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1

艺术、时尚、建筑的完美对接

作为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香奈儿推出的每款样式都会引领国际时尚潮流,更重要的是能对时尚潮流施之持之以恒的影响。其中,由香奈儿女士于1955年设计的菱格纹手袋,后经卡尔・拉格斐不断创新演绎,而成为时尚界的经典,至今仍还让全球跨世代的女士们趋之若骛。

这次由香奈儿主办的“流动的艺术”,邀请国际知名艺术评论家Fabrice Boustrau担任策展人,邀请了荒木经惟、李、Sophie Calle、田尾创树、Loris Cecchini、Wim Delvoye、Leandro Erlich、Sylvie Fleury、杨福东、Sudobh Gupta、Fabrice Hyber、Pierre & Gilles、Y.Z. Kami、David Levinthal、林明弘、Blue Noses、Stephen Shore、束芋、小野洋子、Stephan Crasneanscki、Soundwalk等约20位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当代艺术家,以香奈儿的经典设计―菱格纹手袋为灵感源泉,并从中汲取各项经典元素进行创作。最终每个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菱格纹手袋的经典元素,并依此为本次大展专门创作作品。他们与众不同的视点、备受期待的解读,无论充满诗意,还是奔放不羁,还是令人启迪,都把香奈儿这个传奇手袋不同视角的魅力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流动的艺术”的创作意念,是对香奈儿过去两年进行的美学实验的总结。香奈儿试图用艺术家的先锋思维,将香奈儿的价值和视觉理念,特别是标志性的配饰―菱格纹手袋,以独具一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家都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大部分也都是九十年代初才投入艺术创作,如此崭新的概念也将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感观旅程。香奈儿也希望借着这次和当代艺术家的交流活动,重新演绎并建立其品牌对现今及未来的影响力。

“流动的艺术”区别于常规的艺术展览,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展览拓展了艺术品的展览模式。“流动的艺术”是一个流动的展览,将于2008-2010两年时间内在香港、东京、纽约、洛杉矶、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地展出,俨然如一部立体电影。每名观众也都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来参观并体验展览,观众可持有数码电子设备,在艺术家们参与的语音导览的引领下,仔细欣赏艺术大师们的创意作品。由香奈儿提供的装置、环境等,也在艺术家门的精心设计下,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感受。

如此精妙的展览,在由国际知名建筑公司扎哈・哈迪(Zaha Hadid)专门为此次展览设计的充满未来主义的香奈儿当代艺术馆展出。时尚、艺术、建筑三个先前基本上不搭界的门类,在香奈儿的“流动的艺术”上实现完美的对接。

以独特的展馆向文化致敬

香奈儿当代艺术展览馆邀请在建筑界享有盛誉的扎哈・哈迪(Zaha Hadid)建筑公司设计,扎哈・哈迪作品的重要特色,就是以先进的技术,把天然地形和人文的建构融为一体。这一重要的建筑特色,在香奈儿当代艺术展览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香奈儿展馆外形流畅圆浑,其巧富心思的细部处理层层相扣,效果优雅美观,是对香奈儿经典手袋的礼赞。最后拍板的方案与最初的构想紧密呼应──整体结构和细节都能兼具雅致、实用及多用途等特性。

展览馆的建筑结构采用连串延伸式的弧形组件。中央设有中庭,顶蓬特别选用高科技玻璃,以应举行地点的天气情况而调校室内的温度。

顶蓬的七块玻璃片让阳光透射到场馆内,与墙壁和凸起地台之间安装的人造灯光装置互相配合,彰显了场馆的“弧形”结构,为艺术装置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人工布局。当中的六块玻璃片为展品提供顶光,另一块偌大的玻璃片则可随时张开,引进大量日光,同时打破室内和室外的分界。除了灯光和色彩的效果外,每块砌板之间的接缝营造了独特的空间节奏,为整个室内结构带来更强烈的透视感。

展馆面积为29 ×45米,占地共700平方米。整体高度为6米,地台升高了一米。广达65平方米的中庭与面积达128平方米的展馆平台在视觉上一脉相联。亦同时把展馆的内外融为一体。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2

展览的由来是社会和市场决定的,展示设计是展览的衍生。辩证分析展览与展示设计,若展览是一个具象空间,那么展示设计则是参观者与展览空间中流通的介质。

关键词:

展览;展示设计

早在17世纪,人们喜欢将珍贵的物品进行私人收藏,收藏品最多最珍贵的当属皇宫和贵族的府邸。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提高和市场的需要,收藏者不再满足于自我的欣赏和心理上的愉悦,他们开始将自己的私人收藏在外向大众展示或售卖,逐渐发展成后来的展览会和展览馆。最初的展览会以18世纪中叶为开端,英国经济的大发展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传统的集市已不能满足工业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在1756年和1798年分别举办了“英国产业博览会”和“法国国营展览会”,它们是现代博览会的雏形和开端。展示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是为迎合组织者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而出现,展览的重心则从“陈列物品”到“社会需求”进行转变,展览也逐渐细化分类,有专门以售卖物品、推广技术、洽谈合作的展销会和以专门展示珍贵物品、收藏研究的博物馆、展览馆。

一、展览的目的、内容、意义以及实现的社会价值

展览馆由最初的单纯收集、陈列展品,逐渐转变为一个提供与观众互动的有着审美体验和学习、研究的互动空间,它具有传播和教育的意义。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向公众正式公开开放的展览馆。由此,展览这个名词正式专业化,就展览的概念而论,展览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需要传播信息,更需要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展览的受众是通过各种媒体获知展览信息或直接到展厅参观到的社会人群,展览通过受众的参与,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等方式获知展出是否成功和是否获得社会效益,并积累经验为下次办展打下基础。展览是一个将文学主题和内容以物化的形式展示的形态,它由主办方提供展示内容、目的要求、展示场地和投资情况等条件,利用展示设计提供的艺术表现和科技手段,最终以展览的形态展示的全过程。亘古至今,物品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展览也不例外,展览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接受到展览传达的信息,展览的形式则是以最直接、方便的手法来表现。现代展览的成功标准有:1、具有鲜明的展览主题2、运用现代设计原则3、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4、突出展览的实用功能5、以人为本,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6、注重展览材料的多效重复利用,低碳节能。展览的类型包括:临时活动展览、长期陈列展览、专项展览、博览会等。展览作为一个参观场所,它的前期规划很重要,它包括对空间环境的布控、观众的参观走向、人流流动路线、设施道具安全、内容编撰、陈列展示方式、展览观赏效果、观众休息场所等等。其中,内容编撰是达到展览目的和传播信息的主体,它包括:展览图片、文字说明,展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具体详细的形象表达。展览利用展示设计手段实现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反映着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状况,同时也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展览在不断地传递信息中,无意识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所以它具有传承的意义。如:红岩联线举办的红岩革命历史展览,它打造了红岩品牌,塑造了光辉的历史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帮助人们回忆当年的革命场景,歌颂颂扬优秀的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将红岩精神代代相传。展览具有专题性,以历史类为专题的展览,应遵循真实性、历史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示帮助参观者回忆历史,让他们参与其中,自然地观看、体验,实现展览的价值。

二、展示设计的目的、价值及表现形式

展示设计为展览服务,它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目的宣传、导向最终在社会上能发挥一定功能效力,达到传播与宣传作用的一种手段。展示设计是多项物体组合构成的综合设计,它首先需要一个空间,在此空间里摆放展具、展品;渲染灯光、色彩和各类高科技辅助设备的气氛烘托。虽然每个展览的展示设计手法都离不开这几样,但如何能有创造性地合理利用这些物体,是展示设计师不断学习和追寻的方向。展示设计是一个大学科的工程,除了要有艺术的修养和一定的美术功底,还要掌握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上不断推出的新型设备的演示手法。同时,还涉及到其他例如人机工程学、社会学、市场学、文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拿到的是策划方案,如何将那些平面讲述的文字、图片内容以立体的能吸引人参观的方式展出,设计师会在头脑里浮现出多种具象道具,如:雕塑、蜡像等可以使重要人物栩栩如生;图表可以使数字表达更准确;影视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这些展示设计手段都是将展示内容以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示给参观观众。在一个展示空间里,通过展示设计手法一一得以实现:造型解决空间形态问题,色彩和灯光照明解决环境渲染问题,音响设备解决展览解说问题等等。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空间表现形式、平面表现形式、实体表现形式和综合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式又包括展览场地空间、交通空间、储藏空间、服务空间等;平面表现形式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为:展板、图表、标志、文物说明等;实体表现形式包括能现场演示、装饰、模型等实实在在的展示道具,如雕塑、电子翻书、投影等能让观众亲身体验并参与其中的互动式展示形式;综合表现形式是将空间、平面、实体等多种表现形式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场地、科学合理地采用平面、实体等展示形式,激发观众的参与体验,让观众自觉接受展示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交流与与参观者思想上的共鸣。展示设计为展览服务,展览包括展览策划和展示设计,展览策划主要依靠文字表达,展示设计则需要承载更多的展示信息和内容。展览策划又称展览脚本编写,编写人员需了解每次展览的展示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示设计人员需掌握展览内容和展示要求,双方进行多方面层次的沟通和碰头,避免展示内容脱离实际操作,到了方案设计阶段,由设计人员全权掌控展示现场,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利用物质、科技、技术创造的最终展示形式。

三、展览与展示设计的关系

展览是一个展示空间,它有着固有的静态表现。展示则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它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引导着人们去发现、探索和体验,人们只有走在展示空间里,参与进入到展示设计物化的一系列作品,才能实现信息的完整接收。展示设计是一个通过空间、展具、展品、灯光、色彩等组合构成的综合设计,是一项有创意的艺术工作,他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人机工程学、社会学、市场学、建筑学等,它还是体现团队协作活动的能力表现。展示设计是人与展览的桥梁,也是信息传递的纽带,展示设计如果离开展览空间将不复存在。如果说展览是展示固有的物品,展示设计则是从“物”的重心转移到了“人”,设计师利用丰富多彩的展示设计手法去满足观众的视觉、情感、精神需求,加深观众的印象,推动信息的传播。展览必须选择一个主题,主题是展示的核心,展示设计则是可以围绕着这个主题从一个专项衍生至多个专项的内容,把一个概况的主题思想,通过精心梳理,延展演绎出丰富的符号和细节。展示设计的表现需要科技技术的把控和实施,俗话说的“形式服从于功能”。

四、小结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3

1、现代化博物馆陈列的用途

第一、现代艺术博物馆是为社会的发展,非营利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为人类文明史的征集提供了见证性展示,是各项事业文明发展的见证。第二、收集、保藏文物、标本等其他文物资料。收集与保护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自建国以来,大量的历史文物及科学艺术等珍贵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现代化博物馆展示的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越来越高的欣赏水平,人们不但希望博物馆是由少数的贵族向多数的大众演化,并且也希望博物馆的参观者身份大众化,民主化。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接待那些有身份的贵族游客了,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满足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是人们精神世界追求的总目标。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1、苏州新博物馆设计风格

1)传统结合

新博物馆庭院,展区并不宽阔,行政区域花园景观设计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新的设计概念为主题和传统园林的精华寻求一个新方向,挖掘和提炼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现代景观的形成。

2)色调构材

虽然白将成为博物馆的主基调,把苏州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城市相结合,但它们是统一的灰色花岗岩代替,更好的融合颜色和纹理的追求。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结构的屋顶体系来源于古代的木梁、椽子、构造体系,将天花板体系组成现代开放式钢结构,木料和油漆更换。复古木框架和金属块在玻璃屋顶使用,为了控制和过滤太阳光照射的展区。

2、中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差异,但整体布局,空间,传统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并在世界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则,认同与共识的意义,属于文化的范畴。指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基本形式,从某个角度体现了传统的建筑也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形式,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传统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颜色特征。

三、空间及展示空间

1、空间的概念

顾名思义,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时间,长度,宽度,高度,大小的性能。通常指上下、左右、前后。眼睛能看到的,手能摸到的具体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特性,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提供具体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2、陈列展示功能

审美倾向、性能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和性能的角度来看属性集合,参观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做法和共识等等。把建筑空间相对其他空间,展示空间更好地突出其展示功能。展示功能使展示空间的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交流的空间,另一个是艺术空间。社会确保检查质量和舒适度的展品的观众,而观众欣赏艺术保证从展品的可靠性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过程。通信和艺术空间是突出展示空间的现实保障的必要条件。

四、展示空间的划分

1、展示空间设计的功能分区

展厅空间设计的第一步是功能分区,分区的功能是展示多种空间分析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使空间划分为满足功能的需要。在功能分区的过程,展厅空间艺术性和通信质量必须强调,和两者之间的适当关系的处理。苏州新的独立的展厅设计博物馆,是空间的划分和布局的功能,一方面,要考虑尺寸和数量,展品现场尽可能让观众欣赏到最精致的部分。另一方面,考虑到在整个博物馆展览的关系相结合,在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多种空间组合使一个曲折的隐状态。从地形上看,博物馆被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博物馆入口、博物馆大厅、博物馆花园,是博物馆的中心位置;西部为博物馆的主要展区;东部为现代艺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服务和管理功能等,这部分也将贯通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原来的外观。大厅是博物馆主旨,大厅处进口前庭和花圃。大厅的八个角变换是基于在苏州古代建筑和东方建筑元素,这为参观博物馆展区提供指南。按照国际惯例,临时展区设于入口处的交通流线处。除了书画、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还设置家具展区,为了强调了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八角形的大厅、书画展览二楼,自然采光的高墙提供背景的便利书画展示。一个特殊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位于花园的东部。展览由1.35米的模块组合,它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是简单和美丽的外观,,踢脚板,木框架墙和白色油漆。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示窗口,旨在表明,工艺品的大小。游客可以通过悬臂楼梯到地下室展厅。

2、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 威尼斯 建筑 双年展 共同的基础

1 威尼斯双年展历史背景

威尼斯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它已有上百年历史,并成为世界上最具盛誉的文化机构之一。起源于1895年,当时第一场国际艺术展诞生,到1930年,音乐、电影、戏剧作为新的参展形式出现,而建筑展则在1980年首次出现,后来更在1999年有了舞蹈主题的展览。

2 2012年建筑双年展主题精神

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COMMON GROUND,若直接翻译,可以理解为“共同的基础”,本次展览是由双年展在建筑领域的研究足迹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主策划人是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一个被称为“在建筑实践中抱有强烈的建筑学洞察力”的人。

David Chipperfield阐述他选择的这个主题时说,“现今盛行的专业和文化倾向性常常将个体和孤立的行为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鼓励我的同行去反抗这种倾向性,我鼓励他们去表达共性,和分享那些能形成一个建筑文化基础的想法,而不是费力的去证明影响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大利保留了建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的理解建筑的重要性不是作为一个个独特的建筑奇观,而是作为集中价值的体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这些可感知的文脉和历史提醒我们--我们的建筑世界是建筑语言持续演变的证据,同时它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非常重要。这点启发了我策划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关注于延续性、文脉和记忆,关注于分享影响和期待,同时关注于专业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存在着的不足理解。”

公民社会是由个体和机构组成的,但这不足以明确人们对空间组织的要求。他们常常不能发掘建筑所赋予的潜力,不能看到或考虑新的、不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看看当今的建筑师世界:他们常常被要求去建造一些与众不同的“哗然之作”,去设计一些使人感到惊讶并吸引注意力的建筑,由此去获得社会知名度。这样的思考方式使得这些建筑和所谓“平庸”建筑以及城市发展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在过去的双年展中,建筑师被委托展览他们的得意之作,如展览馆、美术馆、银行总部等等,他们就像是名人御用甜点师,为名人们做让人震惊的婚礼蛋糕。正是因为这样,公众逐渐的把建筑师看做盛宴中的大人物,他们能做一些轰动性的作品但却与个人或市民生活毫无关系。

为了弥合这个裂缝,双年展以此为主题,并希望藉此做出贡献。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是一个存在于建筑学和生态学、建筑和技术、建筑和规划之间的问题,其更核心的内容是缝合建筑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的裂缝。

3 参展建筑师对主题精神的诠释

由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两个主展场分别在Giardini和Arsenale,总面积共约1万平米,其他分馆则大大小小的散落在威尼斯城区里,主场馆共展示了来自建筑师、摄影家、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的69个项目,大部分通过原创提案、装置去响应本次展览的主题。

3.1 Norman Foster

在双年展中,Norman Foster联手艺术家Charles Sandison 和电影导演Carlos Carcas, 运用投影和声音对 “共同的基础”做出的两大试验性诠释分别是建筑历史以及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个试验呈现的结果就像是一幅拼贴画:Foster利用同时投影的方式将近乎百科全书般的建筑影像投影在墙上,并请观展者在这些多种多样的信息中寻找联系。有代表性建筑师们的名字被投影在地面上,墙上则投影着西方古老的宗教场所、亚洲和南美的新兴城市、出现社会动荡的场所以及现今巨大的体育馆、展览馆、机场室内等。

图1

整个展览空间几近全封闭,内部无任何摆设,除了落在中间的两棵Arsenale的原汁原味的古柱外,这种展览空间的基调基本上属于欧洲常用的极简套路,但音响结合影像的效果则如一部重口味的电影,让人置身于如外太空般的虚幻世界。天花投影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名字在做着不规律的变化,流动或消失,这除了使空间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外,它更吸引着观展者与之产生更多的互动。

3.2 Herzog & De Meuron

Herzog & De Meuron主要展示了他们在德国汉堡的易北河交响音乐厅,在这个项目里面,他们阐述“建筑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战场而不是一个公共的场所”,这个音乐厅变成了汉堡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争辩的场所。 Herzog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大体量的实体模型来展示音乐厅内部的无柱空间,同时在墙上粘贴了德国的报纸记录着音乐厅从概念到现在的过程。他们所想表达的是那些不可见的社会压力形成了每一个建筑项目的背景(如图2)。

3.3 Zaha Hadid

个人认为Zaha Hadid就是那种将个体和孤立的行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的建筑师代表,其对于形式主义的追求远远高于一切。而在当今利益做为首要驱动力的社会,这些“哗然之物”能迅速的吸引眼球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Zaha对于建筑的积极贡献是开创了一条建筑形式前所未有的道路。

在Patrik Schumache提笔的双年展介绍中,第一句话就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普遍质疑做了回应“Zaha Hadid本次展出的装置,其有趣形式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件为了满足自我的艺术品,却在与常规惯例的影响做出对抗”,“Zaha认为她的这件作品和壳体结构、张拉结构的大师如Felix Candela、Heinz Isler有着线性的联系。这件新的作品叫做 Arum,它展示着对这些结构大师作品的全然相反的诠释。

相比她的所有展品,个人更喜欢这个由砖砌成的壳体建筑,这个壳体上每一块砖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受力,一块砖掉落就会让整个结构解体。之所以喜欢,并不是因为结构研究上的石破天惊,而是看到Zaha在形式的生成过程中有了理性和对材料以及结构的关注,这样的形式对于我来说更具说服力。

3.4 其他

Arsenale参展的内容巨多,用不算太慢的速度走一圈下来也将近两个小时,基本只能挑个别重点,其他则一览而过,无法一一叙述。

Giardini的展览主要是不同国家的主题展馆,俄罗斯和日本馆都让人感觉深刻。日本馆的主题是关于被海啸摧毁的Mijato-jima 岛的重建,主策划人Kazuyo Sejima通过社会语言去思考建筑,她的作品运用透明度和简单形体传递出非等级制的、尊重功能的信息(强调建筑是一个人们相遇、生活和交流的场所)。俄罗斯馆则是一个用三维码图形组成的室内空间,所有的展览内容需要通过一个类似Ipad的设备扫描后,才能显示在设备上面。

4 感触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好像一个硕大的舞台,每个参展者都在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着对主题的理解。而在我心中最好的参展作品却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本身,它既谦虚又张扬,这里的建筑与水结合创造了超越自然本身的力量,它的美丽让我们感到惭愧,并提醒我们建筑真正的可能性是来自对人们生活的理解以及伟大的想象力。

这,不正是对“共同的基础”最好的解答吗?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5

在这个凉意渐浓的秋天,当代艺术如一条锐利的直线横穿上海全城一“城市进行式・现代张江”大型艺术活动、以“超设计”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以及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展。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东到西,当代艺术的综合展示,显现出上海城市建设极为生动的一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事实上,从张江到青浦,这―系列的活动并不仅仅关乎艺术。正如“黄盒子”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士明所说,“希望能带出当代艺术之外的东西,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活空间,以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张江,创新创伤共存

是夜,张江高科技园区办公中心在著名艺术家汪建伟的设计之下,摇身变为一个光怪陆离、充溢着前卫艺术元素的多媒体剧场。一场名为“链接”的演出在此呈现。只见标准白领打扮的五男二女,手拎公文包,戴着墨镜,面无表情地出现在电梯中,音乐起时,五名男子如机器人般走出电梯,而两名女子依然在聚光下的电梯中上上下下,随后,三名男子分别戴上牛仔帽、运动帽和鸭舌帽,演绎着话剧《等待戈多》的经典独白,其余二人则脱去西装,穿起戏服,唱起了京剧《四郎探母》;两名女子也脱去外衣,分别在两部电梯中跳起了芭蕾和现代舞……

汪建伟的作品启动了“城市进行式”的“张江现场”。

在许江看来,这场艺术活动在张江举行,意味着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与联合,意义非同寻常:“张江是高科技园区,而且是上海的、浦东的高科技园区。如果把张江这样一个新区随随便便盖成一个随处可见的高楼林立的地方,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新城只有选种归宿?在张江这样一个高新开发区,是不是有另一种城市建设的可能性?浦东本身就是一个新区,在浦东的高科技园区一定要有新意。如何才能够带出这个新意?”

作为以产业经济培育和发展为运转核心的区域发展的主题化模式,产业园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是最常使用和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如果缺乏真正具有城市属性的空间组织特征,这种趋向于表面化的;物质建设的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将难以呈现出真正和谐发展的状态,从而很容易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创伤。因此,汪建伟格外强调,在建造开发区的决策阶段就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学科的经验进入其中。见过了国外一些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再回头看张江,汪建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肯定:“尽管张江也存在很多开发区的弊病,比如马路的宽度和对分布功能的使用,但相比较其他的开发区,它确实在前期做了很大的工作。”

汪建伟说,目前国内一些开发区由于各种原因上马很仓促,有的多半是为了政绩,把开发区视作―个城市必须具备的符号。“很多城市都有了开发区的符号,它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清楚的。这种规划和决策需要以非政绩的眼光来看待。”

青浦,传统何去何从

相比张江,传统的“江南水乡”青浦承载着更多的历史记忆。在剧烈、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地域特色,同时尽可能地为现在或更后来的人保留一种民族记忆的空间,这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无法逃避的问题。而如今的青浦,创造性地融合了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建筑元素,不但成为中国无数新城中的个性典范,且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高度关注。

“这个展览是一个小的‘黄盒子’,而青浦是一个大的‘黄盒子’。”高士明说。

“黄盒子”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计划,旨在探索一种中国式的展示空间与观看机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中国式空间的一种展示学探索,又是对文人书画精神的一种当代艺术的诠释。因为青浦既是传统的中国水乡,又是当代建筑的重要工作现场,这一特定的文化格局使青浦成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构的实验室。而展览的所在地“小西门”,则是上海青浦区政府保护修建的一个古镇民居建筑群落,是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民间文化复兴、创意文化再生产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构成了“大黄盒子”区域内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黄盒子”。

小西门建筑群落艺术总监胡项城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提出“黄盒子”的初衷是希望中国传统能够得到复兴,不要消失。

此次的青浦小西门,对于所有首次前来参观的人而言都是一份惊喜。在这片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上,传统木结构、一至二层的建筑群既充满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古朴、素雅、宁静,又不留痕迹地配备了现代生活的人性化设施。海内外近30余位当代艺术家,以绘画、录像、摄影、装置、多媒体戏剧等多种实验艺术形式应对、演绎小西门的传统中国式空间,另有十余位国内外著名建筑师采用现场制造、现成品重组、空间叠印等方式,在小西门民居群落中展示其作品及创意,探索传统空间与当代建筑的关系、表达与展示的关系,在中国式空间中检验、思考当代建筑的种种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式空间’?它是否存在?”“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失落了什么?”在遗产保护中我们失落了什么严“文化身份是现实还是想象?怎样看待建筑师对‘普通城市’的焦虑和对可辨识性的欲望?”诸如此类的十多个学术议题散落在展览馆各处的墙壁上,人们偶一转身,便遭遇了它们的质疑。而于此同时,展览馆尽头处的会议室内,题为“创新与责任”的青浦新城大师讲坛正在举行,库哈斯、柯里亚、矶崎新、张永和、马清运、刘家琨等著名建筑师正就这些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胡项城还为来宾准备了更大的惊喜。晚6点左右,10多艘披挂着红灯笼的木船满载着好奇的人们朝青浦城区西南一个废弃的水泥厂遗址进发。到了岸上,沧桑的废墟旁,是灯笼的绚丽、烛光的跳荡、琴声与鼓点的奔腾,视听的震撼在这一刻到达极致。而音乐、服饰、装置等各个细节,无不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着意强调。

反思中国城市化弊病

许江曾经提出中国城市化浪潮中的四大弊病:“有绿化没有山水,有建筑没有栖居,有规划没有特色,有指标没有记忆。”

“其实今天我们讲这些反思的话时,就已经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但当这些东西得到满足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于自然、对于山水的乡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不会满足于高楼的生活,我们最终要面对自然。我们需要在窗口远眺,需要散步,需要在自然中诗意地生活。那么,我们所设计的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理想,代表了我们所固有的、应有的生活的诗意呢?”许江说。

而高士明认为,城市是不是有建筑特色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生活经验的贫乏。生活空间的单一化必然造成生活经验的贫乏。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被拖到美国的能源战车上。不断扩大的城市、密布的高速公路,都属于一种高能耗的社会模式。这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不丰富的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文化展览馆设计概念范文6

关键词: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Abstract:Embodying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ng the urban view features concretely,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recious resources that cannot regenerate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With Changzhou Historical Building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from facet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concepts, protection doctrines,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etc..

Key words:Changzhou; Historical Building;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68(5)

常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为了保护常州名城风貌,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和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和常州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保护策略研究》。该研究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修缮程序、修缮技术导则、常州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 ,现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出,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1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在使用,根据语境或者阐述目标的不同,被赋予“古建筑”“文物建筑”甚至“近现代建筑”①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建筑似乎等同于建筑遗产,脱离语境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使用“历史建筑”这一词语,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因而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起源进行一些梳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形成是伴随着人们对遗产对象的认识而不断扩展。

1.1历史建筑概念的界定

按照时间、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代表性、保护的参与性与目标而言,历史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伴随着下述观念的变化而获得界定:

1.1.1历史建筑在时间层面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概念反映了遗产观念在时间层面上的拓展,从历史性的建筑的到历史的建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400年以上的建筑方可称之为遗产,但按国际当下通行建筑遗产的判定规律,50年被作为一个量化的界限,在unesco亚太区遗产保护奖项的评定标准中,50年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历史建筑。而杭州市更规定“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1.1.2历史建筑在保护对象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也意味着对遗产的保护对象从选择神圣的、具有政治意味的考虑扩展到地方性建筑,民居、工业建筑和城市肌理的保护,保护管理的监管部门中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在欧洲有着最为严谨的遗产名录登录体制,其负责遗产保护的主要中央部门为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s),而相关具体事宜则由英格兰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委员会(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England, 简称为English Heritage)负责。但在近年来,出于对历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登录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至1997年有约31%的地方政府有地方名录,至2007年则约有50%,制定和保护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社区及遗产保护部门的共识。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性登录标准,主要是由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保护的工作人员根据地方实际并参考English Heritage制定的法定名录登录标准进行选评登录并向社会公开,有的则被纳入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维护的历史环境记录(Historic Environment Records)系统中。同时,与国家法定登录遗产项目不同的是,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规划系统实施保护,通过地方规划部门制定地方规划政策,以常规的规划控制程序实施对这类遗产的保护。

1.1.3历史建筑在保护深度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界定也表明在遗产的保护深度上从单纯的建筑实体的保护到面向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从单纯以博物馆为目的的保存过去时光的努力,扩展为保存城市与过去的联系,适应城市的规划发展,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

2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基于上述的观念界定,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保留适当的灵活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是文物本体有价值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强调在保护前提下持续利用以及对城市历史风貌延续的功用,也就是历史建筑宜采取的方式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模式,尤其是位处城市中心区的适当提高公共性的转变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的历史建筑位于老城区当中,伴随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原有功能形态也在不断的转变,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传统城市的居住功能向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转变,因而在尽可能在延续历史建筑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其公共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历史建筑的分类、修缮模式及修缮程序

由于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较广,因此其保护方式及修缮难度加大,急需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并明确其修缮方法及修缮程序。

3.1国内城市的历史建筑分类情况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并在保护利用的要求上进行差别化得管理。上海则根据重要程度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并在进行荷载复核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级别较低的建筑修缮时的荷载复核适当降低标准。分级的作用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对价值较高和历史意义重要的建筑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使其在保护操作的流程相对简化,对外观和内部结构、平面形式的保护改造存在更多的自主性。

3.2常州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模式

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类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评估分为三个类别,借鉴了非文物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量化的方式确定等级(表1)。

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上进行工程手段强度的区分。对应的修缮工程分为保养维护、修复改善、整治改造三类(表2)。

3.3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程序

在程序上,主要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明确常州地区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实施的具体的操作流程规范及要求。具体通过明确在设计、报批、施工、监督、管理等环节的要求,同时建议设计资质要求为满足民用建筑修缮设计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设计乙级资质;施工单位需满足民用建筑施工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施工乙级资质;加固类工程需要特种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且根据前述价值分类和功能类型对历史建筑保护程序中涉及的测绘、检测鉴定、图纸要求和专家指导提供建议。

4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通过多学科的参与,针对常州地区特点,汇集梳理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具体的保护修缮要求,作为管理的参考和设计、施工的依据。包括:

4.1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修缮要求

包括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街巷、河道及附属构筑物保护,园林景观及古树名木保护,传统庭院的主要形式及保护,增设照明、广告设施的要求和构筑物保护的环境要素要求。

4.2房屋屋面、墙体、楼地面、地基基础的修缮要求

包含常州地区屋面、墙体、楼地面的通常做法和对应的保护修缮程序及技术要求。

4.3房屋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

包括常州历史建筑的通常结构类型,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具体检测、保护设计和修缮标准。

4.4装饰装修的修缮要求

根据装饰装修材料的不同和传统工艺,针对典型的病害情况提出通常的修缮措施与方法。

4.5功能设施改造要求

针对历史建筑周边道路、地面铺装、管线敷设提出规划和改造原则,针对居住类型的历史建筑提出功能设施改造要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历史建筑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新能源及新材料的运用。

4.6抗震 、消防改造要求

建议历史建筑进行抗震、消防改造,建议使用针对历史建筑特殊的抗震和消防手段。

4.7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图则

为了避免设计、施工中由于缺乏对常州地区的了解,导致在修缮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根据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从平面组织,结构体系,造型与立面,屋面、墙垣、楼地面,装饰装修等五方面总结整理为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作为对历史建筑使用和日常维护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5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5.1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历史建筑的利用从本质上包含保存的意义,因此,谈及历史建筑的利用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的目标是让历史建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在其功能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开发权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发展是重要的手段,将重要历史建筑基地上没有使用的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基地上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因为通过这样的转移,可以使历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到影响,同时从经济上也解决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困境。

5.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之配套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建筑往往存在产权复杂和多业主使用的状况,为延续历史功能、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与使用状况,降低人口密度是适宜的做法。① 鼓励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购买、租用历史建筑;② 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修缮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③ 对外迁住户给予资金补偿或住房面积返还等优惠政策。结合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对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允许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必要功能设施的改造,以满足持续居住使用的基本要求。住户可以选择自愿外迁或结合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进行政府主导的外迁工作,补偿方式有产权调换、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等。

5.3历史建筑修缮资金筹措和产权转让

同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安排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赠;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以捐赠、购买和租用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补贴奖励。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工程,包括搬迁安置、方案设计、整治修缮等,根据历史建筑房屋所有权性质不同及保护整治的程度不同分别在保护资金中列支,从而引导、鼓励民间对历史建筑的自发性保护。

需要建立合理的历史建筑的产权转让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土地政策,历史建筑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往往成为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经腾空搬迁修缮的历史建筑,需转让或出租的,应当采用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让受让人可以依法办理产权或租赁登记;而单位所有或个人私有的历史建筑,产权人在转让、出租后,应当报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

5.4常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建议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利用的功能设置主要有:维持原有功能、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及城市小品等几种模式。

5.4.1维持原有功能

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5.4.2博物馆和展览馆

适用于整体保护的具有较高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体量等符合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可开发为历史博物馆和或展览馆等公益性用途。如老礼和堂等。

5.4.3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

适用于整体保护或局部保护的历史建筑,要求建筑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发展办公、休闲、餐饮、会展交流、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活动。如暂园遗址、洋行旧址、民宅(玉佩弄5号)、吕宅(正素巷3、5、7号)、民宅(鹤园弄22号)等。

5.4.4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

适用于具有休闲、旅游开发价值的局部保护或整体保护的聚集在一起的历史建筑,可结合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申遗形成常州传统特色地段,结合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共开发空间。主要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青果巷西段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包括华宅、段宅、姚宅、何宅、陈宅、曾宅、潘宅、吕宅、刘仙师庙等。

5.4.5城市小品、旅游景点

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可结合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为城市小品和旅游景点。如钱名山墓、山海镇石、古井、袈裟塔、太平兴国讲寺重修之碑、重修忠义祠记(乾隆26年)、重修常州府忠义祠碑记(道光18年)、进士坊残件、会元坊残件、塑像、烈帝码头遗址及古纤道等。

6结语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明确历史建筑的概念、确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明确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要求、合理长效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在这篇对2004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历史建筑就被定义为传承文化内涵的近现代建筑。傅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一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城乡规划,2004.4,P30。

参考文献:

[1]Raymond 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J].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2):95.

[2]Raymond Rocher,童乔慧. 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续)[J].李百浩,

译.华中建筑,2002(2):34.

[3]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