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1

民族传统文化就像是养料一样,滋润着、充实着广告设计,而设计师们则在文化这片土地上汲取营养,吸收知识,发挥出更大的才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商品。好的设计,好的创意,也就更容易拉近设计师与顾客的距离。掌握民族的特性,从文化入手,用文化来滋养,使设计作品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广告设计中体现文化的,往往都会渗透一个“意”字,而2008年的申奥标志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师似乎用的是一种写意的手法,将中国结与运动员这两个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特有的审美韵味,也包含了奥运会这一现代化的元素。

平面广告设计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1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像对民族文化的借用

在影像时代中,平面广告设计将视觉、听觉等所有感官调动在一起,更好地传达了震慑力,更有冲击性。而设计中占大部分的则是画面,它能够用它独特的特性来抓住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迅速地将商品的信息传递出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是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一种感情与外界沟通的方式,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形成的某种形象来诱惑广告受众,从而完成交流。设计师则要努力地将图像尽量趋于视觉化,让人们有感触地去理解,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信息似乎信手拈来,但平面广告设计仍然无法摆脱与文化的联系,民族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是无处不在的,不管你的创作风格是什么,你在构思的时候是不能摆脱文化对你的影响的,在构思的时候,运用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来反应文化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地丰富广告所要表达的意思。

2民族传统文化对平面广告受众说服

在平面广告设计领域,东西方文化在互相渗透着,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但即使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依然没有丢弃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因此,蕴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平面广告设计似乎能够更好地抓住广告受众的目光,也能更好地符合他们的文化口味以及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广告的说服力、影响力与魅力的体现完全是靠民族文化体现。因此,如何认识民族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关系,使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将是我们的广告设计师们今后不懈的追求。一则平面广告能够生存的源泉就在于它是否能够打动甚至是蛊惑人心。而要打动广告受众的关键则是能够唤起他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在这里,就必须使平面广告作品在构思的时候能拥有某种打动人心的文化底蕴,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某根琴弦,让他们有共鸣之处。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表达商品的内涵,用视觉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购买。成功的平面广告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很好地处理民族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地位,用富有文艺的气息把文化的精髓凝练出来。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能够有效地减少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商业气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品味,增强了表现力与张力。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城市道路;综合管沟;规划设计;技术问题

0引言

地下管线综合管沟(共同沟)是目前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城市市政基础工程,是一种集约度高、科学性强的城市综合管线工程。它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市政道路反复刨掘问题,也为城市上空线路“蛛网”密布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解决地上空间过密化、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集聚、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综合管沟内还可提供预留发展空间,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1综合管沟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我国最早的综合管沟是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下敷设的一条长1.076km矩形管沟,宽3.5m~5m,高2.3m~3m,埋深7m~8m,内部设置有电力,电信,热力管道。

1994年上海修建的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沟是国内第一条现代化的综合管沟,投资约2亿元,长11.125km,设在路两侧人行道下,断面为矩形双室,其中给水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电缆共处一室,燃气单独布置在较小的室,综合管沟配备了相当齐全的安全配套设施,有排水、通风、照明、通信广播、闭路电视监视、火灾检测报警、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氧气检测、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

2002年修建的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综合管沟是我国首条完整的民用综合管沟,一期总长5.8km,矩形断面2.4m×2.4m,安亭新镇综合管沟系统服务全镇,贯穿主要道路,小镇内的电力、通讯、给排水、广播电视、消防等管线均以层架形式设置在内,燃气管道置于上方专用燃气室,同时还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以及监测、排水、通风照明系统。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规划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条综合管沟。这条综合管沟布置在小谷围岛中环路中央隔离带下,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全长10km,总投资3.7亿元,断面为矩形三室,7m×2.5(3.1)m,内部设置电力、供冷、电讯、有线电视5种管线,预留部分管孔以备将来发展所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综合管沟(典型的城市综合管沟横断面见图1),特别是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新区,几乎都在规划建设综合管沟,如深圳中心区,上海松江大学城,昆明呈贡新区,宁波东部新城,兰州安宁新城等。

图 1 某城市综合管沟典型横断面图 (cm)

2综合管沟的优缺点

结合各城市综合管沟建设的具体情况,根据工程定额资料对采用常规方式将各种地下管道独立埋设和建设综合管沟统一布设这两种方式进行投资估算对比可知,综合管沟的前期投资约高出传统直埋布设方式的50%左右,这是综合管沟建设的主要缺点。其次是综合管沟涉及的管线种类较多,有不同的权属,管理运营难以协调。

虽然造价有所增加,但综合管沟本身所特有的优点,其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远高于所增加的初期建设投资。采用综合管沟后,检修或更换管线时,不用开挖及维修路面,可以减少因道路施工等带来的交通阻塞,从而可减少引起的其他行业停营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可延长各种管线寿命,可以对进入综合管沟内的各行业进行租赁经营对投资进行回收。

总起来说,修建综合管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出综合管沟自身建设时所增加的一次性投入,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努力推行综合管沟技术的原因之一,具体来讲,综合管沟的建设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由于综合管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信、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

2)由于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综合管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市民生活环境。

3)日本阪神地震的防灾抗灾经验说明,即使受到强烈的台风、地震等灾害,城市各种管线设施由于设置在综合管沟内,因而也就可以避免过去由于电线杆折断、倾倒、电线折断而造成的二次灾害。发生火灾时,由于不存在架空电线,有利于灭火活动迅速进行,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有效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

3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综合管沟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综合管沟结合地铁建设、新城区开发、道路拓宽等工程建设时成本最低,一旦错过这种整合建设的时机,综合管沟的建设成本会大幅度上升。新建城区是在性质、用途、功能和技术要求方面与以往的市政建设有很大的不同,具有规划功能明确、设计风格统一、使用功能多样等特点。其管线敷设涉及面大、专业管线多、范围广,但是由于城市管线属于不同的管线建设单位,各专业部门通常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建设,道路和管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同步施工,往往道路已建成,城市管线还未入地或仅有少数几种管线入地,道路建设未久,又重复开挖道路埋设管线。而这样反复开挖道路敷设管线、扩充管线的容量,必将影响新建城区的道路交通功能以及新建城区的发展。而且新建城区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应该高于老城区,需要敷设的管线的数量和密度也更高,要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传统的架空拉线方式和直埋方式会给城市景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建城区建设市政综合管沟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综合管沟规划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4.1 管线相容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综合管沟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标准,在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实践和方案审查、评审中,往往参考其他相关规范来确定综合管沟内部的管线布置,并且常因与其他规范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使综合管沟的设计变得困难重重,有的甚至为此将每种管线独占一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我国在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中,对综合管沟内管线相容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反映在电力电缆与信息管线、热力管线以及煤气管线等易产生交叉影响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管线种类之间的相容性。事实上根据发达国家百余年来综合管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其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综合管沟内管线的相容性可以概况为表1,当然这种相容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措施为保障,并且燃气管线必须独设一室,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监控、防爆等安全技术措施。

表1 收容管线影响关系

注: √表示有影响,表示其影响视情况而定,×表示毫无影响

4.2 综合管沟的外部景观问题

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综合管沟本于道路以下的地层空间,但综合管沟的与外界的空气、材料、人员的相互联系,主要通过附属设施来完成,这些附属设施需要露出地面,并因构造特殊、间隔距离短而对城市道路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处理不当就在城市道路中形成了一座座“地堡”。

综合管沟露出地面的附属设施包括人员出入口、自然通风口、强制通风口、各类管线的材料投入口等,这些设施的规划布置有着特殊的要求,平均间距为200 m左右。从国外综合管沟建设、运营的经验来看,由于管线在综合管沟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以其受损、破坏的可能性很小,进而各类材料投入口在综合管沟建设阶段使用一次后,使用的频率非常低,故此近年来国外在综合管沟的设计中,常常将各类材料投入口(尤其是体积较大的管类材料投入口)直接建在地表以下,以达到美化道路景观的的目的。对于人员出入口、强制通风口等必须露出地面的附属设施,在设计中,也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工程构筑物进行设计,而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将其纳入街道家俱、绿化小品的范畴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

4.3 综合管沟防灾问题

综合管沟的灾害有两类,一类是综合管沟的内部灾害,如火灾、燃气引起的爆炸等,另一类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前者,在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成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考虑了足够的安全措施。而对于后者,在设计阶段则往往缺少系统的考虑。

外界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包括地震、城市涝灾等对综合管沟的破坏以及人为的故意破坏。地震引起的综合管沟破坏,主要通过结构措施来加以防范,如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必要的结构补强;城市涝灾引起的综合管沟灾害,是指在城市发生涝灾时,大量的雨水倒灌进入综合管沟,从而导致综合管沟内部设备和管线的破坏,为此首先应通过提高人员出入口、强制通风口等露出地面设施的标高,来避免道路积水的涌入,其次内部应采用防潮、防水的电器设备。国外及台湾地区一般按百年一遇的标准来进行综合管沟的防洪设计,我国大陆地区虽还未发生综合管沟受淹的实例,但在设计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收容着城市的生命线系统,所以综合管沟一旦遭受人为的故意破坏,将对城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其损失将远远大于传统埋设方式下管线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国外在综合管沟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人为破坏的防护(即综合管沟防恐),一般来说对人为破坏的防护主要是通过在人员出入口设置高可靠性的门禁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以及在强制通风口设置重物坠落、异常振动等非正常情况的远程监测系统来实现,这些措施在综合管沟防人为破坏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在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中吸收和借鉴。

5结语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城市滨河 滨水景观 绿地

一、前 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漫长的世代传承与发展,又经过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从而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后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景观阐释

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滨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水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环境条件,并间接体现其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其二,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绝大部分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使滨河绿地成为城市风景名胜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滨河绿地是文物古迹得以保存的重要环境,现代城市在扩展初期往往追求商业用地最大化,蚕食面积日渐减少的滨河绿地,对城市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其四,滨河绿地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游人展示城市现有面貌。

滨河绿地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表现为两种形式:(1)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或许在滨河绿地所处地区并无显著的文化特征,但其所在背景城市或区域则有悠远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增加景观的文化意蕴。

(2)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过往的追忆是绿地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随着城区功能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现代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滨河绿地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与升级。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当前用于工业、商业等其它用途的滨河区,不久后或将被建设为滨河绿地。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市中区而言,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建设显出两难局面:一方面是沿河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看似闲置,但实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及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滨河绿地。

三、地域文化对滨河绿地景观的意义

城市滨河绿地被认为是最具有城市特色文化形态的因素之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成特定文化环境氛围,构成特定文化载体。绿地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

滨河绿地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被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双重污染包围的清净绿地”,经过了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超尘脱俗,清心散忧,澡雪精神,净化灵魂 。其园林美“绿色启示”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诗意最本质的追求,利用直观的审美和丰饶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哲理的深切思考。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4•1设计结合自然

4•1•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为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都市纷繁艳丽的芙蓉,洛阳市雍容华贵的牡丹,福州市独木成林的榕树,广州市落落大方的木棉树,北京市墨绿浓云的国槐,海口市高耸挺拔的椰树,使各自城市的滨河绿地甚至整个园林绿地景观都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地域归属感。选用本土植物造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选择作用。当然,洽到好处的植物景观并不是数量有限的本土植物所能完成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群落才是良好的绿地景观,本土植物种在其中只是一种突出的地域标示物。

4•1•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4•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带状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4•2•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绿地的连接通道,此处的桥只要求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或整体风格与传统的建筑型式相符,或是栏杆及柱头等细节部分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2•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4•2•3铺装

滨河绿地中以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

尽管在滨河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4•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结束语

城市是由人类聚居而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不同的城市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给城市滨河绿地创造了可识别的外观特色。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各依形势,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4

当代艺术中的综合材料种类繁多,有各种金属、木材、竹子、纤维、毛皮、石材、玻璃、塑料、橡胶、泥土、陶、瓷和各种复合材料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材料加入近来,虽然综合材料是起辅助作用,但是这些材料的加入亦能使作品极富个性色彩,形成个性语言和不同的视觉冲突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作品中观念和美感在某种程度上要靠材料的运用来体现的。综合材料不是直接地去感受和简单的去运用,而是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原有的文化背景加以深层的认识和把握。每种材料都蕴涵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语言,正是这种文化属性和语言的不同,使作品中两种不同的材质相互间形成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冲突和文化上的撞击,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材质的拓展是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陶艺走向现代陶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的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在现代陶艺中合理的引入当代艺术所带来的有利条件——材料的丰富与创新,来充分表达陶艺家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情感,使现代陶艺本身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现代陶艺中,旧的观念不断更新,新的认识日益深化,陶艺已经完全超越了实用功能主义的束缚,传递着现代审美的心声。近代部分陶艺家在现代陶艺上已经开始了很多新的尝试,其中有一部分是综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虽然发展还不成熟,但确实把陶艺创作途径拓宽了,陶艺创作由此也多了一种选择,设计思维变得更加宽广、自由。综合材料介入现代陶艺使现代陶艺的创作产生了新的形式和特点,超越了以纯陶瓷材料来表达语言的界限,集陶瓷材料语言与综合材料语言于一体,展现现代陶艺丰富多变的艺术语言。综合材料运用于现代陶艺中是一种多样的视觉观念,是一种现代美学的观念,反映着现代陶艺家们热烈丰富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合理的引入其它的现代材料来丰富陶艺作品的创作语言,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宣泄,使作者的创作情感得以寄托,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增加作品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使陶艺创作的空间更加宽广和自由,所以材质的拓展是现代陶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综合材料建构现代陶艺的视觉冲突体系

综合材料在构建现代陶艺的视觉冲突体系时,分别采用不同材料的质地、肌理、和文化属性的对比来形成视觉的冲突,提高当代艺术的内涵和丰富现代艺术的语言。

首先,从质感、肌理、色彩、光泽方面看木材具有多变的纹理和自身不同的色彩;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也比较多;金属材料品种繁多,色泽丰富,光泽感强,便于加工,可以满足不同风格的设计需求,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特征;玻璃具有透光的晶莹剔透视觉变化和多种颜色的变化,展现的是富贵与华丽;石材具有丰富的天然色泽,耐磨蚀、耐风化,比较粗犷、质朴;纤维型材料则注重纤维的复杂的编汇语言和丰富的肌理变化;陶、石、纤维的材质具有的双重视觉特征,使粗糙的自然与质朴、光洁的华美与精工并存;塑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品种的增多,其造型也层出不穷,满足陶艺上的不同设计的需要。各种材料在质感、肌理方面的综合运用所形成的视觉冲突,是作品给人的第一眼感觉。

其次,从材料的文化属性上看,例如,金属中的青铜材料,提及它便想到商周时期,因为青铜材料是在商周时期产生、发展、成熟,并逐步走向鼎盛的一种材料,它体现的是一种远古的艺术语言,这是青铜器所固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属性;而同样是金属的不锈钢则不一样,它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具有后现代性的语言,不锈钢展示着后现代的冷峻以及未来的色彩,这也是不锈钢所固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属性;木材属于比较温柔、敦厚型的材料,易于加工,是从古至今一直比较流行的材料,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则是远古的土与火的语言等等。这些是综合材料所固有的语言,是要通过观赏者自己思考、体会才能得出来的感受,这是作品给人的第二眼感觉。

综合材料与现代陶艺的结合是把不同材质的质感、肌理和文化属性的材料与现代陶艺相结合。综合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影响现代陶艺审美的重要因素。要让现代陶艺和综合材料更完美的结合,就必须了解各种材料的质地、肌理、和文化属性,具备驾驭材料、因材施艺的能力和气质。

综合材质打破旧关系创造新秩序

综合材料加入现代陶艺,打破了现代陶艺中的旧传统,开创了现代陶艺中的新秩序。每种材质都有其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属性,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属性的材料放在一起,就会冲破原有的关系格局,营造新的艺术气氛。例如,红陶与不锈钢,红陶是石器时代的产物,而不锈钢则是工业文明的一个代表,将两种具有不同文化属性的材质放在一起,必然会形成视觉上的冲突,除了视觉上的冲突之外,也打破了红陶的原始语言,和不锈钢本身蕴涵的后现代语言,形成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语言不止是这种古今文化属性的对话,还有形态语言、质感、中西文化的对话。

陈光辉的“摇逸的风暴”,采用了陶和金属材料来塑造整体造型,运用陶的粗糙敦实与金属材质的细长灵动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冲突。图中的陶椅是一把受到历史侵袭的陶椅,具有历史的沧桑感,灵动的金属杆运用现代感十足的线条,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展现在眼前,这是古今文化属性的对话。

郑炜的唐装碟衣运用了瓷和布料展现了瓷质的冷峻与布料的温柔。在颜色和文化属性上都十分贴切。蝴蝶、女人,都是很温柔的展现,红色的纤维材质刚好给予这方面气质的补助,这是形态质感的对话。

周武的残缺运用了陶和石膏,运用石膏的白度与陶的灰暗粗糙形成对比。在陶瓷材质的创新上还有何镇海创作的陶木结合系列陶艺作品,既有雕塑的语言,又有陶艺的表现内涵,将陶艺与木材巧妙的结合。这是陶木结合的创新典型。还有伍时雄的陶艺作品,巧妙的把陶艺与金属杆结合在一起,是陶艺与金属结合的创新典型。

陶艺本体语言与综合材质的均衡关系

近年来现代陶艺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铁、不锈钢、木材和玻璃,这些材料与陶瓷结合在一起,与陶瓷材料和谐地共存于作品的构架之中,以形成和谐的意境。陶艺本体语言与综合材质的本体语言必须达到均衡的关系,作品才能得到和谐的意境。

在现代陶艺中陶艺的本体语言也很丰富,它取材于大自然的土石,有不同的面貌和自然特征,如瓷土的光滑细腻,极其精致,而大缸泥却形成一种粗犷、古老的语言等等。综合材质也有起自身的语言木质材料的沉稳祥和、竹藤的清新质朴、毛皮的华贵典雅等等,但大多数情况陶艺的本体语言与综合材质的本体语言会形成对比,而且总是在对比中求得和谐,因为质地的对比、肌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和光泽的对比能赋予材料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熟悉了这一切在面对一些材料时也可以具备驾驭材料、因材施艺的能力和气质。“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石头中蕴涵的精神和属性,并随之对材料展开艺术构思。”

①著名陶艺家布郎库西这段话,正是指出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掘材料属性特点,并与之在精神上找到某种方式的对位。这种对位既可以是充分显现物质材料本来的属性,也可以对其进行改造。这都是以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为依据在对材料作用的不同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精神内涵,从而使艺术家找到更符合自己艺术观念的形成。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文化景观;符号;文化传达;装饰

一、城市文化景观

景观(Landscape)最早的含意是城市景象。“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这烙印的最深刻之处莫过于城市……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设计的文化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既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又关注城市空间形态和谐的整体设计,更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希望尽快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准,于是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蔚为壮观。在各式各样的城市景观中,以展示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目的的景观就是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有别于城市园林和城市中其它纯自然景观,其主旨是彰显文化主题,追忆和传颂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唤醒并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景观就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关于历史与人的书,它能让徜徉于其中的人们去细心阅读和品味,体验过去和现在,解读文化和历史,由此,在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抚慰之后,能够获得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宿,继以思考未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

二、文化传达

景观是由景观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构成的,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其首要的意义是承载和传达文化信息。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绿色长廊的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是兼具文化性和纪念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它位于市内美丽的滨河路,与黄河在空间和意境上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自设计完成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观景、游玩、休闲、和娱乐的最佳去处。名为公园,实则是名符其实的深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文化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的策划、设计与建造为兰州市民创造了一处具有强烈归宿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了一处亮丽的城市景观。这一景观是自然的、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它给市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温馨抚慰与无限快乐。

水车园是纪念性的文化景观。“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设计师在水车园公园的景观设计上主题鲜明突出,在设计元素的选择、处理和景观符号的设计上颇具匠心。这些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在整体空间安排上,既清晰地突出了黄河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又很好地抒写出了这一特定景观的文化主题。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中。其景观符号与装饰自有其特别的意义。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其著作《艺术起源》中谈到原始装饰时这么说:“原始装饰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还在于它是代表什么。”无庸置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和装饰作品,设计师更应该赋予其具体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向市民展示民族的、地域的或地方的特色文化与文化精神。显然,水车园公园的景观符号及其装饰的意义就在于传诵黄河的民族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在创造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文化。

三、装饰与审美

这里的文化景观符号是由设计师通过材料和空间手段转化而成的,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富有审美意义的环境艺术作品,起着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

原始的作为一种景观符号展示于建筑与环境景观之中,则更加突显出它的装饰美感。在滨河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样被设计转化成为立体的装饰雕刻作品,并以雕塑与装饰的艺术语言同观瞻的人们亲切对话。

另一方面,所谓“景观是美”乃因景观之美首先源于其美的装饰。景观符号具有装饰特性和装饰美,其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纪念性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而言,它不但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美的形式,它不仅是“纪念性”的,从人物雕像、经典片断、代表作品、故事名言等方面引起人们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追忆与怀念,而且还是“文化性”的,从文化、历史、理想、象征、隐喻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更是“装饰性”的,从秩序、形式、材质、肌理、线条、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愉悦。时代设计理念与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表达对象,共同铸就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符号与装饰样式,这些景观符号与装饰不仅时刻散发着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气息,悄然向人们诉说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且也在怡悦着人们的性情。

此外,通过特定文化主题的展示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装饰而塑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必然会感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甚至民族感情,同时也在塑造人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所以,装饰还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精神。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6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者要善于从计算机程式化的模式中突破出来,在造型手段上要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追求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风格;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造型手段,把形、色、声、光等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用新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设计意图,用最精练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

运用简洁、易记、易辨的图形和文字符号,丰富的色彩与生动的形象,特别是形象塑造要与众不同,个性鲜明别具一格。不同的媒体应该用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应该具有过目难忘、引人入胜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形象识别力,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来源于中国佛家八吉之一——盘长。盘长是一种吉祥符图,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即为事事顺利,路路皆通的意思。

此图形标志既符合中国人图吉祥的心理习惯,也适应电信信息流通无阻的特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志展现在世界奥运会上,有他鲜明的、民族的个性特征,—印章、汉字“京”的变体的个性化,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可见,充分体现和反映地域性的视觉形象,有超乎常规的图形和文字符号,艺术特色才会独特而富有个性,才能给人视觉上的舒适与美感。

重视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与现代设计的某些观念、手法、形态息息相关,与现代设计形成了既相斥又相吸引和补充的奇妙关系。科技化、信息化对传统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现代意识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艺术提供了更好的思考维度,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现代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时代艺术设计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关系上应当坚持兼并融合,把中国创新文化中的意境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融入现代设计的理性思维方式中;使凝聚在人们心灵中的传统民族文化细胞体现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崭新形式。

艺术设计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超越传统,传承的目的就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求设计师更多的关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修养,在设计作品中自然流露。设计师多借鉴现代的一些精妙设计,多留心国际的审美时尚,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感情上、观念上理解传统与现代融合精神实质和文化意义,把传统的艺术精神、艺术语言渗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形成以传统为根源的现代设计创意。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