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育儿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育儿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育儿观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1

一、幼教专业学生学好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视音、体、美、舞等学科为主科,成天唱唱跳跳,热热闹闹,这当然没错。但他们没把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当回事。这其实是很肤浅的认识和做法。幼教工作对幼儿教师知识方面的要求很多,综合素质书面的要求也很高。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对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1.从宏观的角度讲,幼教事业关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我国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要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承担着这一重任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懂教育,一定要研究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教工作的规律。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振兴的基石。

2.从微观的角度讲,掌握幼教理论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构成要素

但凡优秀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会很丰富、很全面。比如,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指导思想,比如,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特点,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幼儿教育的工作特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还应该具备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校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因为不可能有太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许多幼教方面的知识都必须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得。通过学习,对教育、幼儿教育、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等概念才有所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如何组织幼儿学习活动,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如何进行与小学的衔接等问题才会有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会更加明确幼儿教育的意义,明确自己即将成为幼儿教师要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等,以便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幼教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幼儿教育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在这方面,我重点谈四点。

1.培养学生纵向思维,深入钻研的学习习惯

在校期间,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思维,深入研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在老师的帮助下先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编排意图。在各章节学习中,应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弄懂每一章节的主要观点及教育思想,理清各章节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体系;对一些重点内容,要用各种笔记符号进行勾画圈点。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将每天所学的要点进行一次回顾和复习,做到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落实。

2.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独立思考。习惯了一味接受老师的讲解、教材的结论和前人的观点,不会问为什么的学生就不会探索新问题,发表新见解,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合作和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去小组研讨,相信他们会研究出结果。在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中,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一经碰撞,往往会有创造的灵感。

3.拓展学生幼教学科的相关知识

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有很多,有些科目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专门开设,但对学生要渗透“广泛涉猎、兼收并蓄”的学习理念,告诉学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杂家”,什么知识都需要知道一些。与幼教学科有关的如幼儿心理学、卫生学、中外幼儿教育史、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美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懂得。知识广博才能思路更开阔,工作中才有灵感和创造性。

4.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素质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2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育被等同于知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根本上并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也难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科学教育被认为是成人教育者主导的教育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动手制作,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则要处于“权威”地位,由教师来决定活动内容、材料、过程的安排。这种科学教育模式既无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难以使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幼儿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儿童化

1.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儿童化

一切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

2.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儿童化

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内容的广泛性和启蒙性、实用性和生活性、季节性和地方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使之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实际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

3.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的儿童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方面的活动过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吸引幼儿并引导其主动探索,必然依赖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因此科学教育的儿童化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多动手、多开口、多思考。

4.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的儿童化

评价要经常化,应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的,要结合幼儿真实具体的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发展。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1.科学教育中幼儿提问的特征

(1)幼儿提问十分频繁,小中大班幼儿在10分钟的幼儿科学活动中平均每人提问频率为0.38、1.15和0.90个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小班10分钟的幼儿科学活动中,提出了7~9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以幼儿的问题来推动的。

(2)在幼儿所提的问题中,内容涉及科学事实方面的问题占了总量的大多数,幼儿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事实为载体来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科学教育中有关生物、自然现象的科学事实往往是幼儿学习的起点。

(3)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为直接向教师提问;第二种是与其他幼儿交流,教师发现后再与教师沟通;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言自语地向自己提问,然后尝试去解决。

(4)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时似乎只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这在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班幼儿常常会问一些“你看我对吗”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幼儿在寻求答案,其实他们真正想要获得的是成人的赞许。

2.教师应对幼儿提问的策略

(1)对于一些基本事实的认定,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对于诸如“什么交通工具最安全”之类的问题,教师就不应给出直接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此类问题。

(2)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对幼儿的提问更多地采用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这些策略应该因人而异,尤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

(3)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尤其是非正规的科学活动,教师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忽略”也应该是教师掌握的策略之一。

3.支持幼儿主动提问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主动提问。面对幼儿的提问,我们不妨俯下身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对幼儿的主动提问行为要加以鼓励,毫不吝啬地表扬“你这问题问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等,积极的应答会使幼儿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幼儿乐于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2)组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历中主动提问。在实践中,幼儿亲历过程,眼前新鲜的事物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不断地提问,而参观后的讨论,不仅能够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更使幼儿在共同的话题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提问。

建立问题角,让幼儿在与家长互动中主动提问。家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和家庭应密切联系,营造合作的文化与环境,共同探索,经验共享。家长的参与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了幼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使活动的相关资料、信息和资源变得更为丰富。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生活的欲望,在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因素,了解和重视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活动中,细心、耐心地面对幼儿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俯下身来,走进幼儿的世界,与幼儿一起探索,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3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学生综合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6

1 第二课堂的功能

11 导向功能

开展第二课堂需要教师的管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并具有一定的主流文化,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组织起着主导作用。它引领学生汲取生活以及社会中的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庸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所学习和关注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12 凝聚和激罟δ

学生可以从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自信,并且,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从在活动中获得的成绩来体现。因为自信,所以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同学和老师也会更加欣赏,这份自信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第二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显得更加人性化,它是按照兴趣来进行分班的,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就可以使其更好地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小组制的方法进行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懂得合作的人,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3 素质拓展功能

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进行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书面上的语言,并没有将生活中的经验也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社会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教师都是集体化教学,无法在创新以及团队合作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更无法教导学生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而第二课堂就可以完成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某些有益的学术活动或科技竞赛来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设计能力,通过一些名人的辩论会、报告会、讲座等提高自身在人文方面的文化底蕴,还可以通过参观画廊及博物馆,来提升审美观以及鉴赏能力。

2 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

21 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统筹规划

为了响应新时代的要求,第二课堂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这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连接,以免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避免浪费资源,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齐头并进。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习必须完成任务中,且有其相对应的学分,如果没有第二课堂的学分,则不能毕业。虽然第二课堂逐渐走近我们的身边,但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第二课堂还并未很好地开展,只有部分高校实施了第二课堂计划。通过第二课堂改革,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第一课堂也会在其影响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2 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

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就是学校,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以及需要相关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设备,才能使第二课堂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极大的工程,素质教育不够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必须开展第二课堂来弥补素质教育的不足,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第二课堂机制。硬件设施必须完善,如活动场地、实践基地以及辅助设施等,都要将其完善,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学校在保证第一课堂正常进行的条件下,着重发展第二课堂。必须加强在第二课堂的师资教育,据了解,现如今各大高校的第二课堂讲解员都由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活动是由团委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指导完成的,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没有起到任何教育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在做无用功,学校应该重视对第二课堂老师的培养,不能随意地将任意一个老师代替,必须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制度,且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减少第二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使第二课堂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学校要重视对第二课堂教师的培养,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重视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发挥出其真正作用,使学生们终生受益。

23 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是多变的,并不是固定的,它不是成文的规定,只要是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有帮助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教育内容。高中时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餐厅、宿舍”,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到了大学后,生活就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怎样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想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步入大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很薄弱,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实践经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下乡历练、扶贫支教、参观访问”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自己所服务的地区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份力。在学习知识方面,第二课堂通过组织“文化论坛、沙龙、辩论会、手工制作展示以及知识竞赛”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课堂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励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第二课堂设计的活动应当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多元化地从各个方面开展,将知识、乐趣、娱乐三方面融为一体,并且要使每个同学都参与活动,使每个人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点。

24 重视第二课堂的成效评价

第二课堂在总体上应该着重教育的效果,效果应该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二课堂要负责考察学生对所开展活动的满意度以及参加竞赛情况,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以成绩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做法较为片面,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格。第二课堂所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切合社会实际,不浮夸,不虚张声势,并且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深思熟虑后,作出判断,从而制定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使第二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走向人生巅峰。

3 结 论

综上所述,高校第一课堂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理解,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人格等多方面素养的形成。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高校只有发展好第二课堂,才能达到培育对社会有用人才的目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第二课堂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远恒项目化管理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75.

[2]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88-190.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4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理论支撑

一、前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又称为复杂理论,混乱理论,协作理论,无秩序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理论。虽然它在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主要强调事件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系统内各元素间的关系。动态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国外才刚刚兴起,国内至今尚无人涉足(沈昌洪、吕敏,2008)。动态系统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提供了一种在复杂背景中研究发展现象的方法,强调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另外,该方法还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诸多现象解释上的不足。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该理论将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种富有解释力的工具。

二、英语第二课堂研究概述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教学组织形式。关于英语二课活动的研究一直受到英语教学者的重视。朱晓梅(2008)、邓琪(2007)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论的角度,提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冯海云、尹晓琴(2007)讨论了网络作为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则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李嵩岳(2006)、刘岩(2004)、王金梅(2002)对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可行性、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颍、杨少双(2001)认为由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模式难以实现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作以有益的补充,从而通过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孙丽君(1987)、支良瑞(1992)、葛利友、王传金(1994)、卜玉坤、李晓光(1996)、刘彩霞(1999)鉴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所以都竭力呼吁和重视二课活动的教学实践。纵观二十多年的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大部分学者提出了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课堂具有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基于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第二课堂开展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这些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无疑为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仅有少数学者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理据性的剖析。究其原因,在于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丰富,涉及面广;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多元的、非线性的,又很难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和考核。基于上述原因,有些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是因为实践告诉他们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些高校一直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参与与否无碍学生发展,因为没有人能说清楚第二课堂到底有多少好处或好在哪里。

三、动态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诠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指导思想理论的理论依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文件对教师职业作了如下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思想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建构主义理论似乎让我们有足够的理论支撑第二课堂实践的开展。因为英语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丰富题材和机会。但建构主义理论并没有把学习者的个体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也无法解释无数看似无序的学习方法、个体差异、组织形式等最后能形成有序的结构,即最后学习者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这点来说动态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动态系统理论中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和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其中自组织理论系统是一组理论的总称①。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现在无机界也存在着与有机生命界和人类社会相同的自组织现象,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演化规律:无论是无机系统,还是有机生命系统,或社会和社会经济系统,在远离平衡的开放条件下,内部存在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性关系放大至巨涨落,巨涨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稳定下来,都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1]耗散机构理论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石。

为进一步对动态系统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不妨来看看Huokazu Yoshikawa和JoAnn Hsueh[2]对动态理论的理解。他们把动态系统理论归结为四个中心假设:

(1)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改变的;

(2)人类发展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并非像封闭系统一样在既定均衡和非均衡状态之间摆动;

(3)系统变化体现在其内部的各个参数内;

(4)系统内没有一个发展状态或阶段是静止的。

根据上述描述和理解,我们可以运用此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作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诠释。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看作一个系统,学生每个个体与外部环境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改变的。学生处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能力。这种新知识和新能力的掌握就是对自我平衡的打破和超越。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个体的内在变化(包括好与坏的变化即“涨落”)。这种变化就是学生取得优秀或不良成绩的内部诱因。英语第二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话剧表演、英语演讲、电影欣赏、歌曲比赛、词汇竞赛、话题讨论、专题报道、DV制作、英语晚会等活动,即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学生作为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学生的变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本保证。学生之间与系统中其他要素间,如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发展的根本保证。这里所谓的非线性,指的是非二体间的对称作用,而是多体间的非对称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习的收获有多有少,参与的程度也有深浅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往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且一旦有机会,每个学生就都会积极投入其中。活动中各种要素最终使学生个体的能力得以发展和知识得到提高,即最终形成所谓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四、结语

语言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相对英语第二课堂来说,课堂学习环境在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相对孤立、相对封闭状态下,是很难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只有在开放状态下,系统才有可能通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获取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界呼吁了很久,英语教学工作者也为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考察和教学体验,由于英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各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种奢望。而第二课堂的实践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遗憾,因此,学生在这片天空里可以自由地翱翔。

注释:

①自组织理论包括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69)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 Harken,1973)创立的协同学、艾根(M. Eigen, 1979)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等。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6:71,72.

[2]Hirokazu Yoshikawa and JoAnn Hsueh.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Toward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2001, Volume72, Number :18871903.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5

幼儿园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注重改革教学的方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度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不要仅仅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而是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教学开展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德智体等全面素质的各项活动,来对幼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中意义突出。

张宗麟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陈鹤琴先生也强调,幼儿园课程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经验,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可见,当今幼儿园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关怀幼儿的生命成长,尊重幼儿的体验和理解,张扬幼儿的个性及主体性,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整合能力,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以生命的高度洞察幼儿的活动,用动态发展的观念重新审视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变能力,力求每位幼儿主动、充分、协调且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让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灵性。

2.幼儿园课堂教学现状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3-6岁的学龄前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自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影响着幼儿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它制约并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幼儿的发展方向和幼儿教育所要追求的结果。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国幼儿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有失合理,普遍存在两级趋向现象。一部分幼儿园表现在设置目标过高,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抑制了其活泼的天性;还有一部分幼儿园目标设置过低,幼儿园里在纯粹就是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的引导十分欠缺,尤其是小班。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方向。虽然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但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因此,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幼儿园教材或教学参用书纷繁芜杂,层出不穷。其中,还包括引进的瑞吉欧方案教学、蒙台梭利教学等等。幼儿园教材选择的无序性、不科学性直接影响了幼儿发展的前途。很多幼儿园在选择教材上存在崇洋或者标新立异的极端思想,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处处赶潮流、争“先进”;甚者,出现了幼儿教师因为教材的选择而驾驭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怪现象。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得以落实、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在幼儿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等现象。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师对课堂的临场发挥能力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较低。

另外,幼儿教师教学实施对象是一个家庭的“小祖宗”、“小皇帝”、“掌上明珠”,心理负荷和社会压力相对比较大,同时,幼儿园教师地位的尴尬,难受重视,这一层面也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的态度和热情。

3.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思考

影响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有三个因素,即前文提及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彻底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三个因素着手:

3.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理,且应该与幼儿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只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目标的知识授予逻辑与幼儿心理发展现状要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激发、培养、提高,再到丰富,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如果目标的设定与幼儿的发展相冲突,即使课程内容再丰富,也是枉然徒劳的。比如:在小班初期,幼儿可能连1到10数字都认不全。如果在这个阶段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学会1到10的算术运算,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认知逻辑。一般来说,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把握适度规律,遵守“跳一跳,摘得着”原则,在引导传授的同时也给孩子自主思考、拓展的空间。

3.2选择适合的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体现着幼儿园的教学选择与思考。要高效的实施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园长和教师就必须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和教材版本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教材、理论层面高的教材。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通过增删、混编等方式,使课程更加适合自身幼儿园的现状。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根基。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理论依据、结构安排以及课程理念;其次要认清自己幼儿园的环境背景、教育资源以及办学理念是否与所选择教材吻合;最后,还要估量自身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否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内容。

3.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日益推进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取得了比较好和比较大的效果。尤其是在幼儿园课堂中,出现了许多较为新颖的发现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不分好坏,只有适宜与不适宜。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综合贯通多种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法没有必要照抄照搬,幼儿教师在考量幼儿的相关因素之后,可以酌情根据自身的情况,打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套教学方法。

科学的育儿观范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音乐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欣赏、音乐表现等几个方面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其中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首先是声音听觉上的艺术,它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以美的熏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融入故事,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课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着他们自己的感觉,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欣赏乐曲内容时,应该在班级中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喜好,挑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兴趣的方面,并且欣赏的乐曲难度可以逐层递增。此外在欣赏课中还可以穿插故事以及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兴趣。

故事,一直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所喜欢的。在欣赏故事性、叙事性的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歌曲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述的内容以及情感,进而从抽象到形象,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将蓝花花的事迹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之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融入到刚刚的故事情节之中,加强音乐感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

当然,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穿插多媒体教学,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欣赏相关乐曲之前,在课前先将音乐中所会涉及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思想、音乐情感变化等方面,制作成带有音频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电教媒体感受到外界的音频,又能通过视觉看到对于乐曲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这种多感官相结合的欣赏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欣赏兴趣。

二、结合舞蹈,插入绘画,激活学生音乐欣赏课思维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其他的元素,激活学生音乐欣赏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例如,在欣赏民族乐曲的演奏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乐曲中的乐器,之后给学生欣赏一次乐曲演奏,并将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种乐器,当听到乐曲中某一种乐器演奏的时候,代表那种乐器的小组就可以站起来,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水平。

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喜欢涂涂画画,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耳朵倾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画笔将自己所听到的画面画出来,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欣赏《忆江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让学生运用画笔将歌词中所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可以请1-2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画的内容都表达了歌曲中的哪些部分。之后,通过女生唱词,男生哼唱;男生唱词,女生哼唱。男生朗诵,女生哼唱;女生朗诵,男生哼唱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欣赏思维,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

三、知识简介,主题跟唱,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视野在欣赏课上,教师还可以运用知识简介或者主题跟唱的教学方法,来开阔学生的欣赏课视野。所谓知识简介的欣赏方法,就是教师在课程中,对教材中“人物介绍”“乐器简介”或者“音乐题材介绍”等,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内容简单的讲解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为之后更好的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主题跟唱,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跟着教师或者事先准备好的录音,逐句逐段的对主题进行哼唱,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优秀的音乐名家所作的音乐主题,拓宽学生积累音乐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视野。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音乐的欣赏课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意境,让课堂因为欣赏而变得精彩。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审美能力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静杰.“视觉音乐”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