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文化设计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1

一、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景观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上只侧重设计视觉景物的范畴,扩大到承载人类理想和对更高级精神世界追求的层面。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审美意识的再现与审美需求的反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类型经历了五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拥有着极其繁荣昌盛的地域文化。而景观设计作为源于西方的重要设计专业已发展了百年,在时间的历练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文化的地域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性元素。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更加富于生命力

ICOMO在其2005年发表的《西安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景观遗迹的保护不应当是孤立、静态、个体存在的,而应当将其置于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结合视觉感受、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加以关注。从这样的提法中不难看出,景观已经成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活力。景观设计已经不是传统中单纯而孤立的设计、建造、管理、保护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经由历史产生出厚重的积淀,日益产生出对景观设计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而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因素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与周围环境水融的作品更成为现代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2.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获得更高的认同

同一地域文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语服饰、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同发展使这一区域内的人对于同种文化具有高度认同。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指导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这一地域内素不相识的个体在景观中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个体因而由景观结成群体,个体在这样的景观中与其他个体达成精神上的共识,结成拥有紧密关系的群体,个体产生的景观感受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体验,而成为群体性的共识、足以唤起记忆的共鸣。在具有地域文化因素的景观中,个体因为有了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类似的精神体验而彼此间更加容易理解,由于对相同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更易相互凝聚和团结,进而使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

1.存在简单模仿现象

中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让“城市化”进程飞速提高,规模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到加速扩张,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设计意识、理念、风格等属于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大量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不同地域的设计经常出现极为雷同的设计效果。对于西方设计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等并没有完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又没有对自己所处具体环境的自然元素、人文属性、地域文化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排查、摸索。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简单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设计方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与当地人文氛围大相径庭的人造物体。

2.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继承不足,缺乏在继承中的创新

新时期下的景观设计人员在接受系统教育时一般会采用更具国际化视角的教材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本土景观设计理念,这些更多来源于西方的设计指导思想与国内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尽管国际化设计教育培养出了思路更加开阔、模式也不拘一格的设计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设计者对于本土设计的地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相对继承不足,对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设计手法处理上还不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景观设计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部分设计师认为“现代化”下的景观设计就应当抛弃传统本土设计思想,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从本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还没有足够意识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才能与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也难以成为这一区域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景观设计作品。所以这些问题是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技巧上,更多的则涉及到人文、哲学范畴,例如古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原则等,现代设计中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化渗透。这也造成一些设计者很难达到在继承基础上适度创新。当下,有一些本土景观设计作品比较侧重于技巧展示,即便是仿古类景观设计也往往流于表象,内在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

四、应对措施

1.设计的多样化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基于相同的人类特性产生的文化趋同性和由于生存环境迥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性的二者叠加,景观设计中受到差异性影响的比重更大。然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融入文化产生推动和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地域文化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景观的文化渗透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某些时间段中的地域文化发展会促使景观融入文化因素日渐活跃,而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在这样无法预料的文化发展变迁甚至冲突中,景观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性。由此,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并非现代风尚或潮流,而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质以对景观设计作出个性化指导,进而实现丰富地域文化活力并景观设计高品质的双重目标才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最优方案。以穆尔西亚市政厅(ExtensionofMurciaTownHall)为例,西班牙MurciaTown的市政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RafaelMoneo对于古罗马“叠柱”式设计风格进行现代演绎的经典案例,该市政厅在最初建造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颇费周折——建筑基座位于“CardemalBelluga”广场上一处巴洛克式住宅的遗址之上。但广场东面“SantaMaria”教堂是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南面是建于十八世纪的“TheCardinalPalace”,北面则是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建筑群落,市政厅建筑基地是历史遗迹因破损而空出的一块地。这块地既破坏了“CardemalBelluga”广场的封闭性,又让广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周遭的现代化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为了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确保广场始终保有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当地部门不得不开展了一场设计竞赛,最终由设计师RafaelMoneo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特色进行极简化现代演变,在完成市政厅的设计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场。设计师将原本复杂的“叠柱”进行简化处理,不再拘泥于底层的“多立克”式、二层的“爱奥尼”式及三层的“科林斯”式,而是全部统一成矩形的柱体结构,从上到下各个柱体保持相同宽度,并维持在同一平面内。只是在选择修砌石柱的材料和设计的“反复”性时隐约可见“叠柱”的身影,而为了避免等距离设计的单调性,设计师将柱间距进行了“韵律”化处理,通过在图纸和模型上反复推敲,并综合建筑使用者与游览观赏者双方的感受。柱子不再仅仅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既可承重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设计元素之一。

2.保护的本土化

现代社会对于景观保护的本土化不是局限在坚守既有的古老形式,而是以创新形式外化传统环境或自然条件,使之作出符合当地习惯与风俗的象征性解答。因此本土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绝非照搬历史,而是遵循在继承中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修正和结合时代特色赋予景观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元素。北京香山饭店正是这一设计理念下的经典,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初就定下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基调,采用了“中轴线”这一具有华夏文明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平面布局,将饭店的大堂、前庭与后院安排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而在入口的设计上则采用广场式处理方法——少绿化、着眼于饭店未来的旅游功能,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没有的。作为香山饭店主要庭院的“后花园”,则被安排为“三面被围”、“朝南敞开”的形制,既具有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又具有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同时在中间的“常春四合院”里布置了一汪水池、一座假山与绿竹若干,让前庭与后院的设计风格产生了连续性。在香山饭店的装饰色调上,贝氏基本上只采用三种色调——作为主基调的白色、仅将于主基调的灰色、起点缀作用的黄褐色,让现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此外,饭店内部装饰装潢方面则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大门、窗、漏窗、花格、砖饰、壁灯、楼梯栏杆灯等都是正方形或立方体。而在月亮门、茶具、灯具、前廊墙面装饰甚至房门的分区号码都用到了圆,将方与圆两种最简洁的几何造型叠加、重复,让一座现代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充分揉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文化元素,成为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的不朽之作。

五、结束语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2

关键词:文化 景观设计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0-0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地域性、 历史性、 民族性、 宗教性等特点,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求。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众多规划者和设计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机械的割裂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景观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一、景观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的设计体现了人们对其的需要,更体现了设计者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是经不起推敲的。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景观所处地域、环境的特色和历史政治经济多个方面,体现了城市的文明和人文,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们对景观文化和环境的把握方式、程度以及审视的角度。

(二)景观设计使文化得到更好地表达和传承。文化的传承要以景观作为载体予以体现,古往今来所有保留下来的经典人文景观无不是文化的充分体现。景观体现文化的多个方面,在继承和发展文化历史方面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道、禅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无不体现在景观中。特别是我国园林景观,融建筑、造园、绘画、雕刻、诗文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体现出传统园林所蕴含的画境、意境、情境。

(三)文化和景观设计相互关联。景观和文化自古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引导景观设计,提升着景观的层次和立意,发展和繁荣其规模;而同时文化又依附于景观,没有景观的实施以及物化载体形式的表达,文化则无法保留,更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因此景观承载着文化。

二、存在问题

当代中国景观的发展如火如荼,景观已经作为一种大众服务被人所接受。优秀的景观构思必须基于对文化的准确理解,这是景观设计的前提,但现在一些景观设计师在对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文化的盲目推崇和抄袭模仿。随着信息媒介的全球性传播,使国际化、标准化、统一化成为新的时尚潮流。而这些在促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模糊了城市景观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漠视,中国当代城市空间中涌现出了很多所谓的“现代”景观。虽然在视觉上新颖、别致、构成感极强,但却总闪现着别人的影子,借鉴手法也是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全盘拷贝国外,没有任何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比如我国许多城市中现在常见的一些巴洛克式水景雕塑、罗马柱、大理石铺装等具有欧洲文化特质的景观小品,这些景观频繁出现在我们有着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土地上,使得城市空间风貌与特色丧失,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十足的万国花园。

(二)设计中文化理解的片面。在大量外来文化充斥国内景观设计的同时,民族性显得尤为重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熟悉的设计口号让我国的设计看到了希望,也让景观设计变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管文化元素是什么时期,什么形式的,只要是过去的传统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于是在设计回归本土化的思潮下,很多传统元素、风格、式样被设计师机械地复制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但呈现为现代风貌的人工构筑物的设计之中,不仅形态突兀,而且与现代城市环境格格不入,造成了设计上的败笔。

三、方法和对策

(一)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定要转变,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抱着传统不放,思维也要不断的转换。传统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也要有所取舍的保留发展,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从中提取最有特色的元素,通过和时代的结合、拓展、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特征。

(二)正确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吸取。但是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艺术,我们一定要持去伪存真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切,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外来文化艺术的历史经验和成功之处,寻求吸收和利用的最佳切入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并加以融汇贯通。

(三)文化提升景观。尽管景观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景观文化依然是我们欣赏和继承的重点。景观设计通过对文化的抽象概括来衍生形式,再通过形式反映文化。文化元素与景观的联系至关重要,通过文化赋予景观深层次的含义,加深景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景观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从而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 中国景观;地域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分析

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由于文化景观是一种与地域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遗产类型,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构成特点,因此,其分类必须基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理解,结合历史文化的地域特性,我国的文化景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设计景观:由历史上的匠人或设计师按照其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原则规划设计的景观作品,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及成就。这类景观包括古代园林、陵寝以及与周边环境整体设计的建筑群,例如苏州园林、明十三陵、晋祠等。

遗址景观:曾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或记录了相关的历史信息,如今已废弃或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遗址或地段遗址。例如北京的圆明园遗址、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等。

场所景观:被使用者行为塑造出的空间景观,显示出时间在空间中的沉积,人的行为活动赋予这类景观以文化的意义。例如南京夫子庙庙前广场、重庆磁器口古镇码头、安徽棠樾村牌坊群等。

聚落景观:由一组历史建筑、构筑物和周边环境共同组成,自发生长形成的建筑群落景观。例如安徽的西递、宏村,湖南凤凰古镇。

区域景观:区域文化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概念,超越了单个的文化景观,强调相关历史遗产之间的文化联系。按照其文化资源组织的线索和构成形式又可分为名胜区、文化路线和遗产区域遗址。

二、中国景观的地域类型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候、地理、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北方、江南、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景园风格发展的主流。各地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技法等上面。

北方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反映在建筑上则缺少空透,质感厚重,总体风格是高亢雄健,别具一种刚健的美。北方景园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上,一是平面布局比较严整,二是体量比较庞大,三是色彩比较富丽,因此,北方景园实现敦实、厚重、封闭、富贵气。

南方由于气候湿润,反映在景园建筑上,则轻盈空透。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总体风格是细巧淡雅。南方景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上,一是平面布局比较灵活,二是建筑体量比较小巧,三是色彩比较淡雅、清雅、秀丽、轻巧、通透、开敞口 ]。

岭南全域温高湿重,雨量充沛,四季常花。岭南园林的建筑,重在选址,不以华丽夺人,而以素构取法,抒发出简朴清新的岭南气息。“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古典园林的特色,多数为南向,多进院落,大进深小面宽,前院大后院小,前为园后为院的布局。

巴蜀的各种游园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更直接、更真切的面对自然,特有一种朴质之美。巴蜀的名园多小巧秀雅,水岸朴直,以清简见长。建筑平均密度不大,建筑风格倾向于四川民居。从中国景园发展史上看,巴蜀景园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自然山水的古朴色彩。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构景素材丰富,因而景园更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

西域景园主要是指处于中国西部或北部的少数民族景园,由于其地理、气候、宗教、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有别于汉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景园。园中的建筑多用砖土砌成拱顶,外用木柱组成连拱的廊檐,饰以花卉彩绘和木雕图案。景园建在被荒漠包围的绿洲,园中多种植抗旱、耐寒、耐盐碱的树种,形成了植被独特的景园景观。

藏族景园最完整的代表作品是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植物成景所构成的粗犷的原野风光为主调,它包含着自由式和规整式的布局。园内部以绿地绕着建筑、或者若干建筑散置于绿化环境之中。建筑风格一律为藏族风格。

中国园林之所以能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造园手法的园林,这些都和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当地风俗、历史背景等因素密不可分。

三、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1.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文化的均质性发展,统一的景观营建技术,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结构背景下,也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2.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 。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日益增长的专业领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精神意蕴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华美、离奇和紧张、刺激来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观影像化。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扩散靶地扩散的过程中,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3.局限模糊的观念定义,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现今在强调地域文化景观或者景观中延续的历史文脉时,大都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垂直关系问题,同时也认为自然和文化在景观中是可以严格分开的两个平行概念。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的进程。 四、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的对策研究

1.多样性设计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橘逾淮为枳”可以很好的阐述因地域跨度产生的环境条件改变进而对景观特征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多样性设计强调的是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层面,挖掘、保护与继承地域已有的遗产文化景观,更要研究、发展和展望地域文化的未来,以把握地域特征和品格,指导景观物质空间建设,提升其形象和品位,。

2.乡土性保护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民俗;旅游;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3-01

一、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形成的背景

陇西是甘肃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

二、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类型与特点

按照景观设计布局可分为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

按照民俗文化类型可分为信仰型、民间艺术型、社会生活型、名人故居型和博物馆、纪念馆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对旅游者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并且促进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

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但是民俗景观开发不足,今后应加强开发,将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遗失的陇西民俗文化收集、整理并传播。

(一)点线结合,综合开发

史载陇西“踞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环山带水,一大部会”。而这里的描述不仅仅指现在的陇西县,而是指历史上著名的陇西郡。渭河进入陇西境内,生存在这里的人们面对故园之今昔,开始寻找它历史的足迹。以渭水为主线,将两岸资源充分利用,以点为核心集中开发,再由点扩大到线,实施点线结合。将陇西文化景观集中在渭水两岸,用渭河将各民俗景点串联成线,开发以陇西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的渭水生态文化长廊,形成陇西民俗文化的缩影。

(二)专题系列开发。按照陇西民俗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可进行专题系列开发

1、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游览专题,凡是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沉淀。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李氏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陇西为丝绸之路重镇,将诸多历史文化用历史沿革的手法进行串联,让游客感受从古至今的陇西文化。使整个旅游区域各景点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旅游者逐步体验和领略。

2、以书画为主的专题景观,传承和弘扬陇西文化精髓、繁荣陇西文化创作而专辟的书画交友、交流、交游的一隅精神家园。陇西历史悠久,是甘肃著名的“书画之乡”,游客在此可以进行一些喜欢的书画文艺类的活动。并且将当地书画名人作品与景观相结合,推动陇西文化创作。注重参与性,在此处游览,名人字画可读、可临、可赏析。

3、以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景观,民俗文化园中,将陇西民俗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并利用景观小品进行传播,手法有泥塑、彩绘、雕刻等,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故郡陇西民风民俗。陇西民间的一些文化和古老的传统手艺等元素,如陇西云阳板、水车、石磨、门当等等,这些传统的风俗因为时代的更替,很多都变成了文化遗产,设计在此辟出一个空间把这些传统文化做一些符号性的展示,也是贴近生活贴近地域文化的一种景观展示。

4、以陇西产业为主的专题景观。陇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这里盛产304种中药材,是全国“道地药材”的中药产区之一,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美称。该主题将中医药知识与健康长寿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以中医药科普游憩区。

(三)旅游度假景观区开发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渭河北岸结合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建立具有陇西乡村野趣的民俗度假村。在渭河北岸火焰山下结合自然山水的特有地貌的基础之上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体验陇西民风民情民事的参与型民俗旅游度假村。将民俗文化与景观结合并划分功能区域:度假居住区、综合服务区、游览观光区、文化娱乐区、运动区等。

四、结语

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觉景观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中国旅游景观,使原来的传统民俗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进步性和时代性的新民俗,由此塑造的景观必然能够得到中国游客的喜爱及国际上的公认。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文化;发展继承

文化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涵盖思想与灵魂的产物构建着世代的文明,如涓涓细流浇灌着大地,影响并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里。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必然会有文化,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文化里浸泡着,即使深居山林也会被大自然的文化所滋润。

一、我国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容

随着历代文物在景观建设中不断的被破坏,新的景观设计是否能对得起那些被破坏的文明应该成为设计者认真面对的问题。也许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并非要谴责什么,因为破坏的文明即使修复了也失去了曾经文化的魂。诚然,新的文化必然建立,这是历史的选择,但我们应从设计者自我内心反省一下我们的设计是否真的对得起文化。这里我不想讨论那些苏州园林、颐和园、豫园等精品国风。一滴水见太阳,细微处见精髓,我们身边的道路绿化带、小区的景观、公园的环境,这些伴随我们生活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否饱含文化的意义,经得起世人的推敲,是否这一切投入巨资的设计会被历史所铭记。文化不外乎传承和创新,在我看来一味的传承无非是对历史的抄袭,传承中如果不含创新的元素谈不上设计,顶多算是一次制作。2014年的秋日走进了长春公园,这个曾经杂草荒芜、臭水沟四处横行的园区在政府投资8亿元的改造下焕然一新。徜徉园区里的水洗小砾石上感受着鸟语花香,小桥、假山、叠水、仿生木桌椅、防腐木秋千、修剪整齐的灌木、丰富多彩的树种、争奇斗艳的百花带给人们无穷的休闲乐趣。当然,这些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元素。有了质量不错的元素后让我们看看文化吧,不否认,在文化的投入上政府也没少下功夫。树种植物的说明标牌为了不破坏古朴的风格而没有用广告业最常使用的亚克力板或双色板,而是用竹片刻字烫金刷上防腐木漆,也算是用心良苦了;汉白玉的名医雕像做工还算精美,孙思邈、李时珍、扁鹊,这些中医大师的画像矗立在那些有代表意义的中草药旁边,彰显着中医药学的博大。所有的一切似乎让人觉得这8亿元的投资物有所值,至少也算是为百姓办了一件不错的实事。

二、何为设计文化

但我要说的是长春公园的改造最多算是一次大型的制作,谈不上设计,正如我前面所说,传承中如果不含创新的元素谈不上设计,那些雕塑和竹片的说明也只能算是一次历史书式的记载,体现的仅仅是历史的文化。而这种制作手法在园林景观中比比皆是,没有丝毫的新意。那些小桥流水也无非是园林景观中最常用的制作手法,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没有设计文化的制作算不上设计。整个园区的制作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什么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什么可以体现一个园区的独特,这应是设计的焦点所在。那什么才是园林景观的设计文化呢?有人说豫园回环的长龙,屋檐上独特的雕塑文化是豫园设计的独到,我不否认,如果穿越到清代这绝对算是顶级的设计,但今天看来它应该只属于历史,值得借鉴。作为一个民族不应躺在历史的业绩上睡觉,作为一个设计者更不应拿前人的设计来炫耀我们的设计水平。当下,设计的文化应该永远立足于当下。

三、美国园林景观的设计文化特色

那么,园林景观设计如何立足于当下呢?约翰•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说到: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该书以土拨鼠筑窝为开篇,讲述了土拨鼠洞穴的合理性,它们的窝临近谷子地、溪流或沼泽,有取食饮水之便利;它们的窝建立在东南坡上,能够享受充足的阳光,冬天还能借助山坡阻挡寒风,同时也阐述了他们洞穴的合理性。可以说土拨鼠的洞穴建立是非常科学严谨的,让我们的城市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所出现的重重漏洞自惭形秽。之后这本书阐述了人的动物性、自然、生态基础、大地景观等人文理念,再之后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些理念讲解景观设计。美国只有短短的二百年历史,但他们立足于人、自然、生态、大地的思想,同样制作了大量的精品景致,也就是他们所提出的自然式风景造园学。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在表现自然主义的、不规则样式的设计倾向的同时,针对教育、健康和游憩娱乐的考虑,开展了保持大面积本土景观的运动。所有的一切立足于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实现了属于本民族特色的现代风景园林。而1857年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和弗克斯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更是开创了美国园林的新时代。

四、日本园林景观的设计文化特色

自汉代起,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盛唐时期日本所吸收的中国文化更加的丰富,而园林景观对他们的影响更加的深远,所以日本的园林景观设计一直保持着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相近似的风格,但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一直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比如日本的枯山水几乎不用任何开花的植物,而是以沙、砾石为基础配上一些常绿的树木,体现日本禅宗自我修行的目的。在水池中布置岛、亭、榭、瀑布、土山的池泉园风格为的是体现日本是一个岛国的特征。可以说日本的园林景观尽管手法多样,但一直以来风格统一,一直以民族的文化为核心。

五、中国园林景观的设计文化特色

泱泱大国仅园林艺术就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从历史上看有: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邑郊风景园林;从地域上看有: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蜀中园林、北方园林,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但今天我想问,中国的当代园林呢?近百年来中国有多少让世人称赞的当代园林设计?寥寥无几。我们一直在谈发展,可如何发展?当国门洞开,西方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涌入国门的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无数当代的设计理念涌现出来,一批批披着长发故作深沉的设计师似乎真的拿出了大师级的灵感,为众多的园林景观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设计,可往往很多的方案无非是抄袭西方的设计,又或仅仅是园林景观元素的拼凑。

六、景观设计文化需传承

景观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 景观设计

1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首先要经历一个“去粗取精”的筛选过程,其次才是继承与发扬的问题。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源,其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人类设计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认识世界的几个主要观念,即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也受其思想体系的影响。我们应当吸收其中的精髓,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借鉴。

1.1 “天人合一”、“协同共进”的自然观

人对自然的基本认识是景观的基础。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分离、互补相生。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层次关系。西方世界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视为对立关系,人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较此显得更加高瞻远瞩。从而在设计营造中构成了建筑匍匐于地、平面展开的空间序列,丝毫没有哥特式教堂那样冲天向上、直逼苍穹的态势;园林理水因地就势,水体从高就低自然流动,丝毫没有向上喷射的人工化印迹。无论是宫殿神坛的“体象天地”,还是私家园林的“宛自天开”,都反映了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早在几千年前,中国文化观念中就孕育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发展观。

1.2 注重意境美的审美观

既然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那么“以物喻人”、“寓情于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国古人常以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方式抒发个人情感。中国山水画意不在再现,而追求每一处笔墨都“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将情感体验以自然景物符号化的形式表达,传达深远意蕴,为西方写实绘画所无法比拟。现代景观设计中就有以山水画为源的优秀设计。如苏州博物馆北墙把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并随视点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精神表达的表意性,而不是物质再现的真实性。禅宗美学追求空灵之美,以无衬有、以虚映实,在园林景观中形成了“芥子纳须弥”、“壶中天地”的空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以咫尺山林表达无限广阔的自然,于方寸间展现浩渺幽远的艺术之境。这种思维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对于意境美的追求。

1.3注重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点是认为精神的意义比物质的利益更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反映了轻视物质享乐,注重内在修养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拜金主义相反,中国古人视金钱如浮云,所为的只是得到内心世界的升华,一种高尚的精神文明。因此,有了孟子的“充实之谓美”,有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故事。这是将人的尊严与精神状态视为超脱于肉体的更重要的最首要的因素。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原始的印迹。

2 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2.1 “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先人早在千年之前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为天人相和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其途径就是让人与自然为友,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跨越千年的两种“提案”却具有“同工之妙”,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明确的指导方向。

现代景观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要注重自然生态,二是要注重文化生态。落实到具体设计实践中有两点,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尊重地方文化。世界有着多样的气候与自然风貌,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景观设计活动中,理应尊重它。例如,利用天然地形进行景观组织;在种植设计中尽量采用本土植物。本土植物是这里天然的,最能适应这里的气候条件,它也是最经济的,无需过多的后期管理维护,它本身就根植于此。随着科技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更多的方式方法。例如,实现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利用雨水等天然资源创造园林景观等。同时,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地域文化是保持世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不仅涉及自然物质条件,也意味着乡土文化。特定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习俗、观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它展现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是精神食粮。通过景观设计将地域文化以物化形式实现传承,为后人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它所具有的启发性对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从“以人为本”到场所体验

现代景观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绘画上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京剧的“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古典园林讲究“一拳代山、以勺代水”,兵法上则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围棋中仅黑白二子就能显示无穷的机智,都是以简约的物质形式指代无限丰富的精神内涵,重点在于人的内心体验。同样,现代景观也应是以物质形式丰富人们生活体验的场所,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美化环境,它是特定行为的发生器。人们在行为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是找寻到了久违的记忆还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全新感受,都是最值得关注的。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行为活动支持,包括散步的支持、休憩的支持、聆听的支持、观看的支持以及触觉感受的支持,让使用者在行为活动中得到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景观设计提供的不仅仅是功能的场所,更是人们能丰富体验的场所。以人为本的设计将朝着体验性设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