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一、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被提出之时,它也以一个独立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有一些教师以为它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又有一些教师自己又不是搞心理学的,把握起来力不从心,因此便出现了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忽略心理素质教育的现象。一个人除了智力的因素外,还有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你的人生,那十分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心里素质,也叫情商.因此,在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和人性化,语文教学一直是最直接最生动的特殊的教育阵地.除了它固有的传授文字文学知识外它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显示出自己独到的优势和魅力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一如既往地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呢?
(一)营造好的课堂 氛围,逐步为学生构建最佳的心理状态
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易于接受知识.反之,虽然课堂鸦雀无声,但学生只有紧张的份儿,何言积极思考呢?教师所营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并非一个微笑一句话就能完成,它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如服饰和教态、提问和暗示、留有余地和故意设疑等。
(二)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时文苑中的精品,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也照射出假丑恶其中有一些作品便 是活生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好材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这才些作品,探寻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照自我进行检省,修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1.挫折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娇生惯养,遇到点挫折便失去了信心。在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我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语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地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于是,我又趁机询问:"你遭受过挫折么?你是如何做的?”学生们或惭愧地说出自己曾有过的怯懦,或自豪地谈起自己的奋起,都纷纷表示要象史铁生那样,绝不向命运低头
2.对待错误的教育
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让学生 口头作文《我更喜欢廉颇(蔺相如)》 学生们大多喜欢廉颇。我问:“居功自傲的廉颇如何讨得你们的喜欢呢?”学生们说:“因为他知错能改。”我又问:“知错能改为什么是令人佩服的?”学生们回答:“一个人能够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而能够改正错误需要决心和毅力。”于是我总结道:“廉颇之所以博得你们的喜欢是因为他更接近于人的本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去轻视那些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因为他战胜了自己。
3.其它方面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零散的小素材也可做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切点,教师只要一两句的点拨,学生便豁然开朗。《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使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去开什么生日party,是不是也是虚荣心在作祟呢?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歌声中,你是否看到了刚愎自用的因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非盲从,善于独立思考不等同于一意孤行。王安石对石钟山得名的实地考察不正是他敢于向权威之一不轻信盲从的结果么?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材料,只要教师悉心揣摩,何愁不能对学生点化呢?
(四)通过课余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多组织一些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心理素质,获得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比如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信心,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遇到好的美文,可以搞朗读比赛,可配乐,可分角色,提前帮助那些朗读困难的学生做些准备,在读完之后多鼓励些,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也便高涨起来。
四、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展望
心理素质教育做为一个较新的课题,还有许多可研究探索的问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这便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尽早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不再是一句问号。另外,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也能够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能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21世纪需要优秀的人才创在世界,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有责任担负起知识的启蒙和心理的培养着双重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力类专业 高职生 职
业心理素质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97-02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可以分解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三个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包括职业心理素质在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力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电力系统生产与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要注重培养电力类高职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素质,同时还要关注其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现状
目前电力类专业高职生因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导致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多在毕业班出现,88.2%的高职生曾在求职、就业中因害怕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出现过不安、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退学或者其他极端行为。在社会上,叠加了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等社会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作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其作用越来越得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但是,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实训课以及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都有涉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甚至专设章节,但不同课程间缺乏合作,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不明显。二是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或过于注重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或偏向心理活动手册,鲜见和职业岗位活动相联系的心理素质拓展教材。三是职业心理素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生缺乏兴趣,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而有关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也不多,主要涉及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等方面,针对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更少,没有对当前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对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构成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实问题。
二、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电力类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理念,将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教学与电力行业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教学中结合行业的不同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拓展情境,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成电力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拓展目标。“情境学习理论的产生源自对手工业学徒的实地调研,它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都应在真实的活动中建构”,认为只有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和项目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在学习中进行摸索,才能使学习者真正形成多种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态度和能力。对于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针对特定专业和职业岗位群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项目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工作化,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在适应性、责任感、宽容度、参与意识、自信心、主动性、灵活性以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提高。
三、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电力行业是一个具有独特工作情境的行业。电力类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未来的企业员工,还要关注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下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为了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和职业岗位心理素质的需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在校内建设了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全院新生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对高职新生2420人、2138人、3210人开展了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基于前期对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现状及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调研。比如,对电力类专业各年级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到电力系统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加强交流和学习等方式,了解其具体工作情境和心理素质要求,进而探索课程教学中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有效路径和项目载体,构建适合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电力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项目化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模式,并通过对五届高职生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构建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模式,总结了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改革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理论。
以电力类“高压输配电专业”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为例。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从事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电气设备及附属设施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内容大部分属于高空作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登高的职业素质。针对这一专业岗位特点,为使学生克服高空恐惧,更加适应高空作业,增强个人自我效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项目的设计具有明显的电力行业具体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和电力专业课程教学等多学科的资源,本项目教学时间为4个课时,包括空中抓杠、同心桥等两个高空素质拓展项目。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模拟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分组,并进行安全设施检查和强调安全问题和纪律。第二,学生配合培训师示范讲解,学习设备及保护操作。第三,开始高空训练。高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结束后,由培训师、心理老师、电力专业教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点评,使职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得到深化。比如,参训同学感受“以前看别人在很高的电杆上作业,感觉不可思议,今天我战胜了自己,站到了8米的圆台并成功抓杠”,“在‘同心桥’项目任务中,感谢我的队友为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能成功完成其实是大家合作和支持的功劳”,负责后勤保障的同学则表示“虽然没有站在高台上,但我深切体会了岗位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心理老师、电力专业教师还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的角度,分别就观察到的职业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的全程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作了总结和点评,如分析了学生从试探到坚定,从犹豫到勇敢的心理发展过程,分析各专业岗位规程及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通过实际岗位模拟项目在短时间内达到提高胆量、战胜自我的目的。此外,不同专业的高职生还可以通过校内心理素质拓展基地所建有的信任背摔、雷阵、电网、求生墙、步步为营、梵天之塔、团队车轮、越障等20多个项目,选择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项目来提升职业心理素质。通过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拓展项目的实施,高职生的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及职业心理素质等都显著提高。
四、成效评估和展望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以行业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化任务为载体,紧扣高职生职业心理成长需求,结合未来从事的职业关键职种岗位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很强的职业生涯发展针对性。教学项目设置结合电力行业职业和电力类专业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探索了电力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今后,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还可朝着项目设计专业化、项目培训系列化、项目培训专题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项目教学改革在达成增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目标的同时,还培训和锻炼了高职院校自己的师资队伍,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创新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石晓春.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模块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14)
[2]高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3]杨延.国外职教的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0(10)
[4]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5]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A类项目(2012JGA382)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3
现代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师的品德素养,是在思想品德、政治素养、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并通过自觉的锻炼和培养所能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就是说,教师的心里素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而这种社会环境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心理素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心理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具体的说,就是一个人的品性、德性、脾气、气质、气度、心性、禀赋、观念、待人等各方面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是涉世不深的男女青少年,教师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心理素质,较强职业得道德修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
一、教师应该具有慈母般的胸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的基石。一个不关心孩子、不爱孩子的老师,是不会教好学生的。有些老师,严格有余、关爱不足,惯作严父、不做慈母,心理素质不好,火爆性子。这也要发脾气,那也要发脾气,使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弄得师生关系十分紧张。造成学生不能尊其师,以致不能信其道,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应该具有慈母般的胸怀。
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候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勿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愉快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到学生身上。有些教师,收到一点挫折、遭受一点打击,总是怨天尤人,恨这恨那,将自己的不愉快往学生身上发,这样,既伤害了学生又损害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
三、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教师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切不可因个人好恶、私人恩怨,厚此薄彼,产生偏心。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要是优秀生就关心照顾,后进生就不管不问,排挤在外。要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多少年来,人们都在高喊“向科研要质量”,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不以为然,除了思想素质等因素以外,主要的是教师个人对教育的丰富内涵理解肤浅,在一定程度上视“教师”为“教书匠”。把充满艺术与活力的教育实践降格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把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事业仅仅当成个人的“谋生手段”,因此,无法意识到教育领域内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既可对学生潜能开发,又可对教师补充能量。只有富有个性、一专多能,善于创造的教师,才会在拥有足够知识量的基础上,把握住教育的契机,给学生以知识的滋润、知识的启迪、能力的培养、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游艺于知识的海洋中,苦而不累,劳而不疲,主动自觉地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因此,凡欲当一名合格教师者,既要严格自律——不因为我而误人子弟,又要激情自励——因为有我而让学生成才。教师应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激情、以行导行。只要教师个人崇尚道德,推崇学问,追求成功,其驰聘的天地将更为广阔,前景将是无限光明的。
四、学会倾诉,让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或烦恼的事情。有事还会危害心理健康。遇到这种情况,若能找朋友谈一谈,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倾吐出来,压抑的心情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失衡的心理也会逐步恢复正常。在倾诉过程中,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学识的提高
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深化,教育手段的日趋现代化,都不断地在告诫每一位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不重视教育艺术与方法的教育是其活力枯萎的源泉。多少年来,人们都在高喊“向科研要质量”,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不以为然,除了思想素质等因素以外,主要的是教师个人对教育的丰富内涵理解肤浅,在一定程度上视“教师”为“教书匠”。把充满艺术与活力的教育实践降格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把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事业仅仅当成个人的“谋生手段”,因此,无法意识到教育领域内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既可对学生潜能开发,又可对教师补充能量。作为教师只要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深化自己的教育思考,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完善自己的教育艺术,使个人的教育遵循“实践——总结——创新——再实践——再总结创新”的规律,不断攀登新的高度。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若都具有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必然会使整个教坛姹紫嫣红,气象万千,会使教师在实践中摘取更丰硕的果实。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科学文化知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世界范围内新科技、新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教育正在形成“终身教育观”,以改变传统的“一次教育,享用终身”的教育观。现代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不能只着眼于已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自我满足心态,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有面临被可能淘汰和“下岗”的忧患意识和心理准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社会必将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人才结构以及多次就业、多重就业的态势,以改变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教育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必然淘汰落伍者。这种挑战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拓宽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的储备,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方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使个人的教育遵循“实践——总结——创新——再实践——再总结创新”的规律,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六、结束语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4
1善于学习新知识
医院门诊导医护士每天需要接触大量形形的患者,为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需要不断的补充自身知识水平。导医护士除了定期接受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外,应了解医院设备、技术的更新动态,熟悉医院的建筑结构、医疗水平、诊治范围等。此外,导医护士还应具备良好的保健知识,为病人导诊过程中还要向病人传授保健知识,做好健康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导医护士心理素质
医院门诊分诊导医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其护理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导医护士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医护士是医院门诊的“窗口”,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病人,需要及时准确的对病人病情进行判断与导诊,因此必须重视导医护士的心理素质对工作的影响。导医护士心理素质包括注意力、应变力、认识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导医护士不可将私人情绪带到工作过程中,避免因个人情绪影响护患关系。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或突发性事件时,应保持冷静、沉着、准确、迅速的处理,不可慌乱的执行导医,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医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不慌不忙,沉着应对。面对较为难处理的患者及家属,换位思考,文明用语,努力拉近医患关系,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有效的就诊服务[4]。此外,导医护士可加强自我心理控制能力,通过学习心理学、行为医学等知识,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控制心理波动,提高面对危急重症患者或突发事件时处理能力,锻炼自己注意力、应变力、思维应变能力等。
3小结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声乐;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
歌唱艺术是人类在长期歌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产品,歌唱者在演唱技巧以及声乐表演中,始终贯穿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提高表演艺术水平、丰富而完整地表现艺术作品的重要保证。
一、良好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正确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
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与协调。歌唱是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紧密的关系。生理是心理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心理可以影响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与协调,也直接影响到演唱的表现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再次,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焦虑、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歌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歌唱者的发声与气息,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展示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不良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
声乐专业学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各种考试、表演、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环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的功利心太重
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怕出差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有的学生面对一些较大的正式比赛或演出机会,功利心过重,希望通过难得的机会一展才华,一举成名。由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一唱定终身”的观念造成自己过度紧张,考虑过多,心态不纯粹导致演唱频繁失误,表演不能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的形成。
2.演唱时缺乏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在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胆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无经验等等,从而使他们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之中,要自觉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养,有了自信心才能临阵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绎艺术作品。
3. 演唱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到了舞台上由于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舞台上的紧张、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从而使演唱器官干涩、紧张,气息不能沉下来,也就必然导致声音的艰涩难听,达不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
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演唱时无所适从,引发表演前的紧张和担忧。一是缺乏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不同环境的实践锻炼,当真正登台演唱时,他们不能及时适应演唱环境的改变,从而给心理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影响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由于曾经表演受挫,记忆中的不快经历使自己心理蒙上阴影,进而引发紧怯场、恐惧、焦虑,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如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极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辙,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三、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的途径
1.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歌唱心态
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歌唱态度
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3.夯实理论知识,增强歌唱信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对于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的形成、演唱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涵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和演唱自信心的增强,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克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期间,要努力夯实自己专业理论知识。一是在平时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理论学习,不达到标准不放松,不原谅自己。二是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要多看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等。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因此,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有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更准确地表达歌曲,更动情地演绎歌曲,从而增强演唱的信心,使演唱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4.积极参加实践,积累歌唱经验
演唱经验对学生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演唱技能技巧也是在演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升的。所以,在校学生应该注重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在平时无论是小课、大课或是大的演出活动,都要以积极主动姿态和饱满的激情去对待,适应不同的歌唱环境与歌唱氛围,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改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驾驭自己心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对自己的表演成功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
总之,声乐专业的学生要正视自己歌唱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树立自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加强歌唱心理的自我培养。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02-
105.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141-141.
[3]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状态分析[J].艺术教育.2006(9),60-
60.
心理素质个人总结范文6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个别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与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