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1

【江苏南通·曹建国】:其实小学生学习与掌握“单跳双落”这个教材内容,只需要1~2次学时就够了,第1课时新授,第2课时巩固复习。

【山东枣庄·王孝领】:从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方面来说,六节课也不能算多,各个课时之间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不是太明显,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来完成。

【重庆·陈岳祥】:单跳双落,其实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后边急行跳远做铺垫的,没有这一内容,学生在急行跳远时,就会出现双脚同时向前蹦。单跳双落这一内容在小学各年级都涉及,低年级(一、二年级)也就一、二节课,并且,每节课不能全是这单一的内容(学生吃不消),中高年级逐渐开始急行跳远,单跳双落担负着解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铺垫专项练习,教学也不会超过一节课。由此,由单跳双落承担教学目标过多,并不可取。本课例中第2、3、4课次中没有单脚跳,主要与双脚跳有关,这是“单脚跳,双脚落”的单元?还是“发展弹跳的单元”,他们与1、5、6有什么关系?1、5、6联系在一起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践中1、6联系相对牵强一些。

因此课例内容要做重新调整,否则就显得凌乱。此课例的教学跨度显得有些大,几乎涉及到小学整个跳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调整目标和措施,而且还应该是相当大的调整。

【浙江温州·项为人】:水平一的学生应该以体验运动的快乐和培养体育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单纯进行技能教学,再说过多的技能教学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个人认为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他们体验到运动技能带来的快乐就行了,不必要求动作一定规范正确。比如说跳单双圈、模仿青蛙跳、兔子跳、袋鼠跳、跳橡皮筋等,在欢快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下一个水平阶段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浙江湖州·张万永】:(1)第一、二次课放在小学也可以,那怎么体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差别?(2)跨越式跳高分为9个课时,个人觉得分的太细,有些动作技术连贯性较强,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教学与掌握,容易造成支离破碎之感。

【江苏南通·李锋】:助跑和起跳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不用人为分开,助跑与起跳、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这两项安排4节课就差不多了;竿上动作和落地一起教,2节课;最后的完整练习可以安排1~2节课。

【浙江湖州·张万永】:(1)重难点确定不具体,没有集中在“点”上;(2)教学目标制定也存在不具体现象,未达到“内容、条件、标准”的规范格式要求。

【河北石家庄·陈利路】:作为初一年级的单元计划显得有点太细,是不是一次教完了,初二和初三复习呀?年级越低教的越笼统,年级越高越要详细教。教材安排要由易到难、并列和螺旋排列,单就跳高来说就是螺旋排列。

【江苏南京·李安成】:有关单元学时长短问题:我们这里的《体育与健身》教材只能安排3.5课时上初一年级的跨越式跳高内容,九年级再用3.5课时上跨越式跳高内容。如果满打满算也只有7个课时,外加一个测试与考核1课时,我个人觉得8个课时足够了。

【江西南昌·胡敏】: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时大概就是42~44学时,其中还要除去节假日、期中考试等对课时的冲突。一个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期中安排的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安排所学内容及课时。我个人认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发展跳跃能力与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共十一次课时多了一些,有7~8个课时就可以了。本课例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不是很具体,只体现了技能目标,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等没有体现,目标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实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太笼统,重点是对教材和内容而言,而难点则是针对学生而言。

【山东枣庄·王孝领】:跳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运动项目学习,同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是比较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但是,水平四的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难度不算太大,并且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用9课时来学习,有点太多了,个人认为3~4课时就足够了。至于发展跳跃能力的一些练习可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的单元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不必用很多专门的时间来教学,如将跳跃能力的练习和其他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放在体操、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学习过程里,这样的练习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的能力也会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提高。

【甘肃兰州·把余福】: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对教学对象现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浙江金华·邵伟德】: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确应该对学情进行分析,这是我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基础,特别是单元之后的课时计划,更要体现这个特点。但是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认为所教的教材是新授的(如果各个学段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与科学的,没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教完之后,也不再出现此类教材。既然这个教材是新授的,就说明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中就不需要重复进行学情分析了。

三、高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江苏镇江·华向阳】:(1)高中排球教学内容一般只学习垫球、发球、传球,除了少数个子高弹跳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扣球身体条件明显不足,因此扣球大都是介绍内容,校运动队除外。(2)高中一个模块才18学时,本案例单元明显过大。(3)第1课次排球理论知识,第10课次简单战术和规则,17课次总复习教学比赛,不应该属于“扣球”单元的内容。

【山东枣庄·王孝领】:该《排球扣球单元计划》总体看起来,更像排球模块教学计划:首先,从学习目标来说,没有明确提出排球扣球技术的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排球基本技术、战术方面的要求。其次,单元计划中的好多课时安排了排球理论知识(1次课)、排球规则和战术讲解(10次课)、排球战术学练或偏重战术的学练(12、13、14、15次课)、排球其他技术复习教学比赛(17次课)等,不应该归于“扣球”单元的内容。第三,从内容选择的必要性来看,学生首先要学习垫球、传球和发球技术等基本技术,然后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花十几节课的时间专门练习扣球技术(特别是对身材矮小的同学)。技术教学与战术教学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个人认为可以把扣球技术融于排球战术教学单元中去,安排有能力的同学去学,对其他同学不做统一要求。

【浙江衢州·祝芳】:该案例还反映出一个问题:球类教学到底该如何制定与实施计划?一个有效的扣球,不仅需要掌握助跑、起跳、腾空、挥臂击球及落地缓冲这些肢体动作,还需要根据来球掌握良好的助跑与起跳时机,掌握扣球的部位与时机等,要求再高一点,还需要根据拦网者的位置(包括手型)选择扣球的手上动作。这些内容该如何学习?应结合什么进行学习?再者,面向普通学生的扣球教学,“运动条件”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比如是在低网扣球还是在正常网上扣球?要不要分层次?高中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会扣球了”?

个人认为,本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适性,也并不那么完善、规范,但却能引发人思考很多问题。

【江西赣州·廖全胜】:该案例不像是面向高中生的教学计划,而像是排球业余训练的计划或是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普修的教学计划。这计划分得太细,太专业了点。另外,第1次课——排球理论知识学习和第10次课——排球规则的学习及简单的战术讲解,应该是多余的,因为既然学习到了扣球技术,那么排球理论知识与排球规则早就应该学习完了。而简单的战术讲解可以安排在后面的教学比赛前进行,一次课只讲一个小的战术配合,讲完马上练习在教学竞赛中运用,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两节理论课可调整为一节,内容为排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

【浙江衢州·祝芳】:第2~4次课:一是学习扣球到底是先完整再分解(即先整体感知再分解练习),还是先分解再完整感知为佳?如本案例遵循的是后者。二,即便是分解教学,一次课里仅学习“正面屈体扣球技术的助跑与起跳练习,讲解示范,集体原地起跳,集体一步助跑起跳”这点内容,而且不接触排球,这符合学情吗?整个案例基本遵循“先分解再完整”、“先徒手再持球”、“先单个技术再结合战术”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很规矩,但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益、球类的魅力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如何体现呢?

【浙江金华·邵伟德】:关于先分解练习还是先完整练习,不同的运动技术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单方面考虑的视角,如难度较大的项目,应采取分解练习,之后完整的练习;如比较容易的项目,则可直接完整练习。若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等问题,那么这就是综合因素了。我个人认为在分解练习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以把技术学习过程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四、教材的单元学时应该如何确定?

【浙江金华·邵伟德】:过去我们依靠体育教学大纲,基本不考虑某个教材的单元学时(当然大纲中规定的单元学时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由于只有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更需要考虑教材的单元学时,安排多少学时才是比较正确的,其中的依据是什么?

【江苏镇江·华向阳】:单元课时的多少大致需要几点因素:(1)某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2)教学目标的高低即教学后希望学生达到的程度,如基本掌握、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等;(3)学生的学习基础;(4)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

【江苏苏州·非泪】:可以根据水平阶段的要求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毕竟每个水平段有各自的目标,如果班级80%学生达到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练习,并对不同班级进行记录,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规律,自然而然形成了单元计划。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所理解的单元教学课时依据:(1)主要依据本地方教材里所规定的单元教学课时数。譬如,我们这里的七年级少年连环拳第四组动作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计划如下:具体单元教学计划省略,总共6个课时,每个课时必须有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主要方法。(2)主要依据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3)主要依据本校教学条件、设施来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因此,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因素都应该制约与影响到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4)主要依据教学对象的运动体能和运动技能积累实况。

【江西南昌·胡敏】:我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本单元应该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什么?完成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学时。

【浙江杭州·沈军华】:个人浅见:单元学时确定的基础是学情,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班级授课只能抓住多数学生,多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基础。再通过多方面的学时资料与自己的实践手段来确定学时。

【江苏南京·金长华】:单元计划,首先,地方教学计划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教师和学校对教材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最后,结合校本教材和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2

摘 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对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进行必要的创新。本文通过对创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创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和基本方法,旨在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创新教学 方法

体育教学没有运动技能教学,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当前体育运动技术教学还是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效果差、成效慢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创新才能为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创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模块下的运动技能单元教学计划

根据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确定模块选项教学内容,由一个大单元和若干个小单元组成,一个学年度为大单元,每学期设置若干个小单元。单元之间的运动技能教学要有整体性、连贯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的创新和重构,要体现时代性、教育性、健康性、价值性、兴趣性、技术性、推广性。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构建出层次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进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二)创新教学内容体现运动技能的多元化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教学空间合理而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充分体现运动技能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发展性和价值性。在教学中要克服单纯的为运动技术教而教,我们应通过如下种形式进行设计和运用:竞争竞赛、挑战自我、悬念刺激、自我显示、精神激励等特征。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将教学方式多元化,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体育缎炼奠定基础。

(三)创新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我们在创新和重构教学内容的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形式,构建符合课标与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而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创新和重构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缎炼的意识。

(四)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较广泛运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例如幻灯、录音机、CD、多媒体计算机等。它可以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学生面前,能使许多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得教学化萦为简,变难为易。譬如在跳绳的教学中,引人音乐伴奏的节拍器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节奏体验,减少失误次数。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更能强化体验式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技能教学目标。

二、创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增强体能,提高技术技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如在跑的教学内容是有快速跑、接力跑、耐力跑、障碍跑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耐久跑能力。如果简化跑的技术,用趣味性或游戏性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点拨技术要点,乐中学,学中乐。如“贴膏药”、“长江、黄河”、“让距离跑”等,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线路跑,持物跑、障碍跑、多人合作跑、与其他项目相结合的跑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技能和体能的提高。

(二)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如球类教材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材要求比较高,有时难以进行正规的教学和比赛,那么,我们可设计简易场地,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来组织教学,如“端线篮球赛”、“4对4篮球场足球比赛”、“滚运球”、“两人三足运二球”等。

(三)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如投掷教学内容有推铅球、投实心球等。这些教材旨在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投掷能力,我们可以篮球的头上传球、足球的掷界外球替代铅球或实心球的教学,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抛、滚、提和挥臂等方法。

(四)要灵活调整和转换竞技项目的特点,充分拓展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如跳跃教学有跳高、跳远、立定跳远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的跳绳或跳橡皮筋;或跳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可以引导学生创编情景式的游戏“冲过火力线”等。

创新是对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拓展和开发,有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体需求,以及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竞技运动项目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体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2001.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sports;教材化;教材事例;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86-05

Abstract:Inverting sports culture into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P.E.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ques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confront and settle but also what the Teaching theory of P.E.should face. The article is based centrally on the setting of exercise scene.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Shanben's teaching example and an analysis of it .This gives a theorem of inverting teaching material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to methodological and workable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teaching materials inverting;teaching materials instance;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在体育课程现实化的过程中,如何将运动(即sports,下同)转化为适宜于学生的教材,不仅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很显然,sports的教材化不仅是体育教师个体经验的折射,它同样也是体育教师按照怎样的课程观解释和把握运动文化的折射。

之所以将教材如何展现与如何理解课程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经过教师转化之后形成的“教材”,较之其上位的“第二自然”――运动文化――渗透着更多的主观痕迹,更象是一种人为的“装置性”存在。换句话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成果的“第二自然”一旦以教材的身份出现,意味着它们实际上已经被再次组织、被再次改造、被再次加工。很显然,这些主观痕迹的良否则取决于研究者、教材设计者(即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如何理解和解释运动文化与体育课程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使得如何再现运动文化对于就成为体育课程研究中极其挑战性的操作问题。

本文试图以若干教材事例为平台,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蕴涵在其中的方法进行考察。之所以采用对教材事例进行个案分析的方法,是因为教材事例来自教学现场,其操作方式具有被直接观察的特点,同时,一旦能够从中发现和提取具有普遍性原理,也具有便于读者借助事例这个事实平台来理解和接受。

1 事例介绍

本文所介绍的事例取自日本的山本贞美先生的教学实践 。山本事例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由三个不同的事例构成,它们分别是“8秒钟跑”、“目标跳远”和“往返耐久跑”。

8秒钟跑事例:

山本在对高中三年级女生进行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跑的时候不使劲,没有尽全力。面对这种情况山本认为,快速全力跑应该是有乐趣的,而高中女生可能在今后很少再有机会体验到全力快速跑的乐趣。因此,怎样才可能让学生全力快速跑就成为他考虑的问题。经过分析他认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速度快的学生即便不用尽全力也能够跑在前面,而速度慢的学生即便尽全力也只能在后面,而这是因教材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愿意全力跑的客观原因。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山本创造出“8秒钟跑”。

以下是“8秒钟跑”的操作方式和场地设置:

1)先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丁若干组,甲组学生跑时,乙组学生当裁判进行测定,丙组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丁组学生进行跑的准备,各组依次轮换。

2)跑的时候以8秒钟为限,即学生在起跑后第8秒钟时听到教师发出信号方可停止。由裁判员确定并且告知每个学生在跑后8秒钟时各自所处的位置,即各自跑的距离。

3)在随后的练习中,每个学生以各自8秒钟时所跑到的位置为起点,以第一次练习时的起点作终点,进行第二次8秒钟跑。方法同前。

4)在其后的练习中,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各自起点的位置,即超过终点多少就将原来的起点往后移动多少;距离终点还差多少就将起点向前移动多少,其它方法同上。

目标跳远事例:

山本在考虑跳远这一内容时认为,能否准确的起跳是跳远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然而在短短的几课时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准确起跳的运动技能又是难以达到的。但是无论怎样说,准确起跳在跳远中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采取怎样的方式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起跳的感受呢?这一思考构成了目标跳远得以产生的问题意识。

“目标跳远”的操作方式及规则:

1)按照从哪里起跳从哪里测量的方式测定每个学生急行跳远的最远距离。

2)以每个学生最远距离的80%(或90%)作为各自的目标距离。比如,某学生的最远距离为4米,那么该学生的目标距离则为3.2米(或3.6米)……,以此类推。

3)组织所有学生以各自的目标距离进行跳远练习,在练习时尽可能做到准确起跳(即踏在起跳板)和准确落地(即落在目标距离上)。

4)为了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运动技能的变化,以及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时可采用如下比赛规则。

往返耐久跑(pace跑)事例:

山本认为,通过耐久跑来发展学生的耐力固然重要,但是课程内容的角度说,耐久跑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些什么呢?基于专业知识可以知道,无论一个人的耐力如何,能否跑出自己最好成绩的关键就是对速度的控制程度,如果过快过慢都难以将自己的最好成绩跑出来。那么以怎样的方式展现该教材来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控制能力呢?基于以上问题意识,山本采取了往返耐久跑的方式。

“往返耐久跑”场地安排及实施方法:

1)按照预先对学生耐力水平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耐力强的组为50米,耐力弱组为45米或40米不等。教师每隔一定时间(比如15秒)发出往返的信号,持续跑3分钟左右。

2)练习的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达到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行折返。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

2 事例分析

2.1 各个事例的特征

8秒钟跑――

每个学生所跑的距离不同

每个人都可能最先到达终点

每次起跑位置由前次跑的距离所决定

目标跳远――

将规则由“远度”改变为“准度”

每个人都可能得到最高分数

各自的目标距离不同

不是以100%的力量完成

往返耐久跑――

将规则改变为"跑准"(即速度的控制)

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要求

不同组别的距离不同

不是用最大的速度跑

这里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山本事例虽然都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竞赛形式,但是,实际上每个学生更多的不是在和他人竞争,而是在和自己进行竞争,因为这些运动场面本身就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前提下设计出来的。

2.2 山本事例的共同特征

其一,承认个体差异的运动场面(非甄别性)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可以说是山本事例最突出的特征,这使得夸美纽斯的区别对待原则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教学实施的具体场面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摈斥了甄别性和“一刀切”。

其二,共同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的运动场面(目标性)

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学习定速跑的技术(往返耐久跑)、准确地起跳和落地(目标跳远)、全力跑(8秒钟跑)构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即运动课题)。而另外一方面,能否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终点、能否准确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距离或能否跑准则成为每个学生自己的运动课题。这使得教师的目标和学生的目标、方向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质”的目标和“量”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有机的得到了统一。

其三,“名”同“实”异的运动场面(内容的再解释性)

从内容名称的角度说这三个事例分别属于“短跑”、“跳远”和“长跑”,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在教材化时没有完全依照正式的竞赛规则,而是将“名”为“跑”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距离不同而时间相同的跑”(如8秒钟跑和往返耐久跑)之“实”、将“名”为“跳远”这一课程内容界定为“跳准”之“实”,教师对内容的这种再解释,使得它们在现实中显现为另外一种规则的“短跑”、“跳远”和“长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对课程内容“是什么”所进行的再解释,是运动场面得以按照教学需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其四,最终结果不确定的运动场面(游戏性)

虽然在这三个教材事例中的运动课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些课题并没有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只要学生努力,每个学生的运动课题都具有达成的可能性,但是可以注意到,由于每个学生所面对的运动课题存在于各自的运动条件中,这使得运动课题的达成并非轻而易举。这意味着运动能力无论是强还是弱,每个学生都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挑战。这种运动课题达成的非确定性恰恰与游戏的基本性质相互吻合,因为游戏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结果的未确定性,这种未确定性的运动场面具有着吸引学生投入于其中的魅力。

2.3 基于运动教材的概念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为了避免狭隘的理解山本事例,我们在此结合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进行普适性的推演。

笔者在先行研究1中曾经对运动教材的概念做过如下定义:“运动教材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并且提出了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即“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和“运动课题”。

通过对在山本事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山本事例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状况,同时也都具有这三个要素:“8秒钟跑”的技术动作是快速跑,运动条件是不同起跑线(即各自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8秒钟到达终点;“往返耐久跑”的技术动作是耐久跑,运动条件是所在组的距离,运动课题是在规定时间到达端线;“目标跳远”的技术动作是起跳,运动条件是各自最远距离的80%,运动课题是准确落在目标距离上。这是其一。

其二,读者可以注意到在山本事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考虑都表现为对“运动条件”这一要素的改变,从而保证了每个(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段中在与其适宜的运动条件下参与教学过程。按照这个逻辑,既然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这个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的状况吻合,那么改变其他要素来保证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是否具有可能呢?

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证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普适性,我们在此以排球的垫球(动作)为例予以说明:

比如对运动技能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采取原地正面垫球的技术动作;运动条件是自抛自垫,也可以是垫他人抛过来的球;至于运动课题,则是将球垫至预期的位置,从而通过该运动课题达到感受和形成垫球动作的本体感觉,掌握垫球的技术要领的目的。而对于运动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则可以改变技术动作,比如将体前垫球改变为体侧垫球,或上一步垫球;也可以通过改变运动课题的方式,比如将球的落点控制在预先确定的ABC中某个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运行方向或运行轨迹进行垫球;至于运动条件的改变,则可以表现为垫球距离的不同,来球方向或速度的不同等。

以上分析说明,山本事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样可以在其他类型的运动教材中体现。其方法论可以表现为:体育教师在设计运动教材时,从预期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予以调整或改变,从而使其与学生状况相互吻合(见下图)。

2.4 基于教学单元对山本事例的推演性考察

尽管山本事例相互之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但是我们如果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教学单元的角度对该事例进行如下的推演,也许对于如何设置单元教学计划有所裨益或启迪。

2.4.1 三个教材事例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

从教学组织的立场说,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计划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考虑:

其一,任何新的学习都应该以学生已经获得的运动经验为条件,或者说,新内容的学习起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会”,而不是“不会”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准备传授的新内容与学生先前运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比如诱导性练习或辅练习),从而使学生将那些与随后要学习的新内容密切相关的运动经验调动出来。

其二,为了使新授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好奇心,教师有必要通过设置特定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的“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动摇,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到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期待。

其三,在学生以往的运动经验基础上以及对问题发现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场面,从而将学生引入新内容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将运动学习粗略的看成是由“不会”到“会”的发展变化过程,那么通过下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三个事例则恰好分别处于上述教学组织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价值。

通过对“8秒钟跑”的分析可以知道,它本身几乎不具有“学习”的基本特征,因为它仅仅是围绕着“如何使学生能够全力跑”这个运动课题而展开的,而是否“全力跑”主要取决于学生主观意识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实际上在“8秒钟跑”这个教材事例中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

而“目标跳远”则有所不同,因为它多少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成分。很显然,能否得到比较高的分值与学习者如何控制自己身体(比如速度)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速度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运动学习的性质。但是如果将它和“往返耐久跑”比较就会注意到,具体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一技术问题,在“目标跳远”的运动场面体现的还不够充分。

“往返耐久跑”可以说在这三个事例中是最具备“学习”特征的。尽管“往返耐久跑”所要解决的同样是对速度的控制,但是我们知道,耐久跑的速度控制与跳远助跑的速度控制有所不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速度控制与准确起跳之间的关系。而耐久跑的速度控制其自身就是技术的表现。很显然,若试图获得耐久跑速度控制的技术,其基本方式就是在学习者练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反馈信息而得以实现,而“往返耐久跑”事例所设计的运动场面恰恰是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往返耐久跑”的环境设置直接指向运动技术的学习。

为了便于读者从教学单元的角度来把握这三个教材事例各自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类型:

8秒钟跑…………运动体验型 (A类)

目标跳远…………问题发现型 (B类)

往返耐久跑………技术学习型 (C类)

之所以将“8秒钟跑”定义为运动体验型,是因为该类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新的学习内容,但是8秒钟跑并非是单纯的重复过去的运动经验,而是使学生被置于较之以往所不同的运动场面之中,并且获得了与以往不太相同的体验。

之所以将“目标跳远”定义为问题发现型,是因为当学生在进行该类练习时会发现,虽然目标距离是处于自己的力量能够达到的范围内,然而却会时常出现难以获得高分值的状况,这种结果有可能会引发学生思考诸如“自己为什么不能准确起跳”这样的问题,从而为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将“往返耐久跑”定义为技术学习型,是因为该方式是直接指向对特定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上分析表明,这三个教材事例与前面关于教师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的那几个方面相互吻合,从而引发出如何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以下联想。

2.4.2 三种类型教材与单元的构成

以“8秒钟跑”为基础的短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8秒钟跑”看成是A类教材时,可采取由A型发展到B型和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其构成方式为: 以运动体验型教材的诸如“8秒钟跑”(A类)作为单元的开始部分,将问题发现型教材的诸如“插秧跑”1(B类)作为单元的中间部分,而将技术学习型教材的摆臂技术教学作为后续部分(C类)。

这样考虑的理由是,只有在“8秒钟跑”那样全力跑的情况下,才可能因疲劳而出现后半程步点呈曲线或双线的状态,这使得“8秒钟跑”成为了实施“插秧跑”的前提条件。而“插秧跑”的方式则使学生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始关注如何在原有体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时,教师就可以将“摆臂技术”的技术教学引入教学之中。

以“目标跳远”为基础的跳远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目标跳远”看成是B类教材时,可采取由B型上推到A型或下推到C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比如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跳远体验,则可采取不设置起跳板等方式的跳远练习安排在单元的开始部分,以此方式使学生形成跳远感受。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跳远的体验,那么则将其作为教学单元的开始阶段,即通过“目标跳远”使学生发现在自己的体力能力范围内仍然存在因不能准确起跳而难以达到高分值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诸如助跑步点的测量方式或者助跑起跳如何结合的技术学习等内容在教学单元中作为其后续部分出现。

以“往返耐久跑”为基础的耐久跑教学单元:

当我们将“往返耐久跑”看成是C类教材时,可采取由C型上推到A型和B型的方式构成教学单元。

其构成方式为:单元开始部分首先安排A类教材,即采用诸如在规定时间内各自能够跑多远的练习方式。在单元中间部分,则安排B类教材。比如在每个学生各自最好成绩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跑准确的跑完规定的距离(比如当某学生在10分钟跑的最长距离是××米时,则要求其在10分30秒准确的跑完,或者采取将距离适当缩短而时间不变)的方式,使学生发现速度控制的问题。而“往返耐久跑”则可直接作为C类教材出现在单元的最后部分。

其实,以上对山本事例的推演式考察同样适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比如在设计足球单元计划(片段)时完全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

教学单元开始阶段的运动体验型――按照相对正规的规则进行半场教学比赛。

教学单元中间阶段的问题发现型――根据学生在足球门前“扎堆”的不良情况,教师采取在边线增加一个足球门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注意到,虽然试图将球长传给已经在边线球门位置的同伴,但是由于传球技术不好,而屡屡出现坐失良机的情况,从而使其发现问题。

教学单元后期的技术学习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长传球技术动作的学习。

“插秧跑”也是日本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事例。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短跑后在跑道上留下的足迹(即所谓的插秧),发现学生在后半程尤其是接近终点时的步点由原来的一条直线变成了两条线,或者由直线变成曲线。在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这是由于在后半程出现疲劳所致,而解决的方式之一则是加大摆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摆臂技术的重要性。

3 结语

本研究以运动场面的设置这一运动教材的构成为中心,在介绍山本事例及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照运动教材的概念,将个案性的山本事例中所蕴涵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状况,调整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进行了推演性论证。

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该方法对于sports的教材化具有的普适性;2)该方法能够在同一时段的教学过程中顾及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3)该方法有助于将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含学习目标)、感受自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进行自我评价等环节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

参考文献:

[1] 贾齐.教材の成原理にする研究[D].(日本)广岛大学教科教育学研究科,1996.

[2] 贾齐."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5)

[3] 贾齐.如何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6)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4

1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学校办学方针制定的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根据《指导纲要》,通常将职校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分为图1所示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应包括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七个方面的要求;学期目标根据《指导纲要》要求对七大目标进行分解,如第一学年突出基础模块,第二学年突出拓展模块的教学;单元目标根据学情和体育运动特点对学期目标进行分解;课时目标则根据单元教学的进程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一节体育课要达成7大目标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科学、系统和递进地设计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教学计划,确保7个方面目标在2年半或4年半时间里饱满达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幸福奠基与服务。

2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识别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现分为以下课堂教学过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内容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

(2)帮助发展体能素质的田径类课堂教学过程,包括短跑、长跑、跳远、实心球等项目。

(3)有利于超越自然障碍的体操类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单杠、双杠等项目。

(4)弘扬团队精神的足球课堂教学过程。

(5)演绎精巧配合的篮球课堂教学过程。

(6)体现有序合作的排球课堂教学过程。

(7)娱乐中享受生活的乒乓球课堂教学过程。

(8)随意中增添乐趣的羽毛球课堂教学过程。

(9)表现美的形体的健身(美)操课堂教学过程。

(10)调动学习兴趣的新兴运动等课堂教学过程。

(11)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的野外生存等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是指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属性。固有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而赋予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所有者)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特性主要从教师素质、学生参与、教学器材、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识别。不同运动项目其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也各不相同,如田径其教学目标体现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覆盖跑、跳、投等内容。而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美)操和新兴运动其教学目标则体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注重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等内容。

3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建立

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目标。明确质量目标的测量方法,根据质量目标的分解(或分配),规定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的评价准则、统计方法和测量频次,明确测量人员和职责,建立整体的质量目标管理系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不仅包括教学结果质量目标,还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目标。其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主要指教学效果。以双杠组合及素质练习为例,其单元教学质量目标依据质量特性可分为以下几项。

3.1教学过程

(1)教案设计规范、完整。

(2)教学内容正确,符合课标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3)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

(4)教学组织正规、有序、互动效果好,按教案计划完成教学。

(5)教学时间控制得当。

(6)教学安全保护有效。

3.2教学结果

(1)运动参与:到课率98%以上,主动参与率80%以上。

(2)增强体能:通过上肢、腰腹力量和协调性等素质训练,95%以上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动作。

(3)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掌握率95%以上。(4)心理健康:95%以上的学生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养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3.3教学服务满意度

教学服务满意度:90%以上。

4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

仍以双杠组合及素质练习为例,其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方法。在上表监测人员中,除主管教学的教务人员和上级机关教学督导以及任课教师外,为确保教学质量目标评价的客观、公正,特别增加了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

5中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有效性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是指职校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程度。不合格品是指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质量特性未满足要求的单位产品,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学生身体重大伤害、课堂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视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不合格品。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效性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监测、不合格品控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结语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5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09级新入校的66名初一女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自然班(我校男女分班上课),初一5、6班为实验班 (34名),初一3、4班为对照班 (32名),两组学生的基础均无显著性差异。

2.研究方法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对2009级入学的学生进行为期18周共计54学时的单元教学实验。对统一的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只是实验班除完成基本教材外,还要在课中围绕基本教材进行5~8分钟的体能练习。每个单元教学时间是连续7节课,前6次课教学,最后一次课进行单元考核,考核内容是主教材内容。学期结束进行50米、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测试。

二、结果与分析

1.理论构建

(1)关键词的界定

单元教学: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即单元是由课组成的,若干节体育课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单元教学是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教学中必须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单元的种类有很多,这里特指在单一的教材单元中设计体能随堂练内容。

体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分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范畴比身体素质更广,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

随堂练:指在单一教材单元的每一节体育课中因材施教,合理组合与排列体能练习内容,并高效地组织全体学生进行适宜运动强度的体能练习,时间在5~8分钟。有可能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程结束前。这里之所以用“随堂练”,也是为了与“身体素质课课练”区别开。“身体素质课课练”是为了谋求身体素质提高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通过“课课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而“随堂练”的涵义更广,它不是简单的身体素质练习,它是主教材的辅助教材,本研究将其功能划分为三类。

(2)研究目标

研究不同的教材单元,体能随堂练内容的排列与组合,通过实验检测随堂练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3)单元主教材及体能随堂练内容的排列与组合

主教材采用了6个:①篮球的传接球及运球;②学校自编体操8节;③排球的垫球;④武术初级长拳;⑤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及运球;⑥羽毛球发高远球及对攻;⑦乒乓球正手发球及反手推挡球。

体能随堂练的内容主要有:①加速跑、后蹬跑、30米往返跑接力;②连续蛙跳;③纵跳摸高或单脚连续跳;④2分钟跳短绳;⑤俯卧撑;⑥仰卧起坐;⑦引体向上;⑧400~800米变速跑;⑨20米运球绕杆接力、传接球比快比准、垫球比准、发球比准等。

将体能随堂练内容划分为三类。①补偿性内容:通过对主教材所涉及的体能锻炼进行分析,找出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补充;②追加性内容:学生对主教材的掌握是需要一定体能的,分析找出哪些体能因素与主教材相关度高,并对其进行强化追加练习;③对主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主教材内容,它既能促进学生对主教材的掌握,也能促进体能发展。“随堂练”的目标既指向学生的体能发展,也指向运动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2.研究结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比测试实验前后50米、立定跳远、中长跑、仰卧起坐的成绩,结果显示(表略):采用单一教材单元教学不结合体能随堂练的教学班同学,比采用随堂练的教学班同学身体素质进步小。对照班的7个运动技能的测试平均成绩也低于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实验班虽然学习技术时间少于对照班,但技术掌握情况良好,运动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这说明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能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

3.实验分析

通过前三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成绩比对照班成绩提高幅度大,这说明体能随堂练对身体素质的提高行之有效。只要保证以端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必将对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对两个班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考核发现,进行随堂练虽然占用了一定的主教材时间,但是它对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负面影响,反而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新课改提倡发展学生兴趣,但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事实,在单元教学中保证一定时间、一定质量的体能练习,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2)运用随堂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运用过程中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根据个体差异与基础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3)通过随堂练,让学生明确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并掌握锻炼方法,逐渐能够形成自主制订随堂练内容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议

(1)随堂练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写进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中,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与主教材合理搭配。

足球单元的教学计划范文6

在教学要求及辅导上要注重对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通过抓两头促中间,进一步抓好学生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全班共有学生18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我所任教的五年级(2)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

1.加强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探索规律入手,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时,增加了开放性和探索性。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到了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将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解方程时,例题的内容都是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首先,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

其次,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让学生试着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选取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体会所学知识的含义,为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可能性的教学,教材设计了学生经常进行的各种游戏——足球比赛、跳棋、击鼓传花、跳房子,等等。通过操作、实验、研讨,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讨论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丰富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体验,形成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

例如,中位数的教学也是安排了“掷沙包比赛”的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的、有趣的收集、分析、描述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教学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讨论交流、设计方案,自己探索数字具体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能量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探索"、"科学探索历程及科技未来展望"等研究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相关主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本册教科书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随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越来越淡化,相反,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丰富,这些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并在教科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从每单元的结构分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相互关联得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知识经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结构特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