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文化的特点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隐性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86-03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支持和各大学主体的自我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纵观大学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各方努力,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和研究,从而使得其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问题百出。原因之一,可能是隐性因素本身难以被觉察和引导的特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有哪些显性因素,有哪些隐性因素?显隐又该如何判断?隐性因素本身具备哪些特点?明确上述问题,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本文试图努力对以上问题做一简明分析。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通俗地讲,就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及其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1]华中师范大学的周挥辉教授认为,我们倡导的大学文化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培养人才为主旨的维系大学存在和促进大学发展的精神、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的总和。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校的校训、制度、行为中。[2]大学精神的突出作用在于对大学文化的标志性概括与引领。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等多个层面。[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的载体是大学,创建的主体是历届师生;大学文化本身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包含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其含义极其广泛。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隐性因素的判断标准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谓“隐性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和风气,而“显性文化”则是规章制度、标志性建筑等,[4]这种划分不无道理,这是以可视(visible)与不可视(invisible)为标准来判断其是显性因素或是隐性因素。笔者认为,无论是物质、行为、制度或者是精神气质,都有可视与不可视的成分。比如对标志性建筑,显然能够看出其高度、颜色、造型、位置等外观因素,但却难以理解其内涵,或者说其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的关联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大学建筑文化具有显隐并存的特点,这种文化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无形精神文化与有形物质环境的复合体。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物质主体是大学建筑及其营造的校园环境空间,为大学师生提供了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大学建筑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能陶冶情操,是大学师生的情感依附,它对大学的文化品质、理想追求、历史风格、声望形象等具有表征作用,是大学文化的物质环境依托。[5]所以,大学建筑的外观易见,但其所寄托的文化品格、历史记忆等因素却难以将其定义为显性。从大学制度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到规章制度的存在形式,比如学校文件、宣传标语等,这是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能切实地感受到。通常来讲,透过制度本身还可以探寻到制度建设背后的力量。制度的形成过程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均会发出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保证在新的秩序规范中有效地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各方力量的内部较量却很难从学校的文件和标语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在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显性的制度化和隐性的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即正式的、通过明确的公开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即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到正式的制度体系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在中国,它是由国家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在形式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市场体制的推进中,随着交往的扩大,新领域的出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社会产生了新的交往、交换需要,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力量分化的趋势。这些力量及其交往的需求和利益需求成为隐性制度化的动力。”[6]同时,李金教授指出,这种隐性制度存在普遍性。当前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隐性制度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或为学校发展文化进步提供着隐形动力,或不经意间起着反作用。当然,观念与精神从通常意义上讲是不可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再抽象的精神也必须由其物质载体,否则又如何能够认识和理解他们呢?

鉴于以上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隐性与显性因素,非仅以是否为视觉所见为标准,不能以物理角度上的存在称之为显性或隐性。大学隐性文化更多地表现于非物化的文化和物化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蕴。“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能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只有一部分的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7]这种难以言说又具体可触的精神,堪称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内涵。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考量不能忽视以下两类因素,一方面即大学中含蓄与隐含(implicit)的文化力量,应该将其纳入到隐性因素中来,与其相对应的是显著的外在的(explicit)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应该有非正式的物质因素、行为因素、制度因素和精神因素(informal factors),与之相对应的是正式组织因素(formal factors)。隐性文化的考量不能单纯从某一个角度,而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评估和衡量。这三个维度:可视与不可视(visible or invisible)、显著的与含蓄的(explicit or implicit)、正式的与非正式的(formal or informal),使用不可绝对化,应该视衡量对象的特点具体加以应用。

通过以上论证,结合大学文化分类的四个层次,可以得出大学文化隐性因素的大致对象:从物质层面讲是:大学建筑风格和历史渊源,情感依附和表征意义;从行为层面讲是:大学师生的行为背后的力量,如动机、目的等因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校面临重大选择时的决定;从制度层面讲是:大学当中所隐含的非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则;从精神层面讲则是:非口号性制度性精神,更重要的是隐含在大学精神之里的内涵,其中包括师德、学风、管理理念和校史发展进程等方面。

三、大学校园文化隐性因素的性质分析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隐性文化不但具备大学文化的共同特点,而且本身具有鲜明的性质。梳理大学隐性文化的性质,厘清大学校园隐性文化的特点,继而分析几个特点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文化,具有重要要意义。

1.存在形态的弥散性与聚合性

大学校园隐性文化脱离正式组织模型,因而具有了比显性文化更为突出的弥散性,充斥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不规则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弥散性赋予了大学校园隐性文化因素细微但整合的力量。隐性因素存在于校园文化各因素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伴随着影响学校发展各方力量的博弈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校综合实力表现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学校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都弥散着隐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外化于正式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表现,内在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因素聚合于各个行为主体(既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组织),在不同主体身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发挥不同的影响力,也呈现出自然而然的聚合性。聚合性制约着隐性因素的作用对象、呈现方式和力量大小。隐性文化的聚合性特点是正式组织结构和显性组织文化力量场干预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打上显性文化的烙印。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场域中不断较量,对隐性因素的重要影响即是其弥散性和聚合性特点的相互迁移与转化。

2.功能指向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校园隐性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是把双刃剑。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学者一提到校园隐性文化都将其称之为推动力量,这是不妥的。一方面,校园隐性文化给实践者提供一个中介或平台,这个平台由于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优势,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时无刻地发挥作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包容性,如初春之细雨,漫洒于天地之间,浸润万物。但是,这只是隐性文化所具备的特点,至于发挥何等性质的作用,还应该视隐性文化本身的属性来定。隐性文化本身是正向力量,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起推动作用。倘若隐性文化本身不具备这种正向的推动力,反而会借助其强大且无处不在的力量场域,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不能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不应该笼统地将隐性文化看成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全面客观地看待隐性文化,有利于深化对其功能上双重作用的认识,也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利用。

3.作用发挥的无形性与有形性

隐身性是隐性文化因素固有的本性,隐性文化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无形性缘于其本身的隐身性。文化存在本身就难以视觉可见,隐性文化这一特征则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加隐蔽地发生作用。大学校园文化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影响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作用难以估量。正式组织框架下的文化体系,以组织框架内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受到隐性文化的影响。隐性文化因素能够干涉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再隐蔽的力量都会从其作用对象的结果上看到痕迹。虽然隐性文化因素很难从过程中把握其作用的发挥,但就结果而言,大学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可以找到其踪影。简言之,隐性文化因素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乔树桐.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2]周挥辉.大学文化问题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3]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培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4]韦良.大学隐性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5).

[5]王露.显隐并存,与时俱进——我国高校建筑文化初探[D].重庆大学,2003.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生不息;文化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等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生活足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众创造并且传承的精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较全面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术语,在最开始的分类中,一般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的分类,以往是将自然遗产分为物质类的遗产,而文化遗产实际上也是指的物质类的文化遗产,这种分类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加深了难度,并使事情变得复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民间创作”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又将“民间创作”改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言,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呼吁全体社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概念基本定型,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内涵做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各种知识和实践等,这些表现形式都具有十分鲜活的生命力,它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而不是停滞的和静态的,是一种“活”的表现;第二、生态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或者实践,它的环境是周围的生态环境,它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在外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二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第三、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以及内涵由传承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保存和研修,然后世代相传,并且广泛流传,使之绵延不绝,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停止,则宣告其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死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极其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传承的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传承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口头传说和表述的群体传承。我国有多个民族,很多民族又都具有自己特别的语言,如侗语、苗族等等。人类文化信息的传递一般是靠人的思维和语言,语言是一种符号,不管是什么信息都能够通过语言传递,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最方便的传递方式;第二、传统名俗节日的群体传承。中国有56个名族,每个名族都有他们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包括节日文化体系,节日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中华名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将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传递信息和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节日,更有内涵更有色彩;第三、庙会文化的群体传承。在中国,庙会又称庙市,一般是在农历的某一固定时间进行,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娱神娱人、集市贸易等,庙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代代相传,现在也依然广泛流传。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破坏和消失,针对这些,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提供资金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它的保护应当引起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项基金和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首先,建立庞大而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保护体系,设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此外,还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保障资金,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财力有来源;其次,给予一定的人才保障。建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者队伍,对从业人员队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给予一定的法律保障。

三、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精神

1、“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目前,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解释还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的认同,有些学者将儒家思想的“和合”或“中庸”当作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来源于民间,来源于最广大最基层的老百姓,这些学者们将上层文化和普通老百姓创造的下层文化融合在一起,很显然不合常理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意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精神也应该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这种意识最明显的就表现在家族、家庭以及生存上,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2、非物质文化精神的传承

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根,如果失掉了自己的民间文化,那么这个民族是可悲的,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由中国老百姓在创造和享用,只要走出城市,深入民间或到农村去走走看看,就会发现,民间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民间文化当中。保护非物质文化精神的意义在于传承,要传承上辈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也要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自然传承性,但这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一种表征,我们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应该有选择,有目的,有步骤的传承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精神。

总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非物质文化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第一部分是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包括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传承的类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第三部分是分析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精神,包括“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非物质文化精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钟月;;论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3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

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本文探讨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提出了建设良好的校

园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明;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共同认同并遵循

的教育目标、办学方针、校园精神、行为规范和校风校貌的总称。校园文化包括

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鲜明地反映了学校的教

育取向、精神内涵,反映了教职员工的精神风貌、道德准则等,是一种无形的环

境力量,只有当其融入到每个学校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

,才会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发展。要真正成为有特色,能够展现校园精神面貌的

校园,就必须增强文化意识,努力构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

化。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呢?

一、根据本校的教育特点,创造特色的校园文化

军校的校园文化应该以注重对学员军魂意识、尚武精神、军人品质的培养为重点

,根据军校的教育理念、学科特色、办学特点、地域文化背景等,创造特色的校

园文化。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军校的教育特点,围绕培养目标与任务,结

合军校的优良传统、历史渊源,把军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只

有这样才能使军校校园文化焕发出其无穷的生命力,才能够对学员产生巨大的感

召力。

二、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学员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精神文化的建

设上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因此要培养严谨朴实、奋

发奉献的优良校园精神,使置身于这种精神氛围中的师生灵魂感受到一种激动、

兴奋,产成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要培养创新精神,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所在,校园精神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对于军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

和凝聚功能。因此,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作为促进该校建设和发展

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广大教员和学员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引导和激励着

他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校园精神又集中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校训和办学理念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校训和办学理念的提出与确立,既要富有文化内涵,

又要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首先,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讲座,校园

的讲座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其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催人

奋进的校园精神。最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示范区,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示范区的

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是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

这二者集中反映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理念中,以及教职员工在学习、生活

、交往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态度之中,如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严肃认真的工

作作风,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宽

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树立“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崇尚卓越,争创一流”的奋

斗精神;提倡“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从小事做

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

化活动是塑造校园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可以举办文化科技

知识竞赛,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学

员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优良的学风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坚持校园“硬环境”建设,硬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硬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我们要重视硬环境的

熏陶作用。对“军校作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的教育基地,首先要营造浓厚的

谋打赢、学打赢、练打赢的氛围,教室、操场、宿舍、饭堂——校园里的每一个

角落都可以融入治校办学的理念,成为铸魂尚武的教育平台。除了借助传统的标

语、画像、灯箱、宣传栏之外,还可以根据军兵种和学院自身特点,建造主题园

、文化墙、主题雕塑、展览馆等。同时,综合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等媒

体工具,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育人的校园文化硬环境,让广大教员、学员置身其

中,耳濡目染,教为战、研为战、练为战。

五、坚持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

我们要将软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从铸魂、励志、陶情入手,为软环境开渠增容,充分发挥

软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巨大感染力和感召力,塑造学员战斗品格、提升学

员人文素质、营造教学育人的和谐气氛。建设校园软环境,要营造尚武氛围,注

重对学员军魂意识、尚武精神、军人品质的培养,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

导向,把军校学员塑造成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军魂永固、英勇善战的表率。为

广大教员和学员创造宽松的、活跃的、自由的学术空间,鼓励他们不断追求科学

、追求真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环境。要营造和谐氛围,将和

谐思维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作风的建设当中,为学员们创造奋发向上、团

结互助、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让师生们在融洽的校园气氛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陈国法.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看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J].黑龙江教育,2009(1,

2):33.

[2]闫德忠,张会玲.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

11:11.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4

一、要弄清什么是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为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它包括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的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以及广场群众性的娱乐、体育休闲活动等等。它不等同于庙会和大型体育场所、展馆所举行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的特点在于它专属于“广场”。它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活动,它的特点主要有其公共性、节庆性、艺术性。

二、抓住其特点建设广场文化

1.抓住广场文化公共性的特点发展广场文化

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一个城市较为集中的生活与休闲公共区域,也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最能体现社会公益性文化的特点。广场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市民社交、休闲与娱乐、集会的场所,更是外来旅游观光人士休憩的理想场所。所以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文艺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在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中,使市民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抓住广场文化节庆性的特点建设广场文化

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所设立的公共区域空间。因而,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在我们这个国度,传承着各种文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各种节日庆典数不胜数。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节庆的喧闹与热烈,装饰好民族文化色彩,通过节日庆典传承我们的文明,营造城镇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以达到宣传、教育、增强精神动力等作用。

3.抓住广场文化艺术性的特点发展广场文化

广场的主要载体是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也需要艺术性活动支撑。没有艺术活动,广场会显得枯燥干瘪,有了艺术性的广场才是一个文化整体。它可以提高市民的审美情趣,达到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把握好其艺术性的特点,不但可以让它成为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还可以成为城市缤纷绚丽、多姿多彩的靓丽风景。

三、通过广场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城镇的广场是城镇的“客厅”,对外可迎八方宾客,展示自己城市的精神风貌。我们搞广场文化建设,就是要尽量挖掘与调动地方文化资源,使得地方的文化传统、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和发扬,打造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品牌,引进来,走出去,使之成为知识经济。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5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1.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积累的文化精神,能够给企业的员工带来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指引。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方面的理念、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的群体意识等等。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表象,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产品中,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包装、产品的质地等等都是物质文化的体现。精神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员工思想表现、企业员工的理想信念、企业的价值观念等等。企业的每一个工作点都透露着企业文化的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来说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企业,一个企业要代表着时代的前进性,企业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企业是这样,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一直处于一个水平,停滞不前,那么该企业也就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其次,它与企业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动力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这就需要企业文化要与企业的终极目标相统一,否则不仅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还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最后是它的个性化特点。前文已经说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使得企业文化也具有其独特性。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的文化特点,能够为自己赢得独特的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以尊重为前提,注重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1.企业文化同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不能相互配合、不能相互适应的现象,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会很成功,甚至失败。这就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中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适应,才能实现共赢的目标。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管理,而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有章可循,使企业管理更加地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2.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管理服务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者都希望能够通过行之有效地管理来实现员工的价值,让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但是每一项管理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企业该怎样协调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并不冲突,也不矛盾,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文化的构成一定是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文化,是要对企业管理起积极作用的文化。企业的管理是在员工行为方面的管理。在一个企业中,其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经营的管理都应该体现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与企业管理中的各个要素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管理都是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服务的,只有二者相互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每一个企业都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在创新上力求最好。每一个企业文化都要拥有企业道德的注入,否则很难得到发展。一些企业不做良心产品,就是企业文化中道德的缺失,最后导致企业的破产。企业文化能够给一个企业带来不菲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这些利益,充分地说明了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3.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指路标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从企业的产生之日起就是不可分割的。企业文化是对着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行为习惯和精神文化,而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制度均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存在。所以笔者认为,二者不能分出谁先产生的问题,都是在企业发展之初,相互作用产生的。企业文化的诞生本就来源于企业管理的价值观体现,是管理者的思想和态度的综合体。企业文化的特点决定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效率。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精神和思想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者价值观的体现。企业的管理者凭借着企业文化为员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选择自己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处处体现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的灵魂所在,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员工的思想动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价值观的认同。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黏合剂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管理中是一种黏合剂的作用。企业的员工思想靠近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摆正员工的思想态度,促进员工和企业的一种和谐关系的存在。

2.激励作用企业的活力和企业长期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要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而企业的激励机制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企业文化会透露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去激励自己的员工,例如大庆的铁人精神正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在员工身上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力量能够焕发企业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

3.控制作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当中,企业文化对一些员工的消极情绪能起到控制作用,能够约束职工的行为和规范,控制员工的个人行为,使员工的消极情绪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转变为积极情绪。

四、总结

精神文化的特点范文6

一、引言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 ]。而旅游作为短期的生活方式,就是满足人类的文化需求。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地区,由五大高峰组成,因此得名五台山。传说,五台山是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而存在的,五台山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三座大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正是佛教意义在五台山的具体体现,也决定了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丰富性。正是这种丰富性使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成为多元综合的文化载体。在五台山景区内,寺庙林立,佛事活动定期举行这也是五台山不断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五台山精神性文化产品的开发已经饱和。事实证明,目前五台山精神性文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

二、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精神性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整体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另一半,他的主要任务是对隐藏在物质性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和挖掘,并最终开发成用于旅游这消费或体验的精神性文化产品[ ]。宗教古建游作为山西省一项重要旅游线路,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意蕴,这也可以称之为是旅游景点的人文精神,也是旅游景点所重点传达的内容。这些旅游景点,在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都必须将该景点的一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传达给旅游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该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才能实现旅游带给人类的意义。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就是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智慧的集中体现。五台山是由一列山峰群组成的,又称“金五台”,是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名山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五台山早在东汉年间,即公元58年~公元75年永平年间,就已经建立了佛教寺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建立寺庙的山群之一。五台山的寺庙建造的非常精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历史研究意义,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研究意义等。五台山最著名的几大寺庙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这五大禅寺是五台山寺庙文化,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是五台山的灵魂之作。五大禅寺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从五台山自身所拥有的丰富资源来分析,五台山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五台山有着非常丰富的佛教文化,这些文化使它在人类文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五台山在文化旅游层面下,还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2009年五台山以文化景观遗产申遗成功后,五台山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了,而且不是第一次来五台山的旅游者占很大的比重。五台山虽然现在已经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了,但是,从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特点来看,五台山的精神文化对于五台山今后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弘扬五台山的文化。

三、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策略

(一)文化定位,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

纵观全国佛教景点的旅游文化产品具有相当大的共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但是,每个景点由于地域性或历史性的原因,又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这就在为开发各景点的独特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只有在充分考察共性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出独具魅力的个体佛教景点。

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它的这一特点就已经决定它除了可以走古建筑、古文明类的旅游路线之外,还可以走精神性的旅游路线。五台山走精神类的旅游路线主要应该定位于佛教的传承、发展和现代化上。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其文化定位应该更偏重于信仰的树立方面。经济的发展,却未能充实人们的灵魂,反而使人类感到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助,这个时候,人类需要信仰,信仰是支撑人类勇敢的生活的一项重要因素。

从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情况来看,人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明显没有达到很好的平衡,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也是大家无法回避的事实。在解决温饱,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富裕的现代,人们越来越渴望精神世界的充实和饱满,人类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也逐渐成为人类主要思考的内容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将精神的需求和归宿寄托于旅游所产生的意义当中。

五台山要向人们传达精神层面的意义是有其优势条件的,五台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这天然便其具备了一定的精神表征。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最大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通过在人类内心建立对宗教的信仰和尊崇,从而引导人们去营造一种向美、向善、向真的生活,引导人们互敬互爱,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这也正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主要需求之一。在文化定位上,五台山要着重定位于佛教文化传播和精神信仰的追求,这样才能开发其精神性旅游产品。

(二)形象设计,开发有意义的文化产品

形象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旅游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前,都需要对其自身的形象进行必要的设计和包装,这也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五台山要成功开发其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也需要对其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形象进行相应的设计。

五台山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它的美是驰名中外的,也就是在开发五台山的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之前,五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经很高了,是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赞赏的。但是,在开发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的过程中,仍然要对其精神文化产品做一定的包装和设计,这样才能使其精神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知名度。同时,形象设计还体现在对五台山的一些文化项目的重新规划上。只有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第一场胜利。

五台山佛教宗派甚多,有密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藏传佛教、唯识宗等,作为旅游者,从导游那里听到最多的知识多是禅宗和藏传佛教,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者甚少,或者完全不知,这显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样的旅游过程通过一定的旅游演艺产品或残缺的传统佛教文化进行定向复原,并和其他旅游产品形成系列产品,形象上切入,深度上挖掘,使之能表现时代佛教旅游文化的特征,这种复原不是简单的复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比如河南登封少林寺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较好的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宏大的演出阵容,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独特的剧场设计,融合一定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禅乐白哦先手法,备受游客青睐,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一张耀眼名片,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目光。又,《印象普陀》准确把握了普陀山丰厚的观音文化及其自身的品牌特征, 于岁首年终时,用一场震撼人心的祈福仪式,带旅游者体验一次温柔的心灵静修、视觉的饕餮盛宴。这样的山水实景演出代言了当地旅游文化市场的特质与高度。

我国许多传统旅游地由于产品老化、经营观念落后,受到了新兴旅游地的巨大冲击。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刺激旅游产品进行更新再造,推出旅游品牌,为旅游地诸如新的活力[ ]。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至八月十八日定期举办的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和僧人的佛事活动,这些重要的地域资源都是极好的切入点。本着提高五台山旅游地品牌形象、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完善旅游产品种类、满足旅游者多元文化需求、提高地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目的,深度开发五台山精神文化旅游产品亟需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投资和市场运作,进行旅游文化产品一系列的形象设计、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五台山佛教文化,都要整合各方资源,强强联手。

(三)重视营销,开发五台山文化产品

营销策划是现代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没有营销,就不能高效率的取得经济回报。目前,营销策划的理念已经在各行各业都有所运用了,也帮助不少行业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对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也必须使用营销理论,重点考察一些关键问题,使五台山的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能够成功的开发出来。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五台山的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不能只是简单的将五台山的宗教文化信仰宣扬出来。作为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最重要的特点还是在宗教文化上,这一点也是早就体现在五台山的旅游文化当中的。所以,要继续开发能够成功打向市场的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不能单纯的依靠对于佛教文化的宣教,必须利用营销策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构建景区新形象,融合五台山佛教文化和佛事活动,打造五台山地方品牌,切实提高景区内涵建设。

成功开发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需要利用营销手段,对人们现今的精神需求做一个具体的研究,从而,准确的制定一个能够开发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的具体方案,使五台山精神产品能够顺利的打开旅游市场。同时,还必须利用营销策略,对五台山精神文化进行合理的宣传,使人们认同五台山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文化,从而为五台山找准市场,使五台山精神性旅游文化产品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