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1
2016 年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事件频频发生:南京某大学新生遭遇电信诈骗,得知学费被骗后突发心脏病身亡;山东大二某学生遭遇诈骗自杀;广东某大学遭遇诈骗跳海自杀;某市一大学生江某网络求职被骗现金6000 多元;福建某大学生大二李某收到冒充警察的恐吓电话、短信被骗;某大学四年级学生谢某上网收到中奖信息,点击并填写信息,之后被恐吓多次转账6 万余元。2016 年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发了政府、学校、家庭、专家的高度关注以及引起社会各大媒体的热议和讨论。这类事件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拷问着高校安全教育的缺失。
一、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的原因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作为个案也许是偶然因素所致,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频频发生此类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事件,说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确存在缺失。
( 一) 网络诈骗事件频发反映社会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逐步进入高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风险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空间以及每个个体的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显,例如:贫富分化、权力异化、发展失衡、价值冲突、信仰缺失等,诱发了违法犯罪;互联网客观上给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和条件。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违法犯罪活动日趋严重,新的犯罪主体和类型日趋涌现,公共安全面临越来越多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险。
( 二) 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也反映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缺乏
诚然,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的频发与社会公共安全大有关系,更与大学生防范意识的缺乏有紧密联系。90 后、00 后多为独生子女,思想较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缺乏对各种安全隐患应有的重视和警惕,上述是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透视出当前大学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当代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也在下降。学生作为电信诈骗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电信诈骗已经开始威胁当代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1] 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案件的侵害的对象,令人痛心,不得不使人深思。归根结底,是传统教育的缺陷和安全教育的缺失所致。
( 一) 传统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行为的缺陷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频发反映出高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存在某些缺陷。不放手的教育导致孩子独立性不够用,不能独立地面对社会。90 后、00 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不放手,不让孩子自立、独立地去面对社会,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们缺少认识社会的机会,导致面对危险时缺乏经验。“唯分数论”的教育使学生无力面对社会风险。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只需死记硬背老师提供的答案或者书本的标准答案进行考试,成为一个考试机器,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成为高考“状元”。这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是给父母和家人挣面子的机会,是当前学生大军的必经之路。为了考高分,学生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考试机器,被考试异化。这样的教育束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及应变力。这样的教育,必然使孩子注重的只有分数,成为有缺陷的“人”,丧失了教育的本质。
(二)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严重不足,是大学生被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缺少安全知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技能、未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是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近年来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安全教育,但事实证明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仍显不足。部分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天真地认为媒体报道的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危险或侵害,不可能那么巧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前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安全常识教育。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知识、安全防范技能。大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日常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例如,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把自己的真实信息随意给陌生人;不要看没车来就闯红灯;不要通过手机摇一摇等方式交朋友。在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官方微博中提醒:女性在外,切记不坐黑车、不与不认识的人拼车,夜晚打车记牢车牌,电话告诉家人。[2] 这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安全问题是社会和学校都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大学生屡屡成为被网络诈骗的对象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缺失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高校应尽快把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和学生个人安全教育等方面有效结合,才是弥补校园安全教育缺失、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的当务之急。
(一)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相结合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转变教育观念,仍是重安全管理而轻安全教育的理念模式。高校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等管理部门通过检查、监督等行政权力手段来管理校园的公共安全。现有的安全管理规章本身存在滞后性,加上高校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的官僚性,进而安全问题归根到底也反映了管理的问题。当前有些地区教育部门要求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例如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 年学校综治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要求“ 抓好日常安全教育。继续推进综治安全法规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设不少于12 课时安全教育课程,其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一周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3] 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把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相结合,安全教育才能很好的被落实。有些高校并未把安全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未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没有成为教学内容,也没有正规教材和专职教师。这种现状也不可避免地把安全教育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外,停留于文件通知中、领导讲话、讲座、报告中,流于形式。因此,要改变高校安全教育缺失的现状,必须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必须将安全教育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大学生通过修安全教育这门课的学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训练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养。
(二)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相结合
当前,部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校园安全稳定上,一切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前提”。这是没有错的,安全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校园安全,校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全教育。简单把安全教育等同于校园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认知上的一个误区,因为这对学生安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忽视。近几年教育系统每年在评定“平安校园”,各级学校也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创“平安校园”。然而高校创建了平安校园,也并不代表学生个体安全,也不代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有所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接触到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遇到安全风险日益上升,因此安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及周边的安全,也扩展到整个社会公共空间。而只有提高学生个人安全素养,才能提高抵抗外来风险的概率。因此,要改变高校安全教育缺失的现状,必须将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相结合,必须把宏观层面上学校争创“平安校园”和在微观层面上带动作为个体的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相结合。将安全教育的对象从校园安全扩展到学生安全,才能保证校园安全和学生个体的安全。
(三)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相结合
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还局限于传统安全领域,例如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人身财产损失等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大学生的关爱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一直不被重视,甚至忽视。在当前的高风险社会下,传统领域下固有的常态问题,以及新环境下出现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生命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暴力恐怖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威胁着社会公共安全。随着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急剧增多,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高校安全教育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迫切需求。因此,要改变高校安全教育缺失的现状,必须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要加之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对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形势、社会治安形势有切实的直观体验和理性认识。[4] 只有大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辨识度,具备的非传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四)学校安全教育和学生个人安全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教育部门、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学校安全教育周、食品安全宣传周、交通安全周、5.12 防灾减灾日、11.9 消防宣传日、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等安全宣传主题教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要把安全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发挥个体主动性。因此要改变高校安全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把学校安全教育和学生个人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能动性,提高自我防骗意识,提高安全意识,主动训练和提高安全技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把“等靠要”的学习方式变成主动“涉猎”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安全教育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事情,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依靠学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不法侵害发生,避免悲剧重演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董银苹, 韩洪文. 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2] 杨锋. 女大学生搭黑车遭囚禁[N]. 新京报,2014-08-26 .
[3]fjedu.gov.cn/html/xxgk/ghjh /2017/03/14/6d0ae57a-45ab-47d6-b702-6135f390b7a3.html[Z].
[4] 马振超. 从女大学生失联看当前大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2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式
为了解和分析当今高职学生使用网络生活和学习的现状和特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以本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做抽样调查,分别从每天上网时间、上网活动内容、上网花费、网络关注热点、信息获取和站点、QQ和微信好友组成、网络诈骗和侵害、互联网创业和微商等方面对学生的网络生活内容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了解当前我校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的特点,以便学校制定可采取的解决对策。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经过调查得出结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已经超过半数,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人数也超过了四分之一。可见,学生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相当多,这势必会减少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
2.上网活动内容。经过走访学生,我们发现,较多的学生把聊天和音乐、小说、电影等具有娱乐性质的选项,列为其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学习所占份额较低。
3.每月上网花费。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月网络消费在50元以下的男生占40%,女生占42%;50100元的男生占25%,女生为45%;超过100元的男生为29%,女生为13%。总体而言,在消费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节制,这是因为学生身份决定了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
4.网络关注热点。调查显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其上网所关注的信息中,娱乐新闻排在第一位,男生其次关注的是体育,而女生则选择其他,再次则都是网络热点事件。这显示出,当今学生关注的信息仍以娱乐为主,作为以学习为本的学生却忽视了网络的学习功能。
5.信息获取和途径。调查显示,学生为获取信息所访问的网站首先集中在新浪、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其次是腾讯QQ弹窗和微信公众号,消息的主要途径依次集中在微信朋友圈、QQ、微博和论坛。这表明,学生接受信息的站点相对单一,也可以看出校园网的地位非常低。
6.QQ和微信好友组成。调查显示,在QQ和微信这两大通讯工具上,73%的男生和85%的女生表示其中的好友大多为现实中的朋友。同时,也有44%的男生和42%的女生表示,有过网络交友的经历。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倾诉需求。
7.网络诈骗和侵害。调查显示,虽然受到网络诈骗和侵害的比例较低,不足3%,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甚至少数学生参与过校园贷或网络赌博等行为。这是学校一定要防微杜渐的。
8.互联网创业和微商。调查显示,使用互联网创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不到3%,但11%的学生表示希望尝试微商和创建网店。如何在鼓励正确使用互联网就业、创业和维持正常学习状态之间保持平衡,这是学校要进行思考和有所行为的地方。
三、学校对策与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当前高职学生对网络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对于网络的使用,主要以娱乐为主,没有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网络来学习。然而,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处在一个波动和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正面教育和指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养成。因此,学校可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网络生活质量。
1.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对学生的言行具有非常直接的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集中学习,端正教师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言行,常抓不懈,保证教师队伍自身的正能量形象,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和班会等活动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培养甄别、接受和处理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2]
2.打造特色活动,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引领学生生活。学校应广泛開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活动,打造一系列有特点的活动,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技能竞赛等,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再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放下游戏,更多地参与户外实践活动,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生活。
3.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学校开展每周一讲的人文大讲堂、名师讲座等系列讲座,邀请专家教授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及热点网络事件进行解读,拓展学生知识面,拓深学生认识眼界,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正面引导,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成长。学校针对102个学生社团,由学生工作处严格审核和选配社团指导教师,一方面给予积极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严格把控社团活动主旨,在人文南职、创意南职、科技南职的校园文化引领下,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管理和指引。
5.着力建设校级网络平台。学校及各二级学院着力建设和维护院校网站,重点是更新和丰富网站内容。学校教务处重点建设了校内课程的在线课程资源平台,支持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开发,而且部分课程实行网络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6.防騙宣传常抓不懈。学工处的每个学期都会将近期网络诈骗侵害手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制作成小册子印发给每个学生,特别是校内学生身边的网络交友、购物诈骗、网络传销等真实案例,可通过专门的班会向每位学生进行宣传。
7.支持互联网创业。互联网创业是高职学生因地制宜实践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针的方式,对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一个有益的拓展。为此,学校专门在校内创业园基地成立专门的互联网创业支持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有意愿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学生进行帮扶,在不偏弃学业的同时,指导学生成立团队,通过网络开展创业活动。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网络社交;人际交往;社交能力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3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本科生148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95人。大一年级学生81人,大二年级学生62人,大三年级学生4人,大四年级学生1人。
1.2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共17题,包括使用的主要社交软件、时长,是否受到财产损失和隐私泄露,长时间使用社交软件对学习和自身的影响,使用社交软件的目的,使用社交软件的弊端,对于传统设计和网络社交的看法等方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四个年级共计发放14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100%。
2网络社交的发展历程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會网络上,这种连接关系不仅是与生俱来的不可缺少的,更是一种充满巨大力量至关重要的一种社交。社交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社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网络社交则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为载体进行的人际交往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在E-mail的基础上实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得“群发”和“转发”变成一种常态,同时把网络社交更加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
至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与不断地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网络社交逐渐扩大发展,人们的社交也逐渐由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交转变为网络社交,使得网络社交成为一种大众化普及化的社交。
3网络社交的地位与影响
3.1网络社交在生活中的地位
网络社交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显示94.59%人们利用社交软件进行娱乐活动、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了解当下热点时事。
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在调查对象中,有33.11%的人选择网络社交,虽然网络社交兴起较晚,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2网络社交在生活中的影响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社交被局限在特定的地域时间,远距离的交流也只能通过书信、电话进行。而网络社交借助科技的力量,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扩大了社交范围。
摆脱了个人身份标签的限制,提供个人自由化的发展空间。网络社交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社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为个人提供多层身份的设定。在网络社交中,个人可以为自己设定多种身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性格,通过网络社交个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化。
增加了接收信息的渠道,方便了人与人的沟通。网络社交利用网络高效便捷的特点及信息共享性的特点,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与自由思想,为提升自己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渠道,有利于个人进步与提升。
增加了人们对于网络依赖性,不利于学习工作。网络社交使得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线下的沟通减少,户外运动及读书时间减少,调查显示7027%的人们在离开虚拟网络时感到空虚。82.43%的大学生表明网络社交使得自己注意力无法集中。
网络社交存在虚假信息以及诈骗的等危险。网络社交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不安全性。许多网络诈骗也在网络社交发展的同时不断出现,方式多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使得人们难以辨别,调查问卷显示23.65%的人曾经历过网络诈骗,网络诈骗的出现也加剧了网络社交中人与人的不信任性。
网络社交造成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情感的疏离。网络社交的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通过冰冷的手机进行交流,大大的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减少了人们情感的沟通,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社交网络甚至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
4当代网络社交发展形势
4.1特点
4.1.1虚拟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符号化的间接地形式进行,人的行为具有“虚拟实在”的特征。人与人的交流通过文字与图片来传达,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
4.1.2多样性
由于社交媒体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社交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元化的社交软件,使得人们的网络社交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选择交流的方式较多。
4.1.3创新性
网络的不断发展促进网络社交也在不断的发展,社交软件功能的发展进步,语音、视频、表情包的不断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也不断的创新进步。
4.1.4功能多
网络社交不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沟通的工具,网络社交在满足人们交流的基础上,功能也是越来越多。例如娱乐交友,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等。人们在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还能了解当下时事、购物等,网络社交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
4.2自身的优势
4.2.1即时性
网络社交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信息即时传递。
4.2.2信息丰富
网络社交的共享性,信息来源广等特征可以使得人们获取大量信息。
4.2.3资源共享
QQ的空间、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等当下已成中国网络社交的主要平台,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展示个人或企业动态,提供一些资源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4.3现今发展情况
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网络社交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网络社交,网络社交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社交软件的不断出现加上其功能越来越健全,使得网络社交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人网络社交不再局限于交流与沟通,工作与个人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
网络社交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以及形式的不断更新,使得网络社交的形式与手段越来越丰富。
5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
5.1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超过4个小时,这其中又有一半的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达到了6个小时以上。可以说社交软件的使用占据了我们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然而社交软件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因为社交软件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主要通讯渠道,学生们总是需要“盯着”手机以防漏掉重要的消息或通知,如此一來学生便会每时每刻的“滑动”手机屏。而且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来说,负面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影响要大得多——在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中,只有三成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交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大多数学生表示网络社交会打乱自己的生活作息、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等。
5.2对大学生个人财产与隐私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诈骗也是屡见不鲜。大学生由于刚走出家门摆脱父母的管束,且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很容易成为诈骗团伙诈骗的对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曾经因为网络诈骗而造成过个人财产损失,即使没有造成过财产损失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除了个人财产安全外,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泄露就更为常见。不仅是上传到社交平台的照片以及动态会在泄露个人信息,更有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捆绑恶意软件病毒等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很有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5.3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
网络社交带给大学生的影响还包括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网络上聊得来的朋友发展到现实中未必能成为朋友,网络的虚拟性通常会给人们造成一种人际关系网络繁荣的假象。当大学生回归现实,面对课业等实际生活问题时,现实地冷清与网络上热络的社交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而会加深孤独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具体表现为频繁刷新社交平台来查看好友的最新动态、离开手机和网络情绪会出现很大程度的烦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松懈,难以明确目标,突如其来的轻松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空虚和无聊,网络社交于是成为打发无聊的最好途径。然而越是如此就越依赖于社交网络,也就越是感到空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极大危害。
5.4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平台的崛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体现在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里班级的集体存在感被削弱,同时有着丰富的社团和各种学生组织,交友平台扩大,存在着巨大的人际交往机会。对于网络社交到底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问题目前尚处于争议阶段,从空间和时间距离来讲,网络社交确实提供了便利,让远在异地的亲朋好友可以随时互动,但社会现实却也提醒着我们网络社交上的过分投入会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反而拉远了与身边人的距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认为过度的网络社交正在弱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社交中投入大量精力,就必然会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中同学朋友关系的疏远。而且当网络人际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其关系也会变得脆弱。
6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6.1积极影响
6.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网络社交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不再受现实人际交往的一些约束,个人可以利用社交软件更好的展现个人的性格与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培养个人的独立思维与意识。
6.1.2更好的展示个人优秀之处,提升自信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个技术性平台,面对“看不见的朋友”,我们能够利用它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人的优秀之处,提高自己在社交过程中的信心。
6.1.3有利于建立个人的社交体系
网络社交作为一个平台,尽可能的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通过技术手段提供给更好的社交机会,减少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成本,更便捷的扩大了个人的交友圈,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6.2负面影响
6.2.1缺乏安全感
大学生对社交软件存在依赖,而且难以脱离,当我们将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不断从现实当中转移到网络当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便会不断脱离,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恐惧心理,在没有了网络社交的陪伴,就会导致部分人精神上的空虚、信心的消失,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
6.2.2缺乏信任感
过度的投入网络社交,忽视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护。一方面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等特征导致各种言论都会传播,因网络社交在感情的建立与培养不如现实中人际交往来的有效,所以当流言蜚语传播在我们周围时,会使得我们很容易产生各种怀疑的心思;另一方面,网络社交难以建立一种深厚的认同感,这样一来就造成网络交往中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而当其蔓延到现实的人际关系当中,会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6.2.3影响身体健康
一方面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对个人眼睛的使用造成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夜间宿舍熄灯后,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手机更伤眼睛;另一方面,大学生白天学业较为繁重,夜间空闲时间较为富余,在夜晚这样一个时间段内大量使用手机,会影响睡觉时间,导致个人的睡眠质量出现问题,因而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和负担。
6.2.4影响心理健康
长时间、频繁的使用社交软件让使用者产生了依赖性,并且一旦脱离会使人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忧愁、逃避等情绪。长期受负面的情绪影响,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消极的作用,而影响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甚至会使人们产生极端的思想与情绪。
6.2.5削弱个人的社交能力
如上所说,在个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被破坏后,会极大的伤害个人社交过程中的自信心;另外当个人的身心健康遭到影响后,会对我们的一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不当的使用网络进行社交会对我们个人的社交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7对策与建议
7.1对大学生的建议
7.1.1培養个人的兴趣爱好
对于大学生而言,长期的进行网络社交,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而言并不是有着有效的积极作用,甚至会有反面效果。那么为了摆脱依赖网络社交而出现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可以建议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之外为自己建立一个兴趣或者爱好(如书法、读书、体育运动等),并且要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如此便会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
7.1.2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夜间使用等带来的身体伤害,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有计划的安排户外运动,坚持长期的户外运动,多锻炼身体,不断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从而提高个人的自信。
7.1.3自我学习,认识网络社交的两面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能够做到先知先觉,就要去主动学习,去了解网路社交它的两面性,正确看待网络社交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带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作用在自己身上。
7.2对高校与相关教育工作者方面的建议
7.2.1高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
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的导师还是学院、学校的其他老师,都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中产生的各种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谈话,更要能够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7.2.2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过度的使用和依赖网络社交现实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更好的维护现实的人际关系,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团队中不断交流、合作,面对面的进行交往,在实践中去培养现实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2.3积极响应并开展“三走”系列活动
针对“三走”活动,学校要重视它的意义,积极响应并开展一系列的有关活动,促使大学生能够摆脱手机、网络的影响,重视户外运动的作用,真正的走出网络;同时拥有良好的体魄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个人的自信,而自信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7.2.4开设相关课程及讲座
高校可以针对网络社交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及知识讲座,不断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的理解与认识,培养良好的网络交往心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并对人际交往的培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2.5利用网络社交,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
网络社交不是猛虎,也有优秀之处,对于高校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利用相关的社交软件,利用网络社交,有目的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了解什么是人际交往、怎样去进行人际交往,最终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胡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75-77.
[2]简奥.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J].湘潮,2013,(1):154-155.
[3]张静.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4,(1).
[4]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8):13-19.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1 引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形形的信息下,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其对高校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当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等。这都是当前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其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2 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网络时代的相关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并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其在面临各种诱惑时,难以增强抵御能力。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足,使其安全教育模式和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更新,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和教育改革等发展的需要。
2.2 高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安全教育,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嘱咐,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个人安全,而没有得到高校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其在课程设置方面,难以进行专业化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到安全教育问题,学生也难以从课堂中学习安全教育相关方法。另一方面,在仅有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其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性,网络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不断增多,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
2.3 难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而当前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其还没有完全跟得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图文并茂的学习到安全常识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也难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难以时刻进行相关的学习,因此其在网络时代的安全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4 缺乏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
网络时代所带来的诱惑较多,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抵制安全风险的能力。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模拟实战教学,比如在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教育上,大部分高校只是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而学生只能了解到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理论知识,难以全面掌握应对技巧。所以,一旦真正发生安全隐患,将使得大学生出现手足无措,对其自身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模拟实战教学。
3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要在现有的安全教育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安排和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网络时代的相关思想,增强对网络时展对大学生安全隐患的防御意识。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以网络时展为导向,更新其安全教育模式,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根据网络时代的相关特征随时对其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建立安全教育规划,明确安全教育职责,加强各部门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协作能力。
3.2 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
其一,要促使各高校在日常的安全教育过程中,根据其现有的安全教育规定,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安全教育。其二,要对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坚持以网络时代的发展为导向,搜集最新的安全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最新的安全教育,使其增强抵御安全风险隐患因素的能力,提升对大学生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课堂中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现网络时代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提升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率,增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移动客户端,比如微信公号、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常识的宣传,使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时能够接触到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而提升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
3.4 加强模拟实战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影响的不断加深,要想提升对其进行教育的效果,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层面,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形形的网络安全隐患对其自身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其心理防备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模拟实战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加强对网络时代安全隐患事件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其应对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实战指导,增强学生抵御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确保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因此,全面提升网络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整体质量。
4 总结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鉴于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网络时代的认识、适度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教育、加强模拟实战教学等方面出发,充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
[2]皇甫毅.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6)
[3]陆中照,林捷.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5)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5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引导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安全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招生生源逐年上升,由最初办学时的几千名学生,发展到目前在校生两万余人的知名高校,这一系列发展变化既给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国人口基数大,极大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导致偷盗、诈骗案件发生率不断增加。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地处重庆市永川区郊区,校园周边环境与治安都较差,而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就成了不法分子瞄准的目标之一,致使学校校园周边打架斗殴、偷窃、校园诈骗等案件发生率快速上升。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也利于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
大学生在校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年,但这是学生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期间介于青少年的不成熟与成熟的过渡期,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认知造就学生们不同的心理特征。国家和社会把这一阶段视为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生们正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不成熟,个性趋向未定性,可塑性大;智力发展接近顶峰,但开发的尚不全面;社会实践强烈,但阅历浅、经验不足,承受力弱;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平衡,受到刺激容易激怒,遇到问题大多数表现的不够冷静,经常出现一些不正当的处理事情行为,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还有部分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较差,对于自己的财物经常乱丢乱放、出门不随手关门,以至于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针对这些不良现象,高校有必要抓好大学生人格素养培养,做好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适应社会所需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二、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宣传,轻防范技能培养
虽然我校在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上已经非常重视,但主要以安全常识的宣传为主,主要形式有: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安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图文展板、安全教育选修课等。重理论,轻实践,这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还忽略了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片面了解,实际应变能力与安全防范技能缺乏,从而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95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其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容易失控,而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学生管理日常工作中,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直到事发时才引起重视。因此,辅导员要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增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从而消除学生内心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
三、加强和改善学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多样化
一是加强学生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并依法办事。二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思想。三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文明上网。四是加强安全模拟演习,提高学生安全技能。模拟消防演习、盗窃、网络诈骗情景,让学生近距离真实了解,从而学习防火、防盗、防诈骗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安全教育水平
学校常常把安全教育职责落实到辅导员身上,但由于辅导员的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导致安全教育不能更好地落实与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律意识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安全保护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以便从根源上保证安全教育质量。
(三)注重安全教育实践,强化学生安全技能
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经常操作与实践来实现,加强学生安全实践的途径有:一是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让自律委员会的同学们参与到学校保卫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调解学生矛盾纠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宿舍长参加消防、地震演习与常见突发病急救方法。教会同学有关紧急避险的知识和自救互救、简单的医学常识的正确方法,从而在校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
结论: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关乎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能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