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课程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课程计划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1

关键词: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84-03

化学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是现代药物研究与生产的一项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药物研究与生产这项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适用于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该课程前身是《药物合成设计》,主要介绍反合成分析法的基本规则、原理和策略,并通过大量实例,重点介绍反合成分析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基本步骤、主要手段和运用技巧、合成路线评价的原则与标准。该课程需要有很好的《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反应》基础。但受生源质量影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时数相对有限,学生在这些前导课程方面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本门课程后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够强。为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将《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内容整合到《药物合成设计》课程内容中,形成了《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但因课时所限,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结合实验进行介绍。在对该课程直接对应的岗位——药物研发岗位、化学原料药合成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课程以典型药物或中间体为载体,以合成路线设计、评价和选择技术为主线,以任务为体例,将教材内容重新设计,以便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和“理实”一体教学,并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此项教学改革在2010级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学生中试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程改革的依据

第一,政策导向。2006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促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岗位需求。通过到医药企业实地调研以及利用学院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与企业专家座谈这一有利契机,我们了解到课程直接对应的岗位——药品研发岗位、原料药合成岗位对高职毕业生有下列要求:(1)熟悉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和文献检索数据库,能够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与利用;(2)能够对药物及中间体进行合成路线设计、评价和选择;(3)掌握合成、精制、干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熟悉合成、精制、干燥、分装等常用设备的性能;(5)掌握合成、精制、干燥、分装等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6)掌握填写原始记录、卫生、清场等GMP的基本要求;(7)了解安全防范措施和环境保护;(8)了解纯度的检验方法;(9)了解干燥的判定方法;(10)掌握称重的基本方法;(11)了解误差的来源和解决办法;(12)能熟练计算投料量、收率,会进行成本核算;(13)懂得人际关系,善于沟通交流;(14)有较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1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16)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17)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抗挫折能力;(18)严谨求实、扎实工作、爱岗敬业、责任心强;(19)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和物流管理;(20)具备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21)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其中(1)和(2)项是本文论及的课程所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他各项能力需要与专业其他课程共同培养形成。

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张军良主编的《有机合成设计原理与应用》教材为主体,并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使之更为系统化。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如表1所示。

实验部分主要是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实验,每届学生参与的实验项目都有不同,学时数18。实验方案由教师给定,学生完全按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力操作能力,但实施采用给定方案而不让学生进行思考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实验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课程理论部分内容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五个对接”,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新药或新工艺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即“文献调研——设计合成路线——评价与选择——实验验证”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七个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按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这些学习任务中既包括理论学习内容,又包括实验内容,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具体内容见表2)。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药物及中间体合成路线设计、评价与选择技术、药物制备技术、工艺优化技术、常用合成反应设备操作技术等理论知识与制药职业技能,入职上岗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没有或少有陌生感,做到“零距离上岗”。

由于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参与设计确定,一方面理论知识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学生按方案进行实验时亲身经历自己设计的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一过程,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大为提高。另外,学生还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或实践不足的技能,主要包括:(1)文献检索方法。以往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主要靠“百度”等搜索引擎,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主要中文文献包括图书馆馆藏文献如《有机药物合成法》、《药物制造百科全书》、《药物化学》等,以及网络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等的检索方法,新的搜索方法带给学生新鲜感,并让学生对文献搜索产生了兴趣。(2)结构式绘制软件。合成路线设计中需要绘制大量化学结构式和反应式,我们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安装了常用结构式绘制软件CHEMWINDOW 6.0和CHEMDRAW7.0,并指导其学会使用。(3)PPT制作。合成路线设计的结果最终是以PPT课件的形式体现,指导学生制作PPT课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PT课件制作,对此兴趣很浓,并能制作出较高水平的课件作品。(4)现场答辩。合成路线设计的结果需要以现场答辩的形式完成,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答辩,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公开答辩就相当于竞赛活动,各小组都想取得最好成绩,因而在合成路线设计内容、PPT制作形式、答辩风格等方面都会积极准备。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特长的发挥。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将药物化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社会受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更多主动去学、主动去做、主动去思考的过程和乐趣,实现了学做一体,因而感觉到这门课程值得学、很实用。

(二)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的考核方式是学院规定的包含实验的课程考试的通用考核方式。具体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56%)+实验成绩(20%)+ 课堂平时成绩(24%)。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学生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10%)、实验态度/协作能力(10%)、预习(10%)、实验操作(35%)、实验结果(15%)、实验报告(20%)等七项成绩,均以百分计;课堂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出勤(30%)、课堂表现(50%)、作业完成情况(20%)等三项成绩,均以百分计。这种考核方式以结果考核为主。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考试,课程内容容易遗忘,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30%)+实验成绩(25%)+课堂平时成绩(25%)+合成路线设计综合实践成绩(20%)。考核方式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比原考核方式增加“合成路线设计与选择综合实践成绩”部分,占总评成绩的20%;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由原来的20%增加到25%,期末考试成绩则由原来的56%降为30%。新考核方式中前三项成绩计算方式同原有方案,新增部分的考核不仅注重结果,更重视过程,二者分别占40%和60%。其中过程考核(百分制)包括学生自评(20%)、小组长评价(40%)、小组互评(20%)和工作笔记(20%);结果考核(百分制)包括PPT答辩(50%)、PPT完成质量(40%)和工作创新(10%),这样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为便于考核结果量化,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我们还制定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改革的成效

为更好的了解此次改革的效果和学生的支持度,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在答辩完成后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2个多项选择题和1个让学生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题。问卷发放共计95份,收回有效答卷92份。在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学生答卷情况看,所有学生认为此次改革是有成效的,89%的学生认为此次改革对应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帮助更大,88%的学生认为此次改革值得在专业课程中推广;此外,75%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学习主动性,70%的学生认为“查阅文献”阶段收获最大,在其他阶段如“公开答辩”、“开展设计”、“制作PPT”等也都有收获。

不仅如此,本课程教学考核改革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教学成果得到了药学系领导的肯定,认为项目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建议在系内推广。

课程改革后,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学会了药物合成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化学制药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学生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程加深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了化学结构式绘制软件的应用,同时提升了学生在进行药物合成设计工作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还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的课程改革很好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万年.药物合成设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军良.有机合成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崔成红,隋新安.高职院校药物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9(4):157.

[4]高庆,沈发治.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产品合成课程建设[J].广州化工,2010,38(11):225-227,237.

作者简介: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作为省高校教学团队,积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立足课程基本要求,大胆改革,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直接上岗,增强就业竞争力。

1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分析

按照高职医学检验课程改革方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五门专业课在第三学期"并行"开设,导致学生学习任务过重,课程内容之间也难以衔接,教学效果欠佳;理论课教学内容偏多,教与学的难度加大,而实验课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模仿,且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也只是疲于应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理论教学改革

2.1优化教学内容 《微生物检验技术》这本教材综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内容,主要是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工作能力[1]。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首先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会使用到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大块,主要介绍临床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并将第一块中讲到的检验技术和检验方法运用到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中来,让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个纵向的了解;第三大块,模拟临床工作实际,介绍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使学生学会收集标本和处理标本,并能够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临床微生物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微生物检验涉及到的微生物有三大类种,而对于三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每一种都精讲,势必造成学时严重不足,而且没有针对性,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这时教师可根据临床开展需要,对于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微生物,例如,化脓性球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科细菌、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SARS 病毒等内容,要精讲;而临床分离率不高的微生物,可以采取教师留问题,学生自学的方式,这样在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对于书上没有,但是近年来新现的微生物,例如,禽流感病毒等,教师也要适时加以讲授。

2.2教师集体备课、听课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微生物检验技术团队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3名,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通过集体备课、听课,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共同进步,既充分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又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发言交流,实现优带差、老带青、青促老的和谐局面。

2.3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

2.3.1病例引入教学法 结合临床实际,引入病例,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用教材内容加以解释,既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在介绍结核分枝杆菌时,先引入肺结核的例子,然后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参考所学知识解释病因和预防措施,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

2.3.2启发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例如,介绍革兰染色时,有四种染液,可让学生自己思考每一步染液染完,细菌是什么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染成红色。启发式教学也因此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积极的因素。

2.3.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信息时代,科技迅速发展,传统的文化传播机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1]。为了把微生物的微观世界用多媒体的手段宏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利用PPT、教学光碟等多媒体手段,通过挂图、投影等直观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如在讲球菌、杆菌、螺形菌的形态时,通过图片展示出来,一目了然,节省了学时,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大大增加。

2.3.4课前提问,课后总结 为了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每次新课开始前,教师提出问题,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但是教师不点名,由知道答案的学生自己主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纳入期末总成绩的考核;每次新课讲完后,教师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归纳出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区分主次,也作为下次课提问的内容,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实验教学改革

3.1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熟悉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这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示教、挂图等方式直观展示操作步骤,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手把手来教,给学生示范最规范的操作方法,一个一个过关,并且给出实验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实验结束后教师鼓励一位同学到讲台前示教,其它同学仔细观察并依据自己对实验操作的了解,对示教同学的操作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并打分,加深同学印象的同时,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考试手段和全程化的考试过程,对本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考试变得更加灵活,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

3.2建立仿真门诊实验室,结合临床开展综合实训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建有本专业的仿真门诊实验室,教师可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将一些独立的实验合并,开展综合实训。如之前做过球菌的鉴定,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菌的鉴定,教师可联系合作医院,从医院取得患者标本,让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触。

3.3重视实验后讨论,写好实验报告 鼓励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本次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写入实验报告,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作为下次实验改进的基础。

4结论

通过对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和实验的一系列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生也获得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素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课程改革 设计 创新

一、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事,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兼顾职业资格选内容,行动导向为主组织教学;以服务区域相关企业为根本,将企业典型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作为教学案例,融企业文化于课堂教学,同时,结合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将新型的分离纯化材料与技术纳入课堂教学和实训过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

(二)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1.广泛收集材料并分析主要岗位

通过自身企业锻炼实践、行业专家咨询、往届毕业生访谈、一线技术工人请教等方式,对药品原料药生产过程及岗位进行分析,如中药提取岗位、分离岗位、纯化岗位、干燥岗位、加工包装岗位、发酵岗位等等。

图1 药品原料药生产过程及岗位分析图

2.模块化教学设计

按企业药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岗位群和技术方法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每一模块下的每一分离技术又按照企业实际的药物分离纯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区域企业典型产品的分离纯化作为教学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突出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事故分析及处理等能力的培养等。

3.注重专业领域拓展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除了紧紧围绕企业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分离纯化技术如液膜分离技术、凝胶层析技术及新型的分离纯化材料,如大孔吸附树脂、亲和吸附介质等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二、课程改革设计与创新

(一)课程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课程内容设计

在充分调研和对企业主要岗位群及典型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岗位工作操作的过程和工艺控制,注重结合具体实例讲述工作过程,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和教学素材库及网络视频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

1.启发、互动式

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绍,也注意将知识与企业分离纯化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 “互动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演示教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教学录像、图片演示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理解教学内容。

3.任务驱动教学法

分组进行给定题目的分离纯化设计并进行班级交流和讨论。

4.案例教学法

将实际实验操作正、反例图片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将实际发酵企业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学以致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在将来的顶岗实习中做一铺垫。

5.仿真素材库辅助教学

利用仿真素材库FLASH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一些工艺过程和设备的使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教学不枯燥、教学效果直观。增加其对工艺和设备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创新

1.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真实、直观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教学环节的不同,制作了教学课件,直观展示药物分离纯化、操作过程、相关设备及其使用等,图文并茂,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利用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空间。

2.重组教学内容,适应企业需求

为了适应“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需要,对一些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了重组,使之更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过程,大幅度增加了实训课时数,进一步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点。

3.布置作业、综合实验设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课后除布置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业外,还适当布置综合试验设计等作业,以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

4.重视过程性考核,提高教学效果

为全面了解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将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部分。实践技能考核指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理论知识考核指通过理论考核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以确定教学改革的措施。

(四)课程考核的设计与创新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必修课程,该课程在讲授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评定采用过程评价、终结评价相结的方法进行学业考核与评价。具体表现为:课程考核由课堂表现、能力型作业、实践性作业、期末综合鉴定按一定比例组成。

结合我校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定位,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秋红,李红利,王婷婷. 高职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5]姚勇芳,莫慧平.《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60-61.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商务秘书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8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商务秘书实务》是一门集操作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其内容是按照企业中相关行政秘书岗位编排的一系列工作任务,是非常适合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为准确了解该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共同研讨秘书课程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以岗位职业活动(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现代秘书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分解,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知识目标为了解现代秘书的职业素养,培养健康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心态;认知秘书的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能力目标是围绕“办事、办会、办文”三大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用写作(以公文为主)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办事、办文、办会、活动策划等);掌握先进的办公自动化基本操作技能。素质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本课程围绕“会服务和懂管理”,全面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职业素养,围绕“办事、办会、办文”三大职业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

通过对课程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析梳理,结合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课程组设置了8项秘书职业活动项目,细分为19个具体任务,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具体化。每个项目任务模块都是一项情境化行动化的学习任务,所有内容的安排都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具体做法是:一是教学中设立伊立浦电器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我校校企合作单位),将教学活动与内容置于该公司的框架之下运作,以秘书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仿真模拟角色与场景进行教学,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式。二是设计一条教学活动主线为伊立浦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围绕这一主线,两个公司秘书做好洽谈前、洽谈中和洽谈后的工作,两条实训任务线同步开展工作任务,将秘书岗位工作的任务全部涵盖。模块一:走进伊立浦公司电器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伊立浦公司前台、文员、助理和行政主管四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让学生解秘书工作的范畴和职责。模块二:伊立浦公司洽谈合作之前上班伊始工作。分为伊立浦公司办公环境维护与管理、伊立浦有限公司用品管理、秘书的日志管理三个任务。模块三:伊立浦公司与日本东芝洽谈合作意愿。分为电话沟通洽谈意向、邮件沟通、收发合作意向文件三项任务。模块四:伊立浦公司前往日本东芝公司考察。分为到合作单位日本东芝考察,为考察团安排考察行程、为领导报销考察费用两个任务。模块五:东芝公司前来伊立浦公司洽谈。分为日本东芝公司前往伊立浦洽公司谈接待筹备、伊立浦公司内部洽谈筹备会议、准备和组织洽谈会、组织参观活动四项任务。模块六: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分为组织签字仪式、宴请接待东芝公司、送行三个任务。模块七:合作任务完成后的总结工作。学会整理活动中的各类文件资料、音像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归类和归档。模块八:伊立浦公司综合实训。分为到伊立浦公司观摩行政部门办公与座谈、参加伊立浦公司行政岗位招聘面试。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指定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任务开展前,老师先给小组布置任务,讲解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然后探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如“接待方案拟定”,先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围绕“日本东芝公司前来伊立浦公司洽谈”拟定一份接待方案,通过老师讲解接准备的基本程序、拟定方案的要素等知识点后,让小组成员分组合作,完成一份接待方案的撰写。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些知识点老师先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解决任务。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理解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点评并总结知识点。如“组织签字仪式”,教师先告诉学生查询签字仪式相关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并组织实施。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协作分析签字仪式的知识要点和关键步骤,并在模拟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最后老师通过点评关键点,理解和强化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可以在校内商务综合实训室进行。商务综合实训室配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谈判桌椅等,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模拟接待、谈判、办公事务处理等能力训练。我们还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学校各处室进行实训,利用课余时间协助老师处理一些办公事务,这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事务处理能力。此外,课程初始会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综合实习,感受企业环境,参与办公事务处理,锻炼秘书职业技能。相关单位的一些重大活动,也邀请学生参加,既解决了企业单位人员少任务重的压力,也使学生参与了项目,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四、教学考核

考核方式一改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由于学习的重点在过程,在于实践和展示,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更注重过程评价,占总考核70%,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考勤、平时表现、实训现场表现、实践作业等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终结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包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占总考核的30%。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以老师评价为主,在成果展示部分小组互评占40%。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认为项目化教学对认知岗位、提升技能有很大帮助。在2013―2014第一学期对12级国际贸易1、2班共112名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右表。

对《商务秘书实务》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一年多来,各方面初见成效。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职业资格证(秘书4级)通过率高达87%;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明显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积累,专业技能有所增长,对相关职业岗位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所了解,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有所规划。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提高,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从教师角度来说,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老师主动了解和参与企业实践,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武术课程计划范文6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7-02

项目化教学法,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比较完整的作业、案例分析或作品。而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且知识层次并不深,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利用项目化教学法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授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若要使项目化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一份好的课程标准则是必备条件。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是指导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考核成绩等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具有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它既是整个课程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的理论前提。

(二)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内容,因此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也是项目化教学的前提。课程标准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课程标准既为教师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又为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它对课程定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规范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当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迫切需要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相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不同的职业岗位(工种)都有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进行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备课、制作教案的重要的依据。高职教育教材需要有行业企业参与编写并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因此编写课程教材时就需要有一个相对较统一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要求和实施建议等编写教材。从这方面来说,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的基本信息一般包括:课程代码,学时学分,适用专业,课程所在教研室,课程标准制订人、审核人、批准人及制订日期等内容。

(二)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助理物流师考试的必修模块之一。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能力,如WMS、TMS、条码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和CIS货物跟踪定位技术、EDI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既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分水岭,是提高学生以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是物流基础,后继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ERP及应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一是了解条码的编码基本知识与编码原则,熟悉二维码的用途及在物流中的应用,掌握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二是了解RFID的相关知识,熟悉RFID的工作原理,掌握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三是了解EDI工作原理,熟悉EDI数据交换工作流程;四是了解GPS与GIS的基本原理,熟悉GPS与GIS的在物流中的应用领域,掌握GPS与GIS在物流跟踪中的地位及作用;五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熟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包括:一是能够熟练利用条码技术进行物流环节的数据采集;二是能够熟练对EAN标准条码进行识别和判断;三是能够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各个环节;四是能够熟练使用WMS系统进行出入库操作;五是能够熟练掌握CPS技术对货物进行在途追踪;六是能够在物流环节中熟练应用CIS技术;七是会利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素质目标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好处,增强利用物流信息提高物流效率的意识;使学生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四)课程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课程开设的思路。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岗位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可以说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是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学好物流信息技术是学生毕业后提升职业岗位最重要的资本之一。每一项物流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物流信息,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并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与控制。物流信息不但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充当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可以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目标。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尤其是能够熟练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因此该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

在物流行业,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熟练使用各种物流设备,成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必备技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取应以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依据,广泛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完成完整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思路如下: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物流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物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物流师(物流信息管理)国家题库技能实训指导手册》,根据岗位职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求,选取最新的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课程需要,强调实际工作所需能力的培养,确保养成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课程以学习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学习项目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

3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根据各项物流信息技术的层次关系来进行的。课程最终确定了8个主要学习项目。分别是:物流信息基础、条码技术及应用、RFID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货物追踪之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学习模块间设置遵循物流作业流程,在完成流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

(五)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要想使项目化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内容时,应把项目化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之中,并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