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文化差异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1

(一)变量的选取本文被解释变量为文化消费,统计口径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被解释变量选取文化消费的绝对支出和相对支出,解释变量选取当期家庭总收入、上一期家庭总收入、上一期文化消费等。本文从个人特征、家庭环境、家庭金融、社会互动、预期五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个人特征选取年龄、年龄的平方、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就业情况、行业、社会阶层、健康状况、户口、党派、、民族;家庭环境指标选取家庭规模、16岁以下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重大疾病人员占比;资产负债的细分借鉴Sudip-to、陈斌开、李涛(2011)的方法,家庭金融选取金融资产、非住房的实物资产、家庭住房资产三类资产指标和用于建房购房、用于教育、用于做生意、用于股票投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用于家庭生活其他困难和其他负债八类负债指标;社会互动指标选取为是否经常参加单位、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预期指标分别选取为经济形势预期、生活消费品价格预期、收入预期三类。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③的文化消费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期的还是上一年的文化消费,无论是文化消费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细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高(0.068>0.052>0.05>0.032;0.068>0.059>0.05>0.036)。东北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低(0.032<0.05<0.052<0.068;0.036<0.05<0.059<0.068)。西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绝对值和相对值略高于中部地区(1852.24元>1595.69元,0.052>0.05;2370.37元>1637.19元,0.059>0.05)。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期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占比(6.77%)最大,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多0.25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部地区省份多位于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度较高,获取最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比较迅速。东北地区文化消费占比(3.55%)最小,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少0.97个百分点。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的外出活动少,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的速度较慢。居民即使有文化消费,也不倾向参与户外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出乎意料的是,西部地区的文化消费占比(5.91%)高于中部地区(4.95%)。这可能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有关,西部抽样调查的地区为四川省内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成都市、德阳市、攀枝花市和甘肃省内相对富裕的兰州市和天水市。

二、回归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1.Tobit模型我国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是呈正态分布,同时有大量的文化消费支出的绝对值为零(3923个样本中有225个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为0)。如果直接用OLS模型进行回归,会导致估计偏误。事实上,截断的观测值(也就是被解释变量为0的数据)在性质上与未被截断的观测值有较大差别,不能将这些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归。而Tobit模型恰好可以处理这类数据。因此,截断数据变量方程表达式可以写成。2.OLS模型为了使离散数据的曲线更加接滑曲线,笔者对部分变量取对数,再用OLS模型进行回归,方便建模后经济学意义的解释。

(二)模型的设定根据前部分的叙述,本文设定的模型如下:其中zi包含了本文考虑在内的所有其他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

(三)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利用Tobit模型,从文化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方面分析总体样本的文化消费弹性和影响因素。根据模型1、2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1)列到(6)列可以看出,当期家庭总收入对文化消费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至少在1%水平上显著且稳健,在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没有变化。(3)列和(6)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当期家庭总收入影响文化消费。当期家庭总收入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726%,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12%。第二,文化消费存在消费惯性。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398%,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8%。第三,个人特征影响文化消费。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0.054%,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与较低的社会阶层相比,较高的社会阶层文化消费增加0.217个百分点。与其他户口的居民相比,非本地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消费减少1.262个百分点。与有的居民相比,没有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22个百分点。第四,家庭环境影响文化消费。家庭人口数增加1人,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4%。16岁以下人口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1.205%。重大疾病人员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17%。第五,家庭金融影响文化消费。家庭金融资产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020%,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家庭成员治病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减少0.102%。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5%。其次,利用OLS模型,细分样本,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从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影响因素分析四大区域的文化消费差异。根据模型3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出,(1)列和(2)列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3)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44元。中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8元。西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113元。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0元。第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惯性不同。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惯性最强,东北地区最弱。东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436元。中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33元。西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69元。东北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189元。第三,东部地区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91.492元。家庭人口增加1人,文化消费减少245.646元。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2.369元。第四,中部地区健康状况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与不健康的居民相比,健康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459.773元。第五,西部地区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对文化消费影响显著。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1.7元。第六,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民族和金融资产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中部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906.486元,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766.763元。东部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06元。东北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也增加0.006元。第七,在东部和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和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东部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0.023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5.208元。在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6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3.126元。第八,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西部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2.246元。在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14.343元。

三、研究结论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表现 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差异 语言文化差异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这里的不是荒,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影响力;空间特征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在积极探讨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2006年北京确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同时确立了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集聚区的发展。到2009年底,北京市已经确立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组织发展迅速,规模逐步扩大,这对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更新以及城市品牌特色塑造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798正是在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由市场力作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集聚区。798地处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地区,其前身是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的电子工厂。2000年开始形成艺术家的聚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里,798从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这个过程是神奇而复杂的。

一、798影响力的发展路径

在2003年以前,798内进驻的艺术家大多是进行创作活动,但2003年798举办了以“再造798”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使得798声名鹊起,2003年以后,到798艺术区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观光体验行为使得798逐渐美名远播,798日益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了北京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来访游客急聚攀升,据统计,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人,2006年,大约有100万以上的游客访问艺术区,至2010年第798每年吸引游客的数量均超过300万人次。2012年10月开幕的2012北京798创意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艺术家,展览作品达万余件,包括开幕式及摇滚音乐会、主题展、Loft户外雕塑展、室内雕塑展、特别展、同盟展、版画展、独立电影、大学生影像作品展、论坛、音乐剧、特别合作项目等12大项丰富而多彩的艺术活动。此届艺术节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70万余人次,创造了798艺术节游客史上的新高。

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消费者的到访,提升了798的知名度和媒体的青睐。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等20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全面报道798艺术节,798被有关媒体评为北京“新三景”之一。美国CNN最新调查显示,798已经成为外国人到北京的第二目的地,在此之前,798艺术区已经被外国旅游者列为仅次于长城、故宫的第三个必须前往的景区。2003年北京被美国《新闻周刊》入选为“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首都”之一,而798的存在和发展是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798是创意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当前的创意经济时代,借助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推动力,北京已经进入创意城市的时代。创意城市是一个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形象,重获生机,重新定位的城市发展过程。在构建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在创意经济时代实现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创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这些转变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798促进了北京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

2006年开始北京市认定了第一批共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底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批准。到2010年底,北京最终将认定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功能结构得到了优化,形成了以老城区历史传统和文物风景区域、近郊区高新科技和创意设计区域、远郊区历史文脉和旅游休闲区域三个功能结构圈。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某一区域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对当地经济发展、功能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798由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从本文对798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798已经成为新北京的一个知名的重要的吸引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宽容、开放、创意的新北京的代名词。798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发育程度最好的创意产业区,是改善首都功能格局、发展和保障首都文化的多样性、施展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798促进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作为拥有13亿人口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城市规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扩大。北京市空间经历了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无序扩张,出现了老城衰败,一些基础设施常年失修;新城成为卧城,只有人居住,产业、商娱场所没有跟进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顽疾。北京城市空间利用结构急需转型和优化。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长在一个已经几乎被废弃的工厂区,它将原有的厂房和工厂设施加以利用,形成了一个集生产、消费为一体,多种功能并存与互补的嵌入型、开放性的文化经济社区,集约利用了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798的成功给北京市空间扩张由摊大饼型向集约型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798影响力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调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依据。本次抽样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2日、4日和5日,由于4日为国家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天气情况良好,为来园游客的高峰日,因此,大多数样本在这天采集完成。正式调查采用以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小组针对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有不同消费能力的中外访问者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3.75%。在对自己在北京的住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的样本点有268个,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通过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798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从对798消费者的结构特征分析,得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市及其周围市县,798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标本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揭示798对有知识的年轻人、高收入人群、高学历人群的具有更深的吸引力。

(一)798逐渐成为世界了解北京的窗口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较强的知名度。通过对798消费者行为的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798已经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在798消费者结构的统计中,来自京外其他各省市和来北京旅游的外国籍居民所占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多。这体现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北京地区或是其周边省市,它已经成为外地人或外国游客所必去的一个旅游胜地,同时它也是一个展示新北京、新形象的一个窗口。

(二)798对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较强吸引力。在对798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引入了不同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某一事物的吸引力的强弱是与人们为了它愿意付出的代价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我们得到如表6所示结果。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798对不同学历消费者的影响力

在对798不同受教育程度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同样引入了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消费者审美情趣和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群体会更容易和文化创意氛围产生互动,同时,文化创意的氛围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者。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数据,我们得到如表7 所示结果。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学历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21世纪以来,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国际影响的区域,莫过于地处城市东北角自发形成的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借助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成为新北京城市活力的象征。798是集艺术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重要的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的承载地,是具有精美建筑风貌和宽容开放精神的文化经济社区。

798成因于便宜的租金、良好的交通设施、独特的创意氛围和优厚的市场基础。正是因为798属于这样一种完全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才使得它的创意氛围和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798的影响力还在于它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了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之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北京不但要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求北京在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实现突破。798正是在这个突破过程中的主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榜样。798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出现,使得北京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也从无序的摊大饼式的扩张向集约紧凑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6]阿弗里德·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E.M.Hoover,王翼龙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迈克尔·波特,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1);

[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3]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4]John Kreidler: Creative Community Index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5]姚永玲,郑国楠.北京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成长之路[J].环球市场信息,2010(12);

[16]刘玉,冯健.创意北京发展: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文化环境;投资行为;上市公司

一、文化的特征

文化从广义上来看是一个定义十分广泛且模糊的专有名词,中外许多科学家分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从自身专业的角度给文化的内涵作了相关的解释。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两位美国的人类学家克罗博和克拉克宏就给文化这一概念总结将近160种不同的解释。总体上而言,文化包含且影响了地区的风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学术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文化通过与社会形态、地理、历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跨文化心理学是近30年兴起的,在对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地区文化中个体心理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霍夫斯塔德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他给文化的定义是“在人类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来的集体模式”。一方面,他认为集体性是文化的特征之一,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部分相似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不是通过先天的遗传得到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环境对其的影响而产生的,从而文化不属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来看,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国家层面转向其他文化层级,尤其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因为区域原因而引起的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宗教、阶层、性别都可以用来区分一个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是否相同,而并不一定要以国家边界来作为文化边界。例如霍夫斯塔德通过比较三次在巴西境内展开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结果后发现,巴西境内多个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兰德尔等一下学者也开始着手在中国开始类似的调研工作。最先同样的也是使用的霍夫斯塔德教授制作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同城市的经理人对风险规避、权力距离、进取心和英雄主义等四个文化价值观存在差异,因此验证了中国存在区域文化差异性。结果发现武汉经理人在英雄主义和进取心方面高于台湾,香港经理人在权力距离和进取心上低于台湾,同时台湾经理人的价值取向在第个维度上都显著异于北京的经理人。权钟郁比较了深圳与太原的文化差异后发现,太原在权力距离高于深圳,但在英雄主义方面远不及深圳,由此判断中国存在显著的区域文化差异。综述所属的研究为本文展开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的影响机理

鲜明的地域标签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中国的企业家们,无论是历史上胜及一时的十大商帮,还是目前在国内企业界赫赫有名的温商和粤商都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样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区域环境差异中形成的文化,使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进一步影响了人的行为。所以处于同一区域的企业家由于受到相同区域文化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相同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而不同区域的企业家则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与气质。由于我国区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家决策选择的不同,使企业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因此,了解区域文化和企业家的行为偏好是深入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同企业成长路径的关键。

本研究将文化作为基础,对比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偏好,选取了我国50个大中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并通过上市公司的数据来揭示决策层的风险偏好受到了个区域间的文化影响,因此投资决策存在差异。

文化对企业决策的研究现在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阶段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模式的过程中,暂时还没有的出一个稳健可靠的结论,因此,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跟检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都忽略了从区域文化到公司决策之间的传导过程,及没有表述清楚文化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对企业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所以,本文根据之前的研究成果,将个人风险偏好这样因素引入文化与决策行为之间,从而构建起整个文化到风险偏好再到决策行为的这么一个完整的传导过程,这对研究金融决策产生差异的机理与拓展文化金融有个深刻的意义。

传统的经济学一直试图通过理性人的假设来解释个人行为与市场异象,但这存在局限性,并且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使得学者转向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人类行为的内部动因。文化心理学理论在近十年间在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学者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民族的社会群体的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在通过文化差异来研究其对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国外的学者发现公司的治理机制、决策行为和企业文化都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跨文化金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研究背景选在我国的50个大中城市,包含了国内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通过区域文化差异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来证明,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使得公司管理层有不同的个人风险寻求,并通过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城市文化差异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内因。

三、文化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概论,它常被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特征与市场异象,但其存因为在一定的局限性,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使得学者们尝试通过对社会学与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探索要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一些学者通过比较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来解释其文化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国外的学者已经证明在公司决策、治理机制和金融体系等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国家,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选取了5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城市文化的差异与个人风险偏好之间的关联,再向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传导,通过建立起理论传导机制,来论证文化动因在公司投资决策中起到的作用。

在研究高管持股与企业高现金持有的过程中发现,具有风险偏好的城市文化中的公司的现金流并不会因为高管持股而超额。从资本支出的角度来看,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并购决策不存在显著的关系,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但这并不会对企业的投资效率造成影响。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由于高管的持股比例过低,以持股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没能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的现金持有、投资并购和其他资本项支出的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在研究管理层的个性特征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时,在通过控制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后,发现高管的年龄、学历和其他教育背景信息并没有对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本文发现公司的投资决策不能只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和决策层的行为特征来解释,因此从另一方面验证了文化特征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内在的文化环境远比外部机制和管理层个人特征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蔡凤林.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4).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混同均衡;文化习俗;内生冲击;理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095-006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口是否充分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和发展,由于充分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非常关注就业问题并对求职者就业选择行为做了相关研究。在前期相关理论研究过程中,Burdett(1978)通过求职者能够自由寻找满意工作条件假设拓展了工作搜寻模型,得出求职者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职业转换的局部均衡,这一结论为解释劳动力自愿流动提供了依据;Jovanovic(1984)、Mortensen(1985)对影响求职者的其他因素,如劳动保障、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并利用效用函数进行多因素研究,多哈门(Thomas J. Dohmen.2005)通过实证模型研究了住房占有率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二者具有正相关的结论。[1-3]我国学者对就业选择行为的研究成果颇丰,如雷蕾(2004)、曾传亮和郑斌(2006)分别讨论了企业结构、经济传导机制、人口政策、住房供给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蔡P(2007)、周勤和吴利华(2008)、朱轶和熊思敏(2009)分别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发育、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4-6];马莉莉(2011),岳昌君(2012)、马双等人(2012)、刘宗明和李春琦(2013)分别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最低工资、劳动交易成本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7-10];李树和陈刚(2015)、谢义忠和卢海陵(2016)分别研究了幸福就业效应、就业能力、求职行为等因素对求职者的影响。[11-12]上述学者均对影响求职者就业选择行为的因素做了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未被考虑――不同区域的文化风俗习惯对求职者就业选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假如求职者选择与自己成长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的区域去工作,前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而适应当地风俗习惯需要成本,但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关于这个成本对求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一直都未被重视。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探究我国区域文化习俗差异对求职者理性选择的影响。

一、理论模型分析

(一) 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区域的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过去长期受到交通限制,区域之间交流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之间文化习俗差异较大。为了能够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并且便于收集数据,文中选择笔者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昆明、合肥两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昆明和合肥两个区域相距遥远,过去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两个区域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导致目前两地在文化、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文中选择合肥、昆明(分别用A,B表示)两个文化习俗差别较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假定两区域之间存在较大文化习俗差别且求职者有一个与此相应的适应性成本等约束条件下,选择合肥、昆明两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Thomas J. Dohmen相关理论知识推导出混同均衡方程。通过对混同均衡中的适应性成本分析发现适应性成本是客观存在的,是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工资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变量。为了进一步研究适应性成本是否对求职者理性选择产生影响,文中采取合肥、昆明两区域的数据,以就业率和适应性成本为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最终发现:只要规模性区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文化习俗的差别,就业者在异地就业就会a生适应性成本,由于适应性成本的存在,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一致的均衡工资,但会出现混同均衡,混同均衡为研究文化习俗差异是否影响求职者选择就业区域提供了依据。利用混同均衡条件研究发现适应性成本和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适应性成本对就业产生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习俗差异会对求职者的理性选择产生影响。最后进一步通过EMC理论分析发现随着适应性成本逐渐减小,区域文化习俗差别产生的适应性成本对就业影响逐步趋于不明显,区域之间的差别能够在长期内总体逐步趋于均衡,摩擦失业率会降低。总之,协整分析以及EMC理论分析结果为下文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14]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国家文化建设

我国区域辽阔,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封建思想、生活习俗、资源禀赋、基础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些较大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求职者选择求职区域,最终影响到区域之间人才的自由流动。如果能够坚持传统与创新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等,最终会使区域文化习俗差异减小到不会产生适应性成本的程度,国家就不会因区域文化明显差异而产生摩擦性失业。因此,加强国家文化建设,缩小文化差距,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5-16]

2.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区域之间不论是高等院校的数量还是办学规模,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都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大多数学生集中在某几个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毕业生经过长期学习生活,很可能会因为适应了就读区域的文化风俗,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就业;而对于那些同样需求大量高校毕业生的欠发达区域和小城市来说,由于受文化习俗、工资等差异的影响,这些区域很难吸引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的毕业生前来就业,从而就会产生明显的摩擦性失业。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区域交流,将会对毕业生理性求职选择产生深远影响。[17-18]

3.加大中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区域之间交通不畅,中、西部交通长期落后最终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习俗差异,随之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适应性成本差异也很大。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和交通建设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高铁技术的提高,使得我国有实力有技术大力发展中、西部基础交通。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用交通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从而缩小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习俗差异。[19] 4.加大中西部就业创业补贴

由于区域之间文化习俗、工资福利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工资福利较低并和自己生活学习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习俗差别比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就业压力很大,而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所需人才,结果导致摩擦性失业产生。为了减少失业率,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促使中西部地区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中西部地区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力度,使毕业生在异地就业产生的适应性成本得到充分补偿,完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在本地落地、成长、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减弱区域文化差异对求职者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而且对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当地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20]

参考文献:

[1]Thomas J. Dohmen. Housing, Mobility and Unemployment[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 ,2005, 35(3):305C325.

[2]Gerard J, Van den Berg, Geert Ridder. An Empirical Equilibrium Search Model of the Labor Market[J].Econometrica ,1998, 66 (5):1183C1121.

[3]Lars Ljungqvist , Thomas J. Sargent. 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M].The MIT Press,2004,Chapter 5:19.

[4]蔡P.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4-14.

[5]周勤,吴利华.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差异[J].世界经济,2008,31(1):78-89.

[6]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8]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35-44.

[9]魏下海,余玲铮.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分解的发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78-90.

[10]宁光杰.自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收入差异――兼论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J].经济研究,2012,(s2):42-54.

[1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12]马双,张拢朱喜.最低工资对中国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2,(5):132-146.

[13]刘万霞.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5):64-75.

[14]刘宗明,李春琦.劳动交易成本、选择性路径依赖与劳动就业动态[J].管理世界,2013,(2):18-31.

[15]柴天姿.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外力推动还是内力驱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24-129.

[16]赵利,潘志远,王东霞.城镇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VAR模型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5):117-126.

[17]韩雪,张广胜.预期就业风险、就业动机与进城务工人口就业选择行为研究[J].人口经济,2014,(6):79-90.

[18]李树,陈刚.幸福的就业效应――对幸福感、就业和隐性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5,(3):62-74.

区域文化差异范文6

(一)宗教差异

宗教差别是仅次于语言差异的重要文化现象,众所周知,世界一共分为三大教派,每一教派的信仰者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清规戒律,在平时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产品经销者要明确这些差别,善于利用当地的宗教特点进行产品销售。

(二)审美喜好的差异

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背景和经历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就好比中国人喜欢荷花,认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而日本人却认为荷花带有不详的征兆。因此,在国际角度上看,各产品营销企业要谨慎看待不同国家的审美喜好。根据经销地人们的爱好特点打造图形、标识、色彩、数字等等,从而减小文化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三)饮食差异

饮食差异是国际角度文化区别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人讲究健康饮食,而欧美国家大多讲究速食主义,有些国家甚至认为饮食与人们的吉凶有关系。所以,产品经销商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减少不必要的隐患。

二、从国际角度谈文化差异对产品营销的影响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在国际角度下,语言、宗教、饮食、色彩、价值观、数字等文化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下面就以这些差异为依据,简单谈谈其对产品营销产生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的实质又是不断满足购买者的需要,一个人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他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观念,从而对产品销售数额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各式各样,看待商品的眼光也千差万别。因此,购买者的消费需求自然会随着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产品经销商一定要准确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满足他们的审美特点,迎合他们的情感诉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文化差异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产品设计是商品能否经销畅通的第一个环节,产品设计要满足购买者的需求,才能提高商品购买数额。产品设计不是盲目的行为,经销商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热销,就一定要将眼光放在国际角度,根据经销地点的不同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习惯的产品,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习惯特点。例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就瞄准了我国的文化习俗,在新年来临之际推出了12生肖包装的产品,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

(三)文化差异对产品宣传策略的影响

产品宣传策略是商品销售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宣传方法能够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产品宣传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广泛,产品的包装、形式、颜色、广告、标签等都属于宣传的范畴,一个经销广泛的产品一定具有深入人心的形象,符合购买者的文化习俗。例如,《百年润发》洗发水就主打中国市场,在宣传中启用了中国知名演员,并将我国的古典京剧融入其中,在当时的年代实现了产品的热销。

(四)文化差异对产品定价的影响

产品定价,顾名思义就是指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以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货币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在产品的价格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在欧洲国家卖几百欧元的商品,在内陆地区可能无人问津。所以,产品经销商在商品定价之初就要做好市场调研,结合购买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定价。

三、产品营销商应对文化差异的主要对策

(一)实施本土化策略

所谓的本土化策略就是指产品经销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产品的设计方针、营销手段、定价数额以及宣传策略等等。企业要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全面调查市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国际化角度入手,实现产品与当地的接轨,满足消费者的实际诉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有效的应对市场竞争。

(二)开展跨文化培训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坚持开展跨文化培训,是站在国际视角,实现产品有效销售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提升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培训,加深人们对产品的理解,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锻炼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力,从而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文化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