常来说,电视直播都是胜利者的赞歌,应该是欢欣鼓舞,大肆歌颂中国队丰功伟绩的时候,但是由于现场并不是欢腾的景象,而是中国队队员和中国队教练员抱头痛哭的画面,这是欢乐的泪水,辛勤的泪水,甜蜜的泪水。而与此同时,导播也发现,在败北的俄罗斯队赛场上,俄罗斯主攻手加莫娃,失望的跪在场地上,放声痛哭。导播再一次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一方面传达了中国女排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展现给电视观众一个有血有肉的加莫娃的形象。因此,这组叙事镜头成为经典。
三、叙事手法的变化所导致的情绪差异
1、技术手段丰富了情绪表达
从画面来说,2004 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赛的赛事直播过程中,与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直播相比较,在球网距离主裁判远端标志杆外,有一台可旋转摄像机的机位,采用广角镜头,用于近距离捕捉扣球画面以及增加不同角度画面。这个机位的设置在2013 年被修改成为固定机位,且用非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当摇臂、飞猫等新型设备产生时,这一机位就被取代了。
而在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直播过程中,根据新的比赛规则,当队员对于边裁判罚有异议时,可以向第二裁判提出视频挑战申请,现场重放,再次做出判断。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比赛规则,增加了VEDIO CHALLENGE 这条叙事通道。
VEDIO CHALLENGE 的作用相当于网球比赛中的鹰眼,是更加强化的慢放。
2、解说员与评论员成为情绪控制的法宝
从内容上来说,两场直播最大的区别在于,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赛直播过程中,设置了解说员与评论员一同在演播室里面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解说、评论球赛,而在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直播过程中,仅仅只设置了解说员为大家解说。
这样的设置,对于叙事过程中的情绪表达效果来说,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解说员加评论员的模式,让整个比赛都充满了话题性与参与度;而单一解说员则像是在做看图说话作业。
3、叙事段落是体育赛事直播的核心对比两场直播,最大区别在叙事段落上。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赛,导播在处理直播效果的时候,采用线性叙事与插叙相结合,渲染情绪段落,烘托气氛;但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直播,观感平淡。雅典奥运会女排夺冠赛明显充分调动叙事手段,其审美元素多种多样,涉及场上队员、教练员、现场观众以及评论员和解说员等等,每一个电视形象的出现都是有血有肉,而2013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两场体育赛事直播仅仅从客观性的角度出发转播比赛,难免枯燥乏味。
结语
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将电视直播艺术中的审美性与体育赛事的审美性,融入电视直播叙事之中。通过电视直播,将体育赛事的魅力与电视直播艺术的魅力传达给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电视观众。
体育赛事中的叙事,必须保证在线性叙事的前提之下,加入插叙和环境烘托等多维度的叙事手法,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带有情感地进行体育赛事直播;而对于体育赛事中的审美而言,不仅仅需要展现体育赛事本身的运动美以及运动精神的美,更要体现体育赛事直播的审美教育功能,传达体育精神、弘扬运动员个人精神,同时也通过体育赛事直播,将该项体育赛事更加广泛的传播出去,实现体育赛事直播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①王玉辉,《中国排球赛事电视化生存的艺术性探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9-122
②李艳平,《全国排球联赛电视转播现状调查分析》[D].河南大学,2008:17-22
③李光宇,《体育赛事电视转播的视听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19
④王殿洪,《浅谈排球运动美的特征和审美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2011(4):79-80
⑤吴云芳、何微,《排球运动项目中所折射出的美学元素探析》[J]《. 竞技体育》,2013(60):30-31
⑥苟凯东,《电视新闻直播的艺术感知——纪实美学形态下的传播美》[J]《. 中国电视》,2013(7):20-23
⑦李科,《电视直播节目的美学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62、65
⑧严前海,《电视新闻直播的美学意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2):101-104
体育赛事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体育赛事;发展;运行机制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湖北省(发改规划[2016]2650号),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中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有利于构筑内陆开放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然而,我们发现除了这些优势产业之外,文化和体育产业在武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而文化体育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因此,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促进武汉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体育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动力;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体育赛事又是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体育赛事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其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把体育赛事做大做强,更好地为武汉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必须了解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武汉经济与体育赛事发展概况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决定了武汉从“国之地理中央”上升为“国之战略中央”的地位。近几年来,武汉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武汉举办的体育赛事丰富多彩,仅2015、2016年,就成功地举办了亚洲田径锦标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武汉拟通过3年的努力,达到每年举办30项全国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扩大武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武汉体育需求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在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赛事也从追求规模向高水平、高规格方面扩展。
二、武汉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武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主要是武汉市体育局和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赛事主管机构通过对赛事的策划和推广,根据市场营销规律,对赛事的相关产品和赛事无形资产开展营销,使体育赛事的观赏价值和商业媒介价值通过市场实现其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比如武汉网球公开赛(WuhanOpen)于2014年开启,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武汉网球公开赛与多哈、罗马、蒙特利尔、辛辛那提并肩成为全球五大超五赛,是国内级别最高的三大网球赛事之一。其主体赛事为WTA超五巡回赛,是WTA全球十大网球赛事之一,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冠军积分900分,2016年赛事奖金总额为258.9万美元。此外,武网公开赛系列赛还包括了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武汉站、中国沙滩网球巡回赛、农夫山泉武网城市网球俱乐部巡回赛、武网大学生网球联赛、武网城市俱乐部巡回赛、中国沙滩网球公开赛、会员团体赛系列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举办不仅让武汉市民能现场欣赏世界顶尖网球赛事,而且,能让世界目光聚焦武汉,它是武汉递给世界的名片,武汉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和体育方面肯定要与国际接轨,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一个难得的向世界推广武汉的机会。武汉体育赛事的运行机制:以武汉网球公开赛赛事为例,2014年4月28日,武汉市体育局和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签订了一份长达15年的合同,从2014年—2028年,将于每年9月在武汉举行。第一届主办方为中国网球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承办方为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部,坐落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由一座5层的15000座席中央场馆、一座3层的5000座席场馆等组成,是WTA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主赛场,是规划中的光谷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核心区之一。它不仅能满足世界顶级网球赛事的专业化、国际化、标准化需求,还可承办诸如体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举重、拳击和击剑等众多奥运比赛项目。武汉网球公开赛有钻石赞助商、黄金赞助商、白银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等,具体包括有:东风汽车、万达集团、泰康人寿、汉口银行、TCL、百岁山、人福医药、百视通、SHELTER、HOSTON等。综上所述,武汉网球公开赛是由赛事主管机构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等主办,由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承办,通过对赛事的策划和推广,由多家企业赞助,在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举办的一项大型体育赛事,总结四届赛事的成功经验,以赛事元年为例,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2014武汉网球公开赛观众带来新资金1800.97万元,带来直接经济价值9050万元,产出效果11.3亿元、所得效果4.66亿元、税收效果0.71亿元、产生就业岗位3711个,促进了武汉经济的发展;2014年武汉市网球人口19.6万,网球参与人口33.8万人次,武汉网球公开赛重塑了武汉在国内的形象,提升了武汉市的市民素养,创造居民自豪感总价值量70374.92万元,赛事媒体传播总价值达3亿元,给武汉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文化影响。另外,从经济层面讲,武汉网球公开赛体育赛事拉动了武汉城市的建筑、旅游、商业、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肯定地讲,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已经超越了竞技体育范畴,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在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比如:观众对武网门票的消费处于中下水平;观众对于武网赛事纪念品喜好程度较高,但消费能力较弱;交通的便捷性与门票的合理性影响了观众来到武网现场观看比赛,赛场氛围的不理想等。纵观武汉近年来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总体来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合理、商业化开发工作欠规范;2.赛事经验不足、赛事规模不大、涉及项目不广、专业水平不高;3.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加和出席人数不多;4.宣传力度不大、竞技水平不高、影响面不广;5.有些赛事申办和筹办的周期长;6.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低;7.经营人才匮乏、中介力量薄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武汉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阻碍了赛事发展的持续性。
三、武汉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举办体育赛事是举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交通优势明显,2010年,随着合肥武汉高铁、武汉广州高铁、郑州西安高铁等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武汉市旅游业进入了“高铁时代”,高铁为武汉市带来了大批游客和观赛观众,拉动了武汉赛事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武汉对投资的需求和对消费的需求,促进武汉若干产业的迅猛发展,围绕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已成为武汉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它给武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它不仅提升了武汉的城市竞争力,优化了武汉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城市转型,带动了就业市场,而且有利于地区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武汉城市化进程。然而,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武汉体育赛事的发展不论在发展理念上,还是在赛事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方面已经严重影响了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可持续性,亟须改进和完善。为此,我们应该及时总结赛事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1、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许多国家体育赛事管理非常严格和规范,具有科学合理性和现实适用性。我们总结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方方面面,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及体育赛事组织运行规律,根据武汉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特点,借鉴体育赛事发展得又快又好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成功经验,武汉体育赛事要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并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如:赛事活动管理、赛事经营管理、市场可行性风险管理、赛事营销和体育产业政策管理、体育风险管理、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和赞助商赞助管理条例等;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赛事机制。在我国,体育赛事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我国承办体育赛事由过去政府包办向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转变,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市场特征在竞技产品的性质、筹办主体的角色、收益方式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市场资源和社会的积极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武汉大型体育赛事正是按照这种赛事运行机制运行的,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等主办,由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具体承办,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当然,这种赛事运行机制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之中。另外,根据武汉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式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赛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建立赛中风险应对与干预机制,建立赛后风险保障与保险机制,控制风险源、减少风险度、解决风险点,规避风险、转移和降低风险。2、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体育赛事发展又好又快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知道,上海、北京和广州是大型体育赛事发展又好又快的代表性城市,武汉体育赛事要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体育赛事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市计划举办180多项全国级以上的专业体育赛事,如: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世锦赛-汇丰冠军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和WDSF体育舞蹈大赛等,这些大都是上海的品牌体育赛事,具有国际影响力。上海体育赛事从1978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发展阶段;2.探索并逐步发展阶段;3.发展日趋成熟阶段。特别是从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到2002年网球大师杯赛,2004年F1赛车中国站比赛,从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07年世界特奥会,到2008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上海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走过了单纯接受国家指令和偶尔举办一次赛事的初始阶段,进入按市场需求主动选择、积极申办和有序运作的蓬勃发展阶段,并尝试将赛事移向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和生活区,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大型商场,南京路步行街等,创造性地开发了“上海特色”的景观体育赛事。根据上海市体育赛事发展各阶段特征变化我们发现,上海体育赛事的竞赛制度、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日臻完善,其发展规模与数量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过渡和形成不断增大和增多,上海体育赛事运作模式也由从单一的“国家计划,政府操办”,到“按市场需求主动选择”再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竞赛组织管理新机制”进行变化。武汉要学习和借鉴上海体育赛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不断完善中创新。3、发挥武汉优势,打造“武汉特色”体育赛事武汉体育赛事起步晚,自2003年起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每年一届的武汉国际渡江节到2007年中国女足世界杯赛、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从2010年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武汉赛区)到201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体育赛事随着武汉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和丰富,但其发展规模不大,规格不高,赛事竞争力不强。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而体育赛事又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现状,武汉要追赶北上广,必须打造具备武汉特色的品牌赛事,但要创造“武汉特色”,必须将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旅游经济产业链,促进“武汉特色”的体育赛事快速发展。。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武汉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数量紧追北上广,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武汉在承办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和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启动了被誉为“军人奥运会”的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期筹备工作。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不但发展迅猛,而且在打造“武汉特色”方面,正努力前行。如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武汉-中国车都杯”中国足协U22国际足球锦标赛、国内女马品牌赛事KISSRUN等一系列体育赛事。但在开展上述“武汉特色”的体育赛事过程中,其赛事规模小、观众少、影响力不够。尽管如此,武汉的特色体育赛事还是具备巨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广阔。2017年8月27日,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行动,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据湖北省体育局消息,“十三五”时期,湖北省拟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项目120项,总投资308.6亿元,带动消费突破千亿元。可以肯定的讲,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力。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城市,绝大部分国内外体育赛事都是在武汉举办的,所以,武汉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湖北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体育赛事,让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推手,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霍德利: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3).
[2]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综合影响框架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