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0-02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颈腰椎疾患等慢性病和亚健康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促进和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以往得到高度重视,体育保健也成为人们一种必然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
尽管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3]。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特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反射疗法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芳香保健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现在体育人口逐年上升,但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就会使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伤害人们的健康,产生的后果将是我们失去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们对体育健身的信赖;同时,学生也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运动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常见病状况 对策
资料与方法
我校医院目前所服务总人口42 884人,其中大学生32 493人,根据我中心2006年10月14日~2006年12月12日门诊日志调查9153名大学生就诊情况来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上感、外伤、急性胃肠炎占大学生常见病的82%。虽然酒精中毒、失眠症、精神及心理疾病所占比例只有2.3%,但是这些疾病对大学生心理成熟的健康发展影响极为重大。
其数据分析及比例根据我们同武汉市周边一些高校医院医生共同学习交流中,其情况基本相似,具有一定代表性。
结 果
在大学生健康、安全防护知识缺乏以及校区公共卫生监管不力方面:①一些大学生生活不规律、不按时休息、吃饭,暴饮暴食、通宵上网、泡吧蹦迪,在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不按天气变化加减衣服;②大学生健康知识缺乏,对生理保健知识以及发现疾病、如何处理知之甚少,有些学生为一个普通感冒到医院自作主张强烈要求医生静脉输液治疗,滥用抗生素;③一些同学在单独作业、实习、休假时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意外事故的发生;④不注重个人卫生、室内卫生以及公共环境卫生;⑤学校周边就餐环境卫生条件差,食品卫生缺乏监管。
讨 论
在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方面:①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还出现部分同学半夜醉酒后被学校110送入医院急诊的情况;②大学生校外同居,对所产生的后果缺乏责任心,没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以及失恋等造成的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导致同学出现不适症状等。
对患病的学生,尤其是一些传染病患者,由于缺乏社会、医生、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更让其患者产生了自闭的心理,悲观的情绪,从而加重病情。为学生服务的医院(中心)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不够完善,责任心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对医生的服务不信任,产生怀疑,甚至责问。
加强校区公共卫生建设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如果不及时控制大学生发病的致病因素,势必会带来大学生疾病逐年上升的趋势,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①给学生的身体、学业、家庭和学校工作都带来不良影响,影响同学身心健康成长。②学校公医负担加重,高校历年来学生看病都是采取“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1]。目前我国高校一直沿用1953年实施的公费医疗制度,在湖北,部属高校国家补贴每年每学生60元,省属高校每学生每年40元,对治疗而言只是杯水车薪。2002年国家放宽招生体检标准之后,学生进校乙肝阳性率达8%~10%,其中10%可能会发病,大学生的医疗费用问题越来越突现。③大学生疾病逐年上升的趋势,必然会加大其医院医生的工作压力。
加强健康、安全教育和校园公共卫生建设。①通过讲座、板报,网络以及学校红十字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引导其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室内经常通风、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内衣、勤晒被褥。定时清扫室内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以及公共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②教育大学生在单独作业、实习、休假时注意安全,树立起牢固的安全防护意识;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室内卫生的检查力度,对一些垃圾收购点、苍蝇、蚊子等孳生地定时清理、消毒;④加大学校周边就餐环境的监管力度,让大学生有个良好的就餐环境。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健康发展。对已发生疾病的学生,我们要关心他们,对那些贫困生治病通过买保险、募捐、看病分期付款等形式帮助他们。对一些传染病患者我们要加强传染病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要孤立他们,更不要歧视他们。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配备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建立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2]。①大力培养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既要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预防保健、治疗等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如何同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融合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服务对象中去;②加大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力度,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做到岗位培训有规划、有经费、有实施、有效果,力争在几年内对现有人员进行轮训。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