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活动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1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活动;校园体育特色
本文从学校体育特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共性和功能进行分析,提出了开设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旨在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设置以及校园体育特色的凸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校园体育特色以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共性和功能
1.共性
校园体育特色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共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两者都表现出一种身体特色,两者最为突出的特点都是以学生身体为基础的活动,并且学生身体活动不仅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属性,也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思想;其二,两者都是一种身体方面的语言,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在学生参与运动会和相关体育活动方面有所表现;其三,两者表现出对多种文化的融合,它们将学生作为载体,将校园作为发展空间,是一种将校园精神作为核心思想的群体文化,在信息传递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无限性特征。
2.功能
校园体育特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功能也集中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两者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能够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出体育运动的生机,让学生在完成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自身文化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提升,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两者表现出一定的娱乐功能。学生借助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能够感受校园体育氛围,得到心理层面的放松,进而降低焦虑和紧张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身心和谐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特定的支持[1]。三是两者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校园体育特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还共同担负着一定的育人责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弥补学校教育活动的不足,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的保障,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改善体育大课间活动,凸显校园体育特色的实践探索
为了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出体育的重要作用,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广东省平远县铁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探索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对校园体育特色进行凸显,希望能够为其他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设置和体育作用的发挥提供一定的参照。
为了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融入大自然中,真正参与到生动、健康的体育活动中,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我校进一步加强对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并希望借助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凸显校园体育特色,促使体育在深化素质教育思想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将周一至周五上午9:40后的一段时间设定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当学校广播中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后,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操场,完成事先设置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一般来说,结合我校活动规划和安排,学生可以完成广播体操、“小苹果舞”健身操、“功夫扇”武术、跑操和《感恩的心》手语舞,等等,在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中真正放下学习的压力,愉快地活动,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样,借助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优化开展,校园体育特色逐渐凸显了出来,校园中日渐形成了人人参与体育活动、人人加强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此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我校还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设置了大课间模范班、体育达人等教育评选活动,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调动,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2]。相信经过不断的完善,我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富,校园体育特色也必将得到有效凸显,整体教育质量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改善。
综上所述,体育大课间活动和校园体育特色是学校教育阶段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对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以及全民健身思想的渗透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和校园体育特色的重视,积极发挥两者的作用,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化发展,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泳顺.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校园体育特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2
一、本土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还原幼儿的真实生活
幼儿园活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活动应该围绕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开展,这样有利于幼儿原有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有利于幼儿对知识营养的吸收与升华。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能够更积极地去探索、发现、尝试。
(二)强调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整体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经验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的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成效。主题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环境,能兼顾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贴近幼儿的兴趣,并具有时代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中,在真实的环境里去体验、尝试、发现、收获、表达。
(三)突出幼儿发展的主体性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问题与发展的需要作为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感受、触摸,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更加突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二、本土教育资源在创设教育环境中的作用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其学习时常需要借助实物呈现和材料操作,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幼儿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可能。
(一)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大自然中可以让幼儿用来操作的材料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的花草、树叶、种子、果壳、石子、泥沙、贝壳都可以变成教学活动的原材料,给幼儿提供创作的空间。这些材料可以随着季节或者农时的变化不断更新。借助这些材料,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展示、创造,尽情地表达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
(二)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多变的玩教具
本土资源中丰富的天然素材蕴涵着无尽的教育价值。在捡落叶时,幼儿可以学习点数;把柳条弯成圈,可当作做操用的轻器械;贝壳、稻草、秸秆、莲蓬等系列玩具,也别有一番本土风味。它们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幼儿纷纷投入到用本土素材进行制作、探索的过程,愉快地获得了发展。
(三)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创设出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时时处处可感受、触摸、欣赏的特色环境,使幼儿真正置身于本土特色的氛围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幅幅反映洪泽湖风光及渔民生活的图片,一个个龙虾、大闸蟹的玩偶,为幼儿创设赏心悦目的本土教育环境,不断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与幼儿产生互动,全面调动幼儿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的策略
(一)创设特色环境,营造本土文化氛围
最有特色的环境,应该是最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在主题的开展中,我们试着引导幼儿结合本土文化和本地地域特点创设环境。在“洪泽欢迎你”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共同商量确定了大墙饰“美丽的洪泽湖”。由于孩子们都去过这个景点,有亲身的经历、体验,所以他们的兴趣非常浓,积极性也很高,都主动参与到创设活动中。孩子们找来洪泽湖的图片、资料,和老师共同商议出设计图,之后便开始了分工合作。经过孩子们的共同参与和精心创作,一个美丽的“洪泽湖”便出现在了教室里。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如此的美丽、逼真,孩子们不知有多高兴。孩子们在创设活动中,学会了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创造性思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让我们教育者真正体会到了“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内涵。
我们还通过各小主题(家乡文化、家乡的主要特产)的开展,对各区域的材料投放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增设,努力展示本土文化教育的特征,让幼儿共同参与到创意和设计中来,并从中感受到本土文化深远的意义。在以“我是小导游”为主线的小书制作活动中,家长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带上照相机、摄像机带孩子游览家乡,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出了一本本图文并茂的小书。我们将其投放到区角中,供幼儿欣赏。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需要的轨道,主题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从幼儿的兴趣及当地的特点出发,我们确定了“家乡的特产”“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的文化遗产”及“家乡的名人”等主题,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许多小主题。在“家乡的特产”这一主题中,孩子们经过调查发现:洪泽的大闸蟹远近闻名,于是产生了“大闸蟹”这个小主题。我们带孩子们来到大堤观察大闸蟹,听渔民讲大闸蟹的民间传说,展开了蟹壳巧制作工艺活动,画出了孩子们心中的“蟹王”“蟹后”。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帮助收集蟹壳,师幼双方始终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需求开设充满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1.利用洪泽湖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材料的收集由过去的老师收集改为发动家长、幼儿与老师一起收集材料。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观洪泽湖大堤,捡拾堤边退潮后留下的小贝壳;来到渔家,看渔民撒网捕鱼、捉虾、抓螃蟹,听老渔民讲洪泽湖的民间传说;荷花开了,带孩子到洪泽湖边欣赏湖光美景……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亲身的感受,并收集了各种材料。幼儿在材料收集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并初步形成了家乡的意识、概念。
2.以洪泽湖特色资源进行区域设置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3
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创设,对学生健康促进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探讨其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科学发展,应从以下方向实践操作的探讨。
一、构建多元的学生体育参与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注意侧重于学生参与态度的评价。从运动参与积极性与团队中的协作、以及克服困难精神。并逐步推行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以及增加运动处方。提出教师的建议以及家长的意见反映,根据每个学生特点不同做出个性化诊断,诊断内容包括学生身体、心理、个性品质的评价以及提出改进意见。以使学生与学生家长对该生的体育态度、体育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素质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获得家长与社会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多的支持。以达到学校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最佳效果。
二、构建与多学科的融合活动内容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的内容为体育课、课外活动、校外体育锻炼展开了平台。如何使这一平台的外延更广而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大课体育活动应与学校相关科目整合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与体育课结合,巩固体育技能技巧,把体育课与大课间活动有机结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与英语学科整合,用英语作为活动指挥用语,提高学生听力,形成良好的英语氛围。与音乐、语文学科整合,把听歌、诗歌、朗诵结合起来,写体育日记、活动感想、活动绘画、摄影进行交流,上升到文化层次。
三、从学校体育特色打造的方向,创新活动内容
从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去思考,大课间体育活动应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校体育特色,融合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特点以及锻炼兴趣,终身体育要求,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变表演性为实用性方向,团体操的表演形式应变为多元、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一般性的体育活动向技能性、应用性的体育活动发展,落脚于终身体育,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应逐步构建分级实施内容(注:小学宜在高年级中实施),让德育内容、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课堂学习融合于课间活动中。如有全校统一的广播操,又有在同一音乐,但各班的自编操(小学高年级提倡)、或武术拳操、或醒舞步、或形体健美操等。
又如将体育教材内容,融合到课间活动的体育元素部分,用小游戏的方式呈现于活动中,如摸高接力、运球接力、跳短绳接力、立定跳接力、8字跳大绳比赛等等。让引导同学们把体育课堂所学迁移到活动中来,使体育课堂得到课外的延伸。
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与社区、家庭的融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好契机。学校应考虑在合适的时间中,(如每学期家长会、学校开放日、或节假日,如儿童节)。邀请家长到学校观摩大课间体育活动,并逐步创设家庭合作的活动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锻炼行列中,从而获得其子女在学校中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体育能力的直观信息,争取家长的支持,收获家校教育融合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可以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倡导学生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作业,自主选择,母子合作,全家参与,共同完成家庭作业。通过这些措施去有效实现家、校互动,共同教育孩子,促进家庭和谐。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4
关键词:民族体育;传承创新;三维目标;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
随着新课改浪潮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全国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校亦不例外。我们为了创造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和通过传承优秀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营造学校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之中使全体师生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增强大家的民族情怀和爱乡之情,我们开展了“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并已初见成效。
一、问题价值再发现
初始设计与前期实践,我们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研究”之上,只打算通过研究编写出一本学校民族体育课程的校本教材,以供体育老师试用,并旨在通过校本体育课程的开设,增强同学们学习体育常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作为省级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这样的认识层次太狭隘、研究目标太渺小。课题开题论证以后,在省市区教育科研专家们地指导之下,我们课题组成员提高了对该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将原先的课题名称修改为“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突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和通过传承优秀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来建设学校新文化的时代主题。其目的:一是要通过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形成张家界市一中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突出特点;二是要通过开展全校性民族体育活动,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鲜明特色;三是要在民族体育教学和民族体育运动之中,形成全校师生民族体育文化的集体记忆,从而表现出张家界市一中师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凸显出我们少数民族质朴善良、勤劳勇敢、坚毅韧隐、执着追求、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研究构架再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重新设计,即实施学校民族体育“五个一工程”:
一册校本教材。这本富有湘西北地区民族体育活动特色的校本体育教材,其内容涵盖“民族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体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民族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技巧;民族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等等。
一项选修课程。我们在组织体育、音乐教研组教师考察湘西自治区和张家界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了校本“民族体育”选修课程。确定了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的民族体育课程内容和民族体育在学校传播的切入点。
一支训练队伍。为了确保民族体育选修课程落到实处,学校专门组建了一支民族体育训练队,对选择民族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再现少数民族农耕生活文化的土家摆手舞、苗族银饰舞、白族杖鼓舞和打飞棒、踩高脚、荡秋千、天门拳、竹竿舞、板鞋“船”等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体育活动等等项目训练。
一套特色校操。学校民族体育训练队已经创编了一套张家界市一中校操“土家大摆手”、健身操“天门摆韵”作为全校课间操的必做操,并常态实施;我们还专程赴湘西自治州学习苗鼓,并正在策划、将来组织实施“土家雄风、苗寨神韵、白族风情”的大课间鼓操活动和专项的苗鼓比赛。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5
摘 要 民俗体育活动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媒介,能够有效抒发人们情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丰富湘赣边区文化。湘赣边区民众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以及信息等条件影响,他们依据自己民族特色,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赣湘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 湘赣边区 民俗传统文化 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能够对人们生活状况与水平、社会状况与文化背景进行真实反映。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民俗体育活动实施开发,不仅能够推广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新途径。对湘赣边区民俗体育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丰富湘赣边区文化。然而,民俗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很多因素都会对其形成制约,对民俗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极大影响。
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的文化特征分析
民俗体育是由固定民众创造、传承以及享用的一种体育运动与生活文化,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以及生活化等特点。
(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区域性与传承性
民俗体育活动属于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因人们所居住的区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因此,我国民俗体育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内容多种多样。民俗体育活动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媒介,能够有效抒发人们情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不同民族习俗与风韵的有机体现。
(二)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表演性与文化团块性
民俗体育活动能够把古代戏曲等多种娱乐内容、方式,与现代文艺有机融为一体。因此,民俗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团块性与表演特征。如:在我国古代北部区域,人们借助秧歌表达自己对丰收的喜悦。今天,秧歌仍然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与艺术性。
(三)民俗体育活动适应性与历史继承性
民俗体育活动与人们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具有密切联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处于一定区域的人们,创造了各种不同与生活生产活动相关联的民俗体育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民俗体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代代相传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历史传承性。
二、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状况分析
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湘赣边区民众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以及信息等条件影响,他们依据自己民族特色,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湘赣边区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中,由最初与大自然搏斗形成的体育形态,逐渐演化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并逐渐传承、积淀与发展。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有传统节令类与民间舞蹈类两种。
(一)传统节令类
在湘赣边区民俗体育中,传统节令类体育形式随着民俗节令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湘赣边区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因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民俗节令体育活动不仅拥有很多参与者,而且也拥有很多观赏者。同时,很多民俗节令已经不再对其进行约束,不论在哪个季节,都会进行表演。这些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具有古朴民俗节令身韵,而且也带有时代色彩,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在湘赣边区传统节令类民间民俗体育形式中,很多内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有的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在湘东炎陵山区,秋千由最初的荡秋千演变出了磨秋、观音秋以及纺车秋等车轮秋,以及类似跷跷板的担子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二)民间舞蹈类
在湘赣边区,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风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且仍在民间盛行的有:永新盾牌舞以及宜春丰城岳家狮等传统节目。同时,在湘赣边区还有抖空竹、打莲湘、宜春旱船舞、万安麒麟狮象灯以及资兴凤凰展翅等八十余种民间舞。抖空竹与打莲湘属于湘东区域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较大的发展潜力。
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环境改造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机体现了民俗体育与生产的结合。
三、对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技术不断规范,当地人们越来越感到文化氛围对生活以及工作的良好影响。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与困难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
(一)政府保护力度不够
在湘赣边区,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只是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更是受到很大冲击。处于湘赣偏远边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而没有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活动,政府更是没有予以有效保护,以致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二)继承方式、西方功利思想的影响
在湘赣边区,很多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活动,往往借助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很多年轻人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不愿呆在农村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继承。因此,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很难找到相应的继承人。同时,西方功利思想,对湘赣边区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也产生了巨大不利影响。很多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内容发生了改变,不再对坚守原有文化内涵,以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优秀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功能与色彩。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生存与发展有着具有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而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方式,很难得到年轻人的认同感,进而导致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很难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发展湘赣边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措施分析
在湘赣边区,在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让湘赣边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得到更好发展。
(一)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不仅应充分认识到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而且应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予以保护和发扬。政府在政策上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项目应予以扶持,借助相关规定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发展予以保障,应通过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学校开设民俗体育活动内容相关科目并培育传承人
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借助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而且也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健身方法。政府应鼓励学校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踢毽子、蹴鞠等民俗体育活动,植入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感情。同时,在湘赣边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人,致使很多传统习俗体育活动项目出现中断问题。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机制,制定培育传承人计划,表彰保护、传承以及发展相关人员。政府应提供相应平台,促进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相关人员之间沟通,借助现代媒体弘扬民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意义。
(三)传承模式多样化
传统习俗体育活动项目,应改变过去师徒言传身教的传统传承模式,应积极实施多样化传承模式。首先,湘赣边区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借助旅游业,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在节庆期间举行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发展当地经济,而且能够使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其次,将民俗体育比赛与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政府应借助民俗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将其与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有机结合。同时,政府可以创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进而对其进行有效传承。
五、结语
赣湘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政府应积极探索对湘赣边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其地域特色进行有机挖掘,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湘赣边区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编号:15TYQ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特色范文6
一、坚持推行阳光“长跑”活动
长跑运动不受场地、器材、时间等限制,是提高师生身体素质的最佳途径。为保证长跑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局提出了“四要”:一要统一时间。冬季每天上午10:00-10:30,下午4:00-4:20(夏季每天上午9:40-10:15,下午大课间做相应调整)为大课间活动时间,全市中小学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全体学生开展长跑活动。二要制定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天跑步1000米,初中生每天跑步1500米,高中生每天跑步2000米。各学校结合实际制订长跑活动方案,印发长跑活动标准,对教师跟班、队列要求、口号要求、检查评价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三要因地制宜。针对个别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现状,我局要求学校可结合实际,采用分时间段或分年级组织学生长跑。如实验小学、柏香中心小学采用分年级组织学生长跑,有效克服了场地不足的现状。四要全员参与。长跑活动时间,全校师生都要积极参加。学生携手来到操场上自觉成队,教师快乐地融入到班级长跑队伍中,师生和谐参与,共沐阳光体育的乐趣,体验长跑带来的身体与情感上的变化。
二、全面实施特色体育活动
各中小学在落实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找准“自选动作”,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体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特长技能。如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沁阳一中的篮球和韵律操;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沁阳二中的五人制足球、实验中学的太极扇及永威学校的群体操等都成为本校特色体育项目;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沁阳一小的体育游戏、实验小学的趣味跳绳、第二小学的礼仪操、义庄小学的小洪拳、万北学校的高跷运动、护城小学的交通手势操、景明小学的河蚌舞等已成为小学校园特色体育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人人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传承了民间体育技艺,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阳光体育竞赛
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竞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教育局都要扎实开展“三大”体育竞赛活动,即学校体育(艺术)节、春季学生田径运动会和阳光体育联赛。体育节设置有田径、球类、特色项目和师生趣味运动比赛等,历时一个月,参与师生突破4万人次;市级春季学生田径运动会历时近3天,共设置37个比赛项目,参赛学生多达700多人;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历时近8个月,参赛学生突破6万人次。每次活动都采用“四级比赛制”,即班班赛、校校赛、分区赛和市级赛。各校师生积极备战、快乐参与,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比赛,校校有特色。
四、实施学生体质动态监测
一是成立监测组织。抽调部分体育骨干教师,成立学校体育活动研究会,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探索阳光体育活动方法,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数据分析。通过发挥研究会的职能,进一步完善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体系,保障我市“1+1”校园体育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持续运行。
二是建立监测机制。学期初、末分别开展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根据评价需要将小学1-4年级跳绳、小学5-6年级长跑、中学长跑和学生的肺活量指数确定为必测项目。采取任意抽校,随机抽班,现场测试、当场评分的方式进行。
三是严格监测评价。建立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库,将各学校学期初的监测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学期末的监测数据作为评价数据,两次监测数据对比,统计出学生体质变化状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四是落实奖惩制度。我局将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作为学校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根据学生体质监测评价结果和阳光体育竞赛成绩,评选表彰10所校园阳光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50名先进个人;对组织不力,不能扎实有效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学校,将取消学校当年评优评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