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1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无不体现着生物的形态美、结构美、生理美、生态美。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
1.生物的形态美 自然界有生物200多万种,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展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草,嫩绿的树叶,漂亮的花朵,悠闲的牛羊,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骏马驰骋草原,雁群列队南飞,松鼠跳跃林间等等又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从早到晚追逐太阳转,蜜蜂寻找花蜜时,优美圆形舞或“8”字摆尾等显现了生物的行为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
2.生物的结构美 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显现出结构美。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再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它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也能给人对称的美感。动物中,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以及人的头盖骨,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受生物结构美的启示,科学家模拟玉莲的叶脉结构而设计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大型建筑,受车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启示而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螺旋状楼房,直接造福于人类。
3.生物的生理美 如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一般动物所应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更多是不同的生物具有与其功能相统一的特殊结构。如猫头鹰独特的羽毛特征与无声飞行有关,而猫的足下生有肉垫,指趾末端有钩爪,能缩进和伸出使得猫黑夜捕鼠准确无误。这些都让学生在感受生物的生理美的同时,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
二、生物教学中美育因素的运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学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美化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欣赏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时刻感受到生物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 由于生物界种类的丰富性,各种生命体美的内容、形式和表现形态千差万别,所以生物教师在自己有一定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语言,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有位生物教师在教学“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时,首先告诉学生:“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小提琴名曲《鸽子》,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悠扬舒缓的乐曲,充分展开联想。”随后,优美迷人的旋律飘荡在整个教室中,学生个个听得如醉如痴。音乐停止后,教师问:“欣赏这首世界名曲时,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洁白的鸽子拍打着一对对矫健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我要有一对翅膀该多好啊!”教师接着说:“是呀,你要是有一对翅膀那可真是‘如虎添翼’呀!(学生大笑)可是,给你一对翅膀就能飞了吗?”学生说道:“不能!”“那可真叫……”学生笑答:“插翅难飞。”“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通过这一节的学习,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这一融内容美、艺术美、合作美及语言美于一体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探究本节课的知识。
2.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美育 美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由于美本身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人的美感也应从实践中获得。生物实验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同样是同学们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和美感获得过程。显微镜下就为同学们显示出了一个肉眼看不到的色彩斑烂的世界。比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观察到叶片的横切面,观察到原生动物等等,对于这些平时看不到的,同学们定会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美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生物教学过程的延续,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绝妙的美育场所。
1).开办生物讲座培养创造能力
讲座内容包括生物学史、生物学家故事、生物?科普知识?等。生物学史、生物学家传记有着永恒的教育价值,它们揭示了生物学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艰难而执着的历程,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真理,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品格。生物教师授课时可结合这些素材,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的信念,唤起学生崇高的思想与情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美的能力。
2).开展科技小制作,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花卉盆景,利用蛋壳、以蝴蝶鳞翅拼制美术作品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美,体会由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机会,指导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再加以真诚的祝福语言,送给老师、亲人和朋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2
1.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能信手拈来,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的教学时,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泼清波”“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个黄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进行植物教学时,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能帮助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挥最佳的功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审美观。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准确、简明、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节奏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相应的“体态语”(造型)与某些动、植物的外型相似,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趣味感,动作语言美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学好生物的欲望。
2.教师的教态要美
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生物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得体美观,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准确、丰富的表情动作让学生感悟另一种美。
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环境中欣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一个阳光明媚、充满鸟语花香的环境能让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来到田边,来到山间的小树林中,有时还到动物园去,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特征。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实在的美,有的学生拾到一片落下的红枫叶,仔细地观赏,发现了其中的美,红枫叶也成了漂亮的书签。在学校的一个小角落开垦了一小块土地,让学生亲自种上各种各样的花和草,既美化了校园、又增长了知识,让学生感觉了创造美的快乐。在美丽的自然界中学习生物知识效果非常地好,而且也能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
2.在教材中感悟美
打开新版生物教课书,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书中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认识美丽善跑的金钱豹和温柔可爱的大熊猫、了解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知道了生命的诞生、欣赏了活化石扬子鳄和银杉,对母亲“十月怀胎”的各种艰辛有了深切的认识,从而对母亲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知道了环境污染、破坏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爱护小动物、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并不是要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界应和睦相处,这些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心灵,正是新教材的目的所在。
3.在活动中体验美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3
具有审美人格的生物教师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语言,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毛毛虫与蝴蝶之间的发育关系”一节内容时,先建议学生:“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首中国名曲《化蝶》。随着悠扬的乐曲,充分展开想象。”随后,小提琴协奏曲的优美旋律飘荡在整个教室,学生个个听得如痴如醉。音乐停止后,问学生:“欣赏这首名曲时,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学生说:“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起舞。”有的说:“我真想也有双翅膀,加入蝴蝶的队伍,一起感受乐曲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教师顺势引入:“想要变成蝴蝶可是有个复杂的过程的,至于其中的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充满情趣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更有信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生动的简笔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精美的动植物标本、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所体现出来的直观美,将会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教学越发生动活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本人在教学“光合作用”一节时,就尝试用绘画加上口诀揭示出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
探究和创造性是个性中最有活力的因素,而各种审美与探究活动可促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协调发展。如在教授“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在带领学生欣赏完了花和果实的各类唯美图片后,我接着就出示了一则新闻,这则新闻以《路灯长明,水稻难眠》为题报道了一块晚梗稻田减产的消息。大致内容是:公路旁的一块晚梗稻田,以前在没有路灯的时候产量高,自从旁边安装了路灯后,产量竟然严重下降。学生听了以后兴趣高涨,立即进行分析讨论,许多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晚梗稻只有在秋天短日照情况下才能开花,晚上路灯的照射相当于延长了日照时间,水稻难以开花,所以结果稀少,导致产量下降。这样将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运用到了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灵感。
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描述了古原上的青草一丛接着一丛,一年一度地枯槁和繁盛;无情的野火烧不尽,温暖的春风一来,又唤醒了它们的生命。小草的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奋斗、敢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4
一、多媒体应用对于生物教学的利
1.情景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与生活联系很大的一门学科,一些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教师抓住这些特点,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用直观的、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有兴趣学习、研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
2.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晦涩的内容具体化,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其中重点内容便是理解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通过Flas的形式,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点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通过这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学生更易掌握重、难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容量,增加信息量
多媒体教学为课堂赢得了大量时间,可以把几张图片或信息等显示在一起。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形式更多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弊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任何事物都有他的负面效应,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以下弊端。
1.在教学活动中,只看不思
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主要以图片、影音、动画为主,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吸走了他们的思考能力,部分同学只注重感官的欣赏,忘记了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使教学活动的功效大打折扣。
2.重模拟,轻实践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入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8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49
相较于语数外等其他学科,多媒体技术对于生物教学的作用更加明显。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生物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这一点在上世纪就已经被认可了,众所周知的经典散文《藤野先生》就记录了那时生物课的上课情况,细菌的形状都是用幻灯片来放映的,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于微生物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远比幻灯片更加生动形象。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能为整堂课增色,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新课为什么要导入,如何导入,怎样导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问。其中,使用多媒体导入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便利的导入方式。本文重点从课堂导入的角度来探讨生物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问题。
一、静态图片导入
静态的图片,或者三维立体图片,或者动态的多角度图片,都能够让学生认真观察,也能够提醒学生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例如,在DNA分子结构这节课中,采用的是一个北京的DAN雕塑图片,然后给出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原因,再借助课本知识,就导入了新课。整堂课学生都在围绕这个问题分析原因,课本知识学完了,问题解决了,看后受益颇深。还有时候,教师上课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图片的对比来导入新课。如黄韭绿韭为什么不同,饺子馅为什么会出水?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再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作为教师的我们得清楚,导入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就要求导入要抓住学生、吸引学生,宜简不宜繁,不能为导入而导入。那么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方面着手,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生活现象等着手。无论哪一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要合适、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起到想要的效果。
图片往往集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能够有机地拓宽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图片导入成为了广大教师进入新课最常见的手段。
二、动态演示导入
静态的图片能够满足具备形象性的生物结构,而在新教材中,例如蛋白质和DNA的微观结构,仅仅依靠静态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他们的立体空间结构。在传统的方式中,也只有模板和图片。但是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工具,可以使用3D动画的形式来呈现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过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边看动态画面,边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DNA的复制过程。DNA是一边解旋一边进行复制的,它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借用多媒体技术,师生可以很好地完成演示-启发-归纳-总结流程,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基础差些的学生,教师可以边提问题,边一步一步地演示,同时结合讨论,然后再连续播放一次,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其复制过程;对于生物素养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DNA复制的这两个特点有什么意义,从而突破了课本知识的范围,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
例如,在“氨基酸的结构及脱水缩合”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来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酸中最重要的功能团氨基和羧基,头代表R基,腿代表H,躯干代表C。脱水缩合就由几个学生手拉手来展示。手拉手一定是左手拉右手(氨基和羧基反应),手拉手后无法直接叫左手还是右手,所以提示学生给拉在一起的手命名(肽键),拉手后会出汗(脱水),几个人拉手就叫几肽等,通过直观的互动展示,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效果很好。
三、视频动画(录相)导入
比动态的演示图更直观形象的那就是视频。恰当的视频可以拓宽和丰富课堂内容,加强现实生活和生物学科的联系。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其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卫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和学生需要把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方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视频往往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规定的情境中。
有的教师在讲DNA一节时,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了1分钟,空中出现的DNA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个视频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观察DNA,而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提提神。但同时,如果教师抛出一系列与DNA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自学、互学,那么教师就可顺势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这堂课就从学生的好奇心开始了。当然还可以播放热点视频,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范文6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进行这种“心灵的体操”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美的示范作用,充当的是美化学生“精神”、“心地”、“情感”的工程师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既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美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塑造出一代青年的美好形象,培养出得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美读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力发挥 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美读,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美。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领悟到教材中处处都有美。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客体,有音韵铿锵、错落有致的优美的文字;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有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有心旷神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有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的美好情感;还有不少造福人类的科学知识,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我们导读《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要引导学生发现:以诗中的色彩来说,那红的枫叶,白的荻花,碧的秋空秋水,是美妙的一幅图画,而且对优美的琵琶弹唱起到了绝妙的映衬作用,启发学生开动五官,展开想象,诗中的情景就视而可见,听而可闻,情寄声色,仿佛如临其境,沉浸于美的情韵之中。
美读,还应该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可先让学生屏气凝神,一边听轻音乐,一边欣赏紫藤萝花的画面,然后配乐范读,这样,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美读还应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美读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认识到美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美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先自己把握停顿、重音、速度、表情、语势等,接着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朗读艺术指导,然后个别朗读、集体朗诵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感兴趣的自我活动中享受到了“读”的愉悦和美妙。 转贴于
二、悟美
即领悟美、理解美。钱钟书《谈世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 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这就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引导学生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的理解美。
学生读《春望》,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情,这就是一种为其艺术魅力所感动的审美感受。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理解呢?除了对历史背景和作者生世作深入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体匿性存”的特点。其“性”即文中之理,作者抚时恨别,忧国思家,居春城而频伤乱离,望乐景而倍增哀感,最后把沉痛的感情,全部凝结到不胜簪的画面上,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春望》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将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悲剧相结合,如“蜜中花”一样,通过诗情典型地反映出来。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理解,就能遵循理解美、感悟美的规律,在心灵受到震动的同时,正确领悟悲剧美的实质。课文中的人物、景物形象有种种美,或激扬斗志的壮美,或悦情怡性的优美,或催人奋进的崇高美,或发人深思的喜剧美,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区别美丑、认识善恶、鉴别优劣的审美能力。
三、写美
即引导学生把对美的感受、鉴赏转化成对美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即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的最高培养目标。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