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1

关键词:以生为本;倾听习惯;交流互动;质疑补充;集思广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58-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生本课堂的践行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到了课堂的细节上。孩子们的学习方式的确来了个大转变,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引下,连原来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在组内讨论时受大家的影响也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高效的课堂如果仅仅有热热闹闹的交流而缺乏倾听的状态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顿时教室里满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不听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就小组长一人在唱独角戏,没人倾听没人补充。讨论几分钟后全班交流反馈,每当老师叫起一个同学其他同学就会很失落很扫兴地坐在那儿,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便不再去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发言更别提再去认真地思考了。整个交流汇报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热闹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而缺少倾听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更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生本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学进去,讲出来”,但并不是“讲出来”了学习过程就结束了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讲出来”对自己是一个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但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学进去”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倾听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思考。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与能力,倾听 ,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课始的倾听训练,使学生会听

为了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有一件事我是坚持做了下来,那就是每天上课之前5分钟的“听算”练习,有的时候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写下来并计算,有时是根据老师说的算式直接口算出结果,而且注意速度的递增。刚开始时总是有一部分孩子跟不上,,常常漏掉许多题,几次下来后,他们便意识到了要想跟上大家的节奏,算的快又准,首先得静下心来听。不集中注意力倾听的孩子是不可能跟上速度的。长期训练下来,孩子们的“听算”能力愈发进步了,不经意间,孩子的倾听习惯在一点点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中的倾听习惯培养,使学生善听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核心,本学期为了加强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全班汇报交流的有效性,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1、小组交流前明确倾听的方法

每次在准备小组交流之前,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交流时一定要做到轻声有序,每组的3号同学也就是声控员要严格控制好本组交流的音量,并告知他们噪音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发言人讲话的时候,其他孩子要看着他,要把别人说话中的有用的观点听出来,判断别人说的是否合理,不打断同学的发言,边听边修正自己的想法。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组员分工,大家在交流时便不会盲目,而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倾听捕捉别人发言中的要点。

2、全班汇报时,倾听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的一大优势便是同伴之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互相取长补短,而如今好多孩子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说的愿望大于听的愿望,总是别人还没说完就立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时常告诉孩子,要耐心倾听别人讲完,或许人家的观点真的有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别人的尊重。

3、学会复述或转述别人的发言

在我的课堂上,为了时刻给大家敲响倾听的警钟,我经常这样说:“谁能把他刚才说的话再重复一遍?”“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对他说的你还需要补充吗?”这些话时刻提醒孩子注意倾听,这样才能转述,才能补充,才能领会别人的意思。

4、多用激励评价,奖励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激励的评价手段,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倾听习惯中同样重要。每节课中我都及时捕捉到认真倾听的同学,并给予真诚的表扬鼓励。一次练习课上,大家共同探讨一道判断题:所有的整数都比小数大。在讨论交流中,为了培养大家的倾听的习惯,我让全班同学来个辩论赛,认为正确的和判断不正确的分为两派,双方都要说明理由。在辩论之前,我启发大家意识到,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才能判断别人的想法是否合理,从而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辩论过程中,我以身作则,和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倾听孩子的回答中来,并及时表扬倾听认真的同学,学习气氛达到了空前的。刘轩呈为了说服大家,结合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举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老师,我能举出一个整数,所有的小数都比它大,那就是0.”同学们都觉得有道理,频频点头,这时班里的调皮鬼丁丁反驳“你说的不对,我听妈妈说还有负数呢,那肯定有负小数,那不就比0小吗?”丁丁一向是个坐不住的孩子,今天也能听的如此认真,而且能补充自己的见解,真是太棒了,我由衷的赞赏他。我就是这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孩子善于倾听,这样长期的影响,倾听的重要性将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2

相关热搜: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改革  小学教育教学

―、孩子“终身竞争力”

 

家长持续正确地努力很重要。一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不在于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拥有对生命和未来的激情,在于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在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完善发展,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养成仅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明显很难达成,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思考“给予孩子的终身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需要教授给孩子生存常识、知识和经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学校只能承担起其中有关知识教授的部分,其他的更需要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辨能力和自主独立性差的问题,不少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勤勤恳恳努力的态度把后代毁掉,而且对此毫不知情。

 

二、激发孩子的"趄级爱好”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和渴望,只制案例、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等丰富法制宣传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三、:教育内容没有系统,法律知识教学肤浅

 

正常的学校教学活动,都会安排法制教育内容,但学校管理部门没有提出关于开展法制教育的具体要求。导致教师在法制教学中,经常会随便上网找点法制教育资料,敷衍了事。因为教师自己找来的资料都很零散,所以教学成果很不理想,学生,更是“一知半解”,有时候反而会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

 

相应对策:加强法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制教育大纲之前,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编制法制校本教材,有了相对系统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可以拓展法制教育的素材,多总结少年儿童身边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案例教育。

 

四、教师法制知识缺乏,没有专业法制人才

 

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局限于学科专业知识,针对法制教育方面的培训相对欠缺。在许多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落到了班主任的身上,因为它是一种附带的课业设置,不参加统一考试,所以班主任也不会投人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在缺乏专业人才的条件下,法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

 

相应对策:

 

1.加强教师法制素养的培育工作。

 

一是进行普及型的培训活动,教师业务培训中,可以适当引人法制教育类的培训素材,并要认真进行考核,将法制内容的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学时的一个必要部分。二是进行选拔式集中培养,教师培训机构都会设置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培养课程,在法制教育方面也可以设置不同层级的骨干成员培训班,让那些有志于法制教育,对法制教育有兴趣的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为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就是给无数学生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2.多渠道引人法制专业人才,提升法制教师队伍水平。法制教育需要有一支精明强干、法律素养过硬的专业队。

 

伍。教育部门在教师引进中适当引进法制类人才,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带动一批教师,避免因为法制教育者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惑和误解。

 

很多时候,学校法制教育都是应付上级检査的一种需要。这里面有学校的责任,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作为校长,要面对现实,尽最大的努力开展好法制教育,为祖国培养一批知法、懂法的新时代接班人,为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要这个爱好是具有正能tt的,父母就不要去干预,哪怕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学业。家长先从给孩子购置500本书开始自己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家长自己也要真正读书,孩子才会读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这样会培养孩子对父亲的依赖感,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

 

三、培养公共说理的习惯

 

人类心灵是一块空白的书写板。美国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描写、叙述、比较与对比、原因与结果,也包括辩论,论证与说服等思维训练。根据《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规定,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区别中的事实和道理,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分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与‘看法’的差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到了六年级,则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部分:辨析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这两项都需要在实际阅读中通过感性、具体的实例,不断让学生讨论与加深印象”。至于何谓“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大纲中有详细说明:“要辨析的逻辑谬误有五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要提防的宣传手法有十种:人云亦云、漫骂、偏见、势利、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六年级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并且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必须加以证明,即提供理由。其中四种常用的理由为:事实、例子、数据、专家意见。令我们惊讶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就接受这样严格的思维训练,令我们感慨的是其中提到的每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尤其在一些媒体文章中。意见和观点,其实并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而必须提供事实、例子、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加以证明和支持,如此方才具备说服力。遗憾的是,在一些文章中,经常看不到足够的“证明”和“支持”,而只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个人评判。《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七年级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有进一步要求:“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上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偏见”和“成见”的提出则涉及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是逻辑。公共说理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7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说理能力即公民素养,是与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传承了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观,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公共说理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这也是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公共说理的依据。反观中国中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小学基本上是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肖然,不是说这种训练不必要,而是不应该成为阅读与作文训练的全部。

 

四、心情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孩子有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孩子有没有天生的聪明和不聪明之分?为什么很多好孩子一开始优秀后来反而落后了?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情怀、胸怀以及气质,要培养孩子有广阔的思想与胸怀,能够逐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还不乐观。很多学校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有一些学校对于组织学生春游很有顾虑,担心会发生意外,因此因噎废食,导致学校的心情教育无法推行下去。国外的心情教胄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如野外徒步20天,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

 

五、亲子沟通“通则不痛”

 

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八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啰唆'很多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而苦恼。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出现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亲子沟逋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揭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啰唆,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一些呢?

 

六、更多地关注学习素养、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

 

相比较于抢先学知识,培养基础素养更重要。七成家长表示会在孩子入学前教拼音,47%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学前补习班或兴趣班。但家长的心态其实又很矛盾,在回答“家长最希望孩子人学前掌握哪些本领”这一问题时,“与人交往”“体育劳动”“音乐绘画”等三项远超“识字算数”。上海市2013年“零起点”调研数据显示,经过对2000多个孩子长达两年的跟踪和研究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和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水平有直接影响的素养,是理解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精细动作等四个素养,而知识性的计算、识数、记单词等都排在后面。学习基础素养对学习的影响,随年级升高而增大,抢先学的知识内容影响越来越小。幼小衔接中,关注学习基础素养比抢跑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幼儿未来学业发展。一个小学前没学过外语的孩子,与学过的孩子,差距只是50个生词和20句对话。这些在进人小学之后,花15~18个课时就可以解决。只要进人正式学习阶段,通过一定的教学或游戏方式,可以很快缩小这些差距D要关注感觉统合失调比例增高带来的系列学习障碍。这也是很多孩子在书写、计算、阅读等方面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如孩子朗读时漏字、加字、念错字、替换字,又或是计算时写错数字的顺序和位置,抄写时要看一笔写一笔,这些都是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最佳的干预时间是在学龄前,最晚不能超过12岁。但是,如果大量的抢学、先学占据了这个时间段,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的完善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七、遇事自己去处理

 

“孙老师,你儿子和同学打架,被打哭了,你快去看看吧!”孙老师淡淡一笑,“孩子打架,有他吃亏的时候,也有他占便宜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处理吧!我才不管他呢。”这话看似冷漠,实则蕴含智慧。打与被打,再平常不过了,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今天遇见这事,家长老师不理我,我该咋处理?以后再遇到这事,我该怎样去化解?这样的事孩子们遇见多了、处理多了,他们还会一味地想着并依赖家长老师吗?在这种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遇事会不会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独立呢?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强呢?多经历这样的锻炼,孩子们会不会更迅速地走向成熟呢?如果孩子被家里的凳子绊倒了,在西方,家长们会置之不理,让他自己去处理。在我国,大人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孩子自理、独立、探究品格的极大差异。当我们埋怨孩子这方面能力太低时,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了吗?如果我们的家长、教师在生活中多一些“冷漠”,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日常事务,读大学了还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让父母去洗——这种现象就会减少。若我们还依然对孩子“爱”得太多,甚至还依然对孩子“爱”得畸形,在以后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很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再次听到“你们的下一代绝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断言。这不会是危言耸听。

 

八、细心培育探索精神和独立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3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以此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从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推动创新与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推动创新型教育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自由学习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制约创新意识的因素

我国知识教育是相当成熟全面的,但在有些教育上还有待加强,如常识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等还需提高时效性。目前许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创新意识提升。

(一)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部分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以优越的成绩换取日后竞争的优势,然而他们忽视对孩子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孩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如今,这些家长制约孩子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一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本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占用孩子过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二,部分家长抑制孩子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常以“命令”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孩子提出疑问时,部分家长没有能够进行积极引导,不在自己知识范围内的问题更是匆匆而过,没有培养孩子通过阅读自我解惑的能力,使孩子不敢进行有趣的尝试。第三,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或工作繁忙,经常将孩子放在家中,隔绝孩子对外界的接触,不利于对孩子灵感的激发,等等。

(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办学理念、师资水平、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过分注重升学率提高,从而强化应试教育,导致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如今,这些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有效开展的创新教育较少,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不仅指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讲座,而是将“创新教育”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寓创新于教学,寓教学于创新;其次在课堂方面,一些学校有严格规范的课堂秩序,课堂体制“窄、严、僵”,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上教学,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笔记,做错题集,然而学生往往不能兼顾“写”与“听”两个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以“你听我讲”为主,忽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些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思想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一些学生过于相信权威,过度依赖教师和教材,经常按部就班,很少提出质疑。其二,“谦逊”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一些学生没有正确领悟“谦逊”二字,他们对老师过于谦逊,以至于对老师唯唯诺诺,对老师的一些错误观点也不敢大声反驳。其三,部分学生耻于下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问问题的习惯。

三、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目的上重传承、重选拔、重理性;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重理论、重刚性、重基础;在教育方法上重讲授、重课堂、重纪律。在这些重视度上缺乏对创新意识的重视,下面具体阐述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一)推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将自由、学习和纪律结合起来。赫尔巴特曾把兴趣分为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兴趣、社会兴趣和宗教兴趣,他认为注意、期望、探究和行动是构成兴趣的四个阶段。杜威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涉及有关兴趣的培养[2]。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兴趣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要借鉴以上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同时注重以下几点:1.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并给以肯定。5.给孩子的实践学习提供鼓励。

(二)推动“问题意识”的培养

近代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多开展一些讨论型活动,适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还强调教师不要只抓成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在“讲授式”教学方法中融入发现教学,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教师应结合这些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适时进行教学激励;2.懂得课堂“留白”;3.进行示范引导;4.学会思维开拓;5.懂得认知冲突;6.运用发现教学。

(三)推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禄贝尔在教育基本原则中强调创造的原则,即对儿童要及早给以外部工作,在活动训练中,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4

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杨澜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我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杨澜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澜觉得不能在负疚中过一辈子。“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杨澜的教子经中,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这不仅仅是指道德层面,还包括父母在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杨澜询问了很多在职业上很有成就的妈妈,发现她们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这给了她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跟他最亲近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杨澜认为,当孩子的思辨能力产生后,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身边,却不能给他思想的养料,孩子是不会感到满意的。

杨澜是在与儿子的相处中逐渐悟出这个道理的。如今,杨澜的儿子16岁了,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这时候,他非常渴望一个同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亲跟他对话,“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围着他问‘你到底要吃红烧肉还是烧带鱼呢’肯定不行。”

所以,杨澜的观点是,不管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一点时间陪孩子的母亲,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争吵对孩子的伤害呢?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们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们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平视的目光看关孩子们,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们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们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真诚地向你们道歉,请你们原谅。希望你们记住:第一,爸爸妈妈彼此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们受到任何惊吓和伤害。”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现在,社会上很多妈妈都有焦虑情绪,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负面的东西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面对网络,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与此同时,电子化也导致了网瘾少年的出现。作为家长,如何掌控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呢?

杨澜鼓励孩子读书,旅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电视动画片里的“喜羊羊”,杨澜知道拦不是办法,于是她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直到有一天,孩子们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们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就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杨澜说。

但是面对网络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杨澜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个卡通片或者某个游戏时,自己的孩子却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杨澜也紧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协议: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健康以及学习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而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可以上一个小时的网玩游戏。孩子们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看到孩子们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杨澜对自己说:“不要问,他们一定是在做作业。”

健康体魄比奥数重要

现在的孩子“压力山大”,课业要搞好,奥数、英语不能少,课余还要学才艺。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做出适当的选择呢?

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杨澜不认为课外辅导班有多么大的作用。相反,她认为,上了课外辅导班很可能让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所以她的孩子们没有去上奥数班,她也没有给他们报任何跟课堂知识有关的课外补习班。

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是去锻炼。“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肌肉发育正常吗?”杨澜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曾和几个委员一起提交过一个关于提高民族体质的提案。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让人非常担忧,无论是爆发力还是耐力,都全面低于日本孩子。而一个人的体魄跟其精神、意志力、活跃程度以及创造力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奥数和运动之间,杨澜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们选择了后者。“如果因此考试没有得100分,只得85分,我也认了。因为你们不需要懂那么难的题目,但是你们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我需要你们锻炼,需要你们正常、健康地发育。当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会发现有了健康的体魄,才会有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杨澜说。

一到周末,杨澜就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出汗、去锻炼,并且亲自陪着。而这还让她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跟孩子们建立起了哥们儿般的友谊,大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父母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杨澜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儿子5岁时,杨澜曾逼着他学习钢琴。钢琴老师问杨澜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无奈地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很痛苦,杨澜也不愉悦,“曾经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杨澜这才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但是杨澜的女儿却非常喜欢弹钢琴。杨澜由此感叹:哪怕是有同样的父母、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穷养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盛行。这种说法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能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一生幸福。

杨澜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对男孩太严苛,会让他习惯于顺从权威,男孩从小过分穷养,也可能让他变得唯利是图。有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为他们小时候过于贫穷,以至于“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在他脑子里扎了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同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把女儿娇宠到傲慢、无知的程度,殊不知,溺爱只会让女孩长大后骄纵无礼,“将来,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杨澜认为,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把金钱、情感、价值、精神放在都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杨澜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18岁以后,妈妈把大学的学费都交齐了,你们就自己过日子了。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5

陶西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吴遵民华东师大终身教育中心主任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

张基广湖北武昌实验小学

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容器。”陶行知先生说:“育的最高目的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也不是培养人下人,而是要培养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具有人成为其人的美好的人性,善良的心灵,有着与人为善,与已为善的精神元素。”反思我们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一些学校只关注成绩,老师眼里只有好学生,不能容忍差生,于是就有了“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名义上是激励,实则是歧视。须知,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不公都可能对其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教育者的许多不当行为也容易给他们造成误导……

那么,教育该如何回到本真,什么样的教育才符合现在孩子的发展,为此,本刊梳理了教育界的一些专家、教授关于教育“激励”与“歧视”的思辨,以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借鉴。

“功利化”是最大阻碍

华东师大终身教育中心主任吴遵民认为,教育最大的问题出在“功利”二字上。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继而是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最终目标是成为拔尖的“人力资源”,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不菲收入。

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一直以来,“为培养人才而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界广泛讨论的话题。近年来,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让教育脱离功利化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教育在于培养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视“人”的培养的所谓“人才”;而做到回归教育本性,需要杜绝、改变“教育继续被经济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只有让学校让教育与升学率脱钩,让教育回归本真,并与一切功利的诱惑无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当下社会对教育的种种不正确认识。

基础教育的价值是育人不是选拔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认为,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基,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确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重点学校之所以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就放弃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明确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基础。基础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强调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这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它并不能替代基础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陶西平认为,着眼于基础教育为全体人民基本素质奠基的独立价值,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应当重点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使课程对当前新的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一部分的现实环境里,保证核心课程所定义的基本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生活。

教育要重视基础性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就在于它的基础性,“基础”二字必须要牢牢把握住是有别于高等教育的,比如说精英教育等等。今天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位价值,回归本真。回归就意味着当下基础教育的迷失,我们今天有许多基础教育实践已经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这种实践的方向的迷失实际反映了价值追求的一种迷失。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我们可以说基础教育的价值是多元的,但是任何一个教育一定要有它的本位价值,或者是一定要有它的根本核心价值。

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就是在于基础性,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一种学科基础。我们过去谈基础,一般觉得是“双基”概念,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当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很重要的,反映在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个基础是为人的一生在打基础,包括人的学习的兴趣,学习做事的习惯,包括人格教育、健康体魄培养等等,因此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简单的看基础就是一个学科知识基础,那样会引导到片面的去追求升学率和分数。所以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基础教育就是要回到基础教育本来的价值,回到基础教育自身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应该是应试教育,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也要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同时基础教育也不是精英的教育,他不拒绝精英,但是我们强调基础教育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最终导致的就是基础教育不到位。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要回归生命本真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6

【关键词】创造性;主体作用;“动”起来;艺术策略课程改革让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重视。然而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动”起来,又能有张有弛,这仍是我们致力于研究的一个问题。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导向,让品社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激情碰撞中“动”起来。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教材“动”起来

1.1因地制宜 创新教材

教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但教师绝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要改变拘泥于教材的做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因地制宜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教材,当教材参与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孩子生活中的事例,对教材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从而实现教材预设与现实生活相统一。我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真诚对待他人》,课本当中给出了一封道歉信,我用真正的信封把这封信的内容打下来并作了略微的修改,但是课本中并没有同桌看到信之后的回信。于是,我让学生设想以后两人的关系,在同学争相猜想之后我出示了准备好的用信封装好的自己打印出的回信,以证实同学们的猜测。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对教材的精神核心理解得更加透彻,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于课堂调控可谓一举两得。

1.2挖掘身边的事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有关经历,补充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一些有趣的故事,教师自己也可以恰当地补充,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四年级的《身边的危险》这一课当中,我就把切入点放在了学生的切身经历上,从频发的溺水事件、爆炸事件中,让他们从身边寻找危险,结合我课前准备的案例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避免危险的重要性。

2调动感官,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既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2.1实践探究 知行统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品社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品社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三年级的《我们的学校》一课中涉及到了方向、路线图和平面图的有关问题。我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辨别方向,并让他们了解具体的建筑设施。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再加上多次练习,在画学校的平面图时,就没有孩子出错了。让学生养成动手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将会对以后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丰富体验 内化认识

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品社课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三、四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经常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三年级《我和我的同学》一课,“闹了别扭以后你是什么心情?你的同学心情会怎样?”设身处地为其他人考虑,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地走下位子,向同学倾诉心里话,和同学拥抱、握手言和,这种体验,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矛盾出现后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孩子们的心理隔阂。

2.3组织辩论 明理导行

讨论思辨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在品社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课堂要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也是培养孩子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

2.4激发想象 情感共鸣

小学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是惊人的,当然要合理控制想象的度,否则这种想象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我在教学中也尝试着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六年级的品社课的《血泪国耻》这一课中,“如果中国当时的政府像中国的唐朝那样,那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3转变思维,让教师“动”起来

3.1作为教师,如何充分参与课堂,让所设计的内容如清泉般汩汩流出并且超过自己预计境界,学生听而不腻很重要,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充分调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对于学生的问题作出敏感的快速的反应。观察孩子们的反应适时作出课堂的调整。作为教师应该是小组讨论的一个参与者,应该是情景表演的一个指导者,应该是善于用自己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引导者,如果课堂的需要,教师也应和孩子们一起去讨论、去表演,甚至去蹦去跳,去画去唱。

3.2孩子们希望看到的是老师一张充满喜气的脸,希望感受到老师的活力四射、智慧横溢。作为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表情的丰富、语调的抑扬顿挫,评价的及时到位、举止的优雅大方、一个充满信任的微笑、一句充满鼓励的赞扬、一个轻轻拍肩的动作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的交融,教师“动”起来所带来的课堂的超常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课堂的互动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效应的,怎样营造一个孩子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理论成果产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只要我们把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己任,相信,我们会打造出充满智慧、充满激情的高效品社课堂。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