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1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 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 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 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2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各种形式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含义至少包含4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

2.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思想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既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自暴自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4.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从项目中获得乐趣与享受。但是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些人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使锻炼能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

4.2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

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还可以降低焦虑、降低抑郁、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性的。如健美操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中学生生活与学习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对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增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尽量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这种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之一就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中学生,失败过多会减损很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让学生能通过体育锻炼感受到成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5.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锻炼时兴趣的保持,不要因为长期的从事某种锻炼而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退出锻炼。

5.2选择中等负荷强度和适宜的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4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中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今这些中学生。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们没有长时间的活动,所以,等容易忽视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健康作用。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考学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是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勇敢者的运动――铁人三项赛,高山滑雪,冲浪运动,地球之颠被征服,是人类向自身极限的冲击,更是人类向大自然的挑战。有的人倒下了,再没有醒来,更多的人又冲上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5

1.1SCL-90测评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宁波市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普遍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只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子均分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经统计检验得知: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分析得知宁波市大学生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偏高,恐怖、强迫、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相对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涉及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造成人生价值观理解上的心理思维定势和心理素质先天不足,缺乏对社会的认知、适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当自身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致使他们感觉生活自卑、压抑、空虚、无聊,易产生紧张情绪和消极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就容易产生情感困惑和心理危机,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2干预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被试产生了干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结果,以及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结果。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前后比较来看(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显著。经统计检验得知: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间均分相比分差明显,经过对比分析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对于有着明显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干预效果显著,达到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预期心理效果。可见,实施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干预手段和介入措施。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见表3)。经统计检验得知:在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体育锻炼干预措施获得明显的心理效应,干预效果显著。

2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受到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当复杂的现实社会矛盾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产生冲突是,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沉闷、消极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和障碍的诱因。而大学生的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心理问题和躯体健康问题持续加重[1]。经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1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未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如果学校缺少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那么学生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疏导和正确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体育锻炼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能够有效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能够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干预的心理效应受诸多因数的影响,在选用体育锻炼干预手段时,应以学生感兴趣和有助于积极心境变化的内容为主,对体育锻炼干预实施中应控制好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和营造体育运动环境,反之,就会适得其反。

3结论与建议

3.1宁波市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发现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改善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症状体现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进行干预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有效的体育介入可获得显著的心理干预效果和健康效益。

3.2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把体育锻炼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措施,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提高,改善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3贯彻落实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评估工作,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监管机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方式与教育平台。建立长效的心理疾病预警和干预机制,形成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体系。对于个别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辅导和干预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4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大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心理辅导员的师资培训,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身体自尊 锻炼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学校体育工作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终极目标都要落实到增强体质上,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之必需,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近期国民体质健康监测表明,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再加之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正常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学生逐年增多,多种重大疾病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才,军无可用之兵”,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重视体质科学研究,有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体质、身体自尊、体育锻炼的定义及内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由于侧重角度不同,对体质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医学上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状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人类学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以及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育学认为,体质是人类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般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活动。

2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及身体自尊的关系

锻炼坚持性作为反应锻炼坚持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用来描述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的特征,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随着近年来锻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锻炼坚持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2.1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及身体自尊相关分析

有研究表明:身高、体重、体型、身体运动能力等有遗传决定的先天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经历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先天条件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体育锻炼参与。CaruSo等的研究证实自尊作为一种心理指标,它是反映经常性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最具潜力的因素。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因此,分别对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各指标、身体自尊各维度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有助于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2体质对锻炼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

体质与锻炼坚持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质好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得分高,体质差的大学生其锻炼坚持性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就体育锻炼行为来说,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这几个方面。锻炼坚持的认知决策模型提出: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是通过认知过程,将个体的和外界的信息转变为认知到的个体信息和社会环境信息,传递给动机、评价和预测三个心理决策过程进入心理机制的,通过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和锻炼自我效能等心理决策变量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坚持体育锻炼的实际行为。因此,体质健康作为个体因素应该对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认知和锻炼自我效能有影响作用,从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以此为假设,验证学生体质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作为干预学生锻炼行为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提供参考。

3结语

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对身体自尊有促进作用。第一,在身体形态上,男女生均偏好高挑的身材。但男生更趋于强壮的身躯,认为身材粗壮运动技能更强;女生更喜欢苗条身材,但认为身体强壮的人身体状况会更好。第二,在身体机能方面,心肺功能的强弱影响对自身运动技能的评价。男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等变量呈正相关,女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素质和身体价值感等维度呈正相关,两者均具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第三,在身体素质方面,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对身体各方面能力有着较高的评价。其次,体质测试综合得分高的大学生,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得分低的学生。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反映身体自尊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健康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