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1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2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新世纪重新绽放光彩的一个新概念。这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主要包括的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文化最丰富也最牢固的一片土地。这片土地,拥有长达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生活着占据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44亿人民,使用着约50种国家通用语言,以及不下200种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在这里拥有众多教派和信众,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差异更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环境中,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应对差异,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认识差异。不仅要认识到他文化的不同,而且要借助他文化的差异,反观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之花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从而增加对文化多样性和自身文化的认识,达到基于整体认识之上的“各美其美”。其次要尊重差异,不仅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而且要了解差异的由来,理解差异背后的“情”和“理”,进而尊重差异及相关人群,达到在“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基础之上的“美人之美”。最后要善于应对差异,根据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保持差异、或者化异为同,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期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们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交往理念同当今时代和沿线各国的共鸣点,坚定和丰富文化的多样性,防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单极化倾向,摒弃单线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一带一路”地区的多彩与和谐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众能否做到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而媒体在促进“民相亲”“心相通”的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主席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年七月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王晨副委员长指出,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的行者、歌者、使者。我仅就媒体的价值担当层面谈一谈,希望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文化交流的勇者、仁者、智者。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勇者。文化交流互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代张謇出使西域,西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求经,大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方才有所成就。媒体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当中,应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深入文化交流第一线,捕捉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用亲见亲闻取代道听途说,用切身感受消除隔膜空洞,勇当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仁者。文化交流对双方都是利好,但以媒体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时,必须秉承交流的初心,端正交流的态度,要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对方着想,坚持道义为先,坚持公正客观,坚持友善仁爱,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无敌”,坚持把道义、仁义摆在中间,坚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先做朋友,后做生意”,我们的媒体当有这样的“仁心”,真正成为如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智者。文化交流要讲究技巧,方式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所以要多讲故事、讲好故事。路径要循序渐进、行稳致远,所以要稳步推进、控制步调,要会抓住时机、懂得权变,善于借势、借力,追求交流效果的事半功倍。这也是所要求的,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而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危机公关”,多承担责任,多进行补救,以快速而有效的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尚未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防范工作,杜绝低水平的失误,不要做麻烦制造者,做好“治未病”的工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媒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始终做智者、仁者、勇者,在文化交流中不惑、不忧、不惧,发挥好媒体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主席特别称赞老子“大邦者下流”的智慧,就是希望作为大国的中国,要像处于江河的下游一样,谦虚包容,海纳百川,这是大国得以更加强大的基础。我们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进程中,也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平等对待任何国家和民族,虚心吸纳别国的优长和经验,让我们的文化“博采众长”,永远保持常新。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国家。“无中不成局”,全球媒体议题中的中国权重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国际舆论中我们“自塑”能力还不强这一现实,还需加强“一带一路”的公共外交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更有效地塑造沿线沿带国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
内容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尽管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技术越是进步,传播方式越是多样,受众群体越是巨大,越需要能触及灵魂的内容、能入心入脑的题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媒体都需要讲好故事,特别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还要改变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各国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3
摘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丰富与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翻译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为手段,以传达意义、达到理解、促进交流为目的,那么把翻译理解为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定位。而翻译这一活动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又同时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翻译之“用” 跨文化 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胡琴,出生年月:1985 05 08,民族:汉,籍贯:甘肃省武威市,学校: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外国语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235-01
1 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担当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无论是书面翻译还是口头翻译,都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若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尽心考察,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己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追求。翻译在其中可起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翻译之“用”与文化的差异性
自20世纪后半叶起,翻译从技术层面逐渐转向了学术方面。随着受到更多的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以及历史、文化、文学等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翻译的话题不再仅仅是翻译家们的事。更多的学者也开始认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翻译也绝不仅仅是应该是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应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一种语言代表这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索翻译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因素不仅仅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取向和翻译的具体方式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也对翻译的接受和转播构成了深刻的影响。
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曾这样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以“交流”为目的,但只有异域文化不再是天书般得外异,而是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时,交流的目的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翻译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每一个工程,一方面要打上本特点那个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另一方面又起着反作用,即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影响。我们一直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因此翻译的双向性必然决定着它将对影响它的所有因素产生反作用。因此,翻译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包括韦努蒂在内的理论家们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身份的塑造”。
应该看到的是文化身份的塑造所面对的最基本得问题,是差异性的问题。韦努蒂在这一论述中,主要谈及到三方面的重要因素t一是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使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的大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的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者爱国主义之上的尊重或蔑视,甚至仇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活动凸现的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又无法避免的摆在我们面前。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的不同态度与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所起的作用。韦努蒂认为,翻译产生的作用,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逾越常规的。对异域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性的压抑,常常会抹杀翻译的积极作用。
3 从文化的高度把握翻译的作用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抵御、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
杨义在《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中这样说过:“翻译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双眼睛,同事又随着借得一双异样的眼睛看世界。”这一形象的说法明确地揭示出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作用,一方面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不同于本国的文学与文化,而另一方面,在与“异”的冲突与内化中,我们找到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视野来反映本族的文化与文学。而王宁则指出:翻译的重点将体现在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介绍到世界,让全世界的文化人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若从文化交流与建设的这个角度去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翻译现象,我们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会再以“直译”与“意译”的无谓争论对鲁迅的“硬译”主张作反面的理解;不会以“忠实”的唯一标准对任何翻译作品做主观的否认。正是站在文化交流和建设这一高度上,人们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与民族的交往共生,与文化的互动同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接受史。从佛经北传到西风东渐,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翻译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启蒙,也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
可以说,文化是我们探讨翻译之“用”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层面。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观的逐步建立,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
4 总结
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在我们的研究中,应该克服就翻译论翻译的狭隘的、技术性的倾向,而把翻译置放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研究,以把握翻译的内涵与本质,并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这一本质出发去讨论翻译的标准、原则,去制定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手段。由于翻译是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桥梁,翻译的首要只能是沟通。因此,面对作者和读者,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汉语 国际传播 文化准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必将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对汉语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与判断,如何进一步发挥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交流功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使之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汉语国际传播,要求我们首先从文化自觉、文化定位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做好充分的文化准备。
一、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是新旧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种文化思潮,为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满怀信心地“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与交融,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认同、相互借鉴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没有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就很难产生文化自信,就无法走向文化自强。为此,先生在其有生之年多次作过明确的解释。在他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最终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事实上,此番境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有过多次的灵光闪现,这与我们古人对自己创造的文化已经拥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密切相关,否则,就不可能给后人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透视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没有人能否认其形成、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历经风雨、承受挫折和饱含辛酸;没有人会怀疑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灿烂与辉煌不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改造与更新基础上结出的硕果;也没有人敢指责其包容借鉴、接纳吸收、消化整合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作出过的种种努力。“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人类文明不可想象。从四大发明开始,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就独树一帜。中国人克服困难一路走到今天,继承了历史特殊的馈赠。同样,文化赋予中国以尊严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美学和精神价值。”摩尔多瓦驻华大使阿纳托利乌列基安如是说。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讲,还是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角看,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运行规律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历史责任敢于主动担当。一旦离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就很难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判断,就难以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就无法保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不落伍、不掉队。要避免此类情形的出现,就必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去把握中华文化;同时注意把握世界文化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主动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新改造,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成势、傲视群雄。
汉语的国际传播,承担着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沟通与合作的重任,更应该在文化自觉与自信方面有高度统一的认识,这是不断突破现实瓶颈、破解文化交流与传播难题的先决条件。这是确保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基础。
二、准确的文化定位
准确的文化定位,是指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进行科学定位。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等方面的特征是毋庸置疑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承前启后的创新成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传承千年的民俗民风、独立成篇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不同区域的文化分布、不同领域的文化成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中国风格的民族精神、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印证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如果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特征定位不准确、把握不充分,外国人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就始终搞不懂中国人的很多事情,也就无法让外国人真切领悟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因此,注重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是展示一个民族文化固有特色的关键。也只有将深藏于文化表象背后的那些真正代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世界,才有助于让外国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
三、充分的文化交流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才能受到世界的重视。如何看待发展中的中国文化?理应从当今中国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看,必须看到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接轨,并赢得世界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文化“走出去”要求我们尽早布局,为之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渠道,进一步转变创新多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很多国家正式启动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计划。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设,成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开拓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渠道,应当建立在政府引导、民间配合的基础上。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间的交流、学者间的交流和大众间的交流。我们最初的文化交流,多属政府之间的交流,学者和大众间的交流还远远不够。这与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强有一定关系。令人称道的是,这种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逐渐得以扭转,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层次和渠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通过频繁的高层交往,加之各类非政府组织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包括学界学者之间的相互往来等,打造出多种多样的交流层次与渠道,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交流层次的提升和交流渠道的畅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转变创新多种文化交流方式,体现在我们对文化交流经验与教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过去,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大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影电视等“走出去”的力度,就能促使文化“走出去”。殊不知这些方式虽必不可少,但比起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就更显枯燥和乏味,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必须在如何转变文化交流方式上多下功夫。尤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是实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已赋予汉语国际传播多种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我们只有主动做好应有的文化准备,并在实践中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将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文化不断地传递给世界。
参考文献
[1].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张殿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化外交浅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
[3]胡逢祥.开放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民意识[J].探索与争鸣,2010(12).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03-02
1 跨文化外语教学现状
1.1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是在语言为媒介的基础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团体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一种语言交际范畴。外语教学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一种跨文化教学方式,是对异文化的了解与探索。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只重视语言基础教学,对异文化的解读并不多。同时,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对不同外语背景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很多还停留在传授文化知识层面,实际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简单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间差异的能力。
1.2 跨文化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跨文化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有目共睹的,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笔者认为,跨文化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2.1 跨文化教学以培养跨多元文化的交际意识的为重点,要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进行觉察和反省。
1.2.2 在学习中注重态度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重视认知的重要性,学习外语要有不断交流的意识,跨文化学习强调文化差异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
1.2.3 跨文化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限于学习书本语言的目的,需要多元文化不断的交融,与任何文化的学习者进行交往。
2 跨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 实施有效的文化导入法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
2.1.1 文化包(culture capsules)。
1961年特勒和索伦森提出这种关于文化教学的模式。教师向学生教授本地或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文化间的认识,用问题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探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如语言的交际、民族习俗、语言对话等问题。
2.1.2 文化丛(culture clusters)。
1973年由莫瑞和米迪提出的的文化丛,包括了许多文化包的综合体。不仅仅是文化包的简单相加,还是文化包的内涵的延伸和深化。这种方式的学习能让学生全面准确的了解较系统的文化知识。
2.1.3 同化法(culture assimilators)。
1971年由彼得勒等人提出的一种和言语文化相关的教学模式。以实际例子的方式,深入分析由此带来的文化方面的事件,用以阐明外语的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根由,促使在文化间的学习和交流期望的实现。
2.2 实施有效的语言输入法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
2.2.1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適当地介绍作者或文中人物背景以及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而感知其中的含义。另一方面,学生要获取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必须通过阅读材料缩小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外文化的学习方式方法。
2.2.2 口语练习
口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因为学习任何语言的目的都是用来交流的,一次口语的训练自然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外语的学习要强调对外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听—读—说的技能,注重外语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注重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应用。
2.3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支撑
2.3.1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语言的重要作用就是承担起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语言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
2.3.2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联系紧密,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在日益增多,人们可以通过商务、旅游、外交等机会,把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传播出去。
3 跨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3.1 促进外语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借助语言交往、学习等形式才能得以传播,它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形式,外语的学习需要熟悉和了解相关的背景文化,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背景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学习和掌握外语,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只对外语的言语语法等结构的了解是不够的,没法领会到外语的文化内涵和脉络,没有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
3.2 鼓励体验式学习。
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交流、讨论等体验的,外语教学也一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外语学习策略后,需要不断的进行体验,学生要寻找適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就是要实践,在外语教学上表现为朗诵、演讲、讲座等交流的形式,要以亲身体验为中心,让枯燥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在经过体验和深层理解得以具象化。体验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外语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语言交往能力和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4 结语
跨文化学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外语教学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跨文化贯穿外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外语学习要注重探索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并通过学习形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融能力,这是跨文化学习的核心目的。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及达到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目标,学习者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晓冰,孙博,王保艳.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现状[J].安徽文学,2007(2)
[2] 王秀琴. 论自主学习与跨文化外语教学[J].新乡学院学报,2010(6)
[3] 冼吉昌. 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思维[J]教育研究,1999(9)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校内实践
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外语专业建设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外语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单一的外语专业基础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远不能满足岗位职业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对外语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除了须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国际化和文化发展世界化的新形式要求外语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趋势不断向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发展。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校内专业实践的特点
校内实践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基础能力训练、模拟实战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具体的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针对各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实践环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二是课外专业实践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话剧表演、达人秀等)或语言知识技能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大赛等)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使得各国高校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参与频繁的外事交流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用技能,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随着国际交往增多,各行业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外语专业人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就业的迫切需求,只有熟悉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才能将所学的外语知识发挥得更好,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在校内专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开设相关应用型涉外课程供学生选修
在应用型涉外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开设系列应用型涉外课程,如涉外礼仪、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规等。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知识的内化问题,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视度,使教学过程生动、丰富、有趣,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并掌握运用相关知识。
(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举行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可以开阔视野,以更加国际化、综合化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进行外语学习;从交流中直接体会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或更新专业知识。
1.参加国际交流团体的接待服务工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促使大批的各国学术、文体交流团队、汉语学习者涌入中国高校校园,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把握不出国门就能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实践所学专业知识。
2.协助教师进行留学生管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配合教师进行留学生管理工作。这个过程有利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伙伴的形式与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异国文化,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三)引导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社团活动
为学生提供机会开展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促使学生掌握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举办各类能体现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究引起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提高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接触目的语国家或更多国家的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校内条件,让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将语言知识学习和文化体验融合,进一步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