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市场需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1
这是最近一个月来,在众多家电企业内部人员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记者注意到,自金融危机于2008年9月14日蔓延以来,家电企业的海外出口业务便遭遇直线下滑。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下滑幅度都超过20%,其中一些完全依赖加工贴牌的企业,海外订单直线下滑60%以上,许多企业被迫关门。
眼下,在“家电下乡”等三大政策的推动下,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增长空间,家电企业在内销实现逆市上扬的背景下,看到仍无明显起色的海外市场、面对仍较去年同期下滑20%的走势,不免有些难堪与被动。
面临即将到来的圣诞节等西方重大消费潮,家电企业海外业绩是否会好一些?背负了一年多的订单下滑、需求不畅的包袱是否可以借机抛弃?若干问题有待破解,但病因绝非市场需求下滑这般简单。
群体性受挫
海关总署在本月11日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38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4%。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762.2亿美元,下降20.7%。
此前,广州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广东出口主要家用电器总额为10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6%。其中7月份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9.9%,是去年10月以来下跌幅度最小的一个月。
两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今年以来我国家电企业的海外走势:群体性遭遇了出口下滑,特别是在去年10月份至今年5月份这一段时期,出口下滑态势一直未得到有效扭转。不过,进入七八月份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弱,企业出口量的下滑速度有所减慢,甚至还出现一定的反弹。
透过各个家电上市公司于日前公布的2009年1—6月份的半年业绩报告,也可以生动地感知到海外市场业务下滑的真实景像:海信科龙的海外营收同比下滑22.51%,TCL海外营收下滑26.44%、长虹同比下滑27.28%,海尔也下滑了32.50%,而澳柯玛、小天鹅、海信电器三家企业的下滑速度略小,分别达到了17.95%、6.68%、16.62%。其中,格力电器的海外营收下滑比例最大,高达48.38%,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近半。到底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大比重下跌,格力电器半年报中并未给出清晰解释。
记者还了解到,还有更多未上市的家电企业,其海外业务也同样出现了大幅下滑,有的企业下滑比例竟然达到80%。一大批成长于广东、浙江的外贸出口型家电企业,不得不采取了关门或转战国内市场的策略。
不过,宁波一位家电企业负责人颇为矛盾地向记者表示,与做海外市场不做品牌、不建网络相比,内销市场让他们在前期投入很多,招人、做广告、建终端,能否全部收回投入还很难判断。但至少现有内销市场有需求,可以让工厂运转,不至于停产。
政策也照顾
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中国海外出口晴雨表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去年10月的秋季展中跌入谷底。由于市场需求不畅,来自海外的采购客商数量锐减,竟比不过参展的国内企业人数。而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春季广交会上,这种低迷的状态仍未得到有效改变,海外客商数量和订单需求都没有出现好的回升。
据了解,目前在许多海外客商的仓库中,还有上一年度从中国购买的众多产品库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与处理。而当前,在中国家电出口主要地区的欧美市场上,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走势并没有把准方向,对于近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复苏迹象到底是触底后的自然反弹,还是全面复苏前兆,也不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步从欧美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蔓延。这无疑为一些近年来将市场重点转向新兴地区的家电企业增添了多重难度,一波未消一波又起。而来自欧美市场的技术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闪现,令人担忧。
记者看到,从今年初开始,国家为支撑家电企业的海外发展,不仅通过对内需市场的刺激,让企业寻找到规模化的支撑点,避免海外市场下滑造成的大动荡。同时,还给予企业在产品出口中的税收优惠。去年底至今,国家已三次上调了家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最低的11%一路提升至17%。目前彩电、部分型号的冰箱、空调等产品,均史无前例地享受着17%的出口退税。
一位家电企业海外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口退税上调了6个点,这对于原来出口利润就很薄的产品来说,无疑让企业突然增加了几十元的净利润,所以说这种推动作用很明显。行业观察家则认为,与国家对农民购买下乡产品提供13%的补贴相比,家电出口能直接获得17%的补贴,这种力度和收效非常明显。
此前,一直活跃在我国家电海外出口最前沿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家电企业,一方面通过转向内销市场,为企业寻找到海外市场下滑的新订单支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想办法在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通过产品和市场的细分来获取海外订单。不过,一系列手段对于提振家电海外市场的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企业仍然是“望洋兴叹”,还有更多的企业在等待与观望。到底是海外市场真的没有需求了,还是国内企业没有找到市场突破口?
此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指出,海外市场并没有因金融危机就没有需求,欧美、中东等市场的机会不少,消费者的正常需求是存在的,只不过要求更高了。对于国内企业,姚文萍认为,需要真正深入到市场中去,知道这些人群需要什么,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什么下滑
一位广东的小家电企业负责人认为,这一轮中国家电企业海外业务的下滑,并不是企业自身原因,主要是海外需求减少了。事实真的如此?记者注意到,在这一轮企业海外业务下滑过程中,大小家电企业的境遇完全不同。由于采取了自主品牌的海外发展道路,TCL、海尔等家电巨头对于海外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极强,海外下滑的速度并不大。而许多以贴牌为主的企业,海外业务基本上全军覆没。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就算金融危机没有发生,中国家电的海外出口也要遭遇瓶颈,下滑是必然的。与三星、松下、A.O.史密斯等众多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经过多年耕耘,积极坚持自有品牌,建设自有销售网络,坚持以产品和技术优势推动市场发展相比,我们的许多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一无品牌、二无网络、三无拳头产品,靠什么去吸引海外消费者,难道真的可以用“一招低价格打遍全球无敌手”?
记者注意到,自2001年以来,我国家电海外业务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许多企业的出口量每年均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不过,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却是企业海外出口模式的单一化,缺乏竞争优势。行业观察家指出,我国90%以上的家电产品出口均为订单式的OEM、ODM模式,根本不做自主品牌,也不深入海外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更谈不上根据海外消费者研发个性化的产品。
不要看我国家电产品出国很多年,我国企业群体性的海外业务拓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海尔、长虹、TCL等企业积极推动自主品牌的海外化扩张,通过在海外建厂,或者资本并购等方式,推动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落地生根,虽遭遇了阻力,却为家电业的海外扩张打开了一扇窗户。”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
必须要改变当前家电企业的海外扩张模式,深入当地市场,这样才能在遭遇了金融危机后,通过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定位,抓住一部分消费者的正常需求。“伊莱克斯、惠尔浦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家电要快速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否则最终的结局也是死路一条,这只是时间问题。”行业观察家的这一提示并非危言耸听。
机会在哪儿
目前,欧美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冲击最大,除此之外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可以重点开拓的市场。志高空调海外市场负责人廖羽告诉记者,像中东、亚太以及非洲地区,都有不少机会。
眼下,距欧美传统的圣诞节等消费旺季已不远,但这并未给中国家电出口带来直接的推动。廖羽告诉记者,这种传统的消费旺季需求,主要集中在小家电和玩具等产品上,对于空调、彩电、冰箱这样的大家电很少。“等到十一二月,来自海外的订单会增加,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家电海外出口的情况肯定会好转。”一位江苏家电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如此表示。
除了出口模式单一,来自海外市场的技术和贸易壁垒也很多。像欧美市场上,除了绿色、环保等技术门槛,近年来又加大了对产品能效的要求。而在东盟,对中国家电的关税设置较高,基本上限制了家电整机的进口,而家电散件出口关税也高达20%,有的甚至达50%。今年,土耳其继提高了空调散件的进口关税,又对中国出口的空调整机进行反规避调整。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2
一直以来,茅台酒在全球华人圈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华人对国内消费品记忆度排名第一位就是茅台酒,主要是由于移民海外华人绝大部分属于政商精英。一个现实问题是,华人圈在全球市场过于分散,很难像国内市场这样集中性策略运用。面对这样局面,贵州茅台选择了厂商合营手段,通过捕捉华人消费群活动推动茅台酒市场销售。
2013年11月11日晚,贵州茅台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公司决定使用约879万欧元在法国巴黎购买房产,作为公司欧洲业务拓展机构;2013年9月16日,茅台酒通过美国大文公司向美洲市场销售8000万美元茅台产品。面对国内高端白酒市场一片惨淡,茅台与五粮液能否开启国际化市场先河?茅台五粮液选择什么样方式才能赢得海外市场?
首先,贵州茅台海外市场消费者应该锁定华人。贵州茅台在华人圈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说明,茅台酒在华人圈有足够的消费基础。移民海外华人基本上属于经济上比较富裕阶段,也有这个经济消费能力,锁定华人圈将十分有助于贵州茅台深度介入到当地市场,培养忠诚消费者。最近,贵州茅台经常参与海外华人圈公关活动充分证明茅台在消费人群锁定上已经拥有基本方向;并且,从文化角度看,华人比较容易接受国内白酒消费习惯,通过海外华人圈向非华人扩散要比企业自身直接向欧美消费者传播更加迅速。
其次,直营市场与海外商业资源整合并重。对于一个来自神秘国度的神秘产品,国酒茅台永远不能指望一支广告片让欧美主流消费者理解中国白酒,我认为茅台需要不遗余力做直营。由于贵州茅台高端定位特点,茅台应该通过持久品牌文化输出完成对主流消费人群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茅台国际化应该维持相当程度直营市场操作模式。不仅如此,由于华人本身的圈层意识浓厚,直营圈层应该也可以带来相应市场规模扩张,从华人圈层,到亚裔圈层,从亚裔圈层进入到欧美圈层,唯如此,茅台海外业务才能真正实现扎根消费价值观层面。针对海外商业资源,茅台整合方向很显然是华人商业势力,至于欧美烈性酒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等对中国白酒理解仍然有很长路要走,培育一个成熟欧美主流经销商丝毫不比培育西方消费者容易,这种价值观与商业推广模式差异需要茅台这样白酒巨头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抉择。
第三,商业模式创新与海外市场开拓成功与否高度关联。一直以来,国内白酒巨头对于开拓海外市场有着截然不同商业模式考量,如五粮液选择区域总代模式,五粮液韩国市场选择乐天集团公司作为总代;五粮液日本市场也选择了比较本土株式会社作为总代,而此次五粮液与帝亚吉欧密会是否会将欧洲市场委托这个全球烈性酒巨头作为?也未可知。泸州一些原酒生产企业则选择低价原酒输出模式。实际上,在泸州市白酒版图上,一直有一支力量通过国内进出口公司进行原酒输出,这种模式虽然缺少品牌溢价能力,但却极大地满足了海外低端消费人群市场需求,对培养最广泛基础消费者产生巨大影响;过去,贵州茅台主要通过专卖体系向海外市场进行扩张,随着海外市场消费结构出现的变化,茅台选择扎根海外战略对于其未来发展将产生积极的、良性的效果,同时,商业模式多元化也将使得茅台海外市场开拓进入到一个崭新境界。
比较难以掌控可能是贵州茅台海外市场品牌传播。由于海外媒体高度分散与私营化色彩,使得贵州茅台很难找到中国市场这样央视媒体平台,贵州茅台需要深入研究海外媒体竞争环境与动态,以科学的、理性的、文化的方式向海外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这对于初涉海外市场贵州茅台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一直以来,国内白酒巨头进军海外市场对于传播往往不得要领,无论是五粮液纽约时代广告户外广告,还是剑南春克林顿公关事件,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白酒海外品牌价值输出问题。国内市场上,白酒品牌过多强调历史渊源,神秘、稀缺、传统工艺等等,这些国内市场白酒品牌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在海外市场全部成为最大传播短板,海外市场则更加看重科学、透明、轻松、调侃基调,面对如此巨大语境差异,国内白酒企业可能更加需要从线下互动中获得品牌传播效果,从深度文化运动中获得市场动力,摈弃单一的、刻板的集权式广告模式,解决消费者参与度问题,大幅度提升生活方式传播,将传统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价值观牢牢结合在一起,传递一个真实的、开放的、人文的中国。作为中国白酒一个符号,贵州茅台需要将中国文化元素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将白酒品牌价值传递给西方消费者。
如果说贵州茅台对于整个中国白酒影响还是属于隐形的,间接的,长久的,那么茅台股份这一轮结构调整对于酱香型白酒深度影响将更加显性,更加直接,更加具有攻击性。
黄金十年,在贵州茅台、贵州习酒以及四川郎酒等酱香核心企业持续推动下,酱香型白酒获得高速成长。一项研究资料显示,自2009年至今,酱香型白酒分别越过了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规模大关,以年均40%增长速度成为白酒所有品类成长冠军,在整个白酒行业销售占比与利润占比不断提升,酱香型白酒超过10亿元规模白酒企业也从过去的2家增长到现在8家,酱香型白酒成为黄金十年间中国白酒成长最快的品类板块。即使是进入到缓慢增长2013年度,酱香型白酒依然表现出迅猛成长势头,由茅台股份开创的酱香型白酒成为萧条白酒行业难得亮点。未来3—5年时间里,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有可能达到千亿元规模,而茅台作为酱香龙头更是成为酱香扩容最大赢家。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3
然而,节节攀升的市场销量无法说明商用车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如鱼得水”,相反,来自海外的对自主品牌质疑的声音却越来越大。多家企业的“碰撞门”事件被媒体放大宣传,自主品牌集体遭遇被迫换标之痛,“质差价廉”成为商用车制造的“口碑奖”等等现象,显现出的是自主品牌正在面临巨大的海外品牌传播的困惑与压力。
目前,仅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策略直接移植到海外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商用车企业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张的需求,“立名”与“正名”已经成为当前商用车企业出口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商用车自主品牌海外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独特品牌建立的“立名”难。商用车自主品牌进入海外市场,首先要解决的是“立名”的问题,即建立独特品牌标识及产品形象,扩大消费者感知。与大多数中国出口产品一样,商用车正面临着品牌与产品同质化问题。“中国车”已经成为海外市场出口品牌的集中概括,品牌混淆局面严重,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单纯价格战愈演愈烈。笔者曾针对商用车重点区域的媒体广告进行整理,发现终端媒体传播信息惊人相似,“品牌经销权+产品图片+价格折扣”的固化传播信息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传播的核心主体。
品牌“立名”声音不足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生产企业、服务中介、海外经销商等主体都存在有待改善之处。进入海外市场初期,大部分企业奉行“拿来主义”,套用中国式品牌发展路线“先做市场再做品牌”,缺少品牌规划与传播策略的研究与管理。当小部分企业开始重视海外品牌传播时,却发现难以找到具有国际化操作能力的服务公司。海外经销商作通路环节,更倾向于追求经济利益,不愿为自主品牌建设做更多宣传。
――品牌声誉恢复的“正名”难。“正名”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自主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支持、品牌传播等方面“马步功”扎的不实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出口海外市场后引起的“市场消化不良”的结果。“质差价廉”,“好看不好用”的中国车品牌评价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对自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与世界级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更需要爱护自主品牌。日本车、韩国车的海外扩张都是产品质量成熟后,以良好的性价比占领市场,而中国商用车则是在扩张发展中进行质量革新的,这就决定了任何企业的失误,都会影响到行业的国际口碑。
中国商用车海外品牌传播策略建议
――国际化品牌定义与形象塑造。整合国际资源,树立新品牌联想,品牌形象定义要从“MADE IN CHINA”到“MADE FOR/WITH INTERNATIONAL”转换中求得新机。“MADE IN CHINA”的原产地品牌已经与“低价,质量差、代产”等负面建立关联,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观念较难在短期内被改变。商用车自主品牌定义与形象塑造,应淡化“MADE IN CHINA”原产地标签,而进行“MADE FOR/WITH INTERNATIONAL”市场化传播。
在世界汽车格局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化发展已经在技术与市场的交融中加快,从各自主品牌纷纷建立合资以及在世界范围建立组装厂的战略布局雏形中,可以看到自主品牌正在与世界接轨。利用本土优势,配合国际资源,成就“中国式”飞跃发展,这才是中国汽车乃至商用车自主汽车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国际化市场环境决定“同步世界”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自主品牌建立海外品牌形象,应从品牌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三个层次进行传播。品牌形象,即国际化品牌或贴近国际化品牌形象。传播主题应突出全球化市场。公司形象,即为客户提供诚实、可信任和高速反应服务的公司。传播主题应突出企业战略性部署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快速发展能力,其发展前景光明。产品形象,即具有良好性价比产品及超值服务支持。传播主题应为融合世界范围主流技术,利用强大成本资源及产能优势进行生产,产品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有保证。
自主品牌传播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海外经销商和服务中介进行有力支持。将品牌管理融入到海外经销商管理将对自主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松散品牌管理不利于品牌传播有效执行到位,由于地域、语言、文化的区别,是否能够保持宣传的同一声音,是自主品牌面临的较大问题,作为市场“第一知情者”的经销商的辅助作用也因此而被放大,将品牌管理同渠道管理、营销管理有机结合,有助于取得市场双赢。寻求国际化服务中介,可以从国内及海外市场配合的角度进行整合,将品牌战略制定与品牌传播执行进行分级梳理,配合本土公司掌握公司及产品特点优势,配合国际服务公司的理念与执行优势,有利于自主品牌形成独特的传播优势。
――本土化品牌移民与文化传播。语言及文化环境差异,使自主品牌在海外传播时也必须“因地制宜”。在进入海外市场前,须针对品牌标识及传播发行进行研究后方可进入,避免由于对当地语言中的俚语、方言和习惯用语缺乏了解,产生品牌“误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对品牌传播具有影响,如阿拉伯语系国家阅读习惯为从右向左阅读等。本土文化和宗教意识观念对品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如2008年,伊朗禁止伊朗艺术家、体育明星和文化名人拍广告,其原因在于受当地传统宗教影响,当地政府认为名人应当宣传勇敢无畏的精神而不是靡靡的消费文化。而南部非洲受西方殖民文化影响,文化兼容性更强,广告传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请勿折损树木”被标榜为“你是最好的园林师”。人们对自然与动物的特殊情感也体现在很多广告诉求中,动物成为了很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特征,也决定本土化传播及诉求方式不同。比如,东欧消费者价值观相似,做事风格倾向于有计划,不安于现状,渴望获得成功,购买行为谨慎,节俭,很少是最新品牌的尝试者。鉴于该地区消费者的理性特征,使用口碑、朋友推荐、专业杂志等传播媒介的理性诉求较为有效。非洲消费者做事则相对缺少计划性,性情随意,看重实际使用经验,不注重品牌及外观,倾向于选择低成本产品。鉴于地区消费者的感性特征,使用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较为有效。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4
不可否认,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然风云变幻,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那么,外贸企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企业对出口市场前景预期如何,企业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2015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将为您呈现外贸企业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是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和德国莱茵T?V集团联合发起并完成的,也是第4次此项报告。
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3.63万亿元,同比下降7.3%。7月当月,我国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8.9%、8.6%。进入2015年,除2月当月出口大幅增长48.9%之外,前5个月其余月份均负增长。6月份出口月度增速终于由负转正,但7月份出口重现负增长(见图1)。由此可见,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企业出口困难并未减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成为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成本上升这一重要因素,上年调查结果显示为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本次调查屈居第2位。另外,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汇率波动加剧、资金紧张、贸易风险加大及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延续到了2015年,继续成为制约企业出口的突出问题(见图2)。
出口最多的地区:北美成第一,新兴市场亮眼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出口最多的地区是北美,选择比例21.5%;其次是欧盟,选择比例20.8%;东盟位列第3位,选择比例为13.5%。排在第4位的日韩,选择比例为11.4%。接着是拉美、非洲和东欧,这几个新兴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见图3)。本次北美超过欧盟登上第1名的宝座,与2015年美国经济表现好于欧盟有关。欧盟经济仍然纠缠于希腊债务危机,复苏乏力。而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外贸企业继续加码新兴市场。
在企业出口市场预期的调查中,与上年调查结果相似,企业普遍对出口的预期不高。在各市场中,选择“持平”的企业均占到了40%以上。不过,企业对北美、东盟、拉美、非洲及亚洲其他市场预期增长的比例较高,达到30%以上,说明企业对北美及新兴市场出口前景较为乐观。同时,针对欧洲、日韩出口,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高于其他市场(见图4)。
2015年出口:企业持谨慎乐观态度
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选择 “规模持平,利润下降”的比例最高,达到20.3%;选择 “规模持平,利润持平” 的比例为17.5%(见图5)。这表明企业经营情况依旧比较困难,具有一定的维持现状的意愿。另外,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 的比例达到17.9%,企业生存确实不易。不过,选择 “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比例达到19.5%,让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逆境中寻求突围,并取得了成效。
对于2015年出口规模预期,企业多持谨慎乐观态度。调查显示,企业选择“持平”和“上升”的比例相当,合占74%(见图6)。
调查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面向约1260家外贸出口企业,其中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28%;其次是轻工行业企业占18%,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15%,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1%,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8%,医保行业企业占4%,其他行业企业占16%。其中,55%的被调查企业是生产型企业,此外依次是服务型企业、流通型企业及其他,占比分别为24%、19%和2%(见图7、图8)。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展会和电商受宠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参加展览,选择比例为35.8%。这一方式始终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中之重。随着跨境电商的崛起,电子商务平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本次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占到32%,相比上年27.7%的比例有所提高(见图9)。除此之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和境外营销网络这两种传统方式,仍然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渠道。
化解成本压力: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术改造
当前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背后,是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推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出口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之痛。面对成本上升,企业有什么化解良策?调查显示,19%的企业认为最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接着是选择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方式,比例都为16%;15%的企业希望通过谈判让海外买家分担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见图10)。另外,向上游企业压价、产业转型,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等,都是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主动性继续增强。在国家倡导再造贸易竞争新优势背景下,不少企业行动起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队伍中来。
抗击汇率波动:提高出口价格,使用人民币结算
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指出,2014年1月~2015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9.5%,给外贸出口造成了一定压力。这时候,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显得更迫切。调查显示,25%的企业希望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化解影响;24%的企业表示希望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较上年调查结果提高了4个百分点(见图11)。跨境人民币结算受欢迎程度正在提高。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实现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约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5%。另外,有17%的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这种避险工具来实现保值,还有企业通过扩大进口、不接或少接长期订单、缩减出口业务等方式化解汇率风险。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自有品牌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我国企业往往受制于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我国企业做代工的经历时日长久,而利润大头常被国际大品牌抽走。当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或可将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培育自有品牌作为突破口。调查显示,45.4%的企业表示拥有自有品牌出口,这一比例高于上年调查结果5.4个百分点(见图12)。这些企业多集中在机电和轻工行业。进出口经理人杂志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外贸企业过去并不关注品牌,现在开始积极创立自有品牌,特别是一些出口传统优势产品的企业。
希望获得支持:提供海外信息,改善融资环境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选择比例为22%;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紧跟其后,选择比例为21%;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占17%;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占16%;关税调整,占15%;支持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占7%;及其他,占2%(见图13)。
进入2015年,从支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路线图、自贸区扩容、改进口岸通关服务,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推进“互联网+”及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国7条”,我国外贸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期待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外贸企业。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5
大势所趋,不管冰箱压缩机厂是否愿意,都必须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内外销市场需求收窄,对于冰箱压缩机厂来说,靠增产扩能“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内部挖潜”成了企业寻求发展的主旋律。2015 年,冰箱压缩机市场竞争趋于理性化,往日的喧嚣不再,表面看似平静如水的背后却是暗潮涌动。“可以说,如今‘挖潜’的深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市场地位。”一位冰箱压缩机厂负责人的话颇有深意。值得庆幸的是,冰箱压缩机厂正静下心来,不再苛求销售业绩,而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愿意在一些基础建设层面花费更多心思,于是,流程再造、技术改进、渠道拓宽、人员培训……2015 年后半程,冰箱压缩机厂纷纷表示:“有很多事情要做”。
市场低迷已成“新常态”
“一两年内,冰箱整机市场出现反转性增长的可能性很小,消费需求不旺势必影响冰箱压缩机的生产销售,身处其中的企业必须认清当前形势,调整好发展节奏。”这种心态让冰箱压缩机厂在2015 年变得小心翼翼。
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 年1 ~ 7 月, 全国冰箱累计产量为5727.05 万台,同比下降1.19% ;冷柜累计产量为1267.36 万台,同比下降8.12。整机产量的下降直接投射到上游冰箱压缩机行业,2015年初,冰箱压缩机厂在制定全年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整机市场需求的变化,纷纷谨慎排产。从《电器》记者采访中获得的冰箱压缩机行业整体数据来看,2015 年上半年冰箱压缩机产量约为7500 万台,同比略微增长了一两百万台。
从出货量来看,由于冰箱压缩机厂严守以订单定生产的法则,2015 年上半年,冰箱压缩机完成销量约为7700 万台,产销整体保持基本平衡的同时,部分企业甚至还消耗了一小部分库存。然而,《电器》杂志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冰箱压缩机行业产能已达2.3 亿台。虽然迫于市场压力,近两年来,冰箱压缩机厂并没有上马太多真正意义上的扩产扩能项目,但是随着各个压缩机厂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技改项目的落实,2015 年冰箱压缩机行业产能比2014 年又有了超过2600 万台的增长,实际情况是,2014 年冰箱压缩机销量只有1.3 亿台,超出市场需求的1 亿台产能给全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各个压缩机厂的每一次调整是否成功,都要建立在对市场占有率的考核上。
竞争格局生变
2015 年,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不同冰箱压缩机厂的境遇却并不相同,呈现两极分化,有的逆势增长,有的业绩下滑严重,冰箱压缩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2015 年,成长速度最惊人的是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GMCC)。GMCC 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 年,截至7 月,GMC C 冰箱压缩机产量为794 万台,同比增长55% ;销量为799 万台,同比增长51%。在市场大环境如此糟糕、整个冰箱压缩机产业产销受阻的现实中,G M C C 冰箱压缩机的增长已成为业内‘异动’,一时间引来业内议论纷纷。无论业内对此是褒是贬,GMCC 强势切入冰箱压缩机市场竞争的种种措施均已奏效。
尽管北京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有限公司2015 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6%,但是恩布拉科也明显感觉到来自行业竞争的压力。恩布拉科亚洲市场部经理刘美华坦言:“2015 年下半年,乃至2016 年全年,这种状况都将持续。
华意系旗下,华意、加西贝拉两大品牌情况都不错。“2015 年1 ~ 7 月,我们跑赢了大盘,发展势头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实现了同比近10% 的增长。”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凡告诉《电器》记者。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汪俊也表示,2015年1 ~ 6 月,加西贝拉业绩同比增长10%。然而,汪俊仍然流露出对2015 年下半年冰箱压缩机市场的担忧,他说:“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7 月、8 月,很多冰箱整机厂的业务量降幅都超过20%,甚至出现了接近30% 的下滑,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西贝拉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把产品做得更好、服务做到位,才能顶住压力,保证加西贝拉的市场份额。”
“2015 年上半年,钱江整体销量保持7% ~ 8% 的增幅,虽然没有预期的好,但是在行业里情况应该还算不错。然而,进入7 月以来,冰箱市场出现大幅下滑,全年业绩如何,现在还很难说。”杭州钱江制冷集团有限公司蒋士忠在介绍冰箱压缩机的产销情况时说。目前,钱江压缩机产能已达3000 万台,是必须靠销量维持正常运转的企业,市场前景不明朗,让钱江感到不踏实。
“产销量同比增长近10%,内销量基本持平,外销量增幅较大。”黄石东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表示,“2015 年,面对整个行业的变化,东贝将工作重点放在产品小型化、高效铝线化、变频化等方面,以保障公司的业绩稳步增长。目前来看,取得的效果不错。”
2015 年上半年,广州万宝集团压缩机有限公司产销出现5% 左右的下降。“业绩出现下滑也在意料之中。”总经理谢勇表示,“冰箱市场不景气,上游压缩机厂销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况且,为了保证企业利益,维护行业有序发展,广州万宝压缩机在2015 年拒绝了一些低价订单,2015年上半年只完成了700万台左右的产销量。”
目前,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压缩机厂年产能为800 万台,这个量级让白雪的境况有些尴尬。“2014年,白雪只生产销售了300 万台冰箱压缩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5 年这个数量将很难达到。”提到企业面临的困难,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任顾益新告诉《电器》记者,“虽然拼制造,白雪规模不够,无法与产能千万级的冰箱压缩机厂相抗衡,但是转投其他领域,白雪就浪费了在冰箱压缩机领域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企业转型非常困难,进展缓慢。”
2015 年,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丹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对旗下业务进行调整,而关于冰箱压缩机制造的规划仍在正常进行中。“往年冰箱压缩机销量好歹会有些增长,今年则仅仅是持平,这让我们的压力很大。”该公司总经理庄继海介绍说,“截至目前,丹甫压缩机生产销售与往年基本持平,2015 年预计销量在500 万台左右。”
天津扎努西冰箱压缩机的销量却仍能保持20% 的增长,这让扎努西电气机械天津压缩机有限公司孙广谱很满意,他说:“虽然我们盘子小,但实现这样快的增长也很难得。”据介绍,目前,天津扎努西将冰箱压缩机的年产能从600 万台提升至700 万台,2015 年1 ~ 6月,冰箱压缩机销量达到180 万台。“公司改制后,振邦为天津扎努西注入军工品质,在零部件精密加工水平上实现全面提升,这让天津扎努西的压缩机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今年情况还好,按照原计划增长了20%,麦迪盘子小,正处在业务上升期,受市场影响不大。2015 年1 ~ 6 月,麦迪与合作伙伴业务发展稳定,实现生产销售压缩机100 万台。”杭州麦迪冷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建明说。
外销给力,各企业抓住机遇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 年1 ~ 7 月,冰箱压缩机累计出口量达到2293.8 万台,同比增长9.41%。杨凡认为,令华意压缩整体业务在2015 年逆势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拓国际市场策略初现成效。他说:“2015 年上半年,华意压缩海外业务增长了10%左右。目前,海外业务在华意压缩整体业务中的占比超过20%。”同为华意系,2015 年,加西贝拉海外业务增长并不明显。汪俊分析说:“面向海外市场,虽然加西贝拉冰箱压缩机每年保持千万级的出货量,连续八九年都在行业保持外贸出口业务的绝对主力地位,但是越来越多的压缩机厂开始垂涎海外市场这块‘蛋糕’,加西贝拉受此影响,2015 年海外业务增长不多。”
拓展海外市场将是钱江2015 年及2016 年的重要工作。对此,蒋士忠说:“钱江本身就是知名压缩机品牌,今后海外相关展会钱江都会参加,扩大钱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据了解,2015 年,钱江压缩机海外销售业务将实现6% ~ 7% 的增长。
广州万宝压缩机每年出口量在340 万台左右,尽管2015 年公司总体业绩下滑,但是出口业务基本与往年持平,只是欧洲市场的订单少了一点。对此,谢勇告诉《电器》记者:“出口市场是广州万宝的重要业务,占比超过20%。近年来,万宝压缩机一直在出口业务上积极拓展,而随着一些万宝老客户国际化生产进程的推进,客户在海外建厂也会采购万宝压缩机,带动了万宝压缩机的出口量。”
麦迪靠压缩机出口业务起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海外市场销售比例占麦迪总体业务的40%,2015年,麦迪海外市场拓展顺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浙江冰峰压缩机有限公司旗下89% ~ 90% 的产品出口海外市场,2015 年,截至记者发稿,冰峰完成冰箱压缩机生产销售500 万台, 实现10% 左右的增长。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施庆丰告诉《电器》记者:“面对海外市场,冰峰有很好的市场规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年产值3 亿元的企业。未来,冰峰将坚持高端化产品路线,克服困难,进一步巩固在海外市场的地位,把企业做大做强。”
冰箱压缩机业务中,外销占比约为10%,海外市场也是GMCC 长期发展的重点。在全球领先战略的指引下,GMCC 积极布局全球市场,近年来出口量成倍增长。2014 年,GMCC 冰箱压缩机出口量为71 万台,同比增长近7 倍;2015 年,冰箱压缩机出口量将达到180 万台,同比增长有望达到1.5 倍。
捍卫利润率,谨慎降价
日子艰难,几轮激烈竞争下来,冰箱压缩机生产早已利润微薄,再谈价格战,冰箱压缩机厂均表示无力也无心纠缠。然而,《电器》记者采访过程中,还是听到业内传出单台冰箱压缩机供货价跌破100 元的消息。是否应战?如何应战?成了冰箱压缩机厂的烦心事。
“即便是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恩布拉科的产品依然能够保持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差。”说到这里,刘美华很自豪,她说,“这说明,恩布拉科坚守技术、质量、品质的做法是被业界认可的。”
杨凡表示,冰箱压缩机供货价格已经很透明,必须捍卫已经很微薄的利润,才能保证企业长远有序地发展。关于价格波动,华意压缩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利润率相对较高的机型在华意压缩整体业务中的占比。与此同时,华意压缩将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让旗下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虽然加西贝拉绝不主动挑起价格战,但是我们也不怕价格战,会积极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汪俊的态度非常明确,“尽管市场不景气,但是企业总要维持正常运行,加西贝拉必须保证目前冰箱压缩机的市场份额,为此,将不惜付出一切努力。”针对冰箱压缩机市场价格整体下调,汪俊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说:“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迫使压缩机厂降低价格拼市场。另一方面,近两年,原材料价格也在下调,再加上压缩机厂在降低成本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到了收获阶段,供货价格自然降了下来。”
“到底还有没有降价的空间?”谢勇强调,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必须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他说:“虽然万宝压缩机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努力降低制造成本,但是不能提供合理利润空间的订单,万宝是不接受的。从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动用价格武器的时候,同行们一定要谨慎。”
冷静备战,谨慎布局
新常态下,市场布局很关键。
“市场很难重回高点,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16 年也是华意压缩做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尽管市场走势尚不明朗,但是华意压缩的销售目标底线是一定要跑赢大盘,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进一步落实产品高端化、战略全球化。”杨凡说。
尽管冰箱压缩机市场已经饱和,钱江还是计划扩大产能,但是这次的调整与以往有所不同,流露出钱江提高生产自动化,转型高端市场的战略决策。“2014年,钱江投入2 亿元,购进4 条自动化生产线,将为钱江增加1500 万~ 1600 万台的产能,新购入的生产线将主要生产配套高端冰箱压缩机。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6
而随着武汉凡谷取得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全球合格供应商认定资格(下称“爱立信资格”),顺利进入了其采购体系后,公司有望于2010年后期开始为其供货。与此同时,长期作为华为技术的“影子公司”的武汉凡谷,也正在告别客户过于单一的风险。
武汉凡谷董秘汪青2009年12月29日对《投资者报》表示,虽然已经取得“爱立信资格”,但是涉及到爱立信相关产品的认证,现在还未做完。也就是说,要想取得爱立信全球的“大单”,仍有不确定因素,然而现在门槛已经跨过去,接下来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
“全球化”渐入佳境
爱立信到底能为武汉凡谷带来何种变化,还要看武汉凡谷自身产能的增长空间。
现在,武汉凡谷的主导产品为天馈系统射频技术器件,具有100万套的产能,能够完成目前的客户所需,而随着其取得“爱立信资格”,如何解决产能制约的问题将至关重要。
汪青表示,对于武汉凡谷来说,2010年业绩增长幅度还要看全球经济复苏的程度。这样说的原因是,来自华为的订单目前仍然超过武汉凡谷总订单的五成以上,而华为业务遍及全球。武汉凡谷也因此跟随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供应商。
随着“试供”爱立信和诺西(诺基亚西门子)等国际客户的产品份额越来越大,武汉凡谷的“全球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按照行规,电子信息业的供应商要想成为一家全球企业的供应商,都是从“试供”开始的,只有产品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后,方可成为其正式的合格供应商。
武汉凡谷就是在2005年取得爱立信中国公司的供应商认证后,开始为其中国地区的分支机构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供货,经过近4年的合作,让爱立信对武汉凡谷的产品有了一定认识后,才确定其为全球合格供应商。
实际上,武汉凡谷为了进一步改善客户结构,提高其经营业绩,一直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但在2009年却采取了稳健的发展策略,一方面产能扩张谨慎,另一方面放缓国际业务发展,重点在发展国内业务。
这个策略有望在2010年打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电信市场也将恢复增长,国际电信运营商的投资逐步上升。
另外,再加上公司已经获得“爱立信资格”,预计2010年后期开始有望为其供货,尤其是亚太等市场,武汉凡谷也将具有订单的优势。
对此,武汉凡谷内部人士表示,公司最终能为客户批量供货,是基于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包括商务、市场需求、品质控制、产能等,这个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公司获得“爱立信资格”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主要集中在2009年下半年的业绩。
新“引擎”
爱建证券万阳松认为,随着海外经济逐步复苏,电信资本开支将重新启动,2009年武汉凡谷海外业务将恢复增长,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新“引擎”;而国内运营商未来两年在基站建设、基站扩容方面将保持平稳增长,国际市场亦将逐步回升,保证公司综合毛利率平稳在28.5%左右。
武汉凡谷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基站用射频子系统、双工器和滤波器。其中,双工器主要用于GSM网络,射频子系统和滤波器则主要用于3G设备中。
据汪青介绍,公司涉及领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只是致力于争取客户更大范围的订单。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射频子系统和滤波器的销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在WCDMA方面,武汉凡谷的技术准备较为充分,2008年已实现给诺基亚西门子公司批量供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取得“爱立信资格”。2008年5月,武汉凡谷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爱立信资格”,一举打破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之前,其主要是华为的提供商,而随着华为需求增加以及行业竞争者的进一步加入,导致产品价格有下滑的风险日益明显,而公司并没有产品定价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取得“爱立信资格”后,可以转嫁这种风险。
此外,武汉凡谷在成为爱立信全球合格供应商后,经过近一年的产品“试供”,尽管还未做完相关产品的认证,但在2010年,极有可能进入对爱立信全球的批量供应阶段;而同包括诺西和中兴在内的其他运营商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
实际上,对于国内收入的增长,业内人士也并不十分看好,但武汉凡谷的海外业务将支撑公司收入的持续性增长。2009年第三季度,武汉凡谷实现净利润1.01亿,同比增长47.29%。尽管公司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回升,但仅实现4.02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仅增长0.49%。
随着3G大规模建设进入新阶段,通信设备行业内部的增长速度已经出现分化,国内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投资或将降低,国内订单有可能因此下滑。
但海外市场的复苏对公司将产生积极影响,武汉凡谷的海外市场将保证公司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市场预期,公司2010年的收入增速将恢复到20%以上。