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1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与科技之间相互结合、互利互动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的要求,而科技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做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在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诸多因素中,资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服务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就金融对研发、创新等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约束与公司研发
Ari Hyytinen, Otto Toivanen(2005)借鉴了Rajan and Zingales (1998)提出的方法,从政府资助对芬兰中小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于依靠外部融资的企业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并得出了资本市场的缺陷会阻碍创新和增长,公共政策可以弥补资本市场不足的结论[1]。Anna Ilyina, Roberto Samaniego(2012)认为不同行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对其产业生产率增长的阻碍也不同,并通过对增长取决于国家金融发展和产业研发强度之间交互作用的产业进行了双重差分分析,得出可以通过向存在快速扩展技术前沿的行业来配置资源这一新的融资方式来促进总增长的结论[2]。Paulo Ma??s Nunes, Zélia Serrasqueiro, Jo?o Leit?o(2012)用两步估计法,以制造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对研发强度与高科技和非高科技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相似性进行了检验,认为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相比,融资约束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增长更为重要[3]。
(二)银行与公司产品及流程创新
Ana Maria Herrera, Raoul Minetti(2007) 使用意大利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信息金融对技术变化的效应,发现公司主要贷款银行的信息(以信贷关系存续时间为代表)促进创新,而且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对流程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但另一方面,关系银行并不促进公司的内部研究,而只是为公司提供引进或购买新技术所需要的投资[4]。Luigi Benfratello, Fabio Schiantarelli, Alessandro Sembenelli(2008) 使用90年代意大利公司的大样本数据研究了当地银行发展对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业的发展对公司流程创新能力的影响要比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大,而且银行业的发展减少了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现金流敏感程度,增加了公司(特别是小型公司)投入研发的可能性[5]。Caterina Giannetti(2012)研究了公司与银行间的密切关系程度对于公司发展创新和引入新产品的能力的影响,并对小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的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进行了区分,认为银行在小公司的创新发展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不大,而在高科技公司的流程创新阶段和新产品引入阶段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
(三)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
Andy Lockett, Gordon Murray, Mike Wright (2002)将1999年针对6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调查所获得的结果与1991年进行了比对,分析了英国风险投资公司对科技型公司投资态度的变化,认为虽然从分析结果上来看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投资越来越重视,但偏见仍然阻碍风险投资参与到技术投资周期中最早阶段(种子阶段和启动阶段)[7]。John Callahan, Steven Muegge (2003)对风险投资在创新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风险投资的作用过程以及它对创新过程发生作用的机制途径[8]。Gil Avnimelech, Morris Teubal (2006) 基于以色列过去35年的经验,提出了风险投资及与之相关的高科技公司的产业生命周期模型,认为如果提供适当的背景环境,风险投资可以成为高科技集群转化的一个中心元素[9]。
(四)金融制度与技术进步
Colin Mayer(2002)研究了促进高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中的金融要素,认为国家间的不同科技水平与其制度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应该通过适当降低对投资者的保护并增加投资的多样性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0]。Sunil Mani(2004)从整体的政策框架、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以及金融工具(税收优惠、研究资助、优惠贷款和风险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印度政府对国内科技发展所提供的制度支持,认为政府应该从产业和贸易政策两个角度来刺激创新需求[11]。Michael Peneder(2008) 认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新技术的定价与出售受限,从而导致了对用于创新的私人投资不足,并从知识的有效配置以及由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所导致的获取外部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顾与研究,认为政府应该进行减税和建立专项基金,并通过对高科技公司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对资本市场实行改革来促进用于研发的投资[12]。
(五)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
Kim Kaivanto, Paul Stoneman (2007)分析了销售未定权益融资支持(sales contingent claim backed finance)这一融资方式的特点以及采用了该融资方式的公司的行为方式,认为政府应该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针对该融资方式的计划并提供相应支持来弥补市场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创新活动[13]。Antonio J. Verdu, Ignacio Tamayo, Antonia Ruiz-Moreno(2012)尝试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创新理论,并通过对欧盟内不同国家的技术型公司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模型,认为实物期权可以促进产品和流程的技术创新,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14]。Lina Sonne(2012)讨论了印度新兴的具有替代效应的用于融资的金融创新,认为这些创新形成了一个为包容性创新和面临融资困境的企业家提供支持的创新生态系统,并用两个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了创业孵化和风险投资这两个工具是如何以一个“双重底线”为包容性创新和社会企业家提供支持的[15]。
二、科技发展对金融的作用
金融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推动,同时技术进步也推动了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针对科技发展对金融的作用,国外学者从以下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
(一)技术进步与银行业发展
Michael K. Fung(2006) 通过研究发现银行产出每一美元的平均劳动时间在1992至2002年之间下降超过了30%,而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16]。Davide Consoli(2005) 将零售金融服务的演变过程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这一背景进行对比,对英国银行业的长期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银行业的创新呈现出了分散化的特征,而技术开发人员、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在这一创新过程中都对银行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影响[17]。
(二)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
Peter DeMarzo, Ron Kaniel, Ilan Kremer(2007) 构建了一个均衡模型,对为什么高风险的技术可以吸引过量而且经常是没有回报的投资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此模型中,理性的、风险厌恶的人过度投资于风险技术,其预期回报很可能为负,并用此模型对技术创新促进投资泡沫的原因进行了解释[18]。Po-Hsuan Hsu(2009)用总的专利数据和研发数据来衡量美国的技术创新,通过研究发现专利冲击和研发冲击对市场收益有正向的和不同的预期效应,从而认为技术创新可以在总体上增加预期的证券收益和溢价水平[19]。Po-Hsuan Hsu, Dayong Huang(2010) 用美国的专利影响作为衡量技术前景变化一个技术因素,发现这一因素可以解释总消费的增长和帮助对证券组合进行定价,并有很高的风险溢价,认为技术前景的变化会影响总消费和公司的未来股息并导致系统技术风险[20]。
(三)新技术与金融发展
Anthony F Herbst(2001)研究了电子金融的现状及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电子金融的创新与增长在总体上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认为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税收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司法管辖权界定、以及互联网交易对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几方面因素[21]。Danny Cassimon, Peter-Jan Engelen(2005)认为信息与通讯技术环境是所有行业特别是新经济行业发展中所潜在的重要障碍,并强调了信息与通讯技术环境对于资产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公司增长的重要性[22]。Javelin Strategy & Research(2012)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一半的商业银行客户将很可能把是否具有可靠的身份验证技术作为选择银行的标准,金融机构也将在2013年逐渐开始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来用于网络银行用户的身份验证,而语音和面部识别技术将推动通过手机等设备来开展银行业务的移动金融的发展[23]。
三、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笔者此前曾对我国近10年来关于科技金融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收集,对有关研究进行了观点梳理,本次在对国外科技金融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归纳时发现,虽然国内外针对科技金融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国外的相关研究在角度、思路与方法上都对国内研究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一)科技金融内涵的相关研究
对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应该从其内涵界定着手。在国内,赵昌文等(2009)最早对科技金融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4]。虽然针对科技金融的内涵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但究竟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发展的金融工具与政策服务,还是指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金融创新,抑或是两者交互下形成的一个动态体系,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共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很有必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科技金融问题研究的范围及范式。
(二)科技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
从整体上来看,科技金融的相关研究仍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金融发展理论[25,26]认为,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金融体系功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来推动经济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有关科技与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的机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理论体系,而且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此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方面,而忽视了科技进步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出现已经极大的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与特点,并将进一步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因此,强化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很有必要。
(三)科技金融实证的相关研究
国内科技金融的相关研究多以现象描述和规范研究为主,由于缺乏必要数据的有力支撑,在实际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比如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如何构建科学的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如何对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及其效益进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等。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融资约束、银行、风险投资、金融制度和创新等方面对中国科技与金融的关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水平与效率进行科学评价,都有待于研究者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Ari Hyytinen, Otto Toivanen. Do financial constraints hold back innovation and growth?: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2005,34(9):1385-1403
[2]Anna Ilyina, Roberto Samaniego. Structural change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2,59(2):166-179
[3]Paulo Ma??s Nunes, Zélia Serrasqueiro, Jo?o Leit?o. Is there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tensity and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of non-high-tech vs. high-tech SMEs[J]. Research Policy,2012,41(1):36-53
[4]Ana Maria Herrera, Raoul Minetti. Informed fin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credit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3(1):223-269
[5]Luigi Benfratello, Fabio Schiantarelli, Alessandro Sembenelli. 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 90(2):197-217
[6]Caterina Giannetti.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firm innovativenes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2,19(5):762-781
[7]Andy Lockett, Gordon Murray, Mike Wright. Do UK venture capitalists still have a bias against investment in new technology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2,31(6):1009-1030
[8]John Callahan, Steven Muegge. Venture Capital's Role in Innovation: Issues, Research and Stakeholder Interests[J].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2003: 641-663
[9]Gil Avnimelech, Morris Teubal. Creating venture capital industries that co-evolve with high tech: Insights from an extended industry life cycle perspective of the Israeli experience[J]. Research Policy,2006,35(10):1477-1498
[10]Colin Mayer. Financing the New Econom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2,14(2):311-326
[11]Sunil Mani.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investment in domestic technologies: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di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4,71(8):855-863
[12]Michael Peneder. The problem of private under-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 policy mind map[J]. Technovation,2008,28(8):518-530
[13]Kim Kaivanto, Paul Stoneman. Public provision of sales contingent claims backed finance to SMEs: A policy alternative[J]. Research Policy,2007,36(5):637-651
[14]Antonio J. Verdu, Ignacio Tamayo, Antonia Ruiz-Moreno.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op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igh-tech firms[J].Technovation,2012,32(9–10):579-590
[15]Lina Sonne. Innovative initiatives supporting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India: Social business incubation and micro venture capita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79(4) :638-647
[16]Michael K. Fung. Are labor-saving technologies lowering employment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1):179-198
[17]Davide Consoli.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UK retail banking service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Research Policy,2005,34(4):461-480
[18] Peter DeMarzo, Ron Kaniel, Ilan Krem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al investment booms and bus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5(3):735-754
[19] Po-Hsuan Hsu.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aggregate risk premiu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94(2): 264-279
[20]Po-Hsuan Hsu, Dayong Huang. Technology prospect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0,17(1):39-53
[21]Anthony F Herbst. E-finance: Promises kept, promises unfulfilled,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research. Global Finance Journal,2001,12(2):205-215
[22]Danny Cassimon, Peter-Jan Engelen. Impact of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n the financial architecture of new economy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5,17(2): 247-269
[23]Javelin Strategy & Research.Voice and facial recognition will drive mobile finance[J].Biometric Technology Today, 2012(10):2-3
[24]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2009,科学出版社。
[25]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科技金融 发展 现状
科技金融,就是在创新机制基础上,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等,服务高科技成果,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金融发展需要一财政科技投入为主导,以金融投入为主体,实质上就是具有多种性质的投融资体系。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暴露出来一定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相关部门对科技金融发展不够重视
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国家逐渐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省份、城市开始进行科技金融探索,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然而,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科技金融发展不够重视,而科技金融又是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缺少了主导力量,科技金融发展必定受到阻碍。地方政府部门不能够将国家相关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落实。其实我国政府针对科技金融发展已经制订了多个优惠政策,包括了科技创新投资以及科技担保等,但是政策方面内容相对杂乱,没有针对性,导致政府部门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缺少统一性的部署,对科技金融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科技金融信息交流缺失
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需要相互联合起来,才能推动科技金融的稳步发展。但是从我国科技金融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家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各自为政,都与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各个参与方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信息交流平台不够完善,导致科技金融信息封锁,对科技金融的促进作用被大大削减。
(三)科技金融缺乏创新
纵观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其创新性严重不足,开展创业业务的能力有限,金融行业中现有的经营业务仍然为传统的业务,缺少创新型金融产品,造成了我国金融行业创新力不足的现状。从我国基金、资产证券、股票等行业发展来看,我国金融行业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科技转化为财富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各方的支持与配合,但是由于金融业创新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需要金融服务的企业,没有获得想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
我国科技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较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必须加强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从源头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加大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视,完善相关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促进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形成合力,为科技金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可以成立以科技金融发展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构等,落实各个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金融体系,落实制度的执行。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对目前现有的科技金融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条例等,保证其与国家相关发展政策相统一。
(二)完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
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交流的缺失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够帮助企业及时的了解相关的科技金融政策等,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生产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等。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金融专业组织建设,这一组织主要是为金融机构、企业等提供实时的资讯服务,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渠道,并协调两者的关系,帮助两者在合作中形成共赢的局面。
(三)加大科技金融体制创新
金融机构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市场活力,才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基于多个角度,通过科技相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例如贷款贴息、无偿补助、科技担保等方面。金融机构还需要一投融资为基础,利用政策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投资,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另外,加强科技金融创新,还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税收政策引导方面,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为科技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科技金融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科技金融联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部门,对科技金融发展做出指导和监督,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等,成立专项资金,保证各项资金用到实处。整合信用习题建设政策等,家哎昂对企业上市、融资等的管理,做好相关基础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效、统一、公开的企业信用监管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金融信息的共享。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相对较晚,在运行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视,不断的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推行联动工作机制等,为科技金融发展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林娟.我国科技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财经.2015,26(2):74-75.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区域金融 科技金融 发展研究 对策
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技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还没有被明确的定义,主要就是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而科技产业需要金融支持,且融资额度一般非常大,就造成其风险程度会比较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正在摸索中前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一些法规制度引导科技与金融结合,比如鼓励引进科技保险、开设新三板、成立科技银行等系列措施,出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精力有限仍旧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区域辐射能力低以及结构失衡等问题。
(1)科技银行布局不合理。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新型科技银行都是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科技银行非常少见,即使出现也是出现在像武汉、西安等省会地段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专业对准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2)区域辐射能力低下,研究表明我国科技金融的扩散效应和辐射能力严重不足,除去极少数发达省份之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科技产业发展的速度,而且出现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层现象。对于辐射能力较低问题,比如虽然北京的科技金融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的辐射效应却很弱,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科技产业成长速度。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新兴产业包括一些科技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开发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等出现从东部转向西部的势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多,但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与其配套的金融结构却还比较落后,和科技产业相关联的金融产业并不丰富,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科技企业布局不合理。由于我国科技企业呈现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现象,导致科技金融难以规模化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我国科技企业在科技产业园内密集分布,而金融中心又与产业园毗邻,因此信息交流方便,科技金融可以实现互相辅助共同发展。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科技企业零星分布、密集度低,中小科技企业经营效益较低,造成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变相增高,无法实现科技金融规模发展。
(2)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失衡,从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 科技创新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整、集群效应低下、布局失衡等问题。科技产业不合理就会导致为其服务的科技金融在当地难以发展,并且由于产业和金融的不配套,导致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互掣肘的现象发生,如此进一步失衡形成恶性循环。
(3)行政区域划分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流动。一般的地方政府都会对本地金融进行压制防止资金流出从而减小本地企业融资压力,在没有独立创新的前提下原样照搬其他地区政府对科技金融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例如政府参加风险投资、干涉地区内金融资源配置、插手地方科技信贷平台等都影响着区域科技金融水平。
三、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1)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科技金融。鼓励发展多类型的科技金融机构,增强科技金融对地区的辐射力。成立科技创新企业园区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集中型科技园区,在科技金融出现之前打好基础,为出现之后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部门在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之时为科技金融做好规划,保留科技金融服务位置,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发展无位置现象发生。
(2)整合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金融资源,积极推动整个地区的金融合作。首先对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比如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比例,加强市场培育,鼓励科技银行落户中西部地区等,根据当地科技产业特色适时进行调整。集中精力在中西部地区建成几个科技金融中心,然后利用其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外中西部地区应该呈现开放态度,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科技金融资源,加强地区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联系。
(3)强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打破区域限制,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互通,保证金融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建立科技信用评判标准,完善科技金融信用管理;提高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对科技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保证国家政策的及时执行;加大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完善科技金融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4)适应科技创新,调整对应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当地科技创新特色,灵活运用金融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的支持,使科技产业链和金融服务链环环相扣,深入合作;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结构依据本地市场的需求、本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选择,达到最合理状态;另外还可根据行业特点发展场外交易等等。
四、总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金融业的研究一般很少再涉及区域研究,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地域差别已经不如几十年前重要,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区域因素仍旧对金融行业拥有巨大的影响。比如在一定区域内中小企业在寻求金融支持时选择当地银行进行合作的概率更大,同时银行对当地企业信息掌握更加全面;科技金融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模式,作为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金融服务,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发展比较好的区域有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北京中关村等极为少数的几个地方,而这恰恰说明了科技金融对区域因素比较挑剔,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区域金融特色,本文通过对我国一定区域下面对的科技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为我国区域金融运行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4
特点一:仍处于成长初期
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起步,并于2007年以240%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但相对于国内市场潜力及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市场规模,目前的行业规模还非常小,仅为12.5亿,甚至不到全球金融信息服务行业规模的1%。可见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成长空间还很大。
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竞争者不多,尤其经交易所授权可以提供level2、Topview服务的企业仅共有22家。鉴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较高的收益水平,今后将有更多企业加入其中,也包括国际知名的企业。
特点二:机构客户与个人用户的“长尾定律”
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券商为代表的机构客户和个人用户。而来自个人信息服务的收入占到整个行业的70%。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证券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85%以上的交易量来自个人投资者;中国有1亿股民,2.5亿互联网用户,6亿的手机用户,构成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庞大的个人消费潜在市场。目前国内关注金融信息的网民超过1.1亿,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假设每人每月消费5元用于订购金融信息服务,将形成超过66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潜力:而包括券商、银行、基金、保险、QFII、信托、VC在内,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金融机构客户约1200家,即使每家每年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方面投入100万元,也仅有12亿的市场潜力。可见个人市场的容量要远大于机构客户市场。这便注定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是符合“长尾定律”的。
问题一;成长性与稳定性存在矛盾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特点,使得企业的成长性与收入稳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单纯的个人业务会具有较大的波动风险,单一的机构业务则易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使自身的主营业务具备核心竞争力、产品线更为全面、业务结构更为合理、协调好成长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是业内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和未来发展前景。
问题二:产品策略不够灵活
产品设计方面,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功能类似,个性化,人性化的创新设计较为匮乏。如多数的财经网站仍旧沿用web1.0页面风格,大量堆砌信息,缺少个性化的定制功能以及用户间的有效交流,导致用户粘性较低;数据信息服务以及行情交易系统也普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管理层面,Topview产品的界面、功能需要上交所批准,成为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原因之一。
此外,市场存在部分企业抄袭或破解正规企业的正版软件及收费产品和服务。给正规企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使得正规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研发成本,并降低了其创新意愿。
产品定价方面,由于市场主流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核心的数据信息服务须经交易所授权,产品定价由上交所监管,因此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价格趋于同化,用户在选择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高价值的产品功能及内容不可拆分选择,并多采用按年或按月收费,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提高了新用户的购买门槛。
针对中国互联网财经信息服务行业的特点和问题,赛迪顾问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结合自身优势,优化业务结构。巩固机构业务,尤其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保障收入的稳定性;重点拓展个人业务,尤其是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及其他未被发掘的创新业务,令企业在今后能够高速成长。而企业的发展思路也应跳出行业和地域限制,力争在服务对象、产品内容等方面逐渐向其他行业和国际市场扩张。
以互联网为核心,开辟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如指南针与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台作,利用其流量优势以及现有的呼叫中心销售Topview产品,不仅拓展了指南针的业务,同时也增加了网站的盈。利,形成双赢局面。而社区、即时通讯等,也都是较好的产品营销渠道。企业自身的网站本该是用户了解、购买产品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多数企业的自建网站水平普遍不高,模式较为落后,不具备全面的电子商务功能。此外,券商为代表的机构客户手中掌握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主要目标用户群体,因而企业应加深与机构客户的合作,充分挖掘机构客户渠道的潜力。
产品定价、推广策略需更加灵活。金融信息服务的个人用户则普遍对小额消费需求更高,但当前市场上的产品定价不够灵活,不符合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使用习惯和消费心理,提高了用户使用门槛。建议企业改进定价策略,丰富支付手段。例如为个人用户提供固定帐户,用户可利用电话、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渠道进行任意额度的充值,并按产品使用次数缴纳费用。
由于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化较小,而定价却较高,因此针对新用户的宣传营销尤其重要。依照国内的用户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免费、低价、优惠等手段通常是产品普及和推广的主要手段,此外体验式营销则可以有效的帮助用户深入了解产品,消除顾虑。
IBM提升在华保险服务业务
许 宁
全球IT业巨头IBM公司日前针对其在华保险服务市场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引发的诸多负面因素正使保险服务市场形势愈加严峻。对此,该公司了包括以客户为中心在内的三大方向,希望以此提升其在华保险服务业务部门应对当前挑战的能力,并促其实现进一步发展。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羲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深和蔓延,虽然危机未对保险行业产生直接冲击,但很多负面的因素已预示更加严峻的局势。因此,作为IBM保险服务客户的中国保险企业需要在此期间积极发现新业务模式,运用创新流程和方法把业务模式发展开,同时加强风险管控,并打造IT基础以支撑创新业务模式发展。
IBM中国区金融事业部保险行业总经理罗国兴表示,IBM在华保险服务业务部门将着力引导客户在以客户为中心、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卓越运营等三个方向进行发展。他强调,当前形势下,开展“智慧的保险”己成为任何保险企业必须要做的事。
IBM认为,虽然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对中国的保险行业产生直接冲击,但很多负面的因素已经显示了未来更加严峻的局势,保险企业业务发展侧重点应该从增加收入转移到成本控制,同时研究潜在的并购机会,在新的业务领域内重新考虑业务
流程外包等。
安邦保险喜获“2008中国最佳联络中心新锐奖”
许 宁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于2004年9月30日获准开业。安邦保险实力雄厚,股东包括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AI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 Corp)等“世界500强”企业。
在不久前揭晓的“2008中国最佳联络中心及CRM评奖”结果中,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呼叫中心在来自金融、保险、电信、航空、消费品等15个行业的近300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中国最佳联络中心新锐奖”,这标志着安邦财产保险在“呼叫中心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本次评选由中国惟一的全国性呼叫中心行业协会中国呼叫中心与BPO产业联盟(CNCBA)、呼叫中心与BPO行业资讯网(51Callcenter)、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共同主办,代表着中国接轨全球最佳联络中心评选标准,是工信部唯一支持的国内最高规格行业评选活动。安邦财产保险凭借着合理的运营管理机制、良好的客户服务理念,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首肯,获此殊荣。
向客户提供便捷和卓越的客户服务是安邦客户关系管理的宗旨。安邦呼叫中心在2007年1月正式投入营运,中心职场位于杭州市。现有台席量1,500个,每月话务处理量超过60万笔。
在平台建设方面,安邦在国内保险业内率先采用BPO合作模式,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合作,借助其在软硬件的领先技术手段和资源优势,并与企业内部业务系统能够进行高效的集成,形成以电话中心为调度中心、整合不同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实现全国统一报案受理、理赔查询、投诉处理等服务,成为客户关怀的闭循环业务处理平台,95569电话服务交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作为市场调研、车险、安邦俱乐部、车贷险、理财险的电话销售的平台,使它不仅是安邦与客户互动的重要门户,更成为企业创收的重要渠道。
博朗软件测试白皮书
许 宁
博朗软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16日白皮书,着重讨论如何最优化软件测试能力从而赶超并逐步替代自动化软件测试产品的使用。博朗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的专为欧美公司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IT公司。
在如今客户期望值日益增高,日益缩短的时间周期以及全球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软件测试已然成为了科技、商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许多软件外包公司发现软件测试的交付速度及支付模型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业续,因此这些公司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从而确保公司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受影响。
因此如今在软件测试环节中,许多企业面临着一些难题,诸如:测试环境和自动化的产品已经跟不上基于网络的产品部署的快速发展。此外,为了保留满意的测试范围,同时还要确保在全球环境下降低风险。使得软件测试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博朗“软件测试不只技术层面:如何最优化软件测试能力”的白皮书着力关注目前企业正面临的测试问题,即自动化测试产品使用的局限性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软件测试力。
科技部2009年将深化科技保险试点
许 宁
2009年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机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促进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以及深化科技保险试点等七个方面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据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介绍,2009年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机构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这些政策措施具体包括:
一、研究制定设立科技支行的政策;研究提出在银行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和在审贷委员会设立有表决权的科技专家的机制:继续对设立科技银行共同开展研究和推进工作;对银行开展股权投资进行研究,落实软贷款和特别融资账户政策,争取以创业投资和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为试点开展股权投资。
二、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将积极创新。
三、开展科技担保体系建设,与科技支行相配套,集成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的科技担保机构的资源优势,形成科技担保网络:研究建立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科技担保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贷款进行的担保给予补助。
四、深化科技保险试点,近期将重点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管理研究和科技保险新险种研发,重点拓展高新技术企业对外合作保险和国内推广高新技术产品应用保险等险种,
五、继续开展科技债券工作。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合作社;金融服务
本文为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115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一、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电子银行没有上线,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四)创新意识不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
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趋势
通过不断对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科技攻关,将使保定农村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续发展的可靠根基。实现保定农村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实现多渠道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ATM、POS、电话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来服务“三农”。从人才、技术流程等方面建立主动防御的纵深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了设备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机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人员信息化培训。最终把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水平、金融服务与创新能力推进到发达水平,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经济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桂玲.保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范文6
基金项目:
2008年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8070800068)
作者简介:曾红柳(1971-),女,广东雷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科技创新力研究。
摘要:服务业是香港经济主导产业,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保持香港经济稳定发展,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有重要作用。文章利用钻石模型,全面分析了香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专业化服务和品牌推广,开辟内地市场,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支持产业是进一步提升香港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加强与广东省在科技、生产、服务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是提升服务业产业竞争力措施的关键。
关键词:香港;服务业;钻石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37-07 收稿日期:2010-02-10
服务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既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又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国际商务、旅游业、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等新兴的服务业。依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行业划分定义,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酒店、运输、仓库、通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等行业。在现代经济中,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社会的服务业起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香港服务业以金融业和贸易业为代表的众多部门面临着业绩下滑,发展速度减慢的问题。如何提升香港服务业竞争力以应对金融危机所提出的挑战,保持香港服务业的稳健发展,便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钻石模型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迈克尔・波特(1990)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存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竞争优势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先提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生产率根植丁一同和区域的竞争环境,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四种基本要素。同时,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条件。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结构如图l所示。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效果必然会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迈克尔・波特,2005)。各点作用要看其它点的表现。任何一个点出问题都会限制整个产业的进步与升级。
钻石模型理论被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如薛立玉(2008)利用钻石模型对京津地区商务服务业集聚的原因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蒋和平(2008)以钻石模型对桂林旅游业的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竞争力提升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叶君华(2007)对宁波市服务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Wayne R Cartwright(1993)在分析新西兰竞争力的过程中,在保留原始钻石模型要素的同时,增添了五个新的海外变量,从而得到多因素钻石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Dunning(1993)在研究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跨国公司的活动看作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波特的模型中,提出了国际化钻石模型。充分考虑了产品和市场全球化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Rugman(1991)在分析加拿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时,考虑到加拿大与美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提出了双钻石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加拿大产业和美国产业,共同构建北美产业圈,避免了在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过分关注北美市场而忽略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本文将采用钻石模型从四个基本要素分析香港主导产业――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因素,特别对制约服务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问题进行探索。
二、金融危机下香港主导产业――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007年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2.3%。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率占86.6%。金融服务、贸易、旅游和专业服务是香港经济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服务业提供了香港主要的就业机会,2007年已达就业人数的86.6%为303万人,服务业的机构单位数目达到28.8万间。从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上看: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旅游和专业服务是香港经济的主要行业。
进出口贸易是香港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进出口贸易业在2006年的生产总值为3051亿元,其增加值占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21.4%,比例为所有服务产业中最高。
金融业为香港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香港的银行业以跨国银行为主,开展的业务多样、分类详细,涉及金融业的各个方面,在香港注册的境外银行为数众多。截止到2007年底,在200间认可银行机构中有68间在香港注册,132间在境外注册。除此以外还有来自27个国家地区的79间境外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全球500家最大银行中有152间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为2940间,就业人数为3.24万人。企业类型包括证券公司、期货、金银贸易及外汇经纪、交易商、期货交易所,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等。香港亦是证券交易中心和内地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场所,亚洲最自由活跃的债券市场和资产管理中心。
旅游业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对其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2007年旅游服务行业,如酒店和旅行社的就业人数有5.19万人,另有31.53万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如饮食、零售、运输服务等等行业。香港在2007年访港旅客达2820万人次,较2006年的2530万人次上升了11.6%,创出历史新高。香港亦是亚洲重要的贸易会展以及商务会议中心。2006年香港共举办了218个有国际参与的会议和78个国际性展览。
专业服务业为香港服务业第四大支持产业2006年专业服务业为本港带来400亿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8%,并提供10.6万个就业岗位。2007年本港有1.35万间专业服务机构单位,包括3900间会计、核算及簿记公司,1800间律师行和大律师行,3300间建筑、测量及工程公司以及4500间管理顾问公司。
由表1可见,自2007年第3季度美同次贷危机发生以来,香港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各
行业收益水平均大幅下降,银行、金融及相关服务行业受影响最大。至2009年第三季度,除仓储、地产、保险等行业外,其他各行业季度内收益水平均低于2008年水平。为维持服务业稳定发展,全面分析香港服务业竞争力,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香港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细分为天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五个方面,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基本要素(蒋和平,2008)。在天然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上,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香港有优良的深水港和现代化的电讯、物流设施,非常有利于贸易发展和信息交流。香港发达的金融业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香港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据香港统计处2007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研发成本高昂(46%)、缺少资金来源(37%)和预期风险太高(27%)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时普遍面临的问题。香港传统服务型企业缺少科研投入和创新活动,是香港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存在的最大不足。内部研发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二者占了内部研发经费的76%。研发活动对提升服务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如图2可见,研发投入较低的传统行业,生产力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下降。
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是香港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另一障碍。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依托。但是香港的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低技术和非专业人员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专业人员与辅助专业人员仅占26.2%,高级管理人员仅占10.1%。如表2所示,香港现有人才专业结构出现失衡。
(二)需求要素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国内市场通过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以及内部市场的成长与延伸来刺激企业改进生产、开展创新,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水等,2006)。而香港服务业缺乏不断扩大的内部需求和内部市场。首先,面对金融危机,在港金融机构业务量和经营绩效都大幅下降,还波及金融界外许多企业的再融资计划和新股发行等经济活动,从而使市场对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其次,传统市场需求下降,使得服务业需求增长减速。由表3可见,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香港贸易传统市场的经商和消费信心日益脆弱,香港的贸易服务业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各月份贸易出口、进口、转口额均比2008年有下降。在贸易疲弱及货运减少下,香港的运输和物流业大受打击,而香港高质量物流基础设施所带来的资源优势也难以得到发挥,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香港服务业所面对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大大减少,并影响到其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需求增长。香港服务业需求要素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为:本地需求相对狭窄,传统市场需求减少。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要素
香港本地制造业以及在内地的港资制造企业是香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性产业。一个产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获得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香港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内地港资企业的竞争优势下降。如表4所示,广东省工业集中的主要城市,近年来工资水平已经普遍提高了20%~30%左右。香港贸易发展局已连续数年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2004~2006年,内地的港资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了8%~27%,用工成本提升8%~13%,总体经营成本提升6%~12%。随着形势恶化,势必有更多的企业关停,港资企业承受成本上涨的能力不足,实行产业升级与转变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四)企业要素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要依靠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一个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和企业相互竞争关系,会影响到其产业的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香港服务业在企业因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市场格局使得香港服务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脆弱。香港的服务业企业市场结构主要表现:小企业为市场主体,大型企业为主导。香港服务业的大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房地产和进出口贸易领域(冯邦彦,2001)。香港服务业以行业传统服务为主的市场格局使得香港服务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脆弱。
2 小型化的服务企业在进一步扩展业务上存在不足。香港服务业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受资源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在新服务市场的开扩中缺少宣传,影响了内地厂商对香港服务企业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正确评价,从而严重阻碍了香港服务企业的业务扩展。如图3所示,受访企业普遍对香港服务商的能力缺乏认识,且认为其收费太高。
3 新型服务业务开展较少,使得香港服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逐渐减少。香港主导行业的业务开展以传统业务为主;科技服务、信息咨询、贸易支援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少。
4 很多香港企业传统服务业务的开展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离岸贸易的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占到香港贸易额的半数以上(见图4所示)。图5反映了离岸贸易发展的原因,由于缺乏对香港服务商能力的认识,生产企业倾向于选择收费更低廉的内地服务商,香港作为物流枢纽的角色其作用正在减弱,影响到相关物流、运输、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业务的开展,香港的服务业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优势将更为减少。图6和图7反映了香港在提升竞争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香港服务业企业在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要素上,其市场结构易受金融危机冲击,企业开展新业务较少,新市场开扩困难是香港服务业企业在经营上的主要困难。香港服务业也面临来自内地服务业和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压力。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缺少科技资源,新业务扩展困难,传统市场需求下降,缺少高技术产业支持是香港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障碍。
第二、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专业化服务和品牌推广,开辟内地市场,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支持产业是进一步提升香港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加强与广东省在科技、生产、服务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是提升服务业产业竞争力措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