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1

不仅是项目造价控制管理的前提,也是建设职能部门对项目审计水平监管的重要

手段。因此,如何来规避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风险加强工程造价控制,显得尤为重

要。本文主要针对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种类、危害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防范工程造价审计上的风险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造价审计 风险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造价审计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独立审计机构,不仅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是对建设项目施工等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监督和审核。从工程技术方面来看,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建设固定资产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进行公证、严格的检查以及评价的一种监督活动。不断改进工程造价审计的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方式,工程造价审计包含了诸多因素,是我国审计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我国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和提高我国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水平。目前看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1、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种类

1.1质量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由于缺少对质量控制严格管理以及管理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不仅不能充分的把调查以及查证等前期工作做好,而且没有对审计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归档,并且没有做好审计的记录工作,还没有执行三级审核制度等情况,这些都将可能诱导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发展。由于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有效规范管理建设工程项目,且执行力度不够,大多情况都是应付外部检查,这些都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了许多风险因素。

1.2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执行经验,而且业务水平不高增加了工程造价审计的另一种审计风险。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必须要广,

经验也要非常丰富,这样才能降低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还有些审计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对造价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知情不报,这也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了风险。另外,由于基层人员比较缺少,大多数人员的工作业务比较繁多,遇到复杂的问题,专业能力不强的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随之增加。

1.3审计方法不合理。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如果不合理,也将增加造价审计的风险。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如果实际审计方法不合理,需要对工程造价的计价规范进行不断修改,这样很容易让建设方与施工方产生利益冲突。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审计模式依赖于送审的资料,之后再进行审计。如果业主的资料不完整,或者其真实合法性有待检查,不能对工程造价设计进行及时的变更报审和签证,也将导致造价审计的结果与实际造价出现比较大的偏差,从而对工程造价的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因为通常情况下,建设方是想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而施工方是想尽办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益,所以,双方如果对相关签证和合同上出现不一致的理解,就会使工程造价审计方对出现的问题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计算。

2、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

2.1加大宣传力度。在应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防范的知识培训,并且还要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该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比如,能力素质,业务水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这就要求相关审计主管单位,惩罚职业道德败坏者,鼓励先进的职业人员,让大家对先进人员的光辉事迹以及思想进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养。还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培训,培训政治思想教育促使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发展,对工程造价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还要配备财会审计人员,保证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就需要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树立审计人员的学习理念,提高专业素养。

2.2建立合理的机制。在工程造价审计中,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来加强对项目质量的审核力度。不断的深入加强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进程。把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并且对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完善合同的审签制度,建立审计质量检查制度,还要对送审资料承诺、主复审制度、全面汇报情况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审定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审计制度体系。保证工程造价审计质量规范化,将是对审计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

2.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造价审计的整体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意识,还有对与防范风险相关的审计人员在人力资源方面要谨慎选择。加强审计考核力度,以及加强对造价审计控制管理。与其他的审计项目相比,工程造价项目的审计风险更大,所以必须要求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把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审计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加强监管委托的工程造价项目的审计,并签订《约定书》,来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在委托前,一定要把审计结论纳入管理考核指标中去,还要对对方的技术力量指标、职业资质以及社会诚信度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控制工程造价,就必须通过工程造价审计来实施。但是加强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落实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其他的风险防范。在开展工程造价审计时,要履行其监督职能,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证,还要加强对新法律法规和工艺的学习。熟练了解并掌握业务知识和新的政策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办法。提高我国审计人员在工程造价审计上的质量。需要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经常到项目现场去,获取更多的原始资料以及丰富其审计经验,及时发现并防范一些潜在的各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水平的不断完善,需要广大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敏.  工程造价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之我见[J].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2008(01)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2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风险 应对措施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作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全过程均伴随风险因素,而且车站工程一般处于商业重要地段,一旦发生事故其直接损失和社会影响远大于一般的土建工程,因此在2号线、4号线及盾构工作井施工中拟采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全过程、全方位地分析、监督、控制、处置各种风险因素,确保工程安全。

2 地铁车站工程风险分析

苏州火车站共计5层,其中地面一层为进站大厅,二层为高架候车厅,地下一层为国铁出站通道和轨道交通共用层,地下二层为轨道交通2号线车站的站台层和4号线的站厅层,地下三层是轨道交通4号线的站台层,基坑最大挖深-23.96m。地铁4号线南北向垂直国铁站场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DK8+714.411,全长设计124.2m,基坑宽度26.4m,设计采用逆作法施工,负二层基坑开挖深度6.56m,地质土层为3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厚约3m,5层(粉质粘土),厚约11m。

下表是结合苏州站深基坑开挖实际总结出的常见、多发的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因素及其危害汇总表。

地铁车站工程常见的风险因素和危害

上表列举的风险因素共计10项,其中风险发生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1项(第2项由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但发生在基坑开挖阶段),基坑开挖阶段7项,结构回筑阶段2项,这也反映出基坑开挖阶段是工程风险的高风险阶段,同时对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和结构回筑施工阶段的风险也不可掉以轻心。

上述分析存在风险的规避与预防可通过施工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实现。对于基坑纵坡失稳,严格控制基坑纵坡比不得大于安全坡度,保证基坑内降水措施,管理上严格开挖范围流程交底制度、明示制度,严格监督开挖作业等。通过开工前分析、考虑大量的风险预防措施,在地质条件清楚、管线条件清楚的条件下,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可以避免各类风险因素发生。

3深基坑开挖风险应对措施

为了一旦发生各类险情时可以参照的预先设定的方法快速处置,编制了下列各种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的方法预案。

3.1槽段壁面不稳定,大量坍方:

车站地下墙成槽稳定的威胁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浅层障碍物清除后回填土可能导致浅层坍方;

二是3.5~11.8m深度的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可能坍方;

三是雨污水管渗漏造成泥浆稀释后失效。

一旦发生此类情况处理方法如下:

①成槽机和值班员严密关注成槽进尺情况,发现大量挖土而土面深度不变的情况,暂停开挖,安装可移动式高导墙,泥浆液面加至最高液面。

②立即在槽段两侧设置沉降测点,设置时必须打穿硬化面,持续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③如果地面沉降情况持续发展,不见收敛趋势,则立即回填槽段直至地面平齐。

④持续监测直至沉降稳定。

⑤上述过程中应对临近管线加强监测。

其他常规措施:

雨天地下水位上升时应及时加大泥浆比重和粘度,雨量较大时暂停挖槽,并封盖槽口。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地面的重载,不使土壁受到施工附近荷载作用影响而造成土壁塌方,确保墙身的光洁度。

成槽结束后进行泥浆置换,吊放钢筋笼、放置导管等工作,安放钢筋笼应做到稳、准、平,防止因钢筋笼上下移动而引起槽壁坍方。

3.2围护结构接缝夹泥,导致基坑开挖阶段渗漏水甚至涌土、喷砂

①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现地下墙接缝夹泥宽度超过20mm(砂土、砂质粉土)、50mm(粘土、粘质粉土),须随开挖面暴露及时用钢板封堵地下墙接缝,并用水泥浆灌满钢板与地下墙间隙。

②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生渗漏,视渗流部位、流量、渗漏点大小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a.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不大,采用双快水泥抽槽压注聚氨酯的方法封堵。

b.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较大,在渗漏点打入泄水管,用钢板和双快水泥封堵泄水管周围,待周围封堵材料达到强度后关闭泄水管阀门。

c.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双液浆,注浆采用压力控制,最高压力不得超过0.3Mpa,同时注意支撑安全。

d.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且流量较大,在基坑内局部回填至流量减小后,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聚氨酯。

e.如果渗漏点不明,水流自开挖面下向上涌出,立即停止开挖,局部回填直至渗漏停止,然后采取上述基坑外注双液浆措施。

f.如果渗漏水流混浊,且渗漏时间较长,注意渗漏点附近可能存在严重的土体流失,出现空洞,此时严禁重型机械靠近,并立即采用振管注浆方法填补空洞。

3.3基坑边坡纵向失稳滑坡

对于地铁车站而言,基坑边坡纵向滑坡后最直接后果就是冲掉支撑,导致围护结构破坏,一旦发生此类恶性事故,首先在不危及人员安全前提下补强支撑;如果不能补强支撑则立即组织回填基坑坍方处,并组织周围人员撤离,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作好坑外防水和坑内侧排水工作,土方开挖前,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1m。对坑外防水,在周围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挡水,对坑内的散水通过排水沟引流到集水井,并及时抽出,疏干基坑,严禁坑内积水浸泡坡脚,造成边坡失稳。做好开挖边坡防护,确保边坡稳定。

基坑边坡纵向失稳事故在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曾经多次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要措施到位,这种事故完全可以杜绝。

3.4支撑失稳,基坑崩塌

①严格执行开挖程序,在每个限定长度的开挖段中,按程序进行开挖。每一层开挖底面标高不低于该层支撑的底面。

②各层开挖中,每小段长度不超过6m,在8h内挖完,随即在6h内安装钢管支撑,斜撑在12h内完成,并施加轴向预应力。施工设备配备要与此相适应,并考虑适当的富裕能力,确保基坑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③在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墙体接缝处和墙体内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时,要及时封堵,防止出现掏空墙后泥土、涌水涌砂、地面沉陷和围护失稳的后果。

④开挖中严格控制无支撑暴露时间,及时施加支撑,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复加预应力。

⑤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支撑应力、地面沉降、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根据信息资料分析、研判结果,推断结构稳定状态,据此采取改进施工程序、改变施工参数、增加支撑力等相应措施,控制变形量,确保结构安全。钢支撑失稳前有拱起或下沉的先兆,支撑轴力监测也会发生异常,一旦发现此类先兆立即停止开挖,在失稳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立即复加预应力。如果没有支撑松弛或支撑而发生支撑失稳,则立即查找周边超载、支撑材料等原因,防止失稳现象扩散。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3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概念、理论模型与研究进展”(项目编号:174576339D);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减排责任下低碳供应链网络均衡和协调研究”(项目编号:SD161026)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0日

一、引言

自然资源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是人民生存之本。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为审计领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纵观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最具有优势和普遍性的审计模式,如果把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当中,那么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应以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为导向,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设计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迅猛,对其研究和实践逐渐深入。Boivin等(1991)分析了环境审计的主要目的。Black(1998)认为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将从对合规性的关注转变为对环境系统有效性的评价。由于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有直接影响,环境审计师应发挥其职能,识别存在风险的流程点、评估风险的大小、采取措施降低风险。Moor等(2005)分析了在环境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能够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并可以借助专家和工程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流程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Tucker等(1998)认为内部审计师应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环境管理中,重视对环境系统的审计、对环境风险敞口的评估和对环境负债的计量。

在国内,周泽红(2003)阐述了环境审计风险的概念、三大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刘长翠(2005)对环境审计风险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建立了如下模型:环境审计风险=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环境检查风险。蔡春(2014)提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内容应包括战略与政策审计、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五个部分。谷树忠(2016)指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是对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质量、价值量、使用、投资及收益分配等情况进行的审计。

由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环境审计应采用风险导向模式,审计人员应更加关注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导向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部分学者探索性地建立了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但是,已有文献对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风险模型和风险审计流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构建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流程,并针对审计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符合审计的发展方向。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对同级或下级政府在本地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保全、保值和增值、配置和分配等方面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基础,要求审计人员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做出合理判断,并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因而,可以建立如下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信息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若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后依然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为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审计人员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该模型,科学设计审计程序,并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一般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以经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的视角定位于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类比风险导向财务报表审计模式。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所有与资源相关的活动、事项及其存在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由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引起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可以定义为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活动、事项所引起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会计风险和管理风险。自然Y源资产会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出具的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报表和会计账户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以及自然资源资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的可能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风险是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形象下滑的可能性,包括企业技术落后或自然灾害等因素。

四、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设计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以分为制定审计计划、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和出具审计报告四个步骤,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

(一)制定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计划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工作,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是一项持续的工作,贯穿于审计始终。

1、总体审计策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总体审计策略确定了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审计范围应包括对政策的执行程度、项目进度、项目资金的使用及拨付等情况。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应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从而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和适用的自然资源资产法律法规以及资源税费政策等,确定重要性水平,说明何时调配多少名项目成员到何地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或何时就复杂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

2、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在总体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制定的,详细说明了具体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随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不断深入,审计人员会遇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以满足审计需求,若涉及重大修改应在工作底稿中注明修改的内容和理由。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评估是指审计人员通过风险评估程序搜集到大量相关材料后,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判断企业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风险。

1、评估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审计人员可以评价其对报表的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结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判断企业可能存在的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等了解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现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的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甚至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现象,从而可以认为报表的整体层次具有较高的错报风险。

2、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某些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可能与某类交易、资源资产账户余额和披露资源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存在或计价等认定相关,即产生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是炼焦煤生产企业,当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控制炼焦煤的生产总量,炼焦煤价值有望被重估,这可能影响到期末存货的计价和对炼焦煤价值量的核算,存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实施风险应对措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应对是指审计人员应当针对上述评估的高风险领域实施审计程序,以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总体应对措施。总体应对措施是针对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首先保持职业谨慎怀疑的态度,不能被财务信息和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表象数据所蒙蔽。为了避免被审计单位采取“反审计”手段规避检查,审计人员可以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调整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从而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更高。

2、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实施的前提是审计人员预期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是有效的。审计人员应对企业自然资源资产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情况做出评价,主要途径包括:向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层或员工询问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控制运行情况的问题,检查自然资源资产监测数据和管理控制系统生成并留存下来的文件记录等书面证据,或实地观察单位员工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和使用情况。

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认定层次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会计资料、资源监测数据、合同协议等文件记录,或对被审计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盘点,以获取相关审计证据。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各类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做出评价。例如将当年的矿产资源的存量或价值量与以前年度相比,判断是否存在重大变化以及重大变化是否合理,或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指标与自然资源审计评价指标相比较进行实质性分析,或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指标与自然资源审计评价指标和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有无异常变化。

(四)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在完成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后,汇总审计结果,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关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对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和财务报表的影响,复核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等。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评价审计结果,最后与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调整建议,确定应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报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五、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难点及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其理论尚不完善、实践不充分,其具体实施仍存在诸多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尝试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其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一)实施难点

1、缺乏理论依据。首先,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缺乏会计基础,学术界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和负债的认定仍存有争议,相关的资源资产账户的编制还未有明确的指导性理论。至2016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初显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普适性,不适用于所有行业。并且各学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审计主体、目标、方法等理论的观点不一致。因此,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阻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自然资源资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未建立。自然资源资产风险作为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切入点,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相P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事项涉及到自然资源资产,但是对其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和资产管理风险以及风险发生后如何防范还未有深刻的认识。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是自然资源资产风险导向审计的基准。

3、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复杂性,对其管理和开发等情况的评价很难找到确切统一的标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正处于探索研究中,还未建立适用于多个企业或行业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评价的主观性较强,若不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那么实施审计程序得到的审计意见将难以使公众信服。

(二)实施建议

1、完善理论体系。会计是审计的基础。要发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应该首先完善相关的会计体系,明确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编制适用的资产负债表。权威机构应该制定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以此保证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可以有理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相关风险管理控制机制。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公司应了解相关风险,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财务信息和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测试风险管控机制,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判断,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节约审计成本。

3、建立审计评价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繁多,应聘请相关资源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从存量、分布、增减变化、专项资金使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确定审计内容。针对不同类别的自然资源资产,建立分类评价指标,对于难以用货币反映的自然资源资产,可以考虑用数量或质量的变化状况来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注意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科学设立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保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Moor P D,Beelde I D.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the role of the accountancy profession:a literature review[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36.2.

[2]Tucker R R,Kasper J.Pressures for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in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or[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998.10.3.

[3]谷树忠.自然资源资产及其负债表编制与审计[J].中国环境管理,2016.1.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06—02

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注册会计师因而被指控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被要求赔偿有关损失。探讨审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

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察觉出重大错报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下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同样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

3、报告(评价)风险。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因为虽在审计范围之内,但未获取相关证据。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的审计评价。但更多的是囿于各种原因,报告定性模糊、问题含混,语言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结论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诉讼爆炸”就是注册会计师责任加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点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定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更可能出错;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汎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金融环境的变化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控制环境。以前的理论是对国外的本地市场提供供给或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联系起来,每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大了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表现

1、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并且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财务风险影响,其次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再次财务行为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环节,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企业承包从筹资到投资、平时的现金流量运作、企业的对外担保、企业跨国经营这些日常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而这些由于企业经营不当或客观原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中。

4、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自动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发生无意错误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消除个人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如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篡改自动过入总分账和财务报告的数据金额。当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传递时,发生篡改可能不会留下痕迹或证据。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经营目标。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一般会根据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目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目标和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企业当前的目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进入某一新的海外市场,企业选择的战略是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但是,成立合资公司可能会带来很多的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如何与当地合资方在经营活动、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如何在合资公司中获得控制权或共同控制权,当地市场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地对合资公司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是否稳定等问题,而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

2、经营风险。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例如,为应对消者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会产生开发失败的风险;即使开发成功,市场需求可能没有充分开发,从而产生产品营销风险;产品的缺陷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声誉风险和承担产品赔偿责任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例如,企业合并导致银行客户群减少,使银行信贷风险集中,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可能增加与贷款计价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样的风险,在经济紧缩时,可能具有更为长期的后果,进而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财务风险来源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比如向供货商、办公场所的出租人或雇员付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或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此外还包括汇率风险,即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还包括因在市场上投机或套期产生的衍生工具风险。例如,为了用低于当时的通行价格的价格购买某商品而购买期货。

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但主要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其他相关的重要财务风险如上所说,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地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

(二)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直接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错报,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因此,对能够导致财务报告产生生大错报的舞弊,无论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还是侵占资产,注册会计师均应当合理保证能够予以发现,这是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特别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尽管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执业,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项重大舞弊行为。

(三)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应对措施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例如,如果认为管理层面临实现盈利指标的压力而可能提前确认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时不仅应当考虑函证应收账款的账户余额,还应当考虑询证销售协议的细节条款(如交费、结算及退货条款);注册会计师还可考虑在实施函证的基础上针对销售协议及其变动情况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经营目标。为了从被审计单位高层次的经营目标中识别出经营风险和审计,审计项目组通常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制定了一个通过增加毛利来改善盈利善的总目标。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与提高售价和降低成本相关的上体目标和行动措施,如通过从国外新供应商购货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2、特别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作初步评估之后,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特别风险,例如,被审计的产能严重过剩并连续数年亏损,管理层按照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现值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涉及较多的假设和人为判断因素,注册会计师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固定资产计价认定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经营风险及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以决定是否需要报告给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5

一、审计风险模型及其改进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的变化原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AR=IR×CR×DR)。新准则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即审计风险=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原准则第9号第22、33条指出,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并评估固有风险后,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由于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互联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在实务中,有些事务所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有些事务所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若采用分别评估的方法,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

若不直接假定固有风险为高水平的情况下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准则第21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考虑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性质、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等事项,评估固有风险。然而这些因素是否能够独立、全面地评估固有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到底是否真正地评估了固有风险都有待考证。有证据表明,在审计实务中,固有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评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注册会计师在评估控制风险中的大部分控制环境特征时亦一并列示了固有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并非评估固有风险本身,而是内部会计控制。

若直接假定固有风险为高水平,此时,由于AR=IR×CR×DR,故有AR=100%×CR×DR,即AR=CR×DR。(1)从可行性和效果性分析,变形后的AR使得内部控制的主体缺位。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用以应对固有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控制风险的产生往往介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极端是管理层制定的内部控制完全不能应对固有风险,另一个极端是管理层制定的内部控制完全能够应对固有风险。人们不可能脱离风险源头(固有风险)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如果脱离,也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控制风险评估结果,最终往往造成低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2)从效率性分析,如果简单地将一个企业的固有风险评估为最高,审计起点退至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更多地依赖审计风险模型的其他组成部分,并增加计划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或要求,可能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在一个讲究审计效率的环境下。(3)从模型本身的因素分析,模型如果没有纳入控制固有局限的影响并细分控制风险,应用该模型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低估重大错报风险,高估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相应的审计程序(如细节测试)可能不足。因此,该模型无助于审计证据的决策,而必须在每一种业务循环、每一个账户,并且经常在每一个审计目标上分析计算,从而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对待风险上只能是零散的、微观的,不能形成整体的、宏观的认识。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为了避免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潜在误解,也为了增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的可操作性,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准则1101号第18条规定,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作出了重大的实质性改进。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不能未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就盲目进行审计测试;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简单设定重大错报风险为高水平而直接实施更为广泛的实质性测试。新风险模型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准确地抓住了审计工作的重点,有助于直接引导注册会计师紧紧围绕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目标。

二是规定必须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来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该风险源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现代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区分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且,还强调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具有重大影响。

三是改变了审计业务流程,强调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审计效果。

审计业务流程改变后,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是审计的主线变成了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二是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这样一来,能否合理评估客户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尺度与决定性因素。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讲求成本与效益,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一般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首先,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人员成本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审计的总成本;其次,风险的概念贯穿于审计程序中每个具体的步骤,一旦在审计过程发现了问题,就要对既定的程序进行重新评估,也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其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就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现状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方法的设计、专业判断的能力要求、执业责任的归属等方面,同原准则相比有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一模式下,对风险的控制,不仅要审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还要审查企业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不仅对会计事项进行个别风险分析,还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分析。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有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对各行各业的总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对被审公司的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已经成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开展的瓶颈。因此,现阶段并不适宜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三)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而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对客户的相关信息了解不够充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因此,在现阶段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三、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辨证地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这两种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审计模式与原有审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新审计模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审计模式的淘汰和消亡,而是意味着在实施审计时有了更多的审计模式可供选择。在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应该考虑选择以下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二是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前者常常用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中。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庞大、分散,所以这种公司不是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来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一种比较健全的管理理念和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采用混合审计模式可以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后者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比较适用,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用制度基础审计就不合适。对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审计模式,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根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对企业而言,如果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考虑是否会加大其成本,然后才会考虑增值服务效应。而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审计的价值,因为审计是有风险的。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审计模式,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需要随时调整和完善审计程序,让客户感觉到使用风险导向审计能为其带来很多增值服务,如可以为企业提供内控建议等,让其意识到高收费并不意味着将成本转嫁给客户。当市场接受这种审计方式时,客户也认可这是一种增值服务。这样就能在成本和风险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从而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范文6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风险管理 审计风险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并从事审计业务、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承办的业务分为法定和非法定业务,法定业务专指鉴证类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企业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企业资本等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除了鉴证类业务以外的其他所有属于非法定业务,如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业务。

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担风险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既具有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性质,又因自身业务活动的特点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注册会计师行业被称为高风险行业,注册会计师被戏称为“两院院士”,一是医院,一是法院,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工作压力和执业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

(一)客户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所以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全部是受托业务。客户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和经济保障,没有客户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便无法生存发展。丢失客户或客户选择不当都会产生经营风险,前者会使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减少,市场份额降低,而客户选择不当存在两种情况,其一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未考虑自己的胜任能力,承接超出自身专业能力的业务由此导致客户不满及声誉损失,其二是客户存在诚信问题,而会计师事务所未能识别出舞弊风险,导致审计失败,由此出现的审计风险及法律风险。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发表了不正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如对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而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只要有判断,就会产生风险。审计业务技术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审计技能、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由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或职业道德缺失,则会产生审计风险。

客观原因:由于审计对象经济业务的复杂性,部分特殊或创新交易模式不断出现,抽样审计在审计业务中的运用,这些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串通舞弊,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原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失败,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发现潜在的审计风险。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仍是审计鉴证业务,咨询、会计服务等非审计业务只占小部分。由于会计报表审计出现的审计风险可能会导致:

1.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人产生经济损失,由此引发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会计报表使用人越多,利益相关者越多,法律风险越大。

2.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政府及行业监管涉及证监会、财政部、注协等部门,由于审计风险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被检查并通报、处分可导致事务所的声誉受损,失去客户或取得新客户的难度加大。

(三)法律风险

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就有可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过失或违约而没有提供服务,或没有提供合格的服务,应当承担对客户的责任,有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要对客户以外的其他人承担责任,如对已“预见”将依赖财务报表的有限第三者承担责任。众所周知的“银广夏”事件导致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销,“万福生科”造假导致颇有名气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被撤销其证券服务业务许可,大批客户流失的严重后果。

三、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应对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频率和减小损失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对于存在的风险,有四种应对措施,即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

(一)规避风险

通过避免受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影响而消除风险。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前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当风险超过了事务所的承受能力时,应当拒绝接受委托。

(二)接受风险

接受一定的风险水平。

(三)降低风险

利用政策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制定质量控制制度,通过对业务承接、业务委派、业务执行等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防范和降低。

(四)分担风险

指为避免承担风险而有意识地将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注册会计师责任保险。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以项目为单元的,事务所的服务能力决定了项目的服务质量。不同于一般企业,服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基石,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如果质量控制不严,很有可能因某一个项目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并落实到审计业务环节中,保证审计业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结合一个具体审计项目,业务质量控制体现的关键控制环节如下:

第一,业务承接:这是审计风险和客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会计师事务所应谨慎甄别、选择客户,避免由于客户选择不当导致的风险。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在业务承接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环境,考虑承接业务是否符合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在能够胜任该项业务、符合独立性要求、客户诚信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才能承接该业务。

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具用法律效力,它是确认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责任的一个重要文件,会计师事务所不论作何种业务,都要按照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这样才能在发生诉讼时将一切口舌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业务委派:项目承接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组建项目组。组建项目组成员时应考虑业务类型、规模、重要程度、复杂性和风险等事项;项目组成员需要具备的经验和专业要求及技能;审计时间要求;人员的连续性和轮换要求等。

由于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审计需要职业判断和审计经验,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只有安排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才能保证业务顺利进行,保证业务质量,所以业务委派是保证业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

第三,业务执行:业务执行是会计师事务所委派项目组按照执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业务,使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业务执行对业务质量有直接的重大影响,是业务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组建并委派了适合的项目组,并不表示审计质量得到了保证,因为在执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事务所一定要对业务执行实施指导、监督和复核工作。

由以上分析,通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承接、业务委派、业务执行等关键环节识别风险并设置应对措施,可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四、结束语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随时面临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唯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在执业中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保证执业质量,才能使注册会计师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

[2]财会[2008]7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王芸,胡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规模化探讨》.中华会计网校2009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