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素质;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42-02

一、当前,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绘画,后天让孩子学舞蹈,搞得孩子无所事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灵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家庭教育内容欠缺合理。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他们往往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而对儿童的心理状况不闻不问,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结果让孩子在幼年时就丧失独立性,产生自卑、紧张、焦虑、逆反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很淡薄,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能力不强,道德品质不佳,心理素质不高等缺点。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名成就,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百分之八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才是符合当今的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

3.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经过初步调查,学生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

(1)过度保护。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重视孩子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地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依赖、胆怯、自私、霸道等特点。

(2)过度严格。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经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和强迫的教育,使孩子形成胆怯、盲从、缺乏自信和自尊等性格特征。

(3)过度放纵。有的家长怀有“树大自直”的态度,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不守规矩,没有良好的习惯,懒惰贪玩、行为散漫、缺乏责任心。

根据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在学生成长教育中,家长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理性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家长素质势在必行。

二、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这一举措,经过反复的实践表明,它在指导家长进行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校务公开与家长会相结合。为使家庭教育科学规范,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和延伸。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首先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汇报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开学校的管理思路、管理重点及管理措施;使每位家长都能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向,便于携起手来,共同撑起教育下一代这片蓝天。

2.家长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按照教学计划,每位家长都有《家长读本》这一通用教材。学校针对教材特点为家长安排自学,每学期按教学计划给家长编拟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并建议家长按课后思考题写出学习体会,也可以对照自己以前的教育方法撰写出教子经验。每学期由各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教育现状,给家长上一堂以家教方法为主的指导课,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问题。针对学生实际,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每次讲课都能让家长学到“一招一法”,而且一学就会,学了就能用。在课堂上,我们能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讲给家长听,家长听了感到挺解渴,回家教育孩子就能用上。这样一来,家长学校逐渐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另外,学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根据孩子所在年级的年龄特征分段进行。给低年级的家长讲《怎样使你的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给高年级的家长讲《怎样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各班还分别进行“共筑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为财富”等讲座,目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所收获。

3.心理健康和家教咨询相结合。根据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健康家教咨询室。由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开展咨询活动。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教子咨询。少先队辅导员每一学期定期给全体学生家长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烦恼,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4.典型引路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但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方法。我们就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榜样的力最是无穷的,把树立典型列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来抓收效很好。每年我们都组织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好家长经验交流会”。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这样既贴近教育实际,又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轮滑;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

轮滑运动自从20世纪初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开展,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轮滑协会。1940年4月28日在罗马举行的第43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承认了轮滑项目的国际联合会。1947年,在美国的华盛顿举行了首届世界花样轮滑锦标赛。199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把轮滑球运动队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今世界,轮滑运动风起云涌,作为一项时尚运动,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在这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中也渐渐出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轮滑宝贝儿”,他们最小的三岁,最大的也不过七岁。看惯了时尚前卫的都市青年们脚蹬轮滑鞋悠然穿行于大街小巷,再看眼前这群“小人儿们”居然也象模象样地一身行头,酷酷的装扮,令人忍俊不禁。

一、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有利条件

轮滑运动是一种适合广泛开展又十分受益的体育运动,容易学习掌握。能否在幼儿园开展这项运动?大家知道,幼儿时期是平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重心较低,身体灵活柔软,自然平衡容易掌握,学习起来会比成人快,因此,幼儿学轮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教育价值

1、学习轮滑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轮滑不仅能够促进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增强臂、腿、腰、腹等肌肉的力量和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对增强幼儿身体平衡、支撑能力以及小脑的发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轮滑练习可以提高孩子心肺功能、灵敏度、平衡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有的孩子以前经常感冒,但练了2、3年轮滑后体质明显改善,很少生病了;而且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大大提高。

轮滑运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喝水等生活卫生习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许多孩子的胃口好了,吃什么都香,个别孩子挑食的习惯明显改善;孩子们午睡较以前更快地入睡,睡的时间也比较长;幼儿活动前、后逐渐养成了喝水习惯。有时还喝一点盐水,及时补充体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钠。

2、幼儿轮滑能全面提高运动潜能

轮滑能全面提高宝宝以下几个方面的运动潜能:体能,耐力,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运动反映的快速准确性,能有效地改善和避免孩子因为运动智能开发不良而出现的问题,如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性、过分安静、胆小、没有表现欲等。

3、轮滑提供给孩子更多参与及展示的机会

轮滑运动在儿童中很受欢迎,能使孩子从小树立起竞争意识,我们应该加大力量发展儿童轮滑运动,给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及展示的机会,把这项运动在儿童中搞得再好一些!

幼儿对轮滑活动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自己动手穿轮滑鞋、戴护具,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促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左右概念、在中班上学期末就学会了系鞋带,以及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4、轮滑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掌握了初步的安全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醒孩子万一摔倒应争取降低重心,抱头、团身,使肩膀首先着地,尽量避免直臂单手撑地,以免损伤手腕,把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可以结合“我会当心”主题活动,请幼儿自己说一说轮滑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自己动手画安全警示图,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注意事项

幼儿轮滑多以速度轮滑基础为主,对孩子进行适量的训练,力求让孩子在提高运动量、锻炼自身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同时,去快乐、自愿的进行。

1、在中大班幼儿中,全面开设“幼儿轮滑活动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上、下午课后,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教练。

2、从兴趣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是用一切办法让他们“玩“起来,但是这个“玩”的度一定要很好的掌握,以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玩来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动作。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何运用游戏手段进行练习;带班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轮滑技能,可以进行更安全的保护;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轮滑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能任其表现欲无限制膨胀,导致运动过量;对内向型的儿童,要及时发现并肯定进步,激发其表现欲。

4、轮滑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提高了交往能力。随着孩子们轮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练习场地改到广场上。面对许多不熟悉的人,要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简单的交往,比如主动说说自己的名字,在哪里上幼儿园,或询问对方;戴护具时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溜上几圈后切磋一下技能等等,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增强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轮滑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身体,磨练意志,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全面发展,练就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好相应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准备。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4

【摘要】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接纳,敢于行动;三要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暗示、听音乐、运动等方式,克服考试焦虑;四要帮助孩子通过升华、调整、代替、疏导等战胜挫折。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调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重新调整自己的动机与目标,使它适合新的情况。有时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这就要帮孩子定个可望可即的目标。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5

【关键词】分析原因寻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31-02

俯首祖国大地,到处生机勃勃。商品琳琅满目,街上人流如潮,企业傲然矗立,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热切关注,农村的生活已逐渐跃上了小康水平。那么,作为在这片热土上成长的孩子,作为祖国花朵的孩子,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孩子,在素质教育的感召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应怎样去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呢……带着这一系列的思索,笔者写了此文。

据对我校学生进行心理调查表明,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生活的学生相当突出。众多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孤独、自卑、偏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有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是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爱得是否恰当,缺乏爱或过分溺爱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部分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修养不深,教育方式不当,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适得其反”的现象。据我观察了解,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两种教育方式:①压制统治型。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否则就用责骂打罚的办法来教育孩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反抗、冷淡、疏远,很容易形成虚伪、懦弱的性格;②溺爱放纵型。父母对孩子溺爱,过分照顾,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怕困难,唯我独尊,不能合群。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孩子受到过分照顾保护,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差,对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日后难于适应社会生活;二是由于孩子在家是“一家之主”,养成了娇惯、蛮横、任性的性格,到外面便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学校生活是他们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作为社会群体的学校,师生关系如何、同学关系如何,教学教育工作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原则、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负担是否过重等都会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有些学校考试过于频繁,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经常处于一种过分紧张、心理压力大的状态,因而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紧张等一些慢性心理疾病。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工作者,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孩子的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和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人格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以上这些形成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家长学会欣赏孩子。

我曾在报刊上看到一则事例:一个美国男孩的学习成绩一开始并不好,但他的父母却一直不断地赞赏他,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行的,结果这个男孩各方面的表现突飞猛进,成了优秀学生,这不能不说明是赞赏带来的神奇力量。我们不得不说父母的赞赏带给孩子的自信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2.鼓励父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恩格斯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爱得科学,爱得合理,爱得智慧,爱得艺术,就非易事了。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明鉴是非的智慧,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独特见解,才能成为优秀的父母。丰子恺曾对他敬爱的母亲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17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时,母亲的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嘴角上显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的起居饮食的事。放假归来时,她欢迎我回家,嘴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还是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在灯光下,她详询了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和责备。

父母的爱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是本能之爱的发展与升华,是经过潜心修养才能达到的精湛艺术。

3.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目前,我们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尽快培养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专业化、广泛化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学校中普遍出现的一系列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到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

(1)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我们教师的言行举止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若教师的知识丰富、品德高尚、性格开朗,那么他的学生也同样具有乐观的情绪、活泼的性格。由此可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定期地为教师举办有关心理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知识、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平时可以恰如其分地、积极地在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2)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室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小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6

一、父母打工挣钱,多数儿童由祖辈看管,农村进入隔代教养时代

城市里行色匆匆的打工者们,没时间仔细照顾家庭孩子的生活,使更多儿童接受着隔代教养。并且隔代教养已成为农村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人提出,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却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教育质量为代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去年夏天,作为典型农村留守儿童的蓉蓉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回到了自己家,可还不到半年时间,爸爸不得不又把她送回外婆家,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蓉蓉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孩子。

父母都远在外地打工,从半岁起,蓉蓉就被爸爸、妈妈“丢”给外公、外婆抚养。在老人的眼中,蓉蓉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蓉蓉5岁时,父母总算辛辛苦苦积攒了点钱,建立了稳定的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接回身边,给她在城市最好的幼儿园报了名。可是父母的努力并没有换回蓉蓉的快乐,没多久,她就闹着不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蓉蓉总是又哭又闹,就是不肯出门,妈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请假,在家陪着她。

外婆、外公总说蓉蓉懂事,可她的异常表现却愁坏了年轻的父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蓉蓉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新的小朋友,更不喜欢新的老师。”

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蓉蓉判若两人,家里开朗、活泼的她在新环境中却经常表现出孤僻、倔强,嫉妒心也强。幼儿园的老师认为,这与蓉蓉成长环境中大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为外公、外婆最疼她,总是表扬、称赞和鼓励,从来没有责备和惩罚,这使蓉蓉无法接受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任何环境下只关注自己的唯一性,这样的性格对她的长有很多不利影响。而像蓉蓉一样的孩子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并不少见,他们表现出的状态应该引起年轻家长的更多关注。

二、隔代教养是利,是弊

据了解,农村约有一半多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对于大多数万分重视孩子成长,又十分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来说,隔代教养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细衡量。众多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对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贵阳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主任医师关福琴说,大多数人认为,我国传统的隔代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祖辈和父母在儿童教养中注意和纠正、克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祖辈们格外疼爱孙子,往往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又由于隔辈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老人怕照顾不好,儿女们责怪,于是更加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波动或攻击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融入集体。

2.过分的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

不少祖辈往往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怕孩子吃亏,就不愿意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怕孩子摔倒,就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这种心理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这样做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响。

3.仅凭借祖辈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他们的。祖辈的爱更多是在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的体验,情感没有得到稳定的归属。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三、隔代教养要关注心理健康

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或是任性顽皮,不少把孩子交给祖辈带养的父母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儿童心理专家提出,年轻父母们暂时牺牲了教养子女的时间,却绝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隔代教养儿童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保健医师关福琴曾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倾向,不够全面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革的需要。”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必须从小抓起。在农村,不少年轻父母将大部门时间和精力投入赚钱挣钱工作中,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认为孩子小,只要身体健康、吃饱吃好,交给养育经验丰富的长辈教养也很好。这就使得隔代教养的方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较为自然、普遍的现象。

然而,隔代教养这种教育方式,将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为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为多。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关。

未来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人才除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增强其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关福琴说,祖辈对孩子多表现为过度疼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应加强对父母教育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儿童的父母要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使孩子快乐、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