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观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的观点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1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管理

一、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立即掌握集团人力总数据。大部份集团企业的人力统计作业大都采用以人工报表方式进行处理,由子公司定期提供相关数据给集团总部。对于集团总部而言,非但无法立即掌握各子公司真实的人力数据,在判读数据时,亦容易产生误差。再者各项数据都是由子公司所提供,对于信息来源的正确性,无法进行判断,更无法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缺乏对ERP人员的系统培训。有些员工对ERP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培训,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最终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同时,ERP人员培养需要花费很大的投入,由于管理者对ERP功能认识不足,致使企业不愿花大力气对ERP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3)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缺乏以人为本和情感的激励。首先,ERP人员工作角色已改变,承担的工作任务已与以往不同,而其薪资待遇未能与岗位挂钩;其次是薪酬结构设置不能与市场衔接,缺乏市场竞争力;再次,表现在企业领导的支持方面。上级主管领导往往认为放权就会减少自己的权威,因此无法为ERP人员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扼杀创新,从而阻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最后,缺乏以人为本和情感激励。在实施中过分强调人要适应工作,而没有重视团队成员的情感和情绪,更忽视了要以人为本,导致了在ERP实施中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4)软件的灵活与操作的简单之间的矛盾。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大都是非技术性格的人,他们大多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与机器打交道。因此,他们不愿意投入精力去专研一个软件的使用,他们希望软件的操作越“傻”越好,摸一摸就能走下来。而一个好的软件,它的灵活开放性非常重要。这就是软件的灵活与操作的简单之间的矛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规划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基础建设,整合所有集团人力数据。目的都是为了让集团总部能对于整体集团人力资源的运用情况,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此外母子公司有共同组织架构体系以及统一薪资体系,在进行内部管理或者人员转调时,将可以减少内部大量的管理及沟通成本。

2.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培训投入,在时间、物质方面提供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应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专项培训。从培训的对象上说,既包括企业高层领导,也包括普通员工。从培训的形式上说,要做到“两全一多样”。所谓“两全”是要全员、全过程的培训;所谓“一多样”是培训形式要多种多样,如集中短期培训、网上分散培训、面授式培训、聘请外部咨询公司专家到企业做指导等等。从培训的内容上说,既要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管理理念、系统文化融合的培训,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3.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调动起实施人员的积极性。鉴于ERP工作的特殊性质,要给予ERP人员相应的自由度,使之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做出及时、准确的决定。

4.强化团队建设,加强领导支持,实现制度留人。在ERP人力资源系统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协作程度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企业领导要大力强化团队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建立具有高度融洽的人力资源环境提供多层次的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一方面可以留住优秀的员工,同时还可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

5.选择ERP软件时,要多考虑与本企业特色相结合。要把一些复杂的功能优化再优化,要根据功能的需求而不断完善系统,同时要加强灵活性,让一般操作人员和单位领导看到的软件是极为简单的,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看到软件灵活开放的另一面。

6.加快企业组织架构、制度、流程规范的建设步伐。采用系统之后,所有的信息都会暴露在企业领导层和相关部门人员的面前,当组织运行与系统发生重大冲突时,系统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而严重的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先进的人力资源系统要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指导,并应努力完善人力资源的行为规范与流程,做到组织与系统的完美匹配、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务与艺术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2

一、试点单位

各区县中心以上医院,包括各市级医院、各区县中心医院、部队医院、二级甲等企业医院,共计70所医院。

二、试点的辅助检查项目

(一)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项目,包括PET、CT、MRI、DSA、SPECT等,其中涉及的影像资料应做到拍摄部位正确、影片质量可靠、达到诊断要求。

(二)部分稳定性较好、价格较高的临床检验项目,如表所示。

(三)超声检查项目。

三、实施要求

(一)试点单位对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的试点辅助检查项目原则上予以互相认可。凡是患者或首检医院能够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报告和相应影像资料的(包括提供按规定可以复制的检查报告和相应影像资料的),一般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二)因病情变化、检查结果难以提供参考价值、检查项目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大、检查项目意义重大等原因确需进行重复检查的,经治医师应在病历上注明复查理由,由本专业取得主治医师技术职称满3年以上人员审核签字,同时经治医师应履行告知手续,并在检查单上简要注明“已告知复查理由,得到患者同意”后,实施重复检查。其中对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项目,经治医师在履行告知手续后,还需得到患者签字同意后,方可实施重复检查(上述情况急诊除外)。

四、配合此项试点应做好的相关工作

(一)医院应严格执行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凡是按规定由患者自己保管的门急诊病历,各医院(包括已使用影像资料电脑存储和通讯PACS系统的医院)应将门急诊的检验报告单、超声检查报告、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报告及相关的图像摄片资料作为门急诊病历的一部分交给患者。

(二)医院应加大对患者的宣传力度,减少因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重复检查。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告知患者保管好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等各项病史原始资料,并于下次就诊随身携带。

(三)医院要尤其注意避免患者在本院门急诊和住院不同部门发生的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保证本院门急诊及住院检查项目的有效连贯性。

(四)医院应加大对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做到合理选择确需检查的项目,避免在检验、超声等检查过程中出现捆绑式检查;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思辨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

(五)医院应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上级医生要对住院患者的首诊检查或复查项目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六)各有关质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业务指导和质控检查力度,使开展相关检查项目的医院不论规模大小,其检查结果均能达到合格标准,对临床具有正确的参考价值。在年度质控督查时,可将明显不合理的、经查实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作为扣分项目之一。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3

关键词 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 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1 作为起源的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雅典人把聪慧和公正作为公民最重要的品质。雅典教育目标是培养 “身心既善且美的人”。在教育内容上,雅典教育以文雅学科为主,即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及群育着手,实施读、写、算、文法修辞等教育活动,强调身心平衡发展。①

在希波战争后,雅典取得了统治权,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以投票方式决定城邦所有重大事务,所有的公职向公民开放。②这样宽松的政治氛围为雅典人发散思维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把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惟一标准,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价值倾向。古罗马教育比起古希腊人文教育,其更加注重文化陶冶对人精神培养的作用。

不论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还是后来继承者的古罗马人文主义,其对人文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是一种视角相对狭窄的人文主义,其与我们现在理解的人文主义差别很大。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从西罗马灭亡到东罗马的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中世纪”。在此期间,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占据了人们精神统治的位置。教会垄断了一切,不论是文艺还是在教育方面,此时的欧洲正在经历一个黑暗的时期。为了彰显人性,欧洲于14世纪开始进行了一场影响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批判神性,它复兴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精神,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③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批判禁欲主义的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恢复了体育、音乐、绘画和诗歌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反对苛刻的纪律和体罚,提倡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或直观的教学方法。

文艺复兴持续了将近3个世纪,且地域范围广泛。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不同时间和地点,由于形势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即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决定不同的目标。④这也正体现了人文主义追求和谐的思想。虽然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其也有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贵族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涉及大众教育,而其教育改革范围也只是中等教育。

3 19世纪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整个欧洲是以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为主,而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上难有作为,因而把改革的焦点转向人文领域。新人文主义者通过主张学习或利用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希腊文化中珍贵的东西来培养民族文化,通过论证当代德国人与古希腊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统一性,使古希腊人高尚的情操、追求真理的勇气、反对内外敌人的气概、对真善美的热爱能够培育当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和德国人的民族自由主义精神。⑤

此时期的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洪堡作为此时德国教育的典型代表,其教育思想是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集中体现。洪堡提倡普通人的教育,即为一切人提供“全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洪堡认为教育课程必须用古典语言为中心内容,因为古典语言能够表现出个人品德全面协调发展所需的多种环境,而古典语言也能够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

在19世纪初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飞速提高的欧洲,德国推行人文主义教育业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功利主义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矛盾,日益发达的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教育在学校内出现了对立等等。

4 20世纪以后的人文主义

(1) 永恒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宣扬宇宙精神的永恒存在而得名,批评进步教育,其思想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主义的传统。永恒主义强调教育的本质因其表现基本的人性而不是应随意改变,反对一切关于“教育要适应环境”、“注重即时需要”,强调培养智力和掌握真理的途径是学习与钻研西方伟大名著。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极力推荐欧洲古典大学注重自由教育和思辨学术的传统。总的来看,在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中,虽然重视文化遗产,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但是,他们企图用共同的人性永恒的道德、不变的教育内容, 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文化思想,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秩序。⑥

(2) 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教育领域后,逐渐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由此作出解释,世间并无人类的本性,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根据这种观点,存在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不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在于学生安于习俗。⑦存在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认为教育要学生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因此,教师只是为学生做选择提供机会,而不能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自从存在主义教育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3) 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人本主义教育着眼于人类理智与情感,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本能冲动与理智行为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修正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的理性观念,同时又以新的理性观作为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之依托,在人的认识与情感,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整体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之成就来涵养人性,发挥和实现人的潜能。⑧

人文主义教育作为起源于西方并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一种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一切割裂人性、奴役人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并不断地对自身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偏差作出修正,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性和鲜明的时代感。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越发显得重要 。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教育也要跟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改革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② 张贤斌.外国教育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1.

③ 赵同森.人文主义教育的变迁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④ 辛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主要流派[J].教学研究,2004.5.

⑤⑧朱新涛.以人为本、涵育人性——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J].现代教育论丛,1995.5.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人文主义精神关怀

1 引言

怎样才能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不少专家学者,教师对此提出了很多珍贵的意见,包括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素质修养、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等。但是,在平时的高中课堂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那就是人文主义关怀的渗透与培养。我们完全可以让人文主义参与进高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并营造一个个高效的课堂环境。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人文主义精神方面的体现如下: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中学教师为之振奋,但更为之倍感不解:如何才能把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人文主义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去呢?教师仅仅具有思想、智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难以完成教育目标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师应有情感方面的素质,情感智力是现代高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2 什么是人文主义精神

什么是人文主义精神呢?人文主义源出于拉丁文humanus。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的束缚而提出的,作为反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现今我们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理念,应该是要求人们有心血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一种真挚的充满人格的品格。这些思想理念在以前的教材中体现是薄弱的,不被人重视的。在高中教学中,关注人文主义精神对塑造学生的灵魂,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3 高中课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关怀的具体体现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发展,教学应更科学地走向教学模式立体化,即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进行自主性、探索式学习,在与人合作交流中主动又积极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的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的心理过程,是对师生双方都有价值的人文关怀过程,也是师生都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人文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和持续注意作为前提,密切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人性化,以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教育事实。人文主义在日常高中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和谐沟通。具体表现有:一要礼貌回应学生的问候语,促进日常师生之间的交流。二要提问学生的语气要关爱和亲切,要用鼓励和商量的语气。三要切忌杜绝对学生的挖苦和嘲讽。四要诚实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多鼓励引导。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以上几点便能增加对学生心理活动过程的认可,学生由此能获得尊重感,这定能促进“教”与“学”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5

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并造福于人类,但人类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自己的精神家园却日益萎缩,精神和文化的需要被忽略,最终出现把一切都“科学化”的可悲现象。教育就是其中的重灾区,甚至连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也未能幸免。历史这门充满情感、思想和丰富个性的课程也难以抵挡功利实用的诱惑,走上漠视人性的不归之路。“当今考试和教学中盛行的能力主义倾向,正悄然从人们的精神内部破坏着素质教育因子,倘若继续拒斥对莘莘学子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历史教育,我们的整个教育,能够把能力定位在改善学习者心灵、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早日实现由分数关怀向人文关怀的飞跃”。

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新课标规定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是历史教育作为一种包括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国民教育的本真的回归。但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作用下,历史教学实现真正的回归举步维艰。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要改变它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文主义教育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和科学教育此起彼伏的发展斗争过程。在18世纪末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前,教育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教育。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理性的养成,促使个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突飞猛进,传统人文课程开始面临自然科学课程的冲击。20世纪以来,片面重视科技所引发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类不得不对此予以反思。逐步认识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出路在于人自身的革命,在于人性的觉醒和人文的复兴,在于在尊重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用人文主义的价值标准去引导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以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富有人性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缺陷主要是:过度实用和功利,偏重学科知识教育,而疏忽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关怀。就当今中学历史学科而言,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突出人文教育的应有地位。学生既不能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感受到历史是由和我们一样的无数人创造的。历史试卷形式上看起来生动活泼,注重能力素养,其实仍然是死气沉沉,缺乏人文情怀。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习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现成结论和固化的知识要点,以满足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去负担。”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严格执行历史课程标准。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气质,把自己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高来适应人文主义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渗透三维目标,更新教学素材,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通过平等对话和真诚交流,使学生在充满和谐、关爱、自信和好奇的环境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教材、图书馆、社区、音像、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等)中丰富浩大的人文资源,以满足和支撑历史课人文主义教育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探究性活动,制订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又能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提高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体会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和自主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

人文主义的观点范文6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20-02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