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1
>> 发掘校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拓展我校德育空间 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 乡土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掘与运用实践 发掘本土资源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独立学院校园品牌文化的发掘和培育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及成效 地域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教育 值得发掘和发扬的随州文化 乐当传承红色文化的宣传员 不断发掘本土资源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 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探研 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发掘与渗透 探究羌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及利用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挖掘的必要性和思路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电视法制节目资源的发掘和整合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韦纯束.党在桂林师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庞铁坚.推开桂林的门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15BDJ005)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2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彰显的是黔南州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浓郁醇厚、民风民俗古朴典雅、红色文化光耀千秋……60年,黔南州在改革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奏响了一曲曲斑斓多彩、绚烂缤纷的文化乐章。
作为黔南州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始终贯穿建州60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节、毛南族火把节……在黔南州,每年举办的节庆文化活动达300多次(处),民族文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擦亮文化宝贝,黔南州大力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建州伊始便投入专项资金保护文物,经过多年挖掘、抢救、整理,福泉古城墙、葛镜桥、惠水仙人桥洞葬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保护修缮,文物古迹重放异彩。与此同时,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12年8月26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等珍宝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截至目前,黔南州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各50处、3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72项、州级121项,非遗项目传承人1400名。
民族文化是底色,红色文化是特色。依托红色资源的天然禀赋,黔南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干部群众血脉。邓恩铭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板寨红七军会师遗址、深河桥抗日胜利纪念园等红色记忆已成为黔南州红色文化之旅的新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史、品味“红色文化”成为了黔南一道动人的景观。
为进一步打造文化精品,黔南州积极推进文艺创作,厚植文艺繁荣的土壤,产生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其中,布依民歌《好花红》获2001年舞美、创作、演出三大金奖;孟学祥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获骏马奖;电影《近距离击杀》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专题新闻《双肩背出鱼水情》《干部也“召回”》分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广播影视大奖……这些文艺精品既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又为文化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推介平台。
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黔南州依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资源,加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瓮安猴场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区、惠水好花红文化旅游区、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产业园……文化旅游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黔南州的知名度,黔南旅游产业态势不断向好。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3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山东半岛作为革命胜地,大力推广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相关旅游资源:纪念馆、遗址纪念地、文学馆、战争故事。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山东半岛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和文学故事资料,资源的开发具有先天的优势。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平度、莱州、海阳、招远、栖霞、莱阳、文登、乳山等地区,以上这些区域在过去为山东敌后武装斗争做出过突出贡献,现如今为滨海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出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反映胶东革命故事的“红色经典”系列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也诞生于此。另外,当前很多旅游者对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已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红色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既能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放松、休闲的双重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很好地市场需求,开发价值大。
2.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旅游线路开发可行性大。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集中分布在烟威地区。如地处烟台地区的海阳地雷战景区、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牟平雷神庙战斗遗址纪念地、牟平杨子龙烈士纪念馆、地处威海地区的刘公岛景区、文登天福山战役纪念馆、乳山冯德英文学馆、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乳山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及旧址等。本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相连,可进入性较强,旅游线路的可开发性较强。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意义
山东半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格局,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而且对于推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是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开始。相对于传统旅游,红色旅游得到了各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2011年初,《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发,红色旅游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快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有利于山东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保护与传承山东半岛地区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此才能保护地方红色文化,并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通过参加红色旅游,既可以观光游览、放松身心,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相应的旅游收入,也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景区的形成为热爱红色文化的游客提供了一个重温革命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方便。
3.有利于丰富山东旅游体系,带动山东半岛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是对“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山东旅游的知名度,完善山东旅游格局,开拓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对于丰富山东半岛旅游线路体系,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线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修缮了部分旅游设施,加大了旅游宣传,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旅游景区。但总体看来,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在开发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低,规模小,规划不够合理
除威海刘公岛景区和烟台海阳地雷战景区外,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景区仅仅是一座空山,游客的旅游初衷得不到满足。另外,各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以致景区雷同严重,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性。
(二)内涵挖掘不足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繁荣的和谐统一。但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数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对原有遗址、纪念馆的简单修缮、与红色文化不相关的设施的增加等,红色氛围不浓,无法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追求,极大的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和重游率。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因素,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农村,特别是部分革命老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旅游接待设施如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造成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另外,山东半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将以“黄金海岸”为主题的蓝色旅游线路作为核心宣传口号,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四)缺乏专业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
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及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对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文字阶段,无法做好红色景区的讲解工作,不能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求知欲,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另外,部分景区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工作人员少,服务不到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五)红色旅游线路不够成熟
半岛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虽多,但大多数景点较小且内容单一,无法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旅游区,更重要的是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将这些零散的景区连接起来。山东的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个核心、四个区域、一条主线、七条精品线路”。其中,“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和“鲁西南红色旅游区”及相配套的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已相对成熟,但是,胶东红色旅游线知名度不够,线路安排不尽合理。
三、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的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科学规划,实现区域联合开发
鉴于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景区相对分散,小且不强的现实情况,亟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在旅游路线的组合、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推销,联合服务,突出整体形象,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内容
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景观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但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要通过深入考察,挖掘并精心打造一批富含革命传统文化内涵而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吸引人们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收集、整理好有关胶东老革命根据地的战争过程、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作品,形成体系,全面地向游客展示,真正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同时,可以开展“唱歌、吃饭、走路”等参与性活动以吸引游客亲身体味红色文化,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充分利用现有村落民宅,建设富有红色元素的农家小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开发具有红色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优化旅游线路
一方面,结合各景区发展规划,尽快完善“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特别是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淄博―潍坊―平度―莱州―招远―栖霞―莱阳―海阳―青岛―大连―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另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红色旅游”与“蓝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线路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宣传,实现共赢。
(四)加强宣传,开拓市场
尽管近年来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明显滞后于传统旅游业,应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尤其是海外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景区要加强合作、联合宣传,以同志诞辰123周年、胜利71周年、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精心筹划旅游宣传,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旅游活动。通过电视、杂志、户外广告、网络、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旅游,形成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培训,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景区的声誉和影响力与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对包括讲解员在内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养。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导游员和讲解员的专门培训,同时,红色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党史、革命历史知识,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提高导游讲解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杜绝封建迷信和虚构杜撰,防止歪曲历史和低俗恶搞,以提高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4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遵义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近几年,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意识到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除此以外,《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遵义县苟坝红色旅游服务区规划》等近20个旅游规划有效地推进了遵义红色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旅游产品显著增加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遵义市旅游局着力建立以会址为核心,辐射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革命遗址的“纪念体系”,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会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扩建了街,正在修建文化园;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和修复四渡赤水纪念馆、渡、四渡赤水纪念碑等系列纪念场所,从而使遵义红色旅游产品总量有显著增加。
3.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可进入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红色旅游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遵义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贵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行,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正在设计。开通了遵义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的始发列车,高铁以及遵义机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4. 旅游效益增长迅速
遵义红色旅游以会址龙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2004年《纲要》印发以来,在会址的龙头带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尤其是2008年,客流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000人次,创汇2 3 1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56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亿元。随后两年旅游收入继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 . 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遵义市旅游企业已经发展到400 余家,星级酒店4 5家,经济型酒店200余家,乡村旅游馆200余家,旅行社达到20家,专业旅游车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 个,比上年增长1 1 %,酒店43 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4家,二星级酒店2 6 家。组建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引资,累计投入2 0 多亿元,建设景点2 0 余处。
二、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不善
遵义市革命遗址中,部分遗址原貌不复存在,损毁严重。一些遗址地势下沉,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一些纪念场馆年久失修,无人照管;一些纪念碑碑文字迹残损,许多字迹无法辨认;一些烈士陵园、烈士墓缺乏专人管理,杂草丛生。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目前,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报批,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一些革命遗址和建筑物产权不明确,被当地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
2 . 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遵义红色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企业之间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充分实现企业网络和系统集成。产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缺乏产业配套与协作,难以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目前,红色文化产业机构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县域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较少,总量规模很小,红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红色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并且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差,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
3 .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目前,遵义市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面临断层,而研究红色文化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之一,没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旅游时没有强大生命力的。遵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旅游管理及研究人员等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遵义工作,因此,使得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除此之外,本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从事旅游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遵义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1 . 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为先导
对各区县革命遗址进行认定命名,明确其产权,划定遗址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各地革命遗址情况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对损毁严重或已被拆除的重要遗址,尽快抢修和保护。革命烈士墓较多的地方,集中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革命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迁葬于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内,从而有利于对革命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也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2 .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不断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贵州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要细化分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红色资源时应注意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延长红色文化产品生命周期。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积极开发整合各地的红色资源,共同开拓“红色市场”,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利益共谋,全面提升贵州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在省内,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实现各红色文化发展需要的融会贯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在省外,要加强与重庆、四川省市的相互对接,通过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旅游大产品、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3 . 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以“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次序,对遵义红色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构建品牌能够有力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展产业的先锋是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众多的产业集团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的大发展。遵义市政府在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项目适度超前的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5
关键词:齐齐哈尔;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81-02
DOI:10.16654/23-1464/d.2016.12.034
新世o以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成为很多人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能够带动食、住、行、购等产业共同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当做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口号、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后,红色旅游发展较快。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开始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齐齐哈尔市的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以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内容为重点,将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主题性较强,它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物质依托,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信仰精神力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体验活动。
据统计,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全国红色旅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10.27亿人次。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使游客更直接地感受到自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增强游客爱国主义感情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也是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手段,对扩大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助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资源及优势分析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有300多年的建城史和255年的省会史,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在抵御外敌侵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有在庚子之变中为抗击沙俄而壮烈殉国的清末将军寿山将军、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顺利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等。
目前齐齐哈尔市内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历史遗迹较多,如龙沙公园内的寿公祠、明月岛上的将军府等。同时,齐齐哈尔境内爆发了有组织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战――江桥抗战。日军侵华的遗址、遗迹较多,其中较为著名且重要的,有江桥抗战遗址、日军化学毒气战部队遗址、日伪电话电报大楼、齐齐哈尔老火车站、侵华日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部遗址5处。这些资源是日本侵略罪行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反映中国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教材。
1948年4月正式落成的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国东北解放区的第一座烈士陵园,它以建园早,规模大,安葬烈士较多而闻名于世,是国家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个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为纪念1945年8月苏联帮助我国东北解放的牺牲烈士而建的昂昂溪苏军烈士陵园;200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于嫩江江畔修建的和平广场以及泰来江桥抗战纪念馆等;第二机床厂以马恒昌为代表的马恒昌小组在全国首先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岗位责任制并倡议开展劳动竞赛,展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的大无畏英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由亲自选址的老军工企业华安公司开辟了军工旅游线路,集各种武器装备和实弹等多品种产品展示、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战争展示、军事训练、民兵训练、国防教育多项目于一体,使广大游客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军工知识。这些纪念场馆及相关企业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抵御外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世界反法西斯的宣传阵地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
综合看来,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余处,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另外齐齐哈尔市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较为理想,红色旅游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二)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但是也要看到,黑龙江省其他城市同样具有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与周边城市的红色旅游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绝对优势。
一是开发层次较低。目前齐齐哈尔市红色旅游资源展示手段较为单一,仍然以游人自主参观为主,展示的内容多为雕塑、图片、实物、文字,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展馆形式相近,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打造缺乏创新,对红色资源的深层魅力缺乏充分展示,没有能够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缺乏旅游的独特性、娱乐性、体验性,对游客吸引力较小。如和平广场,仅有纪念墙、纪念碑等展示,游客仅能在有限的纪念墙碑文中获取和平广场的相关资料。由于没有专人讲解,不能为游客创造足够的体验空间,游客对和平广场所蕴含“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加快振兴、开创未来”的文化内涵难以深入了解,以单调地走一圈的形式参观广场之后,也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旅游体验层次较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不够突出。
二是分布地点较散。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市各区都有分布,地点较为分散,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景点规模较小,游客如专门进行红色主题的旅游,耗费在路上的时间要多于参观时间。各景点特色不明显,且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不够,单一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足。各个景点之间“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与联系,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景c之间互相竞合、热门景点带动冷门景点的良好态势。
三是营销力度不足。目前,与齐齐哈尔市所开发的扎龙湿地生态游等优势旅游产品相比,红色旅游宣传营销的力度不够,宣传营销的经费和技术投入不足,营销宣传的范围不广,针对l生较差,网络等新型营销方式尚未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官方旅游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上有关红色旅游的介绍较少。景区所接待的多是本地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教育,景区知名度低,散客及外地游客较少,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三、齐齐哈尔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思考
1.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分析我国红色旅游能在短时间内发展较快的原因,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而红色旅游除具备一般旅游项目的特征外,还具有独特的政治教育及文化传播功能,这种严肃性也要求政府必须在其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但要推动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不能仅靠政策及财政投入的支持,必须创新旅游投入机制,解决好旅游产品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兴办旅游项目,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自身的造血功能,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需要。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范文6
关键词:庐陵文化;生态公园;应用
1 庐陵文化内涵
吉安,古称庐陵,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之美名。庐陵文化有精神和物质两层次的内涵,物质层次上是丰富的物产及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如新干出土的青铜器,以水叶天目、釉下彩绘为特色的吉州窑等;就精神层面而言,可概况为“擅文章、重节操”,包含文章和节义两方面的内涵,“文章”指的是庐陵文人,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是对“节操”的最好体现。红色文化是庐陵文化的外延,吉安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先辈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培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2 庐陵文化在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的应用
2.1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是庐陵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1989年,在新干县大洋洲发现了一座商墓,出土了青铜器480余件,玉器1072件,陶器356件,其中的伏鸟双尾铜虎现已定为国宝,通长53.5cm、通高25.5cm、体宽13.0cm,为虎之王者,新干因而享有“青铜王国”之称。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的景点“青铜王国”坐落在园东北方向,以出土的“伏鸟双尾虎”为原型打造一雕像,采用青铜器材质,高0.8m,宽2m,坐落在1.2m高的灰色花岗岩基座上,雕像周边栽植竹子,与青铜的色彩相得益彰。
2.2 文人文化
“才子之乡”与“六一居士”两景点展现的是庐陵文化中深厚的书院文人文化,景点相隔不远,坐落在公园的西南方向,沿着南湖驳岸边沿布置。“才子之乡”展现的庐陵群星灿烂的文化氛围,景点中间有一圆柱形柱子,高1.2m,红色花岗岩贴面,文字介绍作为“才子之乡”的吉水县的人文内涵;左右两边是以两个石材造型碑为主体的景墙,描绘了“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在公园南面月牙岛边上,建一景点“六一居士”,景点的右边为欧阳修雕像,背后建一景墙,高1m,长2.5m,景墙用文字介绍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政绩及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地位。相隔不远造“六一亭”,亭为六角形,双层飞檐,高4m,亭两边有楹联“文章经世唐宋誉大家,仁义立身古今尊师表”,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2.3 瓷器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庐陵先民就会烧制原始陶器。到了宋代,吉州窑生产的瓷器更是饮誉全国。特别是木叶贴花瓷,被人们称为绝品。吉州窑,宋代民窑之一,是江南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制作技艺有巨大贡献,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本景点以陶瓷“木叶天目”和陶笔筒为创作元素制作雕塑小景“千年窑火”,陶瓷造型优美,倾斜放置,仿佛能从瓷器中倒出美味的酒水来,趣味横生;其色彩以黑色和黄色为主,典雅大方,展现吉州窑的光辉历史。
2.4红色文化
2.4.1 “十万工农下吉安”。“十万工农下吉安”位于公园西北面,是红色文化的主要项目, 在2000m2的宏伟大场景中,布置着九块红色花岗岩汉白玉基座的雕塑,雕塑群总长度约90m,人物高度约2.8m,人物数量49人,设计创意源于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2.4.2 “红色井冈”与“三湾改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色文化的代表,在公园的中部建一景点“红色井冈”,在30m2的场地中,建一高度3m,宽4m仿五指峰山体造型的红色雕塑,雕塑气势磅礴屹立在杜鹃花前,在背景为郁郁葱葱的松柏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景点“三湾改编”在公园东北部,主体是以一面高3m,宽4m的旗帜为造景雕塑,雕塑前面为大小两名,寓意当时军队间团结协作,相互融洽的情景;雕塑前面有一石头雕刻的书轴,书中介绍了“三湾改编”的背景及意义。“三湾改编”是同志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的一次探索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实践活动,它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治军方略,标志着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开创了党指挥枪的历史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