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个人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个人职业规划范文1
精细化管理概念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日本企业提出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理念。精细化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对工作要求高标注、高质量、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趋于完美,更是要求工作整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精细化职业指导就是将每一个学生看作不同的个体,对他们除了给予普遍的、常规的共性职业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了解、分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并建立精细化的职业指导档案,将指导全程化,使学生不但能成功就业,还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长远的人生规划。同时也能帮助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促进人才的合理化配置。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大学生从高中的应试阶段进入大学后,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成熟,自我认知不够完善。他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认不清现实,也看不到困难,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打击。精细化职业指导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并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内外部环境设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2、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专业培养层次
精细化职业指导将就业信息和毕业生完全推向人才市场,给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虽然是教育机构,但也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这就需要高校在细节方面做得更好。因此,精细化职业指导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岗位需求,让毕业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高校、单位双方面的满意,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反过来也能促使高校更好地反思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在充分了解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高校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
3、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才市场的合理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在社会经济调配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精细化指导强调的是针对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交流的通畅,避免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浪费,从侧面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合理化建设。
三、精细化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1、职业指导对象的精细化
职业指导对象信息数据的掌握应该做到细致、精确,指导工作应常态化、持续化、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化。对于职业指导内容中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与体制、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等具有一般性和共性的内容进行基础性的集体指导,另外,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职业指导教育。老师要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兴趣爱好、人生目标、大学各个阶段目标、心理情况、特长潜能都要有详尽的了解,并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详细精确的职业生涯指导档案。只有将职业指导对象精细化,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达到最好。
2、职业指导内容的精细化
一是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指导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的基础上,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计划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建立实施目标的计划,使自己的大学时光能够更高效的利用。
二是政策导向指导。政策导向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劳动人事制度和行业行为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了解,使得他们没有很好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己,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人事制度的教育指导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创业政策的宣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政策,运用好国家的减免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因素、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创业活动,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创业行为。
三是职业观的指导。职业观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基础观点和态度。职业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何看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内容。目前大学生在择业时,他们的择业观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拜金、攀比、自负心理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观念的指导也越来越重要,求职指导主要包括求职信息、职业观念、择业心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就目前的市场化环境中,引导每一位大学生在思想上更新就业观念,准确职业定位,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做好各种求职准备,以健康的心态选择职业单位和迎接用人单位的挑选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自我评价。自我的认知是择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求职者,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特长才能、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的认知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达到,例如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或霍兰德“自我指导探索”、“卡特尔十六因素个性测验”等方法测量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潜在能力等等,为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以及规划职业生涯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五是求职技能训练。求职的技能是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懂得展示自己的才能,那么他的才能就很难被发现,被发挥好。求职是一门艺术,它涵盖了许多技巧和学问。指导者应从简历的制作、面试的技巧、心态的调整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求职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好自己的才能。
3、职业指导过程的精细化
职业指导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应该精细到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应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明确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标准。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的增加,他们的自我认知,岗位方向也会越来越清晰,学校要以职业生涯设计、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年级进行指导。
一年级因主要侧重于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通过职业规划的课程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作出长远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本专业的职业路径,学科构架,以及学习方法等等,加强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大一学生能力锻炼意识,让他们多参加学校、社会活动,通过各种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发现,挖掘自己的能力、兴趣,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方向。
二年级应着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及未来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专业需要的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择业观;其次是鼓励大学生拓展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认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通过现代学习工具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会研究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适度参与兼职工作,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及职业观等的日益成熟。
三年级应指导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思考,例如想要考研的同学从这个阶段起,就要着手进行考研的复习准备;考公务员的同学,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公务员考试的相关复习;想要工作的同学,要清晰自己希望进入什么样的单位,根据单位的需求反视自己的能力,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等,以及培养自己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着重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年级应突出对就业信息的,就业政策的宣传,求职技巧的指导,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求职的心态,简历的制作,面试的技巧,相关法律及就业政策的普及等一些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
在大学职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应将道德教育贯彻始终,因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态是一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即生涯发展观、职业价值观、择业策略观。从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踏实理性的选择合适的岗位,确立现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4、职业指导方式的精细化
在职业指导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通过案例,情景体验,互动座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对于一些就业困难的同学,要进行深入了解,单独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疑虑和外在问题,特别是一些个人意见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要及时与学生的家长联系,多倾听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帮助他们达成一致的职业目标;多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通过一线工作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他们更深入、更具体地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内容,了解该从哪些方面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开拓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勇往职前”等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表达、临场应变、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锻炼,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求职体验;强化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宣传各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帮他们将创业计划实现,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平台,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推向社会,帮助一些好的项目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创业计划。
环境设计个人职业规划范文2
高职教育室内设计课程改革人才就业思考自十以来,国家对高职类院校的教育发展越发重视,室内设计作为高职类教育的一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了相对稳定和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其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进步。课程改革成了高职建筑室内设计教育专业为培养更加优秀和顺应时代进步的室内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使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步伐更快一步,同时也提升了室内设计人才的质量。面对2013年所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的问题,本文从就业角度出发思考课程改革的效果,提出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方面:紧抓实际操作,提升专业技能,开拓国际视野,培养高效就业人才应是课程改革中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为有效的课程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一、室内设计人才就业发展需求现状
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最原始的学科,其具体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图形制作、广告策划、包装的设计和制作、网页设计和制作、商场的展示及布置等。因此,为了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创意及设计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较突出的文字组织能力。与此同时,该就业方向的学生还需熟练掌握如Photoshop、Coredraw、Pagemake等相关设计软件的操作,并具备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
2.环境艺术设计
从环境设计专业来看,毕业生工作方向主要包含室内装饰的设计和施工、展示空间的设计和制作、户外的设和hi做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设计与销售等。从人才需求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熟练掌握Autocad和3DMax等设计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并且具备较强的手绘效果展现能力和装饰施工图表现力,与此同时,还应在了解市场需求和不同装饰材料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及谈单的能力,以便毕业之后更快地融入相关岗位的工作当中。
3.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
对于学习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其日后从业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多媒体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或者是二维及三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如今各大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Coredraw、Photoshop、3DMax或Maya以及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2)应对Pagemake等网页制作软件的操作有所了解;(3)应具有较强的创意设计和手绘造型展现的能力;(4)要具备较突出的剧情构想和展现能力;(5)必须在深入了解并熟悉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保证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的客户资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从业的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课程改革整体思路
1.以“培养室内设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课程改革思路
国家教育局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培养室内设计应用专门人才便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现代室内设计既要满足设计的基本需求,又需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极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还要求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设计的多元化使得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网状结构,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内容。必须高度统一、全面兼顾的设计,才是一个符合功能与审美的设计。因而,对于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思路
(1)专业细分培养的课程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又下分了不同的小专业,因而就业方向也存在差异,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学校需要将岗位职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及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安排专门的培养模块。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在相应的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2)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
一直以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针对这些要求,在将专业细分化培养作为教学基础目标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首相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选择,进而结合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课程的补充设计。对于理论和实际应各有所侧重的要点,同时应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对其岗位职能之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其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和个人经验对系统的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填充与完善,进而推动个人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课程改革应注重的方向
1.提升美术功底,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室内设计专业在未来是将逐渐演变为一个多元化、高要求的学科,对于审美和创新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因而美术功底的高低是能否进一步深造的门槛,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注重自身对美的感受、对设计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学校应提高相关美术课程的要求,使学生的美术功底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随着室内设计内容复杂化的加深,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速写等方面训练应不断反复,提升学生的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概念、造型能力、色彩感觉,除了多维视觉体验外,还必须重视多维度的触觉心理体验。创新能力是设计室的生命力,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设计方法、创意思维方法的讲授,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或有创意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运用联想、分解、反解等构思方法将素材转变成自己的设计,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
2.注重技能训练和现场教学
手绘能力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设计课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速写本上手绘详细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求上半部分设计课程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手绘来完成设计作业,这样的训练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又可以更加深入地巩固室内设计制图的规范与方法。在装饰行业最常用又快捷的图纸制作都是用几个电脑软件完成的,如设计图纸CAD、效果图制作的3DMAX、PHOTOSHOP等,在手绘的基础上学习电脑软件是相对容易的,唯一的要素就是多练,熟能生巧,为了让毕业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中应专门设立室内设计专业专用机房,在反复的操作中也加强了学生使用电脑软件作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就业能力的提升打好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践教学,是学校为社会培养艺术与技术兼备的实用设计人才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学―练―看―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学校可以通过与综合型的装饰材料市场、装饰工程公司等联系,建立互动关系,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再将学生引入施工现场,离开课堂走入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
室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建筑室内设计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将带来整个室内设计行业的进步,同时学校教学应为复合型高能力就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注重思维、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的今天,在专业教育的发展中,我们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培养计划、教学内容与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用人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颖.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0.
环境设计个人职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19-02
《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鉴于隐性课程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不但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而且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有必要对隐性课程进行研究,设计并开发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隐性课程内容,以发挥其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1.隐性课程的渊源
20世纪初,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认为,学校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正式课程,还会学到与正式课程“不同的东西”――附带学习,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杜威弟子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继承了杜威的思想,提出“附学习”(concomhant learning)或“副学习”(associate learning),指的就是较为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习得,且一经习得就会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或“副学习”已触及隐性课程的问题,但未能涵盖学生非正式课程方面的学习,更未能突出该类学习的重要地位。
2.隐性课程的提出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Jackson・P)拓宽并深化了“附带学习”和“附学习”的概念,率先在其著作《Life in classroom》(班级生活)中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开始了与正式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的内涵、功能和建设的研究。
3.隐性课程的内涵
《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与显性课程相对,但并不是真正的课程,而是借“课程”之名,说明学校环境中存在许多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的不可控因素。隐性课程是指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其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性质
1.存在形式的潜在性
与显性课程的外显性、明确性不同,隐性课程以内隐的、间接的、不明确的方式存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形式、教育理念、学生群体特征、教育环境、人际交往习惯等潜在因素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心理、认知、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2.课程内容的特殊性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多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或智力障碍儿童,甚至是多重残疾儿童,因而隐性课程的存在必定要适应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要,其内容须相应地体现补偿缺陷,代偿感知觉功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特殊需要。另外,各类特殊儿童的课程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例如在感知觉代偿上,视觉障碍更多需要听觉和触觉的补偿,而听觉障碍需要的是视觉上的补偿。
3.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课程体现的是对学生能产生影响的各种不可控因素的总和,因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学过程,其教育过程的顺利完成在于课程内容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自觉地通过比较、内化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或模仿学习的过程,其教育过程具有隐蔽性。
4.教育结果的集体性
特殊儿童由于各种各样的残疾,在认知上更多地依赖于班集体或小群体的共有认识,因而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较多地受所在集体的影响,从隐性课程中习得的经验或认知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结构
物质层面:校舍布局与结构:建筑风格与装饰:教学设备与用具:功能教室设置与个训仪器器材:环境设计与生活服务等办学条件。
文化层面:校园文化设施;校园文化宣传部门与媒介;体育艺术活动建设;校内外活动建设等。
制度层面:学校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规范等。
风气层面:校风校训;班级、团体风气;学习风气;教师职业风气等。
心理层面: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四、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设计
根据对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课程层面的划分,可从层面、内容、形态、功能四个方面对隐性课程的形态进行设计。
物质层面:其内容有建筑、设备、环境和标识四个方面。以建筑为例,其形态可分为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功能教室三个方面:功能可从营造恬静的校园结构与布局、凸显人文化的建筑L格、满足各种教学实际需要几个方面来考虑。
文化层面:可以从人文、体育、艺术、综合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涵盖文化长廊,传播文化资料、耳濡目染地实施教育;教师博客,分享教学与科研经验、提升教学素养;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专项活动;艺术团;传统活动;学校活动;公演活动等。
制度层面:内容包括传统,如校风校训、校歌、团队活动、基地教育;制度,如学生守则、礼仪规范、评比考核;风气,如教学风气、关爱行动;评比,如奖学金、助学金、常规评比等。
心理层面:着重与人际关系、志向、和健康教育。一般包含礼貌用语、礼仪习惯、人际教育、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社会理想、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形态。
五、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明确的是培养对象的残疾类型。只有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处理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确立其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摸索构建符合特殊儿童需要的隐性课程体系的方法与途径,使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隐性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只是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因而可以从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风獠忝婧托睦聿忝娴冉峁箍发载体,以实现对隐性课程的开发。
1.开发文化类载体
特殊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学习和继承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因而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氛围,并通过地方社会习俗、校园文化建设、文体活动等内容的构建,形成隐性课程文化类的载体。例如,特殊教育学校可鼓励教师利用博客建设教师个人网站,传播学科知识,分享教学经验,以形成文化类网络载体。
2.开发制度类载体
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不仅需要社会对他们的正确认识,更需要特殊儿童对社会制度和规范的理解和遵守。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道德规范引导师生辨别善恶美丑;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活秩序: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制度等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开发活动类载体
特殊儿童由于视力、听力或智力上的缺陷,在认识上多表现为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更多地需要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因而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隐性课程活动类载体的开发。如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可创设不同的社交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在寓教于乐的参与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并获得社会交往经验。
4.开发知识类载体
特殊儿童尽管存在种种残疾,但其培养目标同样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板报等媒介传播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晨读、晚自习等学习时间集中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等,还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或班级读书角向学生提供搜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