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网络伦理;基本原则;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57-2
0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进入了21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空间,迎来了机遇期和黄金期。
当前,我国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多的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交流者、传播者和共享人,实现了立体化的发展,点、形、面、体的多位一体的发展。青年大学生处于一个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阅历较浅的群体,对于网络的使用,在伦理学需遵循一定的引导和规范,需要自律和修养提高,也需借助网络伦理的体系,规范自我的伦理规范行为。
1 大学生网络伦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网络伦理的含义,指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行为。从年龄上看,大学生的网络群体年龄阶段相对集中,在18-26岁的年龄段,对网络的多元化和发展的快速化,大学生在年龄上由中小学的朦胧接触到逐渐地获取认识,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意见,表达观点,甚至走向一定的偏执和沉浸于网络的歧途。从社会经历上,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学习的能力,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修养,但是往往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眼高手低,没有很好地关注和学习网络伦理学。在交际中,大学生具有相同的心理诉求和心理满足期,在网络社会表达自己较多的知识能力,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在网络伦理中产生一定错误的价值观,丧失约束与规范,走向无序和混乱,一步一步地陷入深渊中。
1.1 网络伦理的资源共享的原则
第一,网络伦理是以资源共享的原则为首要的原则。网络中的资源共享,包括软件、程序源代码等,我们日常上网通过搜索引擎,就是不知不觉获得资源共享的过程,以便我们更全面地使用信息。大学生在通过网络的亲身体验和免费体验中,受到了社会化的要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社会要求、规范、原则的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最终调整价值的判断标准。“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1.2 网络伦理的知情同意的原则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任何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其道德规范能够得以实现,都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遵循着知情同意的原则,具有诚实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的优点。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双方或多方都会被理想化成值得信赖的人。从上述中,很明显的看出,知情同意的原则被当作网络行为的前提,而默认地先入为主进入到网络的人脑中,虽然这种认识不是很科学的、客观的,但是不妨碍其成为网络伦理学的原则,是值得成为知情同意的原则。在网络社会中,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和极其需要即促进了网络伦理道德的实现。
1.3 网络伦理的自律的原则
我国大学生在网络伦理中,需要遵循着一定的网络自律的原则。网络伦理中,自律原则包括自主和自制的两层含义,强调是个人如何支配其合法的网络信息的权利。
大学生在网络的生活中,是有限度的自由。哈耶克说:“所谓自由的人,是一个在和平年代不再受其共同体具体的共同目标束缚的人。”大学生在有限度自由中,是不妨碍国家、社会、集体、组织、个人的自由,才能对自我实现和创造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大学生才能在网络自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的不断的反思,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才能保持对自我的驾奴,才能更更好地遵循自律的价值原则。
2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的启示
进入21世纪新时期以来,大学生的网络伦理亟需引起重视,我们需要在网络的社会中,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加以正确指导和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修养,健全和建设好网络伦理的教育课程,以及构建系统的网络伦理思想体系。使大学生获得自我调适应遵循自我规范和自律的原则,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从而在网络道德自律中获得幸福与快乐!
2.1 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在网络伦理道德的修养
大学生在资源共享的网络社会中,遵循着知情使用和自律使用的原则,他们需要提高自我在网络道德伦理修养。首先,要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网络伦理的环境中,进行自觉坚守公民意识和规则意识,实现“自己规范自己”的一个过程,进一步提高个人在网络道德中的水平。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伦理的道德修养中,统一思想,提高自我认识,更好地接受伦理的熏陶和指导,增强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在网络道德中有正确的判断和取向,以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的实践来满足网络对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使个人在网络的环境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大学生是一个自由的人,在网络生活严格遵守自由的原则,需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理解和明白自由的必然性和应然性。大学生在网络自由中需要遵循自由的法则,由认识的深入程度和现实性,来提高个人在网络道德的自由。
2.2 坚持健全和完善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
健全和完善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大学的网络伦理教育需要重视本土的文化资源和传统的伦理,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的本身的问题,在大学生中的教育中,大学生是网络伦理规范的主体。因此,从伦理道德上,必须要重视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在建构网络伦理时,大学可以充分地挖掘本土文化,汲取充分的文化营养,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在课堂和课外中,进行对大学生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事中更好修炼自我,以自觉的道德意识进行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使大学生在网络的平台做到“慎独”,也能自持而“不”,使其更好的内化和自律,自觉地遵守网络伦理规范,实现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的目的,才能使网络主体在网络的世界中健康发展。
2.3 构建系统的大学生网络伦理思想体系
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中,充满着虚拟性世界,需要大学生在环境中进行有高度的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对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网络规范的引导,使学生在网络的伦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是,学校要牢牢把握好公共课来进行道德伦理教育,针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专题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生在网络伦理构建中的重要性。三是,要在大学生网络伦理的道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要不断地认识自我,纠正偏差,摒弃不良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们重新找到自我、发挥潜能,使大学生在健康网络环境中身心得以净化,并走上了健康的发展之路,使网络伦理道德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四是,政府部门与学校要着力加强“绿网”建设,占领网络舆论的阵地。建设健康、开放的互联网传播环境,“绿色”是最有效的途径。“这就必须大力进行网上优秀内容建设,要发挥国家重点网站、专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的作用,多提供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内容信息,用‘绿色’内容占领网上阵地。”这才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地构建起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思想体系和网络规范,使大学生有序地参与到网络生活中。
参 考 文 献
[1] 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2] [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9.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学习;特征;设计启示
现如今“95后”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主体,崇尚个性的趋势更为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叛逆性、探索性、功利性等特征越来越突出。学生对于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觉得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而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超载与知识爆炸、知识碎片化与学习惰性化的矛盾凸显。当以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代表的新媒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多元化知识网络。
面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新特点,突出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本文以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改革为例,尝试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线上学习以SPOC(SPOC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缩写,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慕课)时代”新出现的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为主。
SPOC,是指将MOOC 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的一种课程教育。[1]SPOC 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诠释了如何将MOOC 与校园课程教学的结合问题。其在发挥MOOC 课程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易于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学习等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线下课堂在团队合作、个性化指导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2] SPOC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学习应该以知识创新为目标。
SPOC课程的出现与运用可以帮助解决目前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时效性不强、针对性低等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选择。
一、新建构主义对SPOC课程的指导意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催生了新的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建构主义,本文试图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阐述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学习。
新建构主义承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强调网络学习者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知识的检索、选择,利用“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3]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4]
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SPOC课程学习有效弥补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不足,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及知识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效果。
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新模式,而不再是局限于教室当中以教师讲为主。每一个短视频的制作并不是单纯将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师讲解的过程剪切出5-10分钟,而是需要加入多种元素进行后期制作,不仅有教师讲解过程,更是需要加入大量相关图片、相关视频等多种元素,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都充满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的互动环节在SPOC课程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这正是学生突出个性以及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看完短视频后,学生将进入简单测试环节,这是对知识点的第一次巩固;讨论区交流,是学生将知识点转化为思想的过程,通过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深入,发挥出隐性知识的作用,这是对知识点的第二次巩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是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进行创新的关键。无论是线上的讨论还是线下的讨论,教师都应该加强有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最大程度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品质,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理论指导下的思想品质,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三级知识结构,即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与自己实际相结合的理想认识,最终上升到知识创新的高度,进而影响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二、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特征
1、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进行设计
不同学生由于原有知识体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碎片的选择与理解的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必然引起学生在重构知识体系阶段出现的差异性。
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在知识点的选取和讲解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例如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应该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加深对于的学习,在讲解过程中要接地气,应使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可能学习的效果就会相差很大。
2、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同一知识的掌握以及随后对思想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效果的测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知识“自嫁接”,即将碎片化的知识通过个人建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特别是在创新基础上进一步转变为自己的思想体系。
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轨迹是教师分析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料,教师对于每位学生学习的情况就会比传统课堂下要清楚很多。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都不同,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的知识体系也不同,最后每个知识点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创新力的创造都不同。SPOC课程学习的背后需要一个教师团队,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后,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的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讨论时充分注重学生个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3、以充分表达为手段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在大量碎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实现知识的创新还必须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平台。只有在相互交流与讨论过程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目前所建设的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设置专门的讨论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这样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的加以引导和激发,错误的及时纠正,这种讨论还可以延续到线下教学的环节中,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最终知识创新服务。
三、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教学设计启示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网络信息超载”等问题。在“零存整取”、“知识点分类重组”等策略的指导下,教师能够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知识建构。[5]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对基本原理概论SPOC课程教学设计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接触的信息量巨大,不再局限于以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模式,必然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体现在完整教学过程中。
从知识点的拆分开始,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知识点,例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并不是以深入科学研究作为主要学习目的,在设计时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理论与生活并没有离得很远。在讨论环节,教师更应该发挥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往往会偏离讨论主题或者出现一些偏激的观点,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思维活跃,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否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认识领域。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觉得理论高大尚,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更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是SPOC课程的内容在设置上更应突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将理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改变对于这门课的严肃性、理论性强等传统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启发式为主。
2、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学会对于知识的检索和选择,然后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成果,逐渐构建个性化的“感性认识――理想认识――联想”三级知识结构。SPOC课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赖网络,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殊性,突出便捷性、智能性等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爱课程网站平台,为学生提供观看视频、课后测试以及讨论区的学习部分,将原有的教学知识点拆分成30多个,主要集中在哲学部分的展示。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随时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是手机就可以轻松进行学习,将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学习时间。课后测试和讨论区是给学生展示观点和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SPOC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基于爱课程网站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加入测试和讨论。当然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信息量巨大,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辨别,学会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这需要教师的指引,答疑解惑、纠正错误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适时进行有关知识点的补充与更新,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慢慢向更高层次的认识发展,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
3、鼓励学生采取“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很多学生将SPOC课程的学习简单理解成就是看视频,甚至只是将视频打开快进完成学习时间而没有真正去学习。“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完成对知识的简单累积,然后经过思考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感性认识,在学习中由于对知识碎片的不断整理与思考,很有可能对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击,将新旧知识结构进行整合,知识创新就在慢慢整合过程中不断出现。因此,教学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显性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彰显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勤思考、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爆炸和碎片知识时代养成“零存整取”式的学习习惯。
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点转化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的实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所以必要的测试和讨论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看视频并不是学习的全部,需要在此基础上动脑和思考,才能应对相应的测试,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学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3
收稿日期:2012-12-20
作者简介:沈之容(1970-),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结构、高耸结构研究,(E-mail)。
摘要:高校网络教育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形式。文章分析了当前网络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网络优势,从教学大纲制定、新修课程知识点提炼、网络优势利用、作业和考核方式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对策。通过教学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钢结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钢结构;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61-03 函授、夜大、电大等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56年开办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工科类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的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中唯一获得函授、夜大“双优”的学校,是全国第一家学习型继续教育学院。为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展,同济大学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以应用型、技术性、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既综合了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
钢结构因其材料匀质性好、各向同性、结构总重量轻、塑性韧性好等众多优点而大量应用于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中[1]。中国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长期雄踞世界首位[2],钢结构应用政策从建国初的“节约用钢”到目前的“提倡用钢”,钢结构建筑数量迅猛增长,结构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如近几年涌现的奥运场馆和世博场馆等。然而与钢结构领域蓬勃兴起不相适应的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许多设计和施工单位急需大批钢结构专业人才。钢结构课程是网络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属专业课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钢结构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大跨、复杂钢结构建筑的运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需要及时更新和变化。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特点、材性、构件计算原理、连接形式及其计算、一般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方法等,只有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文章在分析当前网络钢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结合网络教学进行了教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提升和促进教学效果。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钢结构网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薄弱
高校扩招导致网络学生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学生来源也较为复杂,包括网络日校生、远程教育生、成人脱产生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距大,大多数学、力学基础知识薄弱且参差不齐,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尽相同,加之钢结构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相关的前修课程较多,如果前修课程学得不够扎实,必然导致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学习起来有难度。
(二)认识问题
学生由于平时接触实际钢结构工程案例少,加上基础知识薄弱,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容易轻意放弃,导致恶性循环,缺乏信心。
(三)总教学时数有限
近年来出现新的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更新快,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趋势是压缩课程教学学时[3]。钢结构课程本身知识点多,课程中既要讲授基本原理,又要讲授设计应用,加之增加了新的理论,因此教学学时的减少与知识内容增加的矛盾突出。
(四)知识内容较抽象
钢结构主要分基本原理和设计两部分。基本原理部分内容涉及高等数学和力学知识,如:轴心受压构件和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公式推导比较抽象、复杂;而设计部分的内容又需要学生具备结构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现代钢结构工程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结构概念,客观上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坚持从四个原则出发改革教学方法: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围绕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各类学生的内容组织教学;第三,紧扣时代和学科最前沿,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第四,紧扣网络教育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同时根据学生来源区别对待。具体研究和实践如下。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
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学,学习者是分散的异步式教学,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学习实用的知识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受工学矛盾、家庭负担等因素影响,因此,课程教学大纲与全日制有所不同,大纲要求阐明基本概念、重在知识的实践应用,以满足网络教育中学生最紧迫的工作和应用需求。
(二)提炼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前修课程基础知识水平
如前所述,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不同,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课件都不可能过多地去讲解前修课程,因此,提炼钢结构课程所需的前修课程知识点,在学期初作为准备性材料和学习资料提供给学习者或挂在网上,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同时还提供相关前修课程参考书籍目录。这一措施既不增加现有课时数,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相关基础知识和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除了将前修课程知识点挂在网上外,我们还实现了实时交互、网上定时答疑、课件点播、远程网站、自学导读、电子阅览等现代教学形式,为远程教育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在课后随时可以答疑解惑,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远程网络教学,由于师生时空分离,学习活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所以学生在面对众多学习资源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茫然无助。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很必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答疑活动,任课教师在线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习加以指导;对没有很好网络条件的学生,任课教师采用三次面授答疑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四)改革作业和考核方式
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除了常规的作业布置外,还增加了质疑、自由选题报告、网络讨论等平时成绩考核形式,而作业题布置打破常规,不再是大量的单独构件或连接计算题,而是将这些构件、连接计算融入结构体系中,与实际工程结合,以加深学习者对结构概念的理解,又能得到基本计算训练,同时减少题量,不增加学生负担。钢结构课程计算公式多且复杂,死记硬背意义不大,关键在于理解和灵活运用。事实上,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也多借助于设计规范或工具书,因而考试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即在考试时提供计算所需的所有公式及图表。
(五)课件和教材建设
课件和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好的课件和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能力方面作用显著。为此,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些贴近实践的教学,其设计思想遵循工程类课程的学习规律,从建立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入手,激发学生对钢结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介绍钢结构的一般概念知识入手,引入有关钢结构的材料、结构特点和应用实例等基本知识。
(2)在教学中大量引用钢结构工程实例,特别是飞速发展的现代钢结构应用,拉近基本理论学习和工程应用的距离。
(3)将课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根据现代钢结构的应用发展状况改进课程设计内容,将在国内大多数钢结构教学中长期采用的钢屋架设计从课程设计内容改为正常教学中的习题内容,代之以目前广泛应用的门式刚架厂房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并制定了全新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课程中还增加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4],将平时全日制学生实验教学的录像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虽然不能亲自做实验,但通过观看实验录像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同济大学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远程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板书”的形式,既保留多媒体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传统板书形式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以消化学习内容。除了课件制作外,还特意编写了配套教材,进行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钢结构课程继获得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后,在2008年又获得了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称号,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第一个获得双精品称号的课程。
三、结语
网络钢结构课程教学任重道远,既要继承前辈的教学特点,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国家级钢结构教学团队成员既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有长期网络教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陆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钢结构专业人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收获颇大,既学到了基本原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般钢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帮助较大。
参考文献:
[1]沈之容,何敏娟,罗烈,等.钢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钢结构基本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国强,陈以一,朱合华,等.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方案[J].高等建筑教育, 2002,11(2): 53-54.
[4]郭小农、王伟、将首超,等.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49-15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teaching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SHEN Zhirong, HE Minjuan, LUO Li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5-5695-02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融入大量高素质的网络人才。因而,社会对各个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计算机、通信及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交叉学科,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更新快的突出特点,被公认为是一门较难学好的课程。
2 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繁杂零碎,难以重点突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的概念、原理、协议等基础知识,且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授课过程经常局限于各种协议数据格式和技术细节上,忽视了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重要性,很难突出授课的重点内容。
2) 难以建立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该课程包含大量的概念和协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有意识的减少基本原理的叙述和该理论的分析过程。许多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些概念,太简单,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事实上,任何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都是以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只有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才能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最新技术。
3) 实验环境过于落后。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实验室设备陈旧,与现实的网络应用不同步,仅能进行较基础的实验,不能胜任当前需要的实验。然而,若投巨资购买大量的网络设备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承担的。因此,利用有限资源,构建合理实验平台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4)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中,由于授课学时有限,通常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的,该课程包含了大量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数据通信、体系结构、路由原理和协议等,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比较排斥该类知识的学习。
3 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审核了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理论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列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网络实验的基本功能,对其合理分类,使其更好地辅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其次,提出教学过程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最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改进和优化。
1) 理论内容分类,突出重点和难点。将教材[1]中复杂的理论内容进行整理,教学过程应放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上,重点讲解网络体系结构、ISO/OSI和TCP/IP参考模型、各个分层中的协议、以太网、TCP/IP 协议族以及网络的典型应用,其中,TCP/IP参考模型、路由协议、TCP 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Socket编程、TCP/IP 协议族各层之间交互等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适当增加课时和教学实例,便于学生对这些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网络试验合理分类。网络实验[2]有助于对网络原理进行深刻理解,提高网络的使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根据网络实验的这些特点,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原理验证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探索型三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一般需要借助于基本的网络硬件设备或仿真实验系统,再现网络原理的工作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应用实践型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网络原理,提高应用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技能;研究探索型实验通常用于探索新知识、协议或某种猜想的验证,适合于研究生或网络专家,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所有网络实验划分成原理验证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探索型三种类型,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实验类型,强调“原理为本,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合理组建网络平台。
3) 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自底向上”逐个介绍各层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同时利用一些常用的网络应用(比如邮件发送等)来讲解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它们的交互过程。此外,为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学生熟知的中国教研网为例,讲解TCP/IP 协议是如何交互的,便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将交换机、路由器、各种网卡及各种网线等网络设备现场组网,并演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过程,使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更直观、更有效地呈现在教学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案例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
4) 改进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各种逼真的模拟软件演示网络设备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这些设备对数据传输中的处理过程。为了巩固和验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计算机网络各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我们开发了各章的试题库,并分发给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借用计算机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系统-NetDemo[1],该系统以动画形式将常见问题及其相应方法呈现出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开放学习的网络平台,便于师生及时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理论,还使用随手可触及的网络,随着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环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创新需求,也是计算机网络理论向前推进的动力。
4 结束语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受到了极大地关注。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教学改革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院基于任职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使得大部分学员在实践操作时只是按教员告知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而对其中的原理并不理解,导致学员没有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技能形成能力。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在单元教学时间融合课堂教学、动手实操和模拟实验于一体。《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指出: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为重点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核心是以合理精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以实践性技能教学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以学员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修考试课程。通过学习,能使学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网络搭建流程等基本知识,理解网络层级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基本原理,形成中小型网络建设规划、设备配置使用、安全管理的专业基础能力,为后续任职岗位课程学习奠定网络理论与技能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概念术语较多,理论性较强且抽象,在教学改革的驱动下,课程设置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紧贴后续任职岗位课程需求和士官学员认知规律,同时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以网络搭建任务为牵引,以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主线,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部队需要的士官人才,根据职业教育及部队需求,在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落实学院提升教学质量工程精神,坚持理论讲授与实作训练相结合,通过实作训练使学员感知现象、理解原理、形成基本技能。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根据“理论够用,重视实践”的教学理论,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局域网搭建、网络互联、广域网传输、网络安全管理。按照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逻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每个模块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展开。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各部分内容均包含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用于验证原理和形成基础技能。
(二)改革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教学中,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准备中,充分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准备教学设施器材,备课,撰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任务实现为牵引,按照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规划总结讲评的流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成绩(90%)和平时成绩(10%),试卷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后,该课程的评定由理论考试成绩(占60%)、技能考核成绩(占30%)和过程考核成绩(占10%)3部分组成。理论考核采用试卷库组卷,闭卷考试,由机关统一组织实施;技能考核采取项目抽考与平时实做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任课教员组织实施;过程考核主要从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路、一种改革,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之前必须仔细研究该课程的具体特点,制定好实施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环节的改革,既巩固了学员所学的基本原理,又推动其由学习知识向应用知识的方向转化,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了基于任职能力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网络的基本原理范文6
我始终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现在我离这个理想越来越近。丰富的家教经验已经让我初尝到作为教师的一点滋味,但我希望以后能真正走上讲台,走进学生。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勉不懈;具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为人正直;爱好广泛,乐于与人交往,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情况:
一、软件方面
电脑操作熟练;掌握了office系列办公软件;能运用c/c++语言、visualbasic,delphi编写程序;能自如的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autocad一系列软件对网站进行设计和开发;在数据库方面能灵活的应用access、sqlserver;能用delphi、vb、access、sqlserver设计出小型的管理系统。
二、硬件方面
能快速准确的诊断出微机一些软硬件故障;能为个人提供出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的购机方案。
三、网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