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何谓公共卫生?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非常贴切,说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那么公共卫生硕士就是这一领域内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2到3年的学习,为各级疾控、医院以及社区等输送高层次的卫生项目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和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公共卫生硕士就业虽然看似单一,实则就业面十分宽广。

1.疾病控制中心

各级的疾病控制中心是公共卫生硕士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其中中国疾控中心本身也招收研究生,这样毕业之后留下工作的机会要多。一般来说,疾控中心都包括传染病所、性艾所、职业卫生所、妇幼所、环境所、慢病中心等部门,MPH毕业生一般进去后从事业务工作。很多学校MPH分方向培养,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学与卫生执法监督、医学教育、医院管理、社区医学等方向,这样会让毕业生在疾控中心找到适合你的位置。现在很多市级的疾控中心都要求硕士学位,所以竞争相对激烈。在薪酬待遇方面,疾控中心是全额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压力不大,待遇中等。基本工资不高,部分业务科室的收入会有一定的绩效工资。如果你想到疾控部门工作,建议在校期间考取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因为业务部门一般走医师职称定岗定级。

2.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谁说医院工作是临床医生的专利,事实上很多医院有大量的公卫医师和行政人员的缺口。一些医院的医学统计室招统计师,临床营养科和预防保健科招医师,医保办、人事处、科教处等招管理人员等,这些公共卫生硕士都可以报名。一般三甲医院科室设置齐全,待遇较高,也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像北京协和医院招聘要求毕业生在校成绩平均分要80分以上,无不及格科目。所以在校多参与科研,成绩优秀的学生机会更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公卫执业医师的需求更多。这类工作比较基础,很多社区只要求本科生即可,所以研究生相对更有优势,竞争力强。这类工作主要从事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具体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等。

3.卫生行政机构及其他机关

公务员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国家卫计委、各省卫计委、医院管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行政人员,一般都会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但是考此类公务员存在与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竞争,很多岗位允许多个专业报考,现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改行率很高,所以考公务员竞争非常激烈。此外除了卫生口的单位,一些社保局、发改委等也会招收公共卫生硕士。

4.医学传媒、出版社

当前的媒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记者、编辑也不是文科生的专利,行业类媒体和出版社更是如此。事实上,文化产业对公共卫生硕士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一旦这类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媒体或出版社,发挥的作用就会相当明显,像《健康报》《医师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等每年都会招聘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入职。这些媒体或出版社有的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有的由中华医学会主办,都是业内非常权威的杂志。还有一些报纸、网站的健康专栏也是求职热门,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媒体也添加了更多医学科普、健康传播的内容。除了这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到学术期刊做编辑,这是做学术的另外一条路。媒体和出版社相对工作压力较大,一般底薪不多,重点在绩效工资,但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提升自己。

5.外企

知名外企,特别是医药企业每年对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如礼来、辉瑞、默沙东、通用电气等,招收生物统计研究员、医学信息沟通专员、临床数据管理员,等等。公共卫生硕士一般有良好的统计学基础和应用能力,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方面人才。外企的薪水较高,销售类主要看绩效工资,较一般国企、事业单位福利好。

6.金融、券商

当今整个社会都在掀起一股金融热的浪潮,弃医从商的人也不占少数。其实,作为医学类研究生,你完全可以从商不弃医,跨入另一个领域,又兼顾自己的专业。很多证券公司有独立的医药组,专门研究医药上市公司及行业政策。这样公共卫生硕士特别是做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学、药事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从事这一行业你能第一时间把握行业信息和相关财经热点事件及产业政策,医学与经济撞出交集。最吸引人的是,证券公司一般收入不菲。

7.学校

毫无疑问,MPH可以在国内考博或申请国外博士,因为MPH是国际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所以申请国外博士时也被广泛认可。博士毕业之后在高校任教的机会很多。此外,MPH毕业生很多都在医学类中专、大专任职,工作稳定、压力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的招聘都要求硕士学位,MPH专业对口,选择此类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对于女生而言。

8.医疗保险公司

医保公司对于公共卫生硕士非常对口,特别是医疗保险、卫生政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他们在做医疗保险的评估核准等工作时会大显功力。

院校推荐

1.北京大学医学部

百年北医,不仅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领域走在全国医学院校医学前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也独树一帜。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而MPH中就有这个招生方向,授课教师与学术型学位该专业的教师完全一致,并同步选课。2009年起该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在的招生方向包括妇儿保健与人口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临床评价、生育健康流行病学、转基因食品评价、社区卫生与健康促进、卫生经济、卫生信息化等。从2014年起,该校公共卫生硕士需缴纳学费,每年12000元,学制三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补贴政策相同,不低于往年的标准(硕士二等奖学金每年6000元)。

2.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教授在医学院创建的公共卫生科,八十多年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始终走在国内前列。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卫生硕士的招生方向。同时求学复旦,也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杜兰大学、夏威夷大学、犹他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院际关系,学生有机会作为交换学生到海外研修,开阔视野。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最高的行政机构和科研中心。近几年每年都招收20名左右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该中心每年都会承接大量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分散在各所的研究生数量并不多,所以学生有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同时学生待遇较好,专业硕士实际也有机会享受免学费的待遇。

4.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的学制为两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医学类专业学制两年的院校之一。MPH一般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术与科研,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一般由疾控中心、卫计委等卫生行政机构的资深专家担任,学生第二年有机会到这些单位实习,提升技能。在学费、奖助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待遇相同。

5.华中科技大学

在2012年教育部的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一,综合实力可见一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巩固传统学科发展方向,开拓新兴研究方向,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走在学术前沿,是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竞争较强的方向。近年来该校举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夏令营,应届毕业生可以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

报考MPH,你不得不知道的几件小事?

1. MPH能否跨专业报考?

很多读MPH的学生之前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需要是医学学位才可以报考,这也体现了MPH本身的兼容性。如果想报医学统计学方向,那么本科是数学、统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会非常受欢迎。如果报卫生政策或医院管理方向,那么本科学习公共管理、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自然也可以报考。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的情况居多,甚至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报考MPH,从事全球卫生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所以如果你足够喜欢,完全不用顾虑自己的专业背景,总能找到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将自己的专业融合进来,更好地推动研究工作。当然,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生,报考之前一定要问下学院的招办老师,或者联系导师,向他们请教是否需要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MPH可以报考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吗?

如果你是全日制双证的MPH,是可以报考这个考试的,尽管你本科可能并不是预防医学专业。按照现行政策,如果你本科不是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是不可以报考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但是专业型学位可以报考。近年来政策不断变动,各地的执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你是跨专业学生,又想做公共卫生医师,那么从当下情况看报考MPH比较稳妥。

3. MPH在报考公务员时的代码问题需要注意。

如果是学术型硕士,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在专业代码列表中也可以找到。但是公共卫生硕士这类专业学位,在有些地区的公务员报考专业列表中无从查找。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出现较晚,现在很多专业学位学生都面对同样的问题,这时建议咨询当地的公务员招考部门,说明自己全日制双证的情况,尽可能争取可以报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录的岗位。

2012年、2013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全国各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分数线由《求学・考研》编辑部整理,排名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

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高等院校 医学专业 科技创新项目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47-0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符合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2-3],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顺应大学生自我成长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其未来服务与研究的对象是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生命健康[4],是故在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中个人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作用十分重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医学类科创计划实施的特点,我们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及思考,目的在于更有效的协助学生完成科创项目的构思、规划、申请、设计及实施,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并吸引更多有志于医学专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学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

1 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有利因素

上至国家层面、下至高校层面都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5-6],为此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省设立了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7-8],山东大学每年对于校级科创计划更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及学校的举措为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定的保障,并期望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创实验等实践活动,充分接触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社会健康提供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科创计划的孵化器,是大学生科创计划完成的重要场所。山东大学拥有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喉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再者我们药理学系配备有完善的细胞培养室、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全自动酶标仪、荧光实时定量PCR仪、冰冻切片机和显微荧光成像等系统,并建设有符合国家新药研究各项要求的动物实验室。这些就为学生参与医学类科创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制度上,我们的实验室对医学相关类专业大学生开放并建立了相应激励、支持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教师及实验辅助人员在学生科创项目应有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开展;另外,大学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期望通过科创项目的参与提升个人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实践中发现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热情高,思维清晰,行为理智,知识系统,工作踏实,这就为科创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内核。总之,该校为医学类大学生科创项目在政策、资金、设施、制度、人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在201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共获得11项国家级、39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参与学生167人,获得资助基金18.8万元。

2 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现实困难

2.1 时间的局限对项目实施的挑战

众所周知,医学类专业普遍学制长学习任务重。相比较其他专业,医学生课程总数多达50门左右,总学时更是高达4000左右[9]。这样一来,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课程学习占据了工作日绝大多数的时间,课下医学基础知识及技能练习又会占据较多时间,是故平日空余时间稀缺。周日学生难免有业余生活安排,尽管有许多学生将周末时间用于安排文献调研及实验研究,却常常遇到指导教师的休息时间。医学类创新项目有其特殊性,对实验时间要求往往苛刻。时间上的局限就成为医学大学生科创项目开展必然遇到的难题。

2.2 项目复杂对项目实施的挑战

生物医学类科研项目一般实验周期都很长,对操作者知识、技能要求颇高,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及坚韧的耐力,创新项目的开展及进行必然遇到挑战。以我们实验室吴艳梅同学承担的山东大学科创项目“川芎嗪衍生物CXC195通过GSK3β信号通路对6-OHDA所致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例,这个项目包括在体动物实验和离体细胞实验两大部分。动物实验首先要通过小鼠纹状体部位脑立体定位注射6-OHDA制备动物模型,继之每天采取腹腔注射方式给药CXC195,等到7 d和14 d两个时间点分别麻醉动物留取标本,留取的样本再检测各种指标。而细胞实验则要求同学能无菌培养SH-SY5Y细胞,并利用6-OHDA进行刺激,最后完成相关指标的检测。整个课题涉及大量相关实验技术,学生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因为模型、仪器、操作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常常导致实验反复,如果项目完全交给吴艳梅一位同学来做,实验强度及难度均比较大,对其自信、毅力均是挑战,一旦实验失败,容易使得学生心理受挫导致放弃。科创项目开展中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项目申请热情高,实施过程中途退却现象存在,甚至项目流产出现,无疑项目的复杂性成为学生科创项目实施的拦路虎。

2.3 学生个性对项目实施的挑战

科创项目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学生或出于功利、或出于兴趣、或出于从众,项目在设计实施中,学生参与的原因不尽一致。另外,生物医学类的实验都是探索性质的,需要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预期实验结果,并实验设计及开展发现、证实新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特别多。对于科研比较陌生且实践较少的本科生,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现在90后的大学生独立自理能力较差,耐挫能力较弱,自主安排能力薄弱,在实验中遇到搞不懂的问题时容易导致积极性降低,目标易动摇以至不能坚持目标。

3 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科创项目困难的对策

3.1 专业指导,解项目层层疑惑

多数大学生对科创活动感兴趣,希望参与科创项目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常常受到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项目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科研实验更是有一定难度,老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积极的引导对于项目的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们实验室王帅帅同学为例,其在大一下学期主动联系老师,表达了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创项目的想法。我们接收她来到实验室,作为一张科研白纸,我们首先对她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安排她跟着老师见习实验,见习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点拨。之后,大一整个暑假王帅帅一直在实验室实践,并把自己见习的内容消化为自己的本领。以蛋白印迹实验为例,需要组织裂解,蛋白定量,配胶跑胶,转膜,孵育抗体,显影出结果等一系列过程。期间,曾经出现多种问题,但是老师均能及时答疑或者启发其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假设此时没有适时的指导,同学非常容易陷入困境,甚者严重打击其参与科创的信心及积极性。在我们实验室,大学生从科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到项目的实施,都有老师精心的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同学更好的确立研究方向,得到项目资助,并保证科创项目顺利开展。

3.2 循循善诱,育学生创新能力

循规蹈矩者为匠,锐意创新者为家。医学生毕业后要担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病人个体差异比较大,且疾病的进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他们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生在一线工作中比基础科研人员更容易发现问题,如果有锐意创新的能力,更容易解决问题,对患者的治疗和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激发其潜能和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萌芽的沃土。针对生物医学类探索性质的实验,我们实验室要求同学自己每次实验结果都要认真分析它的意义,对我们后续实验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同学应该去查阅哪些文献,下一步实验应该怎么做。培养同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意提高其立思考和探索的本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我们老师要引导其循序渐进拓展专业知识,帮助同学树立科技创新意识,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3 团队协作,解时间困局

针对医学类大学生课余时间少、创新实验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课题组目前有吴艳梅、王帅帅和徐瑶三位同学参与科创。在平时的上课时间,三个人根据自己的课表合理统筹,把三个人的课余时间串在一起,共同做一个实验。三位同学很好的做到了协商合作,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比如一个蛋白印迹实验,吴艳梅利用周一的空闲完成组织裂解,蛋白定量;王帅帅在周二配胶跑胶,转膜,孵育抗体;徐瑶周三下了课可以显影。同样吴艳梅同学的科创项目“川芎嗪衍生物CXC195通过GSK3β信号通路对6-OHDA所致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也是三位同学很好地利用分工合作,由吴艳梅负责动物实验给药取样工作及后续免疫组化染色,徐瑶同学负责蛋白检测,王帅帅同学培养细胞供后续使用。当然,其他两位同学的项目也需要吴艳梅同学协助完成。团队合作是大学生科创中非常重要保障,对于医学类的科创实验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团队合作化解了医学类学生科创项目实施中时间的局限,同时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职业能力,助力其未来职业的发展。

4 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极其重要的保障,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服务不仅是个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更关联着人民对政府的执政满意度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过不了多久就变得过时了;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过时了……尝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机应变,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信心、力量和勇气去对付他生命之中的突发事件[10]。”正如马斯洛所言,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未来的临床服务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在探索生命本质、揭示疾病发生机理、创新治疗方案、发现新型药物等领域的科研能力,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在医学专业大学生科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教师参与到学生科创项目的设计、申请、实施、指导、监督各环节,保证了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有效开展,充分锻炼了学生全方面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2]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73.

[3] 中国生产力学会课题组,郑新立,高铁生,等.“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4):43-52.

[4] 林思恩,黄健萍.论新时期医学生悲悯意识的培养[J].中外医疗,2009(18):131-132.

[5] 佚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奋斗,2015(12):12-13.

[6] 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EB/OL].中国教育报,2015-10-26.http:///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JYB201510260013&DbName=CCND2015.

[7]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158-160,163.

[8] 王海良,任权昌,喻洋,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

-217.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78-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统计、医院管理等多个方面,成为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能被社会淘汰。高等医学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终极目标。

1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医学院校既不同于综合大学的理工类专业,又有别于文史、艺术、体育类专业。首先,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绝大多数是理科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掌握计算机基本程序设计的数学基础。同时,医学类学生将来要面临大量医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现代数据处理及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新算法的设计是未来医学科研的主流,因此,医学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需求层次较高。但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仍然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层次不够合理: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这就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与中小学计算机基础课在内容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许多大学生入校前已具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被归于第三类课程,多数属于必修考查课或选修课。此外,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后面的3~4年中无后续课程的扩展和深入,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出现了断层,学生学完后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1.2 教学理念忽视个体因素: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的地区性差异,使得刚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据统计,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浏览网页和聊天,但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其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并且水平很高的不足3%;系统学习过信息基础课、打下一定基础的新生不到20%;大部分学生简单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会打字、上网、玩游戏。同时,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就造成了教学任务、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然而受到医学院校硬件资源、师资力量的制约,如果仍然按照目前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必定产生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矛盾现象。

2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将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收,通过分析医学与计算机教育相互支撑作用,对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进、教材选定和考核形式的修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过程

3.1 按照递增形式设置课程体系: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当按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3.1.1 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最新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统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3.1.2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的意识: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具备对计算机各部件的安装、调试、使用、优化以及日常维护和维修的能力,为后续应用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1.3 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不同要求,在高年级时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医学信息系统概论,介绍医药信息化建设进程、医院信息系统;美容、口腔、影像专业开设医学图像处理,介绍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医学统计学,学习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医学研究对象的数据并做出推断。

3.2 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法:医学院校的背景决定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医学问题服务,这就要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医学院校中,计算机不是主流课程,学生的兴趣程度不高,因此积极将“参与式”教学模式用于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乐于认知;创设培养学习氛围,自主探究,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领会新知;创设合作学习时空,讨论深化,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理解创新。

3.2.2 目标驱动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目标驱动法”,安排实验达到教学的目的。布置一定的实验目标,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内容,并展示本组成果,其他小组可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们畅谈完成任务的各种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综合指导和评价。“目标驱动法”教学模式的使用,既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为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3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发挥网络在师生交流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课程、提交作业、提出或讨论问题。将学生发展成为教学的主体,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3 从发展的角度选定教材:教材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着重从阅读对象、专业特色、开放模式等方面把好教材关。

3.3.1 站在学生角度选定教材:一本教材的质量不仅应当看它是否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是否通俗易懂,计算机专业的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的,不能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要依据医学院校学生的层次、专业选定合适的教材。

3.3.2 要以专业特色选定教材:一本能够真正针对本领域需要,学生用最少的学时学到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教材。因此,作为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应具有本专业的特色,关键是需要在学校学科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决不能盲目追求“高而全”,从而失去自己的阵地。

3.3.3 从动态开放的观点选定教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交融是动态的,新方法、新趋势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因此就要求教材必须具有动态性,基本跟医学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要具有开放性,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盲目地选在国内或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形成封闭系统。

3.4 将解决问题作为考核的终极目标:考核不是终极目标,只是一种强化学习、评估教学效果的手段。计算机课程应作为一门开放性课程,针对医学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

3.4.1 提高实验所占比重:在平时的上机实验中经常布置一些应用性问题来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3.4.2 开放模式进行考核: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将实际问题引入到考试当中,采用类似于数学建模的方式,取消过去单一答案的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从侧面考察了学生创新能力。

3.4.3 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采用一套基于B/S网络环境、功能完整的考试信息管理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约了教育资源,并对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加快教学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影响。

4 结束语

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医学难题的能力,这也应是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主动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翁苏湘,吕亚娟,王洪伟。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医疗保险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就业率虽在不断提高,但毕业生仍认为就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同学认为医保专业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岗位编制有限。一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紧张,而且大部分现有岗位已经被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士占有,毕业生想要进入少之又少的社保机构编制,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因受学科限制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按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但在公务员招考中往往将其归属于政治学、社会学的子专业,公务员在招考时所适用的专业分类与教育部专业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较为困难;再次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多数岗位要求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英语通过率也只有42.9%。

2.医保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无论是从学生处每年就业统计中的数据来看,还是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医保毕业生都是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多数从事的是商业保险核保理赔的工作。通过访谈,课题组还了解到同班或是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同一保险公司、同一岗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对口的岗位主要是核保理赔岗;二是往届毕业生就业后,医保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招聘过程中有意向的招聘本专业毕业生;三是商业保险机构招聘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对英语、计算机过级没有硬性的要求,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达到“初选线”的要求。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商业保险机构,优势在于专业对口,独有的医学背景能够较快胜任工作;缺陷在于毕业生就业过于集中,就业口径单一,一旦商业保险机构核保理赔岗位饱和,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机构就业人数就会有所下降。

3.医保毕业生就业流动性高。调查对象中32.5%的同学跳过槽,跳槽目的集中显示在提高福利待遇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调查对象中只有16%的人满意目前的工作,48.1%的对象表示基本满意,35.8%不满意。不满意原因排在前三项的是没有发展空间、福利收入低、工作压力大。调查对象中62.5%的人有重新择业的意愿。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二是商业保险机构在核保理赔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者,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后,会以相对优越的待遇招聘熟练工;三是保险工作待遇受保险业务收入的影响,业务量减少,收入减少,这也是就业不稳定原因之一。

4.医保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毕业生反映,经过四年的学习,获得的能力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反映,在工作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社会保障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在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学习上,文科生较为吃力,不能全面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二是“双实习”制度中,临床实习效果不突出。调查对象中72.5%的人满意双实习制,27.5%的人不满意,不满意主要是针对临床实习,认为时间短、轮岗快,没有达到实习目的,造成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分析的能力不足;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促进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政府的必要政策干预。政府应该按实际工作的需要,给予社会保障机构合理的编制和岗位配置。以国家资格认证作为进入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部门的就业准入条件。目前,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关的资格认证,主要有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LSSEP)、人身保险从业资格考试(CI-CE)等,均是能够提高理论水平和促进业务培训的应用型考试。但目前这类资格认证并未完全强制要求参加,但鉴于社会保障人才的专业化管理,建议应将资格认证作为就业准入基本条件之一。医疗保险资格认证方面,还可以引入国际医疗保险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认证,以提高医疗保障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应我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需要。

2.扩宽就业途径。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指出医保专业是要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保险专门人才。但在求职意向和就业去向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医院、保险公司,实际就业则集中在商业保险机构。调查的86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对于医保专业毕业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宽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开设人力资源师培训班,帮助毕业生通过资格认证;在就业指导中鼓励毕业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就业。

3.应有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职业生涯的规划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估自身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二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是否匹配;三是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的环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医保毕业生来说,在求职时就应慎重考虑职业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以及招聘单位给予自己的发展平台,一旦选定就业单位不要轻易的跳槽或是抱怨现有岗位,而是应该按照职业规划,不断努力和奋斗。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产学研互动:做到极致便成金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产学研互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之处,不单单在于它“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更在于它把产学研互动做到了极致。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界定了“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科学内涵,即把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密切学院与产业界的关系,通过科技项目和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反过来再利用科技工作和科技服务创造的资源,引进企业的人才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教学更加贴近产业需要。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形成了完善的产学研机制。

在管理层上,学院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由校企双方有决策权的领导(学院系主任、医院院长、科主任、企业经理等)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发挥管理作用。

遵循“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理念,学院建立了128家院外实习基地,大部分农学、医学校外实训基地都进行与学院合作的技术应用项目研究。尤其是医学类专业,与国内大医院,如总医院、北京武警总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唐山工人医院、唐山开滦医院等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通过资金支持、教师医生岗位交流、共同育人等途径共建实习基地。

同时,学院立足于地方经济,所设专业与唐山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链对接,形成了13个专业大类。商务英语、审计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等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被淘汰,新增医药营销、物流管理等社会急需专业。研究的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反哺了专业,及时更新和优化了教学内容。例如,学院通过省级鉴定的《磷化处理技术研究》项目,在唐山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唐山润园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科研立项、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学院积极接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吸收企业相关人员参加。近年来,学院将过去偏重理论又大量重叠的学科进行了整合,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增加了大量实践课程。2007年,学院确立了3项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都邀请了企业界人士参与。据统计,企业及行业人员参加的学院研究项目达30%左右。

学院还面向社会、农村、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工作。先后为河北省农村素质工程培育人才711人,为唐山百货大楼集团公司进行干部管理培训和全员业务技术培训,累计达万余人次;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办农业科技推广培训52期,培训人员5千余名,发送科技宣传资料15万余份,科技光碟3千余张,义务提供果苗2500余株,在省、市电视台搞科技专题讲座28期。

学院在“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教育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共同育人,产学研一体的办学体制,学院与企业(工商业、农业、医院等)互利双赢的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国家“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多项保障:产学研互动无后顾之忧

以优势学科为龙头的产学研互动模版医学类和农学类是学校的传统强势学科,学科技术实力雄厚。学校深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后,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确定了专业主干课以“口腔修复”课程为主线,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为核心,适当削减其它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目前这个专业已建成为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在专业领域,学院有数十项应用研究项目,为相关单位和地方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口腔专业教师与原卫校附属医院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开发的种植牙项目,获得1999年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医院累计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农学专业教师与产业界科技人员共同从事的安梨、果树、桃及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技推广三等奖。由于学校对地方和企业的服务卓有成效,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医学类专业曾两次获得香港华夏基金会的资助,并曾获得世界银行的专项贷款。

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基础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教师292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3.2%。教师队伍中,既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又有入选“三三三人才工程”的专家;既有在各级行业学会、企业、医院兼任重要业务领导职务的专家,又有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专家。这样一支技术专、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学院发展的发动机。这些教师都有较多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经历,许多教师还是产业界的技术权威,他们直接在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业务管理等工作。如学院教师在各级行业协会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在唐山市协和医院担任临床科和医技科等室科的主任等职,也有的教师担任企业财务顾问、注册会计师、法律顾问,更有许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学院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管理、培训等智力支持,既是校企双向介入的必要途径,又是提升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校企互利为本的政策保障本着校企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包括教学项目和研究项目)开发、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设专项资金,定期拨给企业教学补贴费,用以购置一般常用教学仪器设备。2006年学院投资30万元建成附属医院手术室远程视频系统,学生在教室就可以实时收看手术实况,学院直接将岗位一线真实工作环境的宝贵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医院也可以使用这套系统实施培训和教学。

学院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专业调整、改造和优化,专业设置涉及13个专业大类,使专业建设与唐山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链对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院还成立了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重视吸引医院、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医院、企业的知名专家、高级技术人员被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在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工作、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

成就显著

“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办学方针,使学院在推进科研工作、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服务职能凸显,使学院建立了校企双向介入、合作育人的体制与机制,专业建设得到加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乃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高水平教研成果学院教师论文和课题整体数量多、质量高,与产业行业联系密切,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方向,其中直接结合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热点需求开发的科技项目28项,直接结合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论文377篇。这些成果有的已经成为一项项新农村致富的技术,如唐山市政府2007年面向全市农民提供的100项致富新技术中,有三项是学院的研究成果。有的成为经济建设的参考资料,如学院教师参与研究的《环京津创业带对接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唐山市工业循环经济可再利用资源潜力及利用途径研究》等区域性宏观经济系列项目,对唐山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高质量毕业生护理专业2006届毕业生闫寒同学,在总医院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被选入“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同志特护小组。由于工作突出,闫寒同学作为华益慰特护小组的一员,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华老去世后,闫寒被总医院授予二等功,并被医院正式录用。学校像闫寒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该专业学生每年都在河北省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考中位列三甲,很多学生都进入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就业,还有一些学生被推荐到国外就业。

几年来,先后有10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到西部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工程系2006届学生王学斌赴贵州省晴隆县大田乡纳屯村服务,在切身感受到贫困给当地孩子求学带来的困难后,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为当地孩子募集学习及生活用品,又通过媒体向家乡人民发出“献上一份爱心,让纳屯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倡议,得到唐山社会各界捐赠衣服4千多件,文具1万多件,药品价值3万多元,捐赠物达7吨多。在王学斌感召下,唐山一位慈善家投资26万元在当地建立希望小学。2007年6月20日,纳屯村“唐山爱心小学”建成,共青团唐山市委书记付振波前往剪彩。王学斌以一己之力,搭起了黔冀两地的爱心桥,他“牵手家乡,爱心援助”的典型事迹,在贵州省反响很大,也受到家乡父老和省市两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业绩被唐山电视台、《燕赵都市报》、《唐山晚报》等多家媒体连续跟踪报道,既为所在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显示了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医学类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1999年起招生。本专业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突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效应”,调整和改革涉及到人民福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人口、医疗卫生、住房、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市政建设、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电、煤气、邮电、通讯等公共事业的发展[1],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体制。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加,2000年为57所,2001年为132所,2002年为196所,2004年224所,2006年则达到了317所。有人估计,若将高职高专也计算在内的话,开设本专业的高校至少达500所。[2]它们分布于师范类、医学类、科技类、农林类、财经类、综合类等各类院校。

一、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专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多数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办学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定位,办学效果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

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为教育事业管理或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不少师范院校不论专业办学效果如何、学生就业情况如何,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没有形成适合师范学院的专业特色。教育部原专业目录认为本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位,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而目前师范学院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颁发学位也差异较大。

2.培养目标不清晰

原国家教委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范围较宽且缺乏针对性。师范院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本应确立适合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但不少师范院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没有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采取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培养模式,不是范围更宽就是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对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缺乏明确的指导作用。

3.师资质量相对薄弱

由于起步晚,本专业教师多由相关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师范院校本专业教师基本是由管理类、思想政治类或教育类教师转型而来。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尽管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背景或公共管理硕士背景,但对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发展方向等缺乏了解,本专业课题研究较少。从整体来看,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实力不强等问题。不少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不深入,只是疲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无法有针对性地钻研适合师范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4.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多数都是以教育类为主,或仿效其他综合院校专业课程的安排,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层次设置,灵活度不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科门类划分专业课程,涵盖范围较大,公共课课时量大、选修课的选择余地小且开课随意,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课程内容上存在着门类大同小异且划分混乱、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开课先后顺序不当等,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缺乏实际意义。

5.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通过师范技能训练、模拟讲课、师范生讲课大赛等环节提高专业技能的。但不少师范院校并没有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师范专业,造成专业技能培养很难准确界定。实习基地由于数量少、范围窄而流于形式,尽管有些师范院校安排了专业实习,但却存在着盲目草率、走马观花、指导匮乏等问题。学生无法从实习中获得任何收获,也就谈不上去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适应性较差。当用人单位问及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处理和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难以明确回答,就业市场上自然不受青睐。

二、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办学的转变对策

1.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本专业的开设条件,严格控制本专业的审批数量,避免盲目审批、盲目建设。针对师范类院校,要建立相关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专业审批程序,重新对本专业的建设水平、社会效益以及人才供给和需求等方面采取规范化指导,确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评估指标和体系,压缩师范院校开设本专业的数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本省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依据科学方法排出等级和名次,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布点调整,扶优淘劣,确保各省只有少数几个强势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以教育事业管理为主的培养方向。

2.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生源、信息和就业市场等调节高校的教学,师范专业就业面较窄,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完全朝师范方向发展。要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人才的需求变化、资源配置关系、市场走向以及信息动态的变化制定培养方案。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称招来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到二年级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三年级再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并安排相应的专业见习和学年论文写作,或举办“创新试验班”,专门针对有“考研升学潜力”或“潜在就业实力”的学生制定新方案;四年级则根据专业方向到不同行业或就业岗位挂职实习,提交毕业论文。

3.完善课程结构

要根据专业方向开设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为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要依托专业特色,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开设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方向性课程,如,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口环境管理、公共财务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科技文化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开阔学生的视野。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技术性、实用性课程,如,应用统计、管理文秘写作、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社会调查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4.提高师资质量

要以突出师范院校专业特色为基础,通过自学、短期在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本专业的师资质量;让教师在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非政府公共组织挂职、担任顾问。要鼓励教师参加地方或全国举办的各类专业研讨会,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向国内名牌高校派送访问学者,或派教师出国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学校要提供科研经费鼓励教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领域教材的编写,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教材建设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的作用,省内高校、同类高校、名校与非名校之间还应定期交流,共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要体现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时,增加专业实验操作环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政务办公厅、电算会计、审计、统计实验室等[4],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先进设备和实验场所;应以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大本专业实习的力度,重视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由教师指导、检查和考核,落实学生的实习基地,做到不走过程、不搞形式。还应该通过“经验讲坛”活动,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或社区管理人员到学校座谈,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或与学生交流探讨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6.搞好毕业分流

本专业学生不能像师范生那样通过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到学校任教,而应多考级考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行情;要将本专业毕业生分流为考公务员类、考研类和就业类三种,采取不同的技能培养方式。考公务员类毕业生:着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务员机制及公务员运行各项体制的熟悉和理解能力,聘请相关人员举办公务员培训讲座;考研究生类毕业生则着重培养学生探索和钻研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而就业类毕业生则应培养人际沟通、官方语言表达、具体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政务调研、政务信息化操作、公文写作、公共政策制定与分析、办公室基本管理及办公设备的操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网络应用等能力。

总之,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服务于本地区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走出师范院校固定的办学模式,办好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孔春梅,李春林.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C].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编印.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