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现金流;折现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77-02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常用的价值评估模型之一,在本科教材《财务管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证券估值和投资决策中。但笔者在教授《财务管理学》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或错误,现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混淆按期付息与按期计息

在人大版《财务管理学》第六版和第七版教材中,在第二章的债券估值部分,有一关于债券现值问题的例题,其资料及解题过程如下:

A公司拟购买另一家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五年,票面利率为10%,按年计息,当前市场利率为8%,该债券发行价格为多少时,A公司才能购买?

教材中的计算过程是:

PV=100×10%×PVIFA 8%,5+100×PVIF 8%,5=107.9

很显然,该题的求解过程是错误的,它混淆了按期付息与按期计息的区别。所谓按期计息,是经过一个计息期只是计算了利息,但并没有支付利息;而按期付息是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就需要支付一个计息期的利息。

教材中的这种计算方法显然只是适合于按期付息的情形,五年中每年年末收到100×10%的利息构成一个期限为五年和每年年末金额为10的年金,五年末再收到本金100,所以PV=100×10%×PVIFA 8%,5+100×PVIF 8%,5=107.9 。

该例题是按期计息,其实质是:每年计息,利率为10%,计算其五年后的终值,再按市场利率为8%计算其现值,债券的现值计算应为:

PV=100×FVIF 10%,5×PVIF 8%,5=100×1.611×0.681=109.7

二、对股票估值实际报酬率的误解

在人大版《财务管理学》第六版和第七版教材中,在第二章优先股估值部分,该书是这样陈述优先股的估值:如果优先股每年支付股利分别为D,N年后被公司以每股P元的价格回购,股东要求的年必要报酬率为R,则优先股的价值为:V=D×PVIFAR,N+P×PVIFR,N,如果优先股按季度支付股利,其价值计算为:V=D×PVIFA (R/4),4N+P×PVIF (R/4),4N。

该书有一相关的例题,其资料及解题过程如下:

B公司的优先股每季度分红每股2元,二十年后,B公司必须以每股100元的价格回购这些优先股,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8%,则该优先股当前的市场价值应为:V=D×PVIFA (8%/4),80+P×PVIF (8%/4),80。按照其前面对优先股估值的陈述,如果是每年支付股利,其价值应为V=D×PVIFA 8%,20+P×PVIF 8%,20。

很显然,这种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错误的,根据财务管理中风险报酬关系,一个理性投资者的要求必然是:高风险对应于高报酬,低风险对应于低报酬,风险与报酬要匹配;然而在例题中,却是股利支付方式的变化引起了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发生了改变,第一种情况下的年必要报酬率为8.24%,而第二种情形下的年必要报酬率为8%,这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处理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三点:第一,我们应根据公司购买的优先股风险的大小、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和纯利率来确定它的预估必要报酬率,根据预估必要报酬率和公司的资金成本率来确定公司的年实际必要报酬率,然后将年实际必要报酬率换算为每期的实际报酬率;第二,确定现金流;第三,使用折现模型计算优先股的价值。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定:根据例题里公司购买的优先股风险的大小、当前的通货膨胀率、纯利率和资金成本率确定的实际报酬率为每季2%;如果股利为每季支付2元,那么优先股的价值为:

V=D×PVIFA2%,80+P×PVIF 2%,80

如果股利是每年年末支付8元,则年实际报酬率为:

i=(1+2%)×(1+2%)×(1+2%)×(1+2%)-1=8.24%

优先股的价值变为:V=D×PVIFA8 。24%,20+P×PVIF8 。24%,20 。

三、风险投资概率法应用的错误

在一般的本科《财务管理学》教材中,是这样陈述在风险投资中的概率法,概率法是通过发生的概率来调整各期的现金流量,并计算投资项目的各期期望现金流量和期望净现值,进而对风险投资做出评价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各期现金流量相互独立的投资项目。

运用概率法时,各年的期望现金流量计算公式为:

NCFt=■NCFtiPti

NCFt――第t年的期望净现金流量;NCFti――第t年的第i种结果的净现金流量;Pti――第t年的第i种结果的发生概率;n――第t年可能结果的数量。

教材中有一相关的例题,其具体资料及解题过程如下:

某公司的一个投资项目各年的现金流量及发生的概率情况(如下表所示),公司的资本成本率为16%。试判定此项目是否可行。

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计算过程如下:

NCF0=-50 000×1=-5 0000

NCF1=15 000×0.3+2 0000×0.4+25 000×0.3=2 0000(元)

NCF2=2 0000×0.2+3 0000×0.5+1 0000×0.3=22 000(元)

NCF3=15 000×0.4+25 000×0.4+35 000×0.2=23 000(元)

NCF4=25 000×0.2+2 0000×0.6+2 0000×0.2=23 000(元)

再计算投资的期望净现值:

NPV=NCF0=NCF1+×PVIF16%,1+NCF2×PVIF16%,2+NCF3×

PVIF16%,3+NCF4×PVIF16%,4=-5 0000+2 0000×0.862+22 000×0.743+23 000×0.641+23 000×0.552=11 025(元)

因为计算出来的期望净现值大于0,所以可以进行投资。

很显然,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陈述及对例题的解答过程会误导学生的学习。在对概率法的陈述及整体例题的求解过程中,先是计算每年的期望现金流,再根据公司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其净现值,我们根本看不到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影响。

在风险投资决策中,公司在确定项目的可行性时,有两种途径把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影响考虑进去,一是把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影响计入到折现率中,在无风险折现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风险报酬率,来确定折现率;二是把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影响计入到现金流,在预估每期现金流的基础上,乘以一个约当系数(风险越大,系数越小),调整每期的现金流。而上述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既没有因为风险而调整现金流,也没有因为风险而调整折现率,所以是有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来完善这个问题呢?当然也是两种途径:一是根据风险调整折现率;二是根据风险调整每期的现金流。现在我们假定:考虑社会平均报酬率、公司的资金成本率及公司自身对该项投资风险的分散能力等因素,确定折现率为20%,则投资项目的价值为:

NPV=NCF0+NCF1×PVIF20%,1+NCF2×PVIF20%,2+NCF3×

PVIF20%,3+NCF4×PVIF20%,4=-5 0000+2 0000×0.833+22 000×0.694+23 000×0.579+23 000×0.482=6 331(元)

净现值大于零,可以投资。

四、小结

从以上几个常见的错误可以看出,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应用中,要准确把握二个问题,即现金流和折现率,现概括如下:第一,对于确定性投资决策而言,其现金流是确定的,但我们必须弄清楚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准确时点,其折现率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和公司的资金成本率。第二,对于风险性投资决策而言,首先是预估现金流和折现率,其次是如何处理风险。对于风险的处理,一N途径是根据风险的大小调整现金流,另一种是根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公司在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必须两者选择其一。第三,对于风险性投资决策,在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时,还要考虑该公司对投资项目风险的分散能力,只考虑无法分散的那部分风险的影响,以此调整现金流或者折现率。第四,无论是确定性投资决策,还是风险性投资决策,对于给出的实际报酬率的期限与现金实际流入流出的期限不一致的情形,一定要按实际利率必须相等来换算,确定每期的折现率,如本文中优先股给出的实际报酬率是每季2%,换算为年实际报酬率为每年8.24%(也就是年折现率),而不是每年8%。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2

1.现行医院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近阶段,医院的外部宏观环境日趋复杂,而医院财务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不足。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突发事件等。例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可以使公众加大对医疗保健的投入;社会经济环境趋好,公众的诚信度增加,逃避医院的医疗费用的情况就会减少。这些都是有利于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反之,则会加剧财务风险。许多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滞后,采取措施不利,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另外,医院会受到更新换代产品的挑战,一些药品、材料是进口的,国内货币贬值亦会提高其采购价格,增加了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

2.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不力导致支出膨胀

(1)时间跨度短,往往重视年度预算,无法考虑由政府建立养老金和其他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2)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不考虑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3)预算外收人、制度外收人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3.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同时,一部分财务人员知识陈旧,业务水平低,这些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4.医院使用资金管理不善

(1)从投资上看,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2)从资金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3)从资金回收看,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疼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含巨大的财务风险。(4)资金的收入来看,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5.财务决策缺乏可行性导致决策失误

近阶段,医院的财务决策都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等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引起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型

1.合同风险

指由于合同本身不合法、不明确、不细致等原因造成合同不能执行引起的风险。如:医疗设备、药品等采购合同,病人医药费用结算合同,病人家属在手术前与医院签订的医疗合同等,结果在合同签订时,没有对数量、质量、价款和酬金、履行期限、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办法等事项做出合法的约定,便会导致合同的无效,甚至引起各种经济纠纷、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风险。

2.信用风险

指交易双方不能履行合同造成的风险,如医院的债权(医药费、住院费等)不能如期收回,假若医院因此拒绝收治患者,就会违背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违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但医院继续背着沉重的欠费包袱,且政府不予补偿,这亦属于医院承担的财务风险。

3.政策性风险

指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引起的风险,如收费标准的制定或变更,如果没有考虑医院设备的价格、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就可能增加医院损失。还有药品价格的变更等,都是医院面临的风险。

4.资本市场风险

它分为权益资本风险和债务资本风险。权益资本就是医院的净资产,它受到医院经营业务收入、上级拨款的制约,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权益资本,扩大权益资本,能为医院的业务发展提供保障。债务资本就是通过银行借款或其它金融机构借贷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的成本会受到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影响。

5.实物资产的风险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原有实物资产的贬值,因此应对资产进行定期评估,按现值进行管理。其次,购买进口设备也有价值风险,如国内货币贬值会提高其采购价格。再有,医院以市场价格购进医疗用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而销售却以国家统一价格补偿,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购销方式,也是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医院财务预警

财务风险从萌发到产生再到恶化,都将在某些财务指标的数值变化上体现出来。比率分析是将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指标,以此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分析是将企业本期的财务状况同以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或将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企业进行对比,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这些指标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对医院的经营发挥很大的提醒作用。

1.流动比率

即医院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该比率越大越好。

2.速动比率

即医院的速动资产(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和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后的资产值)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快速、较准确的偿债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最低为1,该比率太大则占用太多资金。计算速动比率时为什么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其原因是:(1)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2)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未作处理;(3)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4)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综上所述,在不希望企业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以及排除使人产生种种误解因素的情况下,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令人可信。3.资产负债率

即医院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对于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分析的角度。债权人认为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他们最关心的是贷款的安全程度,债务比例越低,贷款风险越小。自己的权益越有保障。从股东的角度看,只要是能保证全部资本利润率大于借债利息率,就希望资产负债率越大越好,否则反之。从经营者的立场看,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作出正确决策,合理安排好资本结构。该比率越小财务风险越低,但比例太小又表现出医院利用债务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所以医院要根据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全面考虑,确定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比例范围(各地区、各行业、各种时期有不同的合理资产负债率范围)。至少要保证净资产多于全部债务,即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

4.现金流量比率

即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比率,用于分析和预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比率大于1表明整体上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现金流量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本期现金流量的实际数据;提供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用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分析不仅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5.维持当前现金流量的能力保障率

即营业现金净流量与必须的维持性资本支出额的比率。该比率大于1时,说明医院不仅能维持经营,还可以扩大经营或满足其他方面的现金需要。

6.营业现金流量偿债贡献率

即营业现金流量减维持性资本支出后与到期债务本息的比率,反映医院在满足维持经营情况下的偿还到期债务的水平。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医院不得把通过增加新的债务或其它资金融通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

四、防范和化解医院财务风险的策略研究

1.要建立包括工作数量、业务质量、成本水平、药品库存、收支结余等指标在内的预警系统

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如日常现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仓库物品保管、固定资产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贷、往来账管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减少理财漏洞和资金浪费。

3.财务人员要注意发现理财中的异常情况(如库存药品或材料激增、各类资金比例关系失衡、业务量下降、成本上升等)并及时反映以便领导采取措施,保证资金调动灵活、供应及时、流向合理,使财务工作规范运行。

4.坚持弹性管理

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之所以要保持合理的弹性,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财务管理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缺乏完全的控制能力;(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3)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都是对未来的一种大致的规划,也不可能完全准确。为此,就要求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保持可调节的余地。

5.贯彻优化原则

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实现最优的过程,这就是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优化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多方案的最优选择问题;(2)最优总量的确定问题;(3)最优比例关系的确定问题。

6.采用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便实现计划所规定的财务目标,回避风险的发生。财务控制的方法主要有:(1)防护性控制。防护性控制又称排除干扰控制,是指在财务活动发生前,就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把可能产生的差异予以排除的一种控制方法。(2)前馈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又称补偿干扰控制,是指通过对实际财务系统运行的监视,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使差异得以消除的一种控制方法。(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又称平衡偏差控制,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实际财务活动或调整财务计划,使差异得以消除或避免今后出现类似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7.降低筹资的资金成本是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在用资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向股东、债权人支付的股利、利息,这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即支付的报酬与获得的资本之间的比率。一个企业通常同时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筹措长期资本,而不同筹资方式下资本成本高低不等。为了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还需测算各种长期筹资方式下的综合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故称之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它是由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的权数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Kw=KjWj

式中: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Kj:第j种资本的成本

Wj:第j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需测算个别资本成本,还需计算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即权数。资金成本降低意味着企业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降低。

总之,建立了包括上述指标在内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医院可以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医院财务状况,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制订负债经营警戒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建议。

8.完善政府预算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预算制度

(1)采取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调整各级人代会召开时间,或采取跨年制预算年度安排,使预算年度与人代会审批预算草案的期限衔接。(2)改革预算科目设置体系和审议制度。(3)改革预算执行监督制度。要必须对预算执行各个低财政风险节给予富有实效的监督,形成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突出财政监察、审计检查、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

9.建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工作体系。医院设立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对每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年平均报酬率预测、非贴现的回收期预测,避免利率变动造成的损失。对外汇汇率波动风险,应采取谨慎原则,每月计算汇率损益,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目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构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收集财务经营风险的有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有医院的财务会计报表、医院工作的统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资金使用效果和负债能力。(2)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实物资产风险可以通过主管努力,完善内部管理进行控制。对固定资产、材料认真执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药品按月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①把物资管理与医疗业务、医疗质量、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管理。②从医院院长、财产管理部门(财务、设备、总务)到使用科室及操作人员,实行全员管理。③建立健全三帐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帐帐相符。④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玄香兰: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5).

[2]刘璇:如何降低医院管理中的风险[J].中国医院统计,2005(1).

[3]涂平安:试论医院负债经营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1998(6).

[4]郑大喜:医院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6).

[5]孙晓燕:医院现阶段收支分析与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3).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阶段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

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活动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一、概述

集团企业虽作为一种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但并未以一个名词概念被明确的定义,所以此处对于集团企业的定义是综合了人们对集团企业的普遍认识。集团企业是指以资本为纽带控制着若干个企业,形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以集团的规章制度为共同行为准则,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实行垂直组织管理。集团企业作为由母子公司联合运行的经济体,其特征表现为:(1)集团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但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和大部分子公司(即不包括母公司的分公司)本身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有限的民事行为能力。(2)集团企业母公司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全资控股、优势控股或实质控股的方式垂直控制着若干子公司或关联企业。(3)由于集团企业母公司的主导和控制地位,故而要求子公司在财务方面应该直接或间接的服从母公司,以保证母公司的根本利益。

由于经济环境和集团企业财务活动的可变性与复杂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几乎都是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故而从财务的角度看各种风险因素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到财务上来,使得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可变性或不确定性。关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

1、资产组合理论。集团在投资时,由于单一资产的风险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往往会同时选择多项资产进行投资,合理安排资产的组合,从而实现投资的多样化,使得在确保一定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降到最低。

2、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其是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资本市场理论形成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对证券市场中各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模型,以此帮助投资者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得出风险组合资产的预期收益。

3、资本结构理论。如果假设企业在未来净现金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在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整并使其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可以实现集团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当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现状

由于我国集团企业有一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习惯,致使集团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薄弱,而同时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漠视财务风险,对集团企业客观存在并且复杂多变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在这个宏观环境下,集团企业任意一个财务管理环节出现偏差或者不适应,都将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而另一个方面,集团企业成员本身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故而在内部管理上,集团企业容易出现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导致集团对成员企业难以实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不能准确接收到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最终使集团做出缺乏科学性的财务决策。

下面就我国当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及成因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融资风险。企业集团融资风险指企业在融资决策与执行决策中出现失误,给营运和财务方面带来困难和意外负担,甚至产生资不抵债的可能性。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集团企业的融资方式大致可分为:

1、股权融资。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集团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普通股进行筹资,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不稳定,致使投资者们对普通股的风险估量一般都很高,根据高风险高回报的原理,集团如果想要进行股权融资,则必须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报酬,这样会导致集团的筹资成本偏高。同时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当集团企业投资报酬率下降,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收益目标时,投资者对集团企业就会丧失投资信心,可能抛售公司股票,从而造成企业股价下跌,同时也会使集团企业再融资的难度扩大,融资成本上升,增加财务负担。

2、债务筹资。集团企业债务筹资的途径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长期借款筹资、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这三种方式。但前两种方式往往会因为受到固定利息负担和债务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集团的一些特殊时期加大财务风险。而融资租赁由于其租金总额通常需要高于设备账面价值的30%,这会在无形之中给集团增加财务负担。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集团企业投资风险指企业投资后由于内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效果,存在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根据集团企业的投资内容,投资风险可分为:

1、集团企业对外投资风险。首先,集团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必然会受到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的影响,其次,集团企业在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经常会选择多元化投资,但是有时因为多元化投资的范围过于广泛,容易造成集团的资金周转不灵、营运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集团企业投资风险加大。最后,集团企业在对外投资方式上可以采取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两种方式,而同时集团企业在投资方式上的选择将与集团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本纽带关系、产业纽带关系有重大的联系,故而集团企业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上合理不合理会给集团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2、集团企业内部项目投资风险。因为集团企业内部项目投资风险与单体企业在形成原因上基本相似,所以也必然会受到产品需求变动、产品价格及产品成本变动、经营者管理不善、投资项目不能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并达到预计生产能力等不确定因素而引起的投资风险。

3、集团企业内部相互投资风险。首先,集团企业内部各独立企业之间相互投资或合资,因为集团企业干涉过多,会致使成员企业难以按照自身特点确定合理的投资额,从而影响内部投资效率;其次,由于集团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也存在一些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容易导致集团企业的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最后出现投投资风险。

(三)集团企业资金营运风险。集团企业资金营运风险指集团企业在流动资金管理过程中,因为营运环节资金流动在时间和金额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集团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最终影响到集团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并有可能造成集团的经济利益的流失。其主要体现在:

1、流动资金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流动资产是集团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作的资本保证,其对集团资金营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三个方面。集团企业成员所持有的现金和存货的数量如果过多,则会增加集团的管理成本,但是数量过少则无法满足应付业务开支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样当集团企业扩大赊销时,其虽然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与账面利润,但容易增大催收账款的难度,也增加了应收账款占有的机会成本,当实行紧缩赊销政策时,集团企业又将面临失去市场机会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

2、集团内部利益不一致性带来的风险。由于集团的成员企业大多都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各成员企业在没有严格的统一管理时会习惯性的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有利于自身营运的现金流量和存货安排,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信用制度,因此可能会导致与其他部分成员企业产生局部利益冲突,影响到集团企业整体营运的安排。

3、集团战略调整可能带来的风险。集团各成员企业在资金营运环节上是遵循集团企业整体的营运战略,所以如果整体发展战略实施不当,必将使各成员企业在资金营运环节上出现风险。

(四)集团企业利润分配风险。集团企业利润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利润分配可能给集团企业整体价值和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将集团所实现的净利润,按照集团财务制度所规定的分配方式,在社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集团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意味着集团需要从自身所拥有的现金中分化出一部分用于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即从资金总量上看集团所持有的资金发生了减少,所以集团在分配利润的时候如何在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和资本保全之间做出权衡,关系到集团的整个财务状况。

1、产权的不清晰导致集团内部出现了利益的冲突,容易使集团产生利润分配风险。产权是利润分配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在选取利润分配的方式时,都必须遵循企业之间的投资数额要有明确的会计核算以及产权界定要清晰的原则,但是我国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集团企业是按承包租赁,行政合并等方式组建而成的,其产权界限的划分并不清楚,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和资本市场的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会使集团的产权划分存在一定的缺陷。

2、集团企业财务控制往往比单体企业的范围更广,因此相比之下集团的财务更加的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最终引发集团的利润分配风险。首先,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由于拥有较大的资金和利润方面的调配权,容易出现部分成员为了维护小团体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违规的利润分配决策。其次,由于成员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时常上报给集团的信息并不真实,私自留下本该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导致了集团的利润分配风险。最后,集团的内部管理层中少数企业经理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各种利益,甚至将本该分配的利润私有化,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3、集团企业的投资活动是集团利润来源的一部分,但如果因为集团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而将大部分资金投放于效益低下的项目上导致其变现能力下降,也必然会引发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风险。集团企业的融资活动是集团利润分配的主要途径,故而集团在融资时,其融资的能力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都会引发利润分配的风险。

(五)集团企业产权管理风险。集团企业产权管理风险指集团企业将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债权资产分别投资于子公司,并依法落实其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通过产权关系的约束控制,间接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背离而产生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而影响集团企业产权管理财务风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货膨胀、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技术时效性的原因,引发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产权管理上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导致集团企业在产权管理上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六)集团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风险。集团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风险是指集团企业各成员企业之间互相提品和劳务过程中进行内部价格结算时,由于内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内部转移或关联交易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结果,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成因包括:1、集团企业内部成员企业独立核算自成一个利益中心,所以容易出现子公司的管理层和当地股东产生抵触情绪,妨碍集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当转移价格政策的目标正好和接受高价的子公司的目标相悖时,可能会挫伤子公司职员的积极性。3、在集团企业内部,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下属子公司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成为必要。4、制定转移价格政策的复杂性。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任何企业在其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内外部的等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所以集团也不例外。因为风险的客观存在,其需要集团积极地去面对,并制定必要的措施去预防或降低风险所带给集团的利益损失。因此集团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内容包括:

(一)建立健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由于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故而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先运用相应的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出风险的类型,之后再根据已有的认识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得出其可能会带给企业的影响,最后制定出具有高效率的制度来管理和控制风险,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降低集团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系统。现实中集团企业的风险并不都是显露在外的,因此集团需要通过对企业可能会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逐一的识别,才能清晰判定哪些财务风险才是真正影响到集团财务的风险。其中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1.政策分析法。集团通过对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和分析,再综合集团自身的财务的实际情况,可以识别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来源。2.财务风险风险列举法。由于集团的财务情况最终会变现集团企业相关的财务报表上,所以可以通过对集团的财务报表、财务资料以及管理流程等资料综合分析得出集团财务的薄弱环节,并以此来估量未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3.实地检测法。通过与实际操作人员的直接沟通,了解财务风险的客观实情及风险管理的成效,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

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和度量系统。财务风险的评估和度量系统是指集团在识别风险之后,由于各个不同环节被识别出来的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不一,故而需要集团对于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或者测量得出其在整个财务管理中的比重,给予集团比较直观的了解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资源的分配。由于不同财务风险,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其财务风险暴露出来的形式及发生损失时的程度可能会有差别,故而使得在现有的财务风险中,有些风险本身比较直观明了或因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易于被评估和度量,但另外一些隐含风险需要对其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进行探测、显化处理,才能明确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

3、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集团在针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时,由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的不同,故而需要采取不同策略和方法,选择最合理的管理方案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因为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经济活动,其风险存在于集团的每一项财务活动的环节中,所以要想通过对财务风险的优化组合,运用适当的风险转移工具,对财务风险实现提前的预防和合理的回避,就必须针对集团的每项财务活动进行细致的管理和控制,其具体的步骤包括:

(1)企业集团融资风险的控制。融资风险的产生是由于集团内部融资决策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故而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控制: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②明确集团企业融资主体。③协调集团内部利益关系,规范内部融资行为。④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2)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集团的投资活动是企业一项主要的财务活动,其不仅影响到集团的资本结构,而且还决定着集团能够取得的利益多少,所以综合集团投资风险的成因,可总结出以下几项措施加强对投资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①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②对各项风险投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组合,实现多元化的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某一单项投资资产的风险。③综合考虑到集团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纽带的关系,合理分配投资资金,正确的选择最适合集团发展的投资方式。④将集团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利益和最终的投资目标,协调好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目标关系,但同时又不能对成员企业的财务干涉过多。

(3)集团企业资金营运风险的控制。集团要加强资金营运风险的管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对企业资金进行控制。①合理的确定集团现金的持有量和存货的批量,并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制度。②建立资金营运准备制度。集团通过设立现金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存货准备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集团资金营运方面的不时之需。③由于集团在资金营运环节受到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影响,故而集团在资金的营运环节不仅需要考虑到每一位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更应该合理谨慎的贯彻执行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

(4)集团企业利润分配风险的控制。由于集团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活动,所以加强对集团利润分配风险的控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其具体的措施有:①做好财务控制环节工作。集团应加强对成员子公司企业的财务控制,掌握子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力,以保证集团在利润分配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杜绝子公司中小团体利益的出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集团企业财务失控局面的出现。②增加利润分配决策的科学性,选择最合适的利润分配方式。集团在做利润分配决策时,不仅要保证债权人得到正当的合法权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集团能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合理的对利润进行分配。③考虑到可能对利润分配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加强对此类因素的管理。

(5)集团企业产权管理风险的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明晰产权关系;②合理设计产权结构。

(6)集团企业内部价格转移风险的控制。集团企业由于其组成结构的复杂性,故而在对其内部价格转移风险的控制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对于分权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可以选择市场价格或协商价格作为转移价格,以便把竞争机制引入集团企业内部,使分权程度高的集团内部成员在内部转移价格环节更加的公平、合理。②对于集团企业内部核心层的企业可以采用双重转移价格定价方法。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母公司的子公司之间和集团企业内部非独立单位之间结算时,可采用成本转移价格。

(二)建立健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仅仅只通过财务风险的一整套管理程序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因为一套成功的管理方案,其不但包含管理者正确明智的管理决策,还应有相应的监督体系,以及有效地执行者,不然即便是最完美的管理方案也会成为一纸空洞的理论。所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通过对集团的内外部管理活动实现严密的监控和督促,可以从根本上保证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1、完善集团企业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缘于现代公司制度建设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其带来的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益上的冲突,需要通过规定公司参与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和职责的分配。优化股权结构,在公司内建立有效地制衡机制,建立市场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时逐步建全有关法律法规,增加执法力度,规范公司治理。

2、合理集团企业财务权责配置。财务权责配置是指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责任和利益配置,其具体以集权式、分权式和集团企业总部指导下的分权管理模式表现出来。因为现实中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没有绝对的集权或分权,故而集团总部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考虑到:1.集团企业的管理模式;2.集团企业的发展阶段;3.股权集中度;4.集团企业的规模;5.子公司性质和母公司经营者风格等因素。只有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后才能决定采用最合适的管理方式,充分实现集团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信息在各业务单位的流动不完全是单向循环的,其过程具有多向交互式、智能化的特点。因此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正是联结集团企业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形成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及时广泛地采集所需要的大量财务风险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加工和分析才能随时更新财务风险信息,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4、建立财务预警系统。1.建立融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资产负债率,短期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权益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入比与每股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对集团企业融资风险进行预警。2.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通过投资规模比率、年投资增长率等预警指标来分析投资规模指标,其次通过对总资产报酬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销售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等预警指标分析投资收益。最后综合投资规模和投资收益指标形成对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的预警。3.建立营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资金营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坏账损失率、现金周转率等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财务运行风险的各方面指标进行分析后,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预警指标体系,集团企业也可以根据出现风险的具体财务运行环节做出风险预警。

5、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集团企业应该在坚持《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面向经济业务事项,既考虑资本市场监督要求,也体现集团企业内部管控需求,同时,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统一核算的集中度,集团企业在制度体系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财务人员的具体会计判断,将会计判断、会计估计等判断事项尽可能多的有管理层来决定,并将其在制度体系中加以明确。

总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集团企业的形式必然会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趋势,同时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健全集团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集团成功规避了可能引起企业财务上发生损失的风险。但是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永远没有最好的管理方案,只有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更好的管理方案。尤其我国集团企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不久的阶段,在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上,仍然需要借鉴各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最适合我国集团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并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王素荣.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2]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王启祥,杨涛.煤矿现代化2004年第四期

[3]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骆新新.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0期

[4]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施小蓉.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4期

[5]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孔玉生,程素娟.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实物期权;估值方法;风险中性概率;二叉树法

一、引言

实物期权估值方法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国外公司金融教材在长期投资决策和企业价值评估方面,均有大量篇幅阐述实物期权方法。近几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长期投资”部分专设一章讲述期权估价问题。在美国的企业中,任何一笔资本项目的开支,都必须经过实物期权的分析。实物期权方法不是对传统净现值法(即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否定,而是有益补充。当待估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很大、企业又拥有相机抉择的能力时,项目中隐含的期权价值将会很大,仅仅依据传统的净现值法往往会带来错误的判断与决策。

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方法源于金融期权的估值方法。在实务中,二叉树法是实物期权估值的常用方法。[1]该方法对标的资产是否存在分红、欧式还是美式期权均适用。利用该方法的关键是风险中性概率的确定。风险中性概率是基于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即市场上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假设、通过构建包含标的资产和相应期权的完全保值组合而推导出来的“概率”,并非未来上行和下行状况下的真实概率。按照推导出的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计算任何资产期末所得(包括期间收益和期末价值)的期望值,再以无风险收益率进行折现,即可得到该资产的当前价值。换句话说,在基于金融市场有效性假设推导出的“概率”环境下,任何资产的必要收益率均为无风险收益率。我们称此为风险中性市场环境。在此市场环境下,所有投资者对风险都是无所谓的,不要求相应的补偿;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都应当是无风险收益率。由于风险中性概率是基于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这一真实金融市场状况的假设所得,因此该期权定价方法不但在风险中性环境下、而且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下同样是正确的。在现实中,期权的必要收益率大于其标的资产的必要收益率,原因是期权的系统风险要比其标的资产大,但我们预先无法确定期权的系统风险(即β系数)具体是多少,进而无法知道期权的必要收益率,因此折现现金流法不能用于期权估值,而二叉树法则很好地回避了这一问题,只要确定出风险中性概率,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本文将探讨风险中性概率的确定问题,并对2010、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中“时机选择期权”例子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与更正。

二、风险中性概率的确定

在金融期权估值中,通常假设股票等标的资产的未来对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在利用二叉树方法时,风险中性概率为(当标的资产无红利支付时)或(当标的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的红利连续收益率为时),其中令。[2]在二叉树中从后至前依次求出各分步(步长为)的期权价值,在期权有效期内,分步越多(即越小),估算的当前期权价值越准确。在对数收益的正态分布假设下,确定风险中性概率的关键是估计标的资产对数收益的波动率()。在对实物期权定价时,若对标的资产的收益率也作上述假设,风险中性概率自然可通过上述公式得出。然而,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多为一实体投资项目,其未来现金流呈现多样性。因此,在对实物期权估价时,要多与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营销总监等人士交流,对标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状况做出尽可能合理的估计。本文根据公司金融教材中有关投资项目现金流状况的一个常见假设[3],探讨实物期权二叉树法中的风险中性概率的确定问题。

假定某企业遇到一新产品投资项目,需要投资元,实施投资后,产品受顾客欢迎时(概率为)每年可带来自由现金流为元,产品不受顾客欢迎时的自由现金流为元。该项目的资本成本为,无风险利率为。假定等待一年,企业可以确定该产品的市场状况。那么,该企业可选择现在是否投资,也可以推迟投资至一年后,根据到时的行情再决定是否投资,即企业拥有一项期限为一年、执行价格为、标的资产为经实施后的该项目这样一份推迟期权(属于欧式买权)。

记标的资产当前价值为元,一年后的价值分别为元(产品受顾客欢迎时)和元(产品不受顾客欢迎时),相应期末的期权价值分别为和,显然有和。记当前期权价值为。根据金融理论,任何资产(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原始资产还是衍生品)的价值都是由该资产未来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是这些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的当前真正价值。[4]那么,对标的资产,有: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对于金融资产,由于存在充分的交易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其价值与市价趋向一致,即其价值与投资者的支出是一致的。然而,对实体投资来说,投资项目的价值(即)与该项目所需的投资额(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具有战略优势、技术、专利以及成本优势等因素的企业,可以较低的项目投资额取得较大的项目价值,即拥有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

由于我们并不知道期权的系统风险及相应的必要收益率,因此无法用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法确定。下面通过构建完全保值投资组合来确定和风险中性概率。构建如下完全保值组合:持有份与标的资产未来现金流一致的金融资产,出让一份与该实物期权未来价值一致的金融期权(或其复制组合)。购建该完全保值组合的当前支出为:,该组合一年后的价值为或,由=,可得:

其中和分别被称为标的资产的上行报酬率和下行报酬率。根据式(6),当已知无风险利率并得出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后,即可确定风险中性概率。

三、注会教材一个期权例子的错误及更正

由中国注册会计协会编写的2010、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中关于时机选择期权的一个例子(见文献[5]中例10-17,第275-277页;文献[6]中例9-17,第258-259页),对上行报酬率和下行报酬率求解方法有误,以致风险中性概率和期权价值的结果均存在很大偏差。

(一)原例概述

DEF公司拟投产一个新产品,预计投资需要1000万元,每年现金流量的期望值为105万元(税后、可持续),项目的资本成本为10%,无风险利率为5%。假设一年后可以判断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果新产品受顾客欢迎,预计每年现金流量为131.25万元;如果不受欢迎,预计每年现金流量为84万元。

由于该项目可以延迟一年,根据到时的市场状况决定是否投产,因此该项目赋予企业一个欧式买权,该公司现在通过比较立即执行的净现值和这一欧式期权的价值孰大,做出立即投资还是等待的决策。

1.该项目立即执行的净现值=105÷10%-1000=50(万元)。

2.利用二叉树方法求解这一期权的价值。

首先,确定1年末期权价值。上行时期权价值=上行时项目价值-执行价格=(131.25÷10%)-1000=312.5(万元),下行时项目价值为840(即84÷10%)万元,低于投资额1000万元,应当放弃,期权价值为零。

其次,计算风险中性概率。

报酬率=(本年现金流量+期末价值)÷年初投资-1 (7)

上行报酬率=(131.25+1312.5)÷1000-1=44.38%,下行报酬率=(84+840)÷1000-1=-7.6%,从而:

无风险利率=5%=上行概率×44.38%+(1-上行概率)×(-7.6%)

上行概率=0.2424

最后,计算当前期权价值。期权到期日价值=0.2424×312.5+(1-0.2424)×0=75.75(万元),当前期权价值=75.75÷1.05≈72.14(万元)。

3.判断是否延迟投资:立即进行该项目的净现值为50万元;如果等待,期权的价值为72.14万元,因此应当等待。

该例进一步指出等待不一定总是有利的。假定本项目投资成本为950万元这一情形。此时立即执行的净现值=105÷10%-950=100(万元),根据本例提供的报酬率的计算方法,即式(7),可得上行报酬率为51.9737%,下行报酬率为-2.7368%,上行概率为0.1414,从而当前的期权价值为48.82万元。由于该期权价值小于立即执行的价值,由此得出该情形下应该立即进行该项目而非等待的投资决策。

(二)正确的计算方法

根据前面分析,在用二叉树方法对实物期权定价时,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应为:

报酬率=(本年现金流量+期末项目价值)÷年初项目价值-1(8)

此式与式(7)的本质区别在于计算报酬率所用的除数不同,即教材中以期初项目投资额为除数,而本文认为应该以期初项目价值为除数。

(三)错误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常识性错误

由于文献[5]和[6]中将标的资产的报酬率由所需投资额计算得出,必然带来如下三点在期权定价中属于常识性的错误。第一,对既定的投资项目,其风险中性概率是一定的,不会因所需投资额的不同而不同,然而该例子中针对同一投资项目却出现了两个上行概率。第二,无论是标的资产还是其衍生资产,对以风险中性概率计算的期望价值再用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得到的必然是它的当前价值。然而,用该例中的风险中性概率计算得到的只能是项目的投资额,而非项目的当前价值,以此计算出的期权价值也必然是错误的。第三,启动项目的投资支出在期权定价中属于期权的执行价格,对于购买期权来说,期权价值与执行价格呈反向变化,而该例中却出现了项目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对应期权价值较大(72.14万元)、项目投资成本为950万元对应期权价值较小(48.82万元)的怪现象。

(四)对该例子的重新计算及分析

1.该项目的现值、立即执行的净现值以及一年末上行期权价值和下行期权价值的计算均同原例。

2.计算风险中性概率。

根据式(8),上行报酬率=(131.25+1312.5)÷1050-1=37.5%,下行报酬率=(84+840)÷1050-1=-12%,从而:

无风险利率=5%=上行概率×37.5%+(1-上行概率)×(-12%)

上行概率=0.3434

3.计算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时的期权价值

期权到期日价值=0.3434×312.5+(1-0.3434)×0≈107.31(万元)

当前期权价值=107.31÷1.05=102.2(万元)

这一结果比教材中的72.14万元多了近41.67%!

4.计算投资成本为950万元时的期权价值

在这一情形下,一年末上行时期权价值=(131.25÷10%)-950=362.5(万元),下行时期权价值为0,期权到期日价值=0.3434×362.5+(1-0.3434)×0=124.48(万元)。当前期权价值=124.48÷1.05≈118.55(万元)。这一结果更是比书中的结果(48.82万元)高出了近143%!由于在项目的投资成本为950万元假设下,项目立即执行的价值为100万元,而按教材中风险中性概率的计算方法,当前期权价值仅为48.82万元,因此得出应立即执行、无须等待的决策。事实上,在该项目这一投资水平假设下,当前期权价值为118.55万元,等待仍是明智的决策。

5.选择立即进行该项目所要求的投资成本

假设本项目的投资成本为x万元,立即进行该项目的净现值为:(105÷10%)-x=1050-x(万元)。

(1)假设项目投资成本界于项目当前现值(1050万元)与期末下行项目价值(840万元)之间,即840

[(1312.5-x)×0.3434+0×(1-0.3434)]÷1.05

由此可得,840

(2)假设项目投资成本不大于期末下行项目价值(840万元),那么,立即进行该项目所要求的投资成本x必满足:

[(1312.5-x)×0.3434+(840-x)×(1-0.3434)]÷1.05

此式对不大于840万元的任何投资额均成立。

综合上述(1)、(2)分析,就该项目而言,只要投资成本小于922.43万元,推迟投资这一期权的价值均小于立即执行该项目的价值,应当立即进行该项目。

四、结束语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败。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传统的净现值法是基于项目投资现在要么执行要么放弃这一准则,该方法忽视了企业在投资机会中拥有的诸多灵活性。这些经营上的灵活性即实物期权是有价值的。实物期权法是一种新的决策理念和估值方法。对实物期权的估值借鉴的是金融期权的估值方法,其中以二叉树法最为常用。在使用该方法时,确定风险中性概率是关键环节。若假定标的资产的对数收益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合理估计出波动率即可确定出风险中性概率。对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而言,其未来现金流更具多样性,依据金融市场有效性假设和复制技术可以得到风险中性概率。但要注意的是,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其价值为其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与标的资产所需的投资支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风险中性概率表达式中的上行乘数和下行乘数均为标的资产在期末时的相应价值(包含期间由标的资产带来的现金流)与当前价值(而非期初投资额)的比率。

参考文献

[1]Prasad Kodukula,Chandra Papudesu.Project valuation using Real Options:A Practitioner’s Guide,J.Ross Publishing,2006:83-99.

[2]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英文版,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13-215.

[3][英]查里德A.布雷利,[美]斯图尔特C.迈尔斯.公司财务管理(英文版,第八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00-603.

[4]Richard L.Shockley,Jr.,An Applied Course in Real Options Valuation,Thomson South-Western,2007:3-5,27.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75-277.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58-259.

财务管理中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财务分析;信贷风险;研究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以及财务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为经营决策、财务监控提供依据的过程。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目标导向就不同。商业银行对授信企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判断授信企业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大小,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以便为银行授信决策、资产保全等提供基本依据。

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手段

(一)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流程

贷前通过调查,评估与识别银行信贷风险;放贷过程中完成相关审批;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三个阶段。1.贷前调查、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流程主要包括:掌握。公司信贷品种、建立客户关系、客户资格审查、贷款受理、贷款调查、客户信用评级、明确授信额度及范围、贷款审查、撰写贷款调查报告、客户准入审核、授信发起等诸环节。2.贷中审批审批阶段阶段流程主要包括:授信决策、放款审查、执行放款等环节。3.贷后管理阶段阶段流程主要包括:贷后检查、资产分类、风险预警、客户退出、贷款档案管理等环节。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

银行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有贷款前对授信企业作出信用评级、放贷过程中作出授信决策以及贷后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一是授信企业信用评级是依据企业的管理水平、竞争实力、经营环境、宏观经济数据及企业近两年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对授信企业因经营情况变化而可能导致的偿债能力不足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以确定授信企业信用情况及等级的过程。二是放贷过程中银行要根据授信企业信用评级和可偿债资源确定企业未来一段期限内最大承债能力,做出授信决策。三是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银行收集授信企业和担保方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状况相关的其他信息、抵(质)押品最新的价值评估信息,按照最新信息并且以授信(担保)企业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核心,依据从授信企业和担保方及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大小将贷款风险分为不同的档次。

二、银行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不足

从上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手段可以看出,财务分析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的全过程,财务分析结果的有效程度,对商业银行能否及时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是依据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构建一整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对授信企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因为财务报表本身及相关财务指标体系的局限性,使得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不足

1.不能实现财务信息无遗漏披露。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且已经发生的历史财务信息,许多对银行进行授信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信息及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均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完全反映。如:预测信息、企业的管理层状况、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这些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授信决策。2.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滞后性。财务报表对外披露越及时,商业银行据此进行信贷风险分析就越有效;反之,财务报表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就越小。比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资产负债表编报时点的情况,由于这些信息在不同时点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同时间点所得出的财务评价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拿到最新的财务数据,根据滞后的财务报表数据所做的财务分析就可能不能识别已存在的信贷风险,做出错误的授信决策。3.会计估计的存在直接影响报表数据的精确度。会计报表中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无形资产按多少年摊销,固定资产按多少年折旧、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估计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主观估计因素。其结果的精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4.财务报表数据之间可比性不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对外投资收益确认、坏账准备计提、所得税会计确认等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由此可能导致经营和财务状况相差不大的企业,其同类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相差很大,缺乏可比性。这种差异加大了商业银行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选择信贷对象上的难度。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局限性,例如授信企业提供经美化或粉饰的财务报表数据、企业管理层片面注重短期效益。不论是现行会计政策导致的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还是报表数据被人为操纵和粉饰,财务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银行在根据财务报表进行贷前评估、贷中审查及贷后跟踪的过程中,都应该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存在的上述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尽可能接近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银行现行信贷业务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的不足

目前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是杜邦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1.没有利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主要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两个报表中的数据,以权益净利率为起点通过逐级分解进行分析。这两个报表的数据均为静态数据,同时,这两个报表中的数据容易通过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等方式进行人为的调节,甚至可能通过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特别是调节净利润数据的方式来粉饰。2.杜邦分析法没有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由于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分析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单从权益报酬率角度反映企业的过去会计年度的经营及盈利状况,容易助长企业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过分重视短期的财务成果。比如削减研发费用可以减少企业当期费用支出,从而使得企业短期内的会计利润得到增长,却对的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今天,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素质的高低,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强弱这些长期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要,而这些都无法在杜邦指标分析体系中反映,商业银行依据该体系也难以判断企业的成长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单纯依据该指标体系做出授信决策难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3.企业面临的风险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杜邦分析法体系中没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该体系侧重评价和反映的是企业以往会计年度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无法依据该指标体系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4.杜邦分析体系中总资产净利率指标中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公式中,总资产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等提供的企业的所有资产,而净利润只属于股东不属于债权人,该指标中分子与分母的口径不匹配,商业银行依据该指标不能准确判断企业实际回报率。5.杜邦分析体系中的损益指标,包含了经营带来的损益和融资带来的损益,没有把这两种损益分离开来,这就使得损益指标与经营资产不匹配。商业银行在分析企业的损益时要将两者进行区分,将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和耗费的费用相应从杜邦分析体系的损益指标中剔除,这样才能经营的资产与收益口径一致。

三、构建有效识别和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财务分析体系

针对以上银行信贷工作中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对银行的财务分析体系做一些改进,构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以使其能够更真实准确的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一)改进杜邦分析体系

1.将一些现金流量指标补充进入杜邦分析体系。相比净利润指标,现金流量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收付现金的能力和盈利质量,管理层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和干预。引入现金流量后的杜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净资产收益=总资产收益×权益乘数;总资产收益=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1/(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2.在杜邦体系中引入衡量风险因素的指标解决传统体系中风险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的问题。加入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盈余(利润)变动额/基期息税前盈余(利润)]/[销售变动量/基期销售量],反映经营风险的大小;加入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基期每股利润)/[息税前盈余(利润)变动额/基期息税前盈余(利润)],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

(二)基于现金流量构建银行评估授信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由于现金流量指标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及经营能力,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依据。1.建立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前已述及,净利润指标容易被人为操作和干预,而现金流量指标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因此,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传统指标,其可信度就大打折扣;商业银行在评估企业盈利能力时可以引入现金流量表数据,构建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四个财务指标:主营收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中主营收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每股主营收入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年末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利润成本费用比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2.建立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偿债能力评价体系。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即债能力是银行信贷工作中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流动资产中通常包含了存货、预付和应收款项等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均较差的资产,因此,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两个传统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偿债风险,银行在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时引入现金流量表数据就十分必要。加入的评价指标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支出。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偿债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四个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倍数。3.建立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营运能力评价体系。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用一些财务周转率指标来反映。传统的财务周转率指标通常采用收入或成本总额作为总的流转额,而实际情况是,对大部分收入或成本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收回或支出,即没有参与流转。资金周转应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现金为参照。因此,银行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需要依据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引入应收账款收回率这一指标,同时改进存货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收回率=(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某期销售存货收到的现金/(某期存货的平均余额-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新构建的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营运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四个财务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4.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根据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增长情况、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覆盖企业营运支出的能力情况以及均摊到每股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企业的发展能力,因此,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数据,构建企业发展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包括三个财务指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当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去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1;净现金流量覆盖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该指标值≥1时,表明企业现金流较为充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经营活动每股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本年经营活动每股现金净流量增长额/上年经营活动每股现金净流量-1。该指标补充了资本积累率,反映了股东权益报酬率增长情况,该指标>0时,企业股东的收益呈增长趋势;若<0,则表明企业股东收益呈下降趋势,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兼并不利。

参考文献

[1]胡寄望.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和防范研究———以建设银行某支行为例[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2]金彦辛.商业银行基层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研究—以A银行D支行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