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1
一、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1.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菌核病。大豆田发生的菌核病,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发病的,冉侵染机会很少。所以,防治的重点是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防治时期:一般于大豆2-3片复叶期(此时正是菌核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时期)喷药,若田间水分差,喷药时间适当推迟。药剂配方如下(均为每公顷用药量):25%施保兜1050D1500毫升+0.13%康凯3O-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40%菌核净750-105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 50%农利灵l50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50%速免灵1 500毫升+0.1 3%康凯30D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施药方法:以上各种药剂兑水喷施,7D10天后再喷一次。
二、大豆主要虫害防治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据资料2004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在大豆结荚鼓粒期时,蚜虫大发生,经大面积调查发现,大豆品种垦丰9和垦丰12蚜虫危害轻。
2.种子处理。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
3.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4.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5.防治红蜘蛛。在点片发生时就应该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每公顷用量):40%乐果1125D1500毫升;2.5%功夫90O一1500毫升;48%乐斯本750D1500毫升;73%克螨特600D1050毫升加入喷液量l%的药笑宝、信德宝等可明显增加药效,并可减少30%用药量。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2
关键词: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22
1 棉花病虫害基本理论概述
1.1 棉花病虫害
棉花的生长过程伴随着病虫害的发生,会遇到各种疾病的侵扰,甚至因为各种疾病而死亡。疾病会影响棉花发育和产量。例如慢性枯萎病,植株出现枯萎病况,慢慢地萎缩,变小,部分叶子有黄色脉络。到了棉花产棉铃时才发现这种病状,不很明显,但会对植株的发育和棉花的高产产生影响。有些疾病是非常严重的,比如立枯病,在棉种还没有出土时就会产生,一旦发生这种病害,幼苗就会枯萎腐烂,就此而丧失生命,有的是到了植株长出后在接近地面的部分会出现黄色斑点,不断延伸,病情加重时,还会渗透到根茎部位,出现下陷、枯萎直至夭折。除了病害还有虫害,像棉铃虫、红蜘蛛等,还有最近几年新出现的虫害如:斑潜蝇、棉盲蝽等等。
1.2 棉花病虫害防治
棉花病虫害的发生会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影响,严重时可以导致棉花大面积死亡或者导致大幅度的减产,所以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是很必要的。棉花的病虫害防治就是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或抑制住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棉花的健康成长。棉花的病虫害的防治是整个棉花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棉花的高产增收提供了保证。
2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的意义
2.1 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与保证棉花的收获
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数得着的棉花生产大国,棉花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的棉花种植出现区域化、规模化的趋势,伴随着这种趋势的出现,棉花的种植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品种、土地、病虫害成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每年的就有高达1/5的损失,位于各种影响因素的首位。最近几年病虫害的发生比较突出,成为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制约棉花高产,生产优质棉花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棉花的病虫害的防治,能够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与保证棉花的收获。
2.2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棉花在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棉花的增产增收事关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才能增加棉农的收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不力,会导致大量的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棉花相关的机械制造、棉纺织业、服装制造业、运输业等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3 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分析与防治
3.1 发生的病虫的现状
随着我国的棉花种植规模不断地增加,新型的病虫害不断涌现,比如烂根型、枯萎型、皱缩型等新型病。根据可靠资料的调查发现,在多年重复中的田地里,加上气候因素的影响,棉花的根部腐烂、叶片出现枯萎、叶片发黄等疾病问题不断发生。虫害中的棉蚜、棉叶螨、棉铃虫出现交替式、复合式发生的现象,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复杂。
3.2 病虫害的防治
在棉花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做好预防病虫害发生,以及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充分发挥环境中的天敌的作用,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提高防治的效果,保证在棉花发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棉花健康的生长和提高棉花的产量。
要选用优质高产的能抵抗病虫害的棉种,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套种和轮流种植,既可以减少病虫害又可以提高各种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利用不同作物产生的天敌优势消灭棉花的虫害。在使用农药时不至于把大量的天敌资源消耗掉,选用对害虫杀伤力大,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有效保护天敌资源。对种植棉花的田地进行冬天翻地,使得地下的病虫害在低温下大量死亡,进行冬天灌溉,进一步消灭虫害,播种期间在棉种的周围撒上防治虫咬的毒饵,植株长大后对于虫害采用多边喷洒,不断换用农药,以增强灭虫的效果。除了采用农药,还要采用,人工捉逮的方法,用强光源诱杀害虫,种植玉米诱杀地带,集中喷洒,集中杀灭害虫。采用生物杀虫法,养殖大量赤眼卵蜂,研究使用生物捕杀方法。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强壮增强抗病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防止病虫害提高技术支撑。
4 总 结
根据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现状,采取综合措施,作好预防工作,配以科学的指导,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3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发生;防治
1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1.1根腐病
该病在花生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花生根部。花生感病后,根颈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为黑褐色,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枯死,地下主根变褐腐烂,病株形体较小,叶片由下而上变黄,逐渐干枯,故又称青枯病。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全田喷雾[1]。
1.2茎腐病
该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花生苗期病菌先侵染子叶使其腐烂,而后侵染茎基部。在茎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后变黑褐色,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成株期发病时,主茎和侧枝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病斑发展后使茎基部变黑枯死。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早播病重,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3%进行药剂拌种。
1.3花生叶斑病
该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等。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面均有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或者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有时叶柄及茎均会受害,此病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高温多雨的7—8月是防治叶斑病的重点时期,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隔15 d喷药1次,共喷2~3次。
1.4锈病
该病在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锈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1.5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2],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2年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养分损耗,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并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危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出的小瘤,发病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防治方法:一是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2~3年。二是药剂防治。用10%防线一号乳油30.0~37.5 kg/hm2加细土300 kg,制成毒土撒入穴内,覆土后播种;也可用10%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硫环磷、灭克磷颗粒剂60~90 kg/hm2,播种时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
1.6花生病毒病
鲁山县常见的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黄花叶病、花生矮化,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相间的花叶,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黄色,病叶变窄小,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病株结荚少而小,有时畸形或开裂。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杜绝或减少初侵染源;二是选用感病轻和种传率低的品种,并且选择大粒籽仁作种子;三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四是早期拔除病苗及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可减轻病害发生;五是药剂治蚜,也可用25%的辛拌磷7.5 kg/hm2拌种,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现蚜虫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以杜绝蚜虫传毒[3]。
2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2.1蚜虫
花生蚜虫危害花生嫩茎、叶,吸食作物的养分,传播花生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小、皱缩,影响花生产量。春花生危害期为5—6月(苗期)及7—8月(生长中后期),花生开花下针期是蚜虫危害的重要时期,此期蚜虫主要为害花萼管、果针,使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缩,严重影响开花下针和结果。由于蚜虫排出的大量“蜜露”而引起霉菌寄生,使植株茎叶发黑,甚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粉剂225 g/hm2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 g/hm2对水750 kg喷雾。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梨树;病虫害;发生症状;防治方法;河南周口
中图分类号 S436.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16-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加快,周口市梨果发展较快,在淮阳、沈丘、西华、川汇区等县区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但危害梨树的病虫害也呈多发趋势,在周口梨栽培区,危害梨树的病虫害主要有梨树火疫病、梨树枝枯病、梨树黑色膏药病、梨实蜂、梨蝽、桃蛀螟、麻皮蝽、梨笠圆蚧等[1]。现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梨树火疫病
1.1 发生症状
此病为梨树上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可侵染梨等几乎所有蔷薇科植物,是我国最主要的检疫对象。叶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黑,后沿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下垂。花器染病,萎蔫呈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呈水浸状。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渗出黄色黏液,致病果变黑干枯[2-3]。枝干染病,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渐由褐变黑。
1.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雨水和昆虫传播,通过蜜腺、自然孔口及伤口侵染。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易涝发病重;洋梨易染病,日本梨较抗病。
1.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选栽抗病品种;加强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旱浇涝排,壮树防病;合理修剪,尽可能减少伤口;发现病枝、病叶、病梢及病花等,带到园外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及时防治其他害虫。二是药剂防治。发芽前全树均匀喷布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 000倍液等。每隔10~15 d喷1次,连防3~4次[4]。
2 梨树枝枯病
2.1 发生症状
主要危害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在衰弱的延长枝前端或结果枝上产生稍凹陷、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部生出黑色粒点状病菌孢子座。后期病皮龟裂脱落,严重时导致木质部露出或枯死。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部越冬,翌年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衰弱枝伤口侵入,引发枯枝病。
2.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季修剪留桩宜短,清除病死枝;夏季及时清除并销毁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药剂防治。发芽后枝干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10~15 d喷施1次,连喷2~3次。
3 梨树灰色膏药病
3.1 发生症状
病部初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白色绵毛状菌膜,中央暗灰色,且不断向四周延伸,中央厚周围薄,颜色渐深,形似膏药。后期呈紫黑色,干缩龟裂,逐渐剥落。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染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后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树势弱、果园郁蔽、湿度大、介壳虫危害重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加强管理,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修剪和负载,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二是及时防治介壳虫。使用松脂合剂,冬季每500 g原液加水4~5 L,春季加水5~6 L,夏季加水6~12 L喷洒枝干;或采用其他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介壳虫。三是药剂防治。刮除病部菌膜,刮后涂抹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石灰乳,或3~5 °Bé石硫合剂,或甲基硫菌灵悬与柴油(5∶1)混合剂。刮掉的菌膜带出园外集中销毁。
4 梨实蜂
4.1 发生症状
又名梨实锯蜂、蜇梨蜂,分布华北、华中和华南等产区。为害梨花和果,幼虫蛀食花萼、幼果,致受害果干枯脱落。
4.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杏花芽开时(梨花序分离)成虫羽化并先在杏花上取食,成虫有假死性,早晨和日落不活泼,振动即落下。梨花含苞待放时,转移到梨树上产卵,卵散产在花萼组织内,每花着1粒卵,卵期5~6 d。初孵幼虫先在花萼基部串食,后蛀入果心,致幼果干枯脱落。幼虫期15 d左右,老熟脱果落地,于土中做茧滞育越夏越冬。开花早的品种受害重。
4.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深翻树盘,利用低温冻害和鸟食消灭越冬茧;杏树开花时,清晨和日落后振树捕杀成虫[5-6]。二是药剂防治。在成虫羽化出土前或幼虫脱果入土前,树冠下地面喷洒48%哒嗪硫磷乳油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等,并浅锄地面。在梨花序分离至含苞待放的成虫发生期树上喷洒48%哒嗪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52.25%蜱・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3 500倍液。
5 梨蝽
5.1 发生症状
又名梨椿象、臭大姐、花壮异蝽,分布于全国梨区,为害梨果、叶、芽。枝条被害后,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果实受害后生长畸形,硬化,不堪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5.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树干及主侧枝的翘皮下、裂缝中越冬。翌春果树发芽时开始活动危害。6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为害枝条和果实。成虫寿命3~4个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产卵。卵成堆产在枝干粗皮裂缝间和枝干分杈处。卵期10 d左右。若虫寻觅适当场所越冬。
5.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刮除树干和主枝上的翘皮,消灭越冬若虫;成虫产卵期,在果园巡回检查,发现卵块及时除去。二是药剂防治。春季梨发芽期喷洒48%毒死碑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500~2 500倍液。
6 桃蛀螟
6.1 发生症状
又名桃蛀野螟、桃斑螟、桃实螟等,分布全国梨产区,为害梨果实。幼虫从果与果、果与叶、果与枝的接触处蛀食入果实,果实内充满虫粪,致果实腐烂并造成落果或干果。
6.2 发生规律
黄淮地区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干僵果内、树干枝权、树洞、翘皮下等处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下旬羽化产卵;5月中旬发生第1代,7月上旬发生第2代,8月上旬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4代,尔后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对糖醋液也有趋性。卵多散产在果实萼筒内,其次为两果相靠处及枝叶遮盖的果面或梗洼上。卵期7 d左右。幼虫世代重叠严重,尤以第1、2代重叠常见,以第2代危害重。
6.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节彻底清理树上树下干僵果及园内枯枝、落叶,并刮除翘裂的树皮,清除果园周围的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遗株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及蛹。二是在果园内点黑光灯或放置糖醋液诱杀成虫。三是种植诱集作物诱杀成虫。根据桃蛀螟对玉米、高粱和向日葵趋性强的特性,在果园内或四周种植诱集作物,集中诱杀。一般种植玉米、高粱和向日葵300~450株/hm2。四是药剂防治。在桃蛀螟第1、2代成虫产卵高峰期的6月20日至7月30日喷药,施药3~5次,叶面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
7 麻皮蝽
7.1 发生症状
又名梨黄霜蝽、黄斑蝽、麻皮蝽象、臭屁虫,分布于全国各产区,为害梨叶和果。叶片和嫩茎受害后,出现黄褐色斑点,叶脉变黑,叶肉组织颜色变暗,重者导致叶片提早脱落,嫩茎枯死;果实被害,果面呈现黑褐色麻点。
7.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草丛或树洞、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下、墙缝、屋檐下越冬。翌春梨花发芽后开始活动,5―7月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数粒或数十粒黏在一起,卵期约10 d,5月中旬见初孵若虫,7―8月羽化为成虫危害至深秋,10月开始越冬。成虫飞行力强,喜在树体上活动,有假死性,受惊时分泌臭液。
7.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冬、春季清除园地枯叶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成、若虫危害期,在成虫产卵前,于清晨振树捕杀。二是药剂防治。成虫产卵期和若虫期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氯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600~1 000倍液,或10%乙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等。
8 梨笠圆蚧
8.1 发生症状
又名梨枝圆盾蚧、梨笠圆盾蚧,分布全国梨区,为害梨果、叶、枝。枝条被害,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果实受害后生长畸形,硬化,不堪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8.2 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2~3代,南方4~5代,以若虫在枝条上越冬,翌春梨树树液流动时开始危害。3代区越冬代、1、2生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至11月上旬。4代区越冬代、1、2、3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底、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中下旬。若虫多在二至五年生枝干上危害,部分在叶背主脉两侧分泌绵毛状蜡丝形成介壳。天敌有红点唇瓢虫、肾斑唇瓢虫、红圆蚧金黄芽小蜂等。
8.3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及时剪除介壳虫寄生严重枝条烧毁;严禁用有虫枝条作种苗接穗;加强检疫,防止有蚧苗木传入新区;引放利用天敌防治。二是药剂防治。春季梨树发芽前喷洒3~5 °Bé石硫合剂,或0.4%五氯酚钠溶液,或95%机油乳剂200倍液等。在1、2代若虫期,枝干喷洒25%噻菌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95%机油乳剂500倍液等;危害期用40%乐果乳油20~50倍液涂干包扎。
9 参考文献
[1] 冯玉增,冯自民.图说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 冯玉增,夏孔建.提高石榴商品性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4] 卢学栋,范静秋,吴相友.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河北果树,1995(4):22-23.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桃树 害虫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梨小食心虫 苹果小卷蛾 桃蛀螟
近年来,桃产业在北京市平谷地区发展迅速,桃树栽培面积达1.47万hm2,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桃产区,享有“中国桃乡”、“种植桃面积最大的区(县)”等美誉,连年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桃产业已成为当地果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桃树害虫发生种类和发生面积也随之增加,对桃树生产造成了较大危害,而果农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不了解,不能做到对症打药、适时防治,常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北京地区桃园主要害虫的发生种类及发生规律,以利果农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我们从2005年开始连续6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和田间实际调查等方法对平谷区桃园的主要害虫进行了统计与观察,明确了桃园主要害虫的发生种类、为害特点与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指导果农防治桃园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1 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
1.1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以幼虫为害嫩梢和果实,是桃树上最重要的害虫。幼虫从被害梢第2~3个叶片的叶柄基部蛀入,向下蛀食至半木质部,被蛀食的嫩尖萎蔫下垂,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蛀梢盛期。从8月开始重点为害果实,初孵幼虫蛀入后,先取食果肉,后蛀入果心,在核周围蛀食,老熟幼虫脱果后留下明显的虫孔。
在北京地区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在主干老翘皮、主枝权、树上空纸袋及根颈周围浅土层中越冬。经调查,人工树干绑草把,主枝绑布条,树上保留一些空纸袋,可诱集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4月17-26日,5月初始见第1代幼虫蛀梢为害;第1代成虫高峰期5月29日至6月8日,6月上中旬为幼虫蛀梢盛期,有转梢为害习性,6月初始见幼虫为害桃果;第2代成虫高峰期6月27日至7月9日,幼虫继续为害桃梢,蛀食桃果数量增多;第3代成虫高峰期8月3-12日,幼虫大量为害中晚熟桃,也为害桃梢;第4代成虫高峰期8月30日至9月6日,幼虫蛀食晚熟桃果;以后害虫数量逐渐减少,10月中旬基本结束。老熟幼虫9月中旬陆续脱果转入越冬场所,部分低龄幼虫不能越冬。成虫有趋光趋化性,性诱剂诱集效果好于糖醋液和杀虫灯。桃、梨混栽园,幼虫蛀食梨果,北京地区从7月15日后明显增多,8月至9月上旬加重。
1.2苹果小卷蛾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属鳞翅目卷蛾科,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
在北京地区该虫1年发生3代,以低龄幼虫在主干和主枝老翘皮内、大枝权、剪锯口、树上枯叶、树上空纸袋等处越冬,幼虫有就近越冬的习性。桃树发芽后,旬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时越冬幼虫出蛰,出蛰盛期在4月15-25日,越冬幼虫出蛰后,爬到叶、花芽基部吐丝缀成一个薄丝室,取食时爬出丝室,此时正值桃树花期,主要为害叶芽、花蕾、花和嫩叶。叶片形成后,在新梢顶端形成虫苞,幼虫潜居其中为害,老熟后在卷叶内化蛹,也可为害幼果,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22-30日,第1代幼虫继续为害新梢叶片,为害桃果数量增多,幼虫将接近果实的叶片缀贴在果面上,在叶片下啃食果皮及果肉,呈不规则虫疤;第1代成虫高峰期7月8-16日;第2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果,幼虫非常活泼,遇振动时剧烈扭动从卷叶中脱出,吐丝下垂;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25日至9月3日;第3代幼虫主要为害晚熟桃;9月下旬一些幼虫陆续转入越冬场所。成虫趋光趋化性较强。
1.3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早中熟桃品种,严重时被害果内有2~3头幼虫,可转果为害,后期主要为害桃园附近的向日葵、高粱、玉米、板栗等。
以老熟幼虫结茧在主干、主枝杈、老翘皮内越冬,桃园附近种植的向日葵盘内、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内越冬幼虫量大。北京地区1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5月24-29日,第1代成虫高峰期7月11-19日,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26日至9月5日,10月上旬第3代幼虫老熟后陆续转入越冬场所结茧。成虫有趋光趋化性,性诱剂、杀虫灯诱虫效果强于糖醋液。
1.4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 L.)属鳞翅目潜叶蛾科,主要为害半成熟叶,以幼虫在叶片内蛀食,将虫粪排在蛀道内,虫道呈弯曲状态,被害叶仅剩下叶表皮,叶表皮干枯后破碎,提早落叶。该虫发生较重的桃园,7月造成大量落叶,对果品质量及树势影响较大。
在北京地区该虫1年发生6代,以冬型成虫在桃园附近小石坝缝、杂草落叶下越冬,少量在主干粗皮裂缝中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期4月6-11日(开花前),第1代高峰期5月26日至6月2日,第2代高峰期6月27日至7月3日,第3代高峰期7月24日至8月1日,第4代高峰期8月21-29日,第5代高峰期9月16-22日,第6代成虫10月中下旬陆续转入越冬场所。第1代幼虫为害新梢基部1~5片叶,第2代幼虫为害6~10片叶;第3代幼虫以后重复为害,长梢最多可为害15~18片叶;第4~5代幼虫为害可造成大量落叶。成虫从桃园边缘逐渐向内扩散活动,从树冠上部向下部扩散。调查显示,性诱剂对该虫的诱集效果好于糖醋液。
1.5绿盲蝽
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Meyer-Dur.)]属半翅目盲蝽科,为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幼嫩组织,以成、若虫刺吸嫩叶、幼果汁液,造成嫩叶网状破孔,皱缩不平,幼果被害后造成流胶、畸形。据2008年渊查,该虫发生较重的桃园被害果率在20%以上。
在北京地区,绿盲蝽1年发生2~3代,以卵在桃树中上部多年生老枝、粗皮裂缝、剪锯口中越冬,在地下杂草落叶、表土层中也可越冬。旬平均气温在10℃以上,越冬卵开始孵化,4月中下旬遇有效降雨则大量孵化。降雨、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利于越冬卵的孵化。为害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虫遇振动受惊后转移或落地。5月中旬羽化第1代成虫虫,成虫有趋光性;6月上旬发生第2代若虫,6月下旬利化第2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陆续转移到其他寄主上为害。9月上旬部分成虫飞回果树产卵,越冬。
1.6桃下毛瘿螨
桃下毛瘿螨(Acalitus persicae Luo et Jiang)属真螨目瘿螨科,主要为害花芽。以若、成螨群居在芽内刺吸汁液,造成芽畸形、肿大,鳞片干裂张开,最终变褐色、枯死,严重影响产量。由于其在芽内为害,且芽内虫体数量多,药剂又较难防治,近几年该螨发生面积逐渐增大,危害加重,生产上应高度重视。
在北京地区该螨1年发生10余代,各螨态均可在芽内越冬,其中成、若螨数量偏多。早春芽萌动期在芽内刺吸为害。新的花芽形成初期,从越冬芽转移到新芽内为害,转芽时间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转芽盛期在6月上中旬,成螨主要靠爬行或借风扩散。第2次转芽为害期在花芽分化期的8月中下旬至11月,以后转入越冬状态。芽内螨量少、芽不枯死时,则不转芽。该螨在多雨年份发生轻,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1.7蚜虫
北京地区为害桃树的蚜虫主要有桃蚜和桃瘤蚜,均属同翅目蚜科。
(1)桃蚜 该虫以若、成蚜群居在芽、叶、梢及花内刺吸为害,以卵在芽腋、芽鳞片、小枝权等处越冬。在北京地区该虫在桃树上1年繁殖为害6~8代,后转移到其他寄主。越冬卵在3月中下旬(芽膨大期)孵化,4月中旬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第1代蚜虫,花期大量为害嫩叶及花,谢花后造成卷叶;5月上旬产生有翅蚜,大量迁飞扩散为害,5月中下旬繁殖最快,危害最重,少雨干旱气候利于其大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中旬瓢虫等天敌逐渐增多,对控制蚜虫危害起到一定作用。6月上旬有翅蚜陆续迁移到其他寄主为害。10月上旬有翅蚜返回桃树,产生有性蚜,交尾产卵在越冬部位。
(2)桃瘤蚜 该虫以若、成蚜群居叶背刺吸汁液为害,致使叶片边缘向背面纵卷呈筒状,严重时干枯脱落。5月中旬始见危害状,6月中下旬叶片受害最重。
1.8红颈天牛
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Faldermann)]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盛果末期和衰老期桃树的主干及大枝,是造成桃树树势衰弱或死树的主要害虫。
该虫2~3年发生1代,以各龄幼虫在被害枝干皮层或木质部内越冬。芽萌动后幼虫开始为害,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成虫出孔后2~3天交尾,卵产在树皮缝处,卵期7~9天,孵化后幼虫蛀人皮层,2~3年后幼虫老熟化蛹羽化为成虫。
2 综合防治措施
2.1梨小食心虫、苹果小卷蛾、桃蛀螟的综合防治
梨小食心虫繁殖能力强,发生代数多,越冬地点多,越冬虫量大,幼虫蛀入新梢、果实后,用药基本无效,因此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进行防控,同时兼治苹果小卷蛾和桃蛀螟。
(1)农业防治 2月刮除主干和枝杈上的老翘皮,消灭越冬害虫;桃园若有桃蛀螟为害,清除附近的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向日葵盘,压低越冬幼虫数量。生长季及时剪除被害虫梢,摘除并深埋被害虫果,捏除苹果小卷蛾为害的虫苞,以减少下一代虫源;桃果接近成熟期,摘除果实周围的叶片,防止苹果小卷蛾幼虫贴叶为害。实行套袋栽培,阻止害虫为害果实。8月下旬,主干绑草把或诱虫带、布条,诱集越冬幼虫,冬季集中销毁。9月上旬在主干距地面30cm处涂粘虫胶,阻杀下树的桃蛀螟幼虫。
(2)物理防治 成虫发生期利用性诱剂、糖醋液、杀虫灯诱杀成虫。性诱剂、糖醋液盆每667m2挂5盆,均匀分布,杀虫灯每3hm2安装1盏。
(3)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蛾,每667m2释放10万~12万头。在第1代成虫发生始期每隔5~7天挂1次卵卡,连续3~4次,卵块寄生率可在90%以上。
(4)药剂防治 梨小食心虫在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用药,对控制全年虫口数量最重要,生长季各成虫发生高峰期喷药继续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套袋果在解袋前喷1次药,防止解袋后幼虫为害。苹果小卷蛾防治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开花前和谢花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套袋果解袋前。桃蛀螟应在越冬代成虫高峰期进行防治。药剂选用2.5%劲彪(氯氟氰菊酯)乳油3(300倍液、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等。
2.2桃潜叶蛾的综合防治
越冬成虫出蛰前,清除销毁园内杂草、落叶,桃园附近的树枝、秸秆垛、石块、石堆等,刮除枝干老翘皮,解除大枝干上绑的草把或诱虫带,消灭越冬成虫。9月大枝干绑草把,或树下堆放杂草落叶,诱集越冬成虫。成虫发生期利用性诱剂、糖醋液、杀虫灯诱杀成虫。重点抓好越冬代成虫出蛰期和第1代成虫高峰期防治,早中熟品种采收后和桃果套袋后继续保叶,轮换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
2.3绿盲蝽的综合防治
早春越冬卵孵化前剪除干橛、刮除老翘皮,清除树下杂草、落叶、残枝,深埋处理。注意不要间作豆科、菜类、棉花等作物,注意及时除草。3月下旬主干距地面30~50cm部位涂粘虫胶,阻止若虫上树。及时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关键期在越冬卵孵化期,从萌芽后至谢花后连续防治2~3次;如遇降雨,雨后5~7天防治1次。轮换使用2.5%劲彪(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
2.4桃下毛瘿螨的综合防治
严格检疫,防止引进带螨接穗和苗木。春季掰除死芽或剪掉瘿螨量大的枝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第1次转芽为害期,每隔7~10天喷1次药,轮换选用80%成标(硫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
2.5桃蚜虫的综合防治
被害叶片要注意及时剪除销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关键时期在桃树开花前和谢花后,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即可。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6
摘要阐述了头顶一颗珠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头顶一颗珠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头顶一颗珠;病虫害;发生;防治
头顶一颗珠别名芋儿七、头顶珠、狮儿七等,以干燥根状茎及根、果实入药,主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区。湖北省主产于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也有少量分布,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进行了野生变家植技术研究,目前在恩施、宣恩、巴东、建始、鹤峰等县市高山地区有少量人工种植[2,3]。近年来,头顶一颗珠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现将其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锈病
病原危害叶片,夏孢子堆散生或群生在叶片背面,裸露,褐色。冬孢子堆叶两面生,裸露,黑色,可多次重复侵染。在温度18~22℃、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蔓延迅速。防治上,收获后将残株病叶收拾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0.2°bé石硫合剂、97%敌锈钠400倍液喷雾,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褐斑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成边缘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内出现小黑点,病情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成红褐色,最后逐渐枯萎死亡。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较重,一直延续至10月。防治上,冬季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彻底烧毁病残组织,减少病菌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用1∶1∶150波尔多液或500倍65%的代森锌进行喷雾防治,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3根腐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发病植株根部组织初呈褐色,进而腐烂变成黑色水浸状,只剩下纤维状物。地上部叶片变褐至枯黄,变嵌下垂,最终整株死亡。5月初开始发病,6月危害严重,直至收获。防治上,选择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砂质土壤作栽培地。高畦栽种,忌连作;移栽前,用50%利克菌19.5kg/hm2拌土撒匀,或65%代森锌200倍液均匀喷洒进行土壤消毒;选用健壮无病种苗移栽,移栽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浸泡10~15min,晾干栽植[4]。或育苗时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中施一撮石灰粉,并用50%退菌特600~1 0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以防蔓延。
4菌核病
菌核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早春低温期开始产生菌丝侵入根部。菌核病从土壤解冻到出苗时为发病盛期,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透气性差或氮肥过多时易发病。出苗前如土壤温度低,湿度大,往往造成菌核病的流行,蔓延后可导致成片死亡。防治上,选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早春注意排水,早松土,勤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水分,防止珠床过湿。移栽前,结合施肥,用菌核和多菌灵各10~15g/m2处理土壤。早春头顶一颗珠出苗前浇灌1%硫酸铜溶液或波尔多液120~160倍液。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或1%~5%石灰乳液对病穴、病区进行土壤消毒。病害发生期可喷洒代森锰锌800倍液、波尔多液120~160倍液、30%菌核利500~800倍液防治。
5黄凤蝶
又名蛔香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以幼虫为害,幼虫于夜间咬食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叶柄和叶脉。5~6月开始为害,7月下旬至8月为害较重。防治上,人工捕杀,幼虫发病初期和3龄期以前,抓紧人工捕捉;或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每周喷1次,连续喷2次。
6金针虫
属鞘翅目,叩头虫科。种类较多,主要有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以细胸金针虫危害最甚。土壤解冻后,金针虫开始活动危害。越冬幼虫在4月至5月上旬移动到表土层,吞食根部,使幼苗和植株萎黄枯死,造成缺苗、断畦,是金针虫发生最盛时期。随着植株的生长,危害逐渐减轻。金针虫将茎或根部咬成缺口,或钻孔进入内部。受害植株由于水分、养分的输送受影响,呈现黄萎状态。有的植株因茎部被咬断而死亡,或因伤口感染其他病害而腐烂。该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6~7月下旬为产卵期,卵大多产在3~9cm深的土表层。卵期15~18d,孵化出幼虫,对头顶一颗珠进行危害。幼虫老熟后,8~9月间在土中化蛹,蛹经过16~20d羽化为成虫。此虫对干燥的抵抗力弱,对湿润的抵抗强,所以在湿度大和较黏重的土壤中最多。防治上,每50kg种子用40%的敌百虫、敌敌畏乳剂150g拌种,可有效杀灭虫卵。
7参考文献
[1] 陈绍成.头顶一颗珠的生药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10):65-66.
[2] 许沛虎.头顶一颗珠内科临证举隅[j].时珍国药研究,19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