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计算方法;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36-02

一、作业成本法的溯源

上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加之高新技术用于制造业,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不能解决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的问题,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最早于上世纪40年代就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提出。1971年斯托布斯教授在他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提及。至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和库珀发表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系列文章后,作业成本法开始风行于美国及其他国家。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作业成本法的出现为会计学界提供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它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计算方法

按照传统成本方法,产品成本在核算间接费用时仅计入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不论变动或固定),而行销、财务等部门的成本(即损益表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并不算作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决定个别产品的获利能力时,这些也不列入考虑,仅以当期费用方式处理。

与之相对的作业成本制度则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因此,成本的累计或归属以作业活动为中心,然后再以成本标的(例如产品类别、批次等)发生作业活动的量将成本归属或分摊到该成本标的,是一种二阶段的分摊——先将成本分摊或直接归属到作业活动,再将作业成本分摊到成本标的。这种分配方式最大的功能体现在能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避免传统成本的误导,能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成本规划与控制,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方法的详细区别见下

(二)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是分配各种成本的标准,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它指向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来看,它又可视作公司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地,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它并非单纯存在于作业成本法中,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也有成本动因,但二者不尽相同。

传统的成本核算过程假定数量是唯一的成本动因。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一个重点——成本能够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变动而变动。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作品上去,一开始就要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样的思路,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就是原来的变动成本,它随作品的产生数量成比例变动,核算它应当关注“与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长期变动成本则以作业为基础,它是随作业消耗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对它则应当使用“与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应当注意的是,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动与作业量的变动并非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也就是本期作业量的增减并非定立即引起本期长期变动成本调整,其影响也许要到下一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显示出。譬如某作品批次计划制定了下来,但公司决定减少本期的生产批次。这种情况下,已经发生的生产批次计划指定成本并不会马上减少,而需要分摊到各个作品批次中去。由于长期变动成本的这一特点,传统上这部分成本被视为了固定成本。然而,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着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变动成本”,作业成本法就改善了此问题。

进一步说,由于传统成本会计视数量为唯一成本动因,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便大多采用“全厂统一分配率法”。按照这种方法,整个企业的制造费用将按照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计算分配率,分配到各种产品或服务上去,这意味着数量越多的产品成本越多,从而容易导致高估高产量产品的成本,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局限

(一)特点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它适用于产出多样化或差异大、产品间接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尤其是成本控制企图心强的制造业。当一家企业频频出现成本信息错误的损失提高,成本扭曲的情形严重,而评估衡量作业的成本降低且该企业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料归集处理容易时,作业成本法成为核算产品成本的主导方法是无可厚非的。

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计算法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接着依据作业对最终产品的贡献方式(参照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上,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这也是作业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看做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但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时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成本的可归属性很强,所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也就更客观、真实。

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个成本计算与分配的过程,更是一种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它重视信息的应用,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再分析需要哪些作业及其数量,然后分析需要哪些资源,考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这些工作为管理者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了十分详实、准确的资料。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2

一、CPV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在经济活动中,有三个基本参量,即收入、成本、利润,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是:收入-成本=利润。这一关系式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内容,在日常理财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从理财管理更高层面上来看,不能仅限于这种简单的运用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有关CPV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和运用。

根据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将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变化无关,变动成本与业务量的变化关系为: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收入-成本=利润的等式就可以改写为: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利润。若用字母表示上述参量,即P――利润,p――单位价格,x――业务量,b――单位变动成本,a――固定成本。上述关系式就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

P=px-(a+bx)……①

①式即为CPV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CPV分析法就是以基本方程式为基础,对①式进行变换和分析,构成CPV分析法的有关基本原理。

1、若令Tcm=px-bx,cm=p-b,则①式可表示为P=Tcm-a=cmox-a……②,Tcm反映了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额之间差额,被称为贡献毛益,cm称为单位贡献毛益。以②式为基础,构成了有关贡献毛益的分析运用,贡献毛益在理财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若令P=0,即利润为零,业务收入与成本相等,也就是处于损益平衡点,企业既不亏,也不盈,会计界把它称为保本点或盈亏平衡点。由①式可知px-(a+bx)=0,则保本销售量x=a / (p-b)=a / cm,保本销售额=p・x=p・a / cm=a / cmR(其中cmR=cm / p,即贡献毛益率)。

3、若已知p、x、a、b,则可以根据①式来预测利润,即利润=px-(a+bx),根据不同参量之间的关系推测利润的其它表示式。如利润=Tcm-a,或=cmRopx-a,或=cmo(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或=cmR・(预计销售额-保本销售额)。若目标利润确定,即P=TP,则由①式可以分别预测p、x、a、b中的任意一个量。

4、根据①式还可以测算P、b、a、x等量的变动率。利润变动率=PR / px,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率=PR / bx,固定成本变动率=PR / a,销售量变动率=pR/cmox(R为变动率)。

二、CPV分析法在企业理财与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应用CPV分析法,不只是为了做理论上的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CPV分析法来解决企业的许多实际理财和管理问题。一是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以进行目标利润预测、售价、销售量、成本、保本点预测等;二是可以进行科学的决策。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分析、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决策分析等;三是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可以进行差量分析,找出与计划或标准制度发生偏差的原因等。常用的方法有:

1、公式法。即直接套用上述一些公式来分析。分析时是通过已知一些参量,通过参量的逻辑关系,来求得一些未知参量。公式法在进行预测时应用较多。如保本点的预测,保本点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企业为了预测利润,首先要预测保本点,过了保本点再扩大销售量才谈得上获得利润。

2、比较法。先进行计算,得出有关量,然后对这些量加以比较,如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先把自制和外购这两种情况所需的成本计算出来,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就可判断采用哪种方案,成本较小的方案是最优方案,比较法在决策分析中应用较多。如成本测算问题。可以仅将一定期间所发生的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把固定成本作为一种期间成本,作为当期损益表的扣除项目,这种方法称为变动成本法。这与传统做法,把一定期间所发生的全部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在成本处理上有很大不同,由此引起期末存货计价、固定成本负担方法,当月计算的利润的不同,为短期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3、分析法。即在计算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比较。这种方法对解答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较多,如对不同工艺进行加工决策的分析,必须和产品加工的批量大小联系起来进行了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如敏感性分析。提高单位价格,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增加销售量都可以提高企业利润,它们对利润影响的敏感性程度有所不同,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是:单位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具体掌握各有关因素对利润敏感性,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增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预见性,并采用相应措施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三、CPV分析法对非盈利组织在理财与管理中的积极尝试

CPV分析法的原理,不仅在企业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中具有广泛用途,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CPV分析法的原理,对非盈利组织如行政机关、部队、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抓好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工作预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非盈利组织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要讲究效益与效率,避免产生负效益和负作用。因此,要加强工作预见性,避免盲目性。一是经常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工作。面向社会,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进行一些追踪调查,吸取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为预测准备第一手材料;二是整理分析信息材料,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根据各因素对工作成效的影响程度,对各因素进行量化,确立指标体系;三是建立数学模式,进行预测分析。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3

《财务成本管理》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是较难的一门,也是通过率较低的一门。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全国统一考试近六年的合格率分别为:2006年14.5%;2005年13.92%;2004年12.62%;2003年10.36%;2002年9.34%;2001年9.27%。合格率总体偏低,其原因有:(1)部分考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善,综合运用能力有限;(2)部分试题的综合性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考点相对较多,提高了对考生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使部分考生不能适应;(3)部分考生未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如未审清题意就盲目答题,或在答题时不注意掌握时间,个别题目耗时过长,以至能解答的题没有时间做,或答题不得要领,浪费精力与时间等等。从近几年考题来看,考试观念要求重视能力测试,减少对面向教材的单项知识测试。《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在这方面有所改进,逐步向能力测试转变。在试题中,增加面向实际工作的题目,加大试题与书本的距离,减少在教材中有现成答案的题目,增加分析、评价与综合能力的测试,减少了对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测试,结果许多考生不能适应,以至于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总体通过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顺利通过《财务成本管理》考试,是广大考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考生要熟悉《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全书的基本框架,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抓住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强化复习,有针对性地多做一些练习,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同时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了解《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命题规律和试题特点,预测可能的变化趋势,把握最新考试动态;最后,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基本结构框架及主要出题点如下: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共十五章,两大内容(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财务管理总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或方法(第二章、第三章);第三部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五章至第九章);第四部分财务管理专题业务(第四章、第十章以及第十一章);第五部分成本管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

一、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原则和财务管理的环境等有关知识,为以后章节奠定基础,本部分一般会出一两道客观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主要讲解了财务比率的计算和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第三章财务预测和计划,内容包括财务预测和财务预算。其中财务预测主要讲解了销售百分比法、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财务预算主要介绍了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弹性预算的编制。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高度关注财务报表的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运用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动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和销售百分比分析法、可持续增长率以及现金预算应结合加以理解和巩固。本部分应关注主要计算题出题点有:

出题点一:因素分析法(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设综合分析指标为P,影响该指标的因素为A、B、C,基期(计划期)资料以下标“O”表示,报告期(实际数)资料以下标“1”表示。该种方法具体可分为:

连环替代法:Po=Ao・Bo・Co

(1)

P′=A1・Bo・Co

(2)

P″=A1B1・C1

(3)

P1=A1・B1・C1

(4)

其中:(2)-(1)A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3)-(2)B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4)-(3)C的变动对P的影响程度;

(4)-(1)ABC的变动对R的影响程度。

出题点二: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2)分析方法:其一,权益净利率驱动因素分解可结合连环代替法,从数量上确定各驱动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抓住主要因素,使评价更具说服力。其二,影响杠杆贡献率的因素是净债务的利息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净财务杠杆,杠杆贡献率的变动分析可结合“(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两部分具体分析。

出题点三: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可持续增长率(结合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观题)

(1)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AFNR)。

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计划销售净利率×[(1+增长率)/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内含增长率

(令AFNR=0时的销售增长率go)公式进一步变形:

(2)内含增长率(go)。

变形:假设上式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外部筹资来源(或可理解为只靠留存收益,但不包括负债的自然增长筹资和可动用的金融资产),则自发负债销售百分比=0,此时:

三、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部分内容包括五章,属于全书的核心部分,也是考试重点考核的内容,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三方面:

(一)投资管理企业有了资金,关键要有效地投放,因此要加强投资管理。财务管理所讨论的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的生产性资本投资。生产性资本投资又可进一步分为长期投资(第五章投资管理)和短期投资(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正确确定投资带来的现金流量,其次要会计算各种投资决策指标,最后要会熟练运用各种决策指标进行方案评价。流动资金管理首先要把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其次要熟悉信用政策的构成与决策方法,最后要会熟练掌握有关存货决策的各种方法。

出题点一:现金流量的估计(表1)

出题点二:项目系统风险的估计方法(类比法――替代公司法)

(1)卸载可比企业财务杠杆:

p资产=β权益[1+(1-所得税率)×(负债/权益)]

(2)加载目标企业财务杠杆:

p权益=β资产[1+(1-所得税率)×(负债/权益)]

(3)根据得出的目标企业的权益计算股东要求的报酬率:

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无风险利率+β权益×风险溢价

(4)计算目标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

(二)筹资管理这部分内容包括第七章筹资管理和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主要掌握:(1)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以及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2)可转换债券基本因素;(3)融资租赁和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内容及决策;(4)营运资金持有和筹资政策;(5)个别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6)分析不同筹资资方式的筹资风险――杠杆系数的计算;(7)要会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法。

出题点一:租赁融资的分析。承租人租赁不可直接抵税租赁

说明:承租人的租赁费不能直接抵税,而需要分别按折旧和利息抵税。为了顺利按税法要求抵税,租赁合同可需要分别写明本金和利息的数额。如果在租赁合同没有明示本金和利息,需要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内含利息率”;即求出式中“资产成本-每期租金×(P/A,i,n)-资产余值×(P/S,i,n)=0”的i(税前利息率)。由于租金不能直接抵税,所以“租金抵税”的数额为零;由于租赁方式也可以提取折旧,与自行购置时的折旧相同,所以“折旧抵税”没有差额;按税法规定,利息可以抵税,抵税额=支付利息×税率;期末购买资产余值,是承租方案的一项现金流出。

出题点二:损益平衡租金,即租赁净现值为零的租金数额表2)

(三)股利分配(第八章)主要讲述了利润分配的内容与顺序、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以及股票股利、股票分割等内容。本章应和财务预测、股票估价等内容结合理解,重点关注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学习这三方面内容时,应给予足够重视。因为这部分内容既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学习时结合实务及相关题目加以理解并掌握。

四、财务管理专题

本部分内容包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第四章财务估价是财务管理学的计算基础。主要介绍了财务估价的一个基本方法:折现现金流量法;阐述了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的估价模型――现值估价模型和风险估价模型;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三个重要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现金流量观念以及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是财务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因为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贯穿整个财务学。主要介绍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以及相对价值模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有关应用。本章可以看成是第四章“财务估价”内容的进一步延续。考生应高度重视本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的运用。第十一章期权估价,主要介绍了期权价值的评估方法,是今年新增的章节,考生应特别重视本部分内容。本部分应关注主要计算题出题点有:

出题点一:不同权利要求者现金流量和计算价值时的贴现率(表3)

出题点二:股权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表4)

出题点三: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表5)

五、成本管理

本部分内容包括第十二章成本计算,主要介绍了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第十三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主要讲解了损益方程式、安全边际以及敏感性分析以及变动成本的基本计算;第十四章成本控制,主要介绍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账务处理以及作业成本的计算;第十五章业绩评价,重点讲述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特点和考核指标。本部分内容不属于重点考核内容,但作为《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应重视。

出题点一:变动成本法的基本计算

(1)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净利润差额的基本变动规律: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的特殊变动规律:“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差额: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数量-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数量”。因而,“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数量一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数量”。这里,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与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会因各期产量或各期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不同而不同。

在上式中,如果期初存货数量或期末存货数量为零时,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差额变动如下:当期初存货数量为零,期末存货数量不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存货数量不为零,期末存货数量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均为零时,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当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均不为零时,如果各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都不变,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单位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单位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相同,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与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差额,由期初、期末存货数量决定。

出题点二:作业成本的计算

(1)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有: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进行了重大变革。在分析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建立作业中心和成本库,按照其理论,有着明确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每一个作业中心必须单独核算相关作业和费用。实际上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如以产量为分配基础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之外的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成本计算的程序为:确定成本对象;确定直接成本类别;分析作业和成本动因,明确作业中心,确定间接成本集合(成本库);按照既定的作业中心和成本集合设置作业帐户;根据当期发生各项作业成本登记作业帐户;根据当期各作业帐户发生额,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根据既定的分配基础,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作业成本;根据企业编制的原材料耗用分配表和作业成本分配表登记成本计算单;采用预算分配率时,对已分配作业成本的调整。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弹性边际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28-05

2001年,美国管理会计学界推行了一种新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资源消耗会计。它是美国作业成本法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相结合发展起来的。这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取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之长,避美国作业成本法之短。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必然会制约着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资源消耗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现状。为此,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资源消耗会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资源消耗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资源消耗会计产生的背景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与局限性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首先提出作业成本法思想的是美国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随着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相对增加。一方面,制造成本法下的“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而间接成本可忽略”的假设前提被突破;另一方面,制造成本法下的成本扭曲现象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因此传统的成本受到质疑并且将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自此,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全面兴起ABC法,因为ABC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本扭曲问题,并能够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中。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末,作业成本法一度升温,备受英美等国家的推崇。

但随着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实务应用,它并未被多数企业顺利地推行下去,并且在西方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2003年,Bain 和Company的报告调查显示,在美国实施过作业成本法(ABC)的公司多达60%,但最后坚持下来的仅有20%;同年,国际制造业高级联合会(CAM-I)的资源消耗会计兴趣小组对145个高级财务经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使用传统成本法的公司仍然占80%左右。可见,推行多年的作业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的局限性。

(二)弹性边际成本的发展

弹性边际成本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德国。德国汽车工程师弗劳特提出了成本会计中的“弹性边际成本法”,即GPK,也可译为“弹性分析成本计划于核算制”。之后,德国会计学者和一些咨询公司的研究和推广使得弹性边际成本法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其他一些德语国家也广泛应用。另外,由于德国最大的ERP供应商SAP公司把GPK法嵌入到SAP的控制模块中使得几千家德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采用GPK。弹性边际成本法自二战后推出到目前为止,已在德国许多公司中持续实施60年之久,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其使用效果良好,取得了明显的成本控制效果。

二、资源消耗会计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现状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简称RCA)是2001年在美国推行的一种新型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和弹性边际成本结合的产物。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RCA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RCA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预算制定、成本控制等;二是介绍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通过介绍GPK的核算方法来阐述资源消耗会计所具有的优势;三是RCA的应用研究,将RCA应用到具体的行业领域中,用案例来证明实施资源消耗会计的可行性,从而促进资源消耗会计在实务界的发展。

1.RCA理论研究

Keys和Merwe(1999)从7个方面分析了德国成本管理相对于美国成本管理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这7方面分别是“更全面的方法”、“具有不同成本动因的方法”、“成本控制更详细的方法”、“对成本预算的更大的需求”、“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做出了更清晰的划分”、“对成本进行更准确的分配”、“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成本”[1]。

Keys和Merwe( 2001)倡议并提出资源消耗会计。同年,在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期刊上连续登载了3篇有关RCA的文章,这3篇文章中分别介绍了RCA如何处理企业剩余/闲置的生产能力[2]、RCA如何处理各个部门相互提供服务的成本[3]、RCA如何为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支持[4]。

Keys和Merwe(2002)在 “Strategic Finance”上先后连载了两篇基于RCA下的预算与控制原理的文章。“the case for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传统作业成本预算(ABB)的弊端和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作业资源成本预算(ABRP)的优势[5]。“Gain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with RCA”中首次提出了基于RCA的控制系统的原理,然后通过制定管理计划和控制标准与衡量指标来获取业绩并进行差异分析,从而表明RCA弥补了ABC缺乏对控制的关注[6]。Keys和Clinton(2002)提出,RCA整合了所有相关的组织的动态系统,不仅关注资源,而且融入了ABC、ABM、变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资源预算、第一成本、第二成本等;正如许多公司实施ERP系统来整合信息一样,RCA提供了一个针对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的整合方案;RCA的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资源与资源消耗、计量的方法、成本的性质[7]。

Benjamin 和Simon(2003)设计了RCA下的计划与控制模型,并指出RCA应遵循的原则:在一个资源集结点上归集同类生产能力、管理剩余/闲置能力、成本形态变化等[8]。

Clinton、Webber(2004)指出,资源消耗会计是以资源为基础,将资源成本按照资源的内在逻辑关系分配成本的,并不是像ABC法得一定要使用作业为基础的分配。并提出若能将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中的弹性边际成本法作为参照物,并据此对美国自身的系统加以整合,将有助于推进成本会计的发展[9]。Offenbacker(2004)认为,从战略的角度考察资源消耗会计的导入路径,需要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要探讨资源消耗会计的原因所在[10]。

Thomson和Gurowka(2005)介绍了策略成本,即为了解决资源分配、定价产品收益、顾客、渠道选择等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成本方法而进行整合的的管理会计过程[11]。Friedl、Kupper 和 Pedell(2005)分别介绍了GPK和ABC,并且分析了两者的区别[12]。Gmsso(2005)对具有精益管理思想的ABC和RCA会计系统的兼容性进行了讨论[13]。Krumwiede和Suessmair(2007)表明,应认真处理RCA实施的具体细节,包括准确边际贡献、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区分、成本闲置能力的计算、成本中心、成本驱动因素等[14]。

Michael和Maleen(2009)针对ABC在大多数组织中并不能很好地替代传统成本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作为下一代成本管理系统的成本模型——TDABC和RCA模型,并且认为TDABC和RCA模型与传统ABC模型相区分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资源节点上的闲置资源的识别,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对比研究[15]。Larry White(2009)认为,资源消耗会计(RCA)主要是经理人关注的管理会计方法,而不是用作外部的财务分析,经理人是信息的主要使用人[16]。

2.GPK理论研究

IMA的执行主任夏曼(2003)在《战略财务》连载了两篇有关美国管理会计改善方法——学习GPK的文章。“The Case for Management”中指出,由于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变革以及缺乏成本资源管理能力导致美国管理会计面临诸多问题,21世纪的美国公司需要新型的管理会计,并强调管理会计改善的关键是学习德国成本会计方法[17]。“Bring on German Cost Accounting”中主要介绍GPK的核算方法和德国成本会计方法的精髓[18]。

SharMan 和Vikas(2004)的“Lessons from German cost accounting”是继2003年后的第三篇有关学习德国成本会计的文章。文章中指出,40年前美国开始实施ABC法,而德国开始实施GPK。然而目前的现象为美国曾采用ABC的企业使用的仅有20%,而德系国家的企业目前大多数都采用GPK[19]。Larry White(2004)陈述了采用德国成本法的4点原因及GPK的发展趋势[20]。

MacArthur(2006)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了德国管理会计与美国管理会计对会计文化的影响,表明文化因素是进行管理会计选择的一个必须的考虑因素,并且德国管理会计实践并不一定是美国必要的解决办法[21]。Alfred(2006)介绍了德语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并简要介绍了RCA的操作方法和RCA的实务操作,指出RCA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22]。

Weber、Rehring和Voussem(2011)以经济危机后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德国经济恢复得更加突出为背景,通过两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德国的管理会计。经济危机对德国的管理会计人员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危机的出现,管理会计的核心能力,如计划监控功能在企业中比其他职位和部门需求量更大,并且通过给决策制定者提供基本的服务,管理会计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经济危机对于组织来讲是件坏事,但对于管理会计来讲是件好事[23]。

3.RCA应用研究

Clinton和Webber(2004)在Management Accounting上先后发表了“RCA at Clopay:Here's innovation inmanagement accounting with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和“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applied:The Clopay case”两篇文章,主要介绍在美国Clopay塑料制品公司试行RCA的一些具体操作,以及在试行后公司在成本管理中所取得的改进,用真实案例来证明RCA的优势[24,25]。

Smith(2005)在“Going for GPK”中由FAR(Foundation for Applied Research)对GPK做深入调查,并研究其在美国应用的可行性之下,对所调查对象STIHL公司在美国佛吉尼亚子公司的实际应用中将传统成本核算转换成GPK核算的过程以及在GPK下所取得的进步进行了详细阐述[26]。Krumwiede(2005)于2004年在IMA授权下通过访问奥地利、德国和瑞士等德语国家(其中包括11个公司、4个教授和3个咨询顾问)学习德国成本会计方法如何在德语国家使用所做的记录[27]。Mackie(2006)介绍了加拿大城市多伦多儿童医院如何成功实施RCA会计系统的案例[28]。MacArthur(2008)通过对早些年通货膨胀会计作了全面的研究,为在RCA下使用重置成本折旧的公司的贬值财产、工厂和设备提供了实用指引[29]。

Ahmed和Moosa(2011)指出,资源消耗会计是全面的、充分整合的、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成本管理系统,并将RCA的基本原理应用到高校的教育中,用来分析高校教育的生产能力资源、非生产能力资源和闲置能力资源[30]。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意识到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成本会计核算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并不断寻求新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资源消耗会计是美国管理会计协会力推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自2001年提出到现在,学者们致力于RCA理论研究、GPK的理论和RCA的实务应用研究,并不断地在《战略财务》等期刊上连读到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其中2004年和2005年相比较其他年份而言,发表的文章居多。一方面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一些实务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2005年之后,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应用研究占主导地位。然而,RCA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应用的适用性和广泛性还有待不断完善和健全。

(二) 国内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现状

1.RCA理论研究

RCA在我国的理论研究,是以杨继良(2005)在《财会通讯》和《会计研究》发表的4篇文章为开端的,它们分别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强盛生命力——德国成本会计述”、“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反思”和“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其中前两篇文章是根据IMA的刊物《战略财务》上2001—2004年的有关RCA和GPK的文章编译整理写成的[31,32]。“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反思”是结合IMA的现任主席Sharman访问中国时作的题为“使管理会计重获活力:会计学前景至关重要的部分”的报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有关管理会计方面的看法[33]。《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根据近15年美英等国对ABC实施情况的调查情况,描述了从ABC的兴起到再到趋于冷静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界、实务界对成本核算所做的努力[34]。冯巧根(2006,2007,2008)的研究,阐述了资源消耗会计产生的动因,理论基础及其积极的意义[35,36,37]。

白明(2005,2006)阐述了作为成本管理系统创新的方法[38,39]。杨松令、陈放(2006)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缺陷和其解决办法——资源消耗会计的原理及优势[40]。陈志阳(2009)通过阐述作业成本法的缺点来表明资源消耗会计是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和创新[41]。景雷(2010)详细介绍了资源消耗会计中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问题[42]。田中禾、高颖(2010)详细介绍了资源消耗会计在预算编制中的运用[43]。

2.RCA应用研究

陈吉东(2006)在IMA的刊物《战略财务》2004年发表的有关美国Clopay塑料制品公司试行RCA的文章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介绍了Clopay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成本计算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终实施RCA后所取得的改善[44]。刘秀新(2006)将RCA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应用到通信运营企业中,以提高企业的综合资源效益[45]。陈明(2008)运用RCA和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对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进行研究[46]。张玉梅(2009)将RCA思想应用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47]。

雷星晖、张柯(2010)将RCA法应用于供应链企业间成本核算[48]。刘晓冰、崔发婧等(2010)介绍了资源消耗会计在钢铁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49]。刘春力(2010)则研究了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到资产现行成本的可行性[50]。郑文杰(2010)和庄燕清、王艳辉等(2010)将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培养成本的研究问题中,并通过举例证明它的适用性,探讨了高校成本培养的计算程序[51,52]。

章文芳等(2011)概述了RCA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医院的成本核算中[53]。徐伟双(2011)进行了资源消耗会计在有色金属企业中的应用研究[54]。周航和张冠圻(2011)介绍了服务业成本的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应用[55]。刘爱东和覃盛华(2011)将资源消耗会计应用于工程成本管理[56]。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早开始于2005年,并主要以编译整理为主。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2010年至今,我国研究RCA的文章为63篇,其中大部分以理论研究为主,应用研究居少数,并且还没有应用RCA的实际案例。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必然存在应用的局限性,而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RCA必将发挥其优势。

三、结论

资源消耗会计作为21世纪的新型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成为理论界和管理实践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及实务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RCA的基本原理和核算过程及预算与控制方法、GPK的基本原理及相比较ABC的优势。实务研究主要是在不同的行业推广RCA成本核算方法。在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善,将不断推进一套综合的、弹性的、应用性广泛的新型成本核算体系的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是当代成本会计理论及实务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DAVID E,MERWE A D.German vs.United States cost management:what insights does German cost management has for pa-

nies? [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1999,(fall):19-26.

[2] MERWE A D,KEYS D·E·.The case for RCA:Excess and idle capacity[J].Cost Management,2001,(8):21-23.

[3] MERWE A D,KEYS D·E.The case for RCA:understanding resource interrelationships [J].Cost Management,2001,(10):18-20.

[4] MERWE A D,KEYS D·E.The case for RCA:decision support in an advanced cost management system[J].Cost Management,2001,

(12):9-13.

[5] KEYS D·E.The case for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2,(5):1-6.

[6] KEYS D·E,MERWE A D.Gaining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with RCA [J].Strategic Finance,2002,(May):41-47.

[7] CLINTON B.D,KEYS D·E.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J].Focus Magazine,

2002,(5):35-42.

[8] BENJAMIN L,SIMON T.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 [J].Cost Management,2003,(17):11-14.

[9] CLINTON B D,WEBBER S A.Understanding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cost behavior [J].Strategic Finance,2004,(4):l-3.

[10] OFFENBACKER S.Introduction marginal costing as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ol[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04,(fall).

[11] THOMSON J,GUROWKA J.ABC,GPK,RCA sorting at the clutter [J].Strategic Finance,2005,(8):6-9.

[12] FRIEDL G,KUPPER H,PEDELL B.Relevance added:combining ABC with German cost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5,(June);

23-31.

[13] GMMSO L P.Are ABC and RCA accounting systems compatible with lean management? [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05,

(fall):12-27.

[14] KRUMWIEDE K,SUESSMAIR A.Getting down to specifies on RCA [J].Strategy Finance,2007,(6):69-76.

[15] MICHAEL S C,MALEEN Z.Recognition of idle resources in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ac-

counting models [J].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9,(1):41-54.

[16] WHITE L.RCA manager focus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EB/OL].http://,2009;

[17] SHAMAN P A,The case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3,(2),62:68.

[18] SHAMAN P A.Bring on German cost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3,(63):1-9.

[19] WHITE L.Why look at German cost management [J].Strategic Finance,2004,(9):6-7.

[20] KEYS D·E,SHARMAN P A,VIKAS K.Lessons from German cost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4(December):30.

[21] MACARTHUR·J·B.Culture influences on German versus U.S.management accounting [J].Cost Management,2006,(20):3-5.

[22] WAGENHOFER A.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18):

1-19.

[23] VOUSSEM W R.How German management accountants lived through the crisis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differently now [J].Cost Man-

agement,2011:37-48.

[24] CLINTON B D,WEBBER S·A.RCA at clopay:here's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with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J].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2004,(6):21-26.

[25] WEBBER S·A,CLINTON B D.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applied:the clopay case [J].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2004,

(Fall):1-14.

[26] CARL·S·S.Going for GPK [J].Strategic Finance,2005,(4):36-39.

[27] KRUMWIEDE·K·R.Rewards and realities of German cost accounting [J].Strategic Finance,2005,(4):27-34.

[28] MACKIE B.Merging GPK and ABC on the road to RCA [J].Strategic Finance,2006,(11):58-65.

[29] JOHN B,MACARTHUR.Practical guide lines for replacement cost depreciation in RCA [J].Cost Management,2008,(1/2):22-29.

[30] MOOSA A.Application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i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e [J].Pakistan Business Review,2011,(1):755-775.

[31] 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2005,(4):21-26.

[32] 杨继良,尹佳音.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强盛生命力——德国成本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2005,(3):20-24.

[33] 杨继良.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反思[J].财会通讯,2005,(5):18-19.

[34] 杨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J].会计研究,2005,(7):81-85.

[35]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15-18.

[36] 冯巧根.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7):4-7.

[37] 冯巧根.资源消耗会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6):3-7.

[38] 白明.成本管理系统的创新——资源消耗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7):2-3.

[39] 白明.资源消耗会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事业财会,2006,(1):20-22.

[40] 杨松令,陈放.作业成本法的缺陷及其解决方法——资源消耗会计的原理及优势[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2):8-9.

[41] 陈志阳.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和创新——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师,2009,(2):8-10.

[42] 景雷.资源消耗会计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0.

[43] 田中禾,高颖.资源消耗会计在预算编制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0,(6):10-12.

[44] 陈吉东.资源消耗会计在美国Clopay公司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6,(16):16-18.

[45] 刘秀新.以高效成本管理体系提升通信运营企业综合资源效益[C]// 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46] 陈明.基于RCA、精益成本管理的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8.

[47] 张玉梅.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中的R C A 应用[J].现代商业,2009,(12):5-8.

[48] 雷星晖,张柯.基于RCA法的供应链企业间成本核算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3-24.

[49] 刘晓冰,崔发婧.资源消耗会计在钢铁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27-33.

[50] 刘春力.资源消耗会计下资产现行成本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0,(1):8-9.

[51] 郑文杰.资源消耗会计在高校培养成本核算上的适用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9-12.

[52] 庄燕清,王艳辉,郝哲哲,李建.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高校培养成本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0,(2):18-19.

[53] 章文芳,杜晓玲,张秀娟.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医院成本核算研究中国卫生经济[J].中国卫生经济,2011,(8).

[54] 徐伟双.资源消耗会计在有色金属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

[55] 周航,张冠圻.服务业成本的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应用[J].企业活力,2011,(10):75-80.

[56] 刘爱东,覃盛华.资源消耗会计[J].工程成本管理新思路,2011,(3):7-9.

The new trend of contemporary cost accounting theory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YIN De-li a,LIU Tong b

(a.Planning and finance section,. b. Management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5

    论文摘要:在会计教学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重叠交叉内容较多,而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但会计界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一直认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笔者认为事实上,两者是可以进行融合的。

管理会计产生与成本会计,是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对策、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应该说,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的管理,其目的、职能和手段对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未有系统开展,其众多工作都为财务管理所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余绪缨、汪一凡、毛付根、胡玉明,《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6

量本利分析(VCPA—volumecost-profitanalysis)又称“盈亏分析”。它是根据业务量(产量、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业务量、成本、销售单价等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用以确定企业的盈亏平衡点,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用于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经营活动中。

量本利分析摆脱了传统财务会计计算成本的全部成本法,而采用现代管理会计计算成本的变动成本法。将全部成本按着成本的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谓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化影响而相对固定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变动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商就是单位变动成本。

量本利分析是依据边际贡献的原理来建立数学模型的。边际贡献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变动成本的金额。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产品的获利能力。产品提供的边际

贡献不是企业的利润,边际贡献首先用来补偿固定成本,若补偿后尚有余。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反之,则亏损。边际贡献总额等于固定成本则企业不亏不盈。即达到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之差再扣出税金就是企业的利润,这就是边际贡献原理。量本利分析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建立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由此得到的量本利分析的数学公式为:

利润(P)=销售收入(S)—税金(L)—总成本(C)

其中:销售收入=销售量(X)×销售单价(H)

总成本=固定成本(F)+变动成=固定成本(F)+业务量(Y)×单位变动成本(V)

即:P=XL-YV-L-F(1)

二、供电企业量本利分析的数学模型

供电企业是销售单一电能产品的企业,且没有在产品。成本的划分较为简单。分析供电企业的成本构成,其总购电费与购电量(供电量)成正比变化,而其它成本项目几乎不受购电量变化的影响。因此,按成本习性,可简单的把购电费划为变动成本,把其它成本项目划为固定成本。显然,购电单价就是单位变动成本。供电企业的利润主要是售电利润,它与售电量、售电平均电价、购电单价、成本之间的关系,依据公式(1)可建立供电企业量本利分析的数学公式如下:

利润(P)=售电收入-税金-总成本-财务费用(N)+营业外收支净额(C)

其中:售电收入=售电量(X)×售电平均电价(H)×增值税因数(i)

税金附加=售电收入×税金附加率(j)

总成本=固定成本(F)+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购电量×购电单=×购电单价

即:P=XHi(1-j)--F

-N+C(2)

依据建立的供电企业的量本利分析的公式可得出计算企业盈亏平衡点售电量以及因售电量、平均售电单价、线损率、购电单价、固定成本等因素变化对利润影的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公式为:

盈亏平衡点售电量

X0=(3)

售电量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ΔPX=ΔX(4)

售电平均电价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ΔPX=ΔHXi(1-j)(5)

线损率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ΔPQ=(6)

购电价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ΔPV=(7)

固定成本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ΔPF=ΔF(8)

ΔX、ΔH、Δg、ΔV、ΔF分别是售电量、售电平均电价、线损率、购电价、固定成本的增(减)值。

三、应用实例

2004年赤峰供电公司经预测确定的年度经营目标列入表1,应用量本利分析的原理和建立的数学公式,对2004年该公司的售电利润进行预测和分析。

(一)确定盈亏平衡点售电量

1、图解法:在图1中分别画出总成本线和售电收入线。总成本线与售电收入线的交点就是盈亏平衡点,该点对应的电量为盈亏平衡点售电量。从图1中可以看出盈亏平衡点售电量为19亿千瓦时。

2、代数法:由公式(3)可求得盈亏平衡点售电量。

X0=

=19(亿千瓦时)

这表明: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2004年赤峰供电公司的盈亏平衡点售电量为19亿千瓦时。只有年度售电量超过19亿千瓦时,企业才能盈利。

(二)预测年度实现的利润

由公式(2)可计算得出企业年度实现的利润:

P=XHi(1-j)-XV/(1-Q)

-F-C-N

=2600000X350.50i(1-j)

-2600000×215.10/(1-3%)

-136000000-11000000

=5260(万元)

若该企业能完成表1所列出的各项经营目标,年度可实现利润5260万元。

(三)利润敏感性分析

各因素单独变化对利润影响的程度可通过(3)至(8)式计算出来,并将计算结果列入表2。

①因售电量增长l%,而增加利润。

ΔPX=ΔX

=200(万元)

②因售电平均电价提高1%,而增加利润。

ΔPH=ΔHXi(1-j)

=3.505×2600000i(1-j)

=776(万元)

③因线损率下降0.1个百分点,而增加利润。

ΔPQ=

=59(万元)

④因购电价(单位变动成本)降低1%,而增加利润。

ΔPV=

=577(万元)

⑤因固定成本节支1%,而增加利润。

ΔPF=F×1%=13600×1%

=136(万元)

从表2中明显的看出,对利润影响最敏感的是售电平均电价,其次是购电价,再次之为售电量、固定成本和线损率。尽管购电价对利润的影响较敏感,但是购电价不是由基层供电企业来确定,而且在一定期间内相对不变,因此,购电价影响利润的敏感程度就大大降低。知晓并掌握各有关因素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程度,增强了企业经营的预见性,为企业增加盈利指出了努力方向。为确保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售电经营中要紧紧围绕着完成这些经营目标而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在为社会提供电能和服务的同时,努力增加售电量,提高售电平均电价,降低线损率,节约成本,以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建议采取的增收节支措施

1、积极开拓用电市场,努力增加售电量。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供电企业大营销理念。生产、营销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千方百计缩短办电时间,高质量、高效率、及时地满足新上用电客户和新增用电负荷的用电需求。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扎实开展电力市场调研、分析和预测,掌握用电状况,对在建、新建重点工业项目的用电负荷进行专题调研,主动上门服务,尽快确定供电方案,以确保及时为其提供可靠的电力。

2、正确执行电价政策,努力增加售电收入。抓住提高平均售电电价这个增加企业收入的主要途径,正确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对应执行峰谷电价的用户全部执行峰谷电价,每月发行电费时要认真核实抄见的峰、谷、平电量。对谷电量超过峰电量的用户要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3、严格执行力率电费调整办法,逐户审核执行的力率标准和调整电费的标准是否正确,安装的计量表计是否准确计量无功电量,确保力率电费收取的准确性。

4、按《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严格控制大工业用户的暂停次数和时间,暂停期满应立即复收基本电费。同时对所有大工业用户的实际最大有功电力和负荷率进行普查,对实际负荷已达到变压器容量67%及以上的用户要安装最大需量表,按最大需量收取基本电费。同时,对大工业用户厂区内基建用电必须单独装表执行非工业电价。

5、普查、核实用电客户执行的电价是否与用电类别相对应,确定的发行用电的比例是否符合用电实际和电价政策,对各类用户执行电价情况进行普查,正确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做到:应收必收,收必合法合理。

6、搞好电网的经济运行,努力提高供电可靠率和供电电压合格率。采取措施压峰填谷,减少峰、谷差电力,提高电网供电负荷率。

7、建立承包经营机制,实施管理创新,用机制激励职工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高损线路和台区的调查和分析,切实降损增收。

8、认真贯彻执行电力法规,严厉查处违窃行为。检查原有用电客户计量装置配置是否合理,对原有用电客户和新上用电客户在计量装置上采取防窃电措施,堵塞漏洞,减少不明损失。

9、认真贯彻执行《计量法》,把好计量关,提高实抄率和修、校表质量,对运行的计量装置定期进行现场校验,对计量异常要及时处理,减少计量差错,达到准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