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2
文章认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意识,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环境,多角度、多形式促进素质教育。为此,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应着手从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安排及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设计安排,积极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被教育部重点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学校、家长们也都纷纷与时俱进,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学校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牵涉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者必须极尽所能从各个发面抓紧落实。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发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课时减少的实际情况,英语教育者必须另寻渠道,开辟更加广阔的教室外的课堂,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1]就高职教育领域而言,“素质”一词的定义应取第三层含义,即高职学生为了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而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试教育的弊端催化了素质教育的出现。两者在教育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存在对立。素质教育是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服务。通常来说,素质教育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同步培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可以通过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而获得提升,教材是主要的培训工具。然而社会素质的培养必须是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逐步获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有形的课堂教学中逐渐迈入无形的课堂中来,我们在此且称之为第二课堂。
(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而提出来的。第一课堂是指围绕传统的实体教室课堂,旨在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所谓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2]第一课堂具有局限性、单一性。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英语第二课堂是指英语第一课堂教学外的一切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教学活动。
(三)素质教育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而服务的。目前,贵州省内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课时少,班级人数多,人文学科课程的开设数量很少,几乎只剩英语课程。故此,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开设势在必行。只有加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才能保证学生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同时可以接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为今后就业、择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就如同工厂里的商品,在成品后如果再加以一定的冠名、包装、宣传,那么上市后才会更受顾客青睐。一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必须同时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做到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二、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施晓春(2014)文章中,研究者对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第一,素质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素质教育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素质教育的职业性需进一步突出;第四,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需与时俱进。[3]
(二)英语第二课堂能够积极推动素质教育1.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意识,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环境英语第二课堂的开设给学校、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第一课堂按时按量完成的基础上接受第二课堂的充实,需要教育的各个主体的积极组织、安排。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第二课堂的一切活动安排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展开,重视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意识。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创建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色,然而在这些特色中,重点还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限制或取消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例如,英语课程课时遭到严重缩减,语文课在部分学校被取消等。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被重点提出来。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英语角、影视欣赏、文学欣赏、戏剧、舞会等等,让学生置身于外语氛围中,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巩固第一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于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环境将会起到重要作用。2.多角度、多形式促进素质教育目前,高职院校针对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了许多成熟的方法,例如,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项目驱动等。然而,针对学生社会素质的培养方式却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间接的教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必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转化为某种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输出,第一课堂的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限制了语言的输出。作为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英语,我们必须积极创建语言学习环境。英语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及多样性,是学生锻炼语言输出的重要平台。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与通讯设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这样的课堂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偏难,缺乏趣味性,厚厚的一本教材往往只上得几个单元就结束了,剩下的就要求学生自学。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教材,不必拘于一本固定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讲义、资料、视频、音频等形式给学生呈现授课内容。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某一素质的内容,例如,可以选取有关第一印象的文章和学生分享讨论,为学生今后就业面试做好准备。
(二)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中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法老套,在有限的课堂中难以实现灵活教学。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续。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教学活动安排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活泼阶段,激情是他们身上最重要的资本。如果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还是素质的培养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第二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为他们量身安排一些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影视欣赏及讨论、化妆舞会等等。
(四)教学评估机制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评估,同样可以采用灵活机制。评估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先进的网络与通讯手段,我们可以追踪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意见及建议,帮助学生学会自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第二课堂中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综上所述,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英语第二课堂的宗旨所在。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导和影响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一定能够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呼枫.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