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1

“医乃仁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是医学起源的初衷,也是医学大师对医学深遂内涵的理解和感晤。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尤其是^类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医学各学科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医学在进步,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医疗仪器越来越精密,现代医学的发达使许多人坚信医学可以消除一切病痛。然而,现代医学的先进并没有达到让所有患者的医疗感受更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们对医疗活动的抱怨和指责也越来越多。医学到底怎么了?医学不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吗?医学不是科学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门类之一吗?当我们深究这些问题时,发现近代以来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像机器一样是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而治疗病人的疾病就像修理机器。20世纪大量有识之士呼吁人类的医学模式应为生物一__一心理一一社会,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和实现。随着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大量运用,医生与患者之间增加了机器这个第三者,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多了一道屏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在医学“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的今天,医学出现“非人陛化倾向”,医学与人文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医疗行为被认为是医生单方面的行为,而患者的情感、医疗感受、心理状态等常常被忽略,医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1。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是通过医务人员对医学科学、医学职业的理解、医学态度、医学行为等体现出来。故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包括对医学为什么需要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几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关系到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关系到医学的目的的实现与未来医学体系的建立。因此了解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是我们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状况,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以广东医学院2007、2008、2009级临床、护理两个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2方法

2.2.1问卷设计

①医学需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设计的问卷项目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对医学专业的理解、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的看法。②如何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在大学期间应学习哪些知识、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临床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③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了解程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最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员。

2.2.2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部分学生的座谈隋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了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调查表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

3结果与分析

3.1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情况

对医疗行业和医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会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在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中,61%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父母的心愿或是一时的冲动所至,39%是自己的理想。在对医学专业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因素,认为医学行业是待遇高、较稳定的职业,也有39%的同学认为医学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医学学科的认知上,97%学生认识到医学是自然科学,45%的同学认为医学是一种技术,而只有17%的同学认识到医学具有人文特点。在对医学研究和发展的目的的认识上,80%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医学是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病痛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但只有21%的同学认为医学发展是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从以上可知,大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医学专业思想,但也有许多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看重医学专业的经济功能,对医学专业态度过分功利性。救死扶伤不仅仅是医学的科学功能体现,还是医学的人文性质体现。医学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道主义事业,而医务工作者也首先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欠缺认识,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医学的人道主义功能,没有意识到医学科学既有探索科学真理、减轻病痛、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有挽救生命、关心人类健康、尊重人类的人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价值。

3.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情况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精神气质。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和知识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48%的学生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的文、史、哲知识,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要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并重。调查学生对于21世纪的医务人员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面,95%的学生认为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4%的学生认为医务人员应具有关心与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等人文精神。关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的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22%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13%的学生认为通过塑造洋溢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培养,21%的学生认为通过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中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对文、史、哲知识的学习和体悟不够。而在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这与之前的认识产生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和浮躁作风。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却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理解和培养的难度。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被交到了社会和工作单位,这就需要社会建立培育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使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学科。

3.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直接认知

经过调查发现,9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并不了解,只有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有较清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包含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达到人类自由这些内容,但也有54%的学生认为患者是疾病的载体,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属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3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对象是有病的人,而68%的学生认为是人得的病。在调查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中,98%的同学认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影响,45%的同学认为患者的情绪和心情,而认为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态度、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医院的就医环境影响疗效的同学分别占209/o、23%、18%。医学具有人文特性在于医学研究对象的是人,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生命。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1)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因此正如杜治政认为,医学教育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具有“善”的理念,让“关爱病人”成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医学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精湛医术的专业人才,而首先是培养其成为“人”。“做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综上所述,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任务艰巨,医学人文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家庭医生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16-03

The family doctors need mor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LI Yun, GU Yutong, CAI Yingyu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The family doctor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hancing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whole nation, promoting the orderly visits and improving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service mode, the family doctors should embody the mor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ir servi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to the family doct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etting up the idea of the humanism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humanistic spirit

从2007年开始,家庭医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出现,在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水平、促进有序就诊和改善医疗条件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010年出台的上海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方案中,把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实施5项基础性医疗卫生工作之一,家庭医生的展开势在必行。

家庭医生向服务对象提供全面、连续、有效、及时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除具有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是服务对象的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家庭医生的服务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所以我们认为家庭医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什么是医学人文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指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实现人性的解放,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与积极性,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1]。宫福清等 [2]指出,医学人文精神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固化于人脑中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念;从狭义上讲,是指对于人类生命的敬畏与关爱,以及对于人类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的发展始终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

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实践中

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因其融入了人类的情感,因此具有了人文精神。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说:“医学除了用生物学知识之外,更多的还要应用许多人文科学知识来为患者服务,使千差万别的人在很短时间内都能达到治疗或者康复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医生在诊疗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疾病,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职业、经济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方案,同时采用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生给患者的诊疗中。

对家庭医生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模式的转换呼唤医学人文精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重视患者的生理治疗,还要重视其心理治疗,医患关系也从传统的“主动-被动型”和“指导-合作型”变成“共同参与型”[3]。在治疗中,医务人员不再只关注病情的生物性,而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生物学”使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特性,而“心理-社会”则让医学更具有人文色彩,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有人文知识,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去对待患者,拥有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淡化了医生的医学人文意识

随着现代化诊疗设备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患者转移到了解读检查报告上,患者被渐渐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影像图片。同时,医学专科越分越细,建立了按疾病不同部位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患者被渐渐视为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

这些变化加强了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而患者作为社会人被逐渐淡化,医生看到“病”而忽视了“人”,医学人文的意识也被随之淡化。因此,随着医学的发展,更要加强医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

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使医学人文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对于很多疾病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医生更应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用同情、关心、安慰给患者以情感慰籍。西方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句铭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能治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做安慰[5]),概括了医学的作用,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给患者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富含人文精神。

家庭医生服务的特点决定了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家庭医生的服务有以下特点[6]:①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社区居民群体转变,他们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他们开展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②服务项目从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转变。家庭医生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等。③服务过程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家庭医生不仅服务于患者,还服务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和高危人群,他们提供的不仅是诊疗服务,更是全程的健康管理。④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患者上门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家庭医生要建立与居民的联系制度,不再被动等患者上门就诊,而要主动深入居民家庭给予指导。

这些服务模式的转变,无法仅通过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实现,还需加入医学人文精神。家庭医生重视人应胜于病,重视伦理应胜于病理,他们应该是最能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家庭医生服务精神的精髓[7]。

如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对家庭医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阶段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校生的培养、毕业后规范化培养和终生继续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始终。

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切实认识到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育中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目前,全国很多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并校,要充分发挥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构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为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类课程,增长文化知识和修养。开设医师的职业规范、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学、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或讲座,学习和训练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和行为,培育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同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术讲座、读书活动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学生社团的绘画、音乐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做好家庭医生打下人文知识基础[8-9]。

在实践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通过实践提高。在临床见习、实习和毕业后的规范化培养阶段,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学习医护工作者尊重生命、敬业爱岗的精神,树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职业道德。诊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评判、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实施临终关怀以及在诊疗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都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更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应当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社区医学知识宣传,开展社区调研等活动,让医学生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今后从事家庭医生工作打下基础。

在考核中增加人文精神内容

在对医学生的考核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而对于素质和能力的关注不多,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需在考核中适当加入人文方面的考核内容,以引导医学生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考核形式上,除书面考核外,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如对低年级的医学生,可采用比较成熟的OSCE(标准化患者)考核方式,模拟患者并关注考生人文方面的表现,增设相关评分内容,如考生的服饰、谈吐、姿态、表情、动作等;对于高年级医学生,可采用床旁考试,选择合适的病例在床旁进行考试,通过诊疗过程,观察医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情况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特殊性,使医学人文精神在家庭医生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需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并通过做好家庭医生这份工作不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钟飞. 步入涅槊还是走向终结?[J]. 医学与哲学, 2005, 26(10): 10-12.

宫福清, 戴艳军. 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5): 103-106.

刘利平, 方定志. 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6): 616-617.

张大庆. 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6(4): 20-24.

冯玉中.帮助是医生的大理念[N]. 健康报, 2007-10-30.

潘毅慧, 刘登, 曹海涛, 等.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SWOT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0): 1146-1148.

杨秉辉. 需关注全科医学的人文精神[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11): 645-646.

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2): 101-102.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大学精神;医学教育;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82-02

当今世界,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高素质的教育和学术水准;二是道德使命和人文关怀,即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照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因此,考察大学素有两个标准,一是专业标准,二是人文标准。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学校发展时代、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师生的共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既是学校实现自身目标的动力,也是师生员工为人、治学、做事的精神支柱,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将敏锐的时代精神、永恒的道德标准、崇高的医学境界体现在其大学精神中,并融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自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使之成为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核心内涵。

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目前也在大学教育中增加了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医学院校作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更要注重医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因为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真正目的是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医学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而人的生命、人的健康又是人的根本,因此,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减少疾病为宗旨的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临床诊疗手段不断更新,但同时医疗卫生费用也急剧升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则明显下降。追根溯源,是医学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于是,让医学从那种“太技术化、太非人性化、太官僚化”的取向回归于人性化的呼声日渐高涨。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重铸医学的人文价值,已为各国医学界及社会公众所广泛关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以医学技术与医疗服务的社会、伦理、法津和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人文学科群迅速崛起,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提出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形成了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并举的新教育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从国际重大项目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艾滋病控制,到新药临床研究和新技术临床应用都包含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和课题。人们已深刻认识到,欲解决当代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难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的交流,需要有更加广博知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需要医学院校把建设医学的人文精神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构建,同时以此来彰显医学院校独特的大学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利益和幸福、人的发展完善和自由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的价值”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医学人文精神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是从人的价值这一核心理念中引申出来的。在医学院校如何坚守和培植适应时代的医学人文精神,并以此作为医学院校大学精神的体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在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的同时,注重医学院校的大学精神建设,将医学与人文融合使医学生和谐发展,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创造条件。将人文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相结合,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特征的校园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带有浓厚人文精神教育色彩的校训、校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在各类宣传教育中增强人文精神教育。抓校园环境、医院环境、课室环境和宿舍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烛照和熏陶。

塑造、凝练与涵养医学院校的大学精神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特点和目标定位来确立自己的大学精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传统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中,逐步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大学精神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和普遍价值指引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它既要有展望未来、胸怀全球的宽广视野,也要有脚踏实地、关切民众的人本情怀,它既要有“科学、人文、自由、批判、独立、创新”等所有大学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更要突出不同历史背景、地域环境、发展历程、社会文化条件下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定位,它应是普遍追求和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医文相融”的原则,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专项人文技能培训、防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环节,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人文教育全程不间断,医学人文教育特色鲜明,以服务社区、着眼预防观念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大学精神引领着大学的文化氛围,会对师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要通过经常聘请医学专家举办讲座、组织社团文化活动、建设课外兴趣小组、开拓第二课堂等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倡导人文精神,陶冶医学修养,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管理,创造一种清新向上、自由舒畅、井然有序的校园氛围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启迪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通过医学院校独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医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加强人文修养,引导学生,使他们既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又具有高尚的医德,这样才能使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4

2004年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主要集中了解住院患者对医院服务的需求。不但说明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医院人文的欠缺之处,即与患者的沟通、全程的健康维护和心理照护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2005年开展的“中国首个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研究”,从医疗技术、医院服务、就医环境、医院位置和价格五个方面,对医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1]。在患者印象最深的以上五个方面中,医疗技术占51%;医院服务占23%;就医环境占13%;医院位置和价格则分别占11%和2%。说明患者仍然最关注医疗技术。同时,对服务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即从单纯的治愈疾病、寻求技术性医疗服务为主,逐渐注重就医感受、环境和流程等人文内容。

二、患者心理需求及其特点

多年的研究证实,在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比例的是躯体疾病;近1/3的患者是属于心理疾病范围;其余1/3的患者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2]。而在综合性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负性情绪。因此综合性医院中患者所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其严重程度及普遍性会涉及临床各科室及各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3]。当前的医学模式、医疗工作方式仍基本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范畴,对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未予注意。在这种建立在“有形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思维指导下,一方面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只注重躯体状况和有形的病理证据,而忽视精神状况[4],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绝大多数患者得到的诊治仍然是生物医学方法,缺乏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处置方案。事实上每一位患者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心理需求特点,需要医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5]:

(1)求医心切:患者希望医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治愈疾病。

(2)高度的自我中心:患者希望家人、同事、朋友和医务人员能关心和照顾自己,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症状、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旁人的注意和重视。甚至还会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过分要求和过分依赖的倾向。

(3)情感和心理反应:许多患者出现身心反应,即患者在罹患躯体疾病的同时所出现的心理的负性反应,其中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占大多数。此外,在医院的诊治环境和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反应,如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诊治设备、方法等的恐惧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烦躁等。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反应特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交流和沟通和避免医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阻抑人性中对关怀和尊重的需求成份。目前,由于人文服务不足所引发的医患矛盾和医疗服务投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有愈加严重的发展趋势。由此对我国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话题正引起重视[6,7]。从临床上患者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8]。大学人文教育一般是通过开设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人文知识的学习为基本手段;有的院校安排学生参加形势教育、红色革命基地、人文讲座等活动。但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恤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切身了解病患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我国医学生教育体系中,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注重对病患情感体验的人文实践活动,造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脱节,使毕业后的医务人员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2.缺乏对患者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共病的识别。目前综合性医院中非精神科临床医师缺乏应有的精神卫生知识以及对精神病理现象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不足现象已经引起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现代精神卫生问题的识别和处理的课程设置不够。即使在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中也主要涉及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严重的心境障碍)内容,而对在综合性医院中更加多见的由于躯体疾病原因所出现的心理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躯体形式障碍等情况的识别和处理,缺乏应有的比重。

3.缺乏医患沟通技巧。从目前患者投诉的问题分析,多数患者所表达的不满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服务细节,尤其是冷漠和沟通不良所带来的对患者心理上的伤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的基本技能,使医患交往过程变得简短、肤浅和笼统,丧失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并未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引起重视,对医学会谈的技巧培训更是寥寥无几。

四、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患者的需求包括技术性医疗服务和人文,患者的满意度则是对上述两种服务的综合体验的反映。因此,在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关怀,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重视医学人文服务是医疗服务的必然要求。

1.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实现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和人文需求,以反复的体验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其临床医疗行为中。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为妥当。实践内容有多种,其中参加医学义工活动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其他如参加医患俱乐部和专项疾病健康教育活动、参加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医疗照料活动、参加针对患者需求的调查等。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患者需求的体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医疗服务态度并非只是医务人员呈现出微笑,认识到人文服务首先是医务人员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同情患者,由此才能在言语上、行为上表达出对患者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注。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理念;医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单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构建,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含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教育观,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行动,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破除禁锢。

2.1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人格、品质气质、情操等方面被学生内在模仿,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首先是外在的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动作、语言、爱好等外显行为或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在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内心特征而产生创造性的行为。”[2]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师者队伍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业恩师及辅导员。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其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学者风范;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朴实诚恳的生活态度,成为学生树立人生楷模,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心理,他们本身多是在实验医学的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这给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素质,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河南职工医学院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人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宽松的教育环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得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多,共同话题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摆脱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通过情感的认知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高校辅导员通过“友师型”的角色扮演,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的督促教育、心理健康行为的咨询矫正教育,成为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故而,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较好地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2.2医学生观念的转变

笔者曾做过两份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班郑州、新郑、开封三地区352名培训学员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对本院2012级药学班和护理4大班225名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具有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还是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素质现状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意率仅在4%左右。“为迎接21世纪,大学最大的使命就是重新强调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把失落的‘人’找回来”。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是促进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特殊职业,它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前沿地带,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一个个弱势群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慰藉心灵。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力争成为兼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着(Service Manager)。[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人文价值取向、开阔人生境界,这种转变应贯穿于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首先在学校理论教育阶段,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反思以往的教育经验,绝大数医学院校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纯粹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以河南某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为例,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个课时,除去周四下午学生班会,每周共三十六课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四课时,英语四课时,体育两课时,剩余二十二课时全为护理专业课,该专业到二年级,不再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二十六课时专业课,很明显“半人”教育的产物,严重阻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鉴于此,医学生在入学开始,就应改变中学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主动涉猎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在见习,实习过程过中尤为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期间所接触到的典型医疗病例,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维度进行人文层面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最后,在作为职业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职业医生,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望闻问切,知晓疾病根源;大医精诚,慰藉脆弱心灵;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21世纪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兼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融。

【参考文献】

[1]沈秀琴,杨同卫.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2]王志杰,李振兴.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医学;人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矛盾和冲突相当尖锐,破坏了人们就医环境,甚至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据原卫生部统计,2010 年的全国医闹事件五年同比新增 7000 件,总数达到 17243 件【1】。而国家卫生部关于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尽管大部分是由于医疗体制、看病难、看病贵等原因引起,但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引起的亦不占少数。医患之间缺乏理解、缺乏信任、沟通不良是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重要原因。钟南山院士在2011年“做人文医师,促医患和谐”论坛上,疾呼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分外重要【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医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完整的医务工作者,其核心是“人性教育”与“仁术教育”的统一【3】。一句话,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医学生如何做“医学人”的教育。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及教育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多数医学生的人

文素养是符合社会规范的【4】。但是 ,部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重专业轻人文,人文知识匾乏、人文能力弱化

信仰的缺乏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看不到人文教育对人生的潜在影响,所以从认识上轻视人文学科,导致人文知识匮乏【6】。

由于人文知识匮乏,影响到人文能力,学生普遍人文能力较差,体现在:一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据调查,在公众场合里,能用语言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仅占26.7%,不能完整表达的占7.3%。医学生这种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临床实践中常表现出与患者的沟通障碍,影响医患关系【7】。二是缺少心理调试本领。遇到挫折情绪异常低落,不会自我调整情绪。遇到较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时感到紧张、不知所措。

1.2 人文修养欠佳,人文精神迷失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使得一些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对集体利益置若罔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与同情心。甚至有些学生道德观模糊、是非、美丑难辨。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表现为医德低下,不敬业爱岗。

价值取向上对金钱和物质享受过分追求;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少义务感、责任感、奉献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人文素养,而这些正是其将来所从事的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所必须的。

2 对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1 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首先,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教育理念上端正态度,不是“应试教育”,亦不是“应业教育”,而是要培养有理想、有节操、有社会公德心和爱心的白衣天使。

2.2 在教学模式上,构建全面系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格局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不断的渗透给学生,非一蹴而就之事。

首先,和理论知识教学一样,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上。在医学院校应增设人文课程。并且,在医学专业课上,也应不断渗透人文知识。如在讲到恶性肿瘤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 “如果你现在面对一个恶行肿瘤患者,你如何对他交代病情?”让学生重视思考这些问题,将对他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实践体验。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临床见习、实习等活动,并将其纳入医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中感受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环境浸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文素质的构建来说,环境的熏陶尤为重要。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浓郁的、优质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人文氛围,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善。

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景观、绿地、场馆、设施等等,要能体现审美、体现学校特色和校园的历史文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学校的美和对学校的敬重。人文景观可以设置著名医学家肖像、格言、以及本校培养的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的雕像等。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培育着他们为祖国、为母校争光和为医疗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良好的校风是塑造人才的无形土壤。加强校风建设,要从校领导队伍到教师队伍到学生队伍,整体上形成和谐、上进、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领导要以身作则,事业心强,责任心强,作风民主,关心教师,关爱学生。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学风建设要努力形成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学习风气。另外,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从学生的视角和需要出发,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讲座、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这样长期营造,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人文知识。

今天的医学生,是将来的白衣天使和社会公民,他们将来的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正确价值观、积极进取、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医德、有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新 闻1+1:医院里,别闹![EB/OL]. 央视网,http:///china/ 20120502/ 114890.shtml.

[2]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系构建研究[D]. 四川:第三军医大学,2012.

[3]叶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研究[J].辽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37-39.

[4]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四川:西南大学,2009.

[5]黄学勇.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闭.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0,1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