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活动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作用
1.引言
近几年,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体育生活动机的研究和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等方面,从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视角对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研究尚属空白。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功能是对体育参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教育下的中学生体育参与的最佳效果是能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变成生活的需要和内容,从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本文从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入手,分析其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体育价值观的建立、终身体育能力的完善和体育参与的习惯的养成等有何促进作用,以期为深化改革的研究,改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1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它包括体育参与需要、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活动习惯等成分。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它们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受人的自我调节结构的调控,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在参与活动中,通过自身活动接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活动需要与兴趣,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3.1.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2.1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
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概念,包含着质的规定性,即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概括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不只是表述人们体育生活行为的具体特点,更主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既是一个概括程度很高,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
3.1.2.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所谓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在一定客观条件制约下,中学生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满足多层次需要进行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中涵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其中也必定包含了对精神愉悦、个性展现、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等的多层次需要,集中体现了中学生体育行为的意识特性。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加以确立,形成自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有效地完成健康目的,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3.2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分析
结合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从结构理论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构和形成包含“体育活动的主体――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校内外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中学生具体的体育活动”等三方面要素。
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主观与客观要素。其中,中学生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源于自身需要的体育价值取向及价值观水平和因此形成的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意识是实践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因,也是建构和形成一定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体育活动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可能,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媒介等途径促进中学生自身条件的形成与完善,是中学生构建体育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学生体育生活的具体化,通过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上述三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完成的学习与实践课题。
3.3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效果。对体育行为具有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和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多种多样,它们影响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而且会根据不同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爱好等个体动力因素选择一定的体育活动和行为,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力,强化体育行为,增强意志,增强体育参与的效果,并可为体育参与的持久性提供动力保证。当他们认识到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义,体验到不间断锻炼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快情感,并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在各种情况下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不同人群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其参加目的动机及项目的选择,参与活动时间的选择等方面各不相同。
3.4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分析
3.4.1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建立的作用
人作为体育生活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对体育的需要倾向”“形成一定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生活主体意识形成”的途径实现。在这些环节中,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最核心的问题。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观念集合,在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影响下,它体现了体育生活主体与体育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育的意义、作用、效用等评价观念的总和。
体育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起到指导作用,而中学生的体育需要、兴趣和态度又反作用于他们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绪和效果,在兴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建立较高的体育素养,成为影响体育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因素。
3.4.2对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完善的作用
中学生体育能力即体育生活能力,指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实行自我医务监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其作为体育生活自身条件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体育活动的主体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体育生活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保持和完善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定向、始动、强化和维持四种功能使中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在积极、持久、有选择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完善。
3.4.3对促进中学生体育参与的习惯养成的作用
热爱体育,从事体育,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者的典型标志。在培养学生体育生活意识和体育生活能力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体育生活的习惯十分重要。
在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改革体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第一,改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第二,改革课程教法,实现课程学习的生活化;第三,课内、外相结合,实现体育生活的一体化。
4.结语
通过分析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系统了解了影响中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心理因素与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主要因素的关系,探究了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的内驱力的实质,拓宽了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视域,为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振斌,马连鹏.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107-110.
[3]田金华.试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3,(3):32-33.
[4]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71-276.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2
少年儿童体育游戏心理健康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我国人民的传统社会意识中,游戏不过是孩童们闲暇时愉悦身心的随意性活动,这种想法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培养存在积极效应。
一、心理健康概述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和谐,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健全和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少年期。学生心理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往往使其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这个时期,更是培养少年儿章健康心理的重要时期。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只有促进作用。少年儿童应学会获得体育锻炼的健心效用,为养成健康心理而努力。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优良心理品质的基础。综合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人格健全、有良好的心理受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体育游戏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调节改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因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产生紧张、忧虑、压抑、悲痛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游戏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摆脱痛苦和烦劳,振作精神。当今少年儿童将面临学业考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容易产生沮丧、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焦虑反应降低,从而改变不良的情绪状态。
2.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具有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作用,使游戏者的注意、反应、思维、记亿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另外,体育游戏所引起的一些非智力成分的良好变化,如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均对智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体育游戏是一种身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会碰到各种困难,如生理惰性、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畏惧心理、疲劳以及损伤等,体育游戏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可以培养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如“我是什么人”“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自我概念与身体表象(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和身体自尊(个体对自已运动能力及身体外貌、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处状。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形成正相关,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人体质强壮,精力充沛,有效地提高人的身体表象和个体自尊,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5.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化的近程愈演愈烈,一方面在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及协同合作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直接的社会支柱机会。体育游戏是由各种角色、形式、结构、规则组成的身体活动,是一个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平台,可使个体忘却烦劳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能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游戏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要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水平二),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心理感受(水平三),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水平四),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水平五)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水平六)等。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同时意识到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进而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2.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和自信
《标准》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功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水平二),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水平三),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水平四),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水平五),以及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水平六)等。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就要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后进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已的进步和发展。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标准》强调学生体验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水平一),观察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水平二),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水平三),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水平四),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和行为(水平五),以及自觉运用适宜的方法调控自已的情绪(水平六)等。
四、结语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体力、智力、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游戏作为一项独特的体育活动,他的特点和作用对提高儿童学习的浓厚兴趣、炽热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法完善体育游戏的内容、形式、特点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大众体育 互动关系
面向新世纪,“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大众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我国的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大众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大众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大众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大众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大众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大众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大众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新形势下我国大众体育的主要类型
(一)职业型。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大众体育的重要内容。
(二)健身型。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娱乐型。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社会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逐渐增多,娱乐型的体育活动将作为大众体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特征
(一)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入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大众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大众体育的开展。
(二)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评价一个国家大众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在校生共有6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近100万。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
(三)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四、结语
学校体育主要根据学校提供的体育资源,而大众体育的开展主要根据社会可利用的体育资源来进行,同时社会体育的开展完全是一种自愿性的,需要体育习惯、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学校体育的开展应该和大众体育锻炼结合,要将学校体育项目设置更加丰富一些,对一些不易开展专项体育课、且健身价值大的项目要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的体育健身。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武笑玲.河南省社区体育健身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36-39.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4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体育活动;农村小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以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因特网查询工具,CNKI中国知网等查询,并查阅了近五年国内关于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关的书籍、报刊。获得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来源和论据支撑。
2.访谈法
根据访谈纲要,面访了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的负责人,16人为本文的研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对中宁县部分农村小学36名学校负责人和3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各小学开展的调查问卷”共2个部分:第一调查大课间活动在各学校开展情况,其次是活动的内容。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3日~2015年11月23日。
4.数理统计法
对中宁县农村小学发放了3000份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其中回收问卷2980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276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弃权为20份占6%,这些数据为本文提供了真实性。
5.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义法和归纳法,对大课间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作用、特点及其各环节运用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多种素质为目的,以健身、健心、娱乐、益智为载体,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及大课间活动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 ,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
三、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现状
1.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的现状
(1)有很多老师与学生不了解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
(2)有些学校场地与器材短缺,操场硬化条件不够。
(3)学校对体育锻炼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不重视
(4)大课间活动单一,学生对其乏味
(二)研究对策
2.对农村大课间活动现状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学校师生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认识
(2)老师要合理支配活动场地,多想出一些新而又简单一点的运动类解决器材问题。
(3)大力宣传,转变思想,让老师同学们多了解大课间活动的好处。
(4)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对活动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中卫市中宁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学校器材设施的短缺,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重视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大课间活动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难以得到运用的现状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大课间活动,或大课间活动期间就让学生自由玩耍。
(二)研究的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学校体育意识,新义务教育法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赋予了健康新概念,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健康第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展了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确保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学校体育的硬件设备,达到国家要求,一方面还要扩展师资力量,培养专业人才,使农村学校体育得到更大的发展。另外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健身性的活动来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曲朝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发[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5月.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文化是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同时,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它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从个人的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受其影响得到发展,通过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潜移默化接受熏陶,体育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文化熏陶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文化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当人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中,他就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潜意识当中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自然也具有这样一种功能。规则是体育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当中,就要遵守体育规则,违反规则就要受到惩罚或谴责,从而督促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3、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鼓舞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宣传栏当中的体育新闻、体育明星,尤其是学校体育明星,都可以从精神上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于体育活动热情。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观念,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竞争是体育文化的典型特征,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从本质来说就是一种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从而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在团体项目中,只有加强与队友的合作才能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在这些项目当中,团队的荣誉是第一位的,在这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过程,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伤痛和伤病,只有克服它们才能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
学校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意识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健身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国民体育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3、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影响了体育课项目的开设,无法满足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愿望,给体育俱乐部和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建议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状况,为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创造条件。
4、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可以根据科学、艺术、实用、系统的原则和各自的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民族地区学校还可以结合民族重要节日和民俗活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个人修养。目前,高等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校田径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如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等)和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如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拓展运动等。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善于合作的精神,要让每个人的竞争力都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侯斌,罗舰.塑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全新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2).
体育活动概念范文6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学与锻炼 身心健康
前言
21世纪,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这样的研究己成为体育运动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身体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国外有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系统规范地关于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微乎其微。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1国内外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做过关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研究,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不便,无法参加体育活动,通过问卷了解残疾学生下列情况:(1)残疾史;(2)残疾之前与残疾之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3)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快;(4)身体与体育活动能力的自我感觉;(5)体育活动带来的结果。研究时还注意到性别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残疾女学生认为不具有力量、攻击性、独立性和身体能力的特点。残疾男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活动看是证实其男子气和勇敢顽强的手段。虽然残疾女学生不具有残疾男学生的那些特点,但是,残疾女学生会利用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健康水平,增强自信心。在研究中发现,残疾学生参与最多的运动是室内健身活动。对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他们认为获得了公平教育的权利,赢得了学分,享受了在校学生的一切竞争权利。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身心健康的指数。
研究还表明,有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他们的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增强体质为主,第二阶段以矫治肢体畸形和恢复功能为主。结果他们发现,在实验前后,残疾学生在身体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体育教育是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另外,他们还发现体育培养了残疾学生运动的兴趣、进取心、荣誉感等,使残疾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增强了自信心。有资料表明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氧锻炼处方的研究,以心率为指标制定运动处方,根据残疾学生病情的不同,选择蹬楼梯、跑步、竞走几种有氧锻炼方式,效果是有明显的。由于残疾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的不同,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强度上受到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并且,残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不同种类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与锻炼方法,是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帮助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目前,对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加这类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是高校残疾学生所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的意义
2.1体育必须为特殊教育作出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教育呈现出总体上相对滞后,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国不仅普通教育的发展落后,而且特殊教育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特殊教育的产生过程中,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人物主义的教育则是特殊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人文主义教育有较强的亲和力,残疾学生的各种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科学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为特殊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尊的一种手段。
2.2高校残疾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本质上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包含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这两者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虽然国家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日益重视,举办的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健身康复中心等等。但是,对于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工作的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对高校残疾学生实施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手段。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意义主要表现:
2.2.1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生理上的缺陷,促进身体发展
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运动器官受到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的控制调节。中高强度的锻炼会增加大脑血流量,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保证大脑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长,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时,人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肠、胃等,也要接受大脑的控制和调节,相互配合,匀称地发展。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增加身体高度和重量,使残疾学生纠正养成正确的姿势。所以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生理缺陷的克服或缓解,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成长。
2.2.2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
由于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手段与组织、环境和要求上,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它的特殊功能,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与形成,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和培养残疾学生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
2.2.3体育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和智力有着相紧密关系。通过体育活动能改善残疾学生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感知感悟水平,增进记忆力,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智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力。
2.2.4体育活动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长期坚持体育活动的人,能与乐观、坚持、成就联系在一起。除了对成就行为发生影响外,乐观还与自我掌握体验、生理或心理健康相联系。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体育活动通过其对焦虑的影响,影响到乐观的形成,会减少焦虑,从而影响到人的乐观程度。体育活动影响乐观的形成是通过其对抑郁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研究资料证明,乐观与低水平的抑郁相联,悲观与高水平的抑郁相联。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2.5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一些有益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自我防御抵抗危险情境的能力。同时,积极的心态(如充满活力)得到增强,消极的心态(如紧张、情绪紊乱)减弱。高校残疾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体自我有效感的形成,能改善他们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育能力、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倘若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形成,将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克服自卑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缺点。最终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结论
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迫在眉睫。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残疾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加强锻炼与健康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力度,同时探索有利于各类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残疾学生制定体育教学与锻炼目标时,应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题。广泛开展、深化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是时代的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一9.
[2]刘绍曾.体育与弱智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1):11一15.
[3]卢子洲.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37一40.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6.222一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