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2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村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36-02

导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上就此问题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带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态度,认为作为核心地带的大都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村地区的不发展基础之上的,换言之,都市地区的发展是以对作为边缘地带的农村地区的剥夺和剥削为前提的(李强,2001)[1]。上述研究都是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情况为基础的,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与国际上劳动力迁移的一般模式不同的方式。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次回流以及迁移很少(蔡P,2001;盛来运,2008)[2,3]。中国特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导致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更加长远与复杂,也导致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的特殊性。本文将国内外相关学者以中国劳动力迁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其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集中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农业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般来说,外出务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我国农户家庭收入的1/3以上,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 89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4 025元,占总收入的45.2%。盛来运(2008)[3]指出,农民收入格局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改善外出务工者与其家庭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

都阳、朴之水(2003)[4]使用农村调查资料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迁移家庭相对于非迁移家庭具有明显的收入优势。而且,迁移家庭中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转移比例要高于富裕家庭,这表明迁移对缓解贫困有着积极的影响。

农民外出就业对于农户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那么,具体的外出就业农民工大概能给其家庭带回多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以及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抽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平均汇款量在3 200元―4 600元之间,占打工收入的53%―72%,而年总汇款量则大约在2 700亿―5 200亿元之间[5]。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中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对农业的影响以积极效应为主。盛来运(2008)[3]指出,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劳动力外出流动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第二,劳动力外出流动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劳动力外出流动提升了农业人力资本。第四,劳动力外出流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他认为,在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劳动力流动转移的过程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是同步的。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之前,没有理由担心劳动力外出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母世春、王芳(2013)[6]以四川合江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为农业耕地的规模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大量耕地被撂荒,总体上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发展带来的是负面影响。盖庆恩等(2014)[7]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为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农户推出农业的概率增加,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增加,农业产出增长率降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社会发展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会从不同程度上对上述社会问题产生影响。

林毅夫(2008)[8]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推进城市化即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蔡P等(2004)[9]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所引起的最大的社会经济效果就是促进整个经济由乡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

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许灵(2006)[10]认为,劳动力转移对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变化起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因素有:为乡村带来了大量物质文化财富,促进了乡村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农民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促进了传统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消极的影响有:对村民自治提出了挑战,冲击了正常的乡村文化教育,对家庭“留守妻子”、“留守老人”的不良影响。

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叶敬忠等(2006a,2006b)[11,12]就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别从生活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饮食和衣着变化不大,但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料相对欠佳;留守儿童生病会增加监护人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普遍增加,休闲、娱乐受到了限制;少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上由于无人接送导致安全没有保障;留守儿童的零花钱并没有明显增加;留守儿童与各类社会网络成员关系的强弱出现了变化,与外出父母相对疏远。在情感方面,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总结

整体来看,关于劳动力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研究涉及面很广,但大多都是进行一般性描述与分析,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研究对象的时间、地点、范围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所运用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研究结论也就受到影响。另外,虽然有学者关注了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经济社会上的问题,但未系统性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问题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对其层次性未作深层次的分析。而且大多数文献都是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当前的影响作了分析,而很少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持续发展之间关系作系统、科学的分析。因此,未来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需要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64-76.

[2] 蔡P.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3] 盛来运.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155.

[4]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3,(4):56-62.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关于农民工汇款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R].2006,(11).

[6] 母世春,王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合江镇1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3,(1):5-8.

[7] 盖庆恩,朱喜,史清华.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4):1147-1170.

[8]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6-227.

[9] 蔡P,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6):16-22.

[10] 许灵.农民流动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3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沟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4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的模式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却令人耳目一新。体育教学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授课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听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锻炼兴趣。如在教学低年级“30米快速跑”时,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猫和老鼠的故事》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学习。一开始用“小猫锻炼身体”“老鼠钻洞”两个视频动作作为故事的开端,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并将此作为快速跑的辅助练习代替了以往枯燥的准备操。之后,又播放猫抓老鼠的精彩画面,安排组织了往返接力跑的练习,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并没有感到乏味,而是极其喜悦、充满竞争性地参与到快速跑的活动中,这与单调纯粹的快速跑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喜爱,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辅助健康教育,化抽象为直观,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户外活动占绝大多数,学生也十分喜欢,但室内健康教育专题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室已安装了液晶电视、多媒体教学平台,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实物投影仪、电脑、录音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和传媒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单一的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应学的健康知识演化成了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四年级健康教育“保护鼻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变成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生动形象内容,将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针对性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并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鼻子,了解鼻子、鼻黏膜的作用;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用鼻、护鼻的好习惯,达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丰富和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生活知识,使学生易学易懂,教学效果明显。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深思的问题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结构和学习过程,发挥了提质增效的辅助作用。但应该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条件、学生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两者有效整合,采用适当的教育技术辅助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第二,教师应由“教书匠”变成研究者和探索者,成为教学改革的综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要领、掌握技能、体验乐趣和健身的教学新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条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业务培训,与时俱进,潜心探索,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学 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49-01

近年来,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强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美术教育与生俱来便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一 人文精神培养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

1.人文精神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真谛所在

人文精神表现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中学美术教育通过美术课程传授,引导中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对美的兴趣、如何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如何将美内化到自我人格中去。

2.人文精神培养是美术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使审美和创新水准得到提升,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二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历偏低,人文精神培养意识缺乏

中学美术教育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第一学历大多是中专或者大专,很少有美术专业本科出身的教师,因此,美术教师自身美术修养较低,对于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意识不够,给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带来阻碍。

2.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侧重于学生专业绘画、手工的训练和培养,大多美术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绘画得好,绘画得像就可以了,关于美术史和美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文背景和人文精神只是一带而过,忽视了对中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专业教学思维狭隘,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联

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上涉及绘画技巧,文化氛围和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而现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衔接,教学思维狭隘,导致人文精神素养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三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季羡林先生曾说:“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对策:

1.加强农村美术教师“置换培训”,提高其美术专业素养

针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师资水平较低情况,可以试行教师“置换培训”,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部分美术教师到高校美术学院进行深造或短期(1~3个月)培训,让教师在高校学习吸收美术教育先进理念、美术专业绘画技能技法,感知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学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教学;置换出来的这段时间,可以安排美术学院研究生或者本科生顶岗任教,这样既能把高校中美术教育先进理念和绘画技法传授到农村中学,又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采用多途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艺术创作个性化

针对农村美术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和枯燥化,美术教师可以思考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去,如多媒体运用、外出写生、感受大自然等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普通临摹基础上,注重作品创作的个性化,体现符合学生个人意识形态人文因素。

3.整合其他学科人文因素,创设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美术教育不单纯是单门学科的教学,而是要与其他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尝试整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对美术教学影响和补偿作用,创设美术教学中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这也是当前美术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在美术情境教学中研究、探索和发现与美术相关的因素,在寻求理解美术教学中人文背景和人文精神时,主动融合不同学科内容,根据学科特点,挑选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因素。如在教授山水画时,可以辅以古诗词讲解,让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又如在教授素描时,可以辅以数学知识让学生感知人物或物品之间绘画比例,抽象艺术可以运用音乐感知等,以此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创设性的进行美术人文精神感知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世书.浅析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职业,2010(15):101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柳树;无动力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26-04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Willow Pur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Sewage

MAO Yu-feng1,WANG Hai-yun1,DENG Jie1,HE Ke1,XIAO Yao2

(1.College of Hydraulic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Hubei,China;

2.Zigong Light Indust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Zigong 643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 A suitable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for dealing with hilly rural sewage, mainly consisted of two parts of precipitation-anaerobicand tree-soil. Its features were that the first process was the cascade of precipitation and simultaneous anaerobic digestion. The sedimentation basin could adjust water yield, and anaerobic reaction would happen in stay period meanwhile. Organics would be resolved into simple inorganics by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and made into small molecular organic acids, CO2, H2, CH4 and so on. The seco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unit worked mainly by willow purification. Soil treatment and filtering could also help treat waste water. Organic matter in sewage could be absorbed, adsorbed, fixed and decomposed by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tree roots, soil and microbe. The TP, TN and COD of water would be greatly reduc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est, the willow purification system could greatly reduce the TP, TN and CO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of COD, TPand TN were 91.18%, 86.13% and 86.85%, respectively.

Key words: rural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willow; no power

据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200亿m3,绝大部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水环境[1]。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其处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高效和简便易行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厌氧技术等由于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而逐渐被引起重视[2]。但以前的研究中像人工湿地一类的生态处理技术多侧重于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对污染水体的短期净化效果较好,但因其每年都要收割重植,对于一个长期的净化过程来说,会在管理上带来不便[3]。

柳树用于生物修复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柳树环保林的营建与应用已在欧洲和美洲大陆逐步盛行。柳树可以对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修复,用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的生物修复[4]。因柳树适应性强,耐水湿,生长速度快,消耗营养多,并且其为木本植物,积累性强,所以,探索柳树对农村污水水质净化的效果很有意义。

1 工艺流程与净化系统设计

1.1 工艺流程设计

当前,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生态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及膜生物技术。其中,生态处理技术包括土地处理技术、稳定塘技术和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厌氧生物技术和好氧生物技术[2]。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表明,柳树显示出了植被滤器的优良特性:除了高的生物量生产力之外,还包括有效的元素吸收、高的蒸腾速率以及较强的重金属吸收能力[5]。

参考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6,7],考虑柳树高效的生物修复作用和农村污水处理经济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本设计采用生物-生态组合技术来处理农村污水。其中,生物技术采用厌氧生物技术[8],生态技术采用柳树净化技术[3-5]为主和土地处理技术[9]为辅的综合处理技术。为了将每个必要的污水处理工艺环节进行简化合并,特设计了以下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其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1.2 净化系统设计

1.2.1 污水预处理单元设计 参考现代污水三级处理技术,其一级处理主要是设调节池、沉沙池,考虑农村污水水质差、水量波动大这一设计背景,调节池和沉沙池的设置也是客观必要的。调节池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对污水处理的缓冲能力,调节污水水量负荷、pH、水温和水质。沉沙池的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同时可去除部分BOD5(生化需氧量),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运行条件并降低其BOD5负荷。而二级处理一般设曝气池、氧化沟和生物滤池等,考虑本净化系统是为了更有效地降低污水COD(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所以设置一个厌氧反应池作预处理是比较合适的[10]。因为厌氧处理是利用厌氧菌的作用,分解糖、氨基酸和有机酸形成小分子有机物,使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显著提高,通过厌氧处理后,COD和SS(固体悬浮物浓度)去除率高,同时可生化性提高,有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而对于脱氮除磷,厌氧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节约经济成本,本设计需将传统污水一级处理过程和二级处理过程结合起来作为本净化系统的预处理单元并放在同一污水净化构筑物当中,所以此污水处理构筑物是集调节池、沉淀池和厌氧池三者功能于一体的,因此本处理单元的设计要综合考虑适当的污水收纳量、高效的沉淀反应和密闭的反应环境3个因素。

1.2.2 污水主体处理单元设计 研究表明,柳树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耐水湿,可以吸收各种污染物。一方面,柳树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及废水中的水分和N、P等营养元素,作为构造植物体所需物质,一些非柳树生长必需物质如金属离子和部分有机物也可以随柳树体蒸腾拉力被植物吸收并积累。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去除废水中大量的营养型污染物和部分有机物。另一方面,根际土壤由于土质疏松及柳树根系的传导作用,具有充分的氧气,同时根系所分泌的酶、氨基酸等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因此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提供了有利条件。根系分泌物中的酶还可以为废水中污染物的转化与固定提供催化机制,加速其降解及固定速率。另外,参考污水的土地处理技术[11],土壤的过滤、截留、渗透、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分解、中和、挥发、生物氧化以及微生物的摄取等过程均能有效地净化污水。所以,柳树/土壤协同综合处理污水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为了保证出水质量和土壤层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传统污水三级处理过程,需在土壤层下设沙滤层,进行厌氧微生物挂膜,这样污水流过填料层时不仅能进行物理过滤,而且污水中的有机物能被厌氧微生物截留、吸附及代谢分解。

综上所述,污水主体处理单元的构筑物是集柳树植物处理、土壤处理、厌氧生物滤池为一体的综合处理构筑物。

1.3 污水净化系统模型设计

为了更准确地诠释本污水净化系统设计,现给出如下设计模型装置示意图(图2、图3)。

柳树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生物厌氧处理系统和柳树/土壤综合处理系统。沉淀/生物厌氧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顶部设有密封盖板;柳树/土壤综合处理系统包括第二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土壤层和过滤层,土壤层种植有柳树,第一反应池相对第二反应池位于地势高位。第一反应池内部设有隔板。柳树的根系位于土壤层与过滤层的交界处。过滤层从上至下由细沙层、细卵石层、粗卵石层构成。第二反应池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设有闸阀。

本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为: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由一根主管道进入沉淀/生物厌氧处理单元,在该系统中会对污水进行两方面的处理。一方面,第一反应池中设有两面挡水隔板,污水会在隔板顶部溢流,所以污水会经过三级沉淀处理从而去除较大的颗粒物和泥沙后让上清液进入柳树/土壤综合处理单元,并同时调节水质水量。另一方面,顶部的密封盖板会让第一反应池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污水通过厌氧消化作用将高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低分子易被降解的有机物,脱氮,促进磷的释放并提高BOD/COD的比值,为二级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在污水进入柳树/土壤综合处理系统和污水渗入柳树根系和土壤层后,既可以满足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同时通过柳树根系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吸附又能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利用土壤-微生物-柳树构成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包括植物固定、微生物降解、硝化反硝化、吸收、氧化还原等多种作用实现污水自然净化。最后在经过由第二反应池底部的过滤层过滤后,污水能够得到有效净化。池子尾部出水管上的闸阀用于调节柳树/土壤综合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保证种植的柳树不会因缺水或者污水有机负荷过高而影响正常生长。该模型的运行方法为持续通过污水收集管网进水,间歇式排水。

2 应用实例――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2.1 污水净化系统服务区概况

2.2 净化系统实体设计

1)场地选择。选择比住户地势低的地方,且存在一定的坡度。

3)污水处理系统的修建。修建水泥隔板与顶部盖板,并注意反应池内部的防漏。池尾构建泄洪槽,底部的出水管安装水闸,以便随时调节二级处理池中的水质水量。

4)滤料的选择。选择当地的细沙与卵石,细卵石直径为1~2 mm,粗卵石直径为3~6 mm。细沙层厚8 cm,细卵石层厚15 cm,粗卵石层厚20 cm。

5)柳树的选择与培育。选择当地的旱柳作为净化污水的树种,按株距1 m种植9棵柳树均匀分布在二级处理池,该树种生长代谢速度快,喜水,能快速净化生活污水。树的高度应在1 m以上且根系繁茂。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无规律,为保证柳树正常生长可通过调整出水阀来保证二级处理池中的水量与有机负荷。

2.3 净化系统运行方案

由于农村污水排放无规律,特别是污水排放时间属间歇排放,所以为了整个系统的每个环节正常运行,特别是柳树和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整个系统通过池尾的出水阀门间歇式运行。

待移栽柳树成活、微生物群落生长正常即模型运行稳定后开始本次试验,按5、10、15、20 d的水力停留时间定期在进水口、沉淀/生物厌氧处理池和出水口取水样,测定其pH、TP、TN和COD的数值并进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

3.1.1 废水中COD的变化 因为柳树/土壤综合处理单元中的生物降解起了关键性作用,种植的柳树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其快速的新陈代谢不断吸附、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特别是柳树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由图5可知,污水经过柳树净化系统处理后,COD浓度逐级降低,尤其是经过柳树/土壤综合处理单元后显著降低,COD平均去除率为91.18%。

3.1.2 废水中总磷的变化 柳树快速的新陈代谢需要大量的磷元素,对于低浓度的废水柳树根系的吸收同化作用是TP去除的主要途径。由图6可知,污水经过柳树净化系统处理后,TP浓度逐级降低,且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TP的去除率越来越高,TP的平均去除率为86.13%。

3.1.3 废水中总氮的变化 柳树本身的生长需要氮素,其根系除了为微生物提供介质环境外,主要表现为对氮类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利用和转化。而根系周围的微生物通过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可促进柳树对氮素的吸收与吸附。由图7可知,污水经过柳树净化系统处理后,TN浓度逐级降低,其平均去除率为86.85%。

3.1.4 废水pH的变化 由图8可知,污水净化模型各区的pH基本保持在中性范围内,且水力停留时间在15 d内时,流经污水净化模型污水的pH是逐级增大的,但过长的反应时间可能使得pH降低。本污水净化系统可使污水在逐级降解过程中pH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且出水pH的平均值为7.34。

3.2 讨论

参考文献:

[1] 孙瑞敏.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水现状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0(5):33-34,42.

[2] 龙 焙,余训民,李庆新,等.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79-180,182.

[3] 林惠凤,黄 婧,朱联东,等.浮床栽培柳树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性及水质净化效果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210-212.

[4] 汪有良,王宝松,李荣锦,等.柳树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2):40-43.

[5] 曲 艺,范俊岗,于清录,等.柳树植被滤器在土壤及污水净化中的作用[J].辽宁林业科技,2004(4):20-22.

[6] 何安吉,黄 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改进设想[J].环境科技,2010,23(3):68-71,75.

[7] 赵 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03-15205.

[8] 黄 武,陈明晖,赵光桦,等.无动力、地埋分散式厌氧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43-45.

[9] 王书文,刘庆玉,焦银珠,等.生活污水土壤渗滤就地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6,23(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