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意义和景观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现代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二、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意义
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对自然而言,它以不触动生态平衡为目的,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提出,发展以及推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在运作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对经济而言,起到推动作用"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在全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而可持续发展又是人类在理解人地关系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决策体系、政策法规等诸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文意义、经济意义、自然意义。
三、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1.广义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包含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广义的景观设计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具有内容有:场地规划、控制性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场地规划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人们对土地进行长时间、刻意的人工改造与利用,特别是对建筑、交通、景观、地形、水体、植被等诸多因素的组织和精确规划;控制规划主要是处理土地保护、使用与发展的关系,包括景观地质、开放空间系统、公共游憩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等诸多单元之间关系的控制;环境规划指某一区域内自然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目的在于维持自然系统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2.狭义的景观设计
具体空间设计环节就构成了景观设计的狭义概念。景观设计以生态思维为核心,是客观现实的需要。狭义景观设计中的主要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品等;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其目的不但要满足人类生活功能上、生理健康上的要求,还要不断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追求。
景观生态设计是将生态理念应用与景观设计之中的一种设计形式。城市的建设需以自然的和谐、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为基础,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生态原则,追求宜居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环境,此时,景观生态设计在居住区生态建设中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现代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大量应用存在弊端
完全依靠高技术势必使得人的主体性受到限制与异化,而且带有极高的经济负担,所以高技术应该转向“适当的技术”。转向中间技术、适宜技术和软技术。
2.伪生态设计
如果在现代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方面时只顾及了作为应用对象的地球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因此它只是对传统工业思想的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那么只能是伪生态的治与生态哲学的思想;如果仅从保护环境.出发或仅从应当做什么而忽略其可行性,就极易陷入理性超越论,那么必然导致伪生态;
3.片面的强调生态技术
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强调的是与自然!文化!美学的多维融合,因而不是一个生态技术所能涵盖的"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只注重生态环境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等多种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初衷,没有整体性质。
4.片面重视艺术性和美学特征
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城市环境休戚相关,单纯追求艺术性与美学特征不符合实用目的,所以它不应该片面重视艺术和美学体现。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运用;学会从生态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艺术学、建筑学/环境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五、未来世界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得到进一步深入贯彻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是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了;二是人越来越独立了;三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稀少;四是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疏远。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更渴望向自然的回归,怀念过去带有人情味的邻里生活。请注意,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以人为本”之“人”的范围是广泛的,他包括了不同时代的人、不同阶级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等。由此可知我们的设计只有在尊重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以及不同阶层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住宅区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谛。
2.对分享性的重视
我们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让生活在居住区中的每一个住户都可以欣赏到舒适漂亮的景观。首先,在规划时要尽量利用原始自然风貌造景,尽量减少人工修饰,让居民们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共同分享住宅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强调区域性、领域性,这样可以丰富我们小区的层次,为居民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场地,创造休闲、安逸、环境幽美的居住区环境。
3.注重历史文脉及其延续性
现今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住宅区,住宅区也成为历史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设计师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住宅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应是对地域环境及地方建筑风格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再现、提炼和发扬,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既有品位又有特色。
4.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居民们的审美品位不断升高,住宅区景观设计开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在设计中对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环保性以及舒适性都更加关注,力求其设施实用的同时又要美观,尽可能创造天然、舒服、亲切、宜人的住宅区环境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在设计中创造亲地空间、亲水空间、儿童游乐空间、健身娱乐空间等。
5.坚持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
我们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层面上,还要看是否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微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方面的改造,同时加强了对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于建筑环境景观设计来说,共存性和可再生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在设计中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更好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有利于居民们生活环境改善的因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绿色环保的住宅区环境景观。
结束语
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现在应用的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伪生态,一味的使用高科技去营造生态环境或者仅从保护环境出发或仅从应当做什么出发而忽略其可行性,这样的设计都不是生态环境设计,我们需要改正这些措施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俊玲,崔淑钦. 我国生态住宅发展途径探索[J].住宅科技,2002,(8)
[2]宋哗皓,孔鹏.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原则[J].住宅科技,2001,(6)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生态环境;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struction, caused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amage more serious, people on the building also ha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 discus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but also we need to examine the subject.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所谓生态理念,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坏境的生态保护好和生态发展理念,也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生态理念表现于建筑,主要是用在建筑设计中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寻求“自然—人---建筑”的和谐统一。即以“以人为本”和“自然界”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让人们感觉舒适、轻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 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设计
首先,室内的自然通风设计。在现代住宅建筑中,通过对自然通风的设计,能够达到有效和经济的环境效果,通风的设计主要是对室内的空气和周边环境气候的调节,建筑物的空间布置、三维和平面的设计对自然通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住户的投资不增加的前提下,对这些因素作出充分的考虑能有效的解决空气质量和舒适的问题,从而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筑设施的不合理,会导致住区的局部的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人们在室内也会造成生理上的各种不适,现代的建筑实施常常会考虑通风的设计,避免室内出现潮湿、不透气的问题。
其次,对日照自然光、太阳能的设计。现代的建筑照明设施为人类居住和工作环境提供了明亮舒适,同时人们也追求对自然光的享受。室内环境再舒适,人们仍然会向室外空间那种自然的阳光的妩媚,太阳光的照射远比人类的照明设施更具有诱惑力。那么,应该把充分引入自然光作为建筑设计的方向,让人们在时代先进建筑设施的光照条件下依然能享受自然光带来的清新和自然的感觉。这种人与环境中自然光的结合,在节约能源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也让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界相互融合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激情和阳光。而且由于自然光对应的是太阳能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利用,具有洁净、安全、长期性的特征,在建筑设计中也得到很好的利用。
第三,建筑融入自然界的自然景观,让建筑身处自然界中。使建筑成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让人们虽身处室内,却依然能够最大限度的去欣赏室外的风景。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对室外的要求远比室内的要求高,人们会优先考虑建筑的室外环境如何体现出一个城市、区域的时尚、前卫,而往往忽略了自然环境的那种原生态的美景,很少会注意到与自然界相融合,但也有建筑会考虑到与大自然界的融合。例如,福建GAP公司的办公大楼就把自然的因素融入屋顶的处理中,把屋顶设计成波浪形的样子,呈现高低起伏的状态,配合着周围丘陵地势的起伏延绵相互吻合。而且在屋顶上种了各种野草,对大楼起了一个隔热、保温和隔音的作用,并且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环境组合一个自然的整体。如果站在屋顶的休息室向室外望去,没有了建筑式的屋顶,反而让周围起伏的山坡和鲜绿的野草和翠绿的树林展现在眼前。在此时,自然界已经把建筑融入其中,让身处建筑中的人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而且在建筑中,可以真切的体会到大自然那种原生态的自然感受,充分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将生态观念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着各自的自然结构和与之对应的物质循环规律途径,并且由于其具有稳定的循环规律和能量流动的方式,所以在建筑中融入生态的理念,既可以美化建筑,又可节约能源。例如借助大自然的阳光对应产生的热能,在室内对照明设施实行系统化的节能灯设置,即降低了建筑工程的设计、生产的成本,又产生了生态效益。
第四,对建筑进行节能的设计。生态建筑的设计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离不开节能。节能的常规做法就是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利用太阳能资源。把节能设计融入现代的建筑的设计,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节能资源,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归还给人类,而且在一定程度大大节约了水力资源,而在现代的建筑发展中,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太多,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拮据。据水资源专家的预测,如果我们不进行水资源的节能,到2025时,将会爆发空前的水危机。所以,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的情况,是现代建筑开发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现代建筑中,充分对雨水和中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水资源能够循环和再生,而且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能源,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则是为当代和后世子孙造福。
二 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规划
首先,以“人“为本,建筑融入自然界的思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它不断的给人类提供能源,而现代化建设却在不断的对大自然进行损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可以容纳自然环境的,把自然环境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就是在不断的征服、改造自然,对建筑的发展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实用的目的。但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建设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生态的法则,尊重自然界、尊重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免遭破坏。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现代化的科技应该融入自然环境的要素,促进现代建筑的文明发展。所以,现代化建筑生态环境的规划,离不开对人与环境共同发展。
其次,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对建筑进行生态规划。在我国的发展政策中,一直都提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时,必须把建筑融入自然界,使生态系统能够永久的发挥它的有效作用。而不是在改造中,让自然的资源被消耗殆尽。现代化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而且现代化建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在具体的设计上,注重建筑和自然界在绿化布局和风格上能够相互辉应。在放我建造的过程中,融入自然生态的元素,注重节能省源,让居住者在顺利的享受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
第三,使建筑结构,能够体现空间的多层次、系统化。建筑的空间构造是指从内部空间至外部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交流,并与社会生态的相会结合,把空间在结构中是实现系统化,具有层次感。以中国现代建筑水立方为例,“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它的膜结构已成为世界之最,它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这种形态在建筑结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创意真是奇特。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循环水系统的合理开发,并通过对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它体现了诸多科技和环保特点,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享受大自然浪漫空间,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时代和生态的气息。
第四,建筑设计中,不应只死板的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而应该在建筑上表现实质性的生态建筑概念。注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自然的因素引入现代建设中,使现代建筑不仅是一个具有城市、时代气息的建筑,也是一个能源再造区,这都是现代建筑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三 结语
现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人们的追求,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对现代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融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现代建筑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看文献: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1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改善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措施
2.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 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1.2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2.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高现代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规划设计;环境要求;宏观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in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worked experience,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Macro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交往。近几年来,我们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很重视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为此,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1 住宅小区规划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在住宅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宅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小区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宅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住宅小区规划中各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住宅小区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随着私人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原来有的住宅小区按总住户数的20%、30%设置停车位,已显不足。有的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已按总住户数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100%设置停车位。多少合适?应根据不同类型住宅小区不同居住人群,按适当超前原则确定。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而且应节约用地。住宅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半地下停车场与绿化组合――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花卉、草坪,以至花架、花坛,一举两得。②全地下车库――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融为一体。③架空平台下停车库――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干扰。④在绿化带塔棚架停车――这应尽量少用。但如果能做到停车地面仍有绿(用砖块铺地,地砖边缝种草),棚顶有绿树遮荫,不靠近楼旁,噪音很少,则未尝不可。
4 住宅小区空间的布局
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经验,布局结构既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结束语
总之,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时必须对开发商负责、对住户负责, 追求更加阳光、更加完善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住宅社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红试论居住小区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09年08月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低碳理念 城市环境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应用低碳理念的内涵
“低碳”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背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设计是一种目标性的指导方式,旨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规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①
从城市建设、生存、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基本形态、城市建筑格局中碳排放的成因及途径,以及碳排放过程中能源的传递过程,并且可以根据碳排放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中适宜的规划方式,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环境政策制定以及规划实施,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生活环境。②
随着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愈来愈引发公众的关注,国家也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推行低碳理念,对我们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就曾提出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等。
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都明确提出低碳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重要努力方向。
在具体实践当中,国家也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建设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城市节能建设,包括《居住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成为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
国家关于低碳的相关法规、政策对城市环境具有导向性意义和作用,它所秉承的基本原则与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例如以厦门市的低碳化城市建设目标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规划低碳理念运用的原则。
厦门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以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缘空间形态为依据,针对城市的经济生活、交通方式及建筑规划等领域深入挖掘低碳理念内涵,提出了相对科学的城市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厦门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单位GDP能耗进行控制,逐年逐步降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应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细致规划,加大原有城市空间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依托原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性的城市居住网络。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加强了斑块及廊道的景观生态作用及各个绿地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尽量辅以乡土植物配置景观,从而维护地域环境生态多样性。
其次,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能源、材料、劳动力等相关资源,以优秀的规划设计使规划项目具有最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利益,从而取得项目本身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厦门市在整体城市功能布局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低碳产业链、发展可循环经济并大力提倡推广清洁能源。在依托厦门城市优势资源有选择性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以生态化产业园区块模式为基础,将大型工业产业与生态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加快构建可循环产业并提高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率。
最后,坚持系统整体性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厦门市打破了传统规划模式,对城市建筑、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布局,减少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必要交通距离,创建出尺度适宜的社区,使得城市规划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形成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城市环境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③
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旨在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使城市生活以低碳经济方式运行。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提倡新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其使用周期内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从设计规划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使用及维护保养阶段,都要围绕低碳理念对目标环境进行细致的碳排放分析,从而改变传统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创造以系统性、整体性、延续性为原则的新理论模式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往往没有将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使城市环境规划的各个环节成为相对独立的规划单元,每个单元只负责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大局观,没有明确的系统组织指导原则。此种模式虽然可以在规划单元内部较为完善、高效地解决内部问题,并且在规划单元内也会考虑低碳设计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规划模式,但当把低碳理念作为系统指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各规划单元之间就无法协调统一,在某些具体实施环节必然无法保证达到城市环境规划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造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没有良好的应用效果。④
在当前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是指导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设计都要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框架中去规划和研究。笔者以北川县城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着重阐述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汶川大地震后,因北川县城在原址复建难度大、成本高,北川县城就成为了震区中唯一进行异地重建的城市。国家高度重视北川县城的异地重建工作,并强调要以生态内涵为主,以低碳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低碳建筑的推广及应用。
以此为方针,低碳理念在北川县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城市的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到城市的交通系统、工业区块规划,再到城市建筑细节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等,都充分考虑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保障实现新北川县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北川县城的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的实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源头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中碳排放源头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其中固定碳排放源以城市建筑及附属人工构筑物为主,移动碳排放源则是以城市交通运输工具为主。通过降低固定、移动两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源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在降低固定碳源排放方式上,北川新县城的空间规划利用地理优势,对新址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利用。由于新县城位置四周环山,空气流动性较差,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新对区域内部生态廊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微气候学的科学应用引入城市新鲜空气,缓解新城区的热岛现象。
北川新县城规划对城区基础设施、建筑规模及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以燃气及电网作为低碳运行基础,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对于材料的循环回收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建筑细节也有了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在低碳化建筑满足基本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低碳化建筑运行成本考量。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条件和拓宽低能耗建筑设计渠道两个方面,降低北川县城的建筑及其附属物的碳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在降低移动碳源排放方式上,通过参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意愿,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及布局城市空间功能分区,有效缩短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必要移动距离,协调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以增强城市交通便利性来降低城市移动碳源排放水平的目的。北川新县城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倡导绿色交通。首先,重新构建功能明确、尺度适宜的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系统中路网规划以加大道路密度、降低道路宽度等方式,满足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达性。
其次,北川新县城倡导慢行优先的交通方式,通过绿化带对城市交通快慢进行分离设置,快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城市生活生产,慢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出行。通过减少快慢交通方式的互相干扰,形成区域内部相对化的人车分流,从而创造安全、舒适的区域交通系统。
最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化,以城市主要区域的功能节点为基础,建立城市交通枢纽,连接周边支线枢纽,从而形成网状结构,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并且增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区域,提供停车场、维修厂等必要交通附属设施。北川新县城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低碳化的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进行了相应的低碳化改造和优化。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过程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供给的同时,也会消耗能源并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规划初期就确立了工业产业的准入制度,并明确城市产业规划模式,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发展速度,以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从政策源头到产业规划再到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低碳化。
在城市基础产业规划中,北川新县城以城市低碳化为目标、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为原则,科学量化考核工业产业,对以土地利用高效、低耗能、低污染及科技型企业优先准入,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产业。并且,在北川新县城规划中,通过科学手段,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布局,依照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本规律,降低城市环境自身对能源的需求的同时,高效、合理地配给社会资源,逐步实现城市内部资源供给平衡,从而减少城市自身在基本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促使城市通过自然环境进行高效碳吸收的策略。相对于人为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空间,使其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也是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原理,有目的地塑造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既蕴含高雅的艺术气质,又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城市绿色景观。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文脉传承等因素,通过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保持当地水土及人文特征,对当地的自然水系、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注重当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发展,协调当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北川新县城的景观规划在力求不突破人均用地标准的条件下,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并建立更多的城市亲水空间。北川新县城的城市内部环境及景观规划,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地作为建筑与道路的辅助作用,而是把城市绿地系统、城市蓝道与大地景观结合作为城市主要生态网络节点。在保护当地已有生态斑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密度等手段加强了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联系。
北川新县城以城市内部交通路网及水系为主线,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及环城山体绿化为主体,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真正让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以风廊形式传递空气、平衡气温的作用;以绿地作为城市热岛切割的作用以及防风防沙和降低噪音的作用,从而达到城市环境自身高碳吸收的目标。
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规划在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上下足功夫,做到各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实现新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发展,为城市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止于当下宜人的城市环境的建立,而更多的是在城市环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的道路上予以指引。⑤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低碳理念的引入必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环境规划方式方法。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把规划目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道路上来。低碳理念为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多层面、多方位为其提供规划指导性目标。低碳理念的引入也必将改变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目前的评价体系,为国家环境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野,是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0053】
【注释】
①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第33~35页。
②④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6期,第1~6页。
③林树枝:“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建筑节能》,2010年第 38期,第1~4页。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文6
――安藤忠雄
从安藤忠雄的这句带有城市风景格言中,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美好与和谐。追求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是人类的理想之城。伟大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人类利用庞大的知识宝库,试图创造一个天堂,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此时变得尤为重要。城市风景就是人类进行可持续性规划与生态之城的作品。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生态环境、景观绿化
如何建造一个生态之城?如何延续生态系统的和谐?如何进行有序的可持续性规划?这是每个城市规划设计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共同去认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进而产生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活动与生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人们的建设行为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城乡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生态结构。一个健康的城乡规划应该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市的生态变化反映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把握可持续性规划重点,协调好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充分考虑生态和人文景观特征,尊重地域的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利用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地方民风民俗,以强化人文精神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关系。
我们先来了解“可持续性”和“生态”之词的历史轨迹。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其次,生态一词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人们常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发展。
按照“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园城共融”的现代田园型都市发展定位,遵循“规划先行、建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和“一城三带五组团”发展目标。加快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营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城乡建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江滨新区农民失地安置小区项目的设计。对于这次的参与我更深刻体会到“生态城”的非凡意义。这也是江滨新区的首秀。
一、通过可持续性规划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绿地空间是居民主要的室外活动空间,拾城市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使用率最高的组成部分。农民失地安置小区项目正处在江滨公园和梅峰公园的中间地带。有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以及公共设施专用绿地。这也正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辅而成的天作之合。通透、自然、开放共享一体。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和绿化质量一直是小区所关注的农民失地安置小区项目的设计正是采用开花结果的植物,吸引鸟类来此栖息。使居住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也是一幅活生生的风景画吗?在这个项目中有开放中心绿地,又称“小游园”。与两座公园相互对应。也集中反映了整个项目的生态小环境,有绿林花香,更有鸟语相伴。宅旁绿地直接靠近住宅的公共绿地,结合居住建筑群布置,在满足周围住宅道路系统交通顺畅的同时,形成了植物、光、水廊道。生态小环境的形成已经不是花边配角,而是整个小区主题思想的一部分。也说明了通过合理规划把无序空间变成一座生态小城。
生态环境规划是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定明确的环境目标,以及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它既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相对独立部分,又与各部分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规划管理是设计人员对未来进行预测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制定、实施可持续性规划的全过程。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产生了不少规划设想和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在《绿色城市》一书,探讨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化途径。可持续性规划师对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划,其目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所谓城市可持续性规划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大环境下寻求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程度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在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能有效的遏制环境破坏的问题,化干戈为玉帛把存在社会发展的经济地带变为生态栖息地,使其进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二、注重局部生态空间形成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局部生态环境应以植物作为主要景观,能给人清新感受。这也符合当今人性发展的需要。细分生态环境的形成,景观设计是重头戏。需要考虑到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规划布局,由于人的活动造成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的舒适性。
在局部生态环境设计中,植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小区的整体规划主要是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来组织空间。植物除了是生态的构成要素外,它还能使环境充满生机,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整个小区规划设计中,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可持续性。农民失地安置小区项目是运用局部设计元素来贯穿整个新城区的线性设计。从而充分表达了农民失地安置小区项目在新城中的重要角色。在一定的规划设计构思下,配置得宜并完善的构出整体规划蓝图。
我们所有设计尊崇的理念是点、线、面的完美结合。点是设计当中的最小成分,也是基础部分。在可持续性规划中,局部绿地组团是设计当中的“点”。线的作用是从点连成线,也是点的延伸,它处在局部生态设计中的中间部分。也是在绿林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围合空间。经过若干条“线”的结合,形成整体规划设计的“面” ,从宏观上来说,这也是可持续性规划的最后完善。在之间线与线的交集中,出现了整体融合的效果。只有在多方面的配合下,一个完美的设计才能出现。
自然式的设计有着浑厚的效果。它也是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可持续性规划。可持续性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我们从人类自我需求的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传统的规划设计经验和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