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1
关键词:实验设计;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84-02
在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实验设计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实验设计及其流程
实验设计是指在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实验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把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确认变量、确定实验类型、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训练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教学,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现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实验为例,阐述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训练的过程。
1.把握实验目的。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实验目的才能确定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才能明确运用相关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
2.明确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中的灵魂,是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所依据的科学理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3.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如下要求:一是易于实现实验的目的,二是符合实验原理,三是容易获取,四是便于观察,五是利于操作。本实验选取猪肝作为实验材料,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同时考虑了猪肝在当地容易获得,又比较便宜。
4.确认变量。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根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变量与因变量,另一类是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实验的关键在于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同时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减少额外变量。本实验中变量的确认主要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自变量是反应条件(即本实验研究的对象),操纵方法是2号试管水浴加热(即高温),3号试管加入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即无机催化剂),4号试管加入过氧化氢酶(即生物催化剂)。本实验探究的是在这三种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问题。所以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通过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量的多少及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测,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量及浓度等,控制方法是每组实验都保持一样。
5.确定实验类型。实验方法有多种多样,如按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可分为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其中对照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的常见类型。处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自变量的效果。因此,对照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对照实验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本实验中1号试管属于就是空白对照组,因此本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6.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设计具体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来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有平衡控制原则、对照性原则、随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等,每一个原则的制定都有其科学理论的依据,都是在严密的科学思维的指导下制定的。因此,实验设计的原则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保证,是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理论准绳,同时也是评价实验设计正确与否的基本准则。根据本实验的目的、原理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确定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略)。
7.预期实验结果。所谓预期,就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在实验正式实施之前,根据假设和原理,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判断。如果预期在实验结果中出现,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被否定或可能是实验设计中或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这就需要寻找原因,修改设计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预期本实验的结果是:4号试管产生的气泡最多,卫生香燃烧最猛烈,3号试管次之,第三是2号试管,而1号试管几乎不产生气泡。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训练的要点
1.研究经典实验寻找实验设计思想。生命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艰难的科学探究历程。经典实验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如酶的发现、遗传定律的发现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思维,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这些经典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方法。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其实验设计的实作训练奠定基础。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2
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研发和管理达到“无缝接轨”,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解决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分别在第一、二、三、四学期设置4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1)植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规范操作,临时切片制作、观察与轮廓图的绘制等,对接第一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2)动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观察;鲫鱼外形、鲤鱼骨骼系统的观察,内部解剖与观察;土壤动物的采集、保存及鉴定,等等,对接第二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物学”。(3)生物化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槽安装、点样及电泳及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等等,对接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4)微生物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和油镜的使用;酵母菌大小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对接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学”。每个项目都设置有相应的考核要点,如项目Ⅰ的考核要点有:①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要点、规范化操作流程;②临时切片的熟练制作、质量好坏与规范化观察;③合适染料的挑选与染色效果;④植物轮廓图的绘制和结构标注等,项目Ⅱ的考核要点有:①观察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装片,并按照所给的装片判断出该装片是蛔虫还是蚯蚓并给出理由;②解剖鲫鱼并绘内部解剖示意图;③利用体式显微镜,根据所给检索图鉴定标本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此4个专业基础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否则不能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相应的综合实验及实训项目5项,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实训,包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内容包括生物样品的制备、含量测定、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发酵工程综合实训(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原料准备、发酵工艺控制及产品分离技术等)、生物工艺实训(内容包括抗生素生产工艺实训和啤酒生产工艺实训等)、酶工程实训(内容包括淀粉酶发酵技术,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营养配餐员>、<食品检验工>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训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才可以参加后续的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通过专业技能达标训练,保证学生掌握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实践技能,显著增强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行业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产品研发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用,将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算入学分,进入学生的生物技术能力评价的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在教与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形式的改进。要改进过去单纯传授知识、演绎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关于能力培养,我们还必须对生物教学中的存在的大量技能、技巧性的知识加以挖掘与开发。上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研究人类知识的形式,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类型的知识是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知识是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隐形知识,生物技术是多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基因工程),它所涉及的多种技术(如荧光定量PCR、蛋白双向电泳和分子杂交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步骤,有的操作只需30秒、几分钟不等,几十个步骤下来有的要耗时一周左右,而且整个过程的操作对象都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或者通过染色、或者借助仪器(凝胶成像仪、放射自显影等)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是同样的操作流程,不一样的操作者完全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试验结果甚至大相径庭。从此方面来看,除了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以外,还需要更多的重复性、个体性的操作演练,这是我们长期教学实践所忽视的一面。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多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在高考指挥棒下,高校的教学评价也沿袭了用分数评价学生一切学习状况的惯性与惰性,目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分数标注的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机制只能沦为辅助作用。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对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此,在专业素质能力等少数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百分制的积分方式,而其他的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则尽量采用其他的计分方式,如用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如营养师考核证书、食品检验师考核证书等技能证书)代替课程成绩,顶替学分,用研究成果(如、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取代实验课成绩,尽量不用量化的分数评价学生的生物技能。即使在普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评价,也尽量注重对学生学习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导,采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验才能完成且无统一答案的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考试方法多样化,如采取开卷或半开卷、文献综述、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形式,评分标准则侧重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独立见解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重视科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3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的结构和实施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反映生命科学最新成就和技术的新型课程纷纷开设并得以强化,而许多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和融合重组,才能适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时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类专业人才。生物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更应受到系统生物学技术研发能力的训练,获得从事生物技术的科学思维,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理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的学科,必须不断深入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坚持把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努力探索适合地方农林院校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决定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1]。为培养造就生命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合理规划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四层次、三类型”的实验课程体系,四层次即:基础型、初级探索型、专业模块型、研究型。基础型实验和专业模块型实验为固定时间的课堂内实验,初级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为非固定时间的课堂外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三类型即: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类型实验体现了实验教学分级分层、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的教学规律。通过这一体系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这种课程设置合理开设于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创新、提高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校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的成功实例,结合高校生物学自身的特点,不断加强实验课程建设。2007年对农业生物学三大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的课程进行了调研,发现实验基础课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存在学科间的交叉,同时农业生物学不同课程内的实验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这种重复设置的实验对教学是一种浪费,必须整合重组,节省时间为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提供条件。另外,受总课程学时的限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仍然稍低。对此,学校提出并实施了“学科间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方法和技术分解于各门分课中,以模拟科研的过程组织内容模块,尽量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主要过程组织模块,以模块为方式组织系统性,综合性教学,减少和避免验证性实验内容;由多模块构建每门课的内容体系;由各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成“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另外,为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引领实验教学,让大学文化和精神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使大学文化和精神浸润于学生心间,重塑本科生的人生观和求实、唯真、奉献的科学精神。引领大学精神融汇于实验教学,实验与实践融合为有机整体,把弱化的实践教育强化组装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共建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增强实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系统性和连贯性强化课程内容改革
注重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思路,将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明确定位于国内一流或国内领先。针对实验内容重复多、,验证性实验多、互相脱节的小实验多的“三多”问题,采取从整体培养目标出发,系统性调整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一些实验课程缺乏技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整个实验没有自己的判断,一味根据要求做实验,甚至对不同的结果无法做出判断和合理分析。鉴于此,明确强调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采取“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探索性、连贯性、先进性”循序渐进的方式,本着整体设计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仔细筛选和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补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实验中去。
(一)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是使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和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各分支学科缺乏一个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实验、生物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技能实验,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从总体把握,做到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夯实学生生物学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课程改革的立足之本,农业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涵盖了全校农学、理工类各专业,主要内容是生物学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生物学基础不牢固好比空中楼阁,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强调创新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强调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每一模块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在不同模块教学后选择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
(四)贴近课改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中,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实践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课程特色,利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加强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项目,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设立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科研训练项目,激励学生自由自主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和参与教师的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能力。
(五)注重结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紧紧抓住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又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自身专业的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同时不断将前沿性实验技术从科研上吸取过来,作为教学课上可进行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验课题,密接结合科研实际,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本科生教育在基本技能训练与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名师和教授深入实践教学第一线,把从事本科生实验教学活动的工作量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晋升和评优的基本条件。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开设农业生物学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通过专家讲课,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课程以小班方式平行进行,教师之间进行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互相交流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小组经常以研讨和教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研究,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预先解决掉。发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方面的优势,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由教师和专家教授参与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合作。这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建设,201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这样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证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资深教授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全部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与建设。为了加强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作用,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并且,集中讨论生物学各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审议教学实施方案,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实验督导。大部分实验课的主讲教师他们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相应学科的繁重的科研任务。这样保证了主讲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对实验课程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体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科研水平。课程组教师重视教材建设,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精心研究和选择适合生物学专业的优秀教材,农业生物学是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指导书很多,但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完成,率先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农业生物类学生使用的《生物科学基础实验》特色实验教材,将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有效衔接在了一起,把相应知识点作为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炼浓缩化,为研究创新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提供更多的教学依据,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精髓,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显著。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供必修实验和自选实验。并且,综合性实验将农业生物学与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把实验设计和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没有安排的实验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面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传媒
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点,生物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型特色”,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并坚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技术分解与各门分课中[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采取教师主讲理论学生独立实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再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法。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并对结果作出合理分析。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互动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进学生深究以前模糊的问题,而且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式教学: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另外,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常组织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实验室,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开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从而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网络环境对于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促进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4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其中有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等等。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5
【关键词】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AN Zhoujin,SHEN Kejia,HU Jianzhong.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TCM University of Hunan, Hunan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in former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he useful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body was designed and optimized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status and learning purpo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and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content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which are correlative with pharmacy specialty.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pharmacy specialty.
【Key words】Pharmacy specialty;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在药学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按照微生物的应用领域来分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也非常丰富,它不仅是学习理解及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些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等其他后继课程实验技术的基础[2]。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合理的实验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学以致用,根据专业特点,笔者对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不足
目前,中医药院校医类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与药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基本上都是由病原免疫学教研室一起来承担教学任务,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按照医类专业的要求在进行安排[3]。实际上,医类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病原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他们以看病为主,工作后很少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化验也由专门的检验员完成,微生物学实验也就多以简单的示教性实验为主。而药学类专业的部分学生将在生物制药工厂、药品检验室等部门从事微生物学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且,药学类专业分属于理学或工学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以从事操作技能要求高的工作为主,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就要求学校在每一门课的实验安排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强化训练[4]。目前,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中学生真正动手做的就是一个革兰氏染色法、显微镜的使用、药敏实验、稀释平板计数法(仅做稀释和计数),其他可以说都是示教类实验,这样的实验安排完全不符合药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2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等趋势, 对高等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基础、重实践、重效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达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一体化、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一体化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呢?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都已相应减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重效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实验教学中,对于课堂上已经通过多媒体进行了展示的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让学生看一下实物,例如糖发酵实验,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发酵的原理、现象及其应用已经进行过讲解,就没有必要让大家再看一下试管里的现象,这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由于原有专科院校、中专院校的升级,一些企业存在着新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岗位招工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具有技能培训的功能。在实验开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尽量多安排一些让学生动手的内容,最好是实现人人能够动手,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为了做到学时减少而不减少实验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实验课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就很重要,例如,把显微镜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3个实验合并为1个实验,包括抗酸染色法也可以省去或者合并。另外,实验安排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采取技能训练、应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尽量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5]。
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中做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减少示教性实验,实验室内容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一次实验多种效果。
3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与目标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根据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总体结构,以微生物学基本技术为主线,合理利用教学学时与资源,重基础,强调动手操作,体现实践与应用,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发展。同时,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动手能力[6]。尽管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实验设备不多,费用并不昂贵,实验操作也不算复杂,我们应该力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今人满意,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道德和态度的效果。我们在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①实验过程尽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技能的训练相联系,让实验课达到基本理论巩固与实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效果;②选材时,能够起到实验课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对实验课产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改革,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每次实验都由若干个技术要点组成,学生有新鲜感,学生就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步实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7]。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所做的每次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使他们在实验中步步深入,从而能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写作相结合,使学生们可以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上进行融合,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课堂上,要尽量克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
4 结语
内容总体设计是进行合理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特点,在总体内容上要做到不重复、实用、整体性。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与技能的基本工具,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也不例外,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没有一本针对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因此编写和使用一本优秀的实验教材也非常重要。
根据药学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突出实验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是提高高校教学效率的保障。通过教学为学生奠好基石,做到学以致用,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措施。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药学类专业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提出了总体设计思路,其内容实施将符合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具体安排实验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节约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董新姣,吴楚.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7678.
[2] 刘佳明.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检验医学教育,2004, 11(1,2):3334.
[3] 董伟,詹. 中医药专业微生物教学探讨. 教育研究,2006,3(19):134135.
[4] 申可佳,李珊,谭周进,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8,12:2223.
[5] 王育水,许会才,刘永英,等.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8990.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高中教育中推行改革创新工作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是一门对实验比较依赖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实验的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希望为高中生物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提供帮助。
一、高中生物课实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实验主要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实验,对基础实验的扎实掌握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保证生物课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实验设计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观察技能训练以及报告技能训练[1]。通过良好的训练,为今后的实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实验机能掌握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二、创新实验设计分析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帮助。具体来说,高中生物实验创新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创新,实验条件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创新三方面内容。
1.实验材料创新分析。生物实验材料对于生物实验的最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选择生物材料时,教师要强调选择材料的原则,具体包括稳定性,易操作性,来源简单容易获取,生长周期较短等[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依照生物材料的特点对生物材料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色素提取实验中,根据课本安排,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例如韭菜叶。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最后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翻阅,发现在韭菜叶中有较多的叶绿素b和叶绿素a,然后在实验中通过验证证实了结果的准确性。在该实验中,学生不仅达到了课本规定的实验目的,同时了解了课本外的生物知识,另外加深了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条件创新分析。实验条件通常对于实验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可以改变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通过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创新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也是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的重要内容。比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时,传统的实验要求是对学生唾液中的酶进行测试,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不雅观,同时也会造成不卫生情况。教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淀粉酶来作为唾液的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淀粉酶可以和水混合,制成溶液进行实验,通过这种实验条件的改变将实验转变成定量研究,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在本试验中,要求实验的温度为50°,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温度发生改变会发生什么情况,温度改变多少酶的活性才会发生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论证。由于该实验的过程有些繁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对特定的温度区段进行实验,从而在提高实验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实验目的。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成就感,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
3.实验方法创新分析。在高中生物实验中,有的实验设计比较繁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在进行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时,在实验中涉及到了研磨步骤。如果按照实验规定,学生自己进行研磨,研磨的时间较长,同时在研磨过程中可能出现挥发现象,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此时,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在实验室中装备打浆机,通过机器方式进行研磨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报告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实验后做后啊实验记录。根据统计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意外情况的发生机率较高,各种意外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教师此时要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引导学生独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确保实验结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实验后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实验体会进行重点描述,通过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失败原因分析时,常常可以获得对知识新的领悟,由于实验失败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学生间通过适当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生物学习兴趣,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创新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上,由于实验本身的包容性和可改变性较大,因此可以积极尝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确保生物实验质量。教师要突破书本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进行考虑,进行探究方式教学试验,有效创新实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梅.高中生物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91.
[2]熊族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