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1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下发展的必然。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基础作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更要求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提升。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

小学体育;创新思维;灵活运用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创新思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解放了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身体素质,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创新思维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拓展训练中进行运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汇总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在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配合教师的训练节奏,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制定创新的教学手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强迫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体育课程,虽然在严厉的纪律下学生都能够有秩序的完成体育课程,但实际上学生心里对体育充满了抵触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课堂保持好奇心,愿意主动的跟上教师的训练节奏。例如在教授学生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表演一些花式篮球的技巧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有想学习的欲望,再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学生也愿意乖乖的完成。

2.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与学生互动

体育训练项目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在练习时经常被教师打断,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激励。例如在学生训练长跑过程中,教师跟着学生跑一段路,让学生观看教师是怎样跑的,跟上教师的步伐。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在跑步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在学生训练仰卧起坐时,教师发现学生手的位置摆放不正确时,直接为学生进行一个动作失范,学生就能够掌握正确的技巧,更好的提升训练效果。当学生练习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失败时也要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再接再厉。

3.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充满灵动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创新,精心设计教案,在安排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例如采用体育游戏法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篮球技能时,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教学,从最初学生学习如何运球时,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一名学生在圈中开始拍球,在教师喊停之后,学生要迅速的将球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然后再进行运球,当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的运球方法后,教师就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熟练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操场上设置起点与终点,学生必须运球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再转回起点,将球传到下一名队员手中,看看哪一组学生完成的时间最少。利用体育游戏与竞赛的方式,将训练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游戏中提升,对体育课堂也不会感到枯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4.采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制教具是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器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更能够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时,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制作的教具中,也会在上课过程中珍惜自己做的器材。例如在投掷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投掷的道具;在武术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制武术棍,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制作一些绳圈、简易版哑铃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展现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自制教具大赛,给出相同的道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创造出哪些有关于体育方面的器材,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当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5.巧设拓展性提问,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问对于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提问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提问带领学生更好的开展新的体育课程。例如在教学排球时,教师可以选用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26年终于又站上最高领奖台事件,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对排球又有多少了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当中。在教学乒乓球时,可以从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开始提问,问一问学生知道多少个乒乓球运动员等等。让学生对新课程产生兴趣,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当中,还可以在训练中进行点评式提问,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提升自己。

二、结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也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曹艳梅,刘丽等.加强创新思维强化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6,(2):89-89

[2]常山.浅议小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141-141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2

1 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思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素质不但影响其教学效果,而且对人才的培养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因此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学观要坚持人才的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到重视技能的培养再到重素质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的质量观念。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时展的体育教学工作能力。

2 找准知识的切人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那些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价值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游戏《运送伤员》这个自编游戏中,二人合作运送1名伤病员,要求必须二人一组合作,安全迅速将伤病员运送到目的地。教师只讲清了游戏的要求、规则同时建议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结果有的学生二人将伤病员抱至终点;有的一人抬脚一人抬上体;有的一人背上伤病员,一人扶住伤病员将其送至目的地。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次良好锻炼。

3 利用教材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训练

教材想象思维训练主要是指教学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训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及发展。想象思维训练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它在运动技术训练中起着一种强化技术动作的作用。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使练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艺术的体验。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想象性和概括性,我们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教材内容的想象思维训练。如在体操前滚翻、后滚翻、鱼跃前滚翻教学中进行想象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促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向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示广阔的空间。这些手段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拓展思维,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创造大量机会,有利于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比如:一个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作完成;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 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定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解决认识的深刻性,培养解决问题的原则性。而多向思维有利于帮助扩展对事物的认识,解决认识的广泛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否做到运用之妙,关键在于是否“存乎一心”。如在做《巧过小溪》游戏中,在教给学生最慢的方法之后,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学生发现了另外三、四种过小溪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方法巧妙,速度快。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几种“过小溪”的方法,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包装设计 创新思维 设计素描 现代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它在无关的事物之间发挥思维的作用,在根本没有关系的事物之间试图寻找可能的解释如创造性思维,所以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设计素描不再以单纯的再现客观对象,培养学生的绘画写生技巧为目的,而是更侧重培养学生设计所需要创新意识。而创新能力又是设计素描的灵魂所在,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条件。但是一直以来,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的培养,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学科,如果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能有`机的结合,则会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理想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因此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汲取艺术的创造精神。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坚持教学探索改革,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方面摆在教学首位,通过各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化他们的思维观念,使学生把握符合设计需求的多种思维方式,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教学效果显著,现择要作一总结。

1创新中的思维方法与积累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是第一位的。在造型艺术的世界里,创新的空间同样也是无限的。前人通过思维实践总结出了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其中发散性思维方法最见效果。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即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任意辐射到各点进行联系和想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创新理论中的精华,可以通过它去寻找突破口,去原有的条条框框,它也是创新思维的发散方向,以事物的功能、方法、组合、因果、形态、材料、结构关系等七个基本发散点,来思考创新思维的发散方向:(1)以载体功能为发散方向。改变一般的平面性载体,尝试各种实物作为载体。(2)以表现方法为发散方向。改变传统表现方法,借用生活中其他非绘画性的造型方法来创造新鲜的视觉样式。(3)以形象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各种“起因”到“结果”为发散方向(内容材料、形式内容材料)与(展示的形式、空间环境、接受的对象)。探索各种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如画面尺寸、构图样式、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等并试想接受对象对展示效果的反映。

2创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准备设计素描课题

(1)课题一:用草图表达思想过程。课题训练目的:本课题突出“理性思维与形象表达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体现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创意的原创性与新颖性,进而扩展,并通过作业体现出来。课题训练提示:草图的记录方式有文本和图形两种,要求图文结合。课题训练方法:前期通过讲座揭示思维的多样性和活跃性,放映幻灯片进行思维的基本要素分析,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作业构思讨论,随后倡导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创意,然后教师对作业集体讲评。课题训练意义:讨论促使学生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状态,激发思维的风暴;草图能够帮助学生思考深化,体现思维的轨迹;学生上台讲授锻炼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严谨的意识;教师作业评述进一步把思维引向深入。

(2)课题二:中国汉字设计。课题训练目的:本课题偏重于思维的理性分析,旨在以文字设计来分析符号化的设计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全新的、多维的的思维方式并认识自己思维的特点和局限性。课题训练提示:以偏旁义符为基础构字。

课题训练方法:随机选择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然后以其中一字为基本偏旁,和另外一个文字加以结合,创造一个字典里没有的“字”。二者的结合是创意所在,要求字体结构符合基本的构字法,在3小时内完成。课题训练意义:在设计素描中,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理性分析思维。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此训练通过以文字设计为例来分析符号化的设计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将抽象的理念与形象的思维密切结合,让创意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进一步去发现与题目相关的生活现象,并从生活现象中进一步分析、联想、想象,再提炼主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设计,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的逻辑性、延展性、开放性。

3转变教学方式,用现代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课程中创新思维的训练虽然立足点仍然在造型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但的确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开始。因此,课程开始前教师进行备课,进行教学讨论,在课上提出基本的教学设想,对思维的方式确定针对性的快题训练,集中对理性思维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教师分工进行艺术与设计图片的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分析。并且,随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以期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将优秀的日用品设计作为范例,以启发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生活开始。我们知道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团队式教学,这个团队组织教学现场的讨论,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周全。既有大班讲座、作业总体讲评,也有小班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交谈,而集体授课的方式也能集中老师的不同知识经验,避免个别指导的局限性。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物的构想不可能凭空而来,它有一个观察学习积累的准备过程,那些头脑中偶发的灵感也是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观察、学习、积累的基础上的,应当去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巧妙的构造,去学习前人创造物中的奇思妙想,用手中的笔将观察记录在纸面上,也记录在头脑中;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从习惯于“唯一”到“怎么都行”。 通过不断地积累与消化变为想象的基础、创造的能量。如果教与学都能够保持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活跃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一个各种设计思想的集散地,各种火花和道理将在此碰撞产生。

结语

素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造型艺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也发生着各种变化。当下恰逢创新年代,素描活动将成为创新训练的开始。在设计素描课程中进行创新尝试,毫无疑问素描自身就成为尝试创新的对象,我们要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重点放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懂得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灵活地将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遇到问题时试着从多角度来思考;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勤于动手实践,因为没有一项创新是靠凭空想象得到的。总而言之,思维创新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新的尝试还需不断地进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GHB0180);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059)。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唐鼎华.素描基础[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唐鼎华.设计素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附录

姓名:张丽丽

出生年月:1982.10

性别:女

籍贯:甘肃省兰州市

职称:讲师

学位:硕士

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邮编:730070

研究方向:美术学

联系电话:13919130085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4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四、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五、培养兴趣,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主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机关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5

创新思维是平面设计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有所创新,才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改变周遭的环境,更好的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平面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设计更具生命力,要想让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使得学生实现学习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交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创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教学内容贯穿平面设计教学的始终,学生目前的的知识基础相对匮乏,操作上也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并不会创新,一旦脱离了教师的讲解和详细操作,学生就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这样的学习状态并不适合学生未来的就业,也激发不出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不能够照本宣科,如果仅仅从平面设计过程中的相关使用工具出发,学生也很难得到提升。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精心设计项目,每一个项目也需要包括很多小制作,设计过程也应当从浅入深,使得学生拥有较强的创作欲望和求知欲,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动力。

设计的项目主要有产品形象设计(比如,名片)、企业Logo、请柬等的设计和制作;印刷品的设计主要有企业的宣传海报等;相关照片处于主要有照片翻新、上色、合色和去痕等;建筑方面的设计效果图应当配有后期的处理和制作;产品包装设计也应当具备设计新意;其他的就如一些图像的合成和喷绘广告等。这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制造完全都由学生去自行的设计和制作,学生也可以通过走访和调研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项目。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下,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教学内容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创新,教师要想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去学习商业上成功的设计案例,一些企业是怎么通过企业文化设计博得认可的,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去大胆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最应当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新意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当从综合性的案例入手,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去,以此来防止学生“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会严重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教会学生应当怎样探究学习内容。当前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发展较快,知识点也更新的很快,教师就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软件加以拓展,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CorelDraw等软件的学习使用,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各大软件的特征和又是,设计出企业要求的合格产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增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

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不仅仅需要改进学生的教学方法,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多参加社会实践以在不断地实践和问题中得到进步。模拟的企业环境是学生增加实践的有效措施,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和产品的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寻找基于平面设计项目的相关部门,并能够根据企业和客户的要求设计和制作出符合企业特色的产品,实践教学就可以采用“实训性”的教学以及“项目化”的教学形式,通过展示成功的设计案例和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性的项目,将平面设计课程与公司企业相结合,使得学生更早的了解工作中的相关流程。

结语

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兴趣;能力

作者简介:马海侠,任教于陕西省靖边县第三中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的地位,英语学科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如何利用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提供创新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思维被压制。因此,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和谐、民主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投入。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病了,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饱满、振奋、愉悦的状态,以感染学生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创造激情。

那么,如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我们教者要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增氧。其次是变单向型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向型形式,也就是说,上课不应只是教师讲或问,学生听或答的单向直线往复,而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发生多种反应关系,相互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知识信息,互相启发,有利于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思维力、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说自己之欲说、写自己之欲写,提供其积极思维的空间。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句名言: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气氛中进行的,知识的授受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以及耐心期待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及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

有一次上公开课,笔者想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叫他们主动举手,自告奋勇地上台,笔者迅速扫视了一下,发现一些学生直摇头,示意笔者别叫他们,出乎意料的是笔者偏偏叫了几个不举手的学生,笑着对他们说,“Don’t shake your heads.Believe yourselves that you can.I believe you.”在笔者鼓励和信任的情绪感染下,那几个学生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对话表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享同一片阳光的平等。学生在这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不断处于主动亢奋的状态,养成乐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形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用“Good,but…”等评价语,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出错误,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Any volunteers?”“Don’t be nervous.”“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这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英语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进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语言的描绘、文字表达、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手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求知内需和求异思路,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

三、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英语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这一特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是拼音文字,在教学中,如果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可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侧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新猜测和新结论。如:在学习hot, cold, rainy, windy等表示天气情况的词时,可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单词的意思。

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个单词画出了不同的图画,如:戴草帽和摇扇子表示hot,打雨伞或穿雨衣表示rainy,头戴沙巾或树枝晃表示windy,戴墨镜表示sunny…等等,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训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训练。

创新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需要从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去建立自身的支点,充分认识到有个性才能有创新。英语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在个性和人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比较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口语能力与思维能力应同步提高。所以,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利用思维科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英语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博大精深,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点纵横交错。教师在呈报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所教知识进行新旧优化组合、网络空间组合,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要在知识网络空间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案。通过温故、求同、理解、发散等手段,继而达到联想、求异、创新、聚合等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选择发散点,确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发散点之间的联系,把知识连成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笔者教invent(v.发明)inventor(n.发明家)invention(n.发明)时,把这三个单词用在一个句子里:The inventor invented an important invention last night again.通过这个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一堂课要一气呵成,由点到面,即words—sentences—passages,进行整体的“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即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

在操练过程中,教师可将结合规律相似的词、句子展现给学生,让其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思维形式,找出其在音、形、义上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从而促进抽象思维过程;将形式结构规则不同的词、句子展现给学生,让其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形式找出其不同之处,然后,通过联想、发散思维找出若干相似结构、规则或意义的词及句子来。如教动词不规则变化时,笔者启发学生在不规则表中仔细寻找其变化相似之点,对其进行分类,如:这一类词变化相同:growgrewgrown;knowknewknown;drawdrewdrown;blowblewblown.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在练习、巩固阶段,要使学生在理解及掌握新语言点的基础上,运用新语言点进行模拟交际,同时培养及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如:给出话题、关键词、短语,让学生自由对话;学生根据所给图画,进行对话或看图说话;根据非完整性图画/情景进行想象、创造、补全情景;改写课文成短剧,或续写故事结尾等。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学生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期间,会对语言项目及语言规则有更深刻、更广阔的认识,同时,这种认识也在不断地修正(批判)再认识,最后达到灵活自如地使用语言。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就一定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