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嫁接技术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1
关键词:红松 嫁接 树种 经济价值
红松为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木材轻软,纹理通直,不易开裂,反翘,耐腐朽,抗压力强,易于加工;红松还是珍贵用材树种,更是优良的经济果林树种,红松嫁接培育果材兼用林基地建设,是林业产业转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红松不仅是我国的主要珍贵用材树种,而且是优良的油料树种、副产品经济价值较大,红松木材的工艺价值很高,是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即使是红松的枝丫、树皮、树根也可用来制造纸浆和纤维板。另外从红松松根、松叶、松脂中还能撮松节油、松针油、松香等工业原料。红松种子也有广泛用途。松籽为食用干果,松籽油为食用和工业的油料。红松的种子在宋代被称为“长生果”。因此,大力发展红松种植使之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无论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还是扩大果材兼用的树种资源,对发展山区经济,引导农民致富都有重要意义。
一、接穗的采集。
1、采条在预先选定的优树及种子园无性系分株上进行。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进行。要选择种子园生长条件良好,结实能力强的母树采集接穗,一般在3月中旬以前进行。根据实践证明,采条时间越晚,嫁接成活率越高,因此尽量在树液开始流动前采条,以利提高嫁接成活率。
2、采条部位:剪取优树树冠中上部的枝,这一部分的枝条生长健壮,一年生小枝较长,适合做接穗,用芽接法应选择顶芽饱满的枝条。为了保护母树和为将来采条创造条件,一次不可过多采条。每个母树采15-20个枝条即可,以保护优良母树。
3、接穗的运输和贮藏枝条运输和贮藏的好坏直接影响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的生长。采条地点与贮藏地点相距较远需要长途运输时,应把枝条装入塑料口袋,里面放入少量雪和湿锯末,把口袋扎紧,装入木箱后运输。
枝条贮藏用冰窖。储存接穗的冰窖是在前一年秋季挖好,大小可以自行调整,底部放30-50cm的冰块,把接穗放入,封严窖口,窖内温度要控制在-6℃以上,在嫁接的前几天把窖门打开,让内外空气流通。即可。
4、嫁接前一天,从窖内取出穗材枝条,选取顶芽饱满,无病虫危害或机械损伤的穗材,距顶芽基部8-10厘米处剪下备用。
二、合理嫁接。
1、嫁接时间。
由于红松嫁接的时间对接穗的生长期的影响产生很大差异,同时对接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适宜的嫁接时间不仅对成活率有影响,对接穗的生长的影响也同样很重要,为确定更加合理的嫁接时间,我们对接穗的生长进行了调查。嫁接最佳时间是在树液流动的旺盛期,确定红松嫁接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以新生枝条高生长速生期或速生期刚过为最好。
2、选择砧木。
砧木可以选择选择苗圃地3-4年生圃地苗,也可以选着2-3年生上山造林地苗。近几年由于国家的调控退耕还林面积逐年增多,营造红松林也明显增多,选着地势较好的林区,可以直接在造林地中嫁接。一般造林地选择林龄2年以上新植幼林,树龄以4-6年为宜。
3、嫁接方法。
嫁接时选取接穗与砧木时,优先考虑其直径的大小,选取直径大致相同的材料嫁接,接穗的直径大于砧木直径的2/3为宜,最好相等,选好后,将接穗距项芽基部2厘米处剪断,再紧贴芽基部两侧分别削成楔形,要1刀削成,切忌反复进行。两边韧皮部要保持完好,接穗楔面切削要平整光滑。而后将接穗轻轻地含在嘴角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嫁接工具盒内,而后立即处理砧木,即紧贴砧木顶芽基部把顶芽削去,断面要求平滑,再从断面正中间向下劈开,劈口深度稍长于接穗楔长1-2毫米后迅速将削好的接穗插入切口内,并保证将接穗和砧木的一侧韧皮部对齐,做到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结合。用塑料条进行绑扎,露出饱满顶芽,要保证不透水、不透风,以防伤口腐烂。
4、适度绑扎。
嫁接时必须将接穗和砧木紧密结合一起,接穗部分要插到位,切削面要全部插入切口,而后由切口处下部开始进行向上或螺旋绑扎,每道塑料条务必缠紧,不留缝隙,至下而上一直缠到砧木顶端面切口和接穗结合处,再大力收紧一些,把顶口封严再往下缠3-4道,然后顺绑扎方向即可做结扣。
5、注意事项
嫁接后容易出现接穗损坏、枯萎、死掉的现象,受天气降雨、人畜破坏等其他因素影响嫁接不成功,而砧木的主枝已经不能再进行嫁接,所以可利用第二年生命力强、长势良好的侧枝再进行二次嫁接,所以在头次嫁接活动时暂不要剪去砧木周围的侧枝顶芽。利用侧枝做砧木嫁接的植株,可视其长势,培育果材兼用或培育促进结实。
6、嫁接苗管理
嫁接苗管理的技术措施直接影响到嫁接苗的生长和嫁接成活率。
1、在进行嫁接操作之前,要对圃地内的杂草进行全面的清除,嫁接操作之后应尽量减少圃地内的作业,嫁接后接穗新生长出来的芽比较嫩,过多时人为活动容易造成嫩芽的损伤。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2
关键词:红松坚果林;优树嫁接方法;技术要点
1 坚果园的优树选择
优树是建园的基础,优树的选择应取决于培育目标,建园优树应以提高材积生长为主要选择指标。红松坚果林以生产坚果为目的,优树应以提高坚果品位与产量为主要选择指标。两者繁殖方式相同,均为母体分枝异体嫁接繁殖,所不同的是前者利用杂交创造新的变异,选择培育优良后代;后者利用母本优良结实性状扩大坚果生产。从理论上讲嫁接扩繁是体细胞分裂,是非加性,所获得后代可以保持母本的遗传性状。经过对天然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研究,一般是“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间隔结实。实际红松是连续结实性很强的树种,在天然林里连续结实两年以上的占72.4%,其中连续3年结实的占51%,连续4~8年结实的也并不罕见。由此可见天然红松林连续结实性状稳定,可作为选择坚果优树的林分。在采伐迹地的伐倒木上采穗,具有采穗方便,测定各种性状准确、易行,更接近基因型选择的性状相关选优方法。人工红松林都是建国后营造的,进入开花结实年限不长,结实性状还不够稳定,在人工红松林中选优一定要在多次结实林分内进行选择。我省早期营建的无性系种子园优树基本来自天然红松林,当时虽然没有更多的考虑结实性能,用这种优树建立的无性系种子园,仍然表现出较好结实性状。
2 嫁接砧木的选择
砧木是嫁接培育坚果林的关键材料,但不是嫁接成败绝对条件。一般因选择砧木导致培育失败的并不多见,因本砧嫁接不存在不亲合问题。虽然应用超级苗砧木嫁接较好,但是随着砧木需求量的增加,超级苗满足不了需求时,亦可用一般苗做砧木。据长期观察,嫁接成活率与砧木、接穗质量、采集季节与保存方法等综合因素有关,只要砧木根系发达,并有足够接纳接穗适宜部位的成壮苗,在砧木离皮适宜时期嫁接,接穗要在休眠期采集,且在休眠状态嫁接。操作按“准、稳、平、快、净、紧”六字诀进行嫁接,成活率基本都可以保证在85%以上。
3 病虫害检疫与防治
红松坚果林树种单一,全光培育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及时防治。采接穗或外购接穗应注意避免疱绣病、松梢象甲、球果螟等主要病虫害的传入。疱绣病发生在大树枝干上,少见苗木发生或者根本不发生;松梢象甲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上树危害,在前1年主梢吸食补充营养产卵,5月中旬至7月初以幼虫危害;球果螟在幼果膨大的种子发育期侵入,以蛹在树皮裂缝或地下枯枝落叶层越冬。在采集接穗季节两种害虫皆不在采穗部位或接穗上,一般不会由接穗带入。但也应注意苗木检疫及病虫一旦发生要及时防治。
4 杂交育种与异砧嫁接
通常林木育种程序是选优-杂交-优良变异类型选择,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又十分复杂过程才能完成。在我国红松坚林培育刚刚起步的,当务之急是深入实际掌握红松结实与结实相关性状,制定坚果优树选择标准,选择种性好的自然杂交优良个体,采取嫁接方法,建立优良性状穗圃,扩大供需。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有性繁殖相结合,开展杂交选育红松坚果优良品种工作。红松种间杂交是为了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选择杂交组合时要注意亲本的选择,如红松与西柏利亚红松、偃松与红松杂交无从查考,仅是杂交育种推论,极有可能获得有悖选择坚果优树优良后代的初衷。选择杂交树种,要从选种目标与科学态度出发,不能为主观愿望所左右。樟子松嫁接红松,有成功亦有失败,导致失败主要原因是樟子松嫁接红松出现的流脂、大小脚、梳状分离等异体排斥作用,在异砧嫁接5~10年后这种不亲合现象表现极为明显,严重的使接穗生长部分被砧木树体挤出枯死。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提倡的樟子松嫁接红松,建立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嫁接成功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几倍。营养生长旺盛影响繁殖生长,这也是普遍公认的事实。带岭在1977年应用樟子松嫁接红松,前10年曾结过1次果,但直到现在不见再结实,而相邻的一株在同期本砧嫁接的红松,在结实年份无一不结实。因此,在异砧红松嫁接许多问题没有搞清之前不宜提倡异砧嫁接。
5 问题与讨论
从理论上讲,培育红松坚果园与通常建立果树园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与母本性状相同的后代,再经测定评比,选择结实及种性优良的无性系。实践上要掌握红松群体与个体结实规律,采用丰产性状选优方法选择坚果优树采穗,按针叶树种“对接”方法嫁接,并注意以下事项,红松坚果林就一定会会培育成功。
5.1选择好适于嫁接的砧木 砧木可以分两类:一类选4~6年生红松苗砧木,采取苗床嫁接成活后翌年定植或先定植翌年缓苗后再嫁接,两者各有利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另一类是用10~12年幼树作砧木,采用林地高接换头,嫁接成活后第2年有的即可开花挂果。
5.2按结实性标准选好坚果优树,休眠期采穗、接穗用冰、雪(不能融化)窖藏,接前要绝对保持接穗新鲜与处休眠状态。
5.3砧木开皮易剥时嫁接。
5.4熟练掌握嫁接技术
5.4.1选好砧木嫁接部位及适合接穗,嫁接时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对准。
5.4.2持刀操作要稳,防止走刀。
5.4.3砧木、接穗接面凹凸不利于愈合,接面要平。
5.4.4嫁接速度要快,减少切面褐色氧化层。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3
关键词:输电线路;铁塔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power line transmission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the Eiffel Tower structure design are briefly analyzed,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for improving the local power grid upgrade tower and optimiz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a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so on the study is imperative.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s; Tower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也逐步加快,中国长期以来城乡格局得以改变,这也要求电力部门对此加以重视,及时调整战略,所幸的是,国家政府以及电力公司本身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针对电网的改造与升级一直没有停止。但是随着电网建设、改造力度的加大,城镇化发展老旧的问题成为线路路径走向的一大制约因素。基础作为送电线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输电线路基础,尤其是输电线路铁塔即承受下压力又承受上拔力,同时还有较大的水平力作用。因此,基础设计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经济、环保,减少对工程造价、降低施工难度和保护环境的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1输电线路铁塔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要求
输电线路铁塔简称电力铁塔,按其形状一般分为:酒杯型、猫头型、上字型、干字型和桶型五种,按用途分有:耐张塔、直线塔、转角塔、换位塔(更换导线相位位置塔)、终端塔和跨越塔等,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各种塔型均属空间桁架结构,杆件主要由单根等边角钢或组合角钢组成,材料一般使用Q235和Q345两种,杆件间连接采用粗制螺栓,靠螺栓受剪力连接,整个塔由角钢、连接钢板和螺栓组成,个别部件如塔脚等由几块钢板焊接成一个组合件,因此热镀锌防腐、运输和施工架设极为方便。对于呼高在60m以下的铁塔,在铁塔的其中一根主材上设置脚钉,以方便施工作业人员登塔作业。
1.1详尽调查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及气象条件
为使输电线路铁塔结构设计能获得较精确的沿线气象条件,应根据规程对观测场、距本线路距离的要求,按当地气象台、站,经计算取得10m高30~50年一遇10min时距平均的最大风速、极端最低气温、历年平均气温、历年平均雷暴日数,是否重冰区、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结合沿线现有输电线路、OPGW通信光缆的运行经验及造成自然灾害等资料情况分析后,获得线路的气象条件结果表。为取得第一手线路地质资料,设计单位可以会同线路所在地区地质勘探部门,对沿线现场钻孔取得土质和水样,并试验确定地质水文特性。
1.2优选杆塔位排定原则
杆塔位排定依据《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和具体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杆塔设计条件进行。线路通过果园、经济作物林区时,不砍伐通道,对与个别垂直距离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剪枝、削顶,甚至砍伐。对零星分布的树木及受地形、杆塔限制难以跨越的地方则采取砍伐处理,如须砍伐防护通道,按照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2倍进行。
1.3主力杆塔的选型优化设计
在杆塔选型中,一般采用根据工程导线型号及水文气象地质特定情况而选择在工程所在地区使用了多年的杆塔型。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和有利于环保;山区杆塔应依据地形特点,配合不等高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结构形式;平地和丘陵等运输与施工方便地段,宜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在走廊清理费用比较高及走廊较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排列或垂直的杆塔,并考虑V型、V型、Y型和L型的绝缘子串,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减少线路走廊宽度。
2架空输电线路铁塔基础设计的技术优化措施
2.1加强铁塔的基础
对于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或金属基础;对电杆及拉线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设计方案中还要正确分析铁塔基础受力,应首先保证安全,针对轴心受压基础、轴心受拉基础,分别选取不同的K值。对于新基础计算的前提条件是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若地质属淤泥或淤泥质土,则必须进行重新设计。总之,基础型式应综合沿线地质、施工条件和杆塔型式并综合考虑基础稳定、承载力、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采空区、基础上拔土重度、上拔角、倾覆、冻土和洪泛区等诸多因数。
2.2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
高压送电线路的接地电阻与耐雷水平成反比,根据各基杆塔的土壤电阻率的情况,尽可能地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这是提高耐雷水平的基础,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即:①杆塔所在地若有水平放设的条件,可水平外延接地,这样不但可降低工频接地电阻,还可有效地降低冲击接地电阻。②增加埋设深度接地极,就近增加垂直接地极的运用。③合理敷设降阻剂。④增加盐、酸、碱、盐及木炭等物质。如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可用竖井式或深埋式接地极。
2.3优选路径和塔型的最佳搭配
城市紧凑型多回路钢管杆走廊、或钢管塔走廊,它在技术上能满足输电线路的实际要求,且钢管杆造型美观,安装快捷,占地面积省,还与城市地势较为平坦,走廊宽度小,线路施工方便等特点相适应,故得以迅速发展。输电线路的走廊宽度由塔头尺寸、风偏、安全距离三部分组成。减少线路走廊宽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塔头尺寸和风偏。采用固定挂点的直线杆塔以及固定跳线的耐杆塔,是减少塔头尺寸和限制导线风偏的有效措施。随着走廊的日益紧张,城市架空线路的发展的趋势将是多回路、大截面。另外,架空线路的组件:导线避雷线、绝缘子、金具、杆塔结构、基础、接地的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
结束语
总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在设计中按照科学方式和原理进行设计,保证综合指标和原理进行控制,保证能够在电力行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带动电业进步,既充分发挥设计中的理念和思想;又安全、实用、简单、优化、经济、节约、环保、合理。
参考文献: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结构基本原理加固方法适用范围
中图分类号:TU75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大约有2/3的大城市处于地震区,历次地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损坏,而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建筑物向密集化的方向发展,火灾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大大增加。此外,建国以来我国共完成各类工业建筑项目超过30多万个,各类公用建筑建设项目超过60多万个,城镇住宅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累计竣工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超过30亿平方米,现有城镇房屋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其中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接近50%,相当多的建筑已经进入中老年期,必须进行维修和加固.对已修建好的各类房屋建筑、桥梁进行维修、保护和加固,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对我国而言,不但可以节约投资,而且能够减少土地的征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1是按照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必须满足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结构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如:设计不当、设计规范要求提高或施工缺陷而造成的结构物承载力和刚度不足,甚至留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因建筑物改变用途导致其使用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了与设计初衷不一致的荷载分布和荷载大小,造成了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台风、水灾、冰雪和战争造成了结构物不同程度的损坏。
1.2是对现有基础设施大量的进行鉴定。对目前我国已有工业和民用建筑及其它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和维修,使之现代化日趋迫切,符合我国国情,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节约征用土地,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减少某些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物鉴定、加固与改造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运用前景。
二、常用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
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的方法很多,直接加固法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等,其它加固方法还有增设支点加固法、托梁拔柱技术、增设支撑体系和剪力墙加固法等。下面是目前常用的几种加固方法的介绍:
2.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在构件外部外包混凝土,增大构件截面面积和配筋量的一种加固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在我国加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加固要求不同,可选用单侧加厚、双侧加厚、三面和四面外包等。在以加大混凝土截面为主的结构中,为了保证后浇混凝土的正常工作,需适当配置构造钢筋;在以加配钢筋为主的加固方法中,即增加钢筋截面积,为保证加固钢筋的正常工作,需按构造要求浇灌混凝土保护层。外包材料一般以普通混凝土为主,当外包层较薄、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配筋除采用钢筋外,也常用型钢和钢板。但这种方法要求的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而且构件的截面增大后对结构的外观和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
2.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或两角)以加强其受力性能的加固方法。外包钢加固法分湿式和干式两种情况。湿式外包钢加固:外包型钢与构件之间是采用乳胶水泥粘贴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结,以使型钢与原构件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干式外包钢加固:原构件与外包型钢之间无任何粘结,有时虽填有水泥砂浆,但彼此只能单独受力,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加固有效。该方法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在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柱、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
2.3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即通过施加预应力使拉杆或撑杆受力,影响并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从而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并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特点是通过预应力手段强迫后加拉杆或撑杆受力,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原结构的应力水平,使一般加固结构中所特有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得以完全消除,具有加固、卸载和改变结构内力的三
重效果,后加拉杆或撑杆和原有结构能够较好地共同工作,结构承载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预应力加固适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采用一般方法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很不理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但此法不宜用于处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收缩徐变较大的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2.4增设支点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承点来减小结构计算跨度,改变结构内力分布并提高其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梁、板在跨中增设支点后,减小了跨度,从而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减小和限制梁、板的挠曲变形。适用于房屋净空不受限制的大跨度结构中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的加固。增设支点加固法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使用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
2.5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它实质是一种体外配筋,提高原构件的配筋量,从而相应提高结构构件的刚度、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采用此法加固对结构胶的要求较高,结构胶必须具有强度高、粘结力强、耐老化、弹性模量高、线膨胀系数小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弹性。相对于传统加固方法,粘钢加固法更为简单、快速,对结构的外形、净空等影响较小,其施工过程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因而在建筑领域和公路桥梁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
2.6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
纤维增强塑料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向。纤维一般具有耐腐蚀、高强度、质量轻和非磁性的特点,将纤维和基体组合形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能很好地继承纤维的这些优良特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结构物的修补和加固中。
三、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点
加固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结合结构布置的特点、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的特征、新的功能要求、周围环境等因素,从安全、适用、经济的角度出发,注意四点要求:一是静力加固必须考虑二次受力要求;二是抗震加固必须考虑结构延性和整体刚度要求;三是必须考虑施工过程中,施工便捷,质量易于保证;四是必须综合考虑加固效果和经济指标,综合分析确定。
四、工程施工要求
所有施工人员上岗前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高空作业要系好安全带;做好个人PPE;现场严禁吸烟。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施工速度及工程质量均受到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济川,《房屋常见事故分析、鉴定与处理》。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64-107。
[2]唐业清,万墨林.《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1-210。
[3]建筑结构补强加固技术编写组.《建筑结构补强加固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版社,1987:20-42。
[4]卓尚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与加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5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of city in China. For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industrial and civil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s the guarantee of basic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structure safety and applicabil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s, from the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frame structure design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principle and key,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in frame structure of several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rame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better transferring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people rest assured.
[keyword] industrial and civil construction; frame structure; desig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很大程度的考验了结构工程师的智慧,在现代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的时代,人们对于房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居住的层面,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外观、结构、时尚都在不断的融入,环保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节能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在不断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当地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框架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础和灵魂,只有不断的设计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好框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
1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和重点
1)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对于房屋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房屋的稳定性,以防止地震或者是狂风暴雨的袭击,对于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验算,根据不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楼盖的整体性从而决定采用刚性、柔性或者是刚柔性理论来进行计算,同时抗震验算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别实施不同的框架结构。
2)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应该重点考虑到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布局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布局做出合理调整。在计算梁柱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三维立体框架比平面框架更能够接受实际承受力的状态。在一些地区对于房屋建设的稳定性摆在首位,所以针对地震力和风力所采用的抗侧移刚度分配,TAT或SATWE的计算能够做到更加的精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速方便,三维软件计算可以省去单榀框架的过程,可以将整栋楼进行归并。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可以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得到最大的保证。
2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中柱、梁、板的构造处理
1)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中边柱节点构造,对于框架结构的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水平荷载对结构内部产生的内部压力随着房屋的高度逐渐增加。对于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边柱建设是建设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框架项层的风荷载人,柱子顶端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偏离中心的问题,也就是工业与民用建筑顶层边节点的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出现距离人只有0.5 倍的柱截面高度。这种情况要根据钢筋混凝土的内部构造,对于顶层框架的梁柱数量不少于2根,在现实的应用情况中一般柱宽比梁宽要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把边柱柱角的主钢筋弯入到房梁内部,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一些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实际的操作。
2)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中多根梁在同一柱汇交节点,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来说,在结构平面设计和布置时,经常会碰到多根梁汇交在同一控处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应该充分的重视到梁钢筋的锚固定的问题以及房梁的有效高度,能够充分的满足框架梁纵向钢筋在柱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由于房屋上面是多根梁交叉在一起。为了保证梁的箍筋高度设计值和实际的应用值差距减小,在建设过程中至少有一根梁的上部钢筋能够处在其他两根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的下面,这样才能不断的使梁的交节点处于稳定状态。
3)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中板柱节点的构造,由于板柱节点处楼板的抗冲击能力比较弱,在柱子的周边的板子里面没有设定抗冲击的钢筋或者本身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节点处不平衡的弯矩对楼板造成了一些附加的剪应力。所以对于板柱节点的构造应该适宜的采用托板的板柱节点。由于托板的根部厚度能够达到柱纵筋的直径的16 倍为佳,这样对于一些地区的风沙或者是可能出现的地震等都有很强的抵御作用。同时可以在柱上板中设置暗梁,也可以保证板柱节点的稳定性。
3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件与图纸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全面理解设计文件,并规范进程加以实施,是结构方案的主要工作。全面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看懂容懂图纸的每项内容,达到按图纸施工的要求,对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审加以解决,对其遗误交易纠正,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必须认真地组织与实施,该项工作由甲方或委托监理工程师进行。
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规程、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水平承重体系一各层楼盖和屋盖连接形成空间的整体结构体系。其中各平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竖向承重体系,它们承受由楼盖和屋盖传来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并再传给地基基础。
做好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交底,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队的技术素质状况对其不熟悉的施工工艺过程,经批准实施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必须认真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项工艺参数指标、操作方法、质量要求和检测办法,并认真的加以实施。
现浇式框架即梁、柱、楼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式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比较广泛。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较大。预制装配式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焊接拼装连接成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优点是构件均为预制,可实现标准化、工厂化,机械生产。因此,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但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弱,不宜在地震区应用。 现浇预制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对连接节点区浇筑混凝土,从而将粱、柱、楼板在连成整体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预制框架既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又可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因此它兼有现浇式框架和装配式框架的优点。
4 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本身所具备的环境因素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对于框架结构来说是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并存的,由于框架结构是一种比较柔性的结构体系,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楼、电梯、屋顶等地方都不能采用砖墙来承受重力还有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短柱问题,为了节省开支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短柱由于本身的刚度较大,吸收地震的作用从而使其受剪,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导致工业与民用建筑材料形成交叉裂缝从而破坏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所以要减少短柱的出现以及对楼层的约束作用。
2) 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需要不断的替身科技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例如对于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现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设置的有地下室和人防,所以对于嵌固端的设置有可能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在人防顶板这个方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技术人员的粗心而导致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以及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相互协调等等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后期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所以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人民的实际需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4 总结
对于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实施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础,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房屋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房屋建设出现的事故也逐渐的增多,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创新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本文从一些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为例,讲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框架结构内部构造以及需要注重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框架结构的重要意义。积极的引进新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设计技术,和国际化的技术相接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安全性关系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所以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准确的监测和把握,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江美新.论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措施[J].科技和产业.2005(02)
[2] 梁丽芳.浅谈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03)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6
关键词:输配电价改革 成本加收益方法 电网监管模式
输配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输配电价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输配电价成本加收益的新定价方法进入应用阶段,电力用户用电成本显著下降,电网监管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改革成就取得的背后,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一、各方利益博弈不断加剧,降成本与建机制相冲突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稳增长,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用电企业要求降低用电等各类成本的利益诉求比较强烈,而“十二五”以来,电网企业投资快速增长,其要求保持合理的电价水平,以回收投资成本,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诉求也比较强烈,政府、用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分歧。相对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和新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当前地方政府、用电企业、媒体都过于关注和强调降低用电成本的目标,相关部门甚至直接地提出降电价要求,这使得输配电成本监审和定价方案可能不是真正测算出来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电网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协调的结果,这样做背离了输配电价改革的目标。
二、电网投入快速增长,投资与电价矛盾比较突出
电网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十五”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电网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进入新常态下,为带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希望电网企业加大投资规模,再加上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2万亿的配电网投资计划,这都要求电网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但在核价时,各方对有效资产、合理投资回报率及折旧率的认定分歧较大。若核定的有效资产规模过大,势必会造成输配电价成本和价格较高,与此次电改和地方政府控制输配电价水平,甚至降低输配电让利给地方企业的诉求相悖;反之则导致电网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电力供应安全。
三、电价交叉补贴问题严重,独立输配电价任重道远
现行电价中,除包含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以及与产业政策相关的政策叉补贴以外,还包括三类交叉补贴:一是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二是同一电压等级不同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三是同一省份不同区域内电力用户之间的供电成本交叉补贴。电价客观上存在工商业补贴居民、城市补贴农村、高电压等级补贴低电压等级等多重交叉补贴的情况。以重庆市为例,政策叉补贴较高,大工业用户电价中包括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假设基金0.007元/千瓦时,农网还贷资金0.02元/千瓦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0.0083元/千瓦时,地方水库后期扶持基金0.0005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附加0.019元/千瓦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0.025元/千瓦时,合计0.0798元/千瓦时。过高的交叉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理顺电价,从而不利于引导用户合理消费和公平负担,造成电网企业平衡账户觉亏损,阻碍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此次输配电价改革是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式核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减少不同类别和不同电压等级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使之反映各自实际用电成本,但是各方对交叉补贴规模及解决交叉补贴办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很难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
四、成本加收益方法易产生A―J效应,不利于电网企业成本控制
理论上,在投资回报率给定的情况下,为扩大规制定价基数(RAB),做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的收入,电网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进行过度投资,存在过度资本化的倾向,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出现所谓的A―J效应。而当电源建设与网络扩展不同步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价格规制的A―J效应,可能诱发网络超前发展,造成过剩产能和投资效率低下。要保证合理输配电价水平和引导企业理性投资行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定价方法应引入更多的激励性因素,在鼓励电网企业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增强降低成本的激励,从而维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而从当前湖北省和重庆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来看,它们一刀切式的执行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定价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在新方法下,电网企业可能存在控制企业成本激励不足和过度资本化的倾向。
五、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够完善,难以实现真正独立的电价
输配电价格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改革,需要诸如电网企业规制成本会计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能源战略规划等改革措施或政策的衔接配套,否则,容易出现输配电价单兵突进、“旧矛盾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局面。从当前各地输配电改革进展来看,输配电价改革与以上相关改革和政策的衔接上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电网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会计科目与输配电价定价成本监审的成本项目的含义和内容差异较大,与规制机构核定合理成本的要求相距甚远。并且输配电价定价、输配电成本规制、平衡账户管理及调整、电网企业激励和约束等彼此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也日益凸显。此外,在改革过程中,输配电基础数据的采集、核价方法和技术参数也存在“一刀切”问题。例如,对于分电压等级电量及传输数据,国家通用方法是主要考虑高电压向低电压等级传输,而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却存在丰水期大量小水电由低电压向高电压等级传输的情况。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测算输配电价时,部分核价方法和参数按照统一标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电网企业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存在压低核价参数问题,加之高估未来电量增长,这直接影响监管周期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真正独立输配电价的形成。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用户上华电网资产总额30多亿,在核价时,对是否算电网有效资产和计提折旧,价格规制部门与电网企业存在较大分歧。
六、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输配电价改革进入提速阶段,应多措并举,尽快解决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便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
(一)平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关系,增进共容利益聚力改革
明确建立新的输配电价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建机制是基础,直接决定着降成本的空间;而通过改革降成本则影响着用电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利益诉求,增强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推动改革的意愿,为输配电价改革建立机制奠定民意基础。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形势、电力供需状况以及改革安排等因素,应根据各地实际,准确把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在此基础上,着力化解各方利益纷争,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形成共容利益,激励各利益主体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输配电价改革与电力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减少电价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妥善解决交叉补贴问题
区分不同类型交叉补贴,研究交叉补贴测算办法、模型、参数及相关技术指南,确定电网企业承担的交叉补贴规模。制定在一定时间如两个监管周期内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的实施方案,在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等用电价格相对平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叉补贴,采取不同的减少、消除和并轨策略。首先,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积极运用财政补贴工具,尽快消除与电力无直接关系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政策叉补贴。其次,采取分阶段渐进式策略,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交叉补贴成本分摊到电价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电价自身存在的交叉补贴,为彻底理顺输配电价,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创造条件。
(三)统筹短期投资与长期改革目标,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
要保障电网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和建立真正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的改革任务都能落实,必须从多个方面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首先,对电网成本和价格规制天然包括对投资的规制,应加强对电网企业投资准入审批规制,对电网投资实行清单化管理。其次,输配电成本及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所形成的有效投资规模。应加快制定电网有效投资认定和审查办法,重点审查电网投资是否符合国家电网规制,是否具备进入输配电价的条件,并对不同来源的电网投资实行分类规制。再次,鼓励电网企业和社会资本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参与电网投资,直接运用市场化定价的方式来回收电网投资成本。最后,探索建立电力普遍服务的保障机制,为偏远地区和农村电网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电网普遍服务部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援助、低息贷款等方式补偿成本,而不是通过输配电价回收投资成本。
(四)不断完善输配电价定价方法,适时推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模式
首先,总结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投资回报率规制的经验教训,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完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新办法。一是在现有输配电价改革的框架下,完善有效投资认定办法,参考电网产能利用率,来动态调整投资回报率。二是完善平衡账户管理办法,在比较实际投资回报率和准许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输配电价和准许投资回报率。三是适应我国电网投资迅速扩张需要,建立投资回报率与定价折旧率联动机制,平衡好有效投资核定和企业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率的关系,以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其次,因时因地制宜引入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内容。由于电网企业与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属于激励强度相对较弱的规制方法,电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较弱,往往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不利于电网企业控制成本和从根本上扭转盈利模式。我国地区间电网建设步伐不一致,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规制效率,可以此轮输配电价改革为契机,引入基于绩效的价格规制方法,或者选择在具备相对比较成熟地区进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试点,而不是“一刀切”式实行统一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价格规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