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市场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市场策略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1

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的创作上,成果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单独拍摄的影片,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一百多年来,中国一共拍摄有故事类影片10500多部,加上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总计约33000余部。当然,如果加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视频作品,如微电影、微视频,还有学生作品,那就异常丰富,数量上极为可观。中国电影在2012年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而国内电影市场迅速崛起,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达82.73亿元,占总票房的48.46%。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票房已接近100亿,比去年同期上升超过40%。这个速度,在过去是不能、也不敢想象的。十多年前的中国电影,产量非常少。2001年仅88部。而年度总票房,2001年才不足10亿元人民币。作为电影产业的经济指标,在2010年,全年总票房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而跨入“后百亿时代”,而国产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同样取得了几乎是非常让人惊喜、甚至是“意外”的收获。自今年贺岁档以来,不仅出现了《泰》、《西游降魔篇》等两部过十亿元的华语大片,而且《十二生肖》、《一代宗师》、《当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也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显示出国产电影的市场成熟。其中,类型片创作趋向活跃,电影票房屡屡创下纪录。国产影片创作在2012年的变奏、转折与发展,和其他重要艺术现象一样,是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的创造物。中国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很显然已经融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新语境的表现内涵、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中国电影的成就、多维与丰富性,以及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情况,成为昭示中国崛起的辉煌的文化证明。

但是,就在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同时,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2012年的中国电影说来,国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国内市场发展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而海外票房与销售收入仅有10.63亿元,同比减少48%。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在逐年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大获全胜,却无法开拓海外市场。从《赤壁》、《投名状》到《泰》,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间达成了一项扩大中国进口好莱坞3D等特种电影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显然,政策由充分发挥护航改变为更为开放的情况,类型电影生产、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不减,迅猛异常。但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却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举措与策略。

我们看到,一方面,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对国产影片和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票房、技术、艺术以至文化内容上的冲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走出去”更面临好莱坞的强势话语。好莱坞对国产片创作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电影,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艺术、技术与文化语境。

然而,仅成为“世界电影市场”,成为好莱坞的第一大海外市场,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目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走向世界,发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作用,是实现质的飞跃,赢得国际影响力,成为全方位电影大国以至电影强国的唯一方式。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及其实现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它包括对内通过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国电影;对外采取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制订不同的竞争对策。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在时代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文化建设战略重点的背景之下,不少论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电影这一最具国际化性质的产业门类,于是涌现出了诸多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的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与策略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梳理了中外电影交流跨世纪的进程,考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动因与文化心态,并对中国电影在海外能见度作出解析,认为要积极应对“文化折扣”,最后提出了三条路径“分步走”:文艺片挺进国际电影节;重点辐射亚洲地区;商业大片硬碰硬“与狼共舞”。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怀亮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传媒秩序重构与中国传媒业发展战略”等课题,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仍面临整体带动性不足、观念陈旧等问题,需要做好企业培育、国际市场调研、电影配音、人才培养、拓宽和选择合适的发行渠道及建立品牌、开发电影产业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由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影视文化战略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认为,提高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辩证地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以我为主与市场适应的关系;适当地妥协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前提,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文化输出必须遵循软实力的柔性规律。由上海大学教授聂伟主持的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交往的电影竞合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中提出“泛亚洲电影共同体”的建构策略,立足海外华裔社群,将视点从好莱坞转向亚洲市场,重点培育区域产业文化链,通过跨国/区竞争合作,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实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凡主持的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在前期研究成果中认为,面对以“融合”和“对话”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外合拍片不仅是一个中国文化输出的平台,一个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渠道,一个用“借船出海”的思路打造中国电影产业实力的跳板,而且是一个力图与全球主流电影市场和全球主流电影观众价值观相融合的“行业事实”。上述观点和成果,不仅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历史研究、市场调研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而且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重维度上都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但探讨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策略与路径,并就如何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提出看法,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策略可行性所涉议题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深入探讨,寻求发展或突破的新路径,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对外交流、输出和交易,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成绩,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海外推广以及两岸多地积极开展合作、提升传播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进程,在商业经营、内容、生产、融资、推广及大中华地区的合作与融合诸方面新的发展、互动与创新,值得反思,所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中国电影走出去,在传统的意义上,是由政府扶持、组织、协调之下进行的。近年来,在海外举办中国电影节(展),选送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做好公益性的对外交流的同时,还愈趋注重商业性的海外营销。2012年,电影局大力推进电影频道在9个非洲国家的13家主流电视媒体、缅甸国家电视台、波兰国家电视台、美国俏佳人集团ICN电视台落地。同时,在境外4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举办了118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国产影片614部次,比2011年增加4个国家,增加43次展映活动,增加129部次影片;共选送390部次影片参加在32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的77个国际电影节,比2011年增加7个国际电影节、95部次影片,其中有55部次影片在21个电影节上获得73个奖项,获得奖项数量比2011年增加9个。一年来电影局共组织译制国产影片47部(英、法、西、阿、俄等10个语种),向48个驻外使领馆提供了526部次影片,用于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此外,电影局充分利用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与各国建交重要年份等机会,配合外交部、文化部等部门先后在土耳其、印尼、以色列、白俄罗斯、日本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目前已与一些国家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效交流机制,在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和纽约、日本东京、加拿大蒙特利尔、香港等城市实现了每年固定举办一次中国电影节(展)的目标,在俄罗斯、新西兰、韩国实现了两年举办一次中国电影节(展)的目标。在巩固重点国家地区已有电影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基础上,又在缅甸、匈牙利开辟了新的影展举办地。

举办公益性的中国电影海外展映活动,搭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富有一定的效果。而由国内半官方性质的职能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国外非官方机构(民间组织或企业),以华语电影的模式切入,推进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的携手合作,这一追求共赢的“中国路径”在2012年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法国斯特拉斯堡红水晶国际华语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中初显规模。例如2012年的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由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与华语电影节协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澳门等地的最新华语电影作品参加竞赛和展映。本届电影节共20多部影片参展,放映了40场次。由中、韩、新加坡合拍的《危险关系》作为开幕式影片,除了中澳合拍的《幸福卡片》得到展映之外,还有《画皮》、《黄金大劫案》、《低俗喜剧》、《LOVE》、《赛德克· 巴莱》等优秀华语影片。类如这样的电影展映与交流,呈现当代中国电影佳作,展示中国电影人的才华与风采,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当代中国的脉搏和当代中国形象,是有意义的。

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来看,中国电影目前主要依赖广电总局的海外推广公司作为输出渠道,这一机构因为没有影片的版权和专项资金支持,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只能起助推作用而并非主体。而由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还不成熟,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又存在“文化折扣”问题,导致我国每年生产的大量中低成本影片在国际市场的潜力非常小,“走出去”的真正主体——拥有电影版权的制片单位对海外市场的态度也不够积极,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因此,在政府“电影外交”的官方话语之外,充分发挥企业、民间社团的力量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民间性民营制片机构、公司、影人也要充分确认自我的传播主体地位:其一,在制作上,积极与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人员合作,集合多国制片方进入国际市场。其二,在宣传发行环节中,积极参加国际性电影节、影展、论坛活动。利用海外机构,甚至个人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共同举办电影展、电影交流活动,以此为渠道实现宣传和销售双赢。努力打造电影市场的平台,在海外形成营销网络,积极推荐优秀的本公司影片参赛,提高公司、机构、影人的知名度。其三,造就专业的电影国际贸易公司,实现海外发行销售的专业化运作。并且实现公司针对目标市场和关系机构建立客户档案、构建目标市场的追踪记录,制作各种宣传材料,影片片花或者样片光盘,译制外文字幕拷贝,利用海外主流媒体宣传中国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主要是依靠以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及中国电影集团等国有电影企业和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银都机构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进行的海外发行,同时辅之以电影节展以及戛纳、柏林、威尼斯等三大国际电影节等的电影交易市场,而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影交易市场也在对外推广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方式确实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中国电影企业要被海外市场接受和认可,尚需要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经验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加大创意性内容生产项目,规划具有可行性的推广发行战略,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共同努力,规范投融资环境,为改进和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路径做引导。更为重要的是,能不能走向国际,站稳海外市场,以扎实而有效的竞争策略与路径,赢得世界的市场资源,对于努力实现国际传播的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其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周四天1.01亿,截至12月31日,获得5.71亿票房。但是李安的这部影片,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它们的故事意涵、影像和为美轮美奂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与分享。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省。伴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节节攀升,繁荣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困窘的景象。商业大片题材和类型单一,文化底蕴贫瘠,中小成本影片对国际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叙事的智慧和张力,这些恰恰是201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遇阻的症结所在。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 贝松创立的欧罗巴公司艺术总监弗朗索瓦认为,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艺术影片,在欧美观众眼中,只要是非英语片,一律被他们视为非主流电影,这就是世界主流电影市场营销语汇中所谓的“外语片”。而任何外语片会被自然而然地归为“艺术院线”的发行范畴,这便对中国影片的国际市场定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及相应的营销策略则是一部影片实现其市场价值的重中之重。

类型和题材单薄,创作理念、制作水平、运营理念、营销方式与好莱坞差距显著,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依靠的主要部分不是中外(中美)合作拍片,就还是作为受众主体的海外华人,而作为华语电影长期海外票房保障的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却在大幅缩水。因此,以武侠片、动作片切入,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至关重要。用类型区分电影有利于制片人获得资金上的好处:类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总是“预先出售”的,因为观众喜欢预期和辨认熟悉的类型特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贸易部便提醒好莱坞制片人,动作片比起那些“边走边说”,依赖对话讲述故事的影片更有海外市场,特别是那些“非英语”的海外市场。重磅炸弹式影片中激动人心的情节和激烈的动作镜头是最容易也最能跨越国界获取利润的形式:使它“变得更简单、动作更激烈”,被认为是最通俗的国际化配方。[1]动作片开拓海外市场的类型优势已在中外影坛达成共识,但中国电影只有树立品牌和个性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武侠片对海外发行商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种打上中国标签的产品,难以被其他海外竞争者们成功地模仿。这既强化了我们立足本土市场的意识,又提高了产品的海外竞争力。中国武侠片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及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武侠片走向海外市场一定要打通东西方共通之处,制作富有人文气息的武侠片,展现人性的挑战与挣扎。不过,武侠片也要面临电影类型美学创新问题。类型的一致性需要传统和成规的简要再现,但是也允许既定的期待与新奇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和那些在过去让观众满意的其他电影一样,一部电影还需要某些不同的特征,使它成为“新的”电影。

很显然,顺应时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发展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历史上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指涉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制片公司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资本“合谋”,“借船出海”,利用国外发行渠道进行影片推广,并从单向资本输出过渡为国际化企业经营、合资制作、植入广告等深度合作模式。

2012年,中国电影海内外市场出现了技术、人才、资金双向流动的趋势。几乎每一部国产商业大片都离不开国际团队在技术、人才等制作方面的加盟,足见多元化跨国合作在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电影业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合作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无疑地,大电影转型中的产业交叉为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利用多媒体平台,跨越不同的传播和放映渠道进行拓展,可有效建立“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协同模式。在好莱坞的企业结构中,“协作经营”策略正大行其道,它被描述为在经营行为和产品之间、在硬件和内容提供之间、在媒体之间、在不同的表达手段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创造性的横向合作。这是目前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跨媒体集团的主导经济逻辑,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新发行技术的出现只会强化这样的商业逻辑。每一次市场的拓展,联合的规模都比以前更大。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也可以联合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效果,拓展放映渠道。2012年,“迅雷”斥巨资独揽《一九四二》的网络播放版权,并实现全网高清首播,进一步奠定了其“网络高清影院”的行业定位。另外,还可以向搜狐等新媒体企业出售电影的放映权,逐渐积累市场。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数据显示,选择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占36.5%,2011年这个比例是32.2%,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011年选择网络的受访者比例是42.1%,2012年达到了58.0%,相比之下有大幅度上升。从2004年开始,Web2.0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互联网运行的整个模式。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及业态的发展,传统电影正在走向大电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数字科技互为因果,大电影的数字化趋势为其带来质的改变和提升。数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动技术的运用,使得胶片电影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电影通过视觉形象、独特的数字化手段和视觉意义创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进而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放映使它对业界和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大电影时代,传播形式的多元使电影形态多元化,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种视频形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影院电影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产业也出现复合化趋势,电影与游戏、互联网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紧密交叉,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业态特征,这为中国电影的海外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电影是新型中国电影的载体,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要类型。

还需要看到,大中华地区电影的合作与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内外票房市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并进而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崛起,平行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华语电影以至泛亚电影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共同体,还是经济产业复合体,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语电影的生存依赖于地域文化与共同影市的纽带,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仍然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传播。从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融合,再到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携手合作、追求共赢的未来发展格局,这将是新型中国电影拥有海外市场的基本路径。

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把握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维度,对推进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产电影不断获得新的市场意识,有了跨越式的较大发展,为今天、当下的中国电影创造海外市场拓展机会,为电影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逐渐建立起新的多样性的创作格局及新的国际化转型趋向,为明天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藉此推动文化进步,造福人类,受到人们更多瞩目和期待。

注释:

[1] [澳]理查德 · 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2

【?P键词】海外营销;企业;思路

【Keywords】overseas marketing; enterpris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93-02

1 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许多企业意识到了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对其带来的挑战认识不够充分,在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依然专注于基础建设,并没有形成规模。当前我国虽然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类企业在海外打开市场,甚至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从整体来看依然势单力薄,并没有真正在海外立足,中国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海外营销能力,积极创新,想办法真正融入海外市场。

2 积极开展深耕细作、以点带面的市场策略

过去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盲目地将目标市场都集中在欧美国家,可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却获得不断增长,且与我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形成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出口,这意味着过往我国确定的海外市场营销目标市场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具体特征确定主要的海外市场,以此为据点进行规划发展,采取深耕细作的方式夯实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位置,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比如玻璃幕墙企业的目标市场在欧美国家,那么可以在做好欧美市场之后向新兴市场进行拓展。

3 制定产品策略,重视技术创新研发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还是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学习海尔等民族企业的做法,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海尔将客户的需求与订单联系起来,重视与用户的交互,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策略,同时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工作,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建设自己的科研团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积极与世界先进的技术对接,着重强调加快研发速度,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主张以最短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取得绝对的市场优势,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时,以此为基础生产确保产品策略得到实施,能构成生产出更具有多样性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产品。[1]

4 积极开展品牌国际化策略

所谓品牌国际化就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以自主品牌作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核心,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品牌意识,提升自身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识别性与知名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品牌都将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研究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将成为广大企业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海外市场开展目标用户群体调查,在做好用户群行为习惯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产品技术研发,积累资金,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推广策略,在国际市场中树立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自主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国际化发展路线。[2]

5 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多元化的策略

过去我国企业在进行产品出口过程中大多直接将产品出口给国外的进口商,企业自身并没有在国外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这种形式在开始能为企业迅速占领市场提供更多的优势,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形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无法充分获取到海外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建立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能够分散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具有灵活性,更直接地获取来自市场的声音,方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建设。因此企业在开展海外营销工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市场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进行机动变化,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以尝试商的形式进行海外销售,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原有的销售渠道上不断进行创新,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

6 开展国际市场本土化的策略

进入21世纪,国际分工深化,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而在其中只有少?倒?司获得了成功。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公司的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所谓国际市场的本土化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将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使得自身的生产经营理念与其相适应,积极创新,制定出与目标市场需求更吻合的营销策略,实现市场研发、产品制造、生产管理与营销的本土化发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为了更好地突破现存的贸易壁垒与隐形的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的国际市场因素,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深入地进入到目标市场中获得更广大的市场占有率,我国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国际市场本土化的发展,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出发进行改革,以地方企业的身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来说,实现本土化经营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重要标志,比如海信电器在澳大利亚开展的全面本土化策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更是实现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开展海外本土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球视野进行战略布局。

7 强化经营管理,做好企业销售培训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3

早几年,联想就意识到,PC产业增速正在放缓。作为帝国版图的一个部分,联想很早就提出了PC+战略:即,以PC为核心,向移动互联网及企业市场拓展,构成新联想的三驾马车。而进入到今年,联想正试图通过并购摩托罗拉移动、IBM X86服务器业务,加速转型的进程。

第一驾马车:PC仍是核心

进入2014年的几个季度,联想在营收和利润上的表现,可以用“长势喜人”来形容。然而,有80%的营收都来自传统PC业务。在PC行业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对PC业务的依赖,或许会成为联想将来的一根软肋。

另一方面,之前联想在PC市场中,“其他厂商皆跌我独涨”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有迹象表明,PC产业下滑已经触底,其他PC品牌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例如在2014年第三季度中,全球排名前5的厂商中,除宏之外,其他之前一直处在下滑之中的惠普、戴尔、华硕均实现出货量同比正增长。与惠普、戴尔这样的厂商相比,联想PC的利润率较低,只有靠比对手更高速的增长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随着惠普、戴尔开始恢复性增长,联想PC业务增长的压力将会增加(因利润较低,需要更高的出货量),尤其是在海外市场。

据联想集团CEO杨元庆透露,联想集团在今年第三季度中,欧洲、中东、非洲区的PC业务实现了大幅增长,该地区PC业务的营收已经追上中国区,但是在利润贡献方面仍落后中国,不到中国的一半。从杨元庆这番解释中不难发现,除了中国市场之外,联想在海外PC市场的盈利能力,还远不如中国市场。这也是为何杨元庆会说,联想海外PC市场将要到利润收获期。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要改变联想海外PC市场低利润,甚至是不挣钱的现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提高利润是否会影响到海外市场份额的争夺。毕竟惠普、戴尔、华硕的业务也开始恢复增长。

第二驾马车:移动市场利润与规模需平衡

移动互联网市场,是联想PC+战略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业务,正是护航联想PC+战略的两架僚机。为此,联想不惜并购谷歌旗下的摩托罗拉移动。

今天的智能手机产业,其运作方式与PC有高度的相似性,比如大宗交易化、产业链开放、电子类产品等。这让深得PC运作精髓的联想,拥有了“后来居上”的资本。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4G手机市场,联想早早就做出了判断和布局。联想4G手机包含中高端、主流价位段、千元级、入门级等细分领域。在已经推出的产品中,有千元级4G手机A788t、入门级4G手机A860e等,而正在互联网电商通路热卖的黄金斗士A8,也成为全球首款真八核4G手机。杨元庆表示,联想全年销售目标是8000万部手机。加之并购摩托罗拉移动,智能手机业务突破年销售1亿部,指日可待。

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到今天,其竞争的广度已不仅仅限于硬件,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所以除硬件产品之外,联想打造的生态系统的表现,也颇为值得称赞。

联想自主研发了全新UI设计系统VIBE UI,即基于Android深度优化,不仅带来全新一体化的用户界面,还提出了扁平化的交互理念,让用户畅享黑屏智能操作等丰富的创新功能。而在知名的乐应用上,目前乐商店累计用户8000万人,乐安全累计用户1.2亿人。在今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获得“年度最佳产品”大奖的茄子快传,累计用户达1.8亿人。可以说,联想目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移动生态系统。

遗憾的是,尽管联想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有不俗的表现。但在营收和利润上,与苹果和三星存有不小的差距。而这两者,也一直是联想渴望挑战的目标。

中兴、华为等国内手机厂商已经打算精简产品,联想仍然坚持以全覆盖的“机海战术”,争夺市场份额。那么,联想在未来如何平衡量(智能手机出货量)与质(营收和利润)的关系,将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对于企业来说,营收和利润才是根本,也是企业在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始动力。

加码摩托罗拉移动,开拓海外市场,是联想的一条出路。但最新的财报显示,摩托罗拉移动亏损进一步扩大,即净亏损为1.9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82亿美元。联想海外之路,并不轻松。稍有闪失,就可能是销量与营收尽失。但联想除了寄希望于摩托罗拉移动,似乎也无路可走。

第三驾马车:企业业务成败仍在中国市场

面对联想PC+战略另一驾马车的企业市场,联想再次选择了并购之路:在今年年初宣布并购了IBM的X86服务器业务。

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D相比,联想在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之后,面临的市场形势要乐观得多,至少在市场排位上是如此。按照杨元庆的说法:并购之后,依市场份额计算,联想在中国将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2%左右),全球服务器市场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4%左右)。

但这似乎仍未能阻止戴尔、惠普留在中国服务器市场的第一阵营之中,尤其是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从去年看,IBM、惠普、戴尔的品牌关注度,一直名列中国服务器市场的前三甲,而戴尔更是在中国X86服务器市场上,连续六个季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除此之外,以浪潮、华为、曙光为代表的中国厂商,也曾在去年一度以合计市场份额,超越了IBM、惠普和戴尔合计的海外军团。其中浪潮在去年第二季度,杀入全球服务器市场前五,华为也在去年第三季度,进入到了全球服务器市场前五之列。

海外军团和本土厂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并不会简单被压制。联想要杀入的是一个高手如林的市场,仅仅是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并不能削弱对手的竞争实力。联想成败的关键,是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如何从根儿上让对手没有回手之力。

对联想来说,全球服务器市场则是一个危险的深水区。尤其是之前出现过联想并购IBM PCD,强攻美国和欧洲PC市场,最终无功而返,还险些让自己的PC业务遭受灭顶之灾的教训,至今让业内(包括联想)记忆犹新。

既然在中国和海外市场,联想都面临不同的风险和挑战,联想将何以为之?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4

我们在为自己的投资感到悲催的同时,也开始羡慕美国人:成熟市场虽然不见得就那么好赚钱,但起码不会像国内股市那么不靠谱!

美股再创新高

具体的新闻是这样的描述的:北京时间3月6日凌晨消息,美国股市收涨,道指创下盘中与收盘两项历史新高。在美联储货币刺激政策与企业盈利迅速增长的推动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25.95点,报14253.77点,涨幅为0.89%,今年以来道指已经上涨了9%,美股完全收复2007年来的跌幅。

3月20日,记者再次查看数据,道指已经涨到14455.82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也突破了2007年10月9日1565.15点的历史高位。

LazardCapitalMarkets公司市场策略师阿特-霍甘(ArtHogan)表示:“上次道指处在这个水平时,美国经济改变了发展方向。那时股市到顶之后,掉下悬崖。”

美国股市从2009年最低点上涨4年之后,已经挽回了金融危机中蒙受的跌幅。美联储的货币刺激政策与企业盈利的增长为股市复苏提供了动力。霍甘表示:“好消息是股市已经创造了新高,并且经济状况比上次股市处在这个水平时更好。”

国内股市萎靡不振

海外市场像打了“鸡血”,但是国内股市依然萎靡不振。虽然去年底以来股市还算争气,从1949点展开反攻,有了一波不错的反弹行情,但是距离2007年10月6120点的高位还遥遥无期,多数投资者2007年以来依然亏损过半。基金的亏损情况虽然好一些,但是从2007年高点开始统计,大部分基金也还在赔钱。

在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美联储着手救助银行业的一年当中,道指下跌了34%。这个跌幅其实远远小于中国股市,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6120点到2008年10月底的1664点,跌幅接近73%。

在国内投资者还在嘲笑发达国家深陷欧债危机无法摆脱,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大风险时,美国股市悄无声息地回到了金融海啸前的高点,让我们仅有的那点自豪感荡然无存。

借道QDII淘金去!

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但股市就是不争气,投资者酸甜苦辣尝尽。既然如此,何不去海外淘金呢?

目前在国内还没法直接去投资美股,只能通过基金公司发行的QDII基金去参与海外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跌之后,QDII基金亏得一塌糊涂,让不少人对它抱怀疑态度。现在,时间告诉我们,国外股市并没有那么可怕,反倒是国内股市慢刀割肉,杀人不见血。

既然如此,我们也该重新审视QDII的投资价值了!

投资美国的QDII数量不多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今年1月,美国5年来首次实现政府财政盈余,经济数据进一步印证美国经济的复苏。从目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看,美股继续保持强势的概率较大。总的来说,在QDII基金配置上,目前依然建议继续采取稳健配置策略,重点关注风险收益配比较好的美股QDII的投资机会。

截至2013年3月底,市场上共发行了78只QDII产品,总发行份额合计1857亿份。

既然QDII这么多,投资的国家自然也非常分散,那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它们在美国的投资比例大吗?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5

Camera360的CEO徐灏从来都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在1996年,17岁的徐灏就自己开设了影楼,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虽然其后几经成败,徐灏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业梦。从小就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徐灏,这一次决定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寻觅到机会。

2010年徐灏带领着他的团队了基于安卓系统的第一款Camera360图像应用,上线当日下载量便突破4万次,一周内下载量更是高达10万次之多。仅仅一个月之后,Camera360就登上Google Market多媒体类软件排行榜的首位。之后,转战IOS平台的Camera360也是创下了不错的战绩,“Camera for Iphone”在推出限时免费下载活动后,短短的48小时内就超过了全球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短短的几年间,Camera360的用户数量不断攀升,无疑是对CEO徐灏当初创业设想的肯定。而如此惊人的增长势头,也为Camera360将来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更多的可能。在成为一款好的图像软件之外,如何为用户提供服务,成为了徐灏想要攻克的下一个课题。

墙内开花墙外香

对于部分国内用户来说,Camera360的名字或许还有些陌生,更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用户数已经超越Instagram的手机图像App,竟然是出自成都的一家科技公司。徐灏笑言道:“我们遇到过很多用户在刚刚接触这款手机应用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款国外制作的应用。”而这一切都归因于Camera360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市场策略。

根据Camera360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Camera360的用户已达到3.5亿,而其中将近一半的用户都是来自海外。在徐灏看来,比起国内受众对于手机图片软件快餐化娱乐化的要求,海外用户对于图片软件的要求更加专业化。起初选择优先海外市场的战略,正是出于对于这种不同用户习惯的考虑。对于Camera360这样一款想要突出专业化摄影的图像app 来说,选择从国外市场开始起步更加切合公司对于产品的定位。

据资料显示,Camera360的海外用户覆盖了欧美日韩等很多国家,其中,东南亚地区是camera360海外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地区的智能手机拥有量增长十分迅速。而东南亚的用户登录社交媒体的频率高、对于手机图片处理的需求量大的特点,也给手机应用软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徐灏告诉笔者,对该地区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也是Camera360的下一步战略之一。

不过徐灏也认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国内国外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来说,国内外市场是一个整体。”徐灏告诉《张江新经济》“其实海外用户和国内用户之间,在对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功能要求上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对于下一步国内市场的开拓积累了经验。

技术与服务相结合

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图像技术的执着,徐灏将Camera360定位为“成为一部相机”,其宗旨是让用户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相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Camera360致力于不断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并将后期和滤镜作为核心竞争力,让用户通过选择滤镜就能达到预期的图片效果。

但在徐灏看来,光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设备和后期编辑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Camera360将目光转向了用户服务方面。云技术的运用便为手机软件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创造了可能。徐灏告诉笔者,云服务是手机App发展的必经之路,云端业务已经成为了很多手机图片处理App的争夺的主战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更多的手机用户会利用手机对个人的照片进行管理,不仅仅是用手机照相、处理图片,将照片上传到网络空间并进行存储,已经成为了图像处理app的发展潮流。为了顺应这一趋势,Camera 360也是将云端业务作为自己的核心服务。徐灏告诉笔者,Camera360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图片管理模式,让用户能够通过场景、时间等方式来整理照片,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用户的照片管理更加符合个人习惯。

作为云技术所带来的大量用户习惯等数据,也为手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Camera360打算在现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硬件设备,从而扩充盈利模式。而前不久公司推出的手机外置摄像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无法和生产专业硬件器材的大品牌相比,但是徐灏认为基于软件和服务培养的用户进而进行硬件产品推广,将会是Camera360的优势所在。

未来的商业化服务之路

说到手机图像软件未来的盈利模式,比起单一的提高手机应用的功能,徐灏更加看好通过“完善的商业服务”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在徐灏看来,拍照本身只是手机图像处理软件的一项基础功能,而如何提供相关服务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徐灏介绍说:“拍出好的照片只是内容产生环节,而对于这个产业链来说,包括内容产生以及相关消费等多个方面都应该被涵盖进来。”他向笔者假想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用户希望将自己所拍的照片制作成一本挂历,而Camera 360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帮助用户将这些需求变为现实。“只有打通上下产业链条,完成下游产品的开发,才能保证手机图像软件的盈利途径多元化。”徐灏这样说道。

海外市场策略范文6

石油装备产业一直以来是被国有企业所主导,然而,近些年不断崛起的民营企业和不断涌入的外资企业挤压着本身就已供大于求的国内市场,石油装备国有企业不得不将市场放眼于国外。

受到经济增速放缓与低油价的双重冲击,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的中国石油装备市场迎来了低速增长期。即使在中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石油装备国有企业,也要对市场策略做出较大的调整。

有机构统计,从2005年开始,我国石油装备产业规模每年都在以40%-50%的幅度高速增长。不过,去年这一增长势头迎来了拐点,石油装备产业增长仅为13%。

寻求更多增长点,成为石油装备国企现阶段乃至未来的重要工作。而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海外市场相较于国内,似乎更适合国有石油装备企业进行探索。

中石油新闻发言人曲广学在中石油宝鸡石油机械厂(以下简称“宝石机械”)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严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向海外突围,并且实现智能化、高端化将是未来石油装备国企该走的路。

市场变局

近些年,随着石油需求的爆发增长与国产能源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装备产业渐渐成为石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由于钻探装备的成本高昂与钻探技术的难以突破,国有企业自我国石油会战时期便统领了石油装备生产制造的绝对领导权。在国有企业当中,中石油占据了大部分石油装备生产份额。

《中国能源装备年鉴》的数据显示,中石油旗下的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总资产与销售额上独占鳌头。而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与钻探装备为主要产品的宝石钢管、宝石机械在总资产分别位居石油装备企业的第三与第五,他们均属于中石油集团。

在海外产品出口上,宝石机械、宝石钢管是国有石油装备企业的代表。这几年来,国际上流通的中国钻机中,有75%来自与宝石机械,其石油装备产品覆盖了钻机、泥浆泵等石油装备各个领域。

宝石机械前身是宝鸡石油机械厂 ,创立于1937年,于1953年划转石油系统,1953年划归石油系统,2002年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宝石钢管的前身宝鸡石油钢管厂则成立于1958年。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装备国际市场出口额稳步递增,2011-2014年,分别占到总收入的29.5%、35.8%、37.2%和48%。但到了2014年,这种增长势头迎来的拐点,全年增速遇到下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内市场萎靡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新常态”,以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上游企业勘探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却不断下滑。

记者在参观宝石机械泥浆泵生产线时发现,其生产车间陈列了许多组装成型的泥浆泵与钻机,均销往阿联酋,销往国内的产品比重不多。

据了解,2014年,海外收入主要占宝石机械总收入的72%多,国内收入仅仅占比28%。

不仅仅是宝石机械,同样位于宝鸡的中石油旗下宝石钢管也同样感受到了低油价对国内管道市场的冲击。

以油田储运管道为例,一个石油管道一般的寿命是50年左右,我国一些油田管道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石油大会战时期,现在都已经存在钢管老化的现象,使得油田存在因管道损坏而漏油的环境风险。

宝石钢管宣传负责人张鹏飞对《能源》记者说:“陕西境内的油田开发较早,一些管网确实到该更换的时候了,但行情不好,这方面的投资被削减了,管道更换又是一项大工程,客户也比较无奈。”

对于国有石油装备来说,他们一方面要应对低油价造成的市场萎靡,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不断涌入的外资企业。

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鼓励私有制经济,不断有民企进军石油装备行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宝石机械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马广蛇告诉《能源》记者:“民企给我们压力很大,进军石油装备企业的民企包括四川宏华、科瑞机械等等,在进军钻探设备上很强势。民企在国外国内市场都对我们有竞争。”

在外资企业中,对宝石机械形成最大挑战的是美国国民油井公司。

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创立于1862年,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国内很多项目上,也与宝石机械展开了竞标。

宝石机械在与国民油井的竞争中互有胜负,不过马广蛇表示,宝石机械曾在一次中石化12000米深井钻探项目中,打败了国民油井,非常振奋人心。

风险总是平等的,无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油价造成冲击对谁都不小。马广蛇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在,国民油井撤走了他们在国内的生产线,只保留了销售部门,市场萎靡对他们造成的冲击也很严重。”

不过,“外资的进入,还是提升了我国石油勘探的整体技术水平,只是面对国内市场越来越险恶的生存环境,向海外突围,成为国企石油装备未来必须走的路。”中石油新闻发言人曲广学说。

海外突围

中石油旗下的装备公司众多,不少企业均有向国外市场出口。其中,宝石机械在国际市场占据非常大的份额。

宝石机械对外出口产品主要为钻机。上世纪80年代,宝石机械生产的抽油机出口至美国拉开了宝石机械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2001年,宝石机械出口土库曼斯坦了一套7000米钻机,随后其海外市场开始提速。2007年,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的推动下,宝石机械向委内瑞拉出口57台钻机。

其最大的合作伙伴是阿联酋国家钻井公司(以下简称NDC)。据曲广学透露。和NDC的合作从2009年开始,主要围绕300英尺自生式海洋钻井平台展开合作,到2015年,合同总额达到65亿元。

作为中东重要的产油国,阿联酋尽管也受到低油价冲击,但为了与美国崛起的页岩油生产商分庭抗礼,阿联酋于近期提高了产量,对钻机的需求有所上升。

在宝石机械的生产车间里,有专门为NDC设立的生产单元。马广蛇说:“这主要是应阿联酋方面所要求的。国外客户和国内客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而国际客户对标准的要求又相当苛刻,因此,我们单独设立了生产线。”

和西方产品相比,中国产品更能满足NDC“个性化”的需求。“购买中国石油装备就像在超市购买玩具。西方的生产商往往给你生产价值20美元的玩具,中国的生产商虽然生产不了20美元的玩具,但是从1-15美元的玩具都可以生产出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高端的产品,但我们需要什么,中国生产商就能生产什么。”阿联酋国家钻井公司NDC驻宝石机械项目经理NezarEldib向《能源》记者比较了中国石油装备与西方石油装备产品的不同。

这让NDC方面很满意,Nezar Eldib表示“双方的合作已经不是供求关系,而是战略和作,并且这种合作会长期持续下去。”

NDC项目是宝石机械非常成功的合作案例,不过,拿到这样的订单并非易事,国际市场间的企业暗战十分为残酷。

据宝石机械总经理郭孟齐介绍:“走向市场很不容易。为了缩短我们在技术上和海外同行的差距,我们特地出国考察,但国外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吃了闭门羹,即使我们到了他们厂门口都不让我们进去。”

马广蛇说:“和国际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国民油井’相比,宝石机械在中端以下的产品比较有竞争力,但在深海钻探、自动化产品和精细化制造方面,宝石机械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油价的低迷,使得性价比著称的中国石油装备在海外市场更受欢迎。但是,在高端装备领域领先的国民油井公司,在低油价时期也开始断臂求生,不惜将昂贵的产品降价销售,与宝石机械打起价格战。

“曾经有俄罗斯客户看好我们的性价比,选择购买我们产品,但是国民油井一看他们选择了我们的产品,就开始降价”,郭孟齐说。

尽管他们在价格上咄咄逼人,但交货周期短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优势。一般来说,国际客户与国内客户有所不同。一是产品严格执行国际标准,二是交付周期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宝石机械的客户NDC,在业内因严苛而闻名。而油价的低迷,使得钻探企业更倾向于早日将设备投入使用。

一台钻机交货周期包含生产周期和运输周期。在生产周期是比较好把控的,运送周期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据曲广学透露,中东主要产油国是我国钻机装备客户,海上运输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很多客户都位于荒漠地区,人烟稀少、环境、政治风险,陆地运输存在很大的挑战。“在恶劣环境中的运输,中石油相比民营企业和一些外企有着绝对优势。”曲广学说。

但海外市场并非只有竞争,宝石机械也在寻找着国际市场的合作伙伴。就在6月上旬,宝石机械与德国海瑞克刚刚签订合作协议,在四川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宝石机械强大的生产能力换取海瑞克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