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品牌专业建设;高职高专;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48-02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品牌专业既要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又要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学科特色的专业。
一、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定位
品牌专业建设要“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重点任务为建设一流专业、造就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培养若干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产出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相同或相近专业建设情况的分析,对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结合焊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基础,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培养省级标准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焊接自动化实训系统、建设国家级标准的共享型多功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进行;同时发挥品牌专业的优势,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与示范作用。
二、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一体两翼、师德贯穿、阶梯递进”师资队伍培养工作机制,培养省级标准的教学名师,塑造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提高具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数量,提升专业教师国外交流的比例,专业教师实现“双师”素质轮训全覆盖,建设省级标准的专业教学团队。
2.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建设“全面素质教育和国内外标准”融入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同步发展;创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运行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共享型多功能专业教学资源库;完成采用企业典型产品设计成教学项目的特色教材。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制定校企共同建设“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设“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自动化焊接实训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的焊接技术服务平台。
4.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建设内外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建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学生“三创”能力显著提高。
5.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完善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开展国际焊工等国际职业资格的培训工作,提升毕业生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为海外建设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国外留学生、海外交流生和国内交换生,将行业国际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当中,建设国际标准深度融入的专业课程。
6.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学分制改革,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项目化”教学改革,打造“升级版”专业核心课程。
三、品牌专业建设的重点
1.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普通本科工程型教育衔接,开展“3+2”人才培养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国际合作办学和专业教学经验,吸取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办学。
2.创新“全面素质教育教育和国内外标准”融入的课程体系,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将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紧跟国内外先进焊接技术发展,将国内外最新的标准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指南和相关技术规范开发基于“微资源”的专业教学资源,以“微课”建设为中心,辅之进行“微测试”、“微技能”等类型的“微资源”建设,同时以焊接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主干课程二条主线编排资源,对接行业企业,建设专业、课程和素材三级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多功能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
3.构建国家、行业、国际资格贯通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建设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按照“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要求开发自动化焊接实训系统;加强与德国杜伊斯堡焊接培训中心合作,完善国际职业资格培训体系,构建国家、行业、国际资格贯通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培养具有国内外职业资格的教师和学生;搭建“政校企”融合的科研平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品牌专业建设的措施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2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以浙江省ACM程序设计竞赛为例,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现状与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在参赛学生的培训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针对高职生开展ACM程序设计竞赛培训的策略,探索与实践一种以大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ACM竞赛培训模式。
关键词 :ACM程序设计竞赛;高职学生;培训策略
0 引 言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竞赛活动,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编写程序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浙江省在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全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一届,省内各高校都积极组队参赛,该大赛目前是省十大学科竞赛之一。为了提高竞赛学生的比赛成绩,有效强化参赛学生的能力,构建以大赛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选手个性发展的技能大赛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1 目前高职院校在ACM竞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提高编程能力的重要手段。ACM程序设计竞赛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各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培训,但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不完善、算法积累不够。
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需要参赛选手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算法积累,但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暂,无法全面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算法积累欠缺,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选择最优算法时出现偏差。
2)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翻译能力欠强。
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需要参赛选手具有较强的英语翻译能力。但是高职学生往往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对题意的理解与分析很困难,出现题目理解错误等情况。
3)竞赛团队的合作意识不足。
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需要参赛选手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参赛队伍以3个人为一个团队,3个成员分方向负责不同类型的题目,因此需要队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之间的配合不是很默契,导致职责不明、执行力下降,训练效果受到影响。
4)参加培训的学生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竞赛队每年通过任课老师推荐和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组队培训,竞赛队以备赛为契机,强化学生训练,但由于训练较枯燥,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多。
5)指导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ACM竞赛培训指导老师除了担任指导ACM竞赛培训任务外,每周还要上12课时以上的课,同时还兼任班主任和其他科研任务,因此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集训,影响指导效果。
2 ACM程序设计竞赛培训的策略
如何解决竞赛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在学生组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条件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求相应对策。笔者通过深入调研省内ACM竞赛成绩优异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近3年来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加ACM竞赛培训的实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归纳出如下几项行之有效的ACM竞赛培训策略。
1)加强宣传,注重引导。
激发学生参加ACM竞赛培训的兴趣,宣传应从新生入学时即开始。通过介绍往届学生的获奖情况、获奖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宣传学校对竞赛的支持政策,加强新老学生的交流,尽早引导学生对ACM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有一定基础、有较好的学习潜能和编程特长的学生尽早开始基础性题目的训练。
2)将ACM竞赛平台用于课程作业测试,改善考试模式。
考试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针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学校借助ACM竞赛平台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进行大胆改革,提高作业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编程作业,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借助ACM 竞赛平台,作业考核变得简单可行,考核结果客观可信,对规范考核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成立ACM工作室,开辟ACM竞赛培训第二课堂。
由于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有较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培训才能有效,而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原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学校在培训时间、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创造条件予以保障,同时在训练方式上有所创新。我们依托专业实训室的场地与设备系统成立ACM工作室,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中培训。在ACM工作室中,老队员在自身训练的同时,帮助指导新队员迅速提高编程能力。
4)建立切实可行的竞赛培训激励机制。
在ACM竞赛培训中,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在竞赛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该项工作长期运作。为了发挥师生在竞赛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可采用如下政策:对于获奖的学生,一方面给予学生量化考核成绩加分,用省市竞赛获奖证书充抵相关课程的学分,另一方面在评奖评优时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奖励;对于指导教师,如果在市级以上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将在各项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相应级别的奖金和培训课时补贴;对于二级学院,组织参加的竞赛应该纳入部门的考核范围。
3 ACM竞赛培训策略的应用实践
1)通过将ACM竞赛平台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学生的课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提高。
学校直接将ACM竞赛平台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每周在平台上开展一次竞赛。学生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根据接触的各类题目,会自主地选择学什么、怎么学,他们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获取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够在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他们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竞赛平台上完成大量的编程训练,一方面查漏补缺,将平常学习中遗漏的知识点巩固复习;另一方面,通过和同学老师交流竞赛平台中的难题,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完善知识体系。虽然有些知识很枯燥,但是由于在攻克题目中行之有效,他们常常会乐此不疲,直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摸索独特的算法,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通过日常竞赛培训,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
协作学习是通过团队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团队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ACM竞赛过程是3个人共用一台电脑,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具有较大难度的题目,竞赛中如何充分发挥3个人的力量,合理分工,协同工作将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对ACM工作室的成员集训后,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队友,因为学生比较了解同伴的特点,自由组队可以缩短队员间磨合的时间。在自由组队之后,学生可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开展团队协作。团队协作不应只在比赛过程中才有,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和协作能力应该在日常的培训中培养起来,因此我们主张相互了解或熟悉的学生自由组队。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建议学生团队进行调整,但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和团队的整体发展为根本前提。通过长期的合作,队员们往往能够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特长分工学习,定期集合讨论或做题,根据不同的题型,由不同的主力队员分析、讲解,进而加快学习和理解速度。通过赛前和比赛间的协作学习,学生加强了个体的思维能力、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对同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和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都有积极的作用。
3)通过ACM竞赛培训的指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指导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历年的竞赛题目和相关知识点,总结出竞赛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有了再学习的要求。在大赛的赛前培训中,指导老师要对学生集中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4)以竞赛为导向,分层次教学实现培优创新。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从过去的短缺教育、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并向普及化方向发展。过去由于教育资源短缺而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但这也会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职业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程序设计竞赛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程序设计课程中冒尖的学生,我们将其招入竞赛集训队,通过集训,传授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把他们培养成程序设计领域的技能精英。
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在ACM竞赛中取得佳绩,必须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奖励机制,在日常的教学中以竞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ACM程序设计竞赛培训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宋芳琴,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算法设计,Songfangqin@sxvtc.com。
参考文献:
[1] 李玲芝, 徐俊, 易险峰. 依托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 探索信息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 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2009(12): 117-119.
[2] 石晶瑜, 白喜文, 包常喜. ACM ICPC竞赛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3): 122-124.
[3] 林新辉. 高职学生参与ACM程序设计竞赛的特点和培训研究[J]. 网友世界, 2013(21): 67-70.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3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研究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重点突出拓展训练的实践创新应用,使拓展训练融入到干部教育培训当中,同时更有助于拓展训练本身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训练 税务干部 公务员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1.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拓展训练的内容
1.1 拓展训练教学内容与税务系统公务员工作实践相融合
各税务施教机构必须紧跟税务总局的教育培训战略与方针,在培训形式及内容上作出创新,以适应新的税收形势。《全国税务系统“十二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指出:对参与培训的学员达到熟悉工作和驾驭大局,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硬、视野、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队伍。拓展训练作为当下流行的培训形式,在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被引入,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与综合补充,重在提升税务系统公务员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管理能力。
根据税务总局党校的考察调研与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应用,应该紧抓税务公务员工作中注重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领导力,协调力,沟通力,执行力等的训练,这就要求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团队协作类项目、专题性拓展项目、创新思维项目的安排,培养大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大局意识、协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这个原则安排拓展教学内容。
1.2 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的应用内容
经过各税务施教机构的不断的探索,拓展训练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以课时制为主的成熟课程体系,应用途径得到不断的拓展,主要有:常规拓展训练教学、专题性拓展训练教学和拓展训练实践创新教学。
1.2.1 拓展训练常规教学
根据调查得出,目前常规性拓展训练教学是拓展训练在税务培训中的主要应用途径,在各个施教机构中是较为普遍的授课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破冰、团队项目体验、高空项目体验等。
1.2.2 拓展训练专题性课程
拓展训练存在于税务施教机构近10年的时间,积累前人经验,经过不断的摸索,各税务施教机构都在开展训练专题性课程,所谓拓展训练专题性课程,即专题性培训内容,根据税务公务员职务、岗位的不同,在工作中需要的通用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项目,及达到提高相应能力的训练。经过摸索实验,在某些班级初试,经学校教学评估审核后推向需求班级。我们应用的专题性训练有:协调力训练,沟通能力训练,执行力训练,领导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激发潜能训练等。
2.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的内容实践创新
税务总局党校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经过不断的尝试,效果和作用明显,学员满意度很高,不仅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而且这种新模式的运用也有利于学院对学员的管理,值得借鉴。
2.1 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的含义
在党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某些中长期培训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新机制很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广大学员的好评。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是激励机制的一种运用,拓展训练活动贯穿于学员的整个培训过程,所有参与项目都有一定的分数,在课程结束后评出优胜团队,整个过程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调动参训者主体的积极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主动与同学交往,主动的参与到团队活动,学员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2.2 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的内容
2.2.1 学习型团队建设
学习型团队建设内容包括:破冰,场地项目体验,高空项目体验等。通过破冰环节,场地项目与高空项目体验,培养大学的学习能力,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迅速的组建本小组的团队文化,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2.2.2 两个主题活动为主
两个主题活动是:“共叙同学友情,塑造和谐班级”和以竞争激励机制为主的“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两个主题活动经过尝试并推广应用,总体上活动的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参与度高,效果显著,学院领导及学员给予极大好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在努力保持原有教学效果的同时继续推陈出新更好的主题活动来充盈到培训课程中。
第一,“共叙同学友情,塑造和谐班级”主题活动的目的是为加强学员交流,增进学员的感情,提供一个可以供大家轻松交流的交平台,对破冰形式的不断巩固,以游戏互动开展,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相互熟悉的全新状态,增进感情,促进友谊。
活动主题总共分为三个环节:热身模块,再次破冰模块,体验模块。热身板块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按摩操”和“开心一块五”两个经典的小游戏,带给学员一种积极轻松的心态来面对接下来的活动体验。再次破冰模块,是课堂破冰的延续,破冰课中我们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熟悉,再次破冰模式就是给学员提供一个可轻松交流的平台来认识更多的学员。我们通过“拍三”与“名字叠罗汉”两个游戏让学员在游戏中互动,在互动中加深相互的了解,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氛围活跃,沟通顺畅。体验模块在相互熟悉的全新模式下,检验组织成员参与主动性,建立自己的团队节奏,提高学员组织、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技巧,重在对团队的熔炼。我们精心准备了“老虎美女与猎人”,“激情节拍”两个体验项目,让大家在体验中相互理解,相互的鼓励,相互尊重,让大家明白要想在活动中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得加强对团队的熔炼。
第二,“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主题活动的目的通过经典的团队协作、团队竞技类项目培养大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大局意识、协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打造一支高绩效、创新型优秀团队。
我们根据团队客观情况,培训人员的职务、岗位等特点运用了挑战NO.1、驿站传书、扑克接龙、沟通造桥、七巧板等项目,通过项目的体验感悟团队是一种精神,团队是一种力量。
2.2.3 特色活动为辅
特色活动”意在填充学员的非课程教学环节,丰富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主要体现:人的融合,即学院会有专门的拓展老师作为教学联络员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加强与学员的沟通,既对学员管理,又可全面了解拓展训练新机制的实施情况;活动的融合,即拓展训练贯穿于班级的健身课、趣味运动会、学员联谊活动等等。在健身课环节,安排拓展经典小游戏人椅、铁甲战车,还有适应中老年参与的气排球赛等;在趣味运动环节会中我们安排单足比赛、集体传球,集体垫球,趣味击球等小游戏;在学员联谊活动环节,在拓展老师带个整个环节跟大家一起分享暖场小游戏,如,开心一块五等。
2.3 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的实施
2.3.1 实施的对象
根据党校对学员管理的要求,活动主体应是在校期间的中长期班级,中长期班多为领导班级,相对难以管理,试图通过丰富的拓展训练的项目来更好的引导学员。通过活动努力做到让学员感受课堂学习精彩,课后体验丰富的新气象。
2.3.2 课程采用积分形式
为达到训练大家的团队意识的目的,在项目安排要求所有的项目都是团队协作、团队竞技类项目,学员参与度高、氛围活跃、效果显著。
课程全过程采用积分原则,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让每个学员参与到团队中,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让学员感觉到团队就是一种精神,团体就是一种力量。我们的计分规则:1、每队的基础分为60分。2、每次活动无故缺勤一人,该队扣1分;无故缺勤2人,该队扣2分;无故缺勤超过2人,取消该队参赛资格。3、每次活动以小组(以四小组为例)为单位竞争进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分别得5分、3分、2分、1分。四队名次同时并列,视项目实际操作情况而定。4、项目内容(如表中的项目一等)根据教学环境选择最佳操作项目,项目包括:老虎美女猎人、激情节拍、扑克接龙、挑战NO.1等。5、该课程模块结束后,按照积分排列名次。
2.4 参训学员满意度
我们对参加过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的学员随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占比例高达92.5%,仅仅有2.9%的学员选择不太满意与不满意,通过调查得知,学员非常愿意参与我们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既锻炼了身体,收获了友谊,又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活动总体非常受学员的欢迎,参与教学联络员的拓展老师也与同学们有了深厚的友谊。
拓展训练机制化模式的,从党校的角度分析,学校为了更好的管理学员也希望拓展训练创新培训形式。首先,通过多种多样的拓展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税务公务员以最短的时间相了解,增进友谊;其次,通过拓展训练这种参与度高、培训效果好的优势,与学员的课余生活相结合,有效的利用学员的课余时间,以拓展活动的形式丰富课余生活,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从学员的角度分析,培训学员都是脱产培训,时间上有短期班(一周左右),有中期班(两周到一个月),有长期班(一个半月到四个半月),课余时间较多。有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某些活动载体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周围的环境,认识更多的同学;同时也是通过活动来缓解释放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面对这种现状,拓展训练培训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拓展训练与学员的生活学习无缝链接,形成了课堂学习的精彩,课后体验丰富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
[2] 周敏.关于税务培训中拓展训练深入进行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 覃铁梅.论税务干部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 王先亮.实训教学视角下的税务干部拓展训练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 金平.税务施教机构拓展训练实践[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 陈阳.拓展训练与公务员能力培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J].2006年第4期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4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以及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3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我院有17支队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骄人战绩。电子类设计大赛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高、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的特点,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近几届竞赛题目可分为7大类,即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仪器仪表类、数据采集与处理类、控制类和放大器类,涉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达6门以上,实践课程达4门以上[2]。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对于各类竞赛的指导,如果指导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起来会得心应手。但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知识不可能面面精通,个别领域的知识欠缺,缺少整体电子系统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略显力不从心。这也是很多青年教师畏惧参与各类竞赛指导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科技竞赛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从招募队员、制定培养方案,到组织培训、参加各类竞赛,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这些青年指导教师感到受益匪浅,不但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1)有助于青年教师建立综合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创新教学的不同要求,笔者所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开展了分层次的动态创新教学,依据学生的能力不同,成立了入门团队、提高团队、竞赛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入门团队和提高团队的培训中,我们采用实践动手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培训,从常用仪表和元器件的典型应用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路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查缺补漏的学习过程,不但使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化,也和学生一起对单片机、Pro-teus、AltiumDesigner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学习。此外,高水平的电子类竞赛涉及内容广,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鼓励对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对各类大赛历年试题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也是一个难得的充电机会,可以了解和关注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和竞赛可以培养广大青年教师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的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竞赛团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战性培训,提出一个设计要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讨论,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实物,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总结各种方案的成败及自身收获,这个过程要求青年教师全程参与。通过这种相互启发思路、相互交流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与学生展开讨论过程中,也激发了指导教师自主思考、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动力,有助于指导教师,尤其是工程实践经验欠丰富的青年指导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我们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使之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1]。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本文以《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和经验。
1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建设历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诞生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覆盖专业广泛,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资本运作等26个专业有效整合,形成网状仿真综合模拟实验。学生在仿真商业环境中,感性而相对自主地构建上、下游行业协同,促进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高度整合。通过体验式综合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竞争对抗、业务训练等专业技能的认知,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2]。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即“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仿真教学场所平台和自制实验教具平台。首先,“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该平台模拟真实的商业社会,将制造业与服务业、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协同,高度整合。在这个仿真社会中,学生将遵守政府与市场规则,履行标准工作流程,发挥专业技能与创新潜能,实现个人、组织、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其次,仿真教学场所平台,该平台是开展跨专业综合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这里与其说是教室,不如说是学生角色扮演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在自己组织的办公区一起办公,也可以穿梭于不同组织之间,办理业务或开展商务合作,还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集中召开对内、对外会议。最后,自制实验教具平台,该平台是西南经济大学实验教学团队共同研制的各种系列教具,这些教具陪伴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始终,这里不仅有标配办公用品,还有业务推进所需的各种文书、证明、单据、账薄,以及验钞机、练功钞、工作胸牌……学生在仿真模拟运营期间,也会自制更多个性化的实验教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的课程建设,起步于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团队由实验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实验助理共同构成。课程建设初期,以选修课的形式推行与完善,期间经历了实验平台的多次优化与升级;教师团队的若干次选拔、培训与再提升;一批批学生建议的积累与践行;一场场行业交流会的研讨、探索与提高,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成为该校各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不再以传统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而是强调“任务驱动性、体验性”综合仿真模拟实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的全新实验教学理念。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全面颠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
首先,教师需要积极适应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需要努力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景的创造者、学习热情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学习过程的帮扶者角色,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的“脚手架”。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行为。再者,学生需要积极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内模拟经营体验环节,每个学生扮演企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来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发现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制定完成任务的策略和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协作方式,从而达到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的目标[3]。
2.2“重体验过程”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彻底革新学生学业考核模式
“重体验过程”的核心是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模拟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知识性考核转变成态度、能力、业务知识应用等多维度考核。比如,在课程动员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教师会通过人才招聘会的课程设计完成分组管理。首先,鼓励学生自荐成为政府机关、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制造企业、贸易企业等行业的负责人,通过即兴限时制作招聘海报和求职简历,随堂开展人才招聘会。招聘会结束意味着分组任务完成。此教学组织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创作海报能力、撰写简历与面试技巧的能力,学生在招聘与求职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现状。再如,在行课中,模拟经营是跨专业综合实验的核心环节,每位学生,在8-12个季度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都有特定的职业角色,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教师将每个季度的成果给予及时、全面的评价和奖励,如季度利润奖、季度大富豪、季度生产大亨、季度销售大亨、季度纳税先锋、季度纳税大户、季度信用评优、季度福利最优组织等。最后,在课程总结期,教师会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匿名打分、开展感动人心小故事会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控、反思与总结。“重体验过程”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参与创业活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全面发展,在团队中荣辱与共。
2.3“重反思总结”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深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
“重反思总结”的核心是每个关键实验环节都会要求学生书写活动体验和反思总结,通过反思感悟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撰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参与综合模拟实验过程中的经历的困难、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就、收获的感情,强化学以致用,干中学、学中用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也会组织优秀日志分享、“同行”业务交流会、明星“员工”经验分享会、期末“工作”总结展示等活动,将学生的反思总结多渠道、多形式地展示和分享出来。“重反思总结”的实验教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更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文字表达、逻辑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
3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逐步探索出“丰富教学资源、畅通师生交流、全面考核评价”的全新实验教学方法。
3.1“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的需求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现已覆盖了网上实验平台、教学场所、实物教具、课外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多种形式。丰富、灵活的实验教学资源,很好地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与移动场景之间无缝切换,既能满足学生系统化的长时间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堂内,学生通过网上实验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场所、实物教具,积极开展协同业务合作,以时间进度为单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职业技能的理解,拓宽学生学习、工作的专业视野;课堂外,学生会受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的影响,利用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为下一次课堂内的创新创业表现做出积极、充分准备。这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非常利于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和质量。
3.2“畅通师生交流”,强化学生互动、反馈学习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非常重视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畅通交流”成为必要的教学保障。为保障“畅通交流”,可以做出如下设计:首先,重构教室,让教室桌椅摆放形式更加人性化,学生重构后的教室里自然形成互动,使讲座报告、小组合作、混合学习,自由交流,灵活穿梭。再者,可以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群主由助教担任,负责课堂外布置任务,解答疑惑,收集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改进。学生可以在群中自主安排工作、协调任务、开展合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等。第三,对每阶段教学活动和作业,教师应给予及时、正式、公开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的努力方向,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来源。最后,教学设计可以增设组织文化建设活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程调查显示,这些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振学生学习、工作的动机和态度[4]。
3.3“全面考核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细节、全面发展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全面评价”的考核方式是“五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个人表现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考核与特别贡献考核相结合。通过评价指标库建立评价方案,从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经营决策、经营业绩、管理制度、业务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资料管理、部门或公司经营报告、实习报告、业务处理情况、出勤率、提交书面材料等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
参加跨专业实习课程的学生成绩由团队业绩考核评分和个人业绩考核评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团队业绩得分占40%,个人业务得分占60%。团队业绩满分100分,根据团队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每个团队的考核得分乘以40%为团队成员的团队业绩得分。团队业绩得分转化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绩,应根据个人在团队中的综合表现、贡献大小等确定个人分配比例,据此计算团队业绩的个人得分。根据个人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即为个人业绩考核得分,满分为100分。个人业绩考核得分乘以60%即为个人业绩得分。最后计算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即个人实习成绩=团队业绩考核得分*40%*个人分配比例+个人业绩考核得分*60%。
针对学生参与仿真实验的机构不同,考核方法有差异,具体如下:仿真企业学生团队业绩评分=团队精神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分工协作、沟通交流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经营决策20%(学生个人与团队评分)+管理制度10%(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业务完成情况10%(学生团队与教师评价)+公司绩效考核20%(会计师事务所设计指标体系综合业绩评分,教师审核评分)+资料管理情况10%(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仿真企业学生个人业绩评分=实习日记10%(教师评价)+实习报告20%(教师评价)+提交书面材料15%(所在公司评价、教师评价)+业务处理情况25%(教师评价)+所在公司综合评价20%(所在公司评价)+出勤率10%(教师与根据考勤记录评价)。仿真服务机构学生团队业绩评分=分工协作、沟通交流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综合决策能力20%(学生个人与团队评分)+管理制度与工作方法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基本业务完成情况20%(学生团队与教师评价)+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20%(会计师事务所设计指标体系综合业绩评分,教师审核评分)+资料管理情况10%(学生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仿真服务机构学生个人业绩评分=实习日记10%(教师评价)+实习报告20%(教??评价)+实习项目完成及成果提交情况20%(所在公司评价、教师评价)+业务处理能力30%(教师评价)+服务单位满意度10%(所在公司评价)+出勤率10%(教师根据考勤记录评价)。
教学创新团队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
财务会计是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笔者发表了“‘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 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的“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级财务会计》为核心,涵盖其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学》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三门会计学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形成背景
教学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教学团队的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教学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背景如下:
(一)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各项政策的积极鼓励
目前,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学校和学院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教学需求催生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形成一支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功底,强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结构性、责任性等原则组建教学团队
1.自愿性。相关老师自愿组成该教学团队;2.自然性。团队成员为近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3.结构性。团员年龄、职称、教学经历、学历等布局合理;4.责任性。团队成员责任心强,能够积极承担相关职责,团结互助,协同发展。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讲,其建设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专业内容、团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以及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培育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导航。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水平。
(三)课程群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分担团队教学任务、优选教材与辅导资料、补充教材、加强教案建设、完善教学大纲与试题库,规范试卷批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四)增强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通过学术交流、将教改成果影响、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兄弟院校;积极为兄弟学校、本地区学校培养相关任课教师。
四、“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2.借助平台渗透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论坛、讲座等平台,快捷地传播会计法规,普及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前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培育科研素养等。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研究会计相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生科研立项等。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优化团队专业结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加强教师会计新准则的学习,提升、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选送教师参加会计准则的培训;购买相关会计准则学习资料,以教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准则。 (2)进修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会计名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以文赴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会计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长,提升专业素养。
2.选派教师深造,培育成果,加强梯队建设。为提高团队学历层次和改进学员结构,可选送教师到名校深造,攻读学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梯队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积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职称晋升,优化团队职称结构。
3.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带头人统筹负责,梯队成员各司其职,师生加强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运作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方法;增强团队与学生的交流,包括师生课堂上的课程交流、课外的专业见解及生活交流、调查问卷式的学习需求询问交流等。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力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才。
研究内容可具体分为:(1)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凭证、账簿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实物教学,并在会计实验室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征文式、专题报告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级会计学》和《中极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建立“双轨三线”式的实验模式;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模拟模式;增补实验资料、改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改革。巩固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5.丰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方面。《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应教学团队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改的需要。(2)实验和实习教材方面。结合团队教改的思路,撰写和修订实验教程、修订与完善实纲。(3)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国内外会计名校和知名会计组织的专业网站;开展会计专题、前沿问题讲座以及创建会计协会网页等。
6.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1)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动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前沿领域课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由于《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使会计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和感悟会计,提高学习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由于教学团队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原则,预期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团队的预期影响辐射主要表现在:
1. 师德影响。团队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等,可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会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团队、其他教师,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
2. 发表教改论文。结合团队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总结经验,撰写并,传播团队教改的成果及相关理念,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
3. 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积极撰写教改论文,以文赴会,参加财会等相关的教育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本团队的教改成果与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与会专家及其学校的教学改革。
4. 授课教师培训。团队在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将面向校外,培训本课程群的授课教师。
五、结束语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是工作的开始,各项工作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月玲,等.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J] .科技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