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1

1 引言

《中国古代体育史》指出:拳击、拳术、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追本溯源,武术的技击本质来源于原始人的正当防卫,伴随朝代的变迁、文化的熏陶,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逐渐显现出来。在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推动下,很大程度为了迎合或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武术也逐渐向竞技体育靠拢,在转型期间难免遗漏武术的本质,这对武术多元化发展极为不利。本文结合价值取向的理论概念,以当代大环境为背景,浅析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及其对小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

2 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

武术源于原始时代的生存自卫活动,是搏斗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武术源起日常生产活动、军事活动、巫舞等的相互锤炼,这对于准确把握武术本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武术的起源、文化内涵、发展历程、技法原理、功能等方面,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仍然是技击性。当代武术的发展态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受竞技体育潜移默化的干扰所出现的竞技武术,不断追求技术动作的高、难、美、新,使武术的发展与表演、行为艺术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武术所呈现的一体多面的发展态势,不同程度上掩盖了武术的本质。《中华武术拳械录》一共收录了1600余??拳、械、对练的拳谱,可见武术拳种繁多、拳理复杂,所涉及的内容之多唯有技击性才能将各个拳种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基于以上几点,当代武术本质的价值取向为技击性。

3 武术技击本质的社会价值

武术的内涵丰富、意义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具备了东方文明所具有的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领域的智慧结晶。

3.1 技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中国武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之现代文化理念的熏陶,使武术与艺术、体操、传统医学、宗教、传统美学、兵学等等有着难以割舍的相似性,在某些方面甚至难分伯仲。倘若不懂得武术的本质以及技理技法,很容易混淆甚至扭曲武术的内蕴。本文之所以将武术的技击本质放在一定的高度,是因为只有技击才能作为武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点。正确认识一个事物应以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切入点,这样查验事物才能把握咽喉。此为武术技击社会价值的的重要一方面。

3.2 把握武术技击本质有利于武术套路的掌握

武术段位制进中小学的推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指出段位制的推广重点是校园、队伍和制度建设是关键。由此可见,学校武术的教学是关键,而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确把握武术技击本质为教学的合理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授或习练武术时有针对性的将每个技术动作的技击原理整理清晰,掌握好每一个技术动作的路线、发力时机(统称为技理技法),这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优秀的武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方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太极拳里的斜飞势除了讲求出手走弧线、棚劲等,最主要的是体会用肩靠的感觉。在对练时将每个技术动作的攻防技击讲解到位,那么在单练时更能深刻、清晰的揣摩到技术动作的发力点、动作路径。

3.3 武术技击培可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竞争意识缺失的社会将是一个陈腐、衰败、缺乏生机的社会。现代社会中,竞争更加激烈、尤为突出,如果只是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当成人生全部目的去竞争,定会造成精神的萎靡、道德的沦丧。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历史博大精深,包含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知识内涵。学习武术不仅需要有不断探索知识的欲望,还需要不断从各个方面弥补自己的不足,做事认真、执着。武术练习要求常年不懈,它对意志品质有多方面的考验:练习武术要不断克服身体疼痛及精神考验,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乏味的消极情绪,以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言败的品质。遇到困难时,应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拥有正确的竞争观念是现代学生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技击性应当与打架斗殴区别开,弘扬技击性并不意味着宣扬武术“伤人”的特性,而是普及一种打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合理运用技击原理的前提下,通过“打”与“被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反应能力等等。

4 武术价值属性对小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

“武术进校园”、“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时下武术圈炙手可热的话题,此不同程度上对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原有教学组织形式基础上,需始终贯彻武术技击理念,一招一式都应普及技击内涵。虽然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此方法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同时更能准确的掌握此项技术,可以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3

一、我国现行试用教材的体育本质属性

有的人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等许多非体育本质属性的东西看成是体育的本质属性放到体育的定义中阐述;有的人将“攀登运动技术水平高峰”作为体育的主要目的来提;还有的人说:“竞技运动是体育整体中最本质的内部特征。……竞技运动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唯一标志。”更有的说:“竞赛、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构成其生命力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竞赛、竞争,体育运动不仅没有活力,而且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此方面的学者商榷。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体育有很多属性,如身体运动、文化、游戏、娱乐、竞技、教育、健身、比赛等。在体育的众多属性中,体育概念所反映的只能是体育的本质属性。而体育的非本质属性不能在体育概念中反映出来。我认为,体育概念中反映出多种体育本质属性是不恰当的。首先,丰富文化生活不是体育的特有属性,尽管在体育过程中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但它不是体育特有的。其次,用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来给体育下定义不大妥当,一是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二是尽管我们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或“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它并非体育的直接上位概念。最后,增强体质并非单纯的生物学问题,其包括了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体质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身体形态、生物机能、运动素质、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及精神状态。所以,体育本质属性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增强体质就是通常说的“使身心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只有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是健康者。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多本质和脱离教育范畴谈体育本质的现象,给实践和教学造成了困难,违背了体育的“本质”规定。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说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并没有否定体育的其他目标和功能。体育中有运动技能、体育教育、军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它跟我们所讲的体育本质不是一码事。我们由衷地希望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在遵循运动取胜规律的前提下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研究体育规律的意义

1.体育规律的含义认识

“所谓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一切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但并非任何一种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本质联系才是规律”。“所谓本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必然联系,他由事物的内部性质或本质所规定”。由此可见,体育规律是体育过程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体育过程中内部诸因素的联系有很多,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只有那些本质联系才是规律。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的体质。所以,体育内部诸多因素的本质联系就是指诸因素与增强体质的联系。例如,体育的目标与手段之间本质的联系是两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体育过程中选用手段、确定负荷、场地设置、用具选择、采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必须符合增强体质这一目标的要求,否则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基本规律分析

只有从体育过程中主体(教者与受教者)、客体(人体)、媒介(教材的诸方法与手段)三者之间的联系中才能找到体育规律。我们认为,体育过程中有3个基本因素: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者、被教育者),客体(自然、社会和心理特性相统一的人的身体),以及作为两者中介的包括运动文化在内的体育手段。只有从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找到体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从体育本身的特点来分析,我们认为有两条基本规律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是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二是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一致性的规律。

(1)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

受“运动即体育”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实践中存在着选用的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大纲、教材、课本,基本上是以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教学是以传统的运动项目――田径、体操、各类球类的技战术为顺序安排教材。这其实是对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这一基本规律的违背。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手段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就不可能取得增强体质的理想效果。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目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普遍的,而一致是有条件的。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就是两者本质联系。它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体育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体育的主要任务就只能落在口头上。

(2)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规律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4

关键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

体育文化伦理就是体育文化中的内核部分,探讨的是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人伦关系的准则与道理。当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在体育的所有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伦理逐渐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和商业化不断膨胀的今天,体育文化伦理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是,如任其失范现象恶性发展,无疑将带来严重后果,“势必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衰退、道德滑坡等。这严重腐蚀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泯灭公平、公正、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竞技体育道德,毒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降低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1]

一、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很强调社会,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倾向。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直接造成体育文化伦理的失范,最终导致整个竞技体育呈现出异化现象,即本质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

(二)虚假主义

在我国竞技体育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逐渐出现虚假主义现象,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而弄虚作假成为不少个人和团体的手段,竞技体育因此逐渐失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本性,奥林匹克所秉持的诚信原则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涉假现象而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虚假主义充斥着竞技体育从赛场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三)商业主义

商业主义,原初的意思是指为所持有的商业精神、目标、方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某种行为的总括。现今社会,主要指商家、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或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实践途径和行为观念。它把任何事物作为生产利润目的的对象,生产、销售行为为私利所统治。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主义,这是商业化价值观滋生的结果,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体育文化伦理异化的最突出表现。

(四)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一种“工具”,“人们对于体育附加值的追求导致很多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出现狭隘化,片面化,认为竞技体育不过是运动员或者团体获得利益的手段。”[2]“金牌战略”高于一切,这种偏执的追求源于对竞技体育的狭隘理解。第二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狭隘理解,这在训练中表现十分突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训练、轻教育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和操作,直接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对策

(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伦理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让竞技体育对人与社会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现代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只能在人文精神的重新构建中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3]

(二)加强道德建设

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早期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在体育赛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体育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如何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功利与奉献关系的教育,既要注重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使体育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防止过度商业化

商业的侵蚀使得体育文化伦理不断异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甚至危及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纠正商业过度化,是体育文化伦理回归的必然选择。“商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会严重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商业利益渗入体育竞赛,甚至商业化控制比赛,会使竞技体育被扭曲和异化,造成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的破坏,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职业化,其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利益。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同时,反对过度的商业化,反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对体育比赛的控制与操纵,保证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公正。”[4]现代奥运会也须正确处理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杜绝商业的过渡侵蚀,才能永续活力。

(四)重构体制健全法律监督

重构体育文化伦理,还须从体制本身改革,并健全体育法规。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会治标不治本,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各种丑恶现象会继续大行其道。

在加强体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体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根本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应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积极宣传体育法律法规,加强体育法制教育,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体育的执法工作,针对体育界的违法现象应启动司法介入程序,通过国家法律手段整顿体育市场,对体育商业化过程中被‘物欲’思想左右的违法者,进行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

参考文献:

[2]郑溪.大学竞技文化迷失现象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5

关键词:体育系统;整体现;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11-03

随着“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方兴未艾的“大体育”理念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体育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业已成为新世纪我们亟待建立和完善体育系统整体观的原动力。然而,从文献及相关的文本中发现:“体育系统”一词完全被作为“体育局系统”的代名词,在行文时存在逻辑关系上的混乱,不能全面反映其内涵,以至于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完整的概念建立,对正确理解和建立体育大系统的整体观及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时代赋予体育系统全面内涵,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系统”的内涵

1.1 系统概念及属性

系统论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要素,并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基本特征。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在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研究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1.2 “体育系统”的元素构成

体育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体育的分类中随着人们对体育价值认识的提升而不断使体育的内涵产生新的变化。按照系统结构分析,体育系统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3个子系统构成。卢元镇从目的和对象视角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部分,子系统的构成得到了细化;体育是整体概念,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体育的各级系统又有着各不相同的子系统构成。卢元镇按参加体育的群体和活动区域范围,将我国的群众体育又划分为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等等。“对体育概念分类,可以采取很多标准”,无论运用何种标准来划分,这些子系统的要素组成必定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共同构成上位系统的全部内涵,具有重要的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特征。同时,各系统也并非是一些子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共同影响上位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

体育系统是由许多总体目标一致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体育的全面发展靠的是所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子系统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子系统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到体育大系统。正确理解“体育系统”的概念,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体育系统”的本质特征、目的任务乃至基本途径和方法手段,从而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

2 “体育系统”的整体观缺失与歧义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体育界开始研究和使用系统论,80年代中期应用系统论思想研究体育的各种问题,到了90年代“体育系统”的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体育系统”的概念在学术论文中运用也越来越多,但出现了许多使用和理解上的歧义。

2.1 子系统从母系统中分离,母系统与子系统内在联系割裂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育系统的重要分支,理所当然的隶属于体育系统,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子系统。但行文中较多表述成以下关系:“‘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一种形式”。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大系统概念并列使用,造成了把学校体育子系统作为无本质(体育属性)关系从体育系统分支出去,造成了学校体育子系统与体育系统成为一对并列关系,剥离了系统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成果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互补效应只有在学校内才能体现,……而体育系统内的教练员资源向教育系统内的转移完全能够实现”。诸如此类表述均割裂了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内在联系。

系统整体中的部分不能脱离系统整体,一旦脱离系统整体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了。实施“体教结合”的意义在于促使竞技体育系统中的要素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是学校体育系统增加发展竞技体育要素,并非是两个并列系统间融合问题,更不是“从过去由体育系统独家包办的单一发展格局,逐步向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他体育社会团体等多家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转变”的混乱关系。这种表述严重扰乱体育系统完整概念的形成和“体教结合”精神的正确领会,无疑使“承担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不明”,责任不清,以至于二者并没有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事。

2.2 子系统代替母系统,子系统间互相排斥

体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在使用时经常把竞技体育这一子系统的部分工作表述为体育系统,造成了子系统代替母系统,母系统与子系统间的关系混乱。如:“仅在体育系统内部挖潜难度很大,只有协调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2008年的任务,才能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要“处理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不断拓宽体育发展的途径,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只靠体育系统独家培养的状况”;从“体育系统一家办向体制外多家系统共同办的方向转变”等等。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体育人才之意,但从“非体育系统”词义上看,此种表述已把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排斥于体育系统之外,成为了内外系统的“合作伙伴关系”。歪曲了三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偏差:作者把“我国体育系统的工作人员中25 077名教育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是我国体育系统首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中有“裁判员20 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850人”;我国体育系统篮球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动态的研究中“以2000至2007年我国体育系统篮球一、二、三线运动员、教练员数量动态变化为研究对

象”,等等。虽然这些数据只是来源于各项目训练管理中心的竞技体育系统之内,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的体育人才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系统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一旦改变或中断,系统整体就会丧失原来的性质和功能”。整体观的缺失,造成了文中研究的对象与“体育系统”词义不符,得到的结论远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体育人才的整体情况,造成了以偏概全,致使学术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因而是不能作为制定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3 “体育系统”的整体观与思想转变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3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育的整体”。“从现代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主要指竞技体育)是从社会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可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本身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完全分开,是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这是他们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漠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作法,或者片面强调后者、忽视前者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在体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各个子系统承担不同的发展任务,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应是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才能保证体育的整体发展,否则子系统的薄弱将影响整体的效果。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的面对课程改革。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