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1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加强对湖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调研和国内公共卫生机构走访交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拟概括为: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边界,而应客观分析全球性因素和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提高跨文化领域交流和学习能力。②引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应急意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报告与预警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等。④培养学生全球协调发展型卫生观,即“公共卫生与全球生态系统融合,自然-社会-心理-生态-健康”一体的全球多元协同卫生观”,以全人类健康为内涵,以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2.3强化应急案例教学,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2

一、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20世纪8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 “现场采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我校先后建立11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一)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二)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二、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 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

三、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举办的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 、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四、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一)学生学习效果

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的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科学实践等。

(二)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1.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2.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3.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①120名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不健康心理因素调查。②160名肺结核患者督导治疗的疗效分析,等20篇。

五、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①以社 区为导向 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 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⑤要学习和 借鉴兄弟 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

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4

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说法,就是要重视预防和保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预防疾病思想的最好体现。以医疗为载体、人民健康为最终目的,把人民健康建立在预防保健的基础上,就是“上工治未病”的精华所在。

1开展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在2008年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卫生部部长指出,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特点,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探索出新的中医“治未病”方式、方法,以推广应用中医药为前提,切实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2 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中医“治未病”着力体现的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而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的也是三级预防原则: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它体现的正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两者关系密切。

3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及人材培养,强化“治未病”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把手应亲自抓中医建设;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并以社区为支撑点、中医科为龙头、中医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为技术骨干、全科医生及全科护士为延伸,把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落实到居民、患者中,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中医“治未病”工作长效、规范的开展。努力培养专业的中医“治未病”人才,在现有中医科人员的基础上,培养一些专门从事中医“治未病”的医务人员,可邀请省、市中医医院的专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中医“治未病”的辅导学习或派员外出培训学习,明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方法、开展工作的要求等一系列新颖的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使中医“治未病”观念得到提升,同时加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积极性。或引进具有中医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预防医学知识和医院管理学知识的中医“治未病”专业人才,从而保证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质量以及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

3.2 开展基线调查,专家帮扶、专题合作 在辖区内进行居民疾病的基线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工作,获取社区人群常见疾病基本情况的信息,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有关“治未病”的科学研究,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疾病,确定如“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中风病人的中医药康复”等专题项目,探索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应用。并按照队列研究要求,分别设立空白对照组、西医干预组和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组进行长期研究,由专家拟定长期干预研究方案,用5年甚至10年时间,探索中医“治未病”的长效作用。

3.3 夯实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群众基础 (1)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应用中医“治未病”概念,从实际出发,适应社区各类人群的需求,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深入社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居民未病先防。与街道、学校、机关团体、企业等紧密联系,形成社区健康教育网络。编制多种通俗易懂的中医保健处方免费发放,从而有效地把中医药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常识传递给社区居民。(2)开展设立“亚健康咨询门诊”:结合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和季节、人群体质特点,制定相关调理方案和健康养生处方;利用中医中药、针灸、静养功、放松功等调整机体潜在的自稳调节功能,从饮食、起居、衣着、体育锻炼等方面指导进行养生保健,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从而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3.4 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开展上门服务 深入社区建立针对慢性病的社区居民中医健康档案,了解居民一般信息及中医体质情况,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中医信息包括:睡眠、食欲、口味、大便、小便、情志等,体质辨析包括:望神、望色、望形、舌诊、脉诊等。以中医药为特色,深入社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开展针灸、按摩、拔火罐、刮痧、中药离子导入、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注射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其中,运用中医穴位贴治,如三伏天炙、三九天炙是中医预防保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可预防与治疗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等,深受患者与居民的欢迎,应积极开展。定期组织名老中医上门为家庭病床病人查房、带教,使居民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一、预防医学专业概况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以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要求现代公共卫生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果断的现场处置能力。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实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对在校预防医学生、已工作预防医学毕业生进行关于实践教学模式评价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现状,探索适合社会要求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概况分析

此次调查通过对300位预防医学生(包括在校生和已工作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评价。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的方式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仅为24.4%,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被调查者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对于不满意的原因,首要的是形式单调,其次是内容单一,被调查者中均有过半数认为形式单调。不同性别对于实践教学效果不满意原因的选择结果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77.9%的男性认为形式单调,13.0%的男性认为内容单一,女性方面56.3%认为是形式单调,29.6%的认为内容单一。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影响其受教育效果的因素不同。因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应综合考虑,甚至可以根据男女不同性格特点有点侧重的安排实践教学。

三、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分析及改进策略

当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而对于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则少有涉及。还有被调查者提出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均有其利弊,为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应当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化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也得到被调查者的较高赞同。与课题联合,开展内容充实的专业调研,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了解本专业,提前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现场实践能力。这一社会实践模式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可在今后继续发扬。

实验教学方面,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学生也有机会接触较高级的实验仪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们实验兴趣的教学方法,经过探索,结合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由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提高实验能力。

生产实习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模拟演练,有利于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面向社会、熟悉基层,因此,作为学生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仅有2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安排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表现,反映最大的就是时间过少。对于合适的实习时间长度,调查结果为5.13±2.70月。也有被调查者提出,可以边学习理论课边进行实习。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建议。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所比较看好的教学方式,也是40.8%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最适合本科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脱节,成为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可以引进探讨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范文6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一)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91%。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 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四)毕业实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