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文化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1
作者简介:崔晓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刑事侦查;刘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206-02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历史趋势。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而探索出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方法,对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和准确及时破获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兴起,人口像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目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这就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的实际意义也不同: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流动人口是指游离于农业生产而在其他产业中没有稳定职业的人;从流动的功能来看,流动人口是指背井离乡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为城市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一群人;另外,还可以从社会政治、流动的目的等多角度来看流动人口。 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偏远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能过获得更好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而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来到更大的城市来工作和居住是流动人口形成的原因。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
要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方法,我们必须分析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和特点,下面就其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流动人口犯罪成因
1.个人原因。农民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除了一些农业技巧又没有其他劳动技能,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在户籍、劳动就业、子女上学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遭到某些不公正待遇和歧视等等,其中一部分人会心理扭曲不能排遣以致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甚至采取与法律制度和道德准绳相悖的手段,以实现快速致富的愿望,进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2.社会原因。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流动人口往往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工资却少得可怜,遭受不公平待遇,生活、就业、医疗等方面经常受到限制、歧视和排挤,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事件频繁发生。当前我国有关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还不能适应当前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心中不满无处宣泄,导致流动人口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手段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发泄心中愤恨,达到报复的目的。
3.经济原因。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制使社会服务中一系列政策都倾向于城市人口,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外来人口都受到不平等对待。在城市中流动人口大多从事脏、累、重的工作,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沉重的城市生活成本及农村家庭重担使之与城市人口产生相对剥夺感,成为刺激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诱因。
4.文化原因。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社会文明也随之有所更新和发展,新的文明必将取代旧的文明成为主流,而在文明生长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内容就是追求现代化。因此引起了不同群体亚文化的冲突、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二)流动人口犯罪特点
流动人口犯罪具有流窜性的特点,流动人口由于本身的属性就具有流动的特点。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往往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游荡于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城镇乡村,寻找犯罪目标,捕捉犯罪时机。由于流动人口密集,临近地区的犯罪量也相应较大。这就需要犯罪的流窜性来提供支持,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工具也为他们的犯罪流窜性的特点提供了支撑。
流动人口犯罪具有团伙性的特点,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人生地不熟,不得不投靠亲戚,这使得流动人口带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地域观念,这为团伙犯罪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诸多如盗窃团伙、抢劫团伙等种种的犯罪团伙。从沈阳市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来看,这种劳动人口来源的密集性也大大促进了犯罪的团伙性。
流动人口具有利欲性的特点,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中打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一部分流动人口会为了赚钱而从事一些道德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抢劫、抢夺以及故意伤害常发生于生活处于困境或报复性冲动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盗窃、抢劫、诈骗这三类案件比重较大。
流动人口具有低龄化的趋势,流动人口本身就以青壮年人居多,他们当中又有许多未成年人。这批本应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适龄青少年往往离开家乡到大城市闯荡,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又不具备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报酬低、工作条件差和工作时间长的劳动,这使本来就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强烈的欲望和不平衡心理的刺激下,很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难以辨别是非,丧失理智,不计后果,最终误入歧途走上犯罪。
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
(一)交替式讯问法
1.交替式讯问法是指在一起案件侦查中,由两组或两组以上侦查员对同一名犯罪嫌疑人轮流讯问,最终以多组不同讯问力量的合力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一种讯问方法。由于流动人口居无定所,熟悉多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一旦被某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往往只供述当地案件,此时专案组可调集工作在本地而生源不同的侦查员组成区域不同的讯问小组,对号入座,依次讯问,且最好采用不同方言,营造不同环境,加深犯罪嫌疑人在不同作案地的作案印象,从而促使其供述。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技巧――点而不破、宽严相济。(1)在初查尚未获得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充分证据时,如果证据链条上出现缺口,客观上给犯罪嫌疑人翻供、证人翻供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讯问困难的局面。侦查人员在审讯中的引而不发可在犯罪嫌疑人充分陈述事实的基础上,适时插话打乱其思路,利用其陈述中的事实矛盾,进行紧迫式讯问,步步紧逼,使其不能自圆其说,让犯罪嫌疑人误认为侦查人员已全部掌握其犯罪事实和证据,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2)在审讯时,应采取以宽严相济的策略,所谓严,就是以进攻性的提问方法警告犯罪嫌疑人。所谓宽,就是采取启发、教育、争取、指明出路等比较缓和的审讯方式,使犯罪嫌疑人心悦诚服地交代犯罪事实。流动人口犯罪以青年人为主,犯罪嫌疑人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大,在审讯中应采用“情感催化和敲山震虎”法。
(二)复述讯问法
1.利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团伙性、利欲性特点,各个击破。这种讯问方法必须在精心研究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并结合现场气氛,编造与案件相似的故事,即能够触动犯罪嫌疑人。流动人口犯罪利欲性特点决定他们往往具有互不信任、互相猜忌的个性,在团伙内常常出现分赃不均的矛盾,在讯问中,应当善于利用犯罪嫌疑人互不信任的个性,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目的。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技巧――利用矛盾,出奇致胜。(1)在流动犯罪嫌疑人往往自认为作案手段高明,公安机关证据不足,抱有很强的拒供心理。首先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通过对某一细节进行追问及反复讯问法,让犯罪嫌疑人自由表演,不要急于拆穿,等矛盾充分暴露,侦查人员把我关键问题给予犯罪分子致命一击,让其自乱阵脚;其次针于流动人口共同犯罪,可以利用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利益不均、互相猜忌等固有矛盾及各自立功赎罪的心理,进行分化瓦解打破其所谓的“攻守同盟”把握时机各个击破。(2)办案人员必须准确判断嫌疑人负隅顽抗的客观条件,把握其心理状况,以便出奇制胜。应采用声东击西法指的是审问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避开犯罪情节,以聊天的讯问方式让嫌疑人放松警惕,同时在暗中埋伏陷阱,诱导其进入侦查人员设下的圈套,犯罪嫌疑人一旦上套,侦查人员在告知其真实情况,打乱犯罪嫌疑人思路,使其自相矛盾,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情感影响法
1.根据流动人口犯罪形成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及流动人口犯罪低龄化趋势的特点。通过唤醒犯罪嫌疑人尚未泯灭的良知和恻隐之心,引发其负罪感和悔过之心,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论说方法。通过消除犯罪嫌疑人消极的负性的情感情绪因素的不良影响,引导激发积极的正性的情感情绪因素来实现的良好的道德感和理智感能促进供述动机的强化,特别是那些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作案时的心境和讯问中的态度;对情感型嫌疑人较容易被讯问人员的言行所感动,所以可以通过行为特征来识别。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技巧――循序渐进。在审讯时,办案人员不可一开始就触及问题的核心与实质,而是先把案件有关情况讯问清楚,由浅入深,逐步缩小包围圈。然后,根据讯问进展情况,适时讯问主要罪行和关键情节,造成一种使犯罪嫌疑人无法掩盖已承认的事实,对核心问题又推脱不了的态势,迫使其在主要问题上彻底缴械。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讯问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一鼓作气,发问时言词要简洁,主要以回答“是”或者“不是”, “有”或者“没有”的问句为主,不给犯罪嫌疑人丝毫回避问题的机会。同时择时进行施压,反复出示证据,打破其心理平衡,造成“兵临城下”之势,迫使犯罪嫌疑人供述其犯罪事实。
(四)使用证据法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2
一、依靠电视平台,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魅力。
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电视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源泉,不仅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广阔的表现领域和较大的创新空间,而且由此带来的差异性赋予了地方电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地方电视节目给地方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是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大连市金州区原是辽南金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辖区内居住着31个民族,是我国首批文化先进地区。为了充分展示金州特色文化的艺术魅力,金州电视台几年前开设了《古城风情》栏目,坚持在“地域性、故事性、文化性”上进行尝试。记者深入乡村街道,遍访名人、能人,探寻重点人物和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通过感动自己,继而感动观众,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现代意义,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此让金州的特色文化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让更多人为家乡的深厚积淀而骄傲和自豪。因为《古城风情》反映的是家乡人、身边事,与广大观众有着极强的亲近感,大家爱看,并且百看不厌。层出不穷的好节目、新节目,也为该栏目增添了别样风采。
二、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繁荣与发展,满足观众文化需要。
地方电视节目和地方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电视和地方文化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满足本地观众的需要,而且还能引导观众的审美情趣,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金州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百花会”连续举办了26届,周末乘凉晚会也坚持了二十多年,但是,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群众自娱自乐,参演人员及节目的影响力均有一定局限。金州电视台在通过《金州新闻》对这些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利用《古城风情》等栏目进行连续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活动,并且积极地参与进来,带动了全区文化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如今,不但“百花会”已经发展成为金州区春节前后的系列节目,而且群众文化活动也由城市普及到了农村。光明街道南山村的狮舞《群狮争艳》2003年曾获中国舞狮大赛银奖,还先后7次出国演出;二十里堡街道韩家村由100多名农家妇女组成的单鼓表演队,大魏家街道连丰村的民间秧歌表演队等也都是传统文化活动的精品项目。这样又为电视台的地方文化节目提供了素材。
三、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激发他们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热情。
长期以来,地方特色文化传承靠的都是言传身教。电视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传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难题。电视节目能把老艺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不但是很好的教材,而且也是极具价值的档案资料,原生文化由此得以保存其真性情、真趣味,也让观众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了本地特色文化所具有的非凡意义和历史价值,进而喜爱它、学习它,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传承的目的。
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金州龙舞,曾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然而,如今曾经风光无限的金州龙舞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为了让它重现昔日辉煌,金州电视台通过自办栏目做重点介绍,利用台里主办的各种晚会,给金州龙以足够的展示空间,并在大连国际樱桃节及“百花会”等系列节目做重点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2008年,金州龙舞因其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而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建立起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同时,金州区第二幼儿园被选定为金州龙舞的传教基地。幼儿园在这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不但派专人找舞龙老艺人拜师学艺,而且经常请金州龙舞的名家到幼儿园手把手教授。金州龙舞不但因此在金州区第二幼儿园里生了根,而且长大离园的孩子们,更是把他们学会的龙舞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3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命题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当前中原城市群崛起战略已实施,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区域旅游城市群。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内在差异,以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结构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其成因和属性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迹、上千年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种建筑等。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地理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气候和天体景观等。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采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分类进行了研究。
表1为区域旅游资源结构的差异分类统计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分类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1、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
截至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有94个A类景区,占河南省的44.13%,虽然所占比例未过半数,但是景区的集中度较高,能够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洛阳和郑州景区的数量已过半,呈现资源的高度聚合性,其中4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3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及许昌。中原城市群区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发挥了较好的资源聚合作用。
2、5A级景区总数占河南省绝对多数
中原城市群所含5A级旅游区较多,有8个5A级景区,所占比例非常大。焦作有3个5A级景区,洛阳有2个5A级景区,在资源的组合上有所不同,其中焦作3个5A级景区为云台山等自然资源景区。洛阳则以人文景观景区为主,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自然旅游景区多于人文旅游景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多于自然景观资源,很多游客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也是以人文景观资源为主。当前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有丰富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及提升。
4、景区类型分异规律明显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景区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性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如洛阳。一些区域是以自然旅游景区为主,如焦作。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景区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开发。如开封景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自然景观,会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景区赋存情况与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经济展得益与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状况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焦作为例,虽然其工业经济不发达,但区域有占主导地位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差异集中反应在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上,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点,在结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通过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聚合资源,区域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一面,要对区域旅游资源加以分析,确定优势互补策略。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很多游客的旅游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区域,而忽略了其他区域资源。
1、人文旅游景区高度集中或将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中突出的表现是文化旅游的不平衡性,这是中原城市群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韵味,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的古都中即有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城市也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在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包装中受到风潮影响,趋于同质化,盲目跟风,模仿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实际风格的脱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能力较弱,也影响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中易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偏向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人们对郑洛卞城市群的关注度较高,区域影响力较高,易使政府在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时出现政策倾向,片面强调对此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区域的旅游事业发展,加大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差距。
3、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引发区域旅游产业二次创新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竞争加剧,旅游行业的区域竞争也在加剧,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中,区域经济都可以通过差异来探讨其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核心,形成当地的旅游业特点,以避免造成负面影响,要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二次创新,打造文化同质性的独特品牌。如焦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包装和开发,并加以严格的管理,实现了从一个工业城市到生态旅游城市的转变,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太极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
4、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激发区域旅游文化重新整合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同质化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有不利影响,要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否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定位和整合。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总结,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古城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开封和许昌城市为代表,突出文化资源的特点,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加以梳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让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此外古都文化也应包含世界文化遗产特色,要在文化特色及地理空间的布局上突出特点,形成古城文化区。二是花卉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节为代表。三是功夫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为代表。四是陶瓷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唐三彩、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为代表。五是大河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济源为代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古城文化、花卉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大河文化皆是根据城市特点加以分析提炼。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基于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分析,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客观认识差异性,“存同求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是突出而显著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客观的认识差异,注重发挥区域旅游的特点,实现互补,确定适宜的包装宣传策划方案,做好旅游定位,形成良好的聚合效应。要,谋求共同的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精品,推进多元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考虑到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实力互补,资源互补。通过联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文化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实现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通过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建立旅游发展创新机制,鼓励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发展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促进营销整合,树立旅游品牌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强抓机遇,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要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开拓国际市场,整合旅游宣传媒体资源,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做强做大。要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通过设计精美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宣传册,来加大宣传效果。同时做好旅游广告片的拍摄工作,在各大海内外媒体投入,通过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和旅游内涵的的宣传,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借助于微博、网络等新媒体来创新宣传平台,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巩固文化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人文景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财富。旅游和文化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强抓机遇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升文化内涵,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服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优势项目,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要做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旅游信息化,创建新型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区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旅游网络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了智能旅游的发展。微消费、动旅游和云服务将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结论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策略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5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伴随着中西方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同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建筑设计业就产生了一种“建筑形式的大趋同”。这种大趋同表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越来越趋同,缺乏该时、该地、该民族文化的设计独特性,而建筑确实一个地域民族文化的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本文主要以北方城市青岛为例,分析青岛地区建筑装饰设计的地域性表现。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北方地区的城市建筑设计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一、保持地域性特色
建筑地域性里面最为基础因素当属自然地理特色,地形性的自然特色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至关重要,要想在建筑设计中保持地域性的特色,就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以青岛为例,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和山地城市,沙滩、礁石、山脉、树木都是青岛的特色,在对其进行再次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的特点,再此基础上在进行创作,或者加入新的建筑元素。1.体现文化内涵青岛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所以在文化内涵上表现的多姿多彩,本土文化,山地文化,异质文化和滨海文化都是青岛市独有文化内涵的体现。所以青岛在地域性创新和发展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到原有文化的属性,包括当地街区的人文等特色,挖掘内涵才能更好的继承和传扬青岛文化特色。并且在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的创造中,要把原有的建筑文化充分体现,才能设计出专属滨海人的地域特性文化。2.系统的理论基础下的地域性创作建筑界重视和很关注的一个研究是针对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在地域性的建筑研究上,青岛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地理条件优势。那么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相关的一些行业,比如说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行业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大面都应该有条有理的进行。
二、“山、海、城”的城市风貌
建筑地域性里面最为基础因素当属自然地理特色,地形性的自然特色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至关重要,要想在建筑设计中保持地域性的特色,就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和山地城市,沙滩、礁石、山脉、树木都是青岛的特色,在对其进行再次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其本身的特点,再此基础上在进行创作,或者加入新的建筑元素。众所周知,青岛一直以其现“山、海、城”的风貌闻名,山,青岛是一个山地城市,首先应该考虑到其山城的特点,对其进行地域性的建筑建造。海,青岛是一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大海、蓝天、礁石是青岛的特点,你们在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建筑元素。另外,还需要将三个因素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山、海、城各自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在保持地域性建筑分风格的同时,又能将这几个元素合理的运用。
三、城市建筑地域性的塑造
1.多元化建筑特色的保持青岛的地域性建筑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在原有的已经成形的青岛地域性风格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继承和壮大。首先,青岛原有的多元化的建筑特色,青岛的建筑元素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本土青岛的中式韵味的建筑群,在受到德国文化的影响下,青岛的建筑又融合例如欧美建筑的特色。因此,青岛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城市,这是青岛建筑的特点。在对青岛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以要尽量保留这些传统街区以及传统建筑,不破坏老城区独有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城风貌。其次,改造并更新的老城区,应依托于可靠的相关技术理论体系的支持,避免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盲目的乱拆乱建。最后,要在传统街区的基础上新建区域来保证城市特色,过程中要有创新和。继承,即保持着青岛历史的主线,依托于青岛不断发展的文化脉络;创新,即通过新的设计手法,体现青岛的新的城市特色,体现青岛不断前进的人文文化。2.基于文化内涵的建筑创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色文化,而地域文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成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但又不是一味的保守不发展,要在保持原有地域文化、地域装饰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最终的目的在于保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山海城是作为滨海青岛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以新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出她的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和人文精神。山地文化最概况的表达是沉稳、含蓄,崂山文化则是其中最具代表,山中云海所体现出的流动与灵性也成为青岛山地文化地域性的代表之一。海洋中充满灵性的不管是波涛汹涌还是它的平静,都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开放和包容等都是海洋文化诸多特征中的一种,其中海洋的流动性却是其最本质的特征。青岛的建筑特色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保持城市建筑的地域性特征,首先,应该分析城市的特征、包括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生态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不要盲目的照搬其他城市或国家的建筑装饰风格。其次,保持当前建筑特色,对于这些原有的传统街区以及传统建筑、以及装饰的风格,我们应该尽量加以保留,不破坏其原有的风貌。再次,在城市的扩建中,应继承原有特色。新建区域的城市特色,要在传统街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更多的是要有突破和创新。最后,建筑装饰的地域性特征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个城市建筑的特色、装饰设计等都应具备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来源于城市的文化的积淀。本文希望通过对青岛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其他他城市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提供建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国权著,论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4.1
[2]卢健松著,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价值,建筑学报,2008.7
[3]喻洪等著,山东建筑风格与文化研究初探,山东建筑,2003.1
城市文化特点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地域集聚;中心城市;环境要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完整的资本形式应当包括物质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物质资本指的是物质要素的投入,而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经常被人们引用。从当今社会诸要素来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作为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尤其如此,其创意活动体现了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因而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本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依托,又是知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着文化创意活动的性质、市场目标和最终结果。本文从环境要素理论入手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以个体的创造力、智慧和才能等智力因素形成的创意活动广泛涉及设计、时尚、建筑、家居用品、消费电子产品、装饰艺术、表演艺术、广告、艺术品、文化遗产展示、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出版、文化服务等众多领域和门类。可以说,创意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也是无边界的,创意活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凡是与人类创造活动、创新活动和科技研发有关并产生了经济价值的,都可以被看作是创意产业,构成相应的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在于运用人的智慧和智力因素而形成创意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这些创意产品和服务由于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创造性工作,因而又具有文化创意的性质,由文化创意形成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被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它包括如下几点特点:①创意产业是使用创意与智力资本为初始投入的产品与服务创作、制造和销售的循环过程;②创意产业由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构成,不仅侧重于艺术,也从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创造潜在收入;③创意产业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拥有创意内容、经济价值和市场目标的智力与艺术服务;④创意产业处于手工艺、服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界处。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的产物,它通过知识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实现经济价值。所谓创意,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它是运用知识的结果。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又属于典型的知识形态的产业,是人类知识成果向财富过程的转化。
(2)文化创意人才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特殊性。创意人才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的特点在于,一般劳动力主要是体力的付出依赖的是身体资源,而创意人才主要是依据脑力劳动,靠的是智力资源。这种智力资源又是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教育培养的结果,因而创意人才属于一种高端的人力资源,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创造的潜能和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创造性成果,实现财富的增长,对社会做出贡献。
创意人才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创意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它通过知识生产形成价值创造,带来财富的持续增长。知识生产可以通过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文化创意活动正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特点,它通过创意人才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并把才能和智慧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实现创造财富的过程。文化创意人才依赖的是知识资源,它是一种精神性要素,属于每个创意个体的无形资本,通过创意活动,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还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多数人都承认创意和创新在推动着新的经济发展。拥有创造力的组织甚至经济区域都可以创造高收入,并且为未来带来更大的稳定性。由于创意经济是基于思想而非有形资本,它的独特性在于依赖于人类的创造性这种无限的全球资源,由此可见,创意人才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作用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赋,促使创意经济的出现。由这种创造力表现出的新思想和新追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现象
文化创意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出现许多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这些人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智力资源去创造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娱乐业等人士。这个阶层既包括那些个体职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设计师等拥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包括一群广义上拥有商业、金融和法律方面知识的专家,他们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创意阶层的特点。
创意阶层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地域集聚性,也就是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这种地域上的集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呈现为相对分散状态下人群的一种聚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中自由流动,可以不依附城市而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甚至可以远离城市。而创意阶层从事的创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紧密依赖城市的作用,因为只有城市尤其是那些中心城市和大都市才可能为他们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交流、通信设施、基础条件、资金市场、政策环境、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就业渠道、消费人群、消费市场等等。我们看到,当今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也是创意人才集聚度最高、最密集的,创意人才表现出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集聚的特点,而且出现不同的层级和地理圈层的变化。例如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体现出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从职业特征来看,文化创意人才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因此他们流动性相对较大,就业比较自由灵活,不受体制的限制。在中国内地,许多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表现出对城市的很强的依附性,而且表现出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的特点,如文化艺术人才大量聚集在北京而形成的“北漂”现象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聚集在北京的“北漂”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他们中很多属于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这些文化创意人才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好,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但仍然吸引着许多人的涌入。因为这些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为个人的创造性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而那些小城市和城镇却没有这种机会。
文化创意人才大量集聚在一些大城市,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它的共性,也是形成创意产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人才会形成在大都市圈集聚的现象呢?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一种看法是,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的是相对独立的工作,或者从事自由职业,他们会自主地选择他们居住的地区和城市,因为这些人的职业流动性非常大,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会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工作,因此这些艺术家和文化职业者在各个城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那些较大城市表现出集中度比较高,而在那些较小城市集中度比较低的特点。也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工作与地方具有密切关系,创造力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视觉环境、密集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个地方的环境和传统对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创造新的原创产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影响
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特点与其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主要取决于四项关键的环境要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其中生产要素居于环境要素中的首要位置,因为它不仅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即人力资本。
生产要素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条件,它构成一种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又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员工与半技术员工、融资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根据各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前者包括交通、融资环境、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等,后者则指在技术型人才、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这些作为环境要素大都表现出地域上的集中性特点,因此产业竞争也会出现地域的集中性,它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大量涌入,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一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其环境要素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对环境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也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要素,缺少这两方面的要素,文化创意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从全球来看,文化创意人才为什么会出现向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聚集的特点呢?这是因为,这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相应的环境要素更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设施条件等。
文化创意人才集中聚集的城市通常都是一些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它们作为城市的环境要素更加完备,所以形成创意人才聚集的中心,而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由环境要素可以看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具备相应的环境要素条件,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发展上的制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是因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应的环境要素,因而得以聚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形成了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很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在于很难聚集文化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难以聚集的原因是环境要素不具备,对创意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在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完善环境要素,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当前形势下加快文
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