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1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今职业教育 启示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运动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摘录一二与读者共享。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从事一门职业的意义时,81%选的是谋生的手段,选个人价值的体现占7%,选其他的占12%。虽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人的观念很多被物化的今天,对职业的看法不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只看到职业谋生的意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很难理解职业带来的精神乐趣。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毕业后更换单位的情况,一年内更换一次的占45%,更换过两次的占20%,更换三次占10%,没有更换过单位的占25%。而在就职者中当被问及是否有跳槽想法时,持肯定说法和可能说法的占到了76%。职业流动周期的缩短虽然在一方面说明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度增加了,但会增加资方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求职成本,这对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比照当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最重要。但现实是职业教育开始的时间迟滞于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教或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实有必要,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很少顾及学生这方面的需求。进入高中阶段后,通过高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至于上什么专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职业测试,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再接受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调查中学生当被问及选择专业的信息来源时,选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占65%,选家长决定的占25%,选其他的占10%,而当被问及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依据时选专业测试的占不足5%。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现专业时,选“热门”专业的占48%,选个人爱好的占23%,选其他的29%,这更说明了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3)办学过程的社会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力市场需求 产学合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初步的职业分工。有了分工,便有了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只不过在那时,职业教育大多是以“学徒制”的形式来开展的。而我国真正出现学校化的、有学制规范的职业教育形式,则是在之后了。正规职业教育的出现,是我国向西方教育界学习的成果,也为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福斯特是当代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发表于1965年,虽然文中揭示的是当时美国职业教育中较为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1 审视我国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地位较为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总是将职业教育视作普通教育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并且将地位其视作是普通教育之外的“附属品”。另外,由于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职业教育学校与“落后学校、差学校”等同。 

(2)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盲目跟风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只是人才过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专业大肆招生,势必会导致其他专业被边缘化,从而使得另一些专业被迫成为“冷门专业”,造成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被迫降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今某些单位开出高薪招聘高级钳工、车工,但无人应征的情况。 

(3)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事实上,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并不是那些仅仅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人就可以胜任的。但现实却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仍旧是以理论知识的培训为主,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还不甚重视。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落后,导致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切实提升的不良后果。 

(4)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过度割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在我国,教育体制依然实行着比较明显的“双轨制”,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相互没有任何交集。使得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要追究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过度割裂”这个问题上来。从就业和升学角度来看,教育体系“双轨制”事实上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依旧坚持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简单割裂开来,只会使“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加剧社会矛盾。 

上述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较为明显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事实上,在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时期,任何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福斯特于1965年撰写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中,就指出了类似的问题,并且还详细分析了其原因,以及给出了解决之道。 

2 分析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 

福斯特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中,详细论述了当时美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试图去改善这些问题。 

(1)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职业教育机构必须要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种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做好分析预判,从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数量合适、质量上乘的职业人才。 

(2)倡导“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形态。福斯特认为,职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规模效益,但鉴于职校本身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必须对职校进行改造。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积极谋求与社会机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 “产学合作”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福斯特认为,成功的职业教育需要成功的普通教育作为基础。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不应该被生硬地割裂成两套不同体系,而是应该相互合作、紧密联系。这也是福斯特所提出的“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的意义之所在。 

(4)职业学校谬误论。福斯特认为,如果职业教育一味地坚持以“学校本位”作为唯一的教育形式,就会造成一些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要突破经济上的“瓶颈”,职业教育机构就必须和社会、和企业联手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可以共同开设实践技能课程,而不是仅仅将职业教育的场所局限在课堂之中。职业教育机构还要努力缩小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差距,将课程从“知识本位”向“重视技能”方向进行变革,紧扣劳动力市场对于从业者资质的需求,从而最终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这一问题。 

(5)职业教育机构应更加重视职后培训。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基本上都只提供职前培训,也就是通过对没有任何从业经历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以迎合劳动力市场对相应职业人才的需求。但事实上,由于职前教育大多都是针对某个职业特点进行较为笼统的、理论化的教育,而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从业者快速适应具体职业环境下的工作。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无疑是很有远见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相关理论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再回过来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能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并得出一些解决之道。 

3 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旧处于“学校本位”的状态,实践性环节较为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存在缺失,使得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1)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展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理应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恰恰就给职后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妨尝试更多地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办学,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2)不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简单地割裂开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双轨制”为基础的。如果将重视操作技能的职业教育内容与重视理论知识的普通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出的劳动者才会更适合社会对于人才的种种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不应该简单地与普通教育割裂开来。毕竟社会对于劳动者资质上的要求会越来越全面,只侧重于理论和只侧重于技能的教育都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人性论;人格;平等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95-01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后来的从教者来说具有伟大的借鉴意义,这种价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因为它们所具有的科学性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下面谈谈笔者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尤其是它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以求教于大家。

一、朴素而深刻的人性论

这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其中的“性”就是人的天性,是生而即有的。这个观点被后展出各种各样的版本,比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等等。

人性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中外古今的先贤们对此论述的也非常多,孔子在这里提到的“性相近”就是对人性的一个质朴而深刻的定义。当我们说人性中的真善美或者假丑恶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和人性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很大了。

如果我们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们应该承认,人的天赋秉性确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除过一些遗传的差异,无所谓善恶,无所谓美丑,无所谓真假。孔子人性论的朴素和深刻都体现在这里了。每个个体存在的人性本来都是相近的,正是对这点的体认,孔子开始满怀信心的走上了他伟大的教育之路。2500年过去了,其智慧的光芒依然闪烁。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才会演绎出我们后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能否站在“人性”的高度上去认识我们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将决定我们教育的成败。不要奢望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行为习惯上能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提并论,但是,从人的禀赋上来说,他们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并无二致,因此,必须更多的以“人”的角度和视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定位。

二、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早的人文教育,因为他把“立人”也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放在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地位。这和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同样,也是我们职业教育更应该关注的。

我们看《论语》一书,很少有具体的知识点的传授,主要就是教学生怎么做人。其中他提出的“君子人格”成了我们后代追求的理想人格。

我们来看一些语录:

“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固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孔子把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作为他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学校的立校理念中很明确的把“德育为先会做人”做为首要的目标,这和孔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深入分析孔子的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这个学校的思想内涵,假如我们的学生都能够有一颗向上求真求美之心,我们将充满信心的说:我们突破了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瓶颈。

三、强调自我教育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教育由四个版块组成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们熟知的口号,其实自己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我们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怎么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具有的教育力量绝对可以让人超越自身的局限。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啊!

在孔子的教诲下,他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对自己提出相互学习目标,以实际行动来完善自己,当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的需求,我们作为施教者所感受到的幸福该是多么的美妙!

追求自我完善成为了孔子学生终生的奋斗目标。反观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更多的是靠老师的苦口婆心、严格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惩罚条例。学生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愉悦和成就感,老师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也可以事半功倍,更有价值的是,这个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民主平等

“有教无类”的提出是一个教育的大解放,具有时代的革命性,把教育这个原来属于贵族阶层的特权下放到了民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也要考虑时代的局限)。

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平等自由的。师道尊严在孔子那里是以一种人文的而非专制的形式出现,对老师的爱戴也在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中升华。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而。”(孔子强调礼乐教化,但是在武城这个地方听到了音乐之声,觉得这个地方太小了,没有必要。他的学生马上就用他原来的教诲来反驳他,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说是“开玩笑”。这就是孔子和学生的教学关系的生动体现。)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管理;生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59-04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重要位置,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的许多职业教育思想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再次回到20世纪去体悟与借鉴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厘清职业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回顾

陶行知对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留学美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时的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核,它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认识到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反对仅仅满足于把社会中的东西拿到学校中来教育,即“学校即社会”,认为这是“易作假的生活教育”,只有把社会办成大学校,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把学校建成改造社会的中心,把学校建成文化的纽带和文化推广中心,才是真正理想的学校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同时,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等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为主,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院校纷纷成立,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领域除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外,已经扩展到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等。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我们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陶行知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开放,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虽然社会生活有好有坏,但只有参与了社会生活,才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他反对为教育而办教育,认为那样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就像是造了一道高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3]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旧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即中央统一领导,分层分级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内容均不以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为主,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使得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管理封闭,向社会开放不够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十分注意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衔接,如德国的“双元制”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企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合格的员工;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互促进,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培养雇主需要的人才;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技能培训需要。[4]无论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方式如何不同,职业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宗旨始终没变。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政府单向操控的体系之中,这种体系是基于政府对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充分调研和科学决策。然而,当前企业人才短缺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充分表明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情况的严重性。

(二)德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贡献力下降

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观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真理,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做真人”。“真人”是指为真理奋斗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为国家、为人类而献身的人。陶行知明确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5]

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经充分说明,不同类别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会有一些区别,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如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养成、理想信念的教育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成人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德性教育在各类教育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负责人乃至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训练而轻德性教育的现象,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使学生感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忽视师生情、同学情,不关注集体利益,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社会贡献力下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陶行知强调,“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转变到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上来。它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让学生学会知识,且要能会学,这样才能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及师资差异非常大,大多数职业教育由于经费的问题,在设置专业、聘用教师及购置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有些专业根本不适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设置,纯粹是为了迎合社会上部分学生盲目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专业还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教师聘用上只满足于课程的正常运转,不能兼顾教学水平及培养质量,部分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与“双师型”教师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自身从来没有涉足专业实践,缺少了“做”这个中心,何谈“教学做合一”;在实践设备的购置上,为了节约经费,往往购置一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这些现象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深思。

(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与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经逐渐重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均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中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但从地方政府对各类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各地区呈不平衡状态,除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现有的政策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显然不能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局面,职业学校的发展资金短缺,大量的实训设备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市场急需的人才无法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极大地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高校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而职业学校的技能性人才短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三、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其思想精髓历久弥新,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化、教育逐渐全民化、经济稳步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解放思想,顺应时展规律,学习和借鉴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进行全局规划、全面改革。

(一)以“社会即学校”思想为视角,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主,由此产生了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封闭,教育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发展缺乏活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不够等弊端。按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应尽可能地汇聚社会一切资源为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所用,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必须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行政校分开,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要逐步从“主导”向“引导”和“服务”转变。政府部门应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服务,给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其次,以市场机制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让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接轨,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接轨。第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特色明显,有利于对市场特色人才的补充,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视角,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脱离生活的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乃是实际生活的参与和改造,所以,如何生活就应该如何去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获得经验、改造生活的,那么,教育也就应该如何去指导人们去获得经验、改造生活。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市场的用人标准相错位。因此,职业院校应全面梳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需求的知识,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视角,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事情怎样做便要怎样学,怎样学便要怎样教,这个思想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二是学习要有情境和个体体验;三是“教”要根据“做”的体验来总结和调整。这对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在选聘教师时,要更加关注其实践能力,尽可能关注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已有师资,要提高培训力度,通过企业挂职、基层锻炼、职业资格证培训及人员分流等途径,努力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减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职业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示范课及学习考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以“生活教育目的观”思想为视角,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智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全面教育的现象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需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政策导向、课程体系及校园文化等手段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德性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才必先成人的道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课”。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及校园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用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展现出职业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6]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On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AO Xing-z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LU Yun-chao

(Zhong Bei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者。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由他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提倡、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团体。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目的

黄炎培以改良教育作为改良社会的根本手段,大力提倡职业教育。黄炎培认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①认为“无新学识以应用于实际,无新人才以从事于改良,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②然而如何沟通教育与职业,使百业复兴呢?黄炎培认为有三个方面:“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③一方面要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对普通教育进行改革,使其适应职业的需要。职业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而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的一种教育。黄炎培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④尔后又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可见,黄炎培先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关涉民族命运的高度,积极倡导和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这无疑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重视职业陶冶

“何谓职业?一方为己治生,一方为群服务,人类间凡此确定而有系统的互助行为,皆是也。何谓陶冶?范土成器谓之陶,铸金成器谓之冶。以此方法,施之教育,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所谓职业陶冶是也。施教育者从而发挥之,设学校园,使之爱玩天然而习为种植,初不知其为农而农在其中焉;教之手工,使依样制作焉,自由制作焉,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凡此之类,其直接包含职业意味者勿论已。乃若养成儿童劳动、惜物、储蓄、经济诸良好惯习,其间接影响,何在不于治生上、服务上有深切关系?则皆职业陶冶之所有事也”。⑤

“由是而进,则依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之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焉,以指导之结果而授以职业训练焉,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焉。获得职业焉而治生,服务之功能大著,要其初步之根基实惟职业陶冶。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人容成不受特设之职业训练,而断无不受无形之职业陶冶。职业训练,职业学校所有事也。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⑤

可见,黄炎培先生是非常重视职业陶冶的,的确,良好的职业陶冶必将促进人从小萌发善的种子,必将为其将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爱国主义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道德规范为“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即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指“具优美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1933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⑥

黄炎培认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吾人对于可怜的工人,须尽力设法给他相当的知识和待遇,须从根本上救助他,使他彻底觉悟。不愿专挑动他粗暴的意气。因为无知识,即无实力,单是意气,转使他陷入苦境,是吾人良心不安的。

爱国主义是黄炎培职业道德观的升华,他赋予职业道德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特别强调“求学为服务,服务勿忘爱国”,要求大家投身到政治运动中去,把职业教育与国家兴亡盛衰联系起来,从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黄炎培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殷殷的“教育救国”之情。黄炎培常说:“我爱朋友,更爱国家。”始终把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提倡实用主义

“苟于普通诸学科不能使之活用于实地之业务,此外,管理训练亦未能陶冶之,使适于实际之生活。而徒专设学校,增设学科,譬犹习运动者,感觉袍大,服之不适也,特制一种运动用衣,袭于其外,乃其里衣之宽大如故,可乎哉?夫里衣苟犹是宽大也,将何从袭此特制之衣?袭矣,亦安能达其适于运动之目的?彼不从事于普通诸学科之改良,而徒专设学校增设学科,何以异是”?⑦

“盖职业教育犹是实用教育也。且吾尝言之矣,譬诸运动者之于衣服,苟其里衣犹是宽袍大袖,而漫袭运动衣于其外,其躯之不适将更甚,安望有益于其运动?苟普通教育不实无用,虽加设职业科百,吾断其无一致耳!吾所主张,一方提倡职业教育,俾于生活上速立补救之计划;一方犹当尽力改良普通教科,使归实用,庶其有济”。⑧

黄炎培希望“实施教育诸君及将来有实施之责者,须随时随地致意实用主义之研究。举凡教授、管理、训练、养护诸方面,以实用主义之精神贯之,庶可以挽回今日教育之颓风。希望诸君之有教育行政责者,考察学校之标准,务须以实用为的,而优劣以是定焉。其不合者,当有以纠正之。他若以成绩展览会、批评会等,亦无不然。若斯,则实用主义进行可速”。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重视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受教育当作晋升仕途的主要途径,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重士而轻农工商。黄炎培视这种“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为“职业教育之礁”,认为劳力与劳心都是神圣的。

轻视职业教育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招生制度、资金投入、学生就业上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人们的思维,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关心、关爱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风气。

黄炎培认为教育不发达,宜提倡职业教育,即使教育发达,更宜提倡职业教育。否则以现时一般教育状况,受教育者日多,服务者将日少,势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的发达未必是普教的发达,因为社会分工不同,所以人的职责不同。职业教育作为以技能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人各尽所能,从而各获所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否则,必将导致社会的畸形、不民主甚至瓦解。

职业教育直接谋求百业进步,间接关系国计民生,并不会在科学以外别有解决的新方法。解决生计问题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现在下岗失业的人很多,所以,应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失业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职业陶冶

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黄炎培先生认为:“一件事情之成功,不在临时而在平时之努力。希望儿童成为将来有用之人才,须及早予以充分注意,用种种方法帮助其发展。”

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加强对学生职业观的指导,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使其“学而安焉,行而乐焉”,从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过分强调单纯的智育教育”的做法甚感忧虑。他说:“我想的较多的不是技术进步使人类直接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它像致命的严霜压在人类的关系之上。”所以,职业教育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自己同样也应努力报偿别人。因此,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至关重要。

黄炎培认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诸君须知,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诸君既知,人不可无业矣。更当知任何职业,必须积小为大,先轻后重。吾敢断言,今之当大任者,即昔日服微末之务而不以为小者也。吾更敢断言,今之不屑服微末之务者,即他日并微末之务而不得者也。”⑨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灵魂,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其精神成长,使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人格统领能力,真正做到“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

(四)注重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办职业教育必须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正如黄炎培所说的,一个社会“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

职业是维系社会以及培养有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的最有效途径。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指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人的沟通能力,增强社会的紧密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黄炎培说过:“故今日之患,不患人之不信仰学校,而患在学校之无法使人信仰。”⑩可以说,职业教育机关的生命是社会化,本质是社会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活力,与社会积极地沟通,以适应需要为主,绝对不能由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办职业教育。另外,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办职业教育须脚踏实地;办职业教育须研究人情物理且与民众合作。俗话讲:画鬼易,画人难。职业教育是“画人”,所以,很难。然而,只要以现实为依托,积极去面对、去沟通、去开拓,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注释:

①黄炎培.职业教育(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1.

②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1.

③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2.

④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39.

⑤黄炎培.小学职业陶冶——序杨鄂联君、彭望芬女士合著(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99.

⑥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9.

⑦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

⑧黄炎培.实用主义产出之第三年(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2.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6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社会化

一、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适应社会需求

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即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于职业学校的社会化,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2.社会化是打通教育与社会。黄炎培认为,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来发展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他进而提出,办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要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建立沟通和联络,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他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开门办学,参加社会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学校要围绕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运动的融合。他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目标和指导思想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二是教学安排和设计方面,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形式都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与改造。职业教育只有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依据,与行业企业,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路子,职业教育才能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1.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实际是掌握生存本领。就职业教育而言,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就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行业规范,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环境,发展自己,获取社会生活的资格的过程。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2.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学生角色社会化。黄炎培提出了四个层级,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生角色的社会化,首先是“个性”,应尊重并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这是充分和有效发挥其技能的前提;其次是“求生”,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谋生的技术和能力,这是学生社会化的根本;再次是“求群”,“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学生还要具备融入群体、引领团队,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和综合素养;最后有“大爱”,“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通过教育使学生“广其知以大其爱”,最终促进国家及全球发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促进社会太平。

3.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多数人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社会上劳工占大多数,职业教育要以平民为主要对象,解决平民问题。职业教育要有教无类,使失学失业人员掌握技能,提高在职在岗中下层务工人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降低费用和标准。面向多数人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要着力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但也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问题。即职业教育既注重个人的技能培养和社会需要,也要关注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潜质,实现人职匹配,让人获得职业和生活的乐趣,促进个性和谐与发展。

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途径:做学合一

1.模仿与强化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使个人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加强了许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则主要通过做学合一,通过在做和学的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强化来完成。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2.实践是社会化之路。黄炎培强调实践在职业教育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批评了“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习,使得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的现象,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学生实践就是要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要养成实际的、有效的实际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为农工商界输送合格的从业人员,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3.做学合一要成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纪律的养成与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做学合一的习惯,积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更多在实际职业环境里切切实实地做,实实在在地学。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乃至社会。

四、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规范是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黄炎培重视社会规范教育特别是职业观的指导,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他主张要积极养成学生踏实做事、言行一致、有责任感等品格,让学生“学而安焉,行而乐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道德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既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所以黄炎培提出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注重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道德教育内涵。敬业,即“对所学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并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乐群,指要具有对社会、职业的责任心,有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勤劳敬业、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美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等。

3.完美人格是社会化的最高境界。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没有“敬业乐群”,“人格一经毁坏,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完美人格,是指学生要高尚纯洁、博爱互助、吃苦耐劳、正义坚强、忠贞献身。职业学校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学生“金的人格”。培养完善人格,需要在教育过程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造性,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服务岗位和社会、造福人类的理想和观念,最终成为“良善的社会公民”。

五、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条件

1.职业教育内容的实际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以职业内容的实际化为前提,必须保证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务求合于地方状况与来学者志愿”。他为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六大类,而且教育内容还要因地而异,因地施教,注重实用,“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种或数种标准所能包括的一切”。也正因此,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1918—1952年的34年间,共办过铁工科、商科、土木科等16科专业,其中铁工科(后改为机械科)办了34年,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调研,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保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的确定上,都提倡并力行周密社会调查,“要问问职业界的想法”,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黄炎培认为调查研究是“寻病源”、找“良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人士集会,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征求意见。他还以身示范,走遍当时全国24个省,对教育、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认真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