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1

1云计算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在分布式处理、并行式处理及先进网络计算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即云计算,其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氛围,主要发挥着将供应数据储存及网络服务的作用,并且具体的实现平台、服务于应用程序都是在整个云计算环境下得以实现的。云计算能够把全部的计算资源融合在一起,通过具体软件促使自动化管理、无人为参与,并且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认为服务。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把相关的计算逐一分布在多个分布式计算机当中,在远程服务器的具体计算当中可以促使电力企业信息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有利于企业将资源更改为具体的需求得以运用,并且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对计算机进行访问。云计算基本原理为一场历史性的转变创举。

2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结构状况

2.1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结构

随着电力企业逐渐进入网络自动化及智能化阶段,为此,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结构一般是以公共网络与专用网络有效综合的一种网络结构形式,其中,专用电力信息网络指的是在因特网进行连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及调度信息网络相互综合的形式。

2.2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结构

以信息中的信息性能及信息业务为出发点将电力企业信息划分为三种层面:自动化、生产管理、办公室自动化及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其中,办公室自动化及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是与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的是一个安全工作区域,在这个安全区域当中SPDnet支撑的一种自动化,可具备监控性能的实时监控,譬如,配电自动化、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等,同时,安全生产管理区域同样也是SPDnet来作为基本支撑的。

3云计算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运用

3.1数据传输-存储安全技术

在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当中,涵盖了大量的有关电力企业发展的资料及所有数据信息,譬如: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用户信息、经营管理信息等等,所以,对于整个电力企业而言,数据的传输-存储安全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云计算环境下,严格加密技术可促使电力企业信息数据在具体的传输过程中将会处于非常安全的一种状态下,主要是由于云计算能够利用加密技术将那些潜存的非法访客完全的拒之门外,预防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窃取的事件。从电力企业信息数据存储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涵盖了数据恢复、数据分离、数据备份、数据存贮位置的选择等几方面内容,而云计算环境下,电力企业便能够利用私有云这一高度集中的存储技术把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基本性能、重要系数为依据来选择不同的存贮方位,这样可以促使不同种类数据间隔离的实现,并且可起到预防数据信息泄露的作用。云计算的运用可促使电力企业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备份,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在有突况出现的时候能够在第一时间达到相关数据的及时恢复。

3.2权限认证及身份管理安全技术

云计算能够成功的预防非工作人员使用非法用户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访问,这主要是由于在私有云的内部全部的企业信息都能够实现禁止访问技术,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能够通过私有云进行身份管理、权限认证技术的相关设置,按照企业工作人员的级别及具体的规定对于相关数据及应用业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及权限的划分,这样可成功的预防了非法访问的事件发生,同时实现合法用户根据个人权限来进行企业信息的具体操作。

3.3网络安全隔离技术

对于整个电力企业信息来讲,云计算实则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种内部性系统,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信息网络能够从网络安全的被动保护层面来促使入侵检验技术、防火墙设置等安全防火技术得以实现,可是,云计算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采用的是防火墙技术、物理隔离技术、协议隔离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防火墙技术是对于企业外部网络及电力企业信息网络而创建的一道安全性保护屏障,通过对个人信息的严格检测、审核,将具有破坏性入侵的访客实施的一种有效防护,能够最大限度上将那些越过防火墙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网络及正常运行造成破坏的数据流进行完全性的屏蔽;物理隔离技术指的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对于电力企业内外部网络实施的一种分割,这样能够有效的将内外部网络系统的连接状态完全阻断;协议隔离技术指的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利用网络配置隔离器对内外部网络进行的一种隔离,在协议隔离技术的支撑下,内外部网络是完全分离的一种状态,而唯有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力企业信息进行相互交换的过程当中,内外部网络才能够通过协议由隔离的状态转变为正常连接状态。

4结语

通过上文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浅析,我们从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状况进行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用户信息安全依然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一部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要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用户信息安全供应相应的帮助,这样才能够促使用户信息安全水平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力企业信息将会更加安全,用户信息的安全性能将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作者:李袖 高阿朋 郭宝财 张伟 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曹勇,王口品,牒亮等.试析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及思路[J].信息通信,2013(04).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远程控制;反向连接;防火墙;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9925-02

Research on Reverse Link Type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Prevention

LU Lei-ji1, FANG Zhi1, ZHAO Wei2

(1.The Basis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in the Artillery Academy, Hefei 230031, China; 2.3.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Offic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Remote control is the eternal topic In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By analyzi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a traditional remote control and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of a firewall,Describes the reverse conn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mote control,Concludes with a reverse-connection technology for adding remote control attacks a few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mote control; reverse connection; firewalls; precautionary measures

在网络这个不断更新换代的世界里,网络中的安全漏洞无处不在。即便旧的安全漏洞补上了,新的安全漏洞又将不断涌现。远程控制正是利用这些存在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系统和资源进行控制,但随着防火墙技术和反木马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远程控制已经慢慢失去了效应,而加入反向连接技术的新型远程控制又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以便有的放矢做好防范。

1 传统远程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远程控制系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控制端程序,即控制在控制者手中的程序,控制者通过它获取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并通过它控制远程计算机。另一部分是受控端程序,一旦在目标计算机执行后就会打开特定的网络端口等待远程控制计算机的连接。传统远程控制系统都是由控制端计算机主动向目标计算机发起连接。其基本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用控制端程序去连接被控计算机特定端口,进行登录,发出控制命令等,进而取得对被控计算机的控制权限,可以任意查看或删改被控计算机文件,操作被控计算机注册表,获取被控计算机的系统信息,窃取口令等,就如同访问自己计算机一样方便。

传统远程控制软件控制端程序实现如下(Contrl_Client为Winsock控件):

Contrl_Client.RemoteHost=RemoteIP(设远端地址为被控计算机IP地址)

Contrl_Client.RemotePort=31339(设远程端口为被控端程序起动的特定端口)

Contrl_Client.Connect(主动连接被控端计算机)

一旦被控端计算机收到主控端的连接请求ConnectionRequest,就能实现连接。

2 防火墙基本原理

在网络安全防护中,防火墙一般作为首要防护措施。由于防火墙安全规则(一切未被允许的都是禁止的,一切未被禁止的都是允许的)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穿透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内网的安全。

当计算机装了防火墙后,在外网和内网之间就多了一层屏障,防火墙是通过一个访问控制表来监测、限制、修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的,对外屏蔽网络内部的结构、信息和运行情况。其形式一般是一连串的如下规则:1)ACCEPT FROM +源地址;端口TO+目的地址,端口+采取行动;2)DENY――(拒绝);3)NAT――(地址转换)。

3 反向连接技术

传统远程控制系统,要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必须由控制端主动向被控端发起连接,一般的防火墙都限制外部对内部的连接,传统的远程控制都是控制端向装有防火墙的内部计算机发起主动连接,很容易被防火墙拦截,因此传统的远程控制就很难工作起来。然而大部分防火墙防外不防内,利用这一漏洞可以在远程控制中融入反向连接技术,反向连接是从防火墙内部网络向外部网络发起连接,这样就可以绕开防火墙的拦截实施远程控制。

加入反向连接的被控端用VB实现如下(Contrl_Server是为Winsock控件):

Contrl_Server.RemoteHost=RemoteIP(设远端地址为控制端IP地址)

Contrl_Server.RemotePort=RemotePort(被控端为控制端启用的特定端口,如80、21端口等)

Contrl_Server.Connect(连接控制端计算机)

与传统远程控制软件相反,反向连接型软件的被控端会主动连接控制端。被控端的监听端口一般开为80(HTTP即用于网页浏览的端口)或21(FTP端口)从内网向外网发起连接。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软件的优点如下:

1) 控制端和被控端的通信能够穿透被控端主机防火墙。

2) 被控端不再等待主控端的连接请求,而主动向控制端发起连接,从而不易被端口扫描工具发现。

3) 即使被控端计算机是在单位内部通过上网,也能和控制端进行通信。

反向连接型软件的连接方法包括两种:半反向连接和全反向连接。

3.1 半反向连接

当一个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软件的控制端想和被控端建立连接时,它必须通过第三方计算机给被控端发送一个命令。第三方计算机收到命令后将通过一个特殊的数据端口向控制端发起连接请求。同时,控制端将会在这个端口进行侦听。当连接请求通过后,这样连接通道就建立起来。半反向连接步骤如图2所示。

1) 控制端连接第三方计算机,向其发送指令。

2) 被控端连接第三方计算机后,将会收到指令

3) 被控端解析指令后,将会主动连接控制端,并向控制端传送执行结果。

3.2 全反向连接

当控制端想对被控端进行操作时,首先向第三方计算机发送一条指令,当被控端从第三方计算机上取得指令后,将在本机上执行指令,然后将执行结果传回给第三方计算机。最后控制端再从第三方计算机取得执行结果。全反向连接步骤如图3所示。

1) 控制端连接第三方计算机,向其发送指令。

2) 被控端主动连接第三方计算机后,将会收到指令,解析指令后并在被控端执行,并将执行结果传给第三方计算机。

3) 第三方计算机将被控端传来的执行结果传给控制端。

3.3 半反向连接与全反向连接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助于第三方计算机实现由被控端向控制端发起的连接,但传送执行结果上有所不同,半反向连接是被控端直接将结果传送给主控端,而全反向连接则是通过第三方计算机将结果传送给主控端,控制端和被控端没有任何直接的通信连接,所以在隐蔽型上全反向连接优于半反向连接。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因为半反向连接是直接连接控制端所以更具优势。因此,全反向连接一般用作远程文件操作。而半反向连接在远程控制中用的比较多。

4 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防范措施

4.1 安装杀毒软件

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系统不仅能危害公网中的计算机也可以穿透局域网或网络,所以不管是在局域网内部还是处于互联网中的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及病毒库,还要及时给系统打补丁。

4.2 经常监测

关掉所有的网络连接程序(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网络浏览、FTP服务器等),进入命令行状态用netstat-a命令,此命令的功能是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和网络接口信息,可以让用户得知目前都有哪些网络连接正在进行。

4.3 关闭不用的端口

Windows有很多端口是开放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端口是不用的,这就给网络中的木马、病毒留下了可趁之机,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将一些不用的端口关闭,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系统通常结合一些隧道技术,通过一些合法的端口如80或21端口传送数据,不仔细很难被发现。所以这给我们判断带来了难度。

4.4 使用反木马软件

对于初学者使用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借助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使用专门的反木马软件并及时升级软件和病毒库。能够对网络非法控制起到很好的防护措施。

4.5 在Vista中利用防火墙防护

在Win XP自带的防火墙和ADSL猫的NAT方式,只能防外不防内,所以必须使用第三方防火墙。但在Vista系统中就可以有效的对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系统进行防护,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Vista高级防火墙设置界面,在左侧边栏选取“出站规则”项,在中间的窗口列表中就可以看见出站网络连接规则。点击右侧“新规则”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程序设置界面勾选“所有程序”项,对所有出站程序进行控制;点击“下一步”按钮,设置操作为“禁止”;点击“下一步”按钮,勾选应用该规则为“域”、“专用”和“公用”;再点击“下一步”按钮,输入出站规则名称,这里为“禁止所有出站连接”。最后确定即完成了新规则的建立,返回规则列表,启用规则就可以过滤掉所有出站的连接,禁止了反向连接型远程控制程序的执行。

5 结束语

通过传统远程控制和加入反向连接的新型远程控制的比较,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传统远程控制中有主控端发起连接,这样很容易被防火墙、杀毒软件拦截,失去作用。而加入反向连接的新型远程控制软件是由被控端主动向主控端发起连接,可以绕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的拦截和查杀,所以加入反向连接的远程控制系统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何牧泓.轻松玩转远程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 常永昌.一种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3(3):127-131.

[3] 魏里,郑光远.反弹端口技术木马[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3):84-86.

[4] 阮宁君.端口反弹型木马通信技术研究及防范措施[J].学术研究,2007:99-101.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3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 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的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

3.掌握通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密码、信息安全以 及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具备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信息安全与保 密关键技术的分析、 设计、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以及安全设备与软件的应用、信息系统安全集成与管理的 能力;

5.了解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律、法规;了解信息安全 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信息安全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计算机软件;

4 房地产;

5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项目经理;

2 网络工程师;

3 网络管理员;

4 销售经理;

5 行政助理。

信息安全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与算法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大学物理、集合与图论、代数与逻辑、密码学原理、编码理论、信息论基础、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信息安全; 安全防护

1. 概述

现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信息资源急剧膨胀,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是通信变得方便快捷,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构成了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数据窃取、黑客侵袭、病毒感染、内部泄密等网络攻击问题无时不刻不在困扰着用户的正常使用下面将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2.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和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两种。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网络的宽泛性。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 共享性和广泛分布应用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来讲是主要的安全隐患: 一是网络的开放性, 使得网络所面临的攻击无法预测,或是来自物理传输的窃取和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修改, 以及对网络控制中软件、 硬件的漏洞实施破坏。 二是网络的全球利用性,对网络的攻击不仅是来自于本地网络用户, 还可以是网络中任何其他的非法用户。 三是互联网的自由性, 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要求, 用户可以自由上网, 和获取各类信息。

(2)防火墙的局限性。 防火墙能对网络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但不能完全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 很难防范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和病毒的威胁,这也是防火墙安全防护的局限性。网络软件因素。网络的利用和有需要多方软件与系统支持,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均由它们进行调制。由于软件的复杂性 ,保证网络软件系统的安全十分有限,所以,软件存在漏洞,这些软件缺陷给黑客提供了方便 ,隐匿的 网络威胁也随之产生。由于网络安全存在的普遍性,网络安全技术己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3) 人为原因的恶意攻击:主动攻击是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两种攻击皆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

3. 网络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各式各样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在内网和外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信息保证技术。它建立一个安全网关 ,保护内部网络免受非法用户的修改。防火墙基本的功能是控制网络中,不同信任程度区域间传送的数据流。例如万维网是不可信任的区域,而局域网网是信任的区域。

(2)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VPN)是通过一个公用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的通道。虚拟网技术是对企业局域网的扩展。虚拟网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内部网建立安全连接 ,并保证信息的安全发送。虚拟网可用于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全球因特网接入 ,以实现安全连接。

(3)安全扫描技术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目的是让系统员可以及时了解存在的安全漏洞问题,采取安全防范,降低网络的安全隐患。利用安全扫描技术,可以对局域网、Web网、操作系统、通信服务以及防火墙的安全漏洞进行扫描,员可以观察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在网络系统上存在的可能遭受缓冲区溢出攻击或者拒绝服务攻击的漏洞问题。

4. 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虽然近年来黑客活动越来越为猖獗,攻击事件越来越多,但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依然能有效的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目前常用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类:

4.1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简称 IDS) 是对网络入侵行为进行安全检测的监控系统,监控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来自网络的攻击,对网络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做出报警或做出相应的响应机制,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完整性。入侵检测基本原理主要由主体(subjeets)、对象(Objeets)、审计记录(AuditsReoords)、活动简档(profiles)、异常记录(AnomalyRecords)和活动规则(ActivityRules)六个部分组成,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都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揭示了入侵检测基本原理。在入侵检测中,随着网络数据的不断增加,检测数据中不断的暴露出问题,目前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端运行速度较低,监控数据查询时出现超时错误比以往更频繁,运行情况较差,已经影响到前台入侵检测网络监控的处理。有效的安全策略在于将正常监控的入侵检测使用的监控数据库监控数据进行分离,保留系统监控必须的基础监控数据和近期的网络监控数据,保证系统正常监控。同时将历史监控数据剥离出来,导入备份监控数据库中,然后在备份监控数据库上重新架设网络安全监控分析系统。由入侵检测数据分离策略包括网络监控数据表分析、网络监控数据转换迁移、网络分离检索、网络监控策略包括网络综合查询、网络用户综合查询、网络监控数据、信息变更查询、网络监控综合查询、网络安全监控量统计反馈、信息统计、网络安全监控数据分析统计查询、日志核对单查询、网络屏幕监控、移动网络安全、、历史监控数据记录查询、网络监控流程查询、网络信息查询、网络维护、安检流程查询及统计、电话报警查询主要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为网络安全监控警员提供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历史监控数据的查询、分析、统计功能,不需要进行大量的监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中的异常数据信息,采用入侵检测方法是提高网络安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4.2 隐藏IP地址防范IP地址欺骗攻击

在大多数网络安全案例中,黑客都会对被攻击者主机信息进行侦测,等于攻击者明确了被攻击者的精确位置,可以利用这个IP地址对被攻击者计算机发动各种精确的攻击,网络传输中的完整性、可利用性与网络布局和介质传输有关的技术和 通信应用的有机集合。总的来讲,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了网络中所存储和传送的信息的安全应用。网络安全的要求就是要在网络通信的基础上保证信息的隐秘性、完整性、应用性、真实性。

5. 网络安全的防御

网络信息安全以网络信息制度为依据,基于工作流程的概念,使系统使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网络信息安全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思想,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全面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

网络信息安全实现了业务的流程化,对所有业务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力求使所有业务数据都达到数据实时录入、业务资料准确的要求。通过网络信息安全设计,各岗位人员都能够及时掌握各项业务流程的具体信息和业务进度,班组长根据各个网络业务实施情况和完成情况对业务和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对各项业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网络部门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精细化、人性化。

网络信息安全需要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数据查询功能和详尽的统计功能,替代了以往人工查找、计算烦琐的工作方式,提高了信息安全标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随着业务数据的不断增加,系统不断的暴露出问题,目前网络信息安全客户端运行速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数据查询时出现超时错误比以往更频繁,运行情况较差,已经影响到网络业务的办理。尽早制定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并予以实行,改善以上种种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综合系统各方面因素,可以对网络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数据分离,建立一个移动网络信息系统移动网络信息分析系统。主要操作为:将正常网络信息数据使用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分离,保留系统运营必须的基础数据和近期的业务数据,保证系统正常运营。同时将历史数据剥离出来,导入备份数据库中,然后在备份数据库上重新架设移动网络信息分析系统。在企业中使用的网络安全中基于入侵检测和数据分离的业务处理形势可以有效保证网络安全的同时,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网络安全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网络安全信息应用等相关软件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对其通用性和实用性予以保证,在安全分析阶段对网络安全的整个业务过程要作全面而系统的有效分析,从业务的角度对相关业务过程的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和数据处理细节进行适当的分析。因业务处理的繁琐性,就必须结合有关的情况,及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算法、参数等因素,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相应规范。对于网络安全力求发现问题并将其作相应整理。

6. 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并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 共享性和广泛分布应用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来讲是主要的安全隐患。在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对网络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难防范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和病毒的威胁,网络入侵检测的利用和有需要多方软件与系统支持,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均由它们进行检测处理,保证了网络的安全通信。 

[1] 罗琳,《网络工程技术》,科学出版社,2011.7

[2] 简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研究》,科技资讯,2009.28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Web在为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文章从web网络的管理、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以及web网络的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1、引言 

Web起源于1991年,伯纳斯-李制作了一个网络工作所必须的所有工具: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Web是图形化的和易于导航的,它非常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在一页上同时显示色彩丰富的图形和文本的性能。Web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同时,Web是非常易于导航的,只需要从一个连接跳到另一个连接,就可以在各页各站点之间进行浏览了。基于Web的优势,以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Web网络技术倍受青睐,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Web网络的管理与安全防御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将对Web网络的管理及其安全防御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2、网络管理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2.1、网络管理的作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进而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2.2、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三)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3、Web网络的安全防御 

每个Web站点都有一个安全策略,这些策略因需而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目标来设置安全系统,估计和分析风险。在制定安全策略之前,首先要做威胁分析,其中包括:有多少外部入口点存在;威胁是否来自网络内部;威胁是否来自工业间谍;入侵者将访问哪些数据库、表、目录或信息;威胁是网络内部的非授权使用还是移动数据;数据被破坏还是遭受攻击,或是网络内外非授权的访问、地址欺骗、IP欺骗、协议欺骗等。根据威胁程度的大小做相应的评价分析,以作为设计网络安全系统的基本依据。 

3.1、Web服务器的安全特性 

Web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的关键,它的安全性则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分析用户与站点联接时会发生哪些事件和动作。每次用户与站点建立联接,其客户机会向服务器传送机器的IP地址、有时,Web站点接到的IP地址可能不是客户的地址,而是它们请求所经过的服务器地址。服务器看到的是代表客户索要文档的服务器的地址。由于使用HTTP协议,客户也可以向Web服务器表明发出请求的用户名。 

如果不要求服务器获得消息,服务首先会将IP地址转换为客户的域名。为了将IP地址转化为域名,服务器与一个域名服务器联系,向其提供这个IP地址,并获得相应的域名。通常,如果IP地址设置不正确,就不能转换。一旦Web服务器获得IP地址和客户可能的域名,它就开始一系列的验证手段以决定客户是否有所要求的访问文档。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客户可能永远得不到要求的信息,因为服务器伪造了域名,客户可能无法获得授权访问信息,服务器可能向另一用户发送信息;误认闯入者为合法用户,服务器允许其进入访问,Web服务器的安全也将会受到威胁。 

3.2、监视控制Web站点出入情况 

为了防止和追踪黑客闯入和内部滥用,需要对Web站点上的出入情况进行监视控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提供帮助,如,假定Web服务器置于防火墙之后,可将一种Web统计软件“Wusage”装在服务器上,监控通过服务器的信息情况,这一工具可以列出被访问次数最多的站点及站点上来往最频繁的用户。为了加强安全性,必须监控出入站点的情况、访问请求及命中次数,这样可以更好的显示站点的状态。 

3.3、Web网络的防御措施 

为了确保Web服务的安全,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措施: 

在现有的网络上安装防火墙,对需要保护的资源建立隔离区; 

对机密敏感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在现有网络协议的基础上,为C/S通信双方提供身份认证并通过加密手段建立秘密通道; 

对没有安全保证的软件实施数字签名,提供审计、追踪手段,确保一旦出现问题可立即根据审计日志进行追查等。 

其中,防火墙是位于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之间的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中的一个功能模块,是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起来的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体,其目的是为内部网络或主机提供安全保护,控制可以从外表访问内部受保护的对象。按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包过滤和两种。 

包过滤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址主机提供的服务,其基本原理是在网络传输的TCP层截获IP包,查找出IP包的源和目的地址及端口号,还有包头中的其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过滤原则,确定是否对此包进行转发。 

在应用层实现,其基本原理是对Web服务单独构造一个程序,它不允许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直接交互,必须通过双方程序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还可以在程序中实现其他的安全控制措施,如用户认证和报文加密等,从而达到更高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褚英国.《关于Web应用层深度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时代,2009 

防火墙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安全扫描;漏洞;网络安全

1引言

安全扫描也称为脆弱性评估,它是检测远程或本地系统安全脆弱性的一种安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模拟黑客攻击的方式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测,以便对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等各种对象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借助于扫描技术,人们可以发现网络和主机存在的对外开放的端口、提供的服务、某些系统信息、错误的配置、已知的安全漏洞等。故安全扫描技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主动防御技术,能发现隐患于未然,如果结合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等其他安全技术,能为网络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安全扫描技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

2端口扫描技术

TCP协议和UDP协议是TCPIIP协议传输层中两个用于控制数据传输的协议。

TCP和UDP用端口号来唯一地标识一种网络应用。TCP和UDP端口号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理论上,每一个协议可以拥有65535个端口。因此,端口扫描无论是对网络管理员还是对网络攻击者来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利器。

TCP/IP协议上的端口有TCP端口和UDP端口两类。由于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针对TCP扫描方法比较多,扫描方法从最初的一般探测发展到后来的躲避IDS和防火墙的高级扫描技术。针对TCP端口的扫描,最早出现的是全连接扫描,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躲避防火墙为目的的TCP SYN扫描以及其他一些秘密扫描技术,比如TCP FIN扫描、TCP ACK扫描、NULL扫描、XMAS扫描、SYN/ACK扫描和Dumb扫描等。UDP端口的扫描方法相对比较少,只有UDP ICMP端口不可达扫描和利用socket函数xecvfrom和write来判断的扫描。目前,端口扫描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和完善。端口扫描主要可分为开放扫描、半开放扫描、秘密扫描等。

1)TCP connect扫描

这是最基本的TCP扫描方法。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connect()系统调用来与目标主机的TCP端口进行连接。如果connect()连接成功,说明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若连接失败,则说明该端口没有开放。TCP connect()方法的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任何特殊权限。系统中任何用户都可以调用connect()函数。另一个优点就是速度快。但TCP connectU方法的缺点是它很容易被发觉,并且容易被防火墙过滤掉。同时目标主机的日志文件会记录一系列的有关该服务的连接建立并马上断开的错误信息。

2)TCP SYN扫描

该技术通常称为“半开放”的扫描,这是因为扫描程序不需要建立一个完全的TCP连接。扫描程序发送的是一个SYN数据包,就像准备建立一个实际的连接并等待回应一样(TCP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一个TCP连接)。若返回SYN}ACK数据包则表示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而若返回RST数据包则表示该端口没有开放。如果收到SYN}ACK数据包,则扫描程序再发送一个RST数据包来终止该连接过程。SYN扫描技术的优点是一般不会在目标主机上留下记录。而该方法的缺点是,必须要有管理员权限自己构造SYN数据包才能使用这种扫描方式。

3)TCP FIN扫描

有时很可能SYN扫描都不够隐蔽。有些防火墙和包过滤系统能监视并限制可以接收SYN的端口,并能检查到这些扫描。相反,FIN数据包可能会没有任何麻烦的通过。这种扫描方法的思想是不开放的端口会用RST来应答FIN数据包。而开放的端口会忽略对FIN数据包的应答。不过,该方法和系统的实现相关。有的系统不管端口是否开放,都回复RST,这样,该扫描方法就不适用了。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该方法是有效的。

4) TCP反向ident扫描

ident协议(RFC 1413)可以获取任何使用TCP连接进程的运行用户名,即使该进程没有发起连接。因此可以,比如说连接到HTTP端口,然后用identd来获取HTTP服务程序是否以管理员用户运行。该方法需要和目标端口建立了一个完整的TCP连接。

5)FTP返回攻击扫描

FTP协议(RFC959)的一个特性是它支持“”FTP连接。可以从本地计算机连接到目标主机FTP协议解释器,以建立控制连接。这样,向目标主机的协议解释器发送建立数据传输进程的请求,就可以请求FTP服务器向Internet上任何地方发送文件。该扫描方法就是使用PORT命令来声明本地的客户数据传输进程正在被动的在扫描目标主机的某个端口监听。然后再试图用LIST命令请求列出当前目录,服务器将结果通过数据传输进程发送到指定扫描目标主机的端口。如果目标主机正在该端口监听,传输就会成功(产生一个150或226的应答)。否则,会出现连接被拒绝错误(426应答)。这样就探测到目标主机端口是否开放的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很明显,它不容易被追踪,并可能穿过防火墙。主要缺点是速度很慢,而且有的FTP服务器能发现这种扫描而关闭功能。因此该方法只能适用于部分FTP服务器。

3操作系统检测技术

1应用层探测技术

通过向目标主机发送应用服务连接或访问目标主机开放的有关记录就可能探测出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包括相应的版本号)。

2 TCP/IP堆栈特征探测技术

目前流行的 TCP/IP堆栈特征探测技术有:

(1)FIN探测

通过发送一个FIN数据包到一个打开的端口,并等待回应。RFC793定义的标准行为是“不”响应,但诸如Windows, BSD, CISCO等操作系统会回应一个RESET包。大多数的探测器都使用了这项技术。

(2)BOGUS标记位探测

通过发送一个SYN包,它含有没有定义TCP标记的TCP头。那么在Linux系统的回应中仍旧会包含这个没有定义的标记,而在一些别的系统则会在收到该包之后关闭连接。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区分一些操作系统。

(3)TCP ISN取样

这是利用寻找初始化序列规定长度与特定的操作系统相匹配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对许多系统分类,如较早的UNIX系统是64K长度。一些新的UNIX系统则是随机增长的长度,而Windows平台则使用“基于时间”方式产生的ISN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着相对固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